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83500000002

第2章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道德经》批判之一

《道德经》之开篇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好了堂主人今译之曰:

可以说出来的道理,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叫出来的名称,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无,可以用来称呼天地的开始;有,可以用来称呼万物的本源。所以通过永恒不变的虚无,我要探索造物的精深;通过永恒不变的实有,我要研究自然的博大。这两个东西,来源一样却名称不同,但又都可以视之为神秘。那个非常神秘的所在,就是我进入博大精深那至高境界的门。

人之口原本也只是用来吃饭的,但后来用之说了话,这自然是一种进步,甚至还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但一开口说话就遇到了“名”的问题,将什么名为什么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勉强,正所谓“吾不知其名而强名之”。所以将“天地之始”名之为“无”和将“万物之母”名之为“有”也是作者的无奈之举,因此出问题也很正常。现在的我们看来,宇宙之中是没有绝对的“无”和绝对的“有”的,因为所有的“无”中都包含着“有”,所有的“有”中也都包含着“无”;而所谓绝对的“无”即“常无”和所谓绝对的“有”即“常有”都只是一种“似”的状态,如果“强名之”的话,应该名之为“似无”和“似有”而不是“常无”和“常有”。

宇宙中生命的产生和动物中产生人与大米中生出虫来都是一样的道理。一个米粒是一个“有”,但也只是一个“似有”,因为其内部必然还包含着一个“似无”,那虫子则是这“似无”中的又一个“似有”,而那虫子的最初状态很可能是隐性的,即便是用再高倍的放大镜也还是看不到的。但当一旦所需的条件被满足,这隐性就会变成显性,而且得以发展最终成为生命。一只猴子的大脑是一个“有”,但也只是一个“似有”,因为其内部也还包含着一个“似无”,人的智慧,正是从这“似无”中产生的“似有”,而这“似有”中也同样还有一“似无”要产生出来,这就是所谓人的灵魂。

如果万物都有灵,人之灵就是灵之灵,即所谓“万物之灵”。人之灵魂产生的条件是文化,文化的可传承性使人之灵魂可以附着于其上而得以长久,文化随文明之发展而提升,不断地淘汰一般而推举特别,使之代表人类成为永恒。就如同这《道德经》,正是因为其特别而至今还仍旧被提升着一样,但是否有一天会被淘汰是谁也说不好的。

如果要举出严肃一些的例子也很容易。从宏观来说,宇宙就是一个“似无”,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就是一级一级产生出来的“似有”。从微观来看,分子中有原子,原子中有粒子,有时甚至连哪个是“似无”哪个是“似有”也不明白了。因此“无”与“有”实在是一个不尽的连环,说二者“同出而异名”是对的,将“常”冠于二者之前以说明其永恒性就有了问题;将二者“同谓之玄”是对的,因为通过“无”去观察“有”和去“有”中发现“无”都是没有止境的,但称从“无”可以观“妙”、从“有”可以观“徼”却有了问题,尤其是与“众妙之门”之妙发生了矛盾。如果说从“无”观察“有”是“妙”,从“有”中发现“无”就不是“妙”,那“此二者”怎么又会“同谓之玄”,而在“玄之又玄”之后,又怎么能同入“众妙之门”呢?

更合理的说法或许应该是:从“似无”中去观察“似有”。即从微观中去发现宏观;从“似有”中去观察“似无”,即从宏观中去发现微观。而所谓的“妙”正是一种似无却有和似有还无的境界,正是曹雪芹之所谓“假到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正是齐白石之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小说和书画虽为小技,却是有大道包含于其中的。

《道德经》一开篇就出了问题,道家也因此而保守且狭隘,从“小国寡民”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从“回归自然”去做自然的奴隶到“天人合一”去做老天的累赘,最终走入了一个黑暗的死胡同。

同类推荐
  • 哲学、科学与信仰

    哲学、科学与信仰

    本书是一部翻译著作,作者为黎巴嫩著名伊斯兰学者纳迪姆·艾勒·基斯尔。本书深入浅出地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解析,廓清了阿拉伯哲学的渊源,并把穆斯林哲学家与现代西方哲学家进行了饶有兴趣的比较。
  • 道家智慧一点通

    道家智慧一点通

    道在低处,不在高处,平常心即是道。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而又不离大道,这是本书最为独特的地方。全书不讲“道可道、名可名”之类的东西,直接点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看似一团乱麻的生活烦恼用道家的智慧梳理得清清楚楚,因为生活就是道,道就是生活,人生之外,别无大道,大道之外也别无人生。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曾国藩,这是一位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他既为孙中山、章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为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所推崇。这是两本流传甚广的家训典籍。他既能自立又能立人、既能自达又能达人的人生智慧与教育思想,也被后人广为称颂;后人整理曾国藩一切教育心得,统称之为“曾国藩家训”,堪称“古今家训之首”。为什么看似波澜不惊的千余封家书,却成为后人推崇备至的智慧宝典?为什么数十年如一日的心得日记,竟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警示名言?为什么有太多的人,在翻阅他的日记之后,自惭形愧?
  • 世界人权报告

    世界人权报告

    全书共分为5章,对近几年国际人权的发展状态和我国人权事业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和归纳,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资料。
  • 辩谬篇

    辩谬篇

    辩谬篇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的著名作品之一,诠释着哲学中逻辑思维的真正涵义。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其中辩谬篇就是其中一部对逻辑具体剖析的书籍!
热门推荐
  • 权力定律——中国大历史中的潜规则游戏

    权力定律——中国大历史中的潜规则游戏

    本书从以下七个方面对领导艺术进行了深刻细致的阐述:为人处事须具魄力,识贤、选才须具慧眼,用人勿疑,驭人之妙在于攻心,熟悉法治和掌握造势之法,如何在权力场中左右逢源,凡事都须变通。
  • 海之恋1

    海之恋1

    少时,他们并不懂爱,只是和他(她)在一起的时候是他(她)最快乐的时光,虽然,这段时间并不长,但,在他们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长大后,他们有缘再见,但,他们还会再次碰出火花吗?...............................
  • 二货小青梅:竹马在这,快扑倒

    二货小青梅:竹马在这,快扑倒

    “小哥哥你好,我叫顾承诺!”那一年,她两岁,他四岁。她穿着可爱的粉色公主裙跑到他面前。“哥哥,你会一直照顾我的,对吗?”那一年,她八岁,他十岁。她脸色苍白地扑进他怀里。“哥哥,我不喜欢别人,只喜欢你!”那一年,她十二岁,他十四岁。她当着大家的面向他告白。“哥哥,我们永远只能是兄妹的关系吗?”那一年,她十八岁,他二十岁。看到他带着女朋友归来,她崩溃了。“不,我们,会是最亲密的人,你是我一生的挚爱。”这是他的回复……
  • 和古人一起玩游戏

    和古人一起玩游戏

    诡异灵异的占星术、迷宫,让古人疯狂的扶乩、射覆,千年不嘉的九连环、独立钻石……
  • 最弱的会长想辞职

    最弱的会长想辞职

    “我不想再干了,我要辞职!”“会长大人又在说这种话了。”王都一流公会【彼方灯塔】的会长大人,无时无刻不想着辞职退休。但却碍于种种原因,他最后能否成功辞职呢?
  • 左不过韶华倾负罢了

    左不过韶华倾负罢了

    她是南凤国最尊贵的公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不谙世事。然而现实,却逼着她一步一步地成为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模样,为了家国,她注定要牺牲自己的感情。他是北凰国最年少的将军,十二岁从戎,十五岁单枪匹马上阵杀敌。一袭红衣征战沙场,骁勇善战,文武双全,潇洒风流而又专一,是无数女子心中的如意郎君,是顾晚笙心间的意难平。作为顾晚笙的师父,寒绯辞把她宠到极致,他妙手回春,霞姿月韵,一把剑,一根针,行走天下。可只要顾晚笙需要,他便会出现。他是顾晚笙心中的白月光,也是北凰国和南凤国之中最神秘的存在。一段凄美刻骨却要顾晚笙放弃一切的虐恋,一段至死靡她的唯美师徒甜宠,权谋之中,顾晚笙究竟何去何从?
  • 清明,记

    清明,记

    他是凌越王收养的养子,三年前,养父被杀,今日兄长之死,小侄之死,一个个的谜团像他靠近,皇叔,我喜欢你,面对她的情,身世之谜浮现,他又该如何取舍,混沌古国究竟有什么秘密,千年的废墟掩盖的究竟是什么
  • 开元武林

    开元武林

    开元盛世君逵龁,武林纷堪殛勍敌。经典碧颜徛吾怀,必读千书冠朝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又在山间长大的他们,心中有童真,但能长久的保留吗?因为一次出谷,人生从此被改写。从杨柳山庄至玄武山庄,再到百花谷...相隔十八年后能相见吗?一切是命中注定,抑或是人生为自己所领引。
  • 妖瞳帝君

    妖瞳帝君

    万千大道,唯我独行!大难将至,群魔四起,一段因果,一个机缘,一朵神花,一次重生,正如佛曰:“今世因前世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妖瞳临世,吾欲封天,恩怨亲仇不过是过眼烟云……
  • 人生与选择

    人生与选择

    看每段故事都黯然心1。不过,关于感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可是人生最重要的还是选择。喜欢蓝天你可以选择鸟一样飞翔,喜欢大海你可以选择鱼一样的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