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87100000011

第11章 礼之用,和为贵:(2)

拿破仑可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横扫欧洲,使整个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黑格尔甚至称他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的伟大之处让当时的许多人顶礼膜拜。然而他的仆人却很不以为然,并不觉得拿破仑有什么与常人不同的伟人风范。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仆人与伟人离得太近,拿破仑所有生活上的毛病和瑕疵他都看在眼里,尽管他功绩赫赫,但这个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人却与常人无异。

所以,做到亲疏有度,浓淡相宜,是朋友间良好交往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分寸,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尊重互相欣赏。还可以省去由于交往过密而带来的副作用,避免许多矛盾和误会。亲疏有度、浓淡相宜,也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富于弹性,说得来便可多谈一会儿,说不来彼此客气也不失为一种礼貌。这种亲疏有别、进退自如的关系正好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交往天地。

另外,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要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中国人往往推崇亲密无间,而在国际交往中,人们的普遍性做法却是强调亲疏有别,距离有度。关系不同、场合不同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该有所区别,不可一概而论。一般来说,人际距离通常有四种,即私人距离、常规距离、礼仪距离及公共距离。

所谓私人距离指的是小于半米距离,以及身体之间无穷接近。显而易见,私人距离的使用对象是亲朋好友之间,家人、夫妻及恋人之间,以及扶老携幼时的距离等。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在涉外交往中私人距离一般不可以使用。

所谓常规距离是指半米到一米半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是在人际交往中,或站或行时所允许保持的最为正规的距离,所以常规距离又叫交际距离。

所谓礼仪距离又叫尊重的距离,它指的是一米半到三米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距离之中,自己的动作不会触碰到别人,自己的飞沫不会喷到别人的脸上,此外,还可以跟别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会侵犯别人的私人活动空间。这是向别人表示尊重的一种做法,所以礼仪距离又叫做尊重的距离。

所谓公共距离是指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外人相处时的一种距离。公共距离一般指的是三米开外的距离。

总之,亲疏有度,浓淡相宜是交友的一种艺术,它包含着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所持有的一份尊重,要想把这种艺术发挥好,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体会拿捏。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国学链接:《论语正义》

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满意于唐、宋人对《论语》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1863年)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义》。刘宝楠(1791—1855年)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1—1880年)继续写定。所以这本书实际是刘宝楠父子二人所共著。书中征引广博,折中大体恰当,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诸子之言:

恕以待人,严于律己,知过即改,是儒家的待人之道。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自己很多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是一个人修养品德的根本要诀。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附。”

对此,老子也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很少出毛病,就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说过:“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意思是说,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全,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周全,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别人就乐意同他交好。可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是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

处事经典《菜根谭》上说:“律己宜严,待人宜宽,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待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多加宽恕,可是对待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却不可轻易宽恕。

延伸思辨:严于律己易,宽以待人难

很多人生哲理,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难做到,甚至做不到,因为超出了人类能力的范围。

譬如,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被说得最多的人生哲理之一,然而几乎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

再如,理解万岁,成了一个最响亮的口号,这也是因为,理解太难。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属于这一类看起来很美的人生哲理,但做起来却非常难。因为这个哲理违反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

按照这个道理,一个对自己过于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太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

明朝官员海瑞,以罕见的清廉闻名,他从不接受贿赂,一年只买一次肉,就是母亲生日的时候。

同时,海瑞也以苛刻著称,他不仅苛刻地对待同僚,也苛刻地对待妻女。他的女儿5岁时,接了男仆递来的一块饼,海瑞知道后大发雷霆,认为女儿违反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所以他不想再认这个女儿,除非她再不吃东西。结果,5岁的小丫头果真整日涕泣而不吃东西,7天后被饿死。

正史上说,海瑞家人想尽办法让小女孩进食,但她拒绝,最终饿死。野史中有人怀疑这一点,认为很可能是被海瑞活活饿死的,毕竟一个5岁小女孩,怎么会有那么强的意志,能在7天内忍住可怕的饥饿感。

海瑞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孤单,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以极端清廉和苛刻而闻名于世的官员,他们一样很难容人。

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我”极端挑剔另一个“我”,所以他们才能做到对自己极端苛刻。当与别人相处时,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样会发挥作用,因此对自己苛刻的人,很容易会对别人苛刻。正因为如此,宽以待人就显得更为可贵。有人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得到别人的宽容的。”所以,一个人对他人是不可以过分苛刻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应该努力做到宽以待人。

精彩典故:

楚庄王绝缨之会

春秋时期楚庄王一次大宴群臣,直喝到日落西山,又点起灯烛继续喝。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宫中灯烛全部吹灭。这时,一个喝得半醉的将军忽然拉住了一位妃子的衣服。妃子大惊,摸着这个人的头盔,折断了他头盔上的帽缨,大喊:“大王,有人想趁黑侮辱我,我已经折断了他的帽缨,拿在手上,请一会儿点灯后看谁的头上没帽缨,问他的罪!”楚庄王马上说:“且慢!我今天请大家喝酒,使有的人喝醉了。酒后失礼不能责怪。我不能为了显示你的贞节而伤害我的大臣。”庄王又说:“今天痛饮,不拔掉盔缨不算尽欢,大家都把盔缨拔掉!”参加宴会的有一百多人有盔缨,全部拔掉了,然后才重新点灯。君臣直喝得尽欢而散。三年以后,楚晋大战。有一位将军总是奋不顾身冲在前面。他首先冲进敌阵,击溃晋军。庄王把那位将军召到跟前,对他说:“我平日并没有特殊优待你,你为什么这么舍生忘死地战斗呢?”那个人回答说:“三年前宴会上被折缨的就是我。蒙大王不杀不辱,我决心肝脑涂地,以报大王之恩。”由于楚国将领个个效忠,终于打败了晋军,楚国从此得以强盛起来。

老禅师教徒

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小和尚的心情,老禅师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对小和尚来说,比严厉的责罚更有效。

当代镜鉴:不要以双重标准来要求自己和他人

在我们周围,总会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评价别人时常常说得头头是道,然而,一旦当他自己身陷其中,成为“局内人”,往往就失去了冷静分析的能力,从而犯了与别人相同的错误。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亲眼目睹一条船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死了。他仰天痛骂上帝的不公平:只因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这条船,竟然让众多的无辜者受此牵连。

正当哲学家陷入这种情绪的时候,他发觉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包围,原来他站立的位置就在一个蚂蚁窝旁边。这时,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身上并咬了他一口,他一怒之下用脚踩死了所有的蚂蚁。

这个时候,上帝在他身边现身,并用拐杖敲着哲学家的脑袋说:“你既然以类似上帝的方式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难道你还有资格去批判上帝的行为吗?”

人是感性的动物,对待事物、处理事情往往以自己看到的情景,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的标准。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告诫他的后代说:“即使是世上最愚笨的人,当他在责备别人的时候,总是清清楚楚;可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责备自己的时候,却总是迷迷糊糊的。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原谅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不怕达不到圣贤的地位了。”

世界上,不同的事物各有长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皋敏而不工,相如工而不敏”……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对待自己和他人应该坚持一元标准,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看人、对人,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如果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一语不和就“针尖对麦芒”,那么一句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闹得不可收拾。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跳出个人的圈子,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敬人者,人恒敬之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

译文:

礼是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虽是微贱之人,必定有可尊重的地方,何况富贵之人呢?富贵的人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奢淫逸;贫贱的人懂得爱好礼,就会心无所怯,志无所惑。

国学链接:《曲礼》

《曲礼》是一本古书,是组成《礼记》的一部分。曲为细小的杂事。礼为行为的准则规范。“曲礼”是指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

诸子之言:

“礼”的基本精神是恭敬。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文献汇编《礼记》,开宗明义就讲“毋不敬”。《礼记·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意思是说,心中要有个“敬”字,态度庄重像有所思虑,说话要安详确定,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啊!礼仪在外表体现为敬,在内心体现为安,“内静外敬”是基础的礼仪原则。所以《礼记》开篇即讲敬慎之道,认为只有态度庄重,语气安定,才能令人心服。

《孟子·离娄下》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孝经》曰:“礼者,敬而已矣。”这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心里装着他人,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才可能有文明礼貌的举止,才能同样获得他人的尊重。

有一次,学生子张问孔子,如何使自己到处都行得通,孔子回答了六个字:“言忠信,行笃敬。”即说话要诚实,行为要厚道恭敬。孔子说,如果做到了这两点,即使是到了别的国家或部族,也行得通;反之,就是在本乡本土,也寸步难行。孔子所说的“行笃敬”,就是说凡与人交往,要坚持恭敬的态度。

《论语·季氏》也说:“貌思恭”,“事思敬”。儒家思想认为,“礼”要求人们“恭”在貌而“敬”在心。恭敬是尊人,谦逊是卑己,虽然恭敬和谦逊在分别使用时,具体含义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礼”的观念来说,二者则都是要求个人“辞尊居卑”(朱熹语)。只有自己谦逊,才能待人恭敬。因此,恭敬之德,必有谦逊之心,恭敬和谦逊密不可分。

延伸思辨:敬而知其短,憎而知其长

对于有学识有能力的人,要始终怀有一种钦敬的态度,但是不可以盲目信从别人。人无完人,无论一个人多么伟大,总会有他的短处,无论一个人多么可恨,总有他的长处。正如《礼记·曲礼上第一》所说:“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贤德之人要亲近、尊敬他,畏服又爱重他。但是,对于自己敬爱之人也要知道他的短处,对自己憎恶之人也要了解他的长处。

精彩典故:

孔子尊师

同类推荐
  • 陇南文化

    陇南文化

    本书讲述了陇南地区的文化特色,浅显易懂的文笔,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 学无涯丛书-世界名楼

    学无涯丛书-世界名楼

    宇宙无限,生有穷时;知识无界,学无涯际。世界名楼主要讲述了世界上有名的各种楼宇或宫殿,包括:中国的黄鹤楼、大雁塔,印度泰姬陵,法国:卢浮宫、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奥地利维也纳歌剧院,美国白宫等。
  • 草原文明的见证.阿拉善左旗

    草原文明的见证.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盟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30个苏木镇。面积27万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和绿洲各占三分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契丹、蒙古等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草原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清代的丰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草原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伟大历史进程。
  • 词语的感应

    词语的感应

    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
  •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坐拥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热门推荐
  • 凤归来:庶女倾天下

    凤归来:庶女倾天下

    双手沾满献血,满心算计只为那人能登上皇位。却不想他登基之日就是自己一尸两命之时。在睁开眼睛却发现一切重新来过,上一世既然心存良善被人残害至此,这一世便心狠手辣绝不存半分良念,只是那明明是位高权重的皇子,为何为了自己肯委屈求全至此?
  • 年少轻狂承诺相伴

    年少轻狂承诺相伴

    因为儿时大人眼里“童言无忌”的一个承诺,是一生的纠葛,从相识到分离,到重逢再分离,命运似乎太爱开玩笑,见证过童真年华,陪伴过青春岁月,再次遇见,承诺是否年少轻狂?顾亦承深知,这次不会再放手,“小时候约定过的,就要说话算话。”
  • 魂穿从斗罗开始

    魂穿从斗罗开始

    穿越斗罗大陆,没有金手指的穿越者,能否与气运主角唐三与之一战,走出一条不丢穿越者脸的无敌路呢?“我李小凡虽然生的平凡,但是我却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主角又怎样?反派又怎样?我要走一条我自己的路…
  • 传统文化与当代宁夏

    传统文化与当代宁夏

    本文所说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倡导的内容完全一致、完全契合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 北风吹

    北风吹

    这是一部光影陆离的书?其中不只是一类而是一个方面,总体来说是个四不像。她是批判是讽刺是科幻是一般的小说文是唯美文。这是一部我用心写的现实批判主义的书!额。。。。
  • 雁城泪

    雁城泪

    她,是惊才绝绝的名家闺秀,满心错付当朝最受皇帝皇后宠爱的七王爷,然而七王爷竟在大婚之日抛弃她逃婚,使她遭受众人的唾沫。追夫到雁城第一楼,因为一曲残谱《雁城泪》结识第一公子连镜,又遇到未婚夫制造的冤假错案,她默默等待,在最适合的时机为人伸冤,也收获到最爱。
  • 古印趣话

    古印趣话

    古玺印章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和地方政权的权柄,同时它又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书全面叙述了中国古玺印章的起源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收集了中国历代古玺印章的精品,荟萃了一百四十余幅珍贵罕见的图片。作者融合自己几十年来的文博工作经历,从古玺印章的内容、质地、型制、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古代玺印的发现与研究及断代辨伪的方法。作者又治印二十多年,书中穿插诸多轶闻趣事,以全新的理念和现代表现手法创作此书,使广大金石爱好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近距离欣赏和研摩各时代的古玺印章,陶醉于古玺印章的魅力之中。同时这部书也是中国古玺印收藏的专用参考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谁主伏尘

    谁主伏尘

    社会简单又复杂,身处其中,不论是谁都是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崛起的牺牲品。
  • 英国皇家特种部队野外耐力生存手册

    英国皇家特种部队野外耐力生存手册

    本书在野外生存领域是赫赫有名的畅销书。“你如何给自己定位,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论在哪一个领域,面对挑战,你必须鼓足勇气、积极进取,努力开拓未知的领域。
  • 道尽天行

    道尽天行

    不期夜尽待天明,何时道尽踏天行。第三禁区,故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