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77900000003

第3章 李渊称帝

画外音:

在上一期节目中孟宪实先生讲到,李渊准备起兵反隋之际,被隋炀帝安排在他身边的王威和高君雅察觉,李渊一不做,二不休,利用突厥的进攻除掉了这两个人,可以说此时的李渊已经完全可以行动了,只要他振臂一呼,摇摇欲坠的隋王朝马上就要土崩瓦解,李氏的天下指日可待,李渊的皇帝梦也就变成了现实,那么事情真的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吗?

孟宪实:

上次讲晋阳起兵,李渊很运气,在两个关键时刻都有人来配合,第一次是刘武周来配合,第二次是突厥人来配合,他利用突厥进攻的机会,借刀杀人,把王威和高君雅杀了,杀得很得民心,与此同时,他自己又遇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原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这个大问题是在今后一定要解决的,就是突厥人进来了,突厥人来进攻太原,原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出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怎么处置跟突厥的关系问题,形势很明显,如果置突厥于不顾,那么李渊从太原起兵以后南下,如果他前边进攻,突厥从后边包他的后路,他以后的前途根本没法说起,所以李渊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做出一个决定,那就是要跟突厥联合。

画外音:

如何与突厥联合?李渊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就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以谦卑的态度与突厥交好,许给他们不少好处,希望自己起事时突厥能够率兵相应,最后经过讨价还价,李渊与突厥达成协议,突厥支持李渊称帝,但是条件是李渊要向突厥称臣,这是一种政治交换,对于李渊而言,从内心上说并不情愿,但是现实状况如此,李渊也只能接受了这个条件。

公元617年七月,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李渊开始在太原正式起兵反隋,经过四个月的奋战,十一月,李渊的队伍就攻克了隋朝的首都长安,此时的长安已经是一副空架子,隋炀帝远在扬州,完全不知道长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李渊来说,是当皇帝的绝好机会,那么攻克长安后的李渊称帝了吗?他将怎样安排隋炀帝呢?

孟宪实:

可是后来我们发现,李渊不仅没有自己称帝,他还把隋炀帝的孙子立为皇帝,就是代王侑这个皇帝,把隋炀帝宣布为太上皇,这没有经过皇帝同意,没有经过皇帝允许,李渊就把这事做了,当时是代王侑在长安留守,隋炀帝已经到了江都,所以李渊占领长安,并没有跟隋炀帝面对面,他是通过两地的关系,在这边遥控,或者不叫遥控,或者在这边直接宣布,那边的皇帝不算了,算太上皇,李渊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个唐王而已,就是他原来是唐国公,他现在晋升一级,成为唐王,李渊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很简单,如果继续让隋炀帝做皇帝,那他就控制不了,控制不了朝廷,他只能立一个小皇帝,然后他自己控制,同时呢,也想跟隋炀帝划分界限,他认为隋朝的这个现状都是由隋炀帝造成的,而李渊的任务是要帮助隋朝恢复到隋文帝的那个美好时代,这样呢,他借口也能找到,理由看起来也充沛,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实实在在地控制现在他建立的这个隋朝小皇帝。

画外音:

从孟宪实先生前面的分析来看,李渊在攻克长安后,完全有条件自称皇帝,可是李渊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另立了隋炀帝的孙子为皇帝,把在扬州享受的隋炀帝推为太上皇,自己只是晋升一级,成为唐王,那么李渊究竟想干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孟宪实:

当时的情形下,为什么李渊不称帝,还要打着保护隋朝,支持隋朝的态度,这就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不仅他一个人这么做,周边的那些反隋的力量也都这么做,本来是冲着皇帝来的,但是真的有了帝位以后,自己并不称帝,这个事还是值得研究的。

那么我们想一想,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曹操的事情,这个大家知道,公元219年的时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孙权在南方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孙权自称臣,臣如何如何,就是表达对曹操称帝的愿望,我是臣,你来称帝,曹操把称臣的信给曹操看,大家都说,其实称帝也可以啊,曹操的手下很多人都支持曹操称帝,可是曹操不干,曹操说什么呢?他说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此人要将我在火炉上烤。什么意思啊?那个时候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就在他手中,他一切发号施令都是以汉献帝的名义,在一个忠君爱国成为主流的道德社会里,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能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就是你不同意,你也不敢表面违背,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现在李渊的情形跟曹操就有点像,虽然呢,他现在手中的小皇帝是13岁的小孩子,但是毕竟把他推成皇帝了,现在发号施令也都是以这个小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他可控制的范围内,他就是典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当年曹操认为孙权是阴谋,阴谋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如果曹操称帝的话,他就会成为全国政治斗争的矛盾焦点,为什么叫把他放在火炉上烤?就是这个意思,你要是取代了汉献帝,你就是篡权,你就人人得而诛之,你就成为矛盾的焦点,大家都可以来进攻你,曹操不愿意这样,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李渊呢?其实也一样,他也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

有一个例子能证明这个问题,比如说,李渊刚刚在太原起兵,在河南的李密就给李渊写了一封信,拉近乎,说我们都是李家,如何如何,这个李密跟李渊当然还真是有渊源关系,他们的祖辈,那是朋友关系,都是北周的大贵族,现在李密写信干什么呢?其实就是试探李渊,看看李渊动向如何。那时候李渊刚刚太原起兵,正在向长安的运动过程中,李渊马上给李密写了信,写了回信,在回信中,非常恭敬,对李密说,李家当有天下这个社会谣言流传甚广,实际上能担当此任的就是您了,如果需要,我就出面来拥戴你,李渊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没有称帝的野心,我希望你来做这件事,我会坚决地支持你,李渊干嘛呢?其实不是他没有称帝的野心,他是在迷惑李密,部下跟他讨论的时候,他就说李密这个家伙,自视甚高,我现在一封信,他一定会迷惑的,他会觉得我真的拥戴他,实际上就让他在山东,所谓的山东就是太行山以东,就是现在的河南,也叫山东,就让他在河南给咱们守潼关,不要让山东的势力进入潼关,我们先把关中安置好了再说,李渊给李密的这封信,就是迷惑李密的,李渊不称帝就是迷惑天下。

画外音:

从孟宪实先生前面的分析来看,李渊在攻克长安后,完全有条件自称皇帝,可是李渊没有如此,他依然尊隋,只是把自己晋升了一级,成为了唐王,那么李渊为什么敢于称王,而没有胆量称帝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孟宪实:

可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都是天命昭昭,一心一意奔着帝位来的,为什么打下了长安,仍然不称帝呢?这就成了一个问题,不仅李渊没有称帝,我们现在回头看一看,当时割据势力有很多,很多割据势力其实都不称帝,比如说在河北的地方,河北这个地区,最大的一股势力,就是窦建德的农民起义,窦建德自称长乐王,他是称王没有称帝。在河南有一股势力,领导人叫李密,瓦岗寨的李密,那也是一个农民起义军,当然李密本人他是一个贵族,他取得了很多胜利以后,他自称是魏公,魏国公,他也不称帝。在江南有一派势力很大,领导人叫萧铣,萧铣称王,称梁王,他也不称帝,这是怎么了?李渊也不称帝,这些重大的势力,主要的集团也都不称帝,最多就像李渊这样,称王而已。李渊呢?自己不过是作了一个唐王而已,就是他原来是唐国公,他现在晋升一级,成为唐王。

那么称王和称帝有什么不同呢?这个算是古代政治里面的一个常识,就是从秦始皇以来,在皇帝的制度下,公、侯、伯、子、男,这是一套爵位,是在政治系统里面的爵位,这些爵位都是属于皇帝手下的大臣,就是你虽然称王,你也可以成为皇帝的大臣,就是在这个政治体制里面是允许王侯伯子男这些爵位存在的,但是在这个政治体制里面,只能有一个人称帝,只要你称帝,那你就是天下的皇帝,什么人都应该管你称臣,向你称臣,所以在这种皇帝制度下,称王是可以的,称王并不表示你不忠心,也可以看做你是忠心的一部分,就像李渊一样,他成了唐王,他仍然在他的头上可以有一个皇帝,但是如果他称帝了,那就不能有其他的皇帝了,就是帝,皇帝是惟一性的,是绝对排他的,但是王侯伯子男这些爵位是另外一回事,它是可以跟别人共存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比较淡漠的一个问题,就是忠君这种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这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忠君爱国,那不仅仅是说一说而已,其实在古代社会,在皇帝的制度下,这也是重要的道德支柱,政治道德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忠君,所以像李渊从起兵的那一刻起,他就装扮成一个忠君爱国的样子,这个样子至少不讨厌,不仅不讨厌,他还能够因此建立围绕自己的统一战线,为什么?还是刚才说的,隋朝现在还没有灭亡,就是在他起兵的时候没有灭亡,很多人还效忠于隋朝,所以你现在提早打着反隋的旗号,你就会得罪这批人,还有那些观望者也没法跟你联合,所以不要过早称帝,继续打着尊隋的旗号,对于李渊而言是有政治意义的,为他联络更多的力量,为他最后取得胜利,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姿态。所以在称帝不称帝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学问还是很大的。

画外音:

在称王还是称帝的问题上,不但李渊有所顾忌,其他的各路诸侯也都不敢轻举妄动,深怕背负篡位和不忠的骂名,可是从一开始李渊就野心勃勃,一心冲着皇帝的位置来的,而此时的情景却没有人敢跳出来称帝,那么以后的事情讲如何发展?李渊还有没有称帝的希望与可能呢?大家都在等待着什么呢?

孟宪实:

李渊也不称帝,别人也不称帝,这个天下在等什么呢?其实都在等那么一刻,那一刻的到来,称帝的机会才算成熟,这是什么一刻呢?就是隋朝究竟还能支持多久,隋朝的皇帝现在在江都,就是在扬州,他还有很强的势力,他毕竟还是天下共主,是隋朝的合法皇帝,天下的许多地方还都尊隋,很多地方并没有都成为割据势力,许多地方还是为隋在守护着地盘,所以隋朝的灭亡,大家不能预期,不能断定它在某月某日会灭亡。

可是到了618年的3月,忽然发生了一件事,这个事发生在扬州,当时叫江都,这个叫江都事变。江都事变是什么事?就是隋炀帝的禁卫军把隋炀帝给杀了,隋朝“嘭”的一下灭亡了,谁也没想到会这么快,谁也没想到是这么样一个结局,说起来,这里面故事还是很多。

隋炀帝本来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一个皇帝,要打这儿打那儿,干嘛呢?就是他想超过以前的皇帝,至少要超过他父亲,可是他搞得天下大乱,天下经受不了他这么个折腾,后来他跑到了扬州,他跑到扬州去以后,天下情形大变,越来越糟糕,每况愈下,以至于到了什么程度呢?到了隋炀帝不敢回长安了,因为从江都,从扬州到长安这个路上,到处都是起义军,到处都是暴动分子,他不回长安,可是他是皇帝,他应该怎么办?当年的隋炀帝的气概,现在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了,原来多厉害,现在看不到了,现在整天想的都是怎么样再多活一天,多过一天,皇帝这么想问题。

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隋炀帝做出的,这也是他致命的一个决定,他最后决定不回长安了,他就要在南方住下去,他还准备在建康那个地方修建宫殿,首都搬到那儿去。可是有人不愿意,更多的人不愿意,更多的是什么人呢?就是他的禁卫军。隋炀帝的禁卫军是隋朝的绝对主力,那就是隋朝军队的精锐都是他的禁卫军,有几万人,这些人家都在关中地区,都住在长安,父母、老小、亲戚朋友全在长安,护送皇帝到江都,本来是一个临时的任务,没想到皇帝现在一去不复返了,干脆要在这儿长住下去了,这是大家没有想到的,于是当隋炀帝的朝廷做出不再返回北方的决定的时候,士兵们不干了,士兵们第一个想到的问题是,我们合伙跑回去,跑回长安,这个想法不错,大家就私下里串联,你要不要回长安,我要回长安,你也要回,咱们都回关中,大家就纷纷串联,串联出多少人?三万人,有三万士兵,他的禁卫军决定找一个时间跑回关中,跑回自己老家去,不在扬州这个地方待了。

于是这个时候野心家就出来了。说干嘛要逃?要逃干嘛?三万人,三万精锐不用逃,三万人的军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脆做大事,什么做大事?干脆把皇帝收拾了。因为什么呢?因为前边有人跑过,被皇帝追回来全杀掉了,现在你再跑,弄不好下场还是一样的,你干脆就把皇帝解决了,于是私下里面开始计划,这个计划简直就是堂而皇之的计划,这是一个很秘密的工作,这是谋反啊,他们怎么谋反?就是很多人坐在那儿,像我们大家一样坐在这儿,讨论怎么杀皇帝,咱们什么时候动手最合适,讨论这个问题,这根本不像谋反,根本就像开会,这么兴师动众,大家一点都不忌讳,为什么?人太多了,三万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那消息能不走漏吗?当然就有走漏风声的时候。

有一个宫女就听说了外面在议论,说要做什么大事,这个事情可能很危险,赶快跟萧皇后报告,这个事情要不要跟皇帝报告?萧皇后说,那得报告啊,(萧皇后)就报告了,向皇帝一报告,说有人要谋反,皇帝说把这个宫女拉出去杀了,就杀了。为什么杀了?这个事是你谈的事吗?你是个宫女,好好扫地得了,为什么要打听这种事情呢?行啊,杀就杀了吧,你得解决这个问题啊?皇帝也没什么解决方案,后来又有宫女发现了这个问题,同样的问题又来跟萧皇后说,萧皇后,这个事情要不要向皇帝汇报啊?萧皇后说,汇报什么啊,徒然增加皇帝的烦恼,干脆不报吧,就不报了。

所以当最后所有的外面的阴谋都准备好了,时间到了某一天晚上,他们起誓了,里应外合,里面也有支持的,外面也有支持的,一下就把皇帝拿下,把皇帝给逮住了,皇帝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慢慢地明白了,因为皇帝有个12岁的赵王就在他身边,皇帝最喜欢的一个儿子,这些叛乱士兵就当着皇帝面,把皇帝的爱子给杀掉了,叫血溅御衣,一杀,孩子的血喷了皇帝一身,然后接着就要杀皇帝,皇帝还算镇定,我觉得他还算镇定,他说我有什么罪过?你们如此待我?叛乱士兵就说,你有什么罪过,你怎么怎么数落他一大顿,什么发动战争,巡游无度,折腾百姓啊,说了一大堆,皇帝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但是我对得起你们啊,我对你们这些人总算不薄吧,那倒是,皇帝身边的人,跟皇帝一起作威作福,现在要动手收拾皇帝,这话皇帝问出来,他们也没法回答,没法回答没关系,他现在要动手。

皇帝本来对自己的死还是有一些思想准备的,平时的时候照镜子,说这是一个好颅颈,好头颈,一照镜子,看见自己的脑袋,觉得这脑袋不错,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谁给砍了,天天讲这个话,然后还说,皇帝也准备了一些毒酒,说是一旦发生什么不测,就喝毒酒,自己药死算了,他都有这些准备。可是现在事变发生了,人家要杀他,他就说,别着急,别着急,给我拿毒酒来,结果没有人知道毒酒在什么地方,因为知道毒酒的人全都跑散了,皇帝没有按预定的方案,没有按预定的死法去死,这个很可惜。后来人家就要用刀来杀他,皇帝就说,不要用这种办法,说天子自有死法,天子有天子的死法,不能这样死,就把自己戴的围巾,或者是纱巾,就把这个拿下来,交给要杀他的人,人家就用他的丝巾,把他一勒,皇帝就死掉了,这个就叫江都事变。

江都事变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按隋炀帝当时的威风,他在国民中那种地位,其实这种下场是可以避免的,刚才我们讲的那个问题,跟这事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李渊这些人冲着皇帝来的,但是不敢称帝呢?就是还是忌讳隋炀帝,看着隋朝这么大一个王朝,那也不是轻易地一下就会垮掉的,谁会想到它会垮掉呢?想不到,如果隋炀帝不是最后被吓破了胆,不是龟缩在扬州不敢动,他其实都有机会。在扬州的隋炀帝,那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胆小如鼠,吓破了胆,不敢走,真的他率领这批要回家的士兵,又是隋朝的主力,又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从扬州打回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再同时号召天下勤王,一起往回打,完全是有可能的,但是他胆太小了,他被吓破了胆,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被自己的士兵给杀掉了。

画外音:

江都事变的发生,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隋炀帝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年的耀武扬威,当年的骄奢淫逸,都灰飞烟灭,就连隋王朝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顷刻间也会土崩瓦解,那么在群雄并起的隋朝末年,隋炀帝的被杀,究竟会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什么呢?江都事变的发生对于那些割据势力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孟宪实:

江都事变来得太突然,谁都没有准备,但是江都事变同时是一个信号,隋朝一夜之间灭亡了,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自行其是了。所以江都事变是一个信号弹,引发了称帝的浪潮,所有能称帝的人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急急忙忙称帝,四月份,萧铣就称帝了,三月份被杀,五月份消息传到长安,李渊知道皇帝被杀掉了,隋朝灭亡了,李渊还假模假式还哭了一场,说哭得很伤心,说我作为隋朝的大臣,不能在关键的时候保护皇帝,哎呀,真是不好意思,哭了一场。哭了一场以后马上做别的准备,干什么呢?马上准备安排自己登基,当皇帝,所以他听说他表哥死了以后,也许心里还是很高兴,因为他表哥死,隋朝灭亡了,现在谁都可以当皇帝了,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当皇帝了,所以,李渊别的事也不想了,立刻筹备登基大典,准备当皇帝。

画外音:

江都事变,隋炀帝之死,对于各地的割据势力而言,犹如一个划破夜空的信号弹,一场向着最高权力发起的冲锋正式开始了。谋划已久的李渊自然也不例外,他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去圆自己的皇帝梦了。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李渊在攻克长安后,还立了隋炀帝的孙子为皇帝,如果李渊现在称帝,那么他将怎样处置这个自己一手扶起来的小皇帝呢?

孟宪实:

李渊称帝还稍微不简单一点,因为他前面安排了一个小皇帝,原来那个代王侑,现在呢,他要称帝,不能宣布自己当皇帝就完了,他要有一个结交手续,所以李渊称帝的过程,实际上的叫法应该叫禅让,就是前边的皇帝把皇帝的位置让给李渊,是让贤,让给李渊,这个叫禅让,据说这是古代的一种传统,在尧舜禹的时候都是这样,帝位不是互相争夺的,而是前边的天子把这个位置让给下边更贤能的人,后来这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篡权的一个基本方式。一旦大臣拥有了更大的权力,控制了朝廷,就会用这种看起来比较和平的方式,实现最高权力的转移。现在在长安也演出了这出戏,这个就是一出戏,是安排好的,谁该干什么都安排好。

比如说,13岁的代王,隋朝的小皇帝,最后的一个小皇帝,本来他就是由李渊推上皇帝宝座的,他本来就是李渊手下的一个傀儡皇帝,他现在要颁布一个诏书,这个诏书的内容是宣布自己退出帝位,把这个帝位让给李渊,讲了很多的理由,上天要灭亡我们隋朝,也是不得已的事情,现在幸亏有李渊,有这么好的名声,有这么好的武功,怎么怎么样,现在决定把帝位让给李渊,发了一个诏书,然后呢,把皇帝的玉玺派人送给李渊,这是第一道程序。这当然都是李渊安排好的,但是李渊不能接受,他要让,要辞让,辞让帝位,那还是挺复杂的程序,还要写辞让表,本来是他安排的,这也是他安排的,他要写一封表给皇帝,说我不能当这个皇帝,找一些理由。小皇帝怎么办呢?第二次再把皇帝的玉玺送过来,李渊再一次让位,这种程序做三次,叫三让,李渊才继位。最后这个形式走完了,李渊安安稳稳地坐到了皇帝的位置上,改这一年的年号叫武德,公元618年就成了武德元年,唐朝呢,从这个时候开始就算正式建立起来了。

李渊当了皇帝,他身旁的人,他的子子孙孙因此要更高升一步,李建成,不久就宣布作为太子,李世民宣布作为秦王,李元吉宣布作为齐王,所以这一家老小终于是鸡犬升天。李渊跟大家一样,都抢到了皇帝宝座,虽然现在天下还没有统一,李渊毕竟已经是唐朝的皇帝了,他下一步会怎么样?会不会顺利地完成他皇帝的最后的那个梦想?这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因为不久以后,唐朝就发生了一个案件,一个很大的案件,这个案件标志着唐朝的内部,高层的内部出现了裂痕,出现了分裂,而且是很严重的,它围绕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下一讲再具体的介绍。谢谢。

同类推荐
  • 一本复印机闯明末

    一本复印机闯明末

    侠骨仗剑济人困,长策御宇振汉魂。天赋奇脉,绝世谋略。王侯将相,任尔挑选。浙江一位大学生,意外魂穿至明末,附体辽东守将熊廷弼的儿子身上。他凭借一本复印机,网罗当世奇才,结交一帮铁杆兄弟,邂逅几位奇女子,三观正,气血足,偶有不正之风。演绎一回重振大明雄风的文韬武略!
  • 五马归肚

    五马归肚

    四百多年前,作为神夺舍对象之一的周太祖刘捷义与妖族联盟击败了贪婪神和柳岸一族,开创奴隶制社会的周皇朝,分八王同享天下。贪婪神错过了转生的机会,化成巨人在西部大森林沉睡。贪婪神沉睡前,赐予忠心的柳岸一族神奇的能力,并告知只要有人吞下五大害群之马,神便能转生。柳岸一族为天下所不容,他们一部分远走西部大森林,一部分潜伏于地下。四百多年里,柳岸一族并不清楚何为五马归肚。直到四百多年后,安南国五王子刘明信在安南国崛起过程中,无意触发了五马……
  • 踏雪问情

    踏雪问情

    一觉醒来,卫声变成“卫声”,从此世间少了个卫声,多了个“卫声”卫声该何去何从?
  • 先秦古国志

    先秦古国志

    本书系统讲述了先秦时代两百余个古国的历史,分为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华北、东北七编,展现了先秦“万邦时代”的古国风貌。这两百余个古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少有记载,他们的故事少为人知。本书以传统文献为基础,结合现代考古,民俗传说等资料,祥细叙述这些先秦古国发人深思的兴衰成败,光怪陆离的异事奇闻,炫人眼目的奇珍异宝……
  • 安汉忠魂考

    安汉忠魂考

    汉将军纪信假扮汉王刘邦于荥阳挺身诳楚,以其千古忠魂书写大汉江山第一战功。
热门推荐
  • 点线式压轴题

    点线式压轴题

    【1v1校园】初遇,那人捉摸不透又光芒万丈毕业,终探得那人的一亩三分地后来,我想,他就是我的点线式压轴题——有律可循,又出其不意。请注意避雷:1.男女主皆是普通人有瑕疵,勿骂2.女主可能会对他人动心,都是现代当地人,你懂我懂大家懂3.不接受对本文的指手画脚4.作者还是新手,接受对逻辑.文笔.人物设定的不合理的建议5.记得收藏吖~(日更,千字每日)
  • 赵四丫轶事

    赵四丫轶事

    四丫是关东女性的代表。作者用大量的章节,叙述了赵四丫的童年乐趣。用广角镜头和特写镜头刻画了那一代女性的时代印痕,及天真浪漫、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信奉“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活法”,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的阿Q精神。走向社会的赵四丫,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其乐无穷,大显身手。作者着重刻画了那一代女性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及关东女性上山似虎、下海似龙、虎气冲天的独特属性,读后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刻画老年的赵四丫时,着重刻画她复杂的性格。一方面她有回归自然的朴素心态,一方面她有向往金钱的扭曲心态。没有扎牢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笼子”。赵四丫的结局耐人回味,让人感慨,引人深思。
  • 重生之陌冉悔首

    重生之陌冉悔首

    “陌冉,我累了,我不会再管你了”这是季长云前世对陌冉说过的最后一句话。可笑的是知道重生后她才懂得他的绝望。重生前,陌冉一心想离婚,所有人都不同意。重生后,她想和季长云白头偕老,但为毛大家都劝陌冉离婚...??总之,就是追夫火葬厂。
  • 一品宠妃:娘子哪里跑

    一品宠妃:娘子哪里跑

    从出生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世界的开始,就注定她会被他折磨死,他们总是被无形的牵引着。神仙把她变成了一只狐狸,好死不死的被他抱走了,哈?天下传闻砂之国六皇子是个病秧子,注定活不过二十,简直是放屁,他生龙活虎的很。她乔装男子,浪荡江湖,引无数女子尽折蛮腰,人称她“倾颜公子”,败在她长袍下的女子数不胜数,可当某天遇到个极品美人后,苏钰风中凌乱了。卧槽!这贱人居然使用“美人计”。“你是我的未婚妻,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放你走?”什么?不准她去找宝马良人?你管那么宽干嘛?本姑娘就找了怎么滴?“哦呦!胆子肥了?走,咱们房里聊聊去,为夫好好的跟你讲讲道理”于是乎,房里尖叫连连。
  • 溟茫

    溟茫

    前世今生,来去匆匆,能剩下什么,又能带走什么。溟茫出,天地乱,翻云覆海不足为题,笑看苍生颠倒是非,莫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凭重剑挥洒,守护身后佳人。五世劫难,今当了却,奉天,逆天,破天,我为天。
  • TFBOYS之凯绯源晴若念玺

    TFBOYS之凯绯源晴若念玺

    三个性格各异的女生,因为不同的职业遇到了三小只。是命运的牵引,也是心动的降临…
  • 断念苍穹

    断念苍穹

    当他得知了真相之后,却落入了另一个局,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切消亡,本以为死去的他却发现自己又套上了仇恨的枷锁,为了解脱,他只有面对。
  • 梦幻法兰西

    梦幻法兰西

    《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在这个梦开始的地方!!让我们一起鉴证!!!友情的珍贵,爱情的无悔!竞技的残酷,荣誉的迷醉!精彩内容,一切尽在梦幻法兰西......新书求推荐!!!收藏!!!打赏!!!支持!!!
  • 化仙书

    化仙书

    天地初分,混沌之初,轻则上浮化为天界,浊则下浮化为人界,不知又过去多少年,这世界上便有鱼虫鸟兽,进而有了神人两族,两族矛盾不断,闲暇之时,人们便想象这世上能羽化成仙。
  • 科学创造未来

    科学创造未来

    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