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200000041

第41章 小辈安葬长辈是否也有忠于职守的问题

【原文】孟子自齐葬於鲁,反於齐,止於赢。

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於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後尽於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於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译文】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时,在赢县停留。

他的学生充虞问:“前日承您不嫌弃我这个蠢才,让我敦促棺木匠人的事。当时很严肃,我不敢请教您。现在有个问题想请教,棺木是以美观为主吗?”

孟子说:“古时候棺椁都没有尺寸,到商周中古时期,棺木定为七寸厚,外椁要相称。从天子一直到百姓,并非是不讲究棺椁的美观,而是这样才能尽到后人的心意。不具备,不可以装着高兴;没有度量,也不可以装着高兴。具备了就是有了度量。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用的,为何我单单就不能这样呢?而且比起改变者不要使测量更新于美丽,于人们的心里难道就不畅快吗?我听说,君子不以天下自我约束于更新。”

【说明】在接着说了忠于职守的问题后,本书的编纂者转到了孟子葬母这件事上来,目的在于说明作为小辈安葬长辈是否也有忠于职守的问题。充虞不明白孟子为什么很简陋地埋葬了母亲,事后就问孟子。孟子就告诉他,古时候棺椁都没有尺寸,人们想怎样埋就怎样埋葬,而且国家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民间也没有这方面的习俗。到商周中古时期以后,统治者为了区别人们的地位等级,才将内棺定为七寸厚,外椁要相称。孟子还说明,从天子一直到百姓,并非是不讲究棺椁的美观,而只是能够做到这样美观才能算尽到后人的心意。但如果不具备好的条件,做不了七寸厚的棺椁,那就不可以装着高兴;因为简陋地埋葬了长辈而装出高兴的样子,那就是虚伪。如果没有度量棺椁的厚薄,也不可以装着高兴。实事求是也就是了。因为具备了条件就是对棺椁的厚薄有了度量,而达到了七寸厚的棺椁的标准后,埋葬也就是了。古时候的人都是不度量棺椁而埋葬长辈的,为何我单单就不能这样呢?所以孟子论证说,而且比起改变者不要使测量更新于美观,于人们的心里难道就不畅快吗?我听说,君子不以天下自我约束于更新。这段话就与《大学》里的一句话: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乃是同一个道理了。如果这是新的一天,那么天天都是新的一天,未来的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天。这句话说的也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天地规律。道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道路,规律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规律,然而规律和道路却不是一回事。规律没有道路,它是不断发展而且多变的,永远不会同样。所以它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道路却有规律,每一条不同的道路都有不同的规律,即使是同一条道路,走在上面的人的人生规律也不一样。人生的过程,人生所处的环境既然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那么天天都是新的一天,未来的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天。那么调节自己以适应新的一天、新的过程、新的环境也就很重要了。因此,对于棺椁的更新而使其更加美观,这是个人的心愿,没有具备条件而使棺椁不美观,也是个人的心愿,只要心里畅快就行了。这就是孟子不拘泥于陈规陋矩的更新思想,也是孟子采取的最佳行为方式。

因此,孟子这段议论,并不是要守旧,而是要创新,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记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意思是说,颜渊死了以后,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子卖了给颜渊买一个椁。孔子说:“无论是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也都是自己的儿子,我儿子鲤死了,也只有棺而没有椁,我没有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买椁。因为我从前做过大夫,出门是不能步行的。”这是孔子采取的最佳行为方式。在《论语·为政》第五节中,孔子就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侍奉他以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他死了,我们则在埋葬他时也按照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举行祭奠的仪式时也遵照祭祀仪式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行了,这就是一种最佳行为方式。作为曾经是鲁国大夫的孔子,地位并不算高,因此他只能遵守他这种地位的社会行为规范,他的儿子鲤死了,也只是一般性的安葬,而不能超出这种地位的厚葬。虽然颜渊是他很心爱的弟子,但也不能超出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厚葬。而且,颜渊生前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虽贫穷而豁达之人,要厚葬他,他生前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再者,孔子之不徒步,也是一种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尽管自己很贫穷,但也要维护国家的名誉,总不能让外人说,瞧,鲁国的大夫上朝都是走路,可见鲁国太穷了。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孔子一贯的思想,始终如一的行为。而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则能使自己思想不过分,行为也不过分,亦不会不及。这就是孟子从孔子、曾子、子思那里学到的学问。

同类推荐
  • 戴望舒诗全集

    戴望舒诗全集

    《戴望舒诗全集》收录了戴望舒的全部诗作+所有译诗,不仅包括了一位传奇诗人和他所有传奇的诗,还囊括了雨果、普希金、叶赛宁、波德莱尔、洛尔迦等大师珍贵译作,是一部完整展现戴望舒创作轨迹、艺术风格、翻译成就的诗歌全集。它集中反映了戴望舒在诗歌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历程,有利于你对戴望舒及其作品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理解。另外,书中的语言朗朗上口,风格哀婉、清新隽永、意味深长,让你在阅读之中如沐春风,也会让你在淡淡的哀伤中品位人生的意义。
  • 大地苍黄

    大地苍黄

    作品以充满张力和纯美的诗性叙事,将丰繁、复杂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引入长篇叙事散文诗写作,给人以大地般的泥土感、厚实感、起伏感、宏阔感、美丽与沧桑感。
  • 阿莲——章衣萍作品精选

    阿莲——章衣萍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这正如泰戈尔在谈到文学与我们人类未来的关系时所说:“用文学去点燃未来的万家灯火。”
  • 慢慢地来,匆匆地去

    慢慢地来,匆匆地去

    这本诗集里的大部分诗歌,力求把天地间物象中的大美诗意表达出来,作者把这世间的物象,把这天地间的大美物象,用白话诗的形式,将物象里的诗意,竭力呈现给每个阅读她的人。这本诗集源生于物质世界,又力求挣脱物质世界的束缚,集中表现了物象里的诗意精神。
  •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

    《乡愁(余光中卷)》主要收录了余光中的算命瞎子、舟子的悲歌、昨夜你对我一笑、祈祷、珍妮的辫子、新月和孤星、西螺大桥、招魂的短笛、新大陆之晨、呼吸的需要、我之固体化、我的年轮等诗歌。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能源之始

    能源之始

    我叫唐XX,在这本书里,我不配拥有真实名字。今年25岁了。
  • 武者的天地

    武者的天地

    当天地令出世,纷争而起,强者降临,谁都是大人物……
  • 沐光此生

    沐光此生

    青春永远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幅画卷。少年们用笔墨在上面肆意创作。提笔落下的每一划,都是最绚丽的弧度。江轻拿过三好学生,也受过校级处分,本以为青春也就那样,却在此时遇见了她的光。这抹光,带着最耀眼的微笑,猝不及防地闯入她的世界。带来四季情深暮光。(部分人物事件有原型)
  • 最终的反恐之游击队传奇

    最终的反恐之游击队传奇

    最终的反恐之游击队传奇,讲述了巴库蒂利安人入侵地球,美国的特种步兵小队“G·D·Y”游击队与外星人血战到底的故事
  • 星能者

    星能者

    一个胆小普通的上班族,莫名其妙获得了来自异世的星能力。地球莫名其妙出现了异世者。而他,莫名其妙必须“保护”地球。“我宁愿平凡也不愿拥有这般能力”
  • 挺进浩瀚大漠

    挺进浩瀚大漠

    本套丛书从多个角度向青少年读者们展示神秘,有趣,耐人寻味的现象,增加知识的同时,也让广大青少年读者们不由自主的爱上了科学。
  • 据说那位校花很高冷

    据说那位校花很高冷

    丁玥一直以为自己挺善解人意的,虽然没有温柔可人,但也不至于到“高冷如冰”吧?直到有一次学校论坛,一群极其喜欢八卦的学生凑在一起评什么“校花”“校草”。丁玥悄然上榜。“论史上最高冷的校花,没有之一!”“怎么追上高冷的校花?不要脸就好。”……新文,突然之间有灵感就想写了。其实并不高冷的校花x其实并不风流的校草丁玥x顾寒
  • 斩落

    斩落

    没爹没娘没人爱,怕冷拍疼更怕死,对了,还特怕穷……就这样九花一个人生活了十四年,直到某年某月某日,她娘亲突然出现又突然死去,从此九花踏上了一条风云际会又爽虐并进的仙侠之路!然而人界已然不简单了,仙界更是处处是坑,体内还不知道何时住了一个魔头,娘家人居然还是妖界大亨,命运的转轮好像才敢刚刚开始……轻松爆笑,爽虐并进,为你斩落长空……
  • 李娃

    李娃

    本书改编自经典唐传奇《李娃传》,高阳在其中又加入了大量可考证的细节,使小说内容更为丰富、故事逻辑更为合理、人物刻画更为丰满。书中的自序《历史·小说·历史小说》表明了高阳创作的初衷,是理解他之后的创作理念、写作手法的关键一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长安三内九衢,两市百坊,繁华富丽,天下无二。长安一百一十坊,又以平康坊是“风流薮泽”,使多少才子王孙一掷千金、流连忘返。出身五姓望族之一的荥阳郑徽,进京赶考,在平康坊与艳冠长安的名妓李娃相顾倾心。可温柔乡亦是英雄冢,郑徽金榜无名、床头金尽,而随后的挚友之死、李娃“背叛”、父亲毒打使郑徽终于沦落为街头乞丐。机缘巧合之下,李娃与乞丐郑徽相遇,同时下定决心重塑郑徽。当郑徽功成名就之际,李娃作出了她早已想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