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30400000005

第5章 重新认识情绪

认清情绪的本来面目

情绪一般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但它自身并无好坏之分。通常我们生活中说的“有情绪”,意指消极负面的情绪。

生活中出现的负面情绪一般都会有个诱因: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在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是要压抑自己还是去惩罚他人?答案绝非只有这两种,因为这两种选择,最后都会伤害到自己。真正可以让自己不受伤害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遵从这个情绪的自然表现,允许它,接受它,不与它纠缠。不要惊诧,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忍受情绪,或是任由情绪摆布。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变化的,情绪也遵循这个规律,也是在无常变化的。当情绪出现的时候,如果你不去抗拒打压,它便会自动转化慢慢消失。

负面情绪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但你要意识到:“你并非是你当下所发生的那个情绪,你只是被这个负面情绪所干扰和笼罩。”当你认识到这一点,和情绪“分离”,认识到情绪的本来面目,也就不难化解这些情绪。

要知道,压抑自己或惩罚他人,都相当于认同了那个伤害,而你所做的一切报复行为,也只会强化你心中那个已经被认同的伤害。

也许某种报复行为,会让你获得暂时的安慰,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心中那个情绪仍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化解。只要这个情绪还在,它就会对照你眼前的世界,随时可能出现。你会发现类似的情况总在发生,事实上压抑自己或惩罚他人都是在变相地助长内心的负面情绪。

情绪是什么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有时我们更愿意去关注身体的健康问题,而忽略情绪对我们的影响。除非一种情绪已经严重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否则我们很少去关注它。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甚至身体的健康状况,或者说,我们现在的一切生活表现,都是受着情绪的支配。

那什么是情绪呢?

情绪是我们的心灵同外界环境接触而产生的种种感受,它被我们诠释为“好的”、“坏的”或是“不好不坏的”。但生活中,通常我们关注的是“好”与“坏”两种情绪。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喜欢“好”的情绪,而排斥“坏”的情绪,因为“好”的情绪,带给我们的是愉悦的、快乐的感觉。但事实上,对“好”情绪的执着,同时也给心中分界了一个与之相反的“坏”情绪。当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好”时,于是相反的“坏”也就产生了。道理很简单,我们界定什么是“好”时,于是“坏”的概念相应而生。知道什么是“对”时,于是“错”的概念也就出现了……万物自然就是这种阴阳对立的存在。

进一步来说,当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或事符合我们的心意时,我们就会表现出愉悦和快乐的情绪;反之,如果事物背离我们心意的话,我们就会陷入失望、愤怒或是不满等情绪。事实上,情绪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就只是一种感受而已,是因我们内心的贪恋和厌恶,造成了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分别。如果我们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知道好与坏情绪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只是一种存在,不排斥它,接受这个现象,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更多平静与淡定。

情绪来自于对过去经验的认同

在这个紧张、忙碌的时代,人变得越来越浮躁,情绪也时时刻刻扰乱我们的生活,所以懂得如何调控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和同事争吵、和父母争论、与爱人吵架、无故地训斥孩子……那么,这些情绪到底从何而起呢?常常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情绪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更是我们生命的动力。当我们感到愉快时,就会感觉精力充沛、热情饱满,做事情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当我们感到不愉快时,就会变得消沉颓废,生活一片混乱——两种情绪状态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境遇。这不是情绪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认定的那些造成情绪的人或物的问题,而是来自于我们对过去经验的认同。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已经发生的不愉快,都不能成为我们惩罚自己,或是“理所当然”讨伐别人的借口。

情绪以一种能量形式存在,任何过去没有处理的负面情绪,都会积压在我们内心深处,在某个条件下爆发。如果我们懂得转化这股情绪,它将为我们所用,否则,不仅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而从本质上讲,你并不能真正伤害到他人,别人同样也不能真正伤害到你。真正的伤害,都是源于我们对“伤害”的认同。

情绪是我们内在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每当我们的身体感官同外界接触时,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比如说,当我们看到黑色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感受。或许你感觉很好,因为黑色给你的感觉是庄重儒雅;或许你感觉很不好,因为黑色会让你感到压抑黑暗;也许你还会有其他种种感受——不同的人可能对黑色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绝不是黑色本身的意义,不管你的感受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来自你过去所形成的经验。而我们就是这样被过去的经验所支配。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或听闻一件事时,内心就会被过去的经验引导出一种感受,并产生一个相应的情绪。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感受越多,我们内在对应的那个情绪能量就会越大。

如果我们可以善用这个情绪能量,合理的调控情绪状态,我们便是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我们的生命也必将是旺盛、悠然、自在的。

情绪常常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情绪是在不断变化和流动着的,当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反应是什么呢?

一种是压抑自己。我们常常会想要大度一点,要宽宏大量、以和为贵。但以忍或压抑的方式,只会让情绪不断地在内心累积。

另一种是对别人发脾气。也许我们会得到短暂的情绪释放,可在我们发脾气的同时,就已经伤害了自己,因为“发脾气”就意味着我们对这种情绪的认同和助长,在内心更叠加了这种负面情绪,使内在的消极思想越积越多。

两种处理情绪的方式,都是积压负面情绪的过程,终将让我们无法忍受,进而爆发。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感知到被积压的情绪,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所以一直以回避的方式来压制它。

情绪总会找一个时机跑出来。我们常会听到这句话:“在外面不顺心回家拿家人撒气。”很多人都深有感受,当我们在外面不顺心的时候,很可能会把这个情绪带回家,也许会因为地上掉了个纸屑,也许会因为凳子没有摆放整齐,总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勾起内在积压的情绪,结果我们把这个情绪转嫁在家人身上。这样和家人发脾气,就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转嫁的表现。

我们应该知道,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这些小事根本不会引发我们的愤怒情绪。看到地上有纸屑,我们可以把它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凳子摆放不整齐,我们也可以随手把它规整,整个事情就结束了。可是当我们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我们就会无法控制地把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承受荷载,被我们指责的家人,不管他是忍着也好,还是和我们对着干也好,在他的心里也会积压一份负面情绪。当他内心的情绪,累积到一个节点的时候,这个情绪就会寻找另一个时间另一个人,然后把这个情绪发泄出来。

很多时候,家人成了我们的出气筒,当然我们也不能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出气筒。情绪就是这样,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然后又传到第三个人身上,不断地轮转着。而最经常的情况是,我们内心的情绪最后轮转到我们下意识认为最安全的人身上,也就是我们最信赖最亲密的人身上。

情绪就是这样不断传递着。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自己身边最亲的人。只有拥有了自我化解的能力,我们才能停止这种伤害和轮转。

情绪会转化为行动或疾病

如果说我们有很多负面情绪,不管它是愤怒也好,恐惧也好,抱怨也好,但是我们没有释放出来,那么这些负面的情绪能量会跑到哪里呢?答案是,它一定在我们的身体里,积压的情绪会转回来攻击我们的身体。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惯于压抑情绪的人,都是疾病缠身,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痛,或者身患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其中,常见的就是消化系统出现问题,比如胃溃疡,或是胸口常常会有堵塞憋闷的感觉,还有由情绪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并进一步造成失眠多梦、身体乏力。

拿孩子来说,如果内在有很多负面情绪不能合理地释放掉话,他就会出现一些偏差的行为,有可能他会伤害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和事情。这些都是情绪长久积压所致的反应。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生活中总是会遇到无端责骂自己的领导、不公正的待遇、不了解自己的老公、不听话的孩子……这些都让我们感到不愉快。其实,真正让我们感到不愉快的,是我们内在那个无法接受的感受,当前发生的状况更多是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因为只有我们自己认同了伤害,才会真正感到受伤。

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说一个人的言行方式令你感到很不舒服,或是让你感觉受到了伤害,要知道,他也完全是被他内在的过去经验所支配。本质上来说,他并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是他内在的情绪投射到你的身上,这和针对你这个人,完全是两种概念。

了解这一真相,并不是要我们凡事都去谅解他人,委屈自己,而是要看清情绪的转化过程。如此,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自由。只要我们愿意,没有人可以真正伤害到我们;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选择,从另一个更自由、更有建设性的角度重新去看事物。这时你会发现,你周遭的境遇,会因你的看法而改变。

压抑情绪会导致身体的红灯

情绪与我们的身体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医》指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我们的情绪会导致免疫系统及内脏器官机能的变化。

美国某医学院研究所做了一个着名的试验,研究人员先将45名脾气、秉性完全不同的青年划分为三组。第一组人性情暴躁、敏感、多疑,容易情绪波动;第二组人心态较平稳,性格安静,懂得知足,并且与人和善;第三组人明显表现出外向、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30年后研究人员对这三组人群的情况进行比对,揭示出较明显的差异:第一组有773%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癌症或是精神障碍,第二组有25%,第三组则26%。可见,健康平稳的情绪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负面情绪越多的人,他的各种身体疾病也会越多,因为他压抑的情绪,会一直不断伤害和攻击他自己的身体。《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体弱多病,英年早逝,就是由于她悲切、凄凉的情绪不断地自我压抑所致。

我们通常把压抑自我的方式,视为是唯一不会攻击他人的情绪处理方式,但这样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就会导致身体疾病的出现。

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忧郁消沉,这必定是在此之前,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力量更多用在压抑自己的情绪上。所以我们会发现,即便自己没做什么消耗体能的事情,或者生活也没出现什么波折,身体仍然会感到疲惫,情绪也仍然会莫名地消极低落。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打压情绪所造成的。

经常处在愤怒、悲伤、恐惧、焦虑等情绪中,就会在内心积压过多的负面情绪,这些日积月累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的身体里,通常会发展成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种身体疾病。往往这些身体疾病,就是内在情绪给我们的预警。所以不要指望压抑的方式,能解决我们的情绪,而应积极地化解它,并改变导致自己压抑情绪的观念和习惯。

情绪和感受的形成过程

我们的身体感官:耳、眼、鼻、舌、身、意同外界事物接触产生种种感觉,进而产生被我们诠释为好的、坏的或是不好不坏的感受。当耳朵接触到声音时听觉便产生了,当眼睛接触到光线和颜色时视觉便产生了,当鼻子接触到气息时嗅觉便产生了,当舌头接触到味道时味觉也便产生了,当身体接触到外界事物时也自然便产生了触觉。于是大脑或者说我们的心,便通过身体感官所接受到的这种种的刺激进而产生记忆、思想等心理作用,于是意识也产生了。这有点类似计算机程序的编程过程,所有身体感官所产生的信息都会存储在内心深处。

在社会价值观的驱使下,“自我”的概念形成了。为了巩固所谓的自我身份,我们不断地加强对于“我”的贪念和执着。我们把感官系统所接受到的信息,以“好”、“坏”、“不好不坏”的标准分门别类。接下来,我们就全然带着自己的标准,去看待眼前的一切。

当眼睛看到的颜色或景象符合我们心中那个“好”的标准时,我们会想“多么赏心悦目啊”,于是愉快、舒服的感受产生了。当眼睛看到的东西不符合我们所认为“好”的标准时,“坏的”感受像讨厌、失落等情绪就出现了。其他的感官,如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在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头脑也同样会做出“好”与“坏”或是“不好不坏”的分辨。

然而,这种被定义的所谓“好”与“坏”或是“不好不坏”的感受,并不是一成不变、持续存在的。一个原本被认为“好”的东西,由于你当时的极坏心情也会变得面目可憎;一个平时你极度厌恶的东西,由于你当时的好心情也变得不再那么令人讨厌——情况往往就是这样。因为身体感官与外界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会随着环境、对象、时间以及你当下心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也是“无常”的法则。

情绪来自“当下”还是来自“过去”?

他人对你的攻击,很多时候并不是他的品行道德问题,而是因为他内在积累了过多情绪,需要寻找一个发泄的对象。事实上,每一个情绪的表现背后,都是一种对爱的召唤,一种渴望理解、支持和接纳的诉求。

如果你常常有一些非理性的过激举动或是烦恼的话,一定程度上说明你内在累积了过多的消极情绪。也许你会说,总会有某些事情,或是某些人的言行让我不愉快。如果这种不愉快是持续存在的,通常来说,这个不愉快情绪,是你过去所积累的情绪的投射。也就是说,我们把过去积压的情绪,发泄在当下的场景中。

一般单纯由某个事情造成的情绪,最多会持续10秒钟左右,然后就会自动消失。否则,就说明这个情绪很可能是过去积累下来的。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审视一下自己,当下的情绪是来自事件本身还是来自过去的积累。

有时候,我们需要懂得识别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觉得情绪糟糕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检查一下自己,究竟是什么事,什么人,让自己如此地不愉快?为什么自己常常陷入不愉快的情绪中?不管它是愤怒、是焦虑、是紧张还是其他情绪,我们都要正确地去化解它。否则,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们会把情绪转嫁到无辜的人身上。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尤其是不要让家人或朋友成为自己情绪的出气筒,这不仅伤害了我们身边的人,也更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愧疚和罪恶感。因此,为了我们心灵的真正安宁,我们需要学习了解自己的内心,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将正面的能量散播给身边的人。

下一节如何营造好心情

如何营造好心情

保持无常心态,烦恼不复存在

拿我们的身体来说,看上去我们当下的身体是不变的,但事实上,我们体内的细胞组织每分每秒都在衰败和生长,这就是生老病死的无常。

我们的情绪也是一样,你有体验过一种负面情绪从过去到现在时时刻刻持续存在吗?充其量它也只是时而或至多是反复出现罢了,这也只因我们没有从内心深处化解它而已。如果一种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不去阻抗纠缠,而是允许接纳它的话,那么再不堪忍受的情绪也会自然转化的。

身体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好”与“坏”或是“不好不坏”的感受,都会依据过去的经验来分门别类,于是喜怒哀乐等情绪就这样产生了。我们的心总是试图向外界寻求愉快的、美好的感受,来满足内心的需要,因为我们喜欢自己区分出来的“好”,而讨厌与之相反的“坏”。然而,在不断向外界的寻求中,我们发现好与坏、喜与哀、愉快和痛苦等情绪是并存的。当我们获得的愉快越多,进而我们发现,与之相反的不愉快也在水涨船高。就像贪婪的欲望,总是让我们看到自己和别人相比还有许多的不够好,于是不愉快的情绪便产生了。

为什么会这样?

也许你会问,难道追求满足是不对的吗?不,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过度的话,就会容易丢失自我,掉进执着的陷阱中,最后伤害到自己。

就像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老掉牙的笑话:说一个男子正在路上走,看见了一个漂亮的女子,于是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该女子身上了,忽略了眼前的路,结果整个人掉进了路边的水沟中。听上去,这个笑话已没什么新意,但事实是,我们对各种快乐的追逐不正像这个笑话吗。我们总是不停去追逐所谓的幸福,执着于愉快的感受,期待它会一直持续下去,结果掉入烦恼的陷阱中。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做一个没有情感、没有追求或是不知好坏的人。我们可以去追逐自己所认为的幸福。当我们接触或获得美好的事物时,我们可以欣然去享受这份愉快的感受,但是,我们要明白,这份愉快并不是永恒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它也会慢慢消失。如果我们能带着一颗无常的心态去接受,想想看,我们的烦恼还会持续多久呢?

我们喜欢愉悦的好感受,讨厌与之相反的坏感受,对于不好不坏的感受则视若惘然。当愉悦的感受消失时,于是一种“失去”的新感受便产生了,这就是我们“讨厌”、“难过”的坏情绪。

如果我们不能去接受这种无常的自然现象,那么悲伤、苦的感受,就自然被我们制造出来。

当我们又接触或获得了一个新的、美好的事物时,或者是久违的幸福失而复得时,我们欢欣雀跃,但接着这些事物又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消失于无常中,于是痛苦、伤感的情绪又出现了。喜怒哀乐的情绪就是这样在我们的生命中反复上演。

我们执着于自己所谓的好,希望它会一直存在保持不变,然而我们忽略了世间一切都是流动变化的,都是无常的现象。

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依据自身的感受在行事,进而来诠释眼前的世界。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我们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舒服,做什么都感到得心应手。对此,我们往往认为,这些好的感觉都是外在环境所带来的。当心情差的时候,一切又都变得乱七八糟,仿佛所有事物都在和自己作对,于是我们又会把这种糟糕的心情,视为是外部环境造成的。

我们就是这样,依据自己的感受看待眼前的一切,并且还把它视为是真的。然而,我们往往并不清楚,“事物或现象”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不是它本身具有意义,而是我们过去经验的投射。

举个例子来说,你如何看待“棺材”呢?你对此的感受又是什么呢?你会觉得很晦气,害怕和紧张等复杂的情绪会一下子被撩起。没错,在传统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棺材”都会有相同的感受。

为什么你会害怕棺材?我想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个一听就感觉晦气和让人害怕的问题。当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时候,你也许会说:棺材是用来装死人的,所以会害怕。但奇怪的是,我一个大活人,怎么会害怕死人呢?俗话说,“人死如灯灭”,死人会对活人有什么伤害呢?假如说害怕的话,那应该是活人才可怕,因为活人才会有所作为。

接着你也许又会说:因为想到自己会死,所以就会感到害怕。的确如此,也就是说棺材让你联想到了自己会死,所以你会害怕,这是一种原因。但还有另外一种原因也许你会忽略,那就是死人又会让你联想到鬼魂,所以,你会感到害怕。尽管在理性层面上,我们不相信这个世上有鬼,但是在潜意识里,却一直有这种阴影。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是在鬼魂灵异故事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设想一下,如果在我们的成长中,我们身边的长者或是影视媒体给我们讲述的“鬼”,像天使一样美丽、可敬、慈爱的话,那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们不会对衣柜感到害怕,却会对棺材感到害怕。从本质上来说,衣柜和棺材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木料加工而成的木盒子,只因人对它们的使用不同,结果导致了我们不同的感受。

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即便把他放在棺材旁边,他也不会害怕,也许他还会玩得很开心。长大以后,他懂得了害怕,便也会对棺材产生晦气的感受。

你可曾听过在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那里的人死之后,是不进行土葬的,而是天葬。所谓的天葬就是,把尸体架起来,让老鹰或是秃鹫把尸体吃掉。听上去你可能觉得很残忍,但这就是他们的习俗。他们讲究的是,人死后也要回归自然。想象一下,如果在这些民族的帐篷里,放一口棺材的话,他们会不会像我们一样,感到惊恐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所谓的棺材对他们而言,让他们想到的不过就是一个装东西的木箱子,他们只是有一种好奇的感受罢了。

我们需要了解,我们对事物的一切感受,并非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意义,而是我们内在的观念。就拿棺材来说,导致我们恐惧、害怕等情绪的并不是这个木头箱子本身的意义。与其说棺材让我们感到害怕,不如说是我们所学到的对这个木头箱子的观念,让我们感到害怕。确切来讲,恐惧、害怕、烦恼等情绪都是我们学来的,其他让我们感到幸福、愉快等等的情绪也是一样,它们都只是我们内在的观念、看法导致的。

情绪来自我们的看法

任何人、事及现象本身不会真正伤害到我们,真正伤害到我们的是这些状况的背后,我们所解读的那个意义。

假设一天早晨,你正在办公室认真专注地工作,这时,你的领导走过来,把你莫名其妙地批评一顿,甚至是威胁恐吓。他在对你胡乱指责一通之后就拂袖而去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你一定会非常愤怒,恨不得骂他祖宗十八代。在随后一整天里,你可能都会笼罩在这股情绪中无法释怀。而另一方面,你可能又会因自己没胆反击对方而自责。但究其根本,是你无法接受自己被伤害这个自我内化的事实。

从情绪的特性来说,如果一种情绪没有被及时合理处理掉的话,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去。时间只会把它掩藏起来,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类似或有所关联的情景时,掩藏的情绪就会像一瓶被晃动的汽水,瓶盖被拧开的刹那,气体就会跟着饮料喷涌而出。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瓶盖被打开了这件事情,而是那个被晃动的汽水本身含有碳酸的成分。正如生活中令我们产生恼怒不愉快的情绪,究其根本,不是那个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早已被划伤的心灵。

你莫名其妙地被领导一顿痛批之后,隔天早晨,你发现你的同事A君也无缘无故地遭到这个领导痛批。对此,你心中的怒火可能会被再次掀起。你也许会认为这个人简直就像个疯狗,到处咬人。你除了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外,还要再次诅咒他祖宗十八代,以泄你心头之恨。但如果没过几天,你得知你所痛恨的这个领导,正是在那两天婚姻破裂,而且孩子也被判给对方。

试想一下,当你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你又会是什么感受呢?我想你的愤怒情绪一下子就消散了很多。或许你还会存在一点情绪,但我想,这已完全不会影响到你。你甚至还会升起同情之心。因此,你更不会再像之前一样,想着有朝一日如何去报复对方,因为,你知道他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不是针对你,而是针对他那时内心无法宣泄的情绪而已,所以你不会再耿耿于怀。

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对我们出言不逊,我们会宽恕他,因为他是没有清醒理智的。而如果一个表面上正常的人对我们这样,我们将恨之入骨。但事实上,只有被情绪控制的人,才会有这种不清醒、不理智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非健康或者说一种病态的行为呢。

我们会反复提到“看待问题的方式”,这并不是让我们凡事都要去宽恕、去容忍,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去重新选择看待问题的方式,并且可以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去看问题。

如果现实发生的状况令我们悲伤绝望,并且已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生命的进程,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死守着令自己感到痛苦的所谓看法和感受呢?要知道,我们的看法和感受也仅仅不过是由过去的世俗经验所构建的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只要是有助于我们内心平静和具有建设性的,那就是真实的,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习惯性思维所导致的扭曲的观念。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外界环境和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重新调整期待

如果一种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是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那我们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某种期待。

我们不能和自己的身心去斗,这只会把自己搞得更加糟糕。事实上,我们的身心一直以来都在竭尽所能地为我们工作。然而,当身体或心理出现状况时,一定说明我们的某种期待,超过了自己所能承受的程度。所以不管我们是多么懂得控制,或是意志力有多么强大,当出现问题时,意味着我们必须有所改变。

我们可以有任何的期待,并且也可以去实现它,但如果这个过程让我们感到痛苦,健康也出现了问题,你还要继续坚持原来的那种期待吗?期待的背后不外乎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和快乐,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首先透支了当下所拥有的喜悦和健康,即便最后你实现了那个期待,那么你的满足和喜悦又是什么?

重新调整期待不代表去做一个失败者,或是意志不够坚强,只是我们要学会遵从自然的规律。想象一下,原来的期待没有达成的话,又会怎样呢?我们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吗?无法正常生活了吗?还是会死呢?都不会。这都只是我们的一种扭曲的想法。事实上,如果一种期待给我们带来诸多困扰的话,一定说明这个期待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继续坚持这种期待的话,我们就会很辛苦。

我们的期待会映射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各种关系中,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压力和束缚。即便是自己的爱人或孩子,对这些最亲的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期待强加于他们。要知道这样是在压迫别人,就像别人在期待你要怎么样的时候,你会有被压迫的感受。

不要以为别人没有满足你的期待,就是不尊重你或是不关心你的表现。如果别人一味地满足你的期待,也许你暂时会获得满足,但是给对方带来的一定是自我的压抑,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待遇。“尊重”和“关心”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一种焦虑、紧张的情绪。你自己曾经多少次委曲求全地满足别人,已深感痛苦,如今又要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他人身上,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所谓“尊重”吗?让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来满足我们的期待是一种控制,而控制终将导致对方和我们自己的焦虑。

我们必须要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期待,我们可以放下,可以调低,也可以转变。无论如何我们要明白:我负责我的期待,我的期待只是我的,别人没有义务和责任一定要满足我的期待。我期待他这样,这个是我对他的期待,他不一定跟我一样有这样的期待。我希望我的孩子做公务员,我希望我的爱人做这做那,我希望他或她怎么样,这些都是我对他人的期待。我们有权利坚持自己的期待,但同样他人也有权利贯彻他们自己的期待。

我们要明白,不是说我们为对方做了些什么,对方就一定有责任来满足我们的期待。你可以表达你的关心,但你的关心,不应成为对方满足你期待的必要条件,不应让对方把满足你的期待当作对你的回报。

别人可以有自己的期待,而我的期待是属于我自己的。如果一个人的期待不是他自己的,那么他也可以期待任何人来满足他,如果这样,是不是我就一定要满足他呢?假如很多人都对我有期待,而我也必须满足他们所有人,难以想象,那样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要对自己的期待负责,他人是没有义务和责任一定要满足我们的期待的。

另一方面,即使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超过了自己的负荷,或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情绪,那这种期待就是有问题的,也需要重新规划。要知道,能够给自己带来心安与和谐的期待才是健康的。

盲目追随他人,压抑了自己的本性

笔者从事心理咨询多年,许多来访者总是极力地想把自己打造成所谓完美的人物形象,在性格上、身材上、长相上、工作上,等等方面,他们对自己总是有太多的不满意。他们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要求自己。

在我的咨询个案中,有一位女学员认为自己性情率直、话多、大大咧咧都是非常不好的性格表现,会被别人认为没有心机、傻帽。她感到很痛苦,极力地想要改变这一切,于是给自己树立了改变的目标,她希望自己能有杨澜的干练、毕淑敏的亲和、林志玲的女人味……她认为,拥有这一切才是完美的——这个目标现实吗?

而且事实上,她所认为的这些完美形象,也只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咨询的最后,她并没有成为她眼中的所谓“完美形象”,而是做回了“自己”,那时她才真正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在生活中,坚持这种完美心态的人普遍存在,这仿佛已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通病。从我们的祖父辈到父母再到身边的人,甚至整个社会文化都在宣扬这样一种盲目崇拜的思想,我们宁愿压抑自己的特质和梦想,也要努力地追求所谓的“好”、所谓的“对”、所谓的“完美”、所谓的“首善”,仿佛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认为符合了社会潮流,才是对的和好的,否则就是错误和不好的。

我们不光是以片面的、非黑即白的观念去看待自己,而且还以同样的方式看待别人,要求别人。而对于现在的自己,我们从不欣赏,甚至是完全地不接纳。

“从众心理”更是让我们随风倒。就拿去超市购物来说吧,本来我们只是想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当看到某样东西被众多人围观购买或正在优惠促销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跟风去买,然而买回来的东西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有时候,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我们该买的东西没买,不该买的东西却买了一大堆。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个非常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就因为父母认为学音乐出人头地的机会太少,而被埋没了潜质。一个对女性服装具有独特研究的男性,就因为身边人总说这个行业不是男人该干的,而被迫放弃了自己设计师的梦想。只要我们稍微细心去看一下,你会发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在发生类似的事情,扭曲的人生观完全压抑了我们的本性。

在工作中、在穿着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言行举止上,我们都在追随他人,而自己却被完全压抑了。

一旦一种行为表现遭到了否定,我们又开始追寻新的目标,再次改变自己,我们就是这样盲目地追随他人,盲目攀比,完全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而自己的生命本真,自己的梦想,完全被压抑了,这样的人生还是自己的吗?

盲目地追随他人,压抑自己的本性,是不会获得真正的平静与喜悦的。

“自我”的形成

在天真稚嫩的孩提时代,身边的人就开始影响我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听话懂事爸爸妈妈才会给你更多的爱……本来无忧无虑、充满好奇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就渐渐地布满了父母们世界观的烙印。为了博取父母的爱,我们学会要努力进步,要迎合父母的心意,这样才是好孩子,才会被接受和得到爱。伴随着成长,我们不但迎合父母,也开始迎合其他我们认为重要的人。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本来是没有任何禁令和危险的,只要父母不阻止,我们会在马路上玩耍,在泥巴地里嬉闹,甚至尝一尝大便的滋味。但是父母的教育,使我们学会了判断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标准,我们“懂得”了谩骂别人、殴打别人、拒绝别人是不好的。我们“懂得”了表达愿望、要求别人是自私的……从父母那里我们学到了太多的标准和准则。

如果我们没有遵守这些准则或者没有达到这些标准,我们就会受到指责、拒绝、训斥甚至是打骂。

绝大多数父母常常对孩子这样说:“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你就是一个坏孩子,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也有许多父母会用类似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教育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但是如果你……就……”就这样,我们幼小的心灵,无形地被灌输了一种观念,那就是:你所获得的爱,是有条件的。这让我们相信:“如果我做了别人认为是不好的事情,或者是对不起别人的事,那我就成坏人了,我必须为此而感到自责和羞耻。要想别人喜欢我,那我就必须做让别人满意开心的事。”

成长中,父母教给我们很多很多观念。这其中有很多观念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如“过马路,左右看”,“不要偷东西”,等等。还有许多其他的观念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相信陌生人”、“男人要坚强”、“女人要文静”、“社会是现实残酷的,是弱肉强食的”、“求人不如求己”——这些观念对于已经成年的我们,还是“有益”的吗?这两种观念在父母们的强化下,已经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内化为“理所当然”的思想信念,所谓的“自我”也就这样被塑造出来。

受这些观念的影响,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人际关系不好,常感到被孤立;也许情感压抑,经常出现莫名的抑郁或是暴躁不安;也许悲观厌世,对周遭环境感到厌恶或恐慌;也许……

对于男人来说,“男人”只是一个生物性的性别分类,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如果小时候常被灌输“男人要坚强,要顶天立地,不能流泪”等观念,很可能成年后的你就成为一个过分压抑情绪不懂得表达情感的人。

对于女人来说,“女人”也只是一个生物性的性别分类,同样没有特别的意义。但如果在小时候常被灌输“女孩要文静,少说话,不要乱跑”等观念,有可能成年后的你成了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喜欢运动的人。也许你具备一个优秀运动员的特质,你可能也很喜欢某项运动,但是潜意识里仿佛总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这不属于你,女孩子不该有这种喜好,还是乖乖守好你的本分吧。”

我们习惯了去察言观色,习惯了去感觉、去想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和看法。一旦有人对我们不认同或是批评,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因为这让我们感到“自己不够好”。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们不惜违背自己的心意,像个小旗手一样迎来迎去。尽管有时让他人满意了,但那是违背自己心意的结果,付出了失去心灵自由的代价。更为糟糕的是,每一次这样做都是对“自我压抑”和“自己不够好”的强化。如果我们懂得爱自己,接纳自己,我们便不会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或他人的接受对自己百般奴役。

这种模式代代传承,我们从降生的那一刻就开始被灌输这样的观念,待到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又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孩子。家族模式的这种代代传承,造成了我们和父母相似的性格,于是我们对自己的“性格”得出了这种结论:“噢,没有办法,这是遗传。”

尽管我们是多么不喜欢自己的性格,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念在心里已经根深蒂固,让我们力不从心。看看生活中我们有多么的不接纳自己,我们总是在抱怨、自责、批评、攻击、焦虑、仇恨……似乎不这样的话,我将不再是我。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的错,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轨迹里,没有学习过如何接纳自己、爱自己,这一点,了解一下我们父母的成长模式就知道了。

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弗洛伊德,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指出:儿童期间的成长经验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

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对刚出生的两只猴子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喂养,第一只是用棉花做的母猴给它喂奶,而另一只是用钢丝做的母猴进行喂奶。结果发现,棉花做的母猴喂养的猴子性情温和、友善,而钢丝做的母猴喂养的猴子性情暴躁不安,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心理学家们从一系列类似这样的实验中,得出结论:从出生到童年,这期间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对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影响是直接性的。

很多人会认定性格是天生的,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且是无法改变的。坚持这种观念的人,其实大部分是无法主宰自己的人。

科学研究多次验证,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仅仅提供了性格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而环境因素像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是将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发展存在的可能性塑造为现实。简单来说,环境因素才是性格形成的直接塑造者。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性格特征及社会关系、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民族风俗、道德价值体系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人的性格特征、价值观构成直接影响,这其中,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我们刚出生时心灵是透明的,完全是一张白纸,而父母就像是这张白纸的描绘者。在我们的心中,父母是绝对的权威,也是自己绝对的信任对象。父母在这张白纸上写什么,我们的性格就会是什么样的。

从父母那,我们学到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父母说那是黑色,我们就会认为是黑色。甚至父母欺骗我们说碗是桶的话,我们也会毫不怀疑。在我们的成长中,父母把他们的心灵地图如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喜怒哀乐等情绪,逐渐地绘制在我们这张白纸上。于是我们学会了依照这张绘制好的地图,去认知人生、社会及事物。

所谓现在的“自我”,有哪一点不是过去经验和观念的累积呢?然而,只要我们愿意,任何限制我们的部分,我们都可以改变。我们只要持续坚定地去认同正面、和谐的新思想,我们的潜意识自会帮助我们完成剩下的工作。

我们的镜中人生

眼前的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我们以为自己看到、感受到的就是真实的,然而,我们不知道这些都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投射,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内在的剧情。可以说你眼前的世界仅仅是你内在世界的一个缩影而已,整个世界的样子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身边的环境就像是我们眼前的镜子,一切都是我们的“倒影”而已。

这听起来好像很荒唐,但却是事实。我们的思想就像是一个回旋镖,在高空划过之后,总是会返回投掷者手中。你给出的是爱,你就会收回爱;你给出的是友善,你就会收回友善。反之,像攻击、恐惧、不安等,都是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反射出我们当下的人生。所有我们生命中的喜乐和痛苦,都是我们内在的思想造成的。

你现在的人生状况是怎样的?

是疾病、贫穷、失业、恐惧、怨恨、抑郁还是孤独?我们也许还能列举很多,但这一切绝不是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完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检查一下你内心的思想,这就是“给”与“收”的关系,你给出的是什么,最终都会返回到你自身。事实上,在你给出的那一刻,你的内心同时就已经收到了。

不管我们如何解释眼前的世界,这都只是表达了一种看法,而与这个世界的存在本身无关。我们可以坚持用原有的眼光来看待事情,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选择以另一种眼光重新看待,这样,对你而言,当前的境遇将会出现新的色彩。如果你固执己见,不肯放弃旧有的看法,你就被自己的看法所左右,不能自拔——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的选择。

很多时候,不要被感受所欺骗,它也仅仅是我们所持看法的一个产物而已。我们每个人都仿佛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着外面的世界,所看到的其实都是我们眼镜片的颜色!

在“禅机佛理”中有一则非常经典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到金山寺去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深感身心通畅,于是就问佛印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像什么?”禅师眼皮也没抬一下就说道:“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佛印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仿佛也很高兴。

禅师被自己比喻为牛粪,竟然无以为答,苏东坡得意极了。消息传到了他妹妹苏小妹的耳朵里,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禅师的?”苏东坡如实述说了一遍。

苏小妹天资超人,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牛粪,所以看禅师才像牛粪!”

这就是禅机所指的“镜中人生”的道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内在世界的投射。

如果我们常常保持觉知,知道自己当下的心态和状况,知道当下这个时刻原本的情绪感受和客观的情况,而不是预先或事后“知道”,这就意味着,我们不是活在看法里,而是活在当下的事实里。因此,每一刻我们都是自由的,而不是受困于本身无意义的看法里。

在生命的进展中,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到了什么,事实上,无论我们看到的是什么,都只不过是头脑里过去概念和经验的累积。每一刻我们都在不自主地凭过去的经验好坏来判断“当前”。确切地说,我们当下的感受和想法,都是过去的轮转,过去支配着现在和未来,我们很少活在当下的时刻。

当我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诠释当下的事实时,当下的真实就已经丢失了,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完全是过去经验的加工。我们过去的经验、分别、概念是什么样的,我们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不管你看到的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对的还是错的、美的还是丑的、敌意的还是友善的,都是一种经验的划分。你的分辨仅仅是为了维护头脑关于“自我”的虚幻满足而已。从自然存在的层面来说,这一切都与事实无关,因为,事实本身没有好坏,更没有意义。现实存在的意义,不过是我们所选择的一种思想所赋予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以正面和建设性的思想重新去看呢?

如果你无法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眼前的事情,也没有关系,不要强迫自己,你仍然能做到不去选择,不去判断,放下头脑的一切思考。你只需保持觉察,持续去觉察你的起心动念及所思所感,慢慢地,圆满的生命之爱就会呈现给你答案。

透过别人,我们看到了自己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平安负责,因为我们所有的感受和想法都是出自自己的内心世界。外在的人或现象,似乎影响了我们的喜乐忧愁,倘若你坚持认为他人或外在环境是造成你内心混乱的原因,那么今天请你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信念,这将意味着你完全有能力改变你的生命现状。当然,你可以继续坚持过去的看法,这是你的自由,但如果不对你现在的心态有所调整的话,你便不可能感到好过一点,你还要坚持吗?

对自己的平安负责,这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因为这本来就是世间的真相。它让我们看到,我们内心的混乱,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扭曲的心灵所呈现出来的假象。

我们的成长中,我们的父母、身边的人还有这个社会都在反复告诉我们:我们“要的”在外边。爱、认同、荣誉、价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靠努力和奋斗去争取的。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内在,而且是与生俱来的。从你降生的那一刻起它们就在,不会因你身体残缺或是做错了什么而有所缺失。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性在成长中被世俗颠倒了,学到的是向外寻求满足,对自己出现的问题也习惯性地怪罪他人。我们不断地向外界寻求爱和宽恕,但最终我们都遭受失望的打击,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的不在外面,而是在我们的内在。

我们本来就是圆满的人,本不需要依靠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来生活,也不需要依靠他人喜欢、给予或公平对待,我才能得到自信和快乐。因为这一切就在我们的内在,在我们的心中。要知道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镜子的投射过程。

你不必为自己没有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懊悔,也不必刻意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或是压抑自己,当然你也不必为别人没有认同你而生气。事实上,你无法让身边的人都满意、都喜欢你,因为每个人的内心经验都是不同的。确切地说,他人的内心经验决定了你在他心中的形象,你本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别人喜不喜欢你与你好不好,没有一点关系。同样,你如果为他人对你的否定或批判而感到愤怒,也是由你内心的经验所产生的,这也和对方没有关系。

唯一的关系,那就是你和自己的关系。你是如此,别人也是如此。你对自己的看法常常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看法。

外在环境仿佛就是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你讨厌某个人,你可能会找到这个人很多缺点,你也许会说这个人自私、傲慢、虚伪或者是丑陋。但是你知道吗,如果让一百个人对这个人做出评价,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你能说你的感受才是唯一的真实,而他人的感受都是错觉吗?事实上你知道这个道理,但你不愿轻易改变。不过有一点你也许不清楚,你讨厌这个人,与这个人本身也是无关的,而是与你内心的感受和经验有关,而他只不过是勾引出你所讨厌的那个经验而已。

可能很久以前,这种经验就已经种在你的心中,只不过这个人就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你的感受。而你对这个人的感受,完全是你内在的投射。这一点也许令你很难接受:我讨厌某人或是认为他不够好,竟然是我内在有那个不够好的“我”。同样,我喜欢某个人也是一样的内心投射过程。

从人内心的实相来说,你对人和外在环境的看法及感受都是内心世界的投射过程。无论是讨厌喜欢,是悲伤喜悦,还是自责、焦虑、愤怒、恐惧……所有的内心感受,无一例外都是源于你内心经验的呈现。你是如此,别人也是如此。

这好像很残酷,但这绝不是为了证明你是一个不好的人,让你以此来责备或是惩罚自己,而是让你看到这个实相。当你看到这个实相时,你内心宽恕的大门便已敞开,所有的纠结与痛苦便会慢慢消融,而“爱”自然就会由内而发,你的内心就会慢慢安定下来。

我们为什么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因为我们害怕自己会是一个不够好,没有价值的人。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会失去爱,会孤独,这是根本的真相。不幸的是,很少有人告诉我们:爱不在外面,它就在我们内在。我们学到的是先向外看,再来反观自己,借由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来衡量自己的好坏。

似乎别人看不起我或是不认同我,我就是一个不够好、失败的人。这令我们无法接受。于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喜爱,我们不惜放下自己的意愿,像橡皮泥一样,被捏来捏去,不断改变自己的形状去迎合别人,可我们收获的却是怀疑、自责、恐惧和不安。这个过程中,橡皮泥的水分不断消耗,直到干涸,完全变得僵硬。但最后还是会有不喜欢我们的人。因此,在这个当下,请停止一切压迫自己、迎合他人的行为,因为你早已是圆满的存在,无须任何人的评价与衡量。

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对于我们生命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沉浸在怪罪他人的境况中,而是自己承担起责任。一切的问题最终都要由我们自己来解决,别人不是为了对你的生命负责而活。所以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浪费在改变外在的人或环境上,那只会不断地把我们的生命推向烦恼的深渊。

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意味着我们首先要从接纳自己当下的状况开始,这也是我们爱自己的基本前提。不管外在境况是怎样,要明白的是,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罢了。如果我们不能接纳当下的状况,烦恼就会接连不断,要知道抗拒永远无法让我们内心获得安宁。我们所抗拒的仍然是外在的人或环境,这只是在重复过去的模式,无法让我们获得成长。

不要以为接纳自己当下的状况就是安于现状,就是让我们不思进取或是坐吃山空。事实上,当你开始用心去接纳自己的时候,改变已经发生。就在那个当下,你的心开始恢复安宁,而其他部分的改变也自然会在机缘成熟之时发生。对于当下而言,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接纳,接纳当下的状况,不管是好还是坏,一律平等地接受。

悲伤时,你就接受这种悲伤,不去抗拒它。恐惧时,你也就接受这种恐惧,不去抗拒它。所有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不要差别对待,就是去纯粹地接受它,不抗拒。如此一来,所有的不愉快自然会在无常法则中慢慢消散,取而代之的就是和谐与安宁,就像乌云尽管有时会遮住太阳,但终将会被阳光驱散,之后就是万里晴空。

我们需要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应该这样”、“必须那样”,只关注当下的状态就已足够。人的生命本是自由、无所局限的,但这一切都只是从当下开始。不要总是觉得生命还有所欠缺或是不圆满,事实上,我们内心的圆满与和谐,是从不会附加任何条件的。真正让我们感到欠缺或是不圆满的是我们的思想,是我们过去形成的旧思想在迷惑我们而已。而这种思想本身也只不过是我们所选择的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我们不清楚所坚持的这种思想背后掩藏的,其实就是一种恐惧或者说贪求。

不管我们如何折腾,需要进一步看到的是,在恐惧或贪求的背后,根本就是为了寻求更多的“爱”。我们一直认为爱在外部,是有条件的,但事实是,它一直就在我们内心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完全是无条件的。

正是因为我们内在有爱,所以我们才会拼尽脑汁地去寻求,只不过我们找错了方向,把爱投射到了外在条件上——这话听上去有点奇怪,但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内在没有爱的话,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才是爱呢?又为什么想方设法去改变外部的人或环境,来满足自己被爱的欲望呢?这一切只因我们内在早已存在那份爱。其实爱不早已在我们心中吗?只是我们把本来就具有的爱打上了种种包装罢了。

我们需要看清这个真相:所有恐惧或贪求的背后都是一种对爱的诉求。当我们不断地带着这份觉知,去体察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再那么茫然失措。我们会发现,越是能看清恐惧或贪求,就越不受它们控制。

要清楚,我们无法通过改变世界、改变他人,来满足自己,这个世界不只有我,也有他,还有无数的“他”。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话,整个世界将一片混乱。每个人的责任不是为他人而活,别人没有义务和责任来满足你的期待。即便是你的至亲爱人也不应为你负责。你是如此,别人也是如此。

我们无法通过改变世界和他人来满足我们自己,我们能够改变对世界、对他人甚至是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选择以爱的眼光来代替恐惧的眼光,重新去感知这个世界。这不是在颠倒是非黑白,也不是在自欺欺人,而是以真相、大爱、客观的方式去观看。

也许你无法完全做到用爱的眼光看待一切,没有关系,这毕竟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愿望,并尽力去做,我们就会发现生命在不断绽放精彩。

生活中,也许你还是会常常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或仇恨,不管是哪种糟糕的情绪,要知道,这些情绪的根本,都是来自我们过去内心经验的诠释。能够真正处理这些情绪的办法,不是逃避,不是压抑,不是自责,更不是讨伐别人,而是“接受”自己当下的情绪,这即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同类推荐
  • 办公室实用暴力美学

    办公室实用暴力美学

    张续杰,笔名“相生金水”。80后理工科毕业,后从事教育培训行业的管理工作,曾任某教育集团的董事长助理。闲日里喜欢阅读四旧,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怪力乱神书刊有着无限的崇敬,又受理工科实用主义的影响,形成了学历史就得用得上的思想,以至于终于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形成了本书。
  • 人品决定高度

    人品决定高度

    李嘉诚曾经说过:“我首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商人。”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在这个竞争激烈、硝烟味十足的年代,想要成功,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守住自己的人品,因为守住人品,你就守住了自己最大的财富,守住了自己人生的最大高度。
  • 财富心理学

    财富心理学

    生命中的一切财富都源自内心。投资和赚钱是一个内在的比拼,当内在修为越坚定时,外在脚步也越稳定,财富积累也持续越久。《财富心理学》一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指出贪婪和恐惧交替主导着投资的全过程,所谓的淡定是建立在拥有完整的操作系统、结果心里有底的基础上的,心理决定行为继而决定了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体验中学习让心理为生财致富、为投资服务。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而非外在。只要内在富足了,外在的财富还会远吗?
  • 书立方4-思路决定出路

    书立方4-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一书引导我们为人、工作、处世的教科书,符合我们当代人的工作和生活,非常值得阅读。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和方法,更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给出了很多正确做事的正确思路。书中也讲了很多哲理故事,使深奥的哲理变的简单易懂,使人难以忘记。读了这本书以后有利于重塑自己的人生观,同时给自己提供了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方法。
  • 活学活用博弈学

    活学活用博弈学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介绍运用博弈智慧在困境、谈判、职场、商战、爱情等世事中掌握处世智慧、说话技巧。
热门推荐
  • 游权霸业

    游权霸业

    我们的主角孟炎,作为即将上线的大型网游“游权世界”的主策划,在一次深夜加班的小憩过后,竟然穿越到了自己所创造的世界当中!在这个充满了战斗和冲突,鲜血与魔法,政治及博弈的世界里,且看手无缚鸡之力的孟炎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加上作为设计者的清醒头脑生存下去并打拼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在三界收废品

    我在三界收废品

    新书,《我的房客超凶的》,希望各位喜欢,求支持!女友抛弃,绝境逢生,徐帆突然得到一个牛逼哄哄的系统还有一份遗书:徐帆继承收废品行业。啥?收废品?我就不能干些牛批哄哄的事情吗?坚决不干!什么?你说是在三界收废品?于是,徐帆成为了环保事业以旧换新专业人士。太上老君鼎炉药渣一份,回收!九转灵丹+1。月老半根红线一条,回收!好感药水+1。突然之间,徐帆意识到,自己真的可以干很多牛批哄哄的事情......
  • 带着儿子去古代

    带着儿子去古代

    面对婆婆的再一次无理取闹,侮辱谩骂。老公的冷眼旁观,我失望了。签下了离婚协议书,带着儿子离开了这个我无数次幻想离开的家。捏着手里剩下的几十块钱的零钱,我又该何去何从?什么?昨天买的彩票居然中了5000万大奖了,这是天不亡我,看我带着儿子怎样过得风声水起,可是怎么穿越了,我的巨款啊!真是天要亡我吗?
  • 特殊身份

    特殊身份

    她有着一段浪漫的初恋,有着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有着一个幸福的结婚典礼,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瞬间消失了。从此,她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危险重重、艰难险恶的道路。她的刺杀行动整整延续了十五年,在这倍受煎熬的十五年里,她每时每刻都没有放弃对那个男人的追踪和刺杀。经过一番灵魂与肉体的搏斗,她最终在痛苦和血泪中下定决心:她要亲手杀掉那个男人,她要报仇血恨,为自己报仇,为国人雪耻。然而,十五年后,她又一次经历了令自己震撼、震惊、痛不欲生的事情……
  • 随身核弹斗异界

    随身核弹斗异界

    一袭白衣,英俊潇洒,御风而行的修仙者,刚进入大楚王朝空域时,内陆深处一枚超音速精确红外制导导弹拖蓝色尾焰飞驰而来。轰---血雨纷飞即日起,给所有仙道门派下通牒,凡我朝地界,禁止一切生物飞行,设置异界禁飞区。
  • 都市诡闻

    都市诡闻

    仁哥说,当道士真的很累,不只抓鬼,猎妖,斗僵尸,还得洗衣,做饭,当司机,管孩子,哄宝宝,斗流氓,抓色狼,见家长,偶尔还得上上心理辅导。
  • 综漫之是非黑白

    综漫之是非黑白

    爱好扶老人与动漫的姬修在圣诞节收到了来自圣诞老人的馈赠,通过无限系统来到无数动漫世界中,发现等待着他的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坑,其他的无限者抢起妹子来简直如狼似虎。本书虽然是无限流,但女主不会超过三个。另附:男主是挂b,但是有其他人比男主开挂更厉害,所以男主混的一般,大概最后几个世界能让他装会b。
  • 最终之遗

    最终之遗

    那场革命之后,他们都只以为自己聪明得不得了,开始积累力量,准备新的战争。他们野心都无穷大,因为他们是先生,是术士……都认为自己优于普通的人类,可是你认为那群古妖真的会愿意退出历史的舞台吗?
  • 腹黑百变妃:红颜决天下

    腹黑百变妃:红颜决天下

    "从前有个王八蛋他叫做纳容晟,有一天他突然发神经......"韩殊悠然自得地在纳容晟面前唱着,纳容晟忍无可忍地说:"你在唱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