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18700000013

第13章 《经学理窟》解读(1)

张载(1020-1077),宇子厚,因定居陕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他是宋代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理学的先驱。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王廷相、王夫之、戴震产生了直接影响,而朱熹的道学(或称“理学”)和张载的理学观点亦有继承关系。

张载哲学思想的主流和最可贵的地方是“元气本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是探讨宇宙的生成和运动变化问题,即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运动变化的?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太虚”,它是无形的;但“太虚即气”,它由“气”生成,并非空虚无物的性质。所以“太虚”为万物之源,“气”乃万物产生的基因。用“气”来解释宇宙生成的最初本源,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

关于宇宙运动变化的问题,张载首先肯定宇宙是运动不息的实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参两》)“气”本身就是有聚有散、不断变化运动的状态。其次,张载认为宇宙能够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在于“气”自身具有“浮沉、升降、动静”的本性,而这种本性之所以如此,就是由于“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宇宙的本体是“气”构成的,但气不是凝固不变的止息状态“气”之为物包含着矛盾的统一状态。“凡环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参两》)这里不但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还具有初步的辩证法观点。张载还认为宇宙现象的变化有它的规律性,有一定的秩序。《太和》说:“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动物》篇云:“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这都指明了宇宙间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不是杂而无章的,而是有它的规律性的。

但是张载的哲学思想也有它自相矛盾、不彻底的地方。

张载的教育思想,继承了儒家孔孟的说教,就道德修养问题发挥了唯心主义的尽心,成性立论,为理学教育奠定了基石。

《经学理窟》是张载的重要的理学教育着作,这部着作分“周礼”、“诗书”、“宗法”、“礼乐”、“气质”、“义理”、“学大原上”、“学大原下”等十三篇。张载的其它着作也有关于教育的论述,这些和《经学理窟》共同构成张载的教育思想体系。

1.人性论与教育张载从元气本体论谈到人性问题,认为气有清浊,“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正蒙·太和》)“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他把抽象的“天地之性”与具体的(即人的)“气质之性”对立起来,从唯物主义滑向唯心主义。并且提出“圣人”是能“尽性”者(尽天地之性者),一般人便须不断改变“气质之性”,逐步复归于“天地之性”。认为“气质之性”是恶的根源,“天地之性”才是纯全至善的境界。张载这种人性论与他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为理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

2.论教育目的作用张载从他的人性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在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认为;“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经学理窟·气质》认为:“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因为“气质之性”是罪恶之源,只有“天地之性”才是至善境界,教育作用就在于变化或移易“气质之性”而向“天地之性”靠拢。在张载看来,变化气质的途径是“知礼”、“守礼”“礼即天地之德也”,“凡未成性(指天地之性),须礼以持之。”(《经学理窟·礼乐》)“礼”与“成性”的必然联系就是如此。再深入分析下去就是:“礼,天生自有分别,人须推原其自然。”(《经学理窟·礼乐》)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是千差万别的,虽同出于“气”

但“理一分殊”。所以“礼”也是“天地之性”的体现,“知礼”,“守礼”

即为复归于“天地之性”的主要途径。张载从宇宙本体论演绎为人性论,又从人性论伸展到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张载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学如“圣人”。“所谓圣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也。”(《正蒙·中正》)“圣人”是天生的“学必如圣人”是后天培养的。张载的教育目的论,有神化“圣人”的性质,表现了他的唯心主义色彩。

3.论学习内容《经学理窟·义理》篇有张载关于学习内容的论述:“学者信书且须信《论语》、《孟子》。《诗》、《书》无舛杂。理虽杂出诸儒,亦若无害之处。如《中庸》、《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礼记》则是诸儒杂记。至如礼文不可不信,己之言礼,未必胜如诸儒。”“要见圣人,无如《论》、《孟》为要。《论》、《孟》二书,于学者大足,只是须涵泳。”可知张载要求的学习内容是《论语》、《孟子》、《诗》、《书》、《中庸》、《大学》、《礼记》等儒家着作。他认为“《家语》、《国语》,虽于古事有所证明,然皆乱世之事,不可以证先王之法。”(同上)张载着重孔、孟“义理”之学,只主张“唯六经则须着循环,能使昼夜不息。”(同上)而对于其他书籍,如一般史书和医学书籍,他都不甚重视,认为史书“见得无可取,则可放下。”“医书,虽圣人存此,亦不须大段学不会亦不甚害事。会得不过惠及骨肉间,延得顷刻之生,决无长生之理。”(同上张载如此推重“义理”之学是与他的教育目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古之学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传。如荀、杨皆不能知。”(《经学理窟·义理》)故主学者须“立天理”,“天理”即“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

(《经学理窟·诗书》)“天理”“义理”的精髓就是“存心”、“尽性”。

这样“义理”之学,与变化气质之性、复归天地之性有内在的思想联系。因为这样,就可以达到“如圣人”的教育目的。

另外张载推重“义理”之学,与他感到儒家道统已中绝,必须“为往圣继绝学”是大有关系的。张载提倡“立天理”,推重“义理”之学是为了继承孟轲以后已经中绝的儒家道德。

4.论教育和修养方法关于教育和修养方法,张载谈到了下面几条(1)勤学博文,以求义理。《经学理窟·气质》篇说:“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这意思是说:聪明思虑之力并不能得到存心养性的功夫通过“博学”,可以从中求得义理。《义理》篇说:“勤学所以修身世博文所以崇德也。”“学愈博则义愈精微”,“矫惰为勤,方是有功”。

且“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2)矫恶为善、游心于义理之间。张载认为:“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方是为功”(《气质》),强调后天的自我修养。认为“知”虽重要,“行”更为重要,“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

“变化气质”是一个不断“矫恶为善”的过程,必须“思虑不违是心,”

“拳拳服膺、出于牵勉”,“游心于义理之间”(《气质》)。要达到“游心于义理之间”,就要做到“居仁由义,心和而体正”(《同上》

戒慎“灭天理而穷人欲”(《义理》)。

(3)虚心一志,尽性寡欲。张载认为,变化气质与虚心一志有密切的关系,要想真正变化气质,就必须“虚心”,“一志。”正如《经学理窟·学大原上》所说;“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虚心”是不为私欲所蔽,不为外物所役,平心静气衡量是非;“一志”是不易其志,不为“气”所使。《正蒙·至当》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经学理窟·学大原下》云:“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尽性寡欲在修养方法上和虚心一志同样重要。“尽性”是和“寡欲”相对立的,《经学理窟·学大原上》认为:“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人欲不但蔽窒天理,为“尽性”的障碍。

同时,“人欲无厌,而外物有限”(《学大原下》),节制人欲又是社会实际生活中的迫切需要。

以上三个方面大致可归为论修养的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张载也有他很可贵的教育思想(4)尽人之材。张载认为:“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张子全书·语录》)他认为每个人是差异的,“人与动植之类,已是大分不齐,于其类中又极有不齐。某尝谓天下之物无两个有相似者。

至于同父母之兄弟,不惟其心之不相似,以至声音形状莫有相同者。”(同上)正因为看到了个性差异,张载主张教人必尽人之材,尽人之材的做法就须从实际出发,这样才不致“误人”。

(5)求其有渐。在认识到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张载注重从实际出发,在教育中注意教育过程是个积累渐进的过程,所以他说:“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语录》)要求教育者不要急于求成,对于学生不要求全责备,《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说:“人岂不欲有所能已,安可责之?须求其有渐。”同时,他充分注意到教育内容的可行性和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

5.学习态度和读书方法首先,他认为学习要谦虚而不自满,“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子之所以进也。”(《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如果不自满,就会使自己好问求知。不懂装懂,是学习的大敌,“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

故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也。”(《性理拾遗》)他认为“人多以老成,则不肯下问,故终身不知。”(同上)要做到不耻下问,关键在于“学者当无我。”(《经学理窟·学大原下》)。“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者的毛病就在于“不知求是为心”(同上其次,他提出“学则须疑”,《学大原下》篇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学则须疑”

是一种很可贵的教育见解,是符合教育规律,有益于发挥思考、发展智力的重要命题。

再次,他注意到记诵对思考的重要意义。《经学理窟·义理》

云:“经籍亦须记得。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书须成诵。

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这种见解是比较符合心理学的规律的。

6.论“意乐”之效与教学相长张载注意到心理情绪的好坏与学习的得、失的关系,《经学理窟·义理》云:“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盖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急求义理”,心情紧张就不会得到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在闲暇中从容地体会,则易得到。对于教学相长,互相取益《义理》说:“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已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这种积极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可供我们今天借鉴。

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张载的教育思想中也有许多互相矛盾的地方。他毕竟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的许多教育思想是包含在他的哲学思想中的,他的教育思想的许多矛盾的产生也就不是偶然的。比如在认识论上,他一方面认为;“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正蒙·大心》)“人谓己有知,由耳目受也”(同上)。表明他认为知识是由感官接触外物而得来,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可同时他又说:“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同上),这样“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就处于矛盾对立中。张载有他自圆其说的理由:“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正蒙·诚明》)也就是说,“闻见之知”是“小知”,“德性所知”(即天德良知)”是“大知”,可贵的还是天赋的“良知”。这显然具有机械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而这种割裂认识论中各种因素的有机联系的机械论和唯心论和他的“穷理”

的目的大有关系,“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语录》

和他的自我矛盾没有统一的哲学思想相联系的教育观点是“博学见闻”“闻见之善”与“尽性寡欲”,“游心于义理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这说明张载的认识论和教育思想还有很多不科学和不完善的地方。

张载的哲学思想为理学的完成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的教育思想中的许多成分也为朱熹等人所继承和发挥。

周礼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问必有末世添入者,如盟诅之属,必非周公之意。盖盟诅起于王法不行,人无所取直,故要之于神,所谓“国将亡,听于神”,盖人屈抑无所伸故也。

如深山之人多信巫祝,盖山僻罕及,多为强有力者所制,其人屈而不伸,必咒诅于神,其间又有偶遭祸者,遂指以为果得伸于神。如战国诸侯盟诅,亦为上无王法。今山中人凡有疾者,专使巫者视之,且十人间有五人自安,此皆为神之力,如周礼言十失四已为下医,则十人自有五人自安之理。

则盟诅决非周公之意,亦不可以此病周公之法,又不可以此病周礼。诗云:“侯诅侯咒,靡届靡究”,不与民究极,则必至于诅咒。

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肉刑犹可用于死刑。今大辟之罪,且如伤旧主者死,军人犯逃走亦死,今且以此比足,彼亦自幸得免死,人观之更不敢犯。今之妄人往往轻视其死,使之足,亦必惧矣。

此亦仁术。

天官之职,须襟怀洪大方看得。盖其规模至大,若不得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穷究,凑合此心,如是之方必不能得也。

释氏锱铢天地,可谓至大;然不尝为大,则为事不得,若畀之一钱则必乱矣。至如言四句偈等,其先必曰人所恐惧,不可思议,及在后则亦是小人所共知者事。今所谓死,虽奴隶灶间岂不知皆是空!彼实是小人所为,后有文士学之,增饰其间,或引入易中之意;或更引他书文之,故其书亦有文者,实无所依取。庄子虽其言如此,实是畏死,亦为事不得。

一市之博,百步之地可容万人,四方必有屋,市官皆居之,所以平物价,收滞货,禁争讼,是决不阙。故市易之政非官专欲取利,亦所以为民。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道其所滞而应其所急。故市易之政,止一市官之事耳非王政之事也。

井田至易行,但朝廷出一令,可以不笞一人而定。盖人无敢据土者,又须使民悦从,其多有田者,使不失其为富。

借如大臣有据土千顷者,不过封与五十里之国。则已过其所有;其他随土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人不失故物。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之本也。后世不制其产,止使其力,又反以天子之贵利,公自公,民自民,不相为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其术自城起,首立四隅;一方正矣,又增一表,又治一方,如是,百里之地不日可定,何必毁民庐舍填墓,但见表足矣。方既正,表自无用,待军赋与治沟洫者之田各有处所不可易,旁加损井地是也。百里之国,为方十里者百,十里为成,成出革车一乘,是百乘也。然开方计之,百里之国,南北东西各三万步,一夫之田为方步者万。今聚南北一步之博而会东西三万步之长,则为方步者三万也,是三夫之田也;三三如九,则百里之地得九万夫也。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以乘计之,凡用七万五千人,今有九万夫,故百里之国亦可言(十)〔千〕乘也,以地计之,足容车千乘。然取之不如是之尽,其取之亦什一之法也,其间有山陵林麓不在数。

“而不征”,者犹今之地基钱也。盖贮物之地,官必取钱,不征者,不税敛之也。“法而不”,法者,治之以市官之法而已。与不,亦观临时如何,逐未者多,则所以抑末也,逐末者少,不必也。

即使为采地,其所得亦什一之法。井取一夫之出也,然所食必不得尽,必有常限,其馀必归诸天子,所谓贡也。诸侯卿大夫采地必有贡;贡者必于时享,天子皆庙受之,是“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之义。其贡亦有常限,食采之馀,致贡外必更有馀,此所谓天子弊馀之赋也。以此观之,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后世乃不肯行,以为至难,复以天子之威而敛夺人财汲汲终岁,亦且不足。

同类推荐
  • 有效德育:基于实践的探索

    有效德育:基于实践的探索

    第一编,“培养社会的脊梁”就是希望通过对实践的历史分析使人们明确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从而从根本上找到德育工作的关键抓手。这是解决中国德育问题的理论基点。第二编,“学校德育的管理策略”主要通过解剖学校德育工作,表达自己的思考脉络:德育的成功固然需要现代德育理念的指导和工作思维的创新,但真正使德育发挥其社会功能的,使道德概念转化为人的素质的,最终还是落实到科学的德育管理上。第三编“班主任专业成长及其管理”就是想通过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班主任,使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们能够更好地找到提升德育工作质量的途径,使所有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能够更有效地工作。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 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长期以来,北京交通大学一直坚持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学校根据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和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全面实施质量工程为抓手,以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突破口,以推进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基础,以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执行力为保障,不断深化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构建适应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大批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撰写了一批教学研究论文,收录了其中的262篇教学研究论文。
  •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原作、有采写手记、有作品评析,真实记录了宁夏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是一代新闻工作者走进生活、走进实际、走进群众的壮美画卷,亦是年轻新闻工作者学习、进步的教科书。
  • 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本书选取受众研究的视角,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角度出发,将伯明翰学派各个时期的受众理论归结为被动性解读、倾向性解读、多样性解读和抵抗性解读四种模式,探讨了不同时期受众理论的特征。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热门推荐
  • 再见这十年

    再见这十年

    曾经的你,是不是也热血,冲动,打抱不平,悲天悯人。步入社会后,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自己,人性一次又一次冲刷自己的三观。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也许,在这些故事中,你能看到曾经或是现在的自己。
  • 全世界最好的爱恋

    全世界最好的爱恋

    在他六岁时,他失去了妈妈不到一个月,他爸爸就把另一个女人和一个所谓的亲弟弟带回了家。从那以后,他的生活中就只剩下了欺压和凌辱……在他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她的出现如一束阳光,温暖了他的心,也从此住进了他的心里。历经了十年的努力,他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了人人都追捧的商业精英!然而最让他开心的是:她从美国回来了!
  • 洞察易经的奥秘

    洞察易经的奥秘

    21世纪,必须用易经管理才有出路。《易经》是群经之首,中国人的一言一行都源自于《易经》,我们的管理也是依据易理而行,即大易管理。本书首次详细分析了《易经》中所蕴涵的管理法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明晰地指出了《易经》在管理中该如何应用,发展出一套适合现代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切实有效的管理体系。本书将管理层分为高阶、中坚、基层,分别对应易经的天、人、地。曾仕强教授结合易理,阐述了这三个阶层的特性、相互之间如何配合和互补,以及如何成为优秀的中坚干部。本书还结合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提炼了管理者应掌握的45课,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如何将易理应用于日常管理。
  • 狩天手记

    狩天手记

    一个普普通通的白领小子却穿越成了紫阳三皇子!“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主角光环?今后美女就全都是老子的了?”秦立轩激动的想道。然而天之娇女游云灀却用实际行动让他在新婚之夜中,带着屈辱,在整个京都的嘲笑中离开了京都。“上天不给老子开光环,老子就自己开!”秦立轩坚定地下定了决心。然而当他入身江湖,遇到的却是:佛宗好吃珍馐最喜白酒的妖僧要证那缥缈仙道!书院十六姑娘骑青牛手持青鞭要以儒入圣!腰佩残剑最喜青梅的天下第一美人儿要以一己之力灭诸国帝皇!北川剑仙柳烨骑鹤而去,要作那首位登仙人!……风起云涌,群星闪耀,众多人物粉墨登场!秦立轩仗剑入身江湖,且看他如何在这群英荟萃的时代将这天下捅个通透!
  • 恶魔双子

    恶魔双子

    我到底是谁?家人到底是什么?在人性黑暗的背后到底是光明还是无尽的黑暗。生与死之间藏着怎样的秘密,日本的新一轮阴谋在计划着而知道真相的……只有我
  • 青春都一样

    青春都一样

    是以自身经历写的一部短篇文章,有些内容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冰雪奇缘之战争与和平

    冰雪奇缘之战争与和平

    冰雪奇缘2的续写,主要是类似英雄无敌的站争
  • 古藏秘录

    古藏秘录

    每一部史书,都试图合理掩饰那些惊天秘密,可是却是处处欲盖弥彰……那些文字记载空白的地方,正是这些致命的漏洞。夏朝废墟于何方?三星堆那些诡异的遗迹来自何处?九州神鼎流落何地?不死药传说起源何时,又是否存于世间?水晶人头为何出现于东方…川西高原上的地下溶洞,青藏高原深处的雨林,深海大壑茫茫,大漠深处的神秘神殿……真相藏于何处?那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盲点……你是否想要知晓、了解这些真相那么,就和我一起看看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ps:求收藏、推荐、支持!本书慢热,请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