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77900000011

第11章 贞观路线

画外音:

上一集讲到唐太宗李世民刚刚接手天下后,在天下和解的问题上,处理得有条有理,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难题,而且团结了已有的力量,可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千头万绪,唐太宗此时面临着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治理天下该走什么样的路线,关于这个决定唐朝未来命运的路线的之争,在唐朝内部形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封德彝为代表的主张严刑峻法,另一个是以魏征为代表的主张以德化民,那么贞观路线最终是如何确定的呢,确定贞观路线之后,唐太宗又采取了那些措施呢,唐太宗在具体治理国家的过程是如何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贞观之治的治国核心究竟是什么呢,贞观之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治世效果。

孟宪实:

李世民继位以后两个月,就是武德九年的十月,在朝廷上发生过一次大辩论,辩论的内容就是如何治理天下,这个辩论决定了后来贞观如何治理天下,所以我们这一集题目叫贞观路线。第一个部分要讲的就是贞观定策,贞观定策讲的就是这次大辩论。要李世民去打一场仗他没问题,他和很有经验,但是让他治理天下,他没经验,他自己也很老实的承认这一点,所以有一次他就跟魏征讨论这个事,说这个隋朝乱了这么多年,隋朝以前也乱了很多年,天下不统一,战事很多,我们现在终于稳定了,但是真的要达到一个理想的境地肯定也不容易,治天下不容易啊。他有畏难情绪,魏征马上跟他说,这个天下是你治不治的问题,只要你认真治理就应该好。那他说我认真做但是能很快就好吗,我看也不一定,恐怕也很漫长,乱了这么多年,那能一下就好起来呢,恐怕很难,魏征就跟他说不会的,只要你下定决心,朝廷上下团结一致,政策得当肯定就可以。

这个圣人是有说法的,孔子说过,只要我认真做一就应该见成效,三年就会大见成效的。他说要那样当然就好了,俩人正说的高兴呢,李世民的思想刚转过弯来,忽然来了一个更大的人物叫封德彝,左仆射封德彝比魏征官大多了,他说陛下你不要听魏征的,魏征是个念书的人,要听他的话,这天下就没得治了,肯定乱,他懂什么,他不懂,只知道书本的事,对天下不了解,他说你了解你说怎么样,他说天下久乱之后,必用重法,说你这个统治了力度要强,你要严刑峻法,你严刑峻法为什么,他说你看啊,三代的时候尧舜禹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治理的很好,那不仅是尧舜禹是圣君,那时候老百姓也好,老百姓质朴,没那么乱其八糟的事,现在的百姓不行了,这不是当年的百姓了,现在是人心大坏,人心不古,什么坏念头都有,如果你这个时候不用强力治不好,要显示出国家的力量,说了一大套,说得很有道理,大家给鼓掌,很多人支持他的观点。

就魏征一个人道我可不同意他的观点,出来跟他辩论,他说易代不同治,就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统治办法,你不能到三代那去借一个君主来,这是不可能,他说人心大坏的说法也不可靠,都是百姓,古代的时候是老百姓,现在也是老百姓,老百姓就是老百姓,老百姓还是那个老百姓,老百姓是一样,为什么天下有治有乱呢,不在老百性,就在统治者,你就没有好好想治理,你就往老百姓身上推,那你还能治好吗,你就治不好。你要说从三代以下老百姓都坏了,天天变天天变越变越坏,那现在没人了,早都变成鬼魅了,哪还有人呢。这么一说,封德彝也不同意,你说隋炀帝他不想治好天下,那还是不行,百姓太乱,他治不好,不是他不想治好,他是治不好,魏征在跟他辩论,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百姓身上,这个就是有名的一次贞观大讨论,其实意思就是分成两个路线,一个路线就魏征主张的王道路线,王道主义,王道。封德彝那边主张的是霸道。王道主张什么,在王道的思想理论中,它的主要的观点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这个天下能不能治理好,关键在统治者而不在老百姓。所以要分析原因应该在你的统治集团,你的统治政策,你的路线上去寻找原因,治理的不好的就是你的政策不好,不要往老百姓身上推责任,那怎么治理,你要首先要自己做的好,孔子不是说政者正也,什么叫政治啊,政治就是你做得正确,你做的正确那就是政治。“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自己做的好,你不发命令老百姓都跟你走,那你要做的不好,你天天奢侈浪费让老百姓去勤俭节约,那肯定没人听你的,所以王道政治就是要以德化民,统治者要自己做表率,那面是霸道,霸道主张用强力,它的强力的来源是说百姓不好,百姓人心不古,所以要用严刑峻法,不严刑峻法治百姓,如果真是乱了那双方都有责任,至少百姓也很有责任,这是王道和霸道之争。

画外音:

唐朝天下刚刚稳定下来,唐太宗又陷入了治理国家的路线之争,大臣封德彝的建议是应该行霸道治天下实行严刑峻法,他的理论依据是人性本恶。而精通儒家《公羊春秋》的魏征则认为国家如果治理不好,主要责任在领导,没老百姓什么事,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老百姓,所以主张王道,从皇帝做起以德化天下,当时在王道与霸道的路线之争上,同意霸道的占多数的,只有魏征一人坚持王道,那么为什么坚持霸道的人占大多数呢,贞观路线最后究竟是怎样确定的呢。

孟宪实:

这个背景说起来还是挺复杂,说为什么坚持霸道的人很多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只有一个魏征在这儿力顶千均呢,他一个人抗击那么多人呢,这其实是有背景的,这背景是什么,就是北周以来,在中国的北方的一个统治集团叫做关陇贵族,就是一拨人,我们过去讲唐朝的起家的时候,讲过这个,就是像李渊的祖父,那个李虎他们,就是北周起家的人,他们一帮人一批将军跟着宇文泰建立了北周,这拨人都是军事起家,他们都是军事贵族,是打仗出来的,这拨人文化上不重要,重要的是武功很强,他们建立了北周,然后隋朝也是这拨人,杨坚他们这帮,唐朝还是这帮人,所以历史学家就给它命名叫做关陇贵族,关陇贵族的特点就是能征惯战,所以这些人迷信武力,迷信强权,这个封德彝就是这派路线的代表,别人没说话,他说了,那我们就找他说事儿。

这个封德彝在隋炀帝的时候地位就很重要,隋炀帝最重用的一个人叫虞世基,这个虞世基当然是很有才华的,但是他其实没做什么好事,比如说人家下边地方州县有紧急情况报告,他一看这是一个坏消息,就不给皇帝看了,好消息就给皇帝看,净这事儿,后来江都事变的时候有人要谋反要杀掉皇帝,虞世基事先也得到消息了,有一个来告诉虞世基了,说有紧急情况这个问题很严重,他说怎么这么多事儿,算了不管了,结果本来可以挽救隋炀帝生命的一个机会,就让虞世基给挡掉了,虞世基背后有一个人水平很高的,那个就是封德彝。封德彝是虞世基的重要参谋,这是虞世基传里面写的,所以封德彝对于隋朝的灭亡他负有一定的责任,作为大臣的责任他也是有的。可是他就不知道,隋朝灭亡在什么地方,真是不吸取经验教训,隋朝就迷信在武力上面,你说那个征打辽东,一次又一次惹出那么多事,还不赶快停止,还不悬崖勒马,它就是没有。这是关陇贵族一套惯性,这个惯性的统治天下的手段,一直到唐初武德时期都是这样。武德时期为什么河北也成了一个大问题呢,你看窦建德被打败了,窦建德被活捉了,窦建德可以不杀的对不对。不杀这不挺好吗,俘虏完了,非要杀,他觉得杀才能够表现威风,杀杀你们才会害怕我,结果杀了窦建德,这边刘黑闼立刻以给窦建德报仇为号召,起兵反唐。

就是他不会用一些柔软的手段,不会用更政治化一点的手段,所以你看后来包括李世民以前那也是杀人杀的很猛的,刘黑闼第一次被李世民灭了,就杀了不少人的,后来第二次刘黑闼又起事又起来的时候,不是魏征劝太子建成请兵来镇压刘黑闼吗,而且在镇压刘黑闼的时候李建成接受了魏征的建议攻心为上,这就是比较高级的攻心为上,不是杀人为上,他把刘黑闼的部下抓住了,俘虏了全放了,然后刘黑闼搞的没有人支持了,后来就不行了。你看在那个时候那个关陇贵族的传统还在就是靠武力,我给你镇压下去,那个时候魏征在以前就起过这个相反的作用,他就认为你靠武力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现在到了贞观之初又来了,辩论又发生了,所以魏征一个人体抗的是关陇贵族的多少年的传统,应该说是力挽狂澜,在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后来唐太宗决定支持魏征,决定采纳魏征的建议,采取以德化之的统治手段,统治办法和贞观路线,就是光明正大的以德治国。

画外音:

在选择治理天下的路线上,唐太宗开始是信心不足的,对治国还是有一些畏难情绪的,再加上传统关陇贵族势力的干扰,一直拿不定主意。后来在魏征的极力坚持之下,再加上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唐太宗也尝到过攻心为上的甜头,最终唐太宗选择了王道路线治理国家,那么接下来唐太宗采取了那些措施来实现以德治国的路线呢。

孟宪实:

当时的天下国家刚刚稳定,国家不富裕,也不富强,老百姓人口很少,贞观时期最多时候的人口大概是300万户天下,隋朝的时候800万户,这个户口流失的非常严重,这个流失除了确实死去以外战争死亡,还有一部分就是脱离了国家的控制,所以在贞观这个时候很大的问题天下太穷,政府也穷,老百姓也穷,所以贞观定策以后,要采取那些措施来解决这些很严重的问题,第一个释放宫女,这是贞观二年的时候。释放宫女三千人,唐太宗讲了一番话意味深长,意思是说这些宫女关在宫里面其实很可怜的,没人管没人问的,然后就老死在宫中,平时洒扫之外也没什么事干,国家还得供应她,还得有一份供应,所以现在他就决定释放宫女,释放宫女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节约政府一部分开支。第二宫女出宫可以去结婚生子,这样是什么意义呢,为国家增加人口。根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现在是人口多了是麻烦,那个时候增加人口是好事儿。第三遂了人性,遂了人的性情,一个人的总关那里面,像个犯人一样,结婚生子就有人伦,天伦之乐吗,遂了人性。所以李世民一个政策,他能想到三方面的好处,这样的政策,当然值得推行。

第二消减封王,在武德的时候有很多皇室成员都封了王,这些封王的人,有爵位的人,不是仅仅有个称号的,他还有一大帮人老百姓要伺候他的,要养着他的,因为当时封王很多很多,所以国家很大的一部分财政收入用在那个上面了,其实他们是消耗了国家的财力,李世民上台以后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有一次跟封德彝商量说我们今天的这个封王怎么样啊,封德彝说有史以来是最多的,历史上我们现在封王封的最多,李世民说这合适吗,这说明李世民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封德彝说得也不错,封德彝说不合适,不能示天下以公啊。公,公私的公,你们家当了皇帝,然后国家的那么多收入都被你们家用了,这不是太自私了,这不能示天下以公,应该示天下以公,李世民就拍板了,消减封王,所有原来的封王,如果不是特别有功的,有军功的一律消减,就降级,降级变成县公,那个待遇一下哗啦就掉下来了,国家的负担一下就减轻很多,能这么做应该说还是很不简单的,从他们家门口做起来,从他们家开刀,从他们家开始。

可能有阻力,一定是有阻力的,既得利益者向来都是反对新政的天然的成员,但是也有更多的人支持,有民众支持,老百姓支持,大家都支持,也没见什么反抗的动作。精兵简政,精兵简政的第一项,精简压缩中央机构,贞观时期的政府的中央官员只有六百多人,像一个吏部,或者是户部,这样的大部能算出来一个部长,一个副部长,四个司长,八个副司长,然后还有几个处长,每个司里面再有四个处长,就这么多人,那还要管全国的这方面的工作,几十个人不得了啊,人员非常精,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那就是节约的政府的成本,时间就是金钱,对不对,这些人少了拿工资就少了,拿俸禄的也少了,减少了人民的负担,各方面都是好事,精兵简政向来是统治者视为最大的难题,也是一个问题,你这个编制压缩了,让谁不干,这些人又会闹事了,在贞观时期皇帝很强大,让你走你敢不走,走了,不闹腾了回家待着去了。

然后合并地方郡县,地方要那么多地方官干什么,大合并。当然从武德以来合合分分的事儿很多的,但是贞观时期这是很重要的一次,本来这个地方官就有“十羊九牧”之说,十个老百姓九个当官的。这种事儿那就是老百姓倒霉了,政府开支全发工资了,那就要精简机构,精简机构的办法合并州县,原来两个州,那就有两班子人马,现在变成一个了,只剩一班人了,一半儿削掉了,可能有人会反对,所以在贞观时期,就设置了十道,在州以上设置十个道,叫做道的监察组织,加强对地方官吏控制和监督,这都是减少政府的成本的一种办法,我们知道唐代的名相,第一组号称房谋杜断,但是你看《房玄龄传》你看《杜如晦传》,你没看见他们干什么事,为什么呢,就是他们做的主要是这个工作,主要是制度改革,机构设置,这个事儿一句话就完了,你不能详细的说,可是这个事儿其实是很重要的,不仅是节约开支的问题,它也为唐代后来的政府的体制,政治的制度做了一个底,打下了一个基础,以后都是在这些基础上再发展的,所以这个是最重要的。

画外音:

贞观时期唐朝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老百姓生活贫困,国家百废待兴,在以德化民路线的指引下唐太宗采取了释放宫女,消减封王,精兵简政三大措施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然而在这种大趋势下,还有一些大臣逆潮流而行,总想对唐朝的邻国突厥动武,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打仗呢,唐太宗最后是如何决断的呢?

孟宪实:

最费钱,最费人力,最耗物力的就是战争,李世民时期是尽量避免战争,这也会跟有些人发生利益冲突的,你这个政策,为什么呢?有的人喜欢打仗,谁喜欢打仗,边疆地区的那些军官们,他们喜欢打仗,为什么,打仗是升官发财的最好机会,平时都是按年头算你一年一年的资格长上去了,打仗的时候不论这个,打仗的时候你要是立一个战功几级就跳上去了,所以那些人都喜欢打仗,打仗的时候物资调配也比较灵活,所以也容易发财,那个时候要打仗还有很多好的,比如说你是个军官的话,让你指挥一场战役,你可以组织一个班底,七大故八大姨都可以进入你这个班底,大家一起发财一起升官,你比如唐朝北方还有一个好大的民族就是突厥人,突厥的颉利可汗多厉害啊,李世民刚一继位,颉利可汗就到了,率领军队就到了,后来李世民跟他一番说合,他就退了,那是突厥最厉害的时候,就是李世民刚刚当皇帝,颉利可汗最凶猛的时候,他率领大军到达了。

回去以后就出了大麻烦,就是草原这个地方自然灾害很多,而且他的抗灾能力很弱,所以从贞观元年开始,这个草原就发生很多次灾难,雪灾,一下雪,牛羊没有草吃,全饿死,他们的基本财产就没了,然后颉利可汗政策也不对头,越是自然灾害多,他越收税多,所以内部的人也很反感,他还要率领军队去攻打外面的民族,然后搞的事情很多,到贞观元年开始一下子就下去了,再也没有力量捣乱了,这个时候很多大臣就给李世民建议,它不来捣乱了,它现在倒霉了,该我们收拾它了吧,出兵吧,天天有人来劝李世民出兵,李世民不同意,一个是我们跟它有盟约,这不能随便毁约的。第二要解决问题就要彻底解决,不要这样打来打去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什么,就是节约民力。因为战争对民力的消耗是最大,不仅是消耗器仗啊,粮食啊,还有人命啊,所以不能轻易开战,贞观时期的战争都是非常有节制的,过多少年打一仗,过多少年再打一仗,就像安排好一样,实际上就是一直考虑少用民力。

其他的办法政策还是有的,比如说财富的这个东西是要逐渐积累的,李世民经常跟大臣们讨论,就是隋朝灭亡的教训,隋朝是因为贫穷而灭亡的吗,不是。隋朝可是富的很,在《贞观政要》上记载着,唐太宗那个时候他还说隋朝给我们留下的粮食能够吃五六十年,可是隋朝灭亡了,隋朝不是因为贫穷才灭亡的,他是因为两极分化太严重了,国家富的不得了,粮库一个一个大得很,都在那儿建着,然后老百姓饥荒了,它不开仓放粮,不给老百姓吃,野心家这时候就出来了,兄弟们我给你们吃,开粮,开仓,开一个粮仓就组织一个队伍,开一个粮仓组织一个队伍,所以有钱不等于就平安,社会要和谐,各种矛盾不能太激化,贞观时期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藏富于民比藏富于国还重要,老百姓真正富裕了,他安居乐业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平了,真正的太平了,所以李世民就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在他力所能及的时候就减免赋税,减免赋税当然是这个地方百姓受益了,这是一种,在贞观二年他又采取了一个政策,一个新的制度,叫什么,就是在天下各州县都建立义仓,一种仓库,义务的义,义仓。这个义仓就是一种专用粮库,什么专用呢,就是救灾用粮,每年在粮库里面积累发生自然灾害了就放粮给大家,这是一个社会保障机制。

画外音:

唐太宗李世民是在戎马生涯中闯荡出来的,按他自己话的讲他从前是不读书的,他只喜欢宝马、良弓和鹰犬,可是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国家的需要,他必须从自我做起,那么唐太宗在实行王道的过程中自己究竟做的如何,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究竟是怎样一个面貌呢。

孟宪实:

李世民自己做的怎么样,他对待家族,其实他自己做的也不错,你比如说有一年过春节,除夕的时候,皇帝今年要奢侈一下,就命令宫里宫外点好蜡烛,搞得宫里宫外灯火通明,他很满意,也很骄傲,他就请来了当年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请萧皇后一起来观赏,观赏他的灯景,然后就问,说隋朝的时候怎么样,萧皇后就笑一笑不说话,他不满意,他说到底怎么样你看我这布置,跟隋朝的时候怎么样,然后萧皇后被逼问的没办法就说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造基之主,你是开国之君,本来就是两样的,你跟他比没有意义的,憋的唐太宗说,你到底说说他到底是怎么样,隋朝是怎么做的?

萧皇后被逼无奈,就给他介绍隋炀帝的时候是怎么过年的,她说隋炀帝的时候春节的除夕要在殿前摆上几十堆的篝火,篝火用什么点燃,用沉香木点,然后篝火上喷洒叫做“甲煎”的一种油料,一种高级油料,然后这个火焰一喷上去就是几丈高,香闻几十里。那个沉香木是一种香料,有香的木头,她说一晚上要烧掉200多车沉香木,皇帝的宫殿里面不点你这种蜡烛,点你这种油灯,不点的。用120个夜明珠通照如白昼那么亮,房间里因为不点你这种灯所以没有一点的气味,唐太宗没话说了,跟隋炀帝比,他真是比不了,但是他是做不到吗,不是做不到,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他自己确实就是一个表率。

经过这么多的政策,到贞观四年的时候,这一系列的政策都见效了,贞观四年的时候房玄龄向皇帝汇报说现在国家的甲仗,就是军事器械已经超过了隋朝,皇帝挺高兴,但是说要藏富于民,继续努力。贞观四年的时候唐太宗得到报告,那一年唐朝只有29个人犯了死罪,刑法都快没用了,用不着了。社会治安情况非常良好,叫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上路,不必自带粮食,哪都有粮食,你想吃买就完了,不用自己背着粮食,要以前那都不行,自己准备,因为有可能没人给你供应粮食。人们的道德水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贞观四年的时候唐朝出兵消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投降了,唐朝消灭东突厥解决了北方的一个基本问题,然后西北藩国西北各国的君主共同给唐太宗上了一个名号叫做“天可汗”。从此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有了这个名号,相当于国际联合会主席一样叫天可汗,天下的可汗,共同的可汗。所以那以后唐太宗给其他的国家发文件的时候都用天可汗这个章,盖天可汗这个印发出去,后来唐代的皇帝都继承了这个称号,国际地位有了很大很大的提高,国际的信誉也有了很大很大的提高,唐代的基本制度在这个时候建设完毕,从此以后为以后盛唐的逐步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制度基础。

我们分析唐太宗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一点请大家一定记牢,你看他采取政策的步骤非常重要,先放宫女,后削王,中央机构改革,地方机构改革,一步一步这么发展下去的,这是什么,这就叫由近及远,由此及彼,这是什么路线,就是以德化民的路线,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天下可以看到,然后一步一步推行有力的政策,这就是传统儒家的政治路线,要首先把自己做好,在李世民准贞观之治中他最出色的,最为后代称道的是什么,就是纳谏嘛,具体的情况我们下次再讲。

同类推荐
  • 秦徒

    秦徒

    六国遗民蠢蠢欲动,楚项雏鹰野心勃勃,匈奴豺狼虎视眈眈在风雨飘摇、英杰辈出的秦末,赵夏能做什么?凭着一腔热血,攒起千金家财,开丝绸商路,重组铁骑雄师,会张良、战韩信、敲霸王闷棍、勒索无赖刘邦,践踏狼王冒顿,轻薄那大秦芬芳看一个热血青年,力挽波涛狂澜,驱逐匈奴虎狼,重振大好河山!
  • 贞观鬼谷吟

    贞观鬼谷吟

    一梦回唐,玄武门兵戈方起,突厥的马蹄便踏碎了那位天可汗的骄傲,遍地流民,尘埃不见咸阳桥~来自2018的少年乃诈称云梦鬼谷之后,一脚踏进血腥未尽的长安城,整个世界将开始改变……亲身经历才知道,为盛唐筑基的贞观背后,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血腥与肮脏,穿越就要发明创造?不急!这位鬼谷子首先要做的,便是将那片草原,用血洗一遍!不如此,怎对得起水阳村外的坟茔?去他娘的仁义道德,老子就是血债血偿!Ps:没有金手指的穿越,你看吗?
  • 穿越之刑侦民国

    穿越之刑侦民国

    罗益文是一位喜爱刑侦的记者,在一次暗访中意外穿越到了民国,靠自己的知识以及不属于那个时代的高科技产品屡破大案。在不断侦破各种诡异案件的过程中,他进入了警界并获得升迁,但也招来同僚的嫉妒,遂不停的挖坑打压,最终在侦破一桩离奇案件的过程中,他遭受报复追杀无奈远遁他乡。
  • 大汉之路

    大汉之路

    在这乱世,风云变幻莫测,但我定将征服天下,这天下踏遍每一寸土地!
  • 玄武喋血

    玄武喋血

    中篇小说《玄武喋血》虽是围绕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演绎而成,但作者在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诸多历史细节上,进行了独特性解构和逻辑性推理,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惨绝人伦的历史场景。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张大千从小画匠到东方之笔的故事

    张大千从小画匠到东方之笔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娘子大人

    娘子大人

    从一开始就是个骗局她傻傻的一脚陷进去遇见一辈子都不想遇见的他偏偏他又阴魂不散一思及三年前的夜晚,她就心湖澎湃无法原谅他也无法原谅自己她凭什么过得自在,他的思念怎么办?一直不敢迈出的脚步,因为江湖上一场诡异的盗宝案他决定请她出演一场戏在一步步引导她不如自己设下的情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是三国万人敌

    我是三国万人敌

    我是汉献帝,强汉的汉,贡献的献,帝王的帝。得到武霸系统后,左手一套摄魂术,右手掌握蛤蟆功,成为三国第一狠人,诛董卓、平袁绍、挟曹操、灭匈奴,赢得赤壁之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最强全能娱乐系统

    最强全能娱乐系统

    少年叶枫魂穿异界,去发现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原世界出奇的相似,只是少了很多娱乐人物!开启最强全能娱乐系统,凭借系统带来的原世界的记忆和系统强大的各项技能,看少年叶枫如何搅动异世娱乐风云!
  • 求道于金庸世界

    求道于金庸世界

    历尽失恋的痛苦,大学生赵阳穿越到了金庸世界中,得到了广成子遗迹,开始了自己的求道之旅……
  • 我们要在怎样的时空才能相遇

    我们要在怎样的时空才能相遇

    李萱的青春满是文家晨,但文家晨的青春少了个李萱。
  • 当上帝拯救大荒

    当上帝拯救大荒

    未来世界,作为管理员的韩笑笑被困在名为《凝渊》的东方奇幻架空游戏世界。作为“神”,她已经无需任何修炼,而由于各类限制,她同样无法肆意抹杀生灵。为了修复bug回归现实世界,她不得不遵守大荒世界的准则,培养继承人,构建强大国家,统一草原部族,与各国各族订立盟约一起抗击魔军……她原是一名喜欢西方文化的大学生,但在大荒世界的游历中,逐步融入古韵悠然的气息,重新获得民族自豪感。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奇幻小说,没有修仙长生,却有民俗风情,没有丛林法则,却有人性互赖。阅读本书,我带你领略波谲云诡的大荒风情。喜欢,支持本小说的,欢迎加群讨论。QQ:103997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