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16700000012

第12章 长恨歌之开元盛世(二)姚崇罢相

画外音:

上一集我们讲到唐玄宗亲政后,励精图治,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走上了正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这样的局面和姚崇的辅弼之功是分不开的。唐玄宗对姚崇言听计从,君臣之间亲密无间。陶醉在巨大荣誉中的姚崇,此时丝毫没有想到过“物极必反”这句老话的含义,然而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唐玄宗,已经开始考虑换马了。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即使是皇帝让姚崇下台,同样也需要一个得体的方式,那么唐玄宗让姚崇下台的理由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换掉姚崇的呢?

蒙曼:

咱们上一集不是讲过嘛,姚崇因为灭蝗斗争的胜利以及政治上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的成果,就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君臣两个人非常的和谐,互相离不开了。唐玄宗离不开姚崇,到了一刻都不能不看见他的地步,连姚崇生病了都不让他好好在家里养病,还让他搬到四方馆来,一边养病一边办公。

那皇帝这样信任,姚崇也是感激涕零,也是做好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准备了,打算跟着皇帝干一辈子,可是没想到这时候啊这时候出了一个事情,一下子让姚崇觉得不对劲了。出了什么事情呢?就是姚崇手底下的一个小吏,因为犯事让唐玄宗给逮起来了,关进监狱了,而且还要处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不是一直都在说姚崇是中书令嘛,他底下有一个中书主书这是一个吏职,名字叫赵诲,这个赵诲很受姚崇的信任,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揣摩领导的意图,办事又是百伶百俐,所以很得姚崇的信任,也算是姚崇的一个心腹。赵诲的好处在于聪明伶俐,他也有缺点,缺点是什么呢?赵诲最大的缺点就是贪财。

那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世界性帝国,西域来的胡商在唐朝是人多势众,那胡商一看,中书主书赵诲跟姚崇都能说得上话,那得巴结他,就凑了一堆珠宝献给了赵诲,打算让他在姚崇面前给自己美言几句,给他们通商大开方便之门。可是没想到这事做得不够机密,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唐玄宗给知道了。那唐玄宗知道这个小吏受贿,咱们就要考虑考虑了,这事是大还是不大呢?有古代史知识的朋友可能知道,在中国古代小吏贪财,这简直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是一种政治常态,为什么呀?就是因为小吏当官的空间太小了,你只要是吏出身你很难升上去,那怎么办呢?这个吏只有在经济上下工夫,既然当不了官我就多搂点钱吧,所以从秦朝到清朝你看吧,一般小吏他老免不了跟贪污受贿一些字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讲了这个中书主书赵诲,他受贿应该说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儿,那如果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儿,可能我们就要奇怪了,玄宗那是堂堂一国之君日理万机,他怎么就会发现小吏赵诲受贿的事情呢?那他发现这个事情他要怎么处理呢?他的处理就更有趣了,玄宗亲自来审理这个小吏的案件,审理完之后决定把这个小吏投到死牢里,要判处他死刑。

那这么一个处理我们可能觉得更奇怪了,大家都知道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叫打狗看主人,这个赵诲的主人就是姚崇,以姚崇当时的声望和地位唐玄宗怎么就没有顾及他一下呢?怎么就没给姚崇面子呢?我们问完这两个问题大家可能心里有点感觉了,看来呀玄宗他早就盯上这个小吏了,正因为他早就盯上这个小吏了,他才能及时发现他受贿的问题,而且玄宗肯定是早就对姚崇不满了。因为当时在姚崇身边,不仅这个小吏有经济问题,姚崇那两个宝贝儿子在经济上也不大清白,姚崇是什么态度呀?姚崇的态度很暧昧,他没有管他们,基本上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他就有点嫌疑了,至少是有包庇纵容的嫌疑啊。

那我们知道宰相的儿子贪赃枉法老百姓肯定是有意见的,官员也有意见,可惜有意见也没有用啊,姚崇他是一个铁腕人物啊,整个国家都是他在这儿管着,谁有意见也是白有意见,这两个小伙子虽然整天招权纳贿但是不耽误升官,到开元四年的时候两个人都已经是四品大员了,这是不错的职位。

可是我想有权力的人干坏事其实就是这样,你可以吓唬人家,让人家不敢管你,但是你没有办法制止人家让人家不议论你,所以一来二去姚崇这两个宝贝儿子的名声就是越来越坏了,那越来越坏肯定就传到唐玄宗的耳朵里,唐玄宗他也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不希望看到这种状况。可是碍于姚崇的这个大的面子,他也不好意思跟姚崇提,可是现在姚崇手底下这个小吏,这个中书主书赵诲又出事了,这不免就让玄宗产生疑虑了,怎么这人一跟姚崇沾边经济上就不清白了呢?姚崇在这里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啊,所以干脆这个事情要追查一下,要从严从重从快处理,所以一下子把这个小吏逮起来了,逮完了亲自审问审完了马上投入大狱,然后还判了死刑。这个事情在我们看来叫什么呀?叫做敲山震虎,他是想要通过这个事情敲打敲打姚崇让你知道一下。

画外音:

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做打狗看主人,是说一个人如果有了权力或者声望,看在他的面子上别人对他的亲朋好友都得客气一点,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唐玄宗却突然对正处在事业顶峰的姚崇不客气了,抓住他手下和儿子的小辫子死死不放,那么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秘呢?正处在事业顶峰的姚崇又该如何应对呢?

蒙曼: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知道收敛了,那小吏既然皇帝都判处死刑了,那就让他去死吧,这叫丢卒保帅啊。儿子赶紧教导一下,让他们至少不要顶风作案,那自己呢?都让自己的人都收缩一下就能更保全自己,这是我们一般看法。那么姚崇是不是这样做的?我们这个一般人的智慧在姚崇那儿是不是发挥作用了?姚崇他还真没有这样做,他顶着风上啊,怎么叫顶着风上呢?他给自己的小吏去伸冤去了,说这个小吏罪不至死,情有可原,请求迅速结案,把这个小吏转到他这边来,由他来审由他来结,那基本上肯定是从轻发落的意思。

那我们就要分析分析了,这个顶风上不符合我们一般常识啊,姚崇怎么会做出这么一个决策来。我考虑姚崇这个时候敢于顶着风上恐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哪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姚崇这个人有小集团意识,很喜欢保护自己人。

我们通过前面的讲述大家肯定有感觉,这个姚崇他不是一个疾恶如仇的道德君子。相反,他是习惯搞一言堂的铁腕人物。那你要实施铁腕,要搞一言堂,一方面你是要让皇帝信任你,另外一方面你手底下要有人死心塌地的追求你,维护你,你的事情才能够畅通无阻地推行下去。那如果你要想让手底下的人死心塌地的维护你,你就必须能够给人家好处,能够在关键时刻罩着人家,只有这样手底下的人才知道跟着你没有错,跟着你能捞好处,至少不会有坏处。所以古往今来那些以能干著称的铁腕人物常常会有结党营私的问题。你看姚崇是这样,大家可能对明朝张居正也有点了解,张居正也是这样,这可能是一种常态。

那么现在姚崇他有这样一个老大心态了,他就觉得这个赵诲无论如何要维护一下,他犯了错误我也要保他,从私人义气这个角度讲这叫够哥们儿,这叫做不丢卒保帅。那从政治权谋这个角度讲,你只有维护住自己人才能维护住自己的权威,别人才愿意跟着你。所以这是姚崇要保赵诲的第一个原因。

那么姚崇要保赵诲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这第二个原因我感觉就是姚崇对于自己和唐玄宗那种关系认识不清,或者说估计过高了。他觉得我替玄宗办了多少大事啊,给他解决了多少政治难题,给他开创了多好的局面,他肯定是不能离开我呀,他不能离开我,我现在求他这么一个也不算是什么大事,招权纳贿,这不算什么大事,他应该给我这个面子吧。所以因为有这两个想法,虽然姚崇知道玄宗的心理活动但是还想冒险跟玄宗叫上一板。

那姚崇想跟玄宗叫上一板了,玄宗怎么样接招啊?开元四年的十一月份玄宗颁布了一个大赦令,大赦京城的囚犯,只要在长安犯事的,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之罪一律予以赦免,体现皇恩浩荡的原则。那如果按照这个大赦令来考虑的话,赵诲应该不应该在赦免之列?应该在赦免之列,他犯的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过,那如果真的是按照这个大赦令来运作下去的话,赵诲就没事了,皇帝就跟姚崇妥协了,这也是姚崇最愿意看到的局面。那玄宗会不会这样做呢?那是不可能的,玄宗永远不是一个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如果现在跟姚崇妥协了,那不就等于说姚崇的权威才是权威,皇帝的权威就不是权威了吗?那怎么办呢?玄宗在大赦令之外额外附加了一条,中书主书赵诲不在此列。那不在此列是不是要处死啊,也没有处死,这赦就要要宽恕,可是不能对他宽恕到底,还是要仗责一百,打一百大板然后发配到岭南去,这也是重刑。

那么皇帝这道加了附加条件的大赦令一出来姚崇就明白了,皇帝这已经表态了,你这个面子我是不给。那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姚崇总算搞清楚一个问题,皇帝不是离不开自己,相反皇帝是巴不得自己离开了。那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是再不知进退的话,恐怕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了。那怎么办呢?大赦令刚一般不姚崇也马上主动交上了辞呈。那么既然姚崇主动提出来辞职的请求了,经过几番交涉之后皇帝玄宗也就高高兴兴的批准了他这个请求,在大赦令颁布之后一个月,开元四年闰十二月的时候姚崇同志就被免除中书令之职了,这一时刻就是开元四年的闰十二月,距离姚崇轰轰烈烈的大张旗鼓的拜相刚刚过去了三年又三个月。

画外音:

姚崇在拜相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大刀阔斧,当断即断,出色地履行了宰相的职责。开元盛世的初步形成姚崇功不可没,唐玄宗作为当朝皇帝对姚崇也是礼遇有加,让姚崇在群臣羡慕的目光中享受到了一种作为人臣的旷古少有的荣耀,那么这种君明臣贤的状况为什么不能够保持长久呢?姚崇罢相仅仅是因为他手下小吏和儿子招权纳贿吗?

蒙曼:

我觉得当时姚崇罢相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原因,哪三个层面的原因呢?第一个原因,宰相如果专任的话就不能久任,这是玄宗的一个任相原则。那什么叫专任呢?专任就是大权独揽,我们考虑考虑姚崇当时是不是大权独揽?姚崇当然是大权独揽,因为唐玄宗任用宰相和此前的皇帝不一样,他同一个时期一般只有两个宰相,一个是中书令,一个是门下侍中,相对而言虽然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是平级的,可是中书令的权力更大一些。那姚崇就是中书令,所以门下侍中所谓的制衡作用基本上就不能发挥,同僚,官员不能制衡姚崇。那么官员不会制衡姚崇,皇帝本人会不会制约一下姚崇,玄宗本人也丝毫没有制约姚崇的意思,这个我们在第一集就讲过一个例子,说姚崇刚刚当宰相的时候对唐玄宗的政治构思还不太清楚,还觉得事事需要请示皇帝,所以有一次他就拿着一批郎官就是五品中级官员的名单来请示皇帝来了。君臣二人在殿堂之上,姚崇拿着名单就开念,念完了看皇帝等着皇帝表态,玄宗怎么表态的啊,玄宗长时间地沉默,一句话不说眼睛看着房梁,那姚崇很郁闷不知道怎么回事,是不是没念好,再念一遍吧,又念了一遍再看皇帝,皇帝眼睛还看着房梁呢?还不说话,这姚崇就觉得心里很担忧,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了,就赶紧退出去了,退出去之后玄宗派大宦官高力士给他传话来了,说皇帝他不对你的名单做出任何评价,不说话不是轻慢你,而是皇帝想向你表明一个态度一般的官员任免,一般的事情宰相做主就可以了,干嘛非要事事请示皇帝。那你看皇帝能够放权有这样的一个胸襟气度,姚崇不就可以放手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吗?所以皇帝也不制约他。那可能大家就好奇了,为什么玄宗不制约姚崇,也不让其他的官僚制约姚崇呢?很简单,这就是唐玄宗的一个用人方略,他非常信任自己挑选的宰相,非常信任姚崇的才干,那他就要给姚崇足够大的空间让他施展才能,就让他大权独揽,让他放开手脚去工作。这个原则是不是好的原则?它是挺好的,你要用人就得信任人,这是一个好原则,可是这个好原则它也有一个问题,存在着一个隐患,什么隐患啊?就是你给宰相这么大的权力万一他的权威越来越高,威胁到皇权怎么办?一个人又有权力如果时间再长的话必然会形成权威,必然会威胁皇权。给宰相权力是好事,可是宰相权力大了又怕控制不住怎么解决?解决的方案就是唐玄宗摸索出来的这个任相的原则,专任但是不能久任。

如果专任就是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足可以施展才华,这样自己可以垂拱而至,但是绝不能久任,久任就会形成过分的权威,就会危及皇权。那只有专任而不久任,才能既发挥才干又没有隐患。那现在姚崇当宰相当了多久了,当了三年多了,三年多说长是不长,说短可也不短了,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小集团了,已经羽翼丰满了,所以该让他下台了,这是姚崇下台的第一个重要原因,专任就不久任。

姚崇罢相的第二个原因在我看来就是姚崇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姚崇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啊?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拨乱反正,因为唐玄宗是在一连串的政治变故之后上台的,所以他刚一上台面临的是一种百废待兴的局面,各种问题都没有理顺。那好,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姚崇一方面是提出十事要说,这是一个大概括,是一个政治纲领。另外一方面是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一件事一件事地办。那么他解决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我们前几集都讲了,大家肯定有印象,他是阳谋和阴谋并用啊,他是没有一定之规的。那按照《新唐书》的说法这叫做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

当时变化就是他的策略,那么善变这个特点在历史变革时期确实可以迅速打开局面,姚崇做到了。可是一旦政治稳定下来,一旦国家需要建立稳定的制度,这个善变可就不再是优点了。相反,它可能成为依法行政的障碍。因为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要有一个固定的对策了,不能说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那个问题那个对策,那就不行了。

那这样一来面对新形势,善于变化的姚崇也就完成历史使命了,一个人都完成历史使命你还整天在台上呆着干嘛,该下去了,这是第二个原因。

那么姚崇罢相的第三个原因是什么?第三个原因我考虑就是唐玄宗想要树立新的道德形象。姚崇这个人道德好不好?如果抛开他那个高屋建瓴的十事要说,抛开他做了那么多的实际工作,单考虑道德的话我们绝对不敢说好,他做了好多小人才会做的事情。比方说打击政敌,党同伐异啊,招权纳贿,搞小集团,搞个人崇拜,这样的一些所作所为,怎么看都像个小人,你放在任何时代他都不符合一个真正的道德标准。正因为姚崇在道德上没那么高明,所以唐玄宗才上让卢怀慎去给他做搭档。卢怀慎那是道德君子,在那儿坐镇雅俗弥补姚崇的不足。

可是我们也知道在开元四年之初卢怀慎死了啊,卢怀慎一死唐朝高层领导班子的道德问题就突出起来了,可是一个国家要真想兴旺发达不仅仅要有灵活的而且是完备的制度,还要有健康向上的道德风范。这就要求在上面当官的不仅仅要是行政领导,同时还希望他成为道德楷模。可是姚崇这个人无论是性格还是为人恐怕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无法成为这样的表率。那这样一来玄宗也觉得得换人了,那正因为有这么三方面深层原因的考虑,姚崇罢相就成为势所必然,换句话说姚崇罢相是唐玄宗深思熟虑的结果,所谓中书小吏的案子仅仅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画外音:

通过蒙曼副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唐玄宗准备换马决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政府运转走入正轨的时候,姚崇的历史使命也就已经完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姚崇罢相正应那句古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么当我们望着姚崇黯然走下政坛的凄凉背影时,我们又该如何给他一个历史的评价呢?

蒙曼:

对于他这三年多的宰相生涯我们应该做出怎么样的评价呢?我给大家讲一个典故特别有趣,发人深省。什么典故呢?唐朝有一个中书舍人名字叫做齐澣,这个家伙当时号称活字典,就没有他不知道的,很能干,跟姚崇的关系也很好,两个人私交好。那姚崇我们上一集不是讲过,他曾经有一次因为儿子死,在家休假休了十多天吗?休了十多天之后那卢怀慎不会办事,回来一看好家伙,桌子上公文堆得跟山似的,全是没办好的事情。那姚崇能干,三下五除二,没过多久这些案子全都办完了,公文全都往下发了。那姚崇非常得意,他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一得意就想找人来聊一聊,把这个中书舍人齐澣给叫来了。叫来之后就问他,说齐澣你号称博古通今,那你说说看我能和古代哪个宰相相提并论呢?这个问题问得突然,齐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就没有立刻答上来,他没有立刻答上来,姚崇在那里憋不住了,按捺不住了,他就主动提示他,说你觉得我像不像管仲和晏子啊?这话说得口气大,咱们大家都知道管仲和晏子那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宰相,这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好多人都知道把一句名言就是“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很符合我们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晏子又是谁呢?晏子也很了不起,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选过一篇课文叫《晏子使楚》,出使楚国的故事。晏子是齐国中后期的一个人物,出使四方从来都不辱使命,所以《史记》把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有一个《管晏列传》,这在中国古代那就是贤相的代名词,所以你看姚崇一开口就是我能不能和这两个人相提并论,口气大得很,想要让人家齐澣承认一下。可是齐澣虽然他跟姚崇关系很好,但是他是一个直肠子,他不会看人脸色说话。他一开口就说不会吧,我觉得您不能和这两个人相提并论吧。那姚崇很受打击,说我怎么就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呢?齐澣说,管仲和晏子他们的那些政令虽然不能传之久远,但是直到他们死都还在使用着呢,而您呢?您的政令是一会儿一变,一个事一变,您怎么能跟他们比呢?那姚崇就很郁闷啊,你觉得我不能跟他们比,那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宰相,你看我把这么一大堆公文都处理完了,你还不觉得我好吗?齐澣说照我看来,您就是一个救时之相。什么叫救时之相?拯救时弊,解决时事的一个宰相。那大家说,齐澣这一句救时之相,姚崇是高兴啊还是不高兴啊?很多人以为他不高兴是吧?错了,姚崇太高兴了,一高兴把笔都扔在地上了,为什么把笔扔到地上啊?腾出手来拍大腿,救时之相,岂易得哉。你以为救时之相是好当的吗?你说我是救时之相我很高兴啊。

那我们从这个小典故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我想咱们可以看出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姚崇确实是一个很务实的能臣。这齐澣说姚崇是救时宰相,那我们知道救时一定要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之上,你只有务实你才能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你只有务实才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那我们前面讲过姚崇上任之后,无论是罢免冗官啊,贬逐功臣啊,还是抑制宗室,捕杀蝗虫,各种各样的工作其实都表现出一种不唯上,不唯天,只唯实的精神。正是因为姚崇这种实实在在的努力,才使得藏玄宗迅速地摆脱那种政治困境,才使得唐朝的政治走上正轨,才使得开元之治出现一种兴旺发达的局面。这就是救时啊,把时局给扭转过来了。这个救时容易做到吗?一点都不容易啊,那如果我们要往上追溯到武则天掌权开始,唐朝已经有好几十年都不安定了呀。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救时那可是需要有大眼光,大气魄,大智慧,还有大手段。所以姚崇一听齐澣说他救时高兴地直拍大腿,确实救时宰相岂易得哉,这是我们看出来的第一个问题。

那我们看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呀?我觉得从这个故事里看出来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姚崇绝不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正人君子,他不符合儒家的道德理想。中国儒家讲究平和,讲究中庸,一个儒家君子绝不好意思追着人家问,你说我能和哪个著名宰相相提并论,这太不谦虚了,不符合儒家谦谦君子的风范,这还是在语言方面。

那如果再看他现实表现,跟儒家的那种君子相差也是非常远的,什么表现相差远啊?比方说姚崇和皇帝的关系,跟同僚的关系,处理家庭关系让我们感觉都和儒家的精神不符。那我们先讲一个大臣跟皇帝的关系,按照儒家的理想应该是怎么样的呀?儒家考虑一个真正的大臣应该是“文死谏,武死战”,死谏和死战那才是对皇帝忠诚的极端表现。那么姚崇会不会死谏呢?他会上谏但是他绝不会死谏,这个事情只要无伤大雅他一定会顺着皇帝的意思来,看着皇帝的脸色办事的,他不会跟皇帝发生直接冲突的。

举个例子,开元二年二月一日那一天,按照太史,就是当时的星象专家,按照太史的说法这一天应该发生日食,大家就等,从早上等到晚上,从太阳升起等到太阳落山,就打算看着那个太阳亏下去那么一块儿,可是一天溜溜的过去了,太阳好好地挂在天上,圆圆的,他就是不见日食。那这是怎么回事啊?我们大家都明白,这是当时科学不太发达啊,这个太史没有算准,可是姚崇他不这么说,他眼看着太阳都落山了,日食没有发生,他率领着文武百官就给皇帝来上表来了。说我来祝贺陛下,为什么太阳应该亏而没有亏呢?这是陛下的圣得所致,是陛下的光辉补足了太阳的光辉啊,所以呢臣请求陛下把这件事宣付史馆,让史官把它记在史书之中,这个事做的很谄媚吧,这个不太符合大臣的道德规范了。所以北宋的大政治家,也是大史学家,还是大儒学家司马光对姚崇这个事情就很看不惯,说他这是“上诬于天,下侮其君。”对上来讲这是诬天,因为人家天没有那个意思,他说人家有那个意思。对下面是侮君,是欺骗君主。

那司马光之所以做这样的结论,就是说明姚崇他不符合儒家理想中臣子对皇帝应有的态度,这是对皇帝。

那对同僚,姚崇的做法符合不符合儒家规范?也不符合啊。咱们都知道儒家讲,处理同僚关系一个原则叫做君子周而不比,这是《论语》里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君子之间同事之间要团结,要互相信任,但是不能拉帮结派。那你看,姚崇的所作所为符合这个规范吗?他不符合呀,对于那些可能威胁到他的独裁统治的人他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啊。比方说我们看看魏之谷,看看张说就知道了,他是一点都不想团结他们。那对于他这个小集团里的人,他是即便在这些人犯了错误的情况下还要力保他们,那我们看看赵诲就知道了。所以姚崇这个做法不叫做“周而不比”,恰恰相反,他这叫“比而不周”,他拉帮结派,但是不讲团结,这也不符合儒家风范。

那对皇帝对同僚这是公众领域,那我们再看私人领域,落实到家庭之中姚崇的所作所为符合不符合儒家理想。我们知道儒家讲家国一体,化家为国,所以一个人一定要移孝作忠,那按照儒家的这种想象一个符合理想的正人君子,一个好爸爸应该是努力教导自己的子弟,让他们报效祖国。姚崇是不是这样做的呀?也没有啊,姚崇纵容子弟招权纳贿,所以从家庭角度来进他也不符合儒家的理想。

那我们看看这个矛盾就出现在这里了,我们刚才第一条说姚崇是个能臣,第二条我们又说姚崇不是儒家意义上的贤臣,这个贤和能之间的矛盾怎么摆平啊?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说得也挺不错的,叫做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无完人,一个人只要大节无亏就是好的,就被我们认为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对国家,对历史有贡献的人。姚崇我们还是要看其大节,其实不光是我们今天的人主张看其大节,《新唐书》的作者也是这样看待的,《新唐书》在评价要姚崇的时候有一段著名的言论是这样说的,“崇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三为宰相,常兼兵部,顾屯戍斥候,士马储械,无不谙记,崇常先有司,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请无广释道,无数移吏。繇是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矣。”什么意思呢?说姚崇真是一个擅长当官的人,他是非常有决断力的,而且他当宰相的时候,一直兼任兵部尚书,所以文的方面和武的方面他都非常熟悉,正因为熟悉各方面的情况,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才都是行之有效的帮助国家解决问题的。因为天子任用他嘛,所以就可以委任责成,不用亲历亲为了,同时皇权还没有旁落,这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换句话说,正因为姚崇他有决断力,李唐王朝才能够迅速地拨乱反正,走上正轨,开辟出开元的新一代政风,这是姚崇的大功绩,也是姚崇名垂青史的一个关键原因,他是有历史贡献的。那么姚崇通过自己的才干给开元盛世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那接下去又是谁会继承他的重任挑起唐王朝的重担呢?咱们下集再说。

同类推荐
  • 家族长歌

    家族长歌

    西晋初年王朝更替杀戮不休,每个家族都加入到权利的斗争中。忠诚、背叛、嗜血、复仇都是历史车轮上的印记,周围蛮族的虎视眈眈增添了血腥的气味,在混乱的年代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 紫微赋

    紫微赋

    “人都是欲望的奴隶。皇帝,阁主,所有人都是。”“潇潇,除了你,我不再相信任何人。”“我叫魏凛,这是我的故事。”
  • 世间有个小师妹

    世间有个小师妹

    冲天“冤”字透长安,当神秘一点点复苏,无臂人,长生者,骷髅兵,死魂冢,诡异弥漫整个古老的世界,嗄帕克嘞。
  • 宫廷政变

    宫廷政变

    本书讲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宫廷变化,内容包括:大唐的丧门星朱全忠陈桥兵变刘聪弑兄篡位等。
  • 太孙夫妇惹不起

    太孙夫妇惹不起

    乱世荡,利剑出鞘;风云起,玉笛飘扬。二十年前,帝星降世,天地色变势将倾;二十年后,文曲武曲,天命称号系一人。沈耀之,当朝太孙,文成武就,却偏偏吊儿郎当。有国家要护,有亲人要保,最后最后……他一身绛紫龙袍立于銮殿之上陪在他身侧的竟是那前朝遗珠……
热门推荐
  • 圣羽天云

    圣羽天云

    三皇纪元,天穹外降佑奇书分卷,分落圣羽界各地。圣羽界三大势力倾尽人力物资,争夺天书分卷。霎时间,圣羽界如炼狱冥海,无数羽士惨死非命。南墨颜虽得到奇书三分二的残卷,却忽然醒悟,至天下于这般惨况的正是此书。他深恶痛绝,携圣羽残卷云居世外,从此无人再寻得奇书一页半卷。弹指千年,圣羽人界的灵剑宫上,一个少年的毛丝鼠忽然开口说话,道出上界尽相争夺的奇书残卷。从此以后,少年便成了十三宗神的言灵,聚圣羽之躯拯救苍生,使灵命吐决号令天下,莫敢谁何!
  • 神医王妃

    神医王妃

    二十一世纪德高望重的神医之女,性命却终结在车轮之下,再醒来,她是当朝丞相庶出之女,身份尴尬,地位卑微。她却用那一身医术,上治帝君家父,下医江湖侠士,顺带还治愈了天下第一商多年疟疾,从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天下男子,无不为之倾倒之。
  • 绝宠细作王:雾楼传

    绝宠细作王:雾楼传

    洞房花烛夜,她堂堂间谍机构首席女细作要收起锋芒,任由他这个建康城首富大少调戏,变成了人畜无害的小白兔;夜探西厢房,她这个刚过门的少夫人被指认成杀人灭口的凶手,他段大少胡闹一通,又逼得她不得不为自保当起了小狐狸。这个比她小三岁的男人外表颠三倒四,单纯呆萌,可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是在扮猪吃虎,还要以逼出她的真面目为乐,实属可恶!为了门主的任务,她决定“忍辱负重”,继续在这势力复杂的段府与众人虚与委蛇,却不想在这以爱为名的局里,竟与他“假戏真做”,越来越有夫妻相……等等,她爱的不是门主吗,为何段大少受伤她的心会更痛?
  • 骨将

    骨将

    《十三诸天大法相》,被一个修体炼骨的小子修成……山岳法相、迷离法相、白虎法相……铮铮铁骨,练就出诸般法相。……掌握生死,不堕轮回,直至长生!翻手之间,毁天灭地……--------------------------------本书已经签约,大家可以放心收藏谢谢支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般涅槃经集解

    大般涅槃经集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英雄联盟之电竞为王

    英雄联盟之电竞为王

    周亚龙,原本是一个普通人,但他走上了电子竞技后,在英雄联盟上无以伦比的操作,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游戏主播,同时踏上职业赛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追随梦想,电竞之梦,注定为王!
  • 懵懂公主的纯美爱恋

    懵懂公主的纯美爱恋

    一个懵懂公主茉雨离,从小就生活在富裕家庭,开学第一天就遇到生命中注定的王子,懵懂的她还不知道。不久又遇强大情敌。落水,失忆,可怜的她又遇四大家族最强者冥氏,锐变,杀手,她又该如何逆转?
  • 奇画之缘

    奇画之缘

    一个孤儿为了解开这幅画的谜团,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寻找前世自己失去的记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