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19900000037

第37章 家产继承与家庭门户传继(12)

遗嘱一般是在年迈或临终前才立,但也有人为了稳妥起见而早立,以防最后措手不及。宋人袁采就主张“遗嘱之文宜预为”,不然的话,“风烛不常,因循不决,至于疾病危笃,虽中心尚了然,而口不能言,手不能动,饮恨而死者多矣。况有神识昏乱者乎?”可见早立遗嘱也是一种习俗,并且大有人在。由袁采说的“口不能言,手不能动”,以及有关案例的判词所说的“其所谓遗言者,口中之言邪,纸上之言邪”来看,唐宋时期立遗嘱主要有口头和自书(书面)两种方式。

口头(含代书)遗嘱,是在立遗嘱的人不识字或者因病不能执笔的情况下采用的方式,也有的是觉得发生争执的可能性不大,口头嘱咐一下身后家产的处理,令当事人(主要是晚辈)遵守即可。但由于遗嘱“若曰口中之言,恐汗漫无足据,岂足以塞公议之口”,所以多数人为了防止日后发生争执时口说无凭,口述时还常请人代书。《文选》载南朝刘宋时候颜延年《陶征士诔》中有“式尊遗占”之语,唐人吕延济注曰:“遗占,遗书也;占者,口隐度其事,令人书之也。”由颜延年所说、吕延济所注可以知道,南北朝隋唐时期这已经是一种常用方式。唐宪宗时裴晋公“临薨,令弟子执笔,口占状”;《全唐文》卷302载王元宗“临终口授铭”一则,均属此种方式。宋代这种方式更为常用,如一个姓黄的寡妇在急病临死前曾经“面授遗嘱”,请娘家兄弟负责用自己的遗产充女儿的嫁妆;许文进为王氏的接脚夫,义子许万三显露出逐王氏独吞产业的苗头,“许文进病重,口令许万三写下遗嘱,分咐家事,正欲杜许万三背母之心”,等等。事实上,口头遗嘱尤其是涉及财产数量较大的时候,大都要请人代书,纯粹口头嘱咐很容易发生争执,一旦发生争执,官府又难以理断。所以,涉及大宗财产的遗嘱一般都尽量付诸文字,以为凭据。

自书遗嘱,是遗嘱的主要方式,也是沿用已久的方式。西汉颍川太守何并“疾病,召丞、掾,作先令书曰:告子恢,吾生素餐日久,死虽当得法赙,勿受;葬,为小椁,檀(但)容下棺”即可,告诫儿子不要接受皇帝追赠的钱物及薄葬诸事,即是用亲作“先令书”的方式为之的。《新唐书》列传所记姚崇、袁滋、刘弘基等人分家产的时候都有“遗令”,都是自书的遗嘱。敦煌发现的公元10世纪即唐末五代时期的文书中,有几件当时的“遗嘱格式”,其中比较简要完备的一件内容为:

遗书一道。某尊(专)甲

身染患疾,已经累旬。种种医疗,未蒙抽咸(减)。今醒素(苏)之时,对兄弟子侄诸亲等遗嘱:房资产业、庄园舍宅,一一条支分数。例(列)名如下:右厶乙生居杯幻,处在凡流。今复苦疾缠身,晨昏不觉,准能报答。因缘房资贫薄,遗嘱轻微;用表单心,情(函)纳受,准前支给。恐有诤论,盟(冥)路之间,故勒斯契,用为后凭。厶年月日遗书。同时同地的另一件文书是僧尼在传继私有财物的时候使用的遗嘱文书原件,与世俗民间通用的格式和内容应该相同:

尼灵惠唯书。

咸通六年十月廿三日,尼灵惠忽染疾病,日日渐加,恐身无常,遂告诸亲,一一分折(析)。不是昏沉之语,并是醒苏之言。灵惠只有家生婢子一名威娘,留与侄女潘娘。更无房资。灵惠迁变之日,一仰潘娘葬送营办。已后更不许诸亲恡护。恐后无凭,并对诸亲,遂作唯书,押署为验。

外甥十二娘十二娘指印外甥索计计侄男康毛(押)侄男福晟(押)侄男胜贤(押)索郎水官左都督成真。

在作为见证人的9个人中,除外甥(女)十二娘不会写名字,按了指印外,其余8个人都是亲笔签名。这份遗嘱最完整,大致分为立遗嘱的原因、被遗嘱人、所嘱财产和义务、誓语和见证人,最后呈官府盖印。请到了“诸亲”和当地官员,但不知为何立遗嘱人灵惠和被遗嘱人潘娘没有签名。

宋代的遗嘱也大都是自书方式,如案例所载,曾千钧有两个女儿,过继了一个养子,病重“垂没,亲书遗嘱,摽拨税钱八百文与二女”;徐二的后妻带来其前夫的儿子陈百四,母子专其家产,“徐二虑之熟矣,恐身死之后,家业为异姓所攘,乃于淳祐二年手写遗嘱,将屋宇、园地给付亲妹与女,且约将来供应阿冯(按:指其后妻)及了办后事”;还有一个叫柳璟的人,为了让四个侄儿照料其孀妻幼子,临终时遗嘱每人每年给钱十千,“书之于纸,岁以为常”,几年后发生争执的时候,四个侄儿的理由也是说此遗嘱“系璟亲手”写成的。刘夔“前死数日,自作遗表,以颁赐所余分亲族”;涪州有个赘婿执其岳父的“遗嘱与手疏”和养子争家产,也是指的自书遗嘱。官府审理遗嘱纠纷案的时候,鉴别亲书笔迹是最可靠、最常用的方法(详后)。

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重真寺真身塔主兼都修主赐紫衣大德志遗留记》碑文说,塔主志谦俗姓杨,在寺中数十年,“余与师兄志永、师弟志元辍郍衣钵,去寺北隅置买土田四顷有余,又于西南五里已来有水磨一座,及渠田地”。晚年的时候志谦嘱咐说:“羔羊尚立尊卑,鸿雁犹分次第”,这些共置的田产应该“一则用供僧佛,一则永滋法义所述诫勖”,按佛寺的习惯留作寺中公用,并且详细开列了田亩地段、房舍、牛车以及碌碡等物,总计折合款数,最后刻上了寺中所有僧人的名号。这是刻在塔身上的遗嘱,由于是以志谦的口气叙述的碑刻文字,也可以归入自书遗嘱的范围。

除了上述两种方式之外,唐宋时期的遗嘱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即家训。古代士人常在晚年把自己一生的治家处世的经验整理成文字,传给后代,称之为家训或遗训、遗令、遗诫、世范,后来也有直接称为遗嘱的。家训的内容很广泛,所谈的不全是分家的问题,但大部分家训都包括分家的内容。因此,家训中的身后家产处理等内容也可以看作是分家遗嘱的方式之一种。事实上,家训也经常与遗嘱合在一起,如著名的唐代姚崇的家训全称就是《遗令诫子孙文》,其中的一段关于身后财产处置的内容为:

比见诸达官身亡之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惟自玷,乃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至荒废。陆贾、石苞,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每静思,深所叹服。

主张该分就分,不要贪图同居共财的虚名,导致亲兄弟为争家产而反目。姚崇不仅要求自己的儿子照此嘱咐去做,还要求历代子孙遵守,“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有明显的遗嘱特征。

家训的明显增多是宋代以后。仅宋人刘清之《戒子通录》卷6所记,宋代名士的家训就有30余种。影响比较大的有司马光的《温公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赵鼎的《家训笔录》、朱熹的《朱子训子帖》和叶梦得的《石林家训》等。

这些家训有的仍然是嘱咐子孙不得分家析产,如赵匡胤的孝章宋皇后临终嘱咐娘家人不要分居,到真宗年间其弟弟宋偓闹分家,真宗仍然劝他要“务遵先后遗戒焉”;还有南宋绍兴年间赵鼎在《家训笔录》中约束其家人“田产不许分割”,而且要求“子孙守之,不得有违”;但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的家训已经比较实际,多数家训都是告诫子孙要和睦相处,该分就分,不要因财产利害冲淡了骨肉亲情,如前引姚崇和袁采所讲的那样。不论哪方面的家训,不论子孙能否遵守,家训的作者们都是当作对子孙的身后嘱咐来写的。

口头(含代书)遗嘱、自书遗嘱以及家训,是唐宋时期分家析产遗嘱的主要方式。这些遗嘱的具体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所体现的原则是相同的,即在诸子平均析分家产、分别传承门户的制度之下,有亲生儿子之家的家产门户可以自然地析分和传继,不必通过遗嘱方式;只有在没有亲生儿子或特殊需要的场合,才立遗嘱给女儿、赘婿或养子等人。此外,有子嗣之家超出常规安排家产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遗嘱的方式,如刘弘基临终前留下“遗令,给诸子奴婢各十五,良田五顷。谓之亲曰: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免冻馁。余悉以散失”。这是把部分财物施散与他人、未完全按诸子平均析产方式分家的情况下才立遗嘱,有的家训也属于这一类。在正常的按习俗进行的分家过程中就不需要了。

订立遗嘱的手续,也有约定俗成的具体规定。由前面所引述的唐代遗嘱文书格式和宋代案例判词所说的“遗嘱经官给据,班班可考;质之房长,并无异词”来看,除了遗嘱人、被遗嘱人和见证人签押之外,一般还要经过两道手续。

一是要经过族中近亲的同意。征得族人同意认可的原因在于,在古人的观念中财产不是个人的,而是家庭的;既然是家庭的,也便是家族的;在无子嗣的家庭中,如果把财产遗嘱给女儿往往被带到婆家,遗嘱给赘婿、外甥外孙或异姓养子,都等于是把本家族的财产给了外姓人,剥夺了本族近亲子弟的潜在的继承权。所以族人的态度非常重要,族中长辈或近支兄弟以见证人的身份签字,表示同意,遗嘱才可以顺利履行。这也是很早就形成的传统做法,前面引述过的汉代沛郡富人临终“呼族人为遗书”,即有征得族人同意的目的在内。唐代尼姑灵惠的遗嘱中有“遂告诸亲”之语,签押处有侄儿、外甥;在《敦煌资料》第一辑中收录的另外两份遗嘱,也说曾经“与汝儿女孙侄家眷等宿缘之会”,趁此病中“醒来之时,对兄弟子侄诸亲等遗嘱房资、产业、庄园、舍宅”等物。发生争讼的时候,官府也认为家产继承方面的遗嘱“必须宗族无间言而后可”,必须在遗嘱的“文字内诸子皆有知押”方为有效。在前面引述的《清明集》的案例中,曾千钧把家产遗嘱给女儿的时候,“千钧之妻、弟千乘、子秀郎并已签知”,表示同意,其弟弟就是代表的家族近亲。遗嘱文书一般由被遗嘱人保存,作为继承家产、继立门户的凭证,但前引柳璟案例说其遗嘱是“就其族长(处)索到”,这份由族长保存的遗嘱无疑也是经过了族长签字的。

尽管立继产遗嘱的时候要受族人制约,但不能违背立遗嘱人的意愿,更不能为他人所强迫。通常的操作过程与分家过程相似,先由户绝之家的家长决定了要立遗嘱,并且决定了遗嘱的内容之后,才征求族中近亲的意见;只要不违背习俗和律令,没有出格的地方,族人的同意只是一道手续,不能过多地干预。为了体现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即使不是为人所迫,临终病重、神志不清时所立的遗嘱也无法律效力,前面引述过的唐代的遗嘱都有今“醒素之时”立下遗嘱“、不是昏沉之语,并是醒苏之言”,就表明这一点。宋代有个案例说,卢公达先过继卢应申为养子,又收养了续弦夫人带来的陈日宣为养子,死后“卢应申、陈日宣各执出公达生前遗嘱”争家产。官府见所出示的两份遗嘱的内容互相矛盾“,皆是公达临终乱命,不可凭信”,不能代表其本意,判令遗嘱作废。同时又“以大义裁之”,废除了卢应申的继立关系,勒令陈日宣归宗,请卢氏的长辈“从公择本宗昭穆相当人,立为公达之后”。等于是由族中长辈代为“命继”,继承家产继立门户了。

第二道手续,是经官府盖印。灵惠遗嘱的见证人押字处有索郎水官和左都督两个官员,这两个人应该是兼有见证人和官方代表的双重身份。在另一份残断的遗嘱原件上,清楚地写着“将此凭呈官”的字样,以及习惯讲的当事人必须遵守,否则罚钱“没官”,都是遗嘱需要呈报官府的反映。宋代明确规定,“诸财产无承分人,愿遗嘱与内外缌麻以上亲者听自陈,官给公凭”。官府盖印意味着法律的承认和保护,所以有“经官投印,可谓合法”之说。由宋代的案例可以知道,必须符合习俗和律令的规定,官府才能批准盖印。在无合法继承人的户绝之家,遗嘱给内外缌麻以上亲(本家侄儿或外甥外孙)的时候,官府盖印之前是要严格审核的。

习惯上也认为,遗嘱“若曰纸上之言,则必呈之官府,以直其事矣”,这样才有得以履行的法律保障。前述曾千钧的遗嘱在亲属签押之后又“经县印押”,后来族人指控该遗嘱是伪造的时候,也说是所盖“县印为私(刻)”。另一个案例说,汪如旦的遗嘱也曾“经官府除附给据,付(被遗嘱人)庆安收执”保存;寡妇余氏的继产遗嘱发生纠纷的时候,官府认定其不合法的主要依据也是“设果有遗嘱,便合经官印押,执出为照”,而余氏的遗嘱却没有经过这样手续;何烈的遗嘱被判为无效的原因,也是其“不曾经官印押,岂可用私家之故纸而乱公朝之明法乎”?并且,官府鉴别遗嘱真伪的时候不仅要求“印同”,还必须“印之年月并同”,方可凭信。

官府审核盖印,是为了防止日后争讼,同时也是想通过监督订立遗嘱的过程和限制遗嘱财产的数量,来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

同类推荐
  • 今生经视,相伴相知

    今生经视,相伴相知

    本书撷取的主要是该频道人物专访栏目《程程访问》的部分精彩篇章。程程是浙江观众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一位资深主持,年轻时就是许多人追逐的偶像,现在是这档知名栏目的主访人。她访问的对象大多是某一时期与热点事件紧密相关的国内精英人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演艺、学术各行各界。程程的人物访问,既知性又个性。有人称她的访谈在温婉细腻中不乏深沉透彻,在蜻蜓点水处不失机敏话锋。而且在处理人物信息时重视挖掘事件人物的内心故事、切身感受,善于以事件人物的人格魅力、精神力量来温暖、烛照、激励更多人的心灵。这也使开播仅一年的《程程访问》,在观众中迅速赢得很大的影响和很好的口碑,成为一档很有市场号召力的名牌栏目。
  • 媒体管理概论(第二版)

    媒体管理概论(第二版)

    随着我国媒体事业的飞速发展,媒体管理领域将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管理方式。媒体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事业组织,其管理模式和组织目标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部门和非赢利组织。媒体组织的特殊性和其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媒体管理是一项跨学科、具有很大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媒体管理概论”课题组成立,并把该课题作为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媒体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之一进行研究。该书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 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研究

    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研究

    从对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的剖析,且着重从负面的剖析着手,引向对这一问题的正面思考。在转型期这一有限时段内,探求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趋势,以期优化、提高电视新闻媒介的生态质量和信息传播效果,继而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范围内赢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上海太昂贵

    上海太昂贵

    如果你爱TA,就送TA来上海,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TA,就让TA来上海,因为这里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之间,只隔着一件东西:钱。日本人说,上海是魔都。英国人说,金钱就是上海的未来。郭敬明说,上海可以满足你的一切物质需求。大上海说,请买单。我们说,请翻书。
  •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本书撰写力求从我国传媒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传媒集团产业化进程的差距,系统阐述各传媒集团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产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各传媒集团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对策和措施;产业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等。本书的创新点体现在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和措施;建立评价传媒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方面。
热门推荐
  • 砚斋词话

    砚斋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刺客伍六七之剑客陆九

    刺客伍六七之剑客陆九

    刺客——伺良机而动,功成而身退!剑客——仗剑行江湖,恣心而出鞘!“我叫伍六七,玄武国最强的暗影刺客。”“我叫陆九,是玄武国武道界最强的剑客。”
  • 美味时令青菜600款

    美味时令青菜600款

    本套菜谱共30本,汇集了南北方以及各种风味的菜系,每本600余种做法。本书介绍北京菜的做法,简单好学易做,是符合大众口味的家居生活常备书籍。
  • 重生学霸养成

    重生学霸养成

    重返十六岁,继续喜欢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你看见我。
  • 仙路之王

    仙路之王

    全真教是天下第一道教,其镇宗功法‘先天功’却只有开派祖师王重阳和其弟子丘处机练成,开派百余年,此功竟后继无人。藏经阁弟子杨凡翻阅古籍时意外破解祖师遗示,从秘地挖出一枚古老戒指和骇世丹方,此后十年行走高山险川,历经无数凶险,终于练成一枚能够让人由后天进阶先天的‘万丹之丹’。不料,杨凡沐浴净身,焚香七日,邀请天下武林豪杰,在祖师墓碑前仰天吞服此丹,闭目半柱香后,却栽地倒下气息全无,待其清醒过来后,已是身处异界。。。。。。浩瀚地域,无尽仙宗,谁才是仙路之王,且看全真弟子如何踏上终极修仙之路!
  • 霸道校草:独宠呆萌小甜心

    霸道校草:独宠呆萌小甜心

    “夜皓轩,你给我滚开!”“不嘛,就不,”“你……流氓,起开”“不,哼!”第一次见面,尹若熙就被那个大恶魔夺走了初吻,而且还成了他的贴身助理。尹若熙欲哭无泪,说好是高冷校草的啊!怎么到她这儿就变成了一个霸道腹黑的人呢?某日,“夜皓轩,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嗯。”“我就知道。”过了一会儿,夜皓轩轻轻的说到“傻瓜,听好了,因为,我爱你!”
  • 玄凤衔红玉

    玄凤衔红玉

    她,国色天香,她,从小心有所属,却被选入宫中,宫中那些明争暗斗,让她从一位单纯的小女孩变成会玩心计的女人。竟然上天夺走了她的真爱,至少对她有一些眷顾吧,为何连她的两个孩子都要夺走呢?为何在她最狼狈,最恶心的时候,让她的真爱出现呢?为何让多个男人对她产生情愫呢?为了复仇她从新回到深宫中,以另一个身份活着,放弃了那些为了她可以牺牲性命的男子,这一切都值得么?她不知道……
  • 万界仙皇

    万界仙皇

    神才辈出,谁是天定?妖孽纵横,谁主沉浮?天道沉寂世界荒芜。群魔乱舞。生死,只在弹指间!陈极身怀无上丹道,以剑血洗天下。纵使满天神魔皆为敌,又如何……吾之剑下,一切皆蝼蚁!
  • 皇妃有点儿小手段

    皇妃有点儿小手段

    “海上潮生连月言,对镜相度几生愁。”她,前半生是朔州小霸王,后半生是寓州五皇子的皇子妃,前半生的恣意随性都是给后半生挖的坑。他,前半生是朔州纸商的长子,后半生是寓州夺嫡称帝的不二人选,前半生的逍遥自在都是在给后半生填坑。“你相信吗,被掩盖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被重新翻出来。”总总回回,来来往往,有时月亮圆,有时月亮缺。据说,那东枝府的三小姐落水后,醒来便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嘴里喃喃着:“海上潮生连月言,对镜相度几生愁。”宫中传出,寓帝五子周曙言射覆举中琴棋善属,却是被一杯毒酒误了身子。原本属于他的储君之位,寓帝也只好在再三斟酌。“九月,本王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明明我还记得那些场景,却是记不得和谁在一起了。”苏九月盈盈端上银杯清酒。“殿下久思伤身,且饮下这杯清酒就眠罢了。”周曙言叹了口气,推开木窗,清风徐来,酒香萦绕,月光皎洁。“幼蓝。你相信吗,你越是想忘记的事情,这件事情就越是抹不去。”东枝家的三小姐揉着额头,不知不觉头昏昏沉沉的,她抬眸看向了月亮。一场寒食节,将两个人的前尘往事,重新翻出水面。相忆浅浅。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侦探小说历史“黄金时代”的不朽经典,一百多年来被译成57种文字,风靡全世界,是历史上最受读者推崇,绝对不能错过的侦探小说。在充满雾气的伦敦贝克街上,住着一位富有正义感的侦探福尔摩斯。他和他忠实的医生朋友华生一起经历了无数千奇百怪的案子,他们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伴随了一代义一代人的成长。清瘦的高个子,身披大氅,嘴衔炯斗,鹰钩鼻,目光锐利。在与罪恶与魔鬼的较量中,他运筹帷幄、抽丝剥茧,一步步驱散了笼罩在各种案件上的阴云。最后一刻,我们总是恍然大悟,并惊叹于他敏捷的思维与过人的智慧!打开本书,让我们随着福尔摩斯一起去挖掘隐藏在黑暗中的真正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