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1400000034

第34章 语言艺术:怎么说话比说什么话更重要(1)

为什么“如果不做手术,你的存活率将从90%降到80%”比“如果做手术,能让你的存活率从80%增加到90%”更能让病人接受手术?

为什么武则天在看到“骆宾王骂她是惑主乱伦的蛇蝎毒妇”的文章后,还能说出“世上有这样的人才,怎么居然没发现,让他流落在外”的话?

怎么说话比说什么话更重要

语义效应是指对于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叙述方式来描述时,会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的现象。

语义效应告诉我们:怎么说话要比说什么话更为重要。

我们来看两道题目:

1.假设你是一家大型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公司预计需要裁掉900个人。现在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减少裁员人数计划。如果对于这个计划的确切预测如下:

采纳甲计划,将有300个人免遭裁员;

采纳乙计划,900人中1/3的概率免遭裁员,2/3的概率将被裁掉。

2.假设你是一家大型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公司预计需要裁掉900个人。现在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减少裁员人数计划。如果对于这个计划的确切预测如下:

采纳甲计划,将有600个人被裁掉;

采纳乙计划,1/3的概率免遭裁员,2/3的概率有900人会被裁掉。

对这样两道题,你会选择哪种计划?先看第一道题,很多人认为甲计划比乙计划稳妥点,因为有2/3的人将必须裁掉。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甲计划。对于第二道题,很多人则会选择乙计划,他们认为不妨试一试,因为这样有1/3的概率免遭裁员。

其实这两道题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将有300个人免遭裁员,那就意味着肯定有600个人被裁掉,同样乙计划两种情况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表达方式有别,前者强调的是免遭裁员而后者强调的是裁员。

两种情况,对于思维清晰的人来说是一样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没有一个清晰的思维。不同的表达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只有一条——大多数人还是受损失规避的正常心理影响。因为如果强调免遭裁员,那么一般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幸运,经济不景气,能减少裁员尽量减少裁员,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选择风险规避。但是如果强调的是裁员,那么一般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幸,看着600人被裁掉,大家心里都不好受,所以人们会选择风险喜好,不妨试一试。可见有时候用不同的叙述方式来描述同一个事物时,会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语义效应。

语义效应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有这样一个生活插曲:某位先生,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宾馆,服务员见到后问:“先生退房吗?请等一下,我们去检查一下房间,看是否有物品损坏或丢失。”这位先生大发脾气,说:“你们就这样对待客人?”隔了一段时间,这位先生又住到这家宾馆,离开的时候,服务员同样要求检查房间,只是说法改变了,她说:“先生退房吗?请等一下,我们去检查一下房间,看你是否有东西落下了。”这位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你们想得真周到。”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次一个年轻的牧师问主教:“主教,请你告诉我,祷告的时候可不可以吸烟?”主教严肃地摇了摇头:“祷告是如此重要而严肃的事情,祷告的时候应该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当然不可以吸烟。”过了几天,这个年轻的牧师又问主教说:“主教,请你告诉我,吸烟时可不可以祷告呢?”没想到主教的回答却是:“当然可以,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祷告。”同样的两个问题,主教的回答为什么前后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了呢?正是语义效应在起着作用。

心理学发现,很多时候,怎么说话要比说什么话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甲种表达会得到正面的回答,而乙种表达得到的结论可能相反。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看下面的实验。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向不同的对象询问了下面两个问题中的一个:

你认为大学老师是否应该放纵大学生恋爱?

你认为大学老师是否应该管束大学生恋爱?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个问题好像问的都是同一件事情,但得到的答案却有差别。当人们被要求回答大学老师是否应该放纵大学生恋爱时,80%的人持否定看法。而当人们被要求回答大学老师是否应该管束大学生恋爱时,有50%的人持肯定看法。

从思维逻辑上说,放纵就是不管束的意思,在发表这类演说时是等同的,可是,在对这些发表意见的调查对象来说,回答“放纵”比回答“不管束”的人竟然少了30%。

后来,有心理学家重复做过三次相类似的实验,每次都得到与“学生恋爱”相类似的结果。这些实验,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时间相差30年,相对于“放纵”类问题来说,“管束”类问题使得支持学生恋爱的人数大增,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失去爱情更让人痛楚。

在其他一些生活实例中,“怎么说话要比说什么话更为重要”也得到了验证。

生病后,大家都不希望做手术,因为动手术不仅痛苦,而且有风险。虽然说现在的医术发达,大部分手术都能成功,尤其是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医院,但是一想到可能有的哪怕很小的危险危及生命,很多病人在面对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时,都要掂量一下。不过,研究证实,同一个数据,用手术成功率来说服病人接受手术治疗要比用死亡率来说服病人有效得多。另外,同样的存活率,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两种方式:

方式一:医生对病人说“如果做手术,能让你的存活率从80%增加到90%”。

方式二:医生对病人说“如果不做手术,你的存活率将从90%降到80%”。

客观上讲,这两种方式结果是一样的,都说手术能增加10%的存活率,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使用方式二的医生往往比使用方式一的医生更能让病人接受手术,因为他们不想失去10%的存活率,而对能否得到额外的10%存活率相对关心得较少。

这里没有伦理道德问题,医生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歪曲事实,更没有隐瞒任何信息。站在医生的立场上,只是希望病人不要害怕,更加勇敢地接受治疗,才使用方式二来说服病人。

其实,使用方式二之所以更能让病人接受手术,其根本原因在于把病人从损失规避下的敏感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地对待手术。

这个现象提醒我们,字里行间隐藏着陷阱,提法不同,答案不同。一般来说,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我们既可以正面强调它带来的好处和利益,也可以从反面阐述如果没有它会招致的损失或成本,而哪种方式更有效呢?根据损失规避,一般人害怕损失的心理大于得到利益时的高兴,也就是说,强调推动一样东西所带来的成本的损失达到的效用,要比仅强调其正面的好处更有效。

把批评变得“可口”

为了达到批评的效果,同时又能照顾对方的自尊与面子,如果我们把批评的话用“一层蜜”包起来,对方肯定乐意接受。这是因为人人都喜欢听甜言蜜语。只要我们能正确使用椰壳效应,把批评变得可口,和对方沟通时就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一个孩子不喜欢吃饭,每次吃饭时父母哄、骂、威逼都不见成效。一天,父亲无意中把一个椰子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饭碗,结果那天,孩子吃了两碗饭,此后孩子吃饭不再是个难题了。

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子壳当碗,孩子就能自主地吃下饭去。深究其原因就是用新颖、别致的椰壳碗换去了陈旧、普通的搪瓷碗,其本质就是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了人求新、求异的需求。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椰壳效应”。

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特别是不得不为某事批评一个人时,我们可以利用“椰壳效应”,其效果比传统的赤裸裸的批评要好得多。

比如,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时,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小男孩用泥块砸同学,就当即制止了他,并要求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小男孩等在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陶行知却拿出一块糖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又拿出第二块糖说:“这块糖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这时,陶行知又拿出第三块糖送到他手中说:“我调查过了,你用石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的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小男孩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说:“你能正确认识你的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正是利用的是“椰壳效应。”

在批评他人时,如果我们一味去用干瘪、苍白、没有生命力的语言去批评别人的错误,收效肯定甚微。为了达到批评的效果,同时又能照顾对方的自尊与面子,如果我们把批评的话用“一层蜜”包起来,对方肯定乐意接受。这是因为人人都喜欢听甜言蜜语。只要我们能正确使用椰壳效应,把批评变得可口,和对方沟通时就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那么,如何用“蜜”去包裹批评的话呢?这里的“蜜”就是指在谈话中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或是其他修辞手法,来使自己的语言更完美,更容易让人接受。

同类推荐
  • 人的自我理解

    人的自我理解

    本书作者秉承胡塞尔现象学传统,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从新的理论层面上,对人的自我理解问题进行独特的分析和阐述。通过分析“我”这一指称的独特词法,作者将自我置入一个多元、多中心的背景中,对自我意识,个体与主体间责任,以及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现象学中“自我”理论的重要发展。
  • 跟专家学心理分析

    跟专家学心理分析

    本书中,心理专家将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心理分析,让你也成为“心理专家”,更好地认识自己,读懂他人,消除困惑,打理生活。
  • 每天读一点身边的心理学

    每天读一点身边的心理学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使您与他人的交往变得顺利。也许,还能由此成为游刃有余的社交高手。不仅如此,您还会发现以前未曾了解的真实自我,从而进行自我启发。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

    心理咨询是现代人们的一种精神按摩方式。它能使人的心理获得突然面对平原和高空那样的豁然开朗、神清气爽和舒适平和的感觉,还能促进人的理解力和进取心,使人变得善解人意、充满激情。其实,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帮助求询者学会更有效的方式对待自己、他人和生活中的困惑以适应人的社会生活的过程。
  • 靠谱心理学

    靠谱心理学

    本书集结《爱情婚姻家庭》杂志王牌专栏“心理圆桌”,由著名作家冯俊杰精选极为热门的社会案例、典型新闻和读者求助信,兼顾可读性,再联手国内著名心理专家朱文波,为大众解读日常最容易陷入的心理学误区。重点聚焦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最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典型的案例解析,告诉读者主流心理学的看法。通过普及性解释,令读者收获生活必备的心理学认识。本书倡导科学实证心理学,致力于普及靠谱的心理学,澄清社会流传的各种“非主流心理学”“XX鸡汤”认知谬误。这一次,我们要拨乱反正,让良币驱逐劣币。让我们远离伪心理学,来学一点靠谱的真货。靠谱的案例,靠谱的分析,靠谱的结论。只为了让读者能做一个靠谱的人!
热门推荐
  • 第六龙王

    第六龙王

    本人第一部创世中文网小说期待大家的大力支持,一定要给出真实评价
  • 三岁赌神卖娘亲

    三岁赌神卖娘亲

    意外穿越,她居然掉进了妖精窝?我擦,这些妖精怎么一个比一个丑?一夜跟三个美男发生了关系,一个月后居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还被告知要三年才能生!结果,当某小鬼出生后一手持扑克,一手持骰子,翅膀上还放着两张麻将牌。桌上写着,赢了送娘亲!
  • 穿越火线之巅峰王者的代价

    穿越火线之巅峰王者的代价

    22年,让我从一个CF新手成为了巅峰王者,本应该过着幸福的日子,但就因为我的一句话和一时冲动,令我后悔一生,从此我什么都不再是。曾经的CF巅峰王者—夏雨晨。已成回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荔枝初甜

    荔枝初甜

    一个不受宠的二小姐,被家里丢去相亲,林枝又是佛系的一天。见到相亲对象之后,她二十多年来终于硬气了一回,我要结婚了!闪婚之后……所有人都不认可的闪婚,却被两人婚后的生活过的异常恩爱的日常被闪了眼。狗粮文
  • 吞天棍魔

    吞天棍魔

    特种兵王龙陨,重生异界大陆,得无上帝位,写传奇人生。
  • 娘子,莫要休为夫

    娘子,莫要休为夫

    前尘今世,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一个快被世界遗忘的女孩执着一个所谓的最爱,却到死都没有发现原来自己身后一直有一个默默付出,从不起眼,却从未放弃寻找她的黑影,穿越到另一个国度,意外发现了前世的未了情缘,诸多与前尘相似之处这究竟是梦还是……
  • 圣魂帝尊

    圣魂帝尊

    太古之时,天地之间,神魔横行,每一位神魔都是一位“大圣”。如蛮牛神魔为平天大圣,赤蛟神魔为覆海大圣……更有传说中的石猿神魔,被称为齐天大圣!大圣们彼此厮杀,争夺太古霸权,毁天灭地,太古破碎,大圣们也都因此陨落。陨落后的大圣,化为无数灵魂碎片,融入人类体内,这些灵魂碎片被称为“圣魂印记”。拥有圣魂印记,觉醒圣魂,才有修炼圣力的资格,同时可以获得一位大圣的传承。
  • 寒衣至尊

    寒衣至尊

    天机门37代掌门李寒衣,一代阵法天才,却爱上魔门圣女,让自己举世皆敌,布逆天大阵就救爱人导致身死。死前有所执念,愿有来世将问鼎巅峰。重生异世,得无上神体,修逆天功法,乘神兽一路高歌。跟我讲阵法?这个异世之中我才是始祖。跟我比兽宠?神兽那是我坐骑。跟我比功法?你只要耍一次,我就能看出破绽。且看身处异世拥有轮回眼的我,如何登临巅峰。。。.
  • 灵山大陆

    灵山大陆

    唐凯穿越了,虚空世界远古大神遗留的一颗宝珠将他召唤而来。“少年,继承吾主的衣钵吧,你将迎娶白富美,成为人上人,走上人生巅峰……”“没兴趣。”唐凯觉得能活的开心就好,于是他决定游历大陆。欧美风格的人族,中国风的魔族,异域风情的妖族,热爱自然的灵族,森林的宠儿妖精族,还有崇尚魔导科技的多尔格族。这一切都让唐凯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异世界还真有意思啊……”这是一本打怪冒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