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87100000010

第10章 礼之用,和为贵:(1)

以礼交友,人际交往的中庸之道

“中庸”这一概念最早由孔子提出,后其孙孔伋为避免这种思想失传,将这一儒家学说的精华阐述成一套规范人们行为处事的方法,即为《中庸》。

中庸智慧非常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交际中奉行中庸之道,就是凡事要做到适度,切莫走极端、走偏锋,懂得适可而止。当然,中庸不是让人圆滑,而是教人圆通;也不是让人忍气吞声,而是教人大肚能容;更不是让人唯唯诺诺,而是教人左右逢源。

“礼之用,和为贵”,所谓“和”就是“中庸”、“中和”的意思。在人际关系中,“中庸”和“中和”的表现形式即为礼。何谓“中”,礼义是也。因此,礼是人际关系中最公平中正的表现形式。

1.交友之道: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在意人家过去对他们的怨恨,那是因为他们很少用怨恨去对待别人。”

国学链接:伯夷和叔齐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后人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诸子之言:

道德经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说:“对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对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人人同善同德。”应该可以引申为“对我有恩的人,我用付出去回报他;对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自己的恩德去感化他”。

西汉刘向曰:“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人之有愧于我也,不可不忘也。”

隋朝思想家王通在《止学》中说:“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意思是说,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自己毁灭。和睦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延伸思辨:“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与别人产生一些恩恩怨怨。何以对“怨”往往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格高尚与否的试金石。我们是应该“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长期争论不休的道德话题,也让每一个正人君子或者期望成为正人君子者所困惑。

“以德报怨”源自老子,“以直报怨”源自孔子。《老子·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论语·宪问第十四》:“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表面上,两位至圣先师的教导都有道理,的确让我们莫衷一是。其实,老子和孔子的教导都是对的。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并在不同方面使用他们,就会恰到好处。

“以德报怨”应该指的是在私人领域,非原则问题上对待怨恨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在处理私人关系或非原则问题时,作为君子应当“以德报怨”:您对我不好,我恰恰对您很好甚至更好。您恨我,我不但不恨您,而且还爱您,甚至更爱您,至少可以敬而远之或给予必要的尊重。这样,久而久之,相互之间就可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持之以恒地以德报怨,就没有消除不了的隔阂,消除不了的误会,化解不开的矛盾,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直报怨”则是在公共领域或原则问题上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原则与重要方法。在公共关系上,我们不能挟公权以报私仇——即人们常说的公报私仇。同时,我们也不能为了以德报怨而曲意逢迎,以公益换取私谊,而是必须以直报怨,该如何即如何。如果我们能在公共领域,原则问题上,无论恩怨,都以直对待,我们就可以赢得理解,赢得尊重,赢得友谊,也可以塑造自己完美的道德形象,在灵魂的深处净化自我。

所以,我们不可混淆了“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适用范围。在原则问题上必须以直抱怨,在非原则问题上,则可以以德报怨,这样才可以谓为君子。

精彩典故:

蔺相如以德报怨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是一位以德报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赵国,功盖朝廷。后来,在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上,当赵王处境非常尴尬之时,他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由于其功劳显赫,得到赵王的重用和封赏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廉颇却偏偏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居自己之上的蔺相如。而蔺相如听说后,不但没有嫉恨和报复,反而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宁愿一直躲着廉颇,即使是两人的马车在路上不巧相逢,蔺相如也让车夫退避以礼让廉颇。蔺相如以如此忍让的宽厚和仁义回报廉颇的盛气凌人,最终感动了廉颇,使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和无理取闹的不仁。后来,惭愧难当的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的原谅和惩罚,原来不睦的文武二臣终于消除了仇隙和误解,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在战国后期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共同支撑和维护着赵国的江山社稷。

董教增不念旧恶

董教增,字益甫,是清朝江苏上元人。他家中原先十分贫寒,有一年,他背着包袱独自徒步前往京城去赴试,在途中遇到一艘前往京城的船,当时天气火热难耐,董教增便想请求搭乘这艘船去京城,船主答应了。

有一天,董教增在舵旁读书,船舱中的人是一巨绅的两个公子,他们正在饮酒唱歌,听到外面有读书声非常厌恶,便出来问:“你是什么人?”董教增说了自己的名字,并说自己这是要前往京城赴试,那两位公子取笑他说:“你这么寒酸的人也要去赴试求取功名吗?”旁边陪伴的人也纷纷附和着羞辱他。

董教增不堪羞辱,只好上了岸,又徒步走了数百里,才勉强租到一辆小车赶到京城。后来在考试中,董教增高中探花,历任编修、郎中、四川按察使之职,后于嘉庆九年被荐举提拔为四川布政使。

当年羞辱过董教增的一位公子也在四川做官,当得知董教增升为四川布政使后,想起当年的往事,心中十分不安,于是便准备辞官。董教增听说了此事,特地将那位公子找来好言安慰,并说:“韩信胯下之辱都能不记仇,我哪能连古人都不如呢?你不要再为以前的事而介意了。”

董教增宽以待人,不念旧恶,人们对他的器量十分钦佩。

仗势欺人的武状元

明朝末年有个武状元,功高官大,不把常人放在眼里,常做一些欺侮百姓之事。有个老汉,与武状元是邻居,状元府仗势欺人,老汉家受够了窝囊气。一日,老汉自觉老了,将不久于人世,便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当了一辈子家,活得很窝囊,也害得你们常被人欺侮。现在我老了,也该让你们当家了。家再大,当家人只有一个。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一碗水端平,今天,我每人给你们十两银子,出门去做件好事回来,谁的好事大,就让谁当家。”

过了几个月,三个儿子都回来了。

老大说:“一天,我刚走到河边,看见一个女人投河自尽,我就跳到河里把她救上了岸,一看,她是个大肚子,身怀六甲。我救出了两条性命。”

老汉听后,点点头,没有言语。

老二说:“我路过一个村庄,看见一户人家着火了。正巧这天又刮大风,眼看全村的房子都要遭殃,我便只身跳进危险之处,将大火扑灭,从而保住了许多人家的财产。”

老汉听后,点点头,没有言语。

可是轮到老三汇报的时候,他的脸却红红的,不肯言语。在老大老二的催促下他才说道:“父亲,对不起,我做了一件违背常理的事,我救了一个仇人!”听到这,老大老二吓了一跳,父亲吩咐是去做好事的,老三怎么昏了头?

老三接着说:“那天,我正翻越一座大山,看到邻居武状元不知怎么的喝醉了酒,倒在悬崖边睡着了。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只需轻轻推一把,他便会掉进万丈深渊粉身碎骨。可转念间又想,他是武将,边疆正需要他去守卫,沙场还需要他去征伐。我怎么能因个人恩怨而不顾大局呢?正想着,武状元梦呓着要翻身,我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抓住,并把他喊醒。他醒后向悬崖探头一望,惊出一身冷汗。他羞愧满面,感激万分地向我深深地作了一个揖,就骑马走了。”

老汉听完老三的述说后哈哈大笑,便让小儿子做当家人。老大、老二有点想不通。

老汉解释道:“救命保住一人,救火保住一村。只有国家富强,外邦不敢侵略,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你弟弟丢弃个人私怨,先国后家,此乃大义也!以德报怨,此乃最高美德也!”

当代镜鉴:不念旧恶方能赢得朋友

古人有言:“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人之有愧于我也,不可不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此种忘与不忘正是人须追求的两种人生境界。它反映了在受人之德与给予之间的两种值得称道的状态。

不计旧恶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远观的智慧。有一句名言叫做:“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怎么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人与人相处,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若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也能改“恶”从善。所以,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

2.距离产生美:亲疏远近要适中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译文:

如果和上级的关系过于亲密,就有可能招致上级的厌烦,容易自取其辱;如果和朋友的关系过于亲密,则有可能发生纠纷,最终导致疏远。

国学链接:《论语》的版本

《论语》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1)《鲁论语》二十篇;(2)《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3)《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不同之处达四百多字。

诸子之言:

我国自古就讲究与人交往的分寸。《礼记·曲礼上第一》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意思是说,礼是用来制定人际关系亲疏,判断事情嫌疑,分别物类异同,阐明道理是非的。依礼,不可随便讨人喜欢,不说些无用的话。依礼,行为不越过节度,不侵犯侮慢别人,不随便与人套近乎。修养身心,实践诺言,这叫做善行。品行修整,说话合道,这是礼的本质。可见,不管是与人说话、与人交往、与人办事,都蕴含着分寸的玄机。

所谓分寸就是在交往中要把握好“亲”与“疏”的度。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让彼此感到舒服。《庄子·山木》中曾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意思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得像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因为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往淡得像水一样,不含任何功利之心,虽然彼此保持距离但却能够长久而亲切。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其功利的需求时,就很容易断绝。

延伸思辨:莫让距离冲淡了友谊的酒

友情,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小时候,有情同手足的伙伴,长大了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至交。正是这些知心朋友,在自己成长的路上给予莫大的鼓舞和奋发向上的力量,我们才能不畏艰辛,跋山涉水,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有人说:“友情是灯,愈拨愈亮;友情是河,愈流愈深;友情是花,愈开愈美;友情是酒,愈陈愈香。”但是,真挚的友谊是需要用心经营的。如果不常和朋友联系,时间久了,感情会慢慢变淡;距离长了,感情也会渐渐疏远。

所以,莫要让距离冲淡了友谊的酒,我们要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友谊。当朋友点燃生日蜡烛的时候,不要忘了给朋友寄去一张饱含深情的贺卡。在寒风凛冽、雪花飘飞的冬日里,给仍在忙碌的朋友送去一份洋溢着温暖的问候。这样,也许你与好友不一定能长久地共处一地,但彼此间的深情厚谊却不会因双方暂时“天各一方”而有所变,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我们的友情才是一杯绵厚醇香的酒,岁月愈久,味儿愈香;才是一杯清香淡雅的茶,日子越久,余味留存的时间也就越长。

精彩典故:

司马光荐友

北宋宰相司马光推荐刘元城到集贤院供职。有一天,司马光向刘元城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推荐你吗?”刘元城说:“是因为我和先生往来已久吧!”原来,刘元城中了进士后,没有马上进入仕途,而是跟着司马光学习了一段时间。司马光说:“不对。是因为我赋闲在家的时候,每到时令节日,你都会来信或者亲自来看我,问候不断。可是我当宰相以后,你却没有一封书信来问候我,这才是我推荐你的缘故。”

当代镜鉴:亲疏有度,浓淡相宜

每个人都有着良好的愿望,都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这是不妥当的。正所谓“距离产生美”,人际交往中“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有一天,天气很冷。有两只小刺猬躲在洞里蜷缩着身子,冻得瑟瑟发抖。其中一只刺猬忽然灵机一动,向另外一只建议道:“我们靠紧一点儿,或许身上的热量会散发得慢一些。”另外一只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它们开始了尝试。但没想到的是,由于它们靠得太近,它们身上的刺反而伤害到了对方。

虽然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但由于它们在被对方刺痛的同时,也确实感觉到了来自对方的温暖,所以它们没有气馁,又重新开始了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为了避免伤害对方,它们开始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靠近,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感觉到对方的温暖,又刚好刺不着对方。就这样,它们平安地度过了那个极度寒冷的一天。

人与人的相处其实就像故事中的刺猬取暖一样,离太远了不行,离太近了也不行。只有做到亲疏有度、浓淡相宜,才能保持友谊的长久。

另外,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要好的朋友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问题反目成仇。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与朋友太过于亲密,就容易看到对方身上太多的缺陷从而淹没了对方的优点。

同类推荐
  •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保镖是对社会富有者、权势者的一种保护行为。晋商发达必然要产生镖局镖行。岁时节日庆祝与人生礼仪襄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非制度化的经验,是一定人群约定俗成的地域文化体现。
  • 古寺之谜

    古寺之谜

    悬空寺作为现存唯一的三教合一的寺庙为什么能悬而不坠?“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古已有之。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博大精深的少林武学究竟源自何方?布达拉宫这一世界屋脊上的“白宫”最初是为女人而建?杭州灵隐寺中是否有那位传说中的济公?雍亲王的府邸被乾隆改成了喇嘛庙,是出于孝心还是另有目的?法门寺何以能使整个大唐帝国疯狂,它的地宫中埋藏了怎样的天机?千年古寺,衍生无限传说:匪夷所思的佛像传奇,珍贵无比的佛家法器,趣味浓郁的佛国典故,神奇诡秘的佛教传说。让我们走进奇妙的世界,探索中国二十座著名古寺。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山西民间笑话

    山西民间笑话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葬仙墟

    葬仙墟

    一枚青玉,仿佛扣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青山宗上于是多出了一个少年修行,东域十年,风云变换,再回首时,物虽在,人却往更寂寥处去了,而那个地方,却只不过是又一个起点……
  • 傀武域

    傀武域

    陈一白因为一场精心设计的秘局,稀里糊涂地踏上了去往云都的列车……自此之后,美女千金,都市豪阀,隐世宗门,嗜血妖魔纷纷接踵而来……他要做的就是踏足这个庞大又冰冷的世界……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征服它!至于这一切的开始,是来自云都大学的一张录取通知书……
  • 繁辰如光似星

    繁辰如光似星

    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她用她的一生告诉所有人,坚持比努力有用,一朝沉睡,一朝梦醒,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芳华筝

    芳华筝

    韩曦常常想,在京都,是不是像姑姑那样善良的人永远得不到善终。所以,她狠毒,伪装,用一副张扬的面孔,哗众取宠。但,总放不下的,是心底仅存的那一份善意。却给了一个在路边落魄的小乞丐。小乞丐知她苦,懂她意,一生的幸运,都用来遇见你。————你是我心底触不可及的地方,即使自己满身伤痕,遍体鳞伤,也不忍看你在我面前受苦。————踏遍千山万水,最好的风景,是你。愿如初遇,喜你人畜无害,喜我那时,眼有星辰大海。
  • 听闻君少是爱吃醋

    听闻君少是爱吃醋

    他九重天帝尊,位于三界之外,不受天道约束。在封印时空暗流的时候不小心被卷走,将他带到了地球,同时,记忆在时空暗流中被封印了。她是一界之主一一魔尊。想着天道不管,魔界也有人管理,便为了寻找在地球的帝尊,便打开了时空隧道,来到地球开启了寻夫之旅
  • 超神学院之奇迹王者

    超神学院之奇迹王者

    剧毒,单女主,可能比较混乱毕竟刚开始写小说请见谅
  • 麟魂师

    麟魂师

    被父母嫌弃的少年奇逍幻,能否在魔法世界中出人头地
  • 喻她一生

    喻她一生

    青春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错过、包容、原谅、相守我们到底会走到哪里,一切都是未知数,只有珍惜当下,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 幻雪的清风

    幻雪的清风

    “某天,听到了世界崩坏的声音。行走在布满荆棘的未来之路上,我跌倒了无数次。但是都站了起来。只要有你在,不管多少次都能够站起来。只要有你在,我就能毫无畏惧的前进,直到世界毁灭的那一天...”
  • 我的平行时空

    我的平行时空

    全新的写作模式,一部需要不能停药的作品,内容牵扯到唐诗宋词元曲,甚至祸害到岛国明星名人的史诗级巨著,掀开人类未知智慧的同时,描绘了人性最深处的挣扎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