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96500000014

第14章 社会篇——成为更好的社会人(1)

考研突然找不着北了——青春期迷茫与身份认同

核心认识: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定会有本能的自我诉求,所以她会对被规定的身份产生对立和反叛。这种反叛会在某个契合点上表现出来。

典型事件:准备了快两年了,可是最近突然崩盘了,书也看不下去。内心充满了迷茫,不要说什么对不起父母的话,我现在想起他们就充满了怨恨,考研的这个学校是他们选的,我自己不喜欢,也很有难度,当然我中意的是全国最好的那所,大家也应该知道是哪个,可是就算考不上我也觉得甘心啊。现在越来越烦。大学也是他们选的,我本来想去别的地方念一所很好的学校,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我从小到大听他们的话都换回什么了?

本来这次是想很努力考上,当最后一次听话的孩子,以后的路自己走,可是害怕也不能如愿。上次挂电话,家里又说要给我打钱,我真想哭,我要那么多钱干吗啊。好想死了算了,可又不能自杀,不想再当一个心理疾病的反面教材,被人指责懦弱啊什么的,所以好想得个绝症什么的,这样对人生也有交代了。可那也不是想得就能得的,原来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活着更不容易。我该怎么办呢?(据朱文波咨询卷宗)

冯俊杰:说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吧,已经不是少年了,读完本科都二十好几了,现在考研,还如此迷茫。这种青年人的心理困境,您如何看?

朱文波:你喜欢什么?你擅长什么?你会发出爽朗的大笑?这些看似极简单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恐怕只是黯然的沉默,这些都与本案有联系。这位同学表达了一个典型的片段,也代表了一群和她经历相似的人遭遇的心理困境,这个困境不容小视,我们称之为丧失了“身份认同”。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大师埃里克·埃里克森对人的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总结了必须顺利完成的社会心理的发育任务,环环相连的适应性要求如果没有得到顺利解决,个体一定会出现偏差和危机。集中到青春期或者再延后一些,就有“同一性”混乱。“同一性”不难理解,就是你所见到的那些迷茫的青少年,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变化不定,无法给你回答“我是谁”。

冯俊杰:怎么会造成这样的迷茫?案例中的孩子让我们联想到一对专制的父母,此刻在情感上能清晰地了解她对父母的感受。也许她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女儿今天最真实的想法。父母失策的地方在哪里?

朱文波:婴幼儿时期,父母需要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孩子,可以稍微偏重于“你应该怎样怎样”;可是到了3岁以后,就该侧重到“你感觉怎样,你认为怎样”。可是太多父母一路走来做的却是强势贯彻“你应该”。这个可怕的过程变味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变成了附庸,她的不同理解、她的观点、她的选择能力的培养统统被漠视或不被承认。

现实当中有的父母变着法子玩策略,归结到一点就是让孩子服从,理由是孩子小,不懂事。他们以为可以全方位包办孩子的成长,不曾想这个大脑是不能被替代的。尤其每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事件,作为当事人的孩子只需要服从,这种自主性参与性被剥夺,没有地位感何来自我认同?没有地位何来尊严?没有尊严何来自信?因为剥夺导致了自我认同的匮乏。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定会有本能的自我诉求,所以她会对被规定的身份产生对立和反叛。这种反叛会在某个契合点上表现出来,她在考研的压力点上,就是这样的表现。

冯俊杰:与其说找不到自我,不如说自我被剥夺了发育的条件,还是一根豌豆苗。她该怎么做?

朱文波:应该怎么做她早就问过自己,但是不会有答案。因为她缺乏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她对自己的理解是模糊的、多变的、恍惚随性的。她总体上以拖沓的心态,停滞而丧失任何成就动力,或者沉迷于幻想中等待奇迹和被拯救。身份危机导致她对整个生命意义的怀疑,所以我们看见那些关于自杀的意念。她不会也不肯对未来作出承诺,在她看来世界是不可预测的。

这件个案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孩子的影子,那些厌学的、考上大学再也不读书的,大学毕业宅在家里不找工作的,诸如此类。这种突然的停顿代表着内心的无助和没有方向,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也无法给自己提供确定的、持久的核心动力,一个成熟的躯体顶着幼儿般的心理,她已经没办法为自己负起责任。

冯俊杰: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答案,必须自己成长起来,即便觉得痛苦。如此怨恨父母已经无用,不要在同病相怜的群体里找安慰找理由,年轻人当自强,去和那些目标明确的人接触,向那些有经验的人学习。也包括主动向心理专业人士求助,就像这个案例里的当事人一样,写信求助,也是一个好的开端。

那些因加班去世的年轻人——“过劳死”背后的成长缺陷

核心认识:“具有强烈保护意识的父母,本质上肯定没有信任过孩子,他们声称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但情感上却以孩子对他们的依赖而满足。这一切导致他们行为上常常干涉或压制孩子的独立意志和判断,甚至忽略孩子真切的感受。”

典型事件:高温下连续上班12小时后,大学毕业8个月的安徽小伙李哲,在家中再没醒来。“我儿子是累死的,中暑了,还被要求加班。”母亲说,儿子多次提出想辞职,是她极力阻止,儿子才一直坚持。公司加班一小时10元,每月加班四五十个小时。(据新华网消息)

冯俊杰:就业难现在已经是国家大事,影响千千万万个家庭。找到了工作,但死于加班。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发生这种悲剧,我觉得特别心痛。据统计,还有大量过劳死的例子。有网友说,这是两代人的悲剧,因为父母那代人靠单位生存,离开单位就完了,对失业有根深蒂固的恐惧,害怕饿死。

朱文波:人们在解释悲剧的成因时,试着设想避免发生这类悲剧的种种途径。选择离开是否就能躲过这一劫?答案其实是不确定的。

从有限的信息来分析,母亲极力阻止他辞职增加了他强迫性接受此项工作的压力,的确会增加工作中的情感成本,不开心或者更被动,会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耗竭感。

母亲让儿子坚持的理由和动机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儿子对失业的恐惧感大概还得有眼前这份工作的收益来对比和参照。试想,一份苦不堪言或者勉强维持生计的工作,如何让人坚定地留下?如何对未来做合理的预估?或者她预计儿子除此之外再难胜任其他工作?

在众多“被累死”的个案中,人们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即面对压力时的个体差异。在那些年轻的生命倒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有直接的工作强度的诱发因素,但本质上更可能是具体个人生理的脆弱性被自己忽视。

偏重于强调外部压力也许并不客观。所有企业乃至个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都不会以舒适闲散的状态来获得生存发展。“追求”换句话说就是对挑战的迎接与应对。科学地理解压力,对大众才真正具有指导和帮助作用,才能在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前,给相同情境中的人们以最真实的启发和规避风险。

究竟是环境压力还是个体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适应压力?只需看他周围的同事是否和他身处一样的环境,在此前提下,他们是否也出现相似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异常,以及程度上差异是否显著。

从他的工作强度来看,每周加班时间折算成每日平均加班时间,大抵在两小时左右,这个强度以常识理解,还是在完全可控的范围内,对常态人群来说生理性的损伤是有限的。那些突然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人,工作强度的诱因和个体基因的弱势,是需要同时考虑的。

从这点上,我们对压力管理的知识理解更应该侧重自我保护。

冯俊杰:儿子多次想辞职,母亲劝阻多次。这应该也涉及父母扮演的角色问题?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留在身边,但父亲一般要放松一点。

朱文波:儿子早已觉察到自身的适应困难,但是母亲多次反对,今天的后果足以让母亲难以承受。多种因素组合导致孩子死亡,母亲的要求不是必然的因素,但是换一种母子关系,的确可以换得另外一种生命的机会。

说到父母该以什么样的角色来“保护”孩子,太多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心态特别顽固,永远定格在婴幼儿时期,这些父母永远扮演着“见多识广”的角色,但实则未必。

具有强烈保护意识的父母,本质上肯定没有信任过孩子,他们声称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但情感上却以孩子对他们的依赖而满足。这一切导致他们行为上常常干涉或压制孩子的独立意志和判断,甚至忽略孩子真切的感受。在这个案例中,孩子自己的身心疲惫被忽略和淡化,有的只是对母亲的价值判断的顺从,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冯俊杰:屈服于母亲的年轻人,在单位也听从加班的安排,好像也丧失了某种讨价还价的能力。

朱文波:如果从强势母亲角色对孩子未来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来看,发展心理学研究已经有过清楚的结论。强势不是指对孩子健康有益的影响力,而是在教养模式中只强调两个方面:苛求和顺从。

这个系列的行为特点是高监管、压缩乃至牺牲孩子的个人需求,对培养孩子的自律和对环境适应性的自我调适能力,具有天然的破坏性。所以你可以发现这样的孩子在成人后,人格发育缺乏一种灵活性和能动性。

面对有伤害性的困境时,这类孩子一是无力去主张个人诉求,二是无从对自我判断给予自信的确认。当下常见的所谓的“威权教养模式”,让孩子丧失了有趣多样的社交实践,因为前提是不能犯错,犯错可能招致严厉的惩罚。任何有风险的尝试,都被父母通过内部控制而过滤掉。

威权式的关系表达,也可以在大量的恋爱关系中看到。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常常通过高限制性的要求来获得确认感,不符合要求就会吵闹或要挟,结果总是带来关系的窒息。

冯俊杰:虽然我们不是劳动法和就业研究的专家,但我总觉得,社会在不断夸大求职谋生的压力,似乎回到了上一代人的那种氛围,导致年轻人不敢动弹。您是怎么看这个普通的困境呢?

朱文波:对于这个谋生压力的理解,应该是宏观层面的供需参考,对于动态的市场变化,具体到个人,考验的是真实的人才市场竞争力。有真材实料和一技之长的人,对于这样的“谋生压力”不会有真正的威胁感。

求稳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模式本身就是僵化的一厢情愿,变化永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的真谛,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暂时的安稳或者不如意,都同样不值得骄傲或沮丧,真正的困境在于你丧失了适应性的再学习能力。依附于外在条件的所有优越,随时都有可能得而复失。

在这一点上,“拼爹时代”的提法大抵是满足“草根”们的发泄需要。事实上利益越诱人,角逐越残酷。有的人就是通过不断动弹求得发展,活得风生水起,有的人不敢动弹,常常画地为牢。不怕动弹才是最正确的心态,怕才表现出真正的习得性无助。对于一种处境的判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当你被无奈和不可控的感觉所笼罩时,你的反映就是那种对应的认知风格。

冯俊杰:本质上,我觉得权衡加班利弊,也是一种自理能力。大概还是因为,我们从小习惯被安排,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取舍,害怕取舍,也害怕改变。

朱文波:合理的选择考验一个人的决策能力。我们不鼓励那种无序的乱动,但是一个悲观主义的思维方式,更多会导致“不敢改变”、“我的能力有问题”这样的自我暗示,它的后果是,再好的的机会摆在面前,也会放弃。

该不该跟他人攀比 ——洞悉个人成长的关键

核心认识:“任何物质化的条件一方面具有可衡量性,另一方面还具有可替代性,而生活中最重要的满意度,却来自情感的独特体验。独特的依恋方式,是冷暖自知的独一份。”

典型事件:现代人习惯了攀比,当下的人,似乎都活得比较累,于是有一种“别跟别人攀比”,“跟自己比有进步就好了”的心灵鸡汤诞生,并且相当流行。(据朱文波微博)

冯俊杰:先得承认,我自己就读过那种心灵鸡汤,甚至写过专栏,表达过类似看法。可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总觉得那些东西无法完整解释我们心里的焦虑。我们该如何看待“攀比”?

朱文波:在我看来,不去攀比,这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无厘头励志,“比”是大脑固有的程序,不比才是消极的心理策略。

冯俊杰:我以前看一个媒体人士提出,人们看报纸、杂志和电视,了解很多天下大小事,其实就是为了对比信息,确立自己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您说的“攀比”和自我认知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朱文波:攀比是自动完成的心理活动,是自我认知的本能。“我是谁”一定得有参照物才能予以确认。假如没有社会比较能力,你大概会“鸡蛋碰石头”,这种结局恐怕只有一次机会。

哺乳动物进化了,社会比较这种本能避免了冲突,有了学习生活的能力,才可能有策略地参与竞争,扬长避短正是这种比较后的抉择。比较时你的社会报警系统岂能闲置?学会比较,善于比较才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冯俊杰:这么来看,的确应该鼓励“攀比”。但攀比有时候会造成心理失衡,又该怎么看待?一直有一种说法,女人爱嫉妒。但以我亲身的经验,男人的嫉妒更加可怕,也特别惊人。有个经典的中外笑话说,看见豪车,外国小伙说,我也要努力拥有;而中国草根说,靠,凭什么,先狠狠地划一道再说。

所以呢,我不是很喜欢说“女人爱嫉妒”这种刻意扭曲的讽刺,我觉得人性自有共性。那我们如何处理比较带来的结果才好呢?比如嫉妒。

朱文波:嫉妒是一种复合型情绪,是对失去资源的恐惧,它存在于现实或想象中。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有趣,也很准确。男性的大脑特别进化了“性嫉妒”机制,其目的就是侦测配偶出轨线索,以防止亲代养育责任出现过错。因为帮助他人养育后代,对自己而言几乎等同于基因灭绝。

所以男性在性嫉妒方面要远强于女性,但是这种机制的激活有一个前提,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怀疑。

一个自我价值感有问题的男性会更多地体验到这种不快。这个笑话刻画了一个草根在遇到强劲竞争对手时的巨大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引起愤怒,所以用破坏的方式对失去机会找到一份平衡。

嫉妒还伴随着一个有趣的现象,常被嫉妒困扰的人承认嫉妒特别困难、特别痛苦,因为不能坦然接受自己是个失败者。所以,他更喜欢拐弯抹角地强调对“关系”的在乎,要么喋喋不休地谈论忠实与不忠,要么高度偏袒自己的不当行为,粉饰为对关系的维护。

嫉妒不论真实的或想象的,都一定存在一个攀比的“第三者”。

冯俊杰:那么,女性在“攀比”中,和男性有不同之处吗?不同年龄阶段分别有什么表现?

朱文波:我在这里梳理一下女性攀比心态的发展,供读者参考。

同类推荐
  • 维护你的心灵:现代社会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导读

    维护你的心灵:现代社会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导读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干部而言,保持心理健康,既是正确履行职责的前提,也是培养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思想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干部管理要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这是对新形势下的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变态心理学概论、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心身障碍与健康心理学、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心境障碍与自杀等。
  • 心理学与宽心术

    心理学与宽心术

    本书以心理学相关知识作为依托,剖析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心理现象,并结合实际,给出了实用性很强的方法,引导人们走出心理误区。
  • 假如这个世界亏待了你

    假如这个世界亏待了你

    工作上,挨刀子被下绊子;生活中,被朋友欺骗和利用;爱情上,遇人不淑,遭遇人渣……想想这些,真的会觉得很憋屈。不要总是认为自己被亏待,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活着,怎样才能遇见更好的人。尽管距离自己的预期还有好远,但要始终坚信你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 心理操控术

    心理操控术

    《心理操控术》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大众心理读物。如果您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甘愿成为潮流的忠实追随者,买那些奢侈但根本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会成为泡沫经济的牺牲品,去投资一直不被看好的股票,那么不妨阅读一下本书.它让你开阔自身的视野,丰富思考的路径。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被刺穿的阳光

    被刺穿的阳光

    朋友是什么?朋友不过是随时都可能消散虚无缥缈的存在罢了,女人也是如此,男女之间怎么可能有什么纯洁的友谊,真是一群笨蛋,我就这样一个人也没什么不好的。
  • 宪法社会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宪法社会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共分五章,除了第一章所具有的导论性质之外,主体部分的四章内容都可以分别对应于社会学的不同领域。其中,第二章立足于“政治过程”的研究,侧重于政治社会学,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政治社会学研究。第三章立足于“制度角色”的研究,侧重于功能主义,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功能主义研究。第四章立足于“历史变迁”的研究,侧重于历史层面,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第五章立足于“研究方法”,偏重于方法论、知识论,为关于宪法的知识社会学研究。
  • 万家灯火为谁燃

    万家灯火为谁燃

    跋山涉水,一路向东,你是我未来得及解开的棋局,夕阳升起之地,我与你执手相忘于天涯
  • 月黑魔魂

    月黑魔魂

    魔皇强势来袭魔魂世界,新一代光神之子在命运的轮回之中诞生,两者的相遇会发生什么?代表光明出战的他能否扳倒黑暗?黑暗与光明之间的剧烈碰撞,一触即发!!!
  • exo之密阳

    exo之密阳

    一对双胞胎与exo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稍带有些玄幻色彩,主世勋。女主为救自己的妹妹而长久沉睡,封住其记忆,原以为能让妹妹忘记自己,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女主的妹妹却遇到了一直守护在女主的身边的世勋,记忆慢慢浮现.......本文微虐,但是温馨多多。希望亲故们多多支持
  • 守护甜心之杀无赦

    守护甜心之杀无赦

    【连载中】——你知道绝望是什么感觉么?感觉身体被掏空,灵魂被抽离,整个人陷入绝望的深渊。这个女孩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却没体会过绝望。在这一次的背叛,她一次次回到天堂,又一次次退到地狱。(QQ群:576166092,欢迎敲砖~)/大修中,已经看完更新的小可爱等几天之后请重新看~~/
  • 逆天狂妃娶一送一

    逆天狂妃娶一送一

    草包?废物?未婚生子为人不齿?靠!21世纪的天才杀手又怎会任人欺凌?一朝穿越,她成了藏得最深的那个!腹黑无耻,我行我素!造谣诽谤者……杀!欺我辱我者……杀!敢动我儿者……杀!昔日的废物,而今盛世风华,睥睨天下。
  •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

    在书中,韦斯伯德以大量的真人真事为材料,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探讨了儿童与自己的父母在品格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他提供了具体的经验和办法供家长们参考,帮助他们识别并避免类似行为。
  • 只要做梦就能穿越到异世界

    只要做梦就能穿越到异世界

    这是说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通过梦境穿越到异世界,并得到异世界力量改变人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