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87100000003

第3章 不学礼,无以立:以礼修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3)

比如说,在生活中,如果你总是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别人,看待得失,那么自然会受到别人的拥戴、尊敬,而且原本错败的人生机缘也很有可能得到逆转,这其实都是道德修养提高所带来的回报。如果在生活中,你总是把组织安排当成是别人对自己的打击报复,因而愤愤不平,敷衍了事;或者听到别人加薪升职就妒火中烧、说三道四、满腹牢骚;又或者对自己期望过高,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甚至消极颓废,那么到头来,境遇很可能越来越糟,这便是道德修养未能达到一定程度所带来的“祸患”。

再比如,你是居高位者,如果能够做到礼贤下士,会更容易使下属真正地心悦诚服,从而听从于你。如果你居高位,却颐指气使,飞扬跋扈,那么即使手下人表面上会听从于你,但内心对你却一定是充满鄙夷的,一旦有机会扳倒你,那么他们绝不会手下留情。

所以说,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位居高位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时时处处以“礼”为人,以“礼”行事,如此才能在个人修养以及为人处世上有所收获。

4.人前君子,人后亦君子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译文:

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意识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要克制自己,不要做失道失德的事。

国学链接:《礼记》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诸子之言:

《论语·八佾》中有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说,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假如没有时间,不能亲自参与祭典,只能象征性地由别人代祭,那么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孔子说这句话当然不是在议论鬼神,而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那就是无论对生者或是死者,无论对别人知道的或不知道的事,都要坦诚正直、始终如一。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给人带来信任、尊重和友谊,它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大学》中也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所谓使意念真诚,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自我感到很满足。所以,君子即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慎独”是儒家思想中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依据。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从最隐蔽、最细微的地方真实地暴露出来。在公开场合,或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由于法制、舆论的压力,人们不得不时刻检点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而在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人们就容易放纵自己,暴露出真实的思想面目。所以,真正有品德的人,是那些在背人之处也能遵守规矩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延伸思辨:君子慎独

“慎独”修养方法的实质是提倡高度的自觉性。即无论何时何地,人前人后,都要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可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在人前保持对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表现出来的多为谦和有礼,一旦在外界压力消失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要求就会放松,思想和言行都有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还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即成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因此,想要做到人前君子,人后亦君子,就必须确确实实地深刻理解“慎独”的思想内涵,并确实践行之。

要做到践行“慎独”,最主要的措施便是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反思。比如,在做出任何言行之前,先要审查自己的良心是不是缺失了;而行为的过程中,要让良心起到调整和监督自己言行的作用;而在言行之后,要对自己言行的后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辞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越轨之处,以及反思自己的一些习惯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等等。

为人真诚,重要的并不仅仅是人前的待人处世,更重要的就是人后的待人处世,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这才是真正的真诚,即真正领悟了“慎独”的含义。如果一切不是发自内心,只是在人前装装样子,那么便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且必将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精彩典故:

蘧伯玉循礼

春秋时期,有一天夜里,卫国国君卫灵公正与夫人在宫中闲聊,突然听到宫外有一阵马车声远远传来。当马车行到宫殿门前的宫阙时,车轮声就停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又响起来,渐行渐远。

这时候,卫灵公问夫人:“夫人可能猜出门外乘车而过的是谁的车队吗?”

夫人肯定地回答说:“是蘧伯玉的车队。”

卫灵公很奇怪:“夫人怎么知道一定是他的车队呢?”

夫人解释说:“按照礼的规定,臣子经过君王之门应该下车,见到国君使用的路马应凭轼行礼,以免惊扰国君,这是为了多方面显示尊敬之心。现在夜已经深了,外面没有人,即使不这样做也不会被发现。所以一般情况下,臣子都不会下车。但蘧伯玉不同,他是卫国有名的贤大夫,仁义而聪慧,事奉国君十分谨慎,他绝不会以暗昧废礼。所以我猜刚刚经过的人一定是蘧伯玉。”

卫灵公派人去查看,那人果然是蘧伯玉。

暮夜无知

东汉名臣杨震为人非常正直,自小便以博学而闻名。后经大将军举荐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后又转为东莱太守。在前往东莱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恰巧昌邑县令王密正是杨震在荆州时候举荐的秀才。

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在夜里去驿馆拜见杨震,并拿出十斤金子表示感谢。

杨震不高兴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之所以举荐你是因为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

王密急忙打圆场说:“暮夜无知者。”意思是说,反正现在是黑天,没有人知道我到你这儿,也没人知道我送给你金子。

谁知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羞愧无言,默默地离开了。

“四知”使杨震做到俯仰无愧的境界,他被称为“慎独”的典范。“暮夜无知”这一典故也世代流传。

当代镜鉴:慎独方能内心无愧

曾国藩有句名言:“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这其中所提到的人生境界只有参透了“慎独”之道的人才能达到。所以说,“慎独”虽然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来的修身养性的方法,但如今却依然值得所有人践行,尤其对于当代青年培育高尚的道德人格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有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异议,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活在这个时时处处都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要做到“慎独”实在是太难了。如果每天不戴着“面具”生活,那么就会时时碰壁,处处遇险,“表里如一”似乎只能是一种奢望。乍看之下,这种观点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毕竟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在生活环境、竞争环境等方面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总是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似乎确有不合理之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慎独”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的一种要求,也就是说,“慎独”应该上升到道德标准的高度去解读。既然是道德标准,那么无论古今都应该有着统一的界定,都应该时刻去践行。

“慎独”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理智,更是一种高尚的彰显。做到了“慎独”,那么无论在何时,在何种场合,面对何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就都能做到把握自身的言行,依靠内在的道德信念和力量自觉遵守道德,守住自己心中的那块净土。

5.安贫乐道是真君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第六》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国学链接:颜回生平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他14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治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诸子之言:

《论语·学而篇》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问:“贫困而不谄媚,富有而不傲慢,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这算是不错的了,不过最好是贫困而乐道,富有而知好礼的人。”

《论语·宪问》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意思是说,贫穷却能够做到没有怨恨是很难的,富裕而不骄傲则相对容易做到一些。

孔子的这两句话,点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安贫乐道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做到了这一点,无异于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一定高度。但安贫乐道却是说起来简单,践行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简单来说,“富而不骄”和“贫而无怨”是人生的两种境遇,用孟子的话来说即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人在富贵时,有钱有权又有势,因此难免会生出许多骄傲之心,但更多时候,位处越高者,财聚越多者,越想要表现出谦和有礼的模样,因为对他们来说,物质的需求已经得到极大满足,他们更需要的是别人的认可和尊敬。当然,即使他们表现出来的骄傲多过谦和,也常常会被人们所理解,因为他们有这样做的本钱。

所以说,能够做到“富而不骄”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但跟“贫而无怨”比起来,似乎还差一些。试想一下,一个人出生时本是赤裸裸来到世间,一无所有,然而随着成长,渐渐便学会了与人竞争,占有欲与攀比心理也开始不断地滋生和膨胀,“贫穷”和“富有”便会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大脑里,尤其是对于“贫穷”的人来说,对这种境况更是深有体会,自然就越想翻身。因此,孔子说,能够“贫而无怨”才是更高的一种人生境界。

延伸思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虽然《论语》中有关他的描述并不多,但仅这一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便让颜回安贫乐道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简单来说,安贫乐道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所谓贫富,不过是一时一世的表象,皆缘于不同的因缘得失。所以,无论贫穷抑或富贵,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世间幻象,如果不能放下执著的心,就无法达到心灵的安宁。所以,所谓安贫乐道,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能够坦然面对得失、懂得即时放下的心态。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意思是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这句话更进一步解释了“安贫乐道”的含义,也就是说,人不应该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起居,而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神追求上。孔子对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却讲究吃穿的人也是非常鄙视的,为此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是不足以与之论道的,因为他们没有远大的志向。

孔子在周游列国途经陈国时,一行人断了粮食,大家都饿得起不来了。子路对孔子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虽然也会遭遇,但却始终能够坚持;如果换作是小人,或许就无所不为了。”这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记载,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越是贤德之人,就越懂得修身克己,越深谙安贫乐道。

自古以来,奉行“安贫乐道”的圣贤颇多,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陶渊明于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务农,穷困潦倒,最终身染疾病而终,但却丝毫未妨碍他练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释然心境。杜甫虽辗转于战乱里,报国无门,纵使“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多年冷似铁”也毫不在意,仍寄希望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的凛凛傲骨更是令人钦佩,虽因不讲究趋炎附势而终遭贬谪,但其志向却从未泯灭,依然高傲地发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

富有和贫穷,在物质上永远都是相对存在的。但精神的富有,却是一个人永远的富有。“安贫乐道”,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精彩典故:

陶渊明采菊

陶渊明年轻时,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的这十三年中,陶渊明曾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他性格正直耿介,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是辞官而去。最后一次从彭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从那时起,他精神上感到了极大的解脱,真正走上了“躬耕”的道路。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在他面前敞开了。他最为后世所传颂的诗文几乎皆是退隐之后所著。最著名的当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诗共二十首)这两句千古传唱的名句了。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流派。

朱买臣负薪

朱买臣,字翁子,西汉会稽人。年轻时家贫,喜欢读书而不善于经营产业,只好以打柴卖钱维持生计。据说他常负薪一边走一边背书。其妻也挑担相随,却认为这件事很丢脸,每次都劝说丈夫不要在途中诵读。朱买臣非但没有听取她的意见,反而读书声音更大。其妻羞于和他结为夫妻,便背弃了朱买臣,重新嫁了一户人家。朱买臣后来因同乡庄助荐举得到武帝赏识。武帝派朱买臣到会稽做太守。一路上,百姓夹道欢迎,县吏在旁边迎送,车马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朱买臣在路边看见前妻与其夫,便令后车同载而归。至太守官舍,朱买臣为他们安排住所,供给饮食。居住一月,前妻很后悔,上吊而死。朱买臣赐钱,令其妻得以安葬。

渔夫的追求

同类推荐
  • 传统文化与当代宁夏

    传统文化与当代宁夏

    本文所说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倡导的内容完全一致、完全契合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 历代词赋

    历代词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20几岁要知道点国学常识

    20几岁要知道点国学常识

    本书立足于经、史、子、集的各个方面,对国学的整个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从中摘取精华、剔除糟粕,将国学的一些基本常识集中呈现出来,为广大读者了解国学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在这里,无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段奇缘,又或是一处半壁残垣,一处古墓深山,他们都是中华五千年瑰丽诗篇的组成部分,在为世人呈现奇趣剧目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难以道清说明的历史谜题。时人皆知,越是悠远的历史脉络,越是广大的土地山河,因为难以处处照看,细细研究,所以才越发显得像谜一样,令人观之心生乐趣,想要拆解其中疑窦。中国的历史就是如此害羞,不轻易揭开自己的层层面纱,叫人想要探个究竟。
热门推荐
  • 像你藏着我一样藏着你

    像你藏着我一样藏着你

    每个人在成长的时光里都会不轻易或者说根本不在意自己错过了什么,当意识强烈的想去挽回的时候,除了空荡荡的自己,就只剩下冷冰冰的回忆。
  • 左岸空远

    左岸空远

    她曾经是他最爱的那个姑娘,现在只能掂起脚仰望。
  • 大清之仁孝皇后

    大清之仁孝皇后

    行走在历史的画卷,还原一段史实爱情。以康熙与赫舍里皇后的爱情为主线,书写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的元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传奇人生。将这位历史上甚少被提及的皇后其短暂一生,呈献给读者。
  • 钢铁传说

    钢铁传说

    孤单少年顽强求生自强之路,宇宙文明冲突演变,少年注定的不平凡之路。
  • 别把眉儿皱

    别把眉儿皱

    一个并不幸运的男孩子。一个可怜的家庭。一个要好的兄弟。一次改变命运的车祸一个女性的身体。一次成功身体移植一个男孩子变身成了一个女孩子。结果则是有了两个亲生父亲。林文文你坚强!命运之神拥护你!
  • 培养最懂事的孩子

    培养最懂事的孩子

    父母们都知道,生一个孩子很容易,养一个孩子却很难。难就难在教出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容易。其实,孩子有坚强、自信、乐观、快乐,感恩等优秀的品质,懂得与人和谐相处,能够明事理,懂是非,有健康的心理,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从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让孩子快乐起来、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行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五个方面入手,为父母讲解了孩子不懂事的原因,重点就怎样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本书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用性强,是父母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的必备参考书。
  • 导人向善从垃圾分类开始

    导人向善从垃圾分类开始

    慕辰很纠结!因为他得到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兑换毛爷爷,但是他不知道要不要去工作?去了,什么样的工作能够日入一刀以上?如果不工作,怎么把这么多刀解释清楚呢?更纠结的是,要是那种早九晚五的工作,什么时候才能去撒毛爷爷玩呢?现在更纠结的是——有个漂亮的小姐姐想让他当闺蜜,先当男闺蜜,再转正当女闺蜜——该怎么办?
  • 3分钟励志小丛书:习惯

    3分钟励志小丛书:习惯

    《3分钟励志小丛书·习惯:成大事者的12种好习惯》列举科学研究,若一个行为或动作每天都做,坚持21天,它就变成一种习惯;如果能坚持90天,它就差不多成了一种本能。而好的习惯,能给你带来一生的成功和富足。因此培养好习惯,是一个人一生中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 小丑小姐颠覆漫威

    小丑小姐颠覆漫威

    疯丫头颠覆漫威。哈莉:既然来到漫威世界,那我岂能平凡一生?尽情的搞破坏吧,把那群虚伪的家伙们的脸皮全部撕破! 读者建了个群,群号是583427029,我也加进去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进去交流一下。
  • 曾经这座城市的黄昏

    曾经这座城市的黄昏

    高中生活总是让人觉得美好,那时你可以身边有一群人可靠,生活多姿,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