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78600000039

第39章 管理体制改革(2)

在党委会上,邓旭初痛切地说:“大锅饭不破,任其下去,交大没有希望;指望全国人事制度的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极不现实。交大必须首先行动起来,动员全校师生,关心学校的发展,改革不合理的人事制度,实现人才流动。”邓旭初进一步说:“首先,要广泛地进行宣传和教育,讲清道理;其次,制定人员流动的原则、对象和措施。凡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结构不合理的,多年工作量不足的作为流动对象,把此原则进行公开宣传。

其实,这些弊病已经出现多年,大家都亲眼目睹它的不合理性,许多人感到不改确实不行。一听说学校党委要实行人才流动,人人拍手叫好,有的激动地跳起来。有一位系领导慷慨激昂地说:“把我们系的人抽走一半,工作可以比现在干得更好!”;“交大人才积压,一个交大可以办成两个交大。”

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准备,党委认为进行人才流动的时机已经成熟。

1980年2月,邓旭初召开书记校长办公会,进一步强调精简人员,人才流动的重大意义,要马上进行。一是老习惯,老作风,老传统不行;二是人多挤在一起,工作效率不高,死气沉沉,一山难容多虎;三是现在很多人在交大不是各得其所,而是没有发挥专长,离开后可施展其能。

人员应该流动,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老一套毕竟在全国推行了几十年,要改变它,谈何容易。邓旭初也知道这个实况,但这是要振兴上海交大必须走这一招棋,一旦作出决定,就要毫不犹豫地执行下去。

党委宣布试行人才流动的措施,要求各系把名单报上来,基层领导犯了难。“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谁愿意从名牌大学流到分校、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工厂去?有些基层领导想,我把名单报上来,你若调不动他,以后我如何与他天天见面,这个“恶人”做不得。有人劝老邓,人家都在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我们为啥自找这种棘手的事办呀?还有一些教职工谈人才流动时滔滔不绝,若真是轮到他头上来,就大不一样了,交大是所名牌大学,我生是交大人,死是交大鬼,离开交大多丢人。有人听说自己可能被列入流动人员名单,拼命抵抗,到处奔走呼号:我到底犯了什么错误?我哪点比别人差?你这是排除异己,打击报复!有人向上面写信,有人告状,有人找人说情,有的人说:粉碎“四人帮”后刚刚太平,现在又要不太平,老邓不太平,也不让别人太平,一天一个新花样。看起来交大好像要“出事”了。

面对种种情况,邓旭初非常冷静地说:“一些人吃‘大锅饭’吃习惯了,不适应改革是自然的。再说,‘左’的流毒,小生产的痼疾在知识分子身上不可能没有一点反映。但改革毕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工作细点可以克服,流动是必须的,有风险我担,有责任我负。”

邓旭初组织一部分人深入群众中去,认真研究这些人的思想顾虑,实际困难。结果发现,有些是观念上的问题,有些是由于学校对人员交流问题的配套措施没跟上引起的,比如对于那些要到其他高校或机构工作的教师,上班增加的交通费由谁负担?如何解决?原先住在交大宿舍的教职工到新单位后,如何安排住房问题?子女读书问题?原先是排队分房,离开交大后住房由哪个单位分?那些排队等房的人,现在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都增加了人才流动的难度。

邓旭初在党委扩大会议和各系所总支书记会议上表示,推行人才流动是学校集体作出的决定,虽然当前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这项改革措施一定要坚持推行下去,只准向前,不准后退。同时,要求人事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各系下达对外交流人员的指标,经校系两级讨论,集体决定交流人员的名单。并规定,在名单没有正式宣布前,谁都不能泄露出去,违反者受纪律处分;凡确定要调出人员,没有正当理由,都要服从组织分配;各级领导不能为对外交流人员说情,谁来说情,谁就替他交流出去。

邓旭初说:当前我校人才流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于是一些干部就害怕了,希望大家尽快克服这种畏惧情绪,思想上一定要高度统一,严格遵守人才流动的纪律,把改革推向深入。为此,下一步应该继续做好:

第一,调查摸底,确定流动人员名单。由人事处以考核的名义分别对各系室逐个了解每个人的业务水平,思想表现,工作能力,掌握每个基层单位的需求与盈缺,对大体可以调出多少人,哪些人可以走,心中有个数,经党委决定后,具体下达给各系室调出人员指标。

第二,选好去向,妥善安置。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人才流动并不是“踢皮球”,而是一项及其严肃的工作,其根本出发点,应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出发,主动向有关单位联系推荐,组织基层单位参观,弄清其所需和我们所供。

第三,针对调离人员的思想状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向他们讲明人才流动的重要性,人才流动是为了解决人才积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克服他们存在的“自己是被精简的”、“是被处理出去的”、“怕丢面子”等消极思想,不要让他们背着思想包袱离开交大。

第四,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注意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具体问题,除了专业要对口或接近对口外,对调离人员要做到“三不影响”。

此外,最近有人发牢骚,说我邓旭初不太平,也不让别人太平,我要对他说,同志,眼睛长在前面,应向前看,不要只图眼前太平,眼前太平了,但是人才积压在那里,业务提不高,工作上不去,今后会更不太平。我看还是现在不太平,搞人员流动,把大家促上去,今后可以太平一点。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领导首先要统一思想,不能动摇,支援兄弟院校,支援工业部门是个光荣的任务,我们交大埋没了不少人才。有些出去以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公交系统,兄弟院校很需要,学校人员需要流动,不要搞成死水一潭,要有进有出。

邓旭初代表党委提醒人事处领导,实行人才流动的目的是盘活积压的人才,使流动人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一定要把调出去的同志安排好,如果他们在新单位还不如在交大,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是不成功的。

人事处对每一个调出人员高度负责,主动向用人单位了解其所需专业职务、待遇,即使是外地的用人单位,人事处也亲自派人去了解情况,并如实告知流动对象,流动对象提出想去什么单位,人事处也派人联系。

此后,邓旭初召开全校大会,他说:“中国知识分子是识大局,有抱负的,人才流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家所期望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对国家,对学校,对个人都是有好处的。”同时,他宣布了一条针对大家一直所顾虑和实际困难而制定的政策,又称“三不影响”政策,该政策规定,对调出人员,学校保证做到:不影响工资升级,提工资先照顾流动人员;不影响分房,调出后照样参加学校的排队分房;不影响职称,提升职称的在调出之前能解决的都尽量解决。

这项政策深得人心,消除了流动人员的心理顾虑,绝大多数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正在此时,上百个单位听说交大要向外流动人才,纷纷来交大要人。这一消息对流动人员无疑又是一个鼓舞:“这么多单位需要我们,换个单位也许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也许能干出一番事业。”

至此困难重重的人才流动政策得到实施,3年来,交大共调出501人(其中教师317人,干部184人),调到教育部门163人,工业部门110人,科研单位39人,外地35人。绝大多数在新的单位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一位大学毕业20年来一直在实验室打杂的教师,调到上海市手工业局职工业余大学,很快成了骨干教师。有个教师动手能力不错,但讲课效果不好,学生不欢迎,调到某地工业部门当负责人,工作却很出色。

俞少罗教授是材料系副主任,学有专长,能力也强,但像他这样的人才在交大很多,留在材料系,“几马同槽”,互相轧住,难以“奋蹄千里”,恐怕升为系主任也很困难。邓旭初认为,他可以独当一面,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因此调他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可是俞教授顾虑重重,老想不通。正当他委屈之时,邓旭初亲自向他交心:一山藏不下几只猛虎,你只要换一个山头,一定能奔腾跳跃,充分发挥作用,前途无量。俞少罗见老邓如此诚恳,话儿句句说到心里,终于点了头。到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了一段一般的工作,不久便崭露头角,逐步提升,几年后被任命为校长。事后,俞教授说:“我当时对流出交大很有顾虑,后来发现,学校的人才流动政策是正确的。”

一部分人流出后,交大的编制松动了,加上招生数量逐年有所增长,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与工资尚有余额的情况下,先后选留了360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根据新兴学科的需要,其中不少人被派往国外进一步深造。从外单位引进了177名学科带头人和紧缺人才。人才流动提高了交大教师的整体素质,减轻了近亲繁殖的弊端,解决了人浮于事和紧缺人才的不合理现象,改善了教师的年龄和学科结构,许多老教授高兴地说:“现在交大的师资后劲足,学校大有希望了。”

然而邓旭初和交大党委并没有就此停止探索。他们认为,要想使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生力量,人员的流动就不能是一次性的短期行为,因此人才流动应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上海交大这次人才流动,为后来建立和发展新学科作了人才上的准备工作。

在校外人才交流的同时,校内人才流动也在逐步实施,各系、部、处积极进行人才流动。系里原来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支副书记是一批老同志,他们难以适应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需要,学校就从年轻的教学人员中挑选一部分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年轻同志担任总支副书记和学生工作,他们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图书馆是学校的学术和情报中心,但当时却成了“养老院”,一些身体不好的就被调到图书馆工作。在人才流动中,学校给图书馆调进20名本科生。一些“偏才”,“怪才”,干其他工作不行,但三五个月能自学一门外语,学校就把他们调到图书馆去搞情报工作。

上海交大的人才流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1984年接见邓旭初等交大领导时说:“上海交大通过改革使人才流动起来,这不容易。交大能办到的,为什么其他学校办不到,希望有关部门研究这个问题。”人才的流动是有困难的,平时哪怕调走一位同志,都往往要磨破嘴皮,这次调走501人,困难自然不少,但是只要领导班子团结,工作做细,处理问题合理,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3.定编与制订教师工作规范

在人才交流过程中,邓旭初和交大各级领导顶住了种种压力,经历了不少磨难,有的甚至“唾面自揩”,坚持不懈,终于取得了大的成功,教师们积极性大增,教师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后,邓旭初发现一些部门忙闲不均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各单位编制继续膨胀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于是邓旭初决定组织一个调查组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一个以副校长朱雅轩为首,由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共同组成的调查组迅速深入基层。朱雅轩对基层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分析,把基本情况报告学校党委。

邓旭初和党委认为,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除了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要尊重教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供发挥业务专长的活动舞台,并根据其水平、贡献及时给予相应的职称和级别;二是分配上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奖勤罚懒,拉开差距。尤其是第一个因素,对知识分子是起到决定作用。为此,邓旭初提出要实行定编,制定教师工作规范,该项工作由朱雅轩同志负责起草制定。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查,朱雅轩与调查组进行了深入分析,制定了《定编计算办法及分配方案》和《定编工作实施办法》草案,交学校党委讨论。

1981年,党委肯定了有关定编草案,决定在全校实行定编工作。

在一次动员大会上,邓旭初抛出了“定编”话题,一口气讲了有半个小时。此时,“定编”一说,如同捅了个马蜂窝,大礼堂顿时开了锅。这是由于人浮于事,尽管人所共见,但一旦定编,谁在编,谁编外,这比之人才交流工作的难度还更难上百倍,“大锅饭”、“铁饭碗”多少年,一旦列入编外,不说生活待遇,知识分子最珍惜的“面子”可往哪儿搁?

但大家也清楚,邓旭初一旦下定决心,学校党委下定决心,这件事就非干不可。干部们情不自禁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刚才的相互议论,原先的兴高采烈被泼上一脸凉水,人人都变得清醒异常,都聚精会神地捉摸着邓旭初每一句话语,这件事该怎么个干法。

定编工作终于在全校展开。干部们原先的耽心似乎是毫无必要,因为定编,实际上不存在编内、编外。因为这个时候的交大,已不仅仅有教学和大大扩展了的科研工作,还有创收、校产经营,这就造成“就业岗位”大增,完全没有“失业”之忧,也就无所谓编外。定编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清谁的专长最适合搞教学、搞科研,谁最适合去创收、去当校产“老板”、设计师、工程师。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是说通过定编既稳定、精干或称之为加强了教学、科研队伍,又从教师、干部队伍中分流出一部分“赚钱”的能人,真正做到了皆大欢喜。

根据《定编计算办法及分配方案》和《定编工作实施办法》,教师与学生(本科)比例为1∶6,校本部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按1∶2.6计算,确定1982~1983学年学校定编总数为3785人。与1982年3月定编时教职工实际总数4515编数,每个单位定编不定人,但都要明确定编数和超编数。同时,规定随着专业的发展任务变化,编制数作相应调整。明确人才流动的经常性,条件成熟一个,安排落实一个。

在定编过程中,坚持先机关,后基层;先领导,后群众。定编还要充分考虑到队伍结构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逐步改变教师队伍整体老化的现象,尽快建立合理的有作为的学术梯队,分期分批进行师资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定编,党委正副书记定为3人,正副校长定为5人,校部机关根据业务相近的机构精简人员,合署办公的原则,3个部与有关部门合署办公,撤销了12个科室和1个机关总支,压缩精简六分之一的人员。同时抓紧办理教职工的退休、离休工作,到年底,400多人办理了离退休手续。

同类推荐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1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1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名臣的智慧

    名臣的智慧

    《名臣的智慧》讲述了中国古代名臣谋略的故事,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名扬天下、感动天下、震撼天下、引导天下、恩赐天下。《名臣的智慧》是由长安出版社出版。
  • 人生当自强

    人生当自强

    本书是五年前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当自强》的第二辑。由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在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征集优秀中职毕业生的事迹,组织评选出“职教之星”,并将每位获得“职教之星”称号毕业生的创业与奋斗故事编写成案例。本书就是“职教之星”毕业生创业案例的汇编。
  • 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他是家喻户晓的反面典型,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遗臭万年。第一部秦桧传记,讲述他如何由一个不为人知的乡村教师,凭借权谋、运气、才气,在南宋末年的战乱中浮沉,一步一步迈向权力的巅峰。
热门推荐
  • 想摘颗星星送给你

    想摘颗星星送给你

    悲剧了,我要打酱油去喽~
  • 丁一的伊格伊斯日记

    丁一的伊格伊斯日记

    一个叫丁一的普通少年,不明不白的来到了异世,本想安心度日了此一生,却总是稀里糊涂不明不白的卷入各种故事之中,故事见的多了,也就写成了日记,记了下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随忆随忆

    随忆随忆

    忆江南之繁华,风景不变,但,姑娘,你变了许多……
  • 冷情王爷的白发妖妃

    冷情王爷的白发妖妃

    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手上最精锐的杀手。可却为了自己的成功,果断的牺牲了她。然而她却没死,还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时代,成为了王妃。一个右边的绝色容颜可将身为有天下“第一美人”的皇后比下去,左边的血红的胎记却让她得了“第一丑女”的封号的王妃。一个得不到王爷宠爱的王妃,即使她再厉害,在王府中也是举步维艰。那就看她一个丑女如何俘虏了帅哥王爷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时光不识你和我

    时光不识你和我

    每个人都有一段心驰神往的青春记忆,而那个人,是你。“你还好吗?”“我很好,只是很想你。”遥程,有人说,年少时不能遇见太过惊艳的人,否则余生无法安稳度过……
  • 情忆浓

    情忆浓

    相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没有第三者!!!
  • 世界蜕变之后

    世界蜕变之后

    硬核游戏Changed的同人小说,叙述了三名主角不为人知的身世以及出塔之后所迎接的未来,文风时甜时虐,温馨却透着忧伤,是专门写给Changed粉丝们的良心作品。
  • 他是人间烟火

    他是人间烟火

    秦楠叶说:“莫池璟,既然我们必须是要在一起的,那么,与其不喜欢而禁锢彼此一生,不如,我们试着,去爱彼此。”萧桐说:“昔年,我很后悔没能在我最美好的时段遇见你,给你最完整、最美好的我,可是,昔年,我也庆幸着,能在我一无所有最落魄的时候拥有你。”莫池暮说:“萧梧,莫家的大房子我住了会孤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能王爷之废材妃

    无能王爷之废材妃

    他,凌玉轩是凌陌国的战神,也是凌陌国唯一的异性王爷,更是世人所嘲笑的无能王爷。她,陌纤怡凌陌国当今圣上最宠爱的小女儿,也是世人眼中的全能废物,不能文,又不能武,还是一个人见人怕的小恶魔,可又有谁知道,世人眼里的那个废物公主,既然会是凌陌国的商业巨霸。久而久之,世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能配无能,世间绝配。也因此,二人慢慢的连接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