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77900000004

第4章 刘文静案

画外音:

在上一期节目中孟宪实先生讲到,隋炀帝被杀以后,各地诸侯纷纷称帝,蓄谋已久的李渊自然也不例外。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终于完成了他的皇帝梦,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李渊称帝后,跟随他晋阳起兵的两个功臣裴寂、刘文静也都被加官进爵,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随后不久,晋阳起兵的两大功臣之一刘文静却遭杀身之祸,那么一个开国功臣为什么好端端的被杀呢?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问题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案件呢?

孟宪实:

晋阳奇兵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刘文静和裴寂,但是这两个人在大唐的后来的历史中,地位是迥然不同,不仅仅是这样的区别,晋阳起兵是617年,两年以后619年的8月份,唐朝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案件,这就是刘文静谋反案,最终的结局,在这年的8月,刘文静被杀掉了,仅仅起兵两年以后,太原起兵最大的功臣之一,刘文静就被杀了,这个事情必须要说得很清楚才成。为什么会发生这一个案件?这个案件对唐代后来的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就是我们这一讲我讲的问题。

这个案件如果仔细地说来,本来是由小事开始的,这个刘文静是晋阳起兵时候的核心成员之一,那时候核心成员有四个人,李渊、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晋阳起兵就是这四个人谋划成功的,这四个人在后来李渊当了皇帝,其他三个人都成了最重要的大臣,李渊称帝以后,裴寂就做了宰相,当时叫做左仆射,是尚书省的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刘文静呢,做了门下省的首长,当时叫做纳言,隋唐时代,宰相是多元的,是好几个宰相都存在的,稍微有点分工,主要的人应该是仆射,所以刚开始李渊当皇帝的时候,裴寂和刘文静这两个太原最重要的忠臣地位差距不是很大,差不多,都是宰相成员,都是朝廷里面的核心人物。

但是后来呢,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皇帝呢,明显地更喜欢裴寂,比如说朝中要议论什么事,裴寂的位置跟大家不一样,他虽然是宰相,皇帝会请他来坐到御床上来,就是皇帝坐的那个位置上,管裴寂不叫裴寂,都称呼他什么呢?称呼他为裴监,裴监是什么呢?就是裴寂在隋朝的时候,晋阳宫监,他称呼那种称号,那是一种很亲昵的称号,皇帝请裴寂来坐到龙床上,这个裴寂,他就真的上了龙床,真的跟皇帝坐到一起去。

有的人就看不惯,最看不惯的就是刘文静。刘文静就公开地表达过不满,给皇帝上书,说君臣之间,日月天隔,要有距离的,你怎么一个大臣可以跑到龙床上去坐呢?这不是有违天纲吗?皇帝就赶快辩护,说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的,当年光武帝的时候,跟他的同学,还睡到一张床上吗?我们坐在一个座位上,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皇帝就是这样替裴寂来维护。所以呢,刘文静最后跟皇帝也没法说,就整天跟裴寂闹别扭,意见不合,后来其实就是意气之争,你说这个,我说那个,你是东,我就一定是西,再后来,皇帝就起作用了,皇帝让裴寂继续在朝廷当宰相,让刘文静呢,做了礼部尚书,然后让刘文静到李世民的军队中去效力,当然官看起来还是很大,实际上天天去打仗了,什么意思?那就被排挤出了中央的核心集体,他已经不再成为重要的人物了,他离开了中央。

画外音:

刘文静和裴寂都是李渊晋阳起兵的功臣,在晋阳起兵的谋划过程中,俩人相处的非常和睦,穿针引线、传递信息,通力合作,这为后来晋阳起兵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但是从私人感情上讲,李渊和裴寂的关系更为亲密,再加上裴寂在李渊称帝时劝进,立了大功,所以尽管裴寂在行为上有许多不妥之处,但是李渊还是百般包容,而刘文静对此却看不入眼,对裴寂的不满也越来越大,李渊在偏袒裴寂的情况下,把刘文静调离朝廷,这对刘文静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告诫,聪明的人都会收敛自己的德行,明白皇帝的意思,那么刘文静就会因此而变得老实了吗?

孟宪实:

有一次,他(刘文静)在家里就跟他的弟弟一起喝酒,一起骂裴寂,喝得多了,把剑拔出来,直砍桌子,有机会要杀了这个老儿,杀掉裴寂,刘文静有一个妾,原来跟刘文静关系不错,后来失宠了,刘文静可能另有所爱,于是这个小妾就心怀不满,天天给刘文静记日记,不是记日记,就是观察记录刘文静的问题,就在他跟他弟弟喝酒骂裴寂,说要杀裴寂的时候,这件事发生以后不久,这个小妾就通过她自己的哥哥把刘文静告到了朝廷上去,告刘文静企图谋害大臣。朝廷怎么办?立刻就成立一个临时法庭,调查这个案件。这个案件要是说起来,其实是个小事,最主要的是刘文静和他小妾的问题,本来是这样的,那么他跟裴寂俩人的关系有矛盾,这是公开的秘密,谁都知道,所以朝廷对这个案件的审理,恐怕开始也没上什么心,但是慢慢慢慢就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呢?就是当朝廷问刘文静,是否有这些言论的时候,刘文静的态度非常奇怪,态度很平静,说话很坦白,他说,我跟裴寂原来都是晋阳起兵的功臣,我不仅是晋阳起兵的功臣,我还立过军功,我比他的才干,一点也不少,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平起平坐,后来距离越来越大,我对这个事情是有看法的,我是有怨言的,我是不满的,但是我没有谋反,确实没有谋反。他是这么说的。这么说有什么问题呢?当然有问题。比如说,有人告发了刘文静,他的小妾,刘文静的表示,如果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表现出对朝廷、对皇帝、对法律的那种胆怯的话,情况就会不一样,他甚至可以撒谎,比如他说,我根本没有说过那话,如果他说我没有说过那话,那就成了他跟小妾谁说话是对的问题,如果朝廷要去讨论这个问题,考证这个问题,这就变得很容易处理,对不对?朝廷要不然保护自己的大臣,要不然训斥一顿,反正是家里乱七八糟的事,如果那样,这事情很简单,朝廷想保护刘文静,也很容易做到,你这个小妾乱告状,不应该,打回去,完了。

可是刘文静是另外一种态度,他过度平静,他太以为是,他认为他的这个意见是完全正当的,所以他才会那么平静,因此这个案件就有了发展,从小妾告他对大臣不满,谋害大臣,到后来刘文静的这个表态,他是有个发展的,发展成什么了呢?就是刘文静的态度是一种很坦白的挑衅的态度,因为重用谁,不重用谁,谁官大,谁官小,不仅仅是因为你功劳大,你才能大的问题,而是皇帝的一句话,皇帝要重用谁,那就重用谁,这是自古以来的皇帝当然的权力,你现在这是对谁有意见啊?是对裴寂有意见吗?根本不是,这是对皇帝有意见,这是对朝廷有意见,而且你这个态度,你这种意见好像还非常合理,所以你看你态度多平静,你说我没谋反,我是有意见,你好像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你没有问题,但是你这个态度里面暴露出什么问题?你是对皇上的问题,这是真正要害的问题,这就是后来这个案件从一个家内的纠纷,扯到了一个大臣的谋反,扯到了这么大的问题上去,完全升高了。

画外音:

一个家庭内部的小事,由于刘文静心高气傲的说辞,突然变得不一般了,在刘文静看来,李渊对自己的待遇不公,与他的才能不相符,职位太低,内心有所埋怨,因此时不时地流露出对最高统治者李渊的不满,在与裴寂的关系处理上,刘文静也由开始的友善发展到后来的敌视,而身为另一方当事人的裴寂,又是怎样看待刘文静的呢?

孟宪实:

在皇帝征求裴寂的意见时候,裴寂说了下面的一番话,说:“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裴寂说,刘文静是有谋反动作的,而且他当着皇帝分析了刘文静这个人,这个分析很厉害。怎么厉害呢?他说刘文静这个人很有才干,是天下第一,但是这个人的性格问题很严重,他敢于冒险,他不管那一套,别人都认为很有风险的事,不敢做,他敢做,所以这个人在我们当今的这个环境下,天下还没有统一,外面还有强大的敌人时候,如果不除掉,一定会留下后患,是什么话这番话?这正是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人才观念问题,这个大家都知道,一直到现在,这种观念对我们还有影响。

中国古代认为,一个人才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他的才能,就是才干,一个是他的道德水准,最好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现在我们也说德才兼备,道德水准也高,才能也强,其次是什么样的人呢?其次是道德水平很高,才能不行,这样的人心很好,做事能力差,他总想做好事,可能是效果不好,但是没有关系,他心是好的。还有一种人其实也不可怕,就是道德水准很差,才能也不高,这种人是想做坏事做不成的那种人,这种人也不可怕,最可怕的人是道德水准很低,才能很高,想干坏事就能干成,刘文静就是这种人。所以这种人是最可怕的。李渊作为皇帝他应该怎么办?他更看重的是什么?他要采信什么样的意见?他最后要怎么样处分这件事?李渊陷入了一个很难的境地。

画外音:

从裴寂的话里让人读出了一种强烈的对刘文静的不满,也表明了裴寂的态度,而在李渊的朝廷上,大多数大臣也都认为刘文静没有谋反,此时的李渊一时陷入两难的境地,那么李渊在犹豫什么呢?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孟宪实:

李渊作为皇帝,他应该怎么办?他更看重的是什么?他要采信什么样的意见?他最后要怎么样处分这件事?李渊陷入了一个很难的境地。因为在大臣背后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的态度跟裴寂完全相反,他的观点是这样:“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李世民的意思是,当年晋阳起兵的时候,是刘文静第一个参加了阴谋,参加了谋划,刘文静参加谋划之后,才去告诉裴寂的,这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晋阳起兵中,刘文静是首功,裴寂是其次;现在大唐建立了,功劳本来都差不多,可是“任遇悬隔”,两个人差距那么大,这个刘文静有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没有谋反。李世民的位置当然跟所有人都不一样,他是亲王,当然是皇帝最亲近的人,威望也是很高的人,可是你看他的发言,他是跟刘文静一模一样,甚至他比刘文静说得还过,他说在晋阳起兵的时候,刘文静功劳比他大,刘文静原来还说功劳差不多,他说功劳更大,他功劳大,你的任遇却悬隔,任用却如此有差距,这是不对的,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他有怨言是应该,是正常的,他当然不会谋反。

所以现在轮到李渊犯难了,这些意见他都得考虑,他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念,他内心的想法,当然也更重视,他怎么做呢?李渊翻来覆去,不知道最后应该怎么办,他犹豫了很久,最后决定杀刘文静,在武德二年的8月,以刘文静谋反罪,杀掉了刘文静,还有刘文静的弟弟。

画外音:

尽管李世民也为刘文静竭力辩护,但最终刘文静还是难逃杀身之祸,其实在李渊的心里,难道他不清楚刘文静的功劳吗?难道他就真的相信刘文静会谋反吗?但是为什么李渊还是要执意杀掉刘文静呢?在刘文静身上究竟潜伏着什么秘密呢?

孟宪实:

虽然最后杀掉刘文静,可是皇帝究竟为什么杀刘文静这个事,大家却讨论了很久很久,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派观点,就是刘文静的观点,刘文静来到刑场,被杀之前,他就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这是当然的事。刘文静的观点是什么呢?这是杀功臣。他说的话就是当年淮阴侯韩信说的话,韩信被吕后杀掉了,被刘邦的朝廷杀掉了,韩信就有过这么一番表态,说:“敌国尽,谋臣亡”,韩信当年那确实是功臣被杀,确实是在项羽灭亡了以后,敌国灭了以后被杀掉的,刘邦那时候的行径就叫杀功臣,没有问题。可是现在武德二年八月份,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还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北方有刘武周,河北有窦建德,河南有王世充,江南有萧铣,都是很强大的势力,哪个敌国灭了,谋臣亡啊?所以刘文静这个话是不可信的,因为敌国并没有灭,敌国显然没有灭,还那么多,怎么叫敌国灭,谋臣亡啊?所以杀刘文静绝不是为了防范功臣,刘文静的这个说法是不可取的。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认为刘文静跟突厥人关系密切。为了防范刘文静跟突厥勾结,给唐朝带来麻烦,所以杀掉刘文静,这是近代以来专家学者的一个一般的看法,是很常见的看法。这个看法呢,就是根据裴寂的那段话,裴寂不是说外有勍敌?当今之势,外有勍敌,他这种人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大家就分析,这个外有“勍敌”是谁呢?这个勍敌可能是突厥,突厥一方面那时候确实很强,另外唐朝跟突厥的联系,中间的连络人都是刘文静,当年刘文静到那儿去请兵,到那儿去买马,什么来往都是由刘文静做的,刘文静跟突厥人关系应该不一般。但是这种说法呢,也有问题,第一,裴寂的那个说法,外有勍敌,其实不仅仅突厥是“勍敌”,那些人王世充、刘武周,那不都是“勍敌”吗?这个“勍敌”究竟是特指突厥,还是范指所有的外敌呢?所以,理解突厥大概可以,理解全部外面的敌人,我觉得也可以,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突厥跟唐朝的关系还不错,这个时候,你怀疑刘文静去勾结突厥来给唐朝捣乱,这就没有根据了,突厥为什么要跟他的盟友决裂?因为一个刘文静这个人?因为刘文静一个大臣想谋反,他就掺和这个事?这个可能性也是不大的。所以,我认为杀刘文静,重点不在突厥,也不在大臣关系,而在于刘文静表现出对皇帝权威的那种挑战姿态。看起来很平静,看起来很坦白,实际上他背后是对皇帝表示公然的不满,这是对皇帝制度一个很大的挑衅,这是其一。

其二,刘文静恐怕不是一个人,刘文静背后应该站着一个更强大的人,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在太原的时候,确实就是跟刘文静关系比较好,而刘文静在很多时候也能够替李世明帮忙,就是在武德元年的时候,大家还记得有一次去打薛举,那一仗李世民打败了,当时的一个情景是李世民闹肚子,统兵元帅闹肚子,然后就给刘文静下了命令,说是要严防死守,坚决按兵不动,坚壁不动,坚壁不出,不论敌人怎么挑战,不论敌人怎么诱惑你都不能出兵,因为敌人是来进攻的,他不能持久,我们要在这儿守住,结果刘文静好像没听话,架不住对方的诱惑,派出个小股部队,很不像样子,他就觉得把这个拿掉,很来劲,结果让人家诱敌深入了,结果唐朝惨败,这种战争失败,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度,都是有负责制度的,就是仗你不能随便打,你不能打败了就算完了,这场战斗的失败,责任人应该是李世民,不管怎么样,他是真正的领兵元帅,但是后来没有处分李世民,而是处分了刘文静,由刘文静全部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刘文静免除所有官职,变为庶人,然后随军效力,其实这件事能看到什么呢?能看到刘文静是主动地替李世民承担责任,所以这两个人的关系应该还是很不错。

到了武德元年的年底十一月份,李世民最后发兵把这个薛举一举灭掉了,灭掉以后,刘文静官复原职,所以刘文静从武德元年以后,主要的工作就是跟李世民一起在外面作战,他是李世民的长史,第一副官,而刘文静案件发生以后,你看李世民的态度,不仅言辞跟刘文静如出一辙,而且他很明显就是刘文静的后台,他就是坚决地站在刘文静的后边,那个话说得比刘文静还斩钉截铁,这是什么问题?这就是在李渊的眼中就出现了一股势力,以李世民为首,以刘文静为代表,这些人公然地对朝廷不满,公然地对皇帝的用人政策不满,如果不加以镇压,这股势力会向哪个方向发展,真是不好说。所以呢,最后李渊杀人,我觉得关键的问题就在这儿。

他看到了一个可能存在的小集团,这个集团在朝廷中其实是很有势力的,特别是在军事系统中很有势力。如果不杀一儆百,有可能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所以杀刘文静是敲山震虎,打草惊蛇,给谁看呢?给李世民看,给他这个最能作战,最能打仗的儿子看,你的手下我就杀了,你也应该知道他是为什么死的,他那么平静地挑战皇权,不可容忍。现在唐朝还没有统一天下,要统一步骤的地方多了,不杀,不足以步调一致,不足以震慑内部,不足以对外取得胜利。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理由。

画外音:

关于刘文静之死,孟宪实先生认为,挑衅皇权是刘文静的致命伤,同时也暴露了唐王朝潜在的政治危机,当时的唐朝已经形成了两个集团,一个是以李渊为首的统治集团,另一个就是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刘文静实际上是两个集团斗争的牺牲品,李世民集团的存在与李渊建唐初期的政治格局格格不入,由于种种原因,李渊不能直接迁怒于为自己建立政权,立下显赫功绩的儿子,只好把矛头对准了李世民麾下的刘文静,那么刘文静的死是否能换得天下太平了呢?

孟宪实:

李渊杀了刘文静,这是唐朝历史上第一大案,他这个动机我们也找到了,他是想团结内部,想镇压异己,这种效果怎么样呢?这种以杀立威的办法,是不是很奏效呢?真的很难说,因为从这一刻起,皇帝的权威固然是被维护住了,但是皇帝的权威却沾上了血腥味,太血腥了,他本来可以有别的办法,可以温柔一点,可以更宽容一点,这我就想到一个电影,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就叫《辛德勒名单》,辛德勒对法西斯刽子手说,杀人是一种权力,赦免也是一种权力,那都是最高的权力,你为什么不用赦免呢?可是那个人杀人成性,他开始还是同意了,后来还是忍不住把那个小男孩给杀了。

皇帝的权威也是这样,维护皇帝的权威没问题,是可以的,什么方式呢?真的以杀立威就最见效吗?不一定,事实上是因为你以杀立威,大家被镇压住了,包括李世民这些人都清楚了,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了,都变得谨小慎微了,但是他跟你因此就同心同德了吗?还是离心离德呢?事实证明,父子关系因为君臣关系的介入,从这以后就愈演愈烈,裂痕是越来越大,以杀立威的这个效果,应该说并不好,所以研究唐朝的专家们都有一个基本结论,说武德时候的问题,朝廷的基本问题就是内部的分裂,这个分裂是以刘文静案为开端的。

你现在不对有才干,有功劳的刘文静提拔,那也就算了,好言安慰安慰,宽恕了他的态度,完全是可以的,竟然把他给杀了,他毕竟还是功臣,这让那些前线拼死拼活的将士们怎么看呢?你立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呢?所以以杀立威这种办法不是最好的办法,不应该是皇帝经常使用的办法,更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李世民了。他杀刘文静,实际上是冲李世民来的,敲山是为了震虎,杀鸡给猴看,那猴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应该怎么办?这对李世民也绝对是一个考验。要么从此以后什么也不管了,什么也不问了,朝廷事咱也不管,管不了,管不起,也不管了,那就成为一个闲人,不会有我们后来伟大的皇帝,要不然去跟皇帝没完没了的闹,那可能就是刘文静的下场,所以这对李世民来讲,还真的是一个考验。在各种各样的道路中,李世民要选一个道路,他要选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这个发展要对唐朝有利,因为唐朝现在毕竟是刚刚建立,还有很多问题,同时对自我保护,也要有利,否则的话,皇帝觉得你没用,可能你的安全系数也就降低了。究竟李世民后来这条道路他走得怎么样?我们下一讲再讲。谢谢大家。

同类推荐
  • 谁说商人只逐利

    谁说商人只逐利

    金钱,爱情,声名,梦想?小孩子才做选择,既然穿越了,那我全都要且看小江发家致富,抱得美人归
  • 穿越之废材将军

    穿越之废材将军

    天呐,她只是去酒店抓奸,居然穿越了,穿越就穿越吧,别人穿越都是穿越成后宫妃子,她倒好,居然变成了男人,原本她只是个柔弱的女人啊,却要上战场打打杀杀,能不能再狗血一点?
  • 历史走一遭

    历史走一遭

    想和神农尝百草?想和秦始皇一起征战天下?想帮西施和范蠡?那就来这里,来历史走一遭。
  • 周游余年

    周游余年

    消除记忆,执行穿越任务,回到大渝王朝寻找传说中可以起死回生的血灵芝。可是大渝王朝早已不复存在。四分五裂战乱纷起的天下格局,是他记忆中不曾存在的时代。离奇失踪的血灵芝,离魂涯边遗落的玻璃瓶,神秘消失的大渝王朝,似曾相似的短剑....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将他一步步引入帝都金陵。是阴谋还是阳谋?是明争还是暗斗?他是军事奇才,三十六计,所向披靡。他是天赋异禀,十方之境,武道宗师。攀登权力的顶点,踏入武道的巅峰,是命中注定,还是宿命轮回?随着破碎的记忆重新拼接起来,他终于明白,一世的悲凉与繁华,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曲清音离人泪,日日盼君君不归,君欲归,归何处?宿命轮回度,相逢总关情,佳人美如玉,长剑气如虹。君欲归,归何处?自古英雄空余恨,回首三生酒一杯。《周游余年》家园群:821844232
  • 欧洲全史

    欧洲全史

    《欧洲全史》一书,分为《中古欧洲史》和《近世欧洲史》两篇。《中古欧洲史》叙述了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瓦解到16世纪为止的欧洲历史进程。《近世欧洲史》主要讲述了17世纪初代议制度及科学兴起至20世纪初的近代欧洲史进程。全书讲述了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及艺术等方面内容,对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人物,查理曼大帝、马丁·路德等人一生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全书叙述严谨,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好的欧洲史入门书。
热门推荐
  • 《复仇者联盟》与哲学

    《复仇者联盟》与哲学

    鹰眼的问题:犯罪分子能否被改造为超级英雄?幻视与猩红女巫的问题:机器人是否能够爱上人类?钢铁侠、美国队长和索尔的问题:如何理解复联三巨头不同的道德观?惊奇队长的问题:克里-斯克鲁战争,谁才是正义的一方?本书涵盖了有关地表最强英雄的基本哲学问题,你最爱的超级英雄团队在打击犯罪的冒险过程中也许会遇到许多困境,经历各种冲突,本书会一一解开你的疑惑。借助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约翰·洛克、伊曼努尔·康德等的力量,我们将直面哲学伟人也无法独自解决的难题,重新理解美国队长、钢铁侠、索尔,以及漫威全明星超英团队的其他成员,与他们一同踏上寻求正义的旅途,无论下一站去往何方。
  • 重生之我在古代修仙

    重生之我在古代修仙

    某天男主的死亡导致男主到了因佩罗之陆,开启了他的穿越之旅
  • 对面的我们

    对面的我们

    “木木,想不想见下他呢?”没有回答,午后的花园,格外的静谧。她的肩膀微颤,一瞬间后又恢复了平静。“不用顾忌我,你知道的。”她的手轻轻覆盖在他的手上“谢谢你,子昂,但是,似乎不太想呢。”
  • 圣器时代暗影篇

    圣器时代暗影篇

    两万年后,地球步入了一个神奇的时代:圣器时代。让我们看一看少年陈一枫如何在这个时代掀起轩然大波!
  • 真理魔法师

    真理魔法师

    现代社会的一名普通研究员,穿越到魔法世界一个小领主之子身上,从此,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位强大无敌的法师。某大法师弟子:我老师是XX。科林不满意了:我拳头比你硬啊!某家族继承人:土包子,我比你有钱。科林有些疑惑:你不是我的肉包子吗?某星球古神:科林,这是我的星球,你给我滚出去!科林摊摊手:我没说不是啊,可现在都是我的了啊。……科林凭借过人智慧,以及AI计算核心的辅助,一步步踏上巅峰!
  • 珠花簃词话

    珠花簃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心脏的位置属于我

    你心脏的位置属于我

    别人都说是盛夏拯救了时琅,可是没有人知道,时琅在逃离地狱的同时也将她带出了牢笼!我爱你,就如爱自己,盛夏的晴朗,时光的明媚,正如那天我见到你,心就已经属于你!
  • 与佛

    与佛

    听六一和尚讲,叶之诣是佛祖挑的人:人间六欲,尘世七情,四大皆空。待游历世间后,便要上戒疤,堕空门……可慕棠,她不信。——初遇慕棠:“出家人慈悲为怀,两位师父倒是救人救到底啊…”叶之诣:“佛门清净,岂容你安榻?”慕棠厚脸皮:“你说啥…啊,你说‘好’?那便好啊,既然如此盛情,那我便委屈委屈住下了哈…”叶之诣:“……”(这女子脸皮忒厚)——后来慕棠:“和尚,我要陪你下山!”…冷漠QAQ慕棠:“和尚,你功夫好厉害!”…冷漠QAQ慕棠:“和尚,听说这里有妖怪!”叶之诣看着她一头棕色卷发,意味深长:“莫怕,她不伤人。”慕棠:“和尚,听说你命里缺东西?”叶之诣抬首:“缺什么?”慕棠笑嘻嘻:“缺我呀…”——直到有一次他满眼猩红,笑容惨淡:“谁能想到,这世间拈花一笑的,从来不是佛,却是魔。”慕棠红了眼,轻声抚道:“和尚,你渡了众人,我来渡你,可好?”架空×HE×男女双洁×甜就wans啦!
  • 幸运灾难

    幸运灾难

    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大学生,意外得到了幸运戒指,从此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开启了牛b闪闪的富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