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06600000020

第20章 佛教寺院和四大名山(5)

粱武帝时,南朝佛教进入了全盛时期。梁武帝(464-549),名萧衍,字叔达,与齐皇室本是同族。早年他曾尊奉道教,与著名道士陶弘景关系甚密。当他准备夺取南齐政权时,陶弘景曾派弟子送书信表示支持。因此,在即位后,他每有吉凶、征讨大事,常遣使人山向陶弘景请教。当时社会上称陶弘景是“山中宰相”。但是,梁武帝后来权衡得失,转而提倡佛教。天监三年( 504),他下诏宣布“舍道归佛”,并要求王公贵族、公卿百官等也“返伪就真,舍邪人真”(《广弘明集》卷四),即抛弃道教等信仰,皈依佛教。

为了表示对佛教的支持,梁武帝热衷于修建佛寺等活动。据载,他亲自救修大型寺院就有10余座,如大爱敬寺、同泰寺、智度寺等。在他的带动下,梁代王公、后妃以至门阀土族纷纷仿效,一时寺院之数剧增,仅建康一处便有500余座,全国则有2 800余座。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当时京城佛教盛况的形象描写。与此同时,梁武帝又大规模营造佛像,著名的有光宅寺的丈九无量寿佛铜像、同泰寺的十方金铜像和十方银像以及剡( shan)溪的弥勒大石像等。此外,他还多次举办大型法会,如“水陆大斋”、“无遮大会”等,以扩大佛教在民众中的影响。为了表示对戒律的尊重,梁武帝明令僧众禁断肉食,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从此不吃荤,不喝洒。从他开始,素食便成为汉地佛教生活的一大特色。寺院僧尼一律素食,在家信徒通常也自觉素食。

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梁武帝曾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奴”。他脱下黄袍,穿起法衣,自愿为僧众执役,以证实自己信仰的虔诚。据《南史》记载,梁武帝一生共有4次“舍身”,它们分别为:(1)大通元年(527),在寺住4天,回官后大赦天下;

(2)中大通元年(529),在寺l3天,后由群臣出钱一亿赎回;(3)中大同元年(546),在寺37夭,也由群臣花钱赎回,回官后大赦天下;(4)太清元年(547),“出家”39天,又由群臣花钱一亿赎回。

梁武帝这样傲,有着他的政治意图,那就是要借佛教来规范百姓,以巩固他的统治。他在把来世不可实现的幸福给予百姓的同时,又把现实苦难的枷锁套在百姓的脖子上。一旦全国上下都为佛教所感化,他也就能“坐致太平”了。事实上,梁武帝思想的基本倾向是重视儒术和经学的恢复、建设,以传统礼教为治国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辅之以佛教和道教的教化。在佛学理论方面,他肯定“涅槃佛性论”,并以“神明成佛”说为中心命题。但他所说的“神明”,并非印度佛教的“业识”,而是中国传统宗教观念中鬼神、灵魂的别称。他还以为,“善恶”之说为佛教的核心,而善恶又以“忠孝”为根本。

梁武帝既要做世间的帝王,又要当出世间的首领。他实际上是依据儒家伦理纲常原则,对佛教教义予以吸收和改造,使之更好为己所用。

但是,佛教的急速发展,也削弱了国力,加深了社会矛盾。正如时人郭祖深上疏所指出的:“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南史》卷七)就是说,要是将来全国到处是佛寺,人人都出家,恐怕国家也就完蛋了。不久,“侯景之乱”爆发,建康被攻破,粱武帝困死台城。梁朝后来的灭亡虽然是士族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但是梁武帝的奉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与他当初的意图恰好相反。他不仅自己“舍身为奴”,且把国家也给“舍”了。

史称“江东佛法,弘重义门”(《续高僧传》卷十七),东晋南朝的佛教与北朝佛教相比,以教义理论的阐述见长。宋文帝时以“文治”见称,重视清谈玄理,他本人又通晓佛理,因此佛学自然成了“文治”的点缀。南齐萧子良对佛教理论的宣传更是不遗余力。据僧祐《出三藏记集》说,萧子良曾“召集京师硕学名僧五百余人”,请僧柔、慧次法师讲《成实论》。为了反驳无神论者范缜所著的《神灭论》,他集合大批名僧和名士撰文围攻。梁武帝不仅重视佛教实修,而且勤于研读佛经,并亲,自讲经说法。他一生中撰写了数百卷有关佛理的论著,还敕请名僧撰写佛经注疏。陈代各帝王也尊奉佛教,对佛教义理颇感兴趣,常召请高僧宣讲佛经,对思辨色彩极强的“三论”学说尤为推重。

●五《洛阳伽蓝记》的前前后后

北朝时期虽然发生过两次灭佛事件,但总的来说,大多数统治者都重视利用佛教,扶植佛教。从规模上看,北朝佛教还远盛于南朝佛教。《洛阳伽蓝记》一书,可以说是北朝佛教的历史见证,它真实地记述了北魏洛阳时期(494-534)前前后后的佛教寺院盛衰兴废,成为我们今天r解北朝佛教的重要资料。

《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街( xuan)之,是生活于北魏和东魏时期的人。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他因公务重游洛阳,眼见昔日寺院栉比、宝塔骈罗的繁荣景象,经过北魏末年的战乱,已是满目凄凉,残破不堪。他不禁触景生情,对世事的变迁发出内心的感慨,于是撰成此书。

北魏帝王从道武帝拓跋珪起就信奉佛教。为使出家人有礼佛之所,他于天兴元年(398)命有关部门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建立寺塔、佛像。在太武帝拓跋焘时,北魏佛教已初具规模。太武帝毅然灭佛,一度曾给佛教以沉重打击。但在文成帝宣布复佛之后,佛教旋即在魏境恢复并发展。文成帝不仅积极鼓励人们出家为僧,而且还在平城大兴土木,修建寺塔、佛像。孝文帝在大力提倡儒学,全面加速鲜卑族汉化的同时,也祟奉佛教。太和十八年(494),北魏迁都洛阳,在汉文化的广泛影响下,佛教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整个北朝佛教繁荣兴盛的基础。据《洛阳伽蓝记》等记载,孝文帝太和元年( 477),全国佛寺6 400余座,僧尼7.7万余人,而至北魏末年(534),全国佛寺达30 000余座,僧尼达200余万人。①这一巨大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在孝文帝之后的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完成的。就洛阳而言,在西晋永嘉( 307-313)时,只有佛寺42座,至孝明帝神龟元年( 518),已达500座,而至北魏末年,突增到1 367座。

北魏分裂后,东魏和西魏的统治者也都大兴佛教,“诸奇僧尼,亦与时迁”。其间佛教虽一时在洛阳遭受破坏,但总体上仍有所发展。取代西魏而起的北周王朝,除武帝外,其余数帝也都好佛。继承东魏的北齐帝室,更是利用佛教收买人心。

北朝时期,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与南朝佛教相比,北朝佛教不崇尚虚玄高深的理论探讨,而强调具体的修行实践,因而禅观和净士信仰特别流行。广大佛教信徒试图通过坐禅、念佛等活动,摆脱现实生活的苦难。

《洛阳伽蓝记》有一则记述,说有5位僧侣,死后一起接受阎罗王的审查。其中,智圣因生前坐禅苦行而升入天堂.道品因生前常年诵经也得升入天堂,而县谟最则因生前喜欢讲经说法而被打入黑门。此后,“京邑比丘皆事禅诵,不复以讲经为意”,即京城一带的僧侣都去从事坐禅和诵经了。这一故事,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佛教开展的基本特色。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原是禅学重镇,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当地禅学大师玄高、昙无谶、昙曜等相继东来,加速了北魏禅学事业的发展。昙曜在担任沙门统①时,积极从经济上巩固和扩大佛教势力,同时建议凿壁开窟,鼓励禅修。献文帝偏重禅学,他专为坐禅者修造寺院,开辟石窟。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河南嵩山已是禅僧集居之处。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诏于河南登封少室山建立少林寺,请西域佛陀(又名跋陀)禅师居住,专门传授禅法。这少林寺就是后来产生少林武术的地方,至今名闻遐迩。佛陀的禅法为其弟子僧稠所继承,并在北方地区广泛传播,形成一股较强的势力。天台宗的先驱者慧思、慧文等人则在北方提倡定(禅定)、慧(智慧)双修的禅法,也自成一系。

早期宣传西方净土信仰的,除了东晋时的庐山慧远,还有北魏时的昙鸾。县鸾由修学道术而改信佛教净土,以菩提流支授予的《观无量寿经》为依据,并在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大岩寺和汾州玄中寺(在今山西交城县)实修并宣扬净土法门,为唐代净土宗的正式成立创造了条件。

北朝佛教注重实行的特点,还表现在建造寺宇、凿窟雕像等方面。在《洛阳伽蓝记》的序文中,有一段关于北魏时期佛寺兴建盛况的生动描述:“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与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文中,“象马”喻指财货;“招提”是寺院的别名;“金刹”指宝塔;“灵台”为东汉光武帝所筑高台;“阿房”即秦始皇所建的阿房宫。一方面生产凋敝,百姓冻馁;另一方面却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可想而知。石窟的开凿,在北魏时有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以及天水麦积山等处。与此同时展开的,是石像的大规模雕凿以及金像的大量制作。这些佛教活动与当时的净土信仰有着本质的联系,即都是希望获取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

北朝佛教在迅速发展过程中,遇到两次重大挫折,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进行的两次废佛灭佛运动。

北魏太武帝起初信奉佛教,后因受司徒崔浩的影响,改信寇谦之的道教。太平真君六年( 445),益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发动起义,有众10余万。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往镇压。进入长安城时,看到有的寺院私藏弓矢、矛盾等兵器,已怀疑僧徒与盖吴通谋。后又在寺院查得酿酒器具及大量钱财,甚至有的洞窟中藏匿着妇女。于是他下令诛杀长安僧众,焚毁经典、佛像,并宣布在全国范围毁灭佛教。其结果,北魏境内大量寺院遭到破坏,大批僧众被追捕、残杀。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发生了历史上第二次灭佛运动。当时,曾是佛教僧侣的卫元嵩于天和二年(567)上书武帝,认为佛教盛建寺塔、佛像,耗费民众财力,违背以“大慈为本”的佛教精神。周武帝表示赞同,于是多次召集僧人、道士及百官,辩论儒、释、道三教的先后优劣。建德三年(574),因争执不下,便下敕同时禁断佛、道两教,强迫僧人、道士还俗,但重点放在对佛教的打击上。建德六年(577),周武帝灭北齐,即以佛教费财伤民、悖逆不孝为名,在北齐境内继续全面推行灭佛令。其结果,使北方数百年来官、私所造的一切佛塔毁坏殆尽;无数佛像被毁,经典被焚;40 000寺庙尽赐王公,充为第宅;300万僧尼被剥夺僧籍,还为平民。

北魏太武帝灭佛,除了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更有政治方面的深刻原因。自鲜单族拓跋部进人中原以后,逐步采用儒家思想统治。儒家强调华夷之别,所以拓跋氏贵族自称与汉族祖先同源,主张实施“羲农之治”,而不与外来文化相合。太武帝说,佛教来自域外,“夸诞大言,不本人情”,又由于佛教的盛行,使“政教不行,礼义大坏”,所以必须“荡除胡神,灭其踪迹”(《魏书·释老志》)。北周武帝以“使天下一统”为己任,奉儒学为正统,不承认自己是“五胡”,因而也主张废弃被其称为“夷狄之法”的佛教。与前者不同的是,北周时,寺院经济已十分壮大,构成与世俗地主经济的矛盾冲突。为此,周武帝明确提出要把废佛作为“强国富民”之策推行,从寺院夺回土地和地租。

全盛时期的中国佛教

●一从学派到宗派

魏晋时期,佛教寺院的经济力量还比较弱小,但自南北朝起,在朝廷帝王、贵族官僚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下,已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寺院经济。寺院拥有大量土地房产,通过出租土地或役使依附农民、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等手段,聚敛财富。在寺院经济的基础上,佛教理论的研究开始深化,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都有僧俗学者予以研习发挥。至南北朝中后期,出现了以探讨专门经论为中心的众多学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涅槃学、成实学、地论学、摄论学、毗昙学、三论学等。从事研习的有关学者被称为“师”,由他们依据经论而阐述的思想则称为“师说”或“师学”。

涅槃学以研究《大般涅槃经》和传播该经思想而得名。《大般涅槃经》的中心思想,是提倡“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该学派的中心议题是关于佛性的有无、成佛的可能性等。首先注意到涅槃佛性说并加以肯定的是僧睿。自竺道生首倡“阐提皆得成佛”论和“顿悟成佛”说后,围绕着顿、渐问题展开过一场激烈争论,由此而形成南方涅槃师的两大系统。北方涅槃师以道朗和慧嵩为主要代表。

成实学主要研习和宣传《成实论》的思想。《成实论》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过渡的佛教论著。自罗什为初学者译出这部论著后,他的弟子僧导和僧嵩分别为之作注疏,逐渐形成该学的两大系统,在长江流域曾盛极一时。成实学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印度经论的研究和把握有了深化。

地论学因研究和弘扬《十地经论》而得名。《十地经论》为印度大乘学者世亲所作,它的基本内容,是对菩萨修行的“十地”即10个阶段以及心法的“八识”学说等展开论释。最早对《十地经论》进行研究和宣传的,是道宠和慧光,他们各自传授弟子,分别形成该学的两大系统。

摄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摄大乘论》。《摄大乘论》是印度无著大师的论著,属瑜伽行派唯识学的奠基性著作,它着重探讨了“心”的性质、心生万物的原理以及众生如何依据此心修习成佛等问题。摄论学的著名学者也有两个系统,一是真谛门下,二是地论南道师。

毗昙学以研究和传播小乘有部论书《阿毗昙》的思想而得名。《阿毗昙》通过解说和论证佛经义理,启发人们成就佛教智慧。它以名相分析和理论阐述并重,佛教学者据此而创立各自体系。由于《阿毗昙》内容丰富,解释名相清楚,所以它几乎成为南朝所有论师共同研习的对象。

三论学主要研究和发扬“三论”的思想。“三论”指罗什所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系印度龙树、提婆倡导的大乘中观学派基本著作。最早传习“三论”之学的,是罗什弟子僧睿、僧肇、昙影等人。后来罗什僧团解体,其门徒纷纷南下,三论学的重心转入南方。南方三论学的代表人物,有僧朗、僧诠、法朗等,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法朗。

佛教在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消化、吸收后,加速了民族化的步伐,并开始进入它在中国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陈、隋之际,在学派的基础上,宗派诞生了。

一般认为,宗派产生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发展的寺院经济,以确保宗派独立的经济来源,并推动自身的发展;二是系统的学说体系,以保证自宗在思想理论上的独立地位,并由此而与其他宗派区别开来;三是相对固定的传教地域,即以某祖庭或大型寺院为中心,造成一定的势力范围,以利于自宗学说的区域性流传:四是严格的法嗣制度和寺院规范,以行政手段保证自宗的特殊地位。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这部唯一由中国人写的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他亲口传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认的禅宗至高经典,只言片语都蕴藏无穷智慧,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六祖总能用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独特方法,让你顿悟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你放下妄念执着,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更快乐地活在当下,每时每刻都能享受最活波、最自在的生命状态!
  •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唯有找到内心深层的宁静,你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放慢脚步,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自性花开的声音。本书收集了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寻常禅

    寻常禅

    本书从现实社会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困扰出发,试图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阐释佛陀的智慧,以佛学的理念来提出适合现代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对策,帮助世间迷惘的人从心灵的困境中走出。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热门推荐
  • 紫荆大人

    紫荆大人

    紫荆是谁?是高高在上的仙子大人,点石成金,画木成仙?亦或是操着口音、没心没肺、有着一帮肝胆相照弟兄的蠢萌?还是执着追寻真理,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迈进的有为青年?可为何记忆中的自己却叫欧阳?看似是孕育自肉体凡胎,可究其起源却是未知的数码世界。这里边的种种因果际遇待我慢慢讲来……
  • 笑得萌爱

    笑得萌爱

    本书搜罗中外笑话,汇集成书,包括名人笑话、生活笑话等,让读者在欣赏笑话的同时感悟人生哲理。
  • 风染栩时栩如生

    风染栩时栩如生

    时染与风栩,相遇在四季如春的扬城。再遇在寸土寸金的京城。从此,时染身边多了个同为大佬的少年。少年天天撩她,逗她,陪着她,终于,她成了他的女朋友,彼此相伴一生。
  • 万族修士

    万族修士

    他是天灵根,为何直到十六岁仍没踏上修真路。一个小小的修真家族,如何生存于残酷的万千世界?又如何长流不息?当黑暗降临时,诸天万族…… (家族修仙,修真家族,非种马,智商在线)
  • 寂灭之源

    寂灭之源

    纵使天地不朽,轮回长存也难逃寂灭的宿命……
  • 残佞总裁的天真妻

    残佞总裁的天真妻

    林辰翼,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是一样的,都会对他着迷。只有尹夏,仿佛把他的吸引力当成了祸害。尹夏,本就被一团事情弄得炸毛,还被男友抛弃,哪有时间理他。林辰翼无奈,男人中也有好东西,至少他是!
  • 漫威宇宙的死神

    漫威宇宙的死神

    当灭霸带着大军入侵地球,准备夺取无限宝石完成自己的心愿时,突然发现事情好像并不简单。他不但要面对神盾局,光照会,瓦坎达和复仇者的联军,还要面对王杨和他的破面以及灭却师大军……“不知道现在撤退还来不来得及?”灭霸表面稳如老狗,内心实则慌得一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幽传

    九幽传

    九幽崩碎!再无六道,亦无轮回。六道皆废,万鬼横行!
  • 初中是人生的过渡期

    初中是人生的过渡期

    我的初中,一点都不精彩,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或许,每个人都曾是这样经历过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