登陆注册
24792500000010

第10章 回复三代(1)

10.历史意见,回向三代

对清代历史,学界已有过若干“现代”、“后现代”的解释。不过,在钱穆先生看来,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环境和需求来批评历史,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而非“历史意见”。因此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他们对自己思想行为的解释,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清人当时对自己的行为是怎样考虑的呢?

雍正十三年九月,即位一月的乾隆皇帝便表述了自己的追求目标——继述祖志,实现“三代之治必可复,尧舜之道必可行”的理想。上谕:从来帝王抚育区夏之道,惟在教养两端。……我皇考圣训所谓三代之治必可复,尧舜之道必可行者,庶能继述万一。此朕中心乾惕之诚,并表示,此非“邀誉近名”,以博臣民感颂,——“朕心务收实效,岂肯徒托空言”?

所谓“皇考圣训”,乃指雍正五年六月壬寅,世宗谕内阁:

朕愿与大小诸臣交相儆勉,详思礼义廉耻之大者。身体力行,则人心风俗,烝烝日上,而唐虞三代之治,庶几其可复见也。

这也可以说是皇考皇祖以来三代的理想。如康熙三十七年十月,圣祖谕:

朕嚮意于三代。

但那时还只是虚说,而并没有付诸实施,不像乾隆初年,就打算实做了。而且,不仅是想超迈皇祖、皇父,更是打算直追三代,做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

乾隆元年四月丙寅,策试天下贡士赵青藜等,制曰:

朕欲爱、养、足民,以为教化之本。使士皆可用,户皆可封,以臻于唐虞之盛治。……多士学有所得,则扬对先资,实在今日,其直言之,勿泛勿隐。朕将亲采择焉。

乾隆二年五月戊子,策试天下贡士何其睿等,制曰:

朕惟自古致治之隆,唐虞为盛。而虞书……言民事莫重于农,敦本计也。……多士其各摅所见,详著于篇,朕将亲览焉。

乾隆三年二月丙午,首举经筵大典。直讲官班第、孙嘉淦进讲《尚书》“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讲毕,上曰:

自昔圣帝明王,以尧舜为极则。尧之命羲和也,曰敬授民时。舜之咨十二牧也,曰食哉惟时。其重民天而厚民生之心,若合符节。

这些都可以算作意图“回向三代”的例证之一。征诸乾隆初政的许多做法,岂不正是要把“复古”作为一个重大的追求目标?

中国文化传统原本奉前人为榜样,而不以未来为标的。在儒家思想里,一向有一个极大的题目,就是如何“回向三代”,回归古代“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乾隆初年的有关努力,正是对儒家正统学说的一个重大实践。它意义深刻,既“传统”,又带有一定的“现代性”。在我看来。也远比所谓“统一”或“盛世”来得重要;它与其说是为了证实清人统治的“合法性”,不如说是在积极地确立清代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的地位。而且,化“空言”为“实事”,其意义怎样说来都不过分。

但“回向三代”,却并非那么容易。在历史上,至少曾有过两次重大的尝试,一次是在汉代,一次在宋代,都未能成功。仅就主观原因来说,前一次可谓“貌合神离”,后一次却是“君相分立”。乾隆朝则过于突出皇帝个人,不但君相合一,甚至君代臣职。皇帝的素质暨儒学素养是超越前人了,甚至不在一般朝臣和名儒之下,但也造成了所谓“君孤”的现象。

乾隆四年八月壬辰,刑部尚书尹继善面奉谕旨,曰:今当“上法”三代;但经一番阅历,才知其难。只有寄望“与诸臣交相儆戒”,人君当上法尧舜,远接汤武,不当以三代以下自画。意谓希圣希天,有为者亦若是耳。由今观之,不但尧舜汤武,夐乎难追。即(汉)文帝(唐)太宗,亦且有志未逮。可见天下事,责人甚易,而自处则难。局外旁观甚易,而以身阅历则又难也。

而施政之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乾隆五年正月壬戌,御史朱续晫条奏三折,以为效法汉之文帝、唐之太宗,不若效法唐虞三代,上谕:

若浮慕虚名,有意规仿,则效法汉唐,尚属虚假,而况于唐虞三代乎。

表示不愿改变初衷。

七月庚寅,复谕:初意于“养民”有所成效之后,即兴“教化”;它不是发展经济与地方建设,办几件事就可以令人满足的,朕之初意,俟养民之政渐次就绪,闾阎略有盈宁之象,则兴行教化,易俗移风,庶几可登上理。岂封疆大臣,能办地方一二事,遂足以满朕之望乎?

朕日以皋夔稷契望天下之督抚,天下之督抚。亦当以皋夔稷契自待。不可识见短浅,过自匪薄,徒沽名誉,徒邀嘉奖,为言官之所轻也。

乾隆六年七月辛未,上谕:本朝政治清明,并无历代之弊(如女宠、宦官、权臣、强藩等),昔人谓持盈守成,艰于创业。非有德者不安,非有法者不久。夫振纲纪,修制度,可谓有法矣。然此特致治之具,而未可为根本之图。……(我国家)内无诐谒之女宠,干政之宦官,朝无擅权之贵戚大臣,外无拥兵之强藩巨镇。凡历代以来,所为腹心之蠹,跋扈之奸,不但无其人、无其事,抑且无畿微之萌蘗。

出现这种情况,乃是因为康熙以来,连续出现几个“英主”,设若将来遇到“庸常之主”,国是岂不“必致凌替”?——这正是朕心中之隐忧,由此以观,数十年来,惟恃皇祖皇考暨于朕躬,以一人竭力主持,谨操威柄,是以大纲得以不隳耳。倘或遇庸常之主,精神力量,不能体万事而周八荒,则国是必致凌替矣。此实朕之隐忧,而未尝轻以语群工,亦终不能默而不以语群工也。

所以,此时“回复三代”,建立“万年不拔之基”,方是“根本之图”,今国家当太平之日,承重熙累洽之后,所以立万年不拔之基者,诚不可不及是时而加之意也。……唐虞之治,方策具在,不师其迹师其心。为之有其渐,施之有其方,实非不可举之政。……语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假令畏难图便,晏然自谓已治已安,则祸患即已潜伏,不可不惧也。

仍在坚定的宣示他的决心,甚至不惜出以危言(祸患潜伏,不可不惧);“唐虞之治,方策具在,不师其迹师其心”一句,更表示出具体的操作方针,非“泥古不化”者可比。

此际除御史朱续晫外,还有一些重臣表达了对“回向三代”的支持态度(尽管这仍不能让皇上满意)。乾隆九年二月乙丑仲春经筵,大学士鄂尔泰等奏曰:

皇上精一执中,继唐虞之道统,尊崇正学。一天下之人心,……天德王道,备于是矣。

十月庚午,幸翰林院。上举十八学士登瀛洲事,顾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曰:

卿等无痌房杜,顾朕弗逮唐太宗耳。

二臣惶恐避席,奏言:

陛下上法尧舜,过唐太宗远甚。臣等谫劣,亦思孜孜日赞,少效交修之责。然限于才力,痌出房杜下,有负圣谕。

但在我们面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探讨:清代乾隆朝这一次“回向三代”,有没有他的“谋主”?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来,与汉代、宋代颇有不同,这次行动并非由臣下(或所谓名臣、名儒)发动,但在皇帝背后,是否还另有“策动者”或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在官僚集团内部,是否形成了一个自己的支持者团伙,以作为政策推行的中坚?曾否出现对立的几个政治派别,甚至造成官僚队伍的分裂,……等等。显然,这些都不是所谓张(廷玉)、鄂(尔泰)党争一类的区分所能说明的了。

而出于种种原因,到乾隆九年以后,就很少谈及“回向三代”之事了。如果我们将其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作一对比,就不难发现,事情已有了很大改变。

到乾隆后期,皇上更闭口不谈他的粮政努力,不谈回复三代,反而把“西师”和“南巡”当作了毕生的两件大事。这样做也许有着他的原因,或是难言之隐;但当事人不了解其行为的意义,在历史上并不稀奇(充分了解几乎就不可能)。当然,“回向三代”的未能成功和这一件事的复杂性,也使他没什么好夸耀的。相比之下,“西师”和“南巡”却都可以说是成就显著(虽然在当时即招致了不少非议)。这真使历史具有了悲剧的性质。

但不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却不能否认乾隆初政的那些努力,否认它是“一个理想的追求”,否认其思想与实际政事的紧密关联,否认其一“进”一“退”,二者都极富意义。

最后我们也许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高宗皇帝为什么提起“回复三代”的问题?是他所受到正统儒家理念的影响,还是受到其他什么刺激,在其个人的内在性格和高傲气质之外?

显然,他从青年求学,即受到正宗儒家理念的深刻影响,为此可以参阅他早年的文集《乐善堂集》,如《修道之谓教论》(“复三代之治”)、《治天下在得人论》、《唐总论》(“治天下之道当以正风俗得民心敦士行复古礼为先”)等篇,皆可证明。

另一方面,或许还有吕留良案“锥心之言”外在刺激的痕迹。吕留良曾说,“三代以上圣人制产明伦以及封建兵刑许多布置”,均按诸天下后世之利,而“不曾有一事一法从自己富贵及子孙世业上起一点永远占定,怕别人夺取之心”;后世君相“********以养成其私利之心,故不能复返三代”,——乾隆皇帝也许恰是受到这样的刺激,而以他的行动正面回应了这一挑战:“我们为什么不能超迈前人,比历代都做得好”?而这一点,也是他的父皇,亲自上马批斗吕留良的雍正皇帝所不能做到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指出,就其统治“特性”而言,清代政治除了儒家理念外,也不是没有着另外的一面。于是乾隆“回向三代”终于也就成为了“昙花一现”。

就在“回复三代”的同时,朝廷从新振兴了儒学。改正了雍正时搀杂佛学的局面。如严饬僧人,甄别僧道,降低僧道待遇,等等。

皇上曾于《御批纲鉴》(卷39)批道:

“儒、玄、文、史,自元嘉中始立四学,……事杂言庞,尚足兴教化乎?”

为使思想能“定于一”,特提倡经学。乾隆元年三月,尚书杨名时奏荐进士庄亨阳、举人潘永季、蔡德峻、秦蕙田、吴鼐、拔贡生官献瑶、监生夏宗澜等七人,皆留心经学。著该部调来引见,用为国子监属员。

元年四月,以“从来经学盛,则人才多”,命广布御纂经书,谕:

我皇祖圣祖仁皇帝道隆羲顼,学贯天人……而尤以经学为首重。御纂《周易折中》、《尚书汇纂》、《诗经汇纂》、《春秋汇纂》等编,又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正学昌明,著作大备,……著直省抚藩诸臣,加意招募坊贾人等,听其刷印,通行鬻卖。

定生员试经解,对诸生中能通一经者,则加意栽培。

六月,诏开“三礼馆”,以“五经乃政教之原,礼经更切于人伦日用”,命纂《三礼义疏》,谕总理事务王大臣:

昔我皇祖圣祖仁皇帝阐明经学,……特命大臣等纂集《易》、《书》、《诗》、《春秋》四经传说。……而《礼记》一书尚未修纂。又《仪礼》、《周礼》二经,学者以无关科举,多未寓目……应取汉唐宋元以来注疏诠解,精研详订,发其义蕴,编辑成书。俾与易、书、诗、春秋四经,并垂永久。

自乾隆三年二月举行经筵。十月,以“士人以品行为先,学问以经义为重”,训士子留心经学,上谕:

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书艺之外,当令究心经学,以为明道经世之本。其如何因地制宜,试以经义,俾士子不徒视为具文者,在学政酌量行之。

乾隆六年,命续纂《律吕正义后编》,考其本未。七年,考定雩祭典礼。十二年,《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成,于经文误字以及传注笺疏之未协者,参互以求其是,各为考证。乾隆十三年,定祀典祭器。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以“崇尚经术,良有关于世道人心”,诏举保荐经学宿儒,有若故侍郎蔡闻之、宗人府府丞任启运等“潜心经学者”,谕:

今海宇升平,学士大夫举得精研本业,其穷年矻矻,宗仰儒先者,当不乏人。奈何令终老牖下,而词苑中寡经术士也。内大学士九卿、外督抚,其公举所知不拘进士举人诸生,以及退休闲废人员,能潜心经学者,……称朕意焉。

《啸亭杂录》曰:上初即位,一时儒雅之臣,皆帖括之士,罕有通经术者。上特下诏,命大臣保荐经术之士,辇至都下,课其学之纯疵。特拜顾栋高为祭酒,陈祖范、吴鼎等皆授司业。又特刊《十三经注疏》颁布学宫,命方苞、任启运等裒集《三礼》。故一时耆儒夙学,布列朝班,而汉学始大著,龌龊之儒,自碾足而退矣。

其最初目的,仍是“回向原典”,以期恢复儒学的原始精神。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云:自汉代郑康成殁后,经学衰而清谈出,清谈盛而佛教行,禅学盛而道学兴,心学盛而天主教出,源流远近,一线可寻,国家之所以不亡,而中夏之所以不胥化为夷者,正以高宗纯皇帝昌明正学,大阐群经,士子服教畏神,一切新奇曼衍荒忽杳冥之说,不能徧浃于人心。而世之妄人,尚谓近日之乱,由汉学太盛不讲心性之故,何其愚而无忌惮哉!

过去人们以为经学(汉学)的兴起,乃是朝廷“压迫”的结果,现在看来,不如说是“提倡”的结果,事在乾隆初年。嗣后,四库馆臣多为“反理学”之“考据派”巨子,可为一证。

同时,于乾隆五年十月,以“治统原于道统,学不正,则道不明”,训诸臣研精理学,谕:

朕命翰詹科道诸臣每日进呈经史讲义,……而两年来诸臣条举经史,各就所见为说,而未有将宋儒性理诸书切实敷陈,与儒先相表里者。

同类推荐
  • 帝王新解

    帝王新解

    本书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中华历史上各式各样的帝王,关注他们的出身、性格、命运,以及内廷生活。选取与众不同的角度,撷取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以冷静客观的笔调来描述这些权力巅峰之上,历史弄潮儿的功过得失,力图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个真实的帝王形象。
  • 帝基

    帝基

    皇位?“太子,三哥?抱歉,你们不行的话,麻烦从哪个位置...起开!”天下?“呵,贼寇寻衅,烽火扬州,唯我赵氏五郎引百万,叩玉门!”太祖牌位在上,我赵元烨,上承寰宇,下掌乾坤。
  • 左伯

    左伯

    穿越了,成了一国之主,碰巧所在国还是周围几国之伯,这么爽?爽个鬼呀,这次穿越的糟糕历程坏的狠。看别人的天命主角,非唐即明,外加汉宋,即使一小戍卒,最后也可以成为天朝上国丞相没落读书人,稍稍努力,更是容易成为一国之辅宰,撑国之柱,小皇帝亚父(或生父),看不惯的还随意改下朝、换个代。跟别说穿成皇帝太子的那一类。主角这一国啥情况,方圆九十里,放后世就是一个镇。而且还是周围被原始森林包围,不通外界……
  • 洛冥传

    洛冥传

    每个人,都有死亡的时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每个人,都有在死后的九时辰内完完全全回顾自己一生的权利。任何细节,一览无余,没有欺骗。勾魂使者,又曰冥使。乃收人魂魄之神。洛冥,不仅是神秘的勾魂使者,她又是,那上古时期,远古洪荒的时候,最初的神灵之一,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多少爱恨情仇,多少悲欢离合,尽在,洛冥两千年的收魂之中。还有那段无法忘却的,不堪回首,却又精彩绝伦的上古众神时代
  • 大宋龙骑

    大宋龙骑

    相传上古时期,龙行于大陆,作而腾天布雨成江,息则盘踞砺石成川。故,山川河流皆为龙脉。叶风一不小心穿越到了平行位面的大宋朝,这里生活着上古的生物:神龙。见过晕车、晕船的,你见过晕龙的吗?叶风骑在龙身上,只觉得心里有种想要吐的感觉,看来,装x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呀!
热门推荐
  • 那年一起穿过校服婚纱的我们

    那年一起穿过校服婚纱的我们

    从校服到婚纱经历了各种煎熬。最终才走到一起。
  • 女修请自重

    女修请自重

    书友群:1146241360,等待您的加入!先天优势,决定了江晨从头到脚深受女人的喜爱。江晨有些开心,也夹杂了几多无奈。耍拳交豪杰,折花献美人。修仙之路当有人间烟火,庙堂江湖遍布权谋心术。仙人,凡人,有血,有肉。
  • 未命名小说蓝版

    未命名小说蓝版

    一口气看完《剑与魔法日常》(未命名小说蓝版港版名字),呆了半晌,不能说是因为受到了震撼,应该说一贯的思维运作方式被小说的新奇独特打乱了,须要时间来适应。是的,在此之前,没看过情节设想如此新奇,却又和现实的青少年感情结合得如此水乳交溶的幻想故事。作者所构想的‘一个大光球降临,世界秩序完全改变,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景,造成了书中主角进入了复杂的思想迷宫,他运用青少年的智慧来应付环境的异动,寻求出路和解答。通过流利轻松的笔法展现乐观,使小说读来令人兴致盎然。但作者不是没有感叹,请看以下的句子:‘众人皆醉我独醒可不是什麽值得高兴的事,除了照顾那些醉倒的人,我还要配合他们说醉话,问题是,我根本没有醉,不可能知道怎样说醉话。’字里行间的无奈,适当地展现了小说的深度,岂止是好看而已。倪匡二零一二年六月三十日大光球来了吗?哈哈
  • 石剑仙魂传

    石剑仙魂传

    什么?她居然在新婚之夜逃跑?狼牙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误嫁黑羽魔君。没错,就是传说中的黑蛇。不多说了,逃命要紧。
  • 大蛮皇

    大蛮皇

    远古洪荒,妖魔横行,人族式微。蛮族逆天而起,手撕虎豹,脚踏恶魔,怒吼如雷,疾走如风,称霸世界,在蛮族带领下......作为城主的男人,不懂武不善谋,夫纲不振,单车一直生活的很有压力。
  • 英雄联盟之符能战神

    英雄联盟之符能战神

    符文大陆,以武为尊,看一个堕落豪门废材,如何化身为大陆的主宰!
  • 天诛道圣

    天诛道圣

    修炼为何?肖战说,与己争,与天斗,是为守护!世界巨变,位面和异世大陆融合,新的起源开始……
  • 他的丫头超甜的

    他的丫头超甜的

    说好订婚只是演戏,但是路大少爷你是不是演过头了?还要求同居?!同居就算了,说好的约法三章,撩她是几个意思?!成天怼她不成,还撩她撩上瘾了?“啊,路千野你这个变态!”“本少爷是个正常的男人!”“啊,路千野你这个丧心病狂的变态!”“明明是你喝醉了,硬是扯我的。”某大少爷表示很无辜。有人问,做路大少爷的未婚妻感觉怎么样?路甜星认真的想了想,表示说,走路都能带风的那种!简直不要太拽太嚣张!【极宠】【1V1】【双洁】
  • 邪少霸宠:契约妻

    邪少霸宠:契约妻

    一份契约,铸就一份爱情,言姝然背紧贴着墙,手里拿着契约书瞪着男子愤愤警告:“第三页第二十条规定不可以触碰对方”男子双手撑着墙,将她圈住,俯身邪邪一笑,一张俊逸的脸瞬间在她眼前放大,鼻尖与鼻尖似是只隔着一片蝉翼,一股温热的气息萦绕她脸颊。不知何时男子手里多了一红色小本子,嘴角勾勒出的弧度愈加明显,与言姝然拉开一些距离,将红色本子摊开,富有磁性的声音响起:“我有结婚证,亲爱的老婆大人”许一生之诺,承一世之情。
  • 网王之无法说出口的爱

    网王之无法说出口的爱

    孤儿院的一次相遇,让她无法再忘怀他,再见他时,他成了她的哥哥。她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对他说:周助,我喜欢你。他笑:小忆,你怎么也学会撒娇了?我也喜欢你啊。真的?她的脸上充满着欣喜,可是他接下来的话,却打破了她所有的幻想。他说:因为你是我重要的妹妹啊。不二雪忆:周助,你宠我疼我,可是,你就是不爱我。不二周助:小忆,我宠你疼你,就是因为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