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3300000067

第67章 老子在陇西邑的遗踪探秘(2)

高石崖及附近的老子遗踪高石崖是渭源三危山东端的一山, 南侧峭壁外倾, 有凌空欲飞之势。主峰海拔2517米,相对高度约300米, 方圆约4公里。山顶古松成林, 拂云蔽日。主峰东南侧有一长约100米的天然石窟, 高深约3米; 西侧有长约3米、高深2米多的天然石穴。窟穴不远处, 有清泉长流, 台地多块。山体南侧, 百仞悬崖上有数条垂直内敛的石缝, 架有多层横木, 可供人使用。东西两坡, 林茂草丰。山下, 东有小溪北流, 西有小溪西去。此山山水林泉俱佳, 最宜消夏避暑。东去渭源城75公里, 北距临洮城45公里, 历史上曾是临洮的著名风景区。老子在此地, 有许多传说。

一、老子在此为避暑者讲过经, 传过养生术。由于唐末五代, 此地陷武胜军300多年,

宋以前的事, 已无文字可考。明正统三年(1438年), 临洮府土司赵安被封为“会川伯”,曾在天然石窟中建龛数个, 供奉番神犀牛带海、骡子天王、六臂护神等塑像; 在主峰顶建庵, 塑三宝伽蓝护神; 台地上建僧舍几座。据传, 窟中壁画上还有文字, 但窟舍均毁于“文革”。《狄道州志·诗》录有天启四年(1624年) 进士、官至山西道参议的狄道人潘光祖的一首诗, 题为《赵长德邀同张南斗、杨晋卿、袁晋卿游高石崖寺》。赵长德即会川伯赵安的后裔, 其余三人和作者都是官员。诗中“几回过此一逍遥” 句, 说明作者已多次来此休闲避暑; “樵儿牧竖日相邀”、“衲子向人译汉字”、“山公缘树入烟霄” 等句, 写了此地人的情与事; “逶迤邃谷郁崔嵬, 旭日晴岚叠幛开。鸟乱松涛翻石磴, 龙盘云壑拥经台”,“手辟草莱攀绝岩, 气通霄汉俯乔峣”, “松杉老却擎霜干, 岩穴闲留待月桥” 等句, 既写了作者的休闲享受, 又描绘了山中景物。至于“经台” 二字, 是否原为老子说经的遗迹,后来变成了僧侣的“经台”, 难以推定。

二、老子在此为人治过病, 山中尚有他留下的仙药“金银草”。为了印证, 在当地人带

领下, 我采到了这种“金银草”。它长在峭壁石缝间, 长约10厘米, 丛生, 茎叶纤细。茎为金黄色, 如细铜丝, 柔韧; 叶似蕨薇, 羽裂状, 形如榆叶, 正面绿色, 背有白绒。因似金枝玉叶, 故名“金银草”。老中医说: 这种草, 只有华山上有, 泡水常饮, 可化胆中结石。

看来这个传说可信。

三、老子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 踱步至山头, 忽听老虎吼叫, 便伸出手指一点, 说:

“虎勿!” 虎听到后, 不仅再没有吼叫, 而且还逃到南山去了。以后, 人们把“虎勿” 传成了“虎卧”, 并把老虎蹲过的小山头下, 叫成了“老虎窝”, 并一直传了下来。这个地方,离高石崖的直线距离, 不足一公里。一个小山沟的尽头, 凸显着一个小石嘴, 即便有密林,也不会有老虎安卧。但是, 高石崖及周围真有虎豹出没。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至三十五年(1696年), 任狄道知州的江夏(今武汉市汉口) 人娄玠, 写有《宿高石崖寺》一文。他把高石崖的天然胜景与东南名胜相比后, 说: “东南名胜, 其得如斯者无几矣!” 接着写道: “俄焉而虎啸猿啼, 与松声杂沓, 懔乎其不可留也!” 乾隆年间的诗人吴镇在《法云寺》诗中有这么两句: “大鹏当路立, 猛虎倚楼看。” 法云寺至高石崖的直线距离, 不足十公里, 在高石崖西南方的大山下。1964年, 当地民兵曾在高石崖松林中击毙过一只吃了牛的豹子。所以, 老子月夜斥虎的传说不是妄言。

四、老子教高石崖山下的百姓采草药、驯养山雉和梅花鹿, 还移栽和改良野果树。老子飞升后, 人们把老子采过草药的山头称为“二龙山”, 把老子最后一次与百姓告别时站过的山头称为“回龙山”。二龙山上建过老子祠, 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前后逢会纪念老子。经过走访证实: “回龙山” 确有, 东距高石崖一里多, “文革” 前还竖有一个碑, 上刻“回龙山” 三字。“二龙山” 也有, 又称大殿梁、泰山庙梁, 与回龙山相对, 间距两里许。原有阎王殿、送孙太太庙、天官殿、老君庙等, 山脚下还有戏台、嫘祖殿等,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逢会三日。令人惊异的是, 这个山沟里的庙会日期, 竟与府县所在的狄道东山庙会日期如此一致。不是为了纪念老子, 又作何解释呢?为释此疑, 我先后访问过当地年近九十的满如天和党立五两位老先生。他们讲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史实: 1958年前, 泰山庙大殿的后墙上, 嵌有一个铁碑, 长约70厘米, 宽约45 厘米, 有字12行, 每行20多字, 全是楷书阳文。碑文称, 庙“创建于东晋时期”; 至于殿宇名称、间数、主持和施工的人名、竣工年月等, 都记不起来了。东晋时期, 此地是否属狄道辖境? 如是, 为什么一个县里要建两个泰山庙, 同日逢两个大庙会?翻史书, 查方志, 终于得到如下资料:

《狄道州志·山川》沈青崖《入洮诸水古今异名考》云: 《甘肃通志》将蕈川水、蕈垲川水、蓝川水收录为狄道山川, 但是他却“不能强指今之某水即古某水”, 因为“自晋以来, 紊乱于十六国之中叶, 叠、宕、洮、岷没于吐蕃, 故《唐书》记载缺略; 金、元虽得其他, 不可复考; 明为番僧土人窃踞, 仅羁縻耳”。

《魏书·地形志》载: 河州领四郡十四县。金城郡领榆中、大夏两县; 武始郡领狄道、阳素二县; 洪和郡领水池、蓝川、蕈州三县; 临洮郡领龙城、石门、赤水三县。

综合起来看, 北魏时狄道无蓝川和蕈州, 沈氏讲的蕈川水、蕈垲川水、蓝川水不在狄道县境, 而蕈州、蓝川两县境内, 应有蕈川水、蕈垲川水、蓝川水。按古人以山水之名命城名的惯例, 蕈州县境内必有蕈川水或蕈垲川水。《水经注·河水上》的洮水注文中已明确指出, 洮水出海巅峡后, 东有蕈垲川水会入; 蕈垲川水出自石底岭(今高石崖)。所以, 我推断: 蕈州治所就在今渭源高石崖之西, 所辖之地, 应为今渭源田家河、麻家集、峡城等乡镇。县治所在地恰在中心, 又有十几多平方公里的川地, 东西有水环绕, 三面有高山屏卫。更重要的是据《魏书·释老志》载: 魏“太祖好老子之言, 诵咏不倦”, 皇家崇信道教的“导引养气, 积年百余岁, 神气不衰”, 社会上信仰释教和道教, 修寺建观成风。魏太祖即拓跋珪, 公元386年—409年在位。而老子的踪迹和事迹已在高石崖一带留存了1000多年,到北魏孝文帝(元宏) 延兴四年(474年), 将蕈州县的治所定在高石崖下早有老子祠、回龙山、二龙山的地方, 是再适当不过的了。

这样, 铁碑记载的庙“创建于东晋时期” 的记载就和正史设过蕈州县的事吻合了, 也与只有县城所在地才能建阎罗殿、“阴曹地府” 的常规一致了。当然, 老子祠和三月二十八日的庙会, 已有千年历史, 又巧合了北魏皇家尊老的旨意, 就延续下来了。

据访问得知, 蕈州治所遗迹, 在“公社化” 时, 还亦然可见。那些石雕的门墩、石柱、石槽、石碾盘、石臼, 几处高屋大院的石砌墙基等, 普通人视为神产, 从不侵占。今已荡然无存, 只有70岁以上的老人在“讲古今” 时才可听到。在当地人的心目中, 老子和高石崖的苍松一样, 是万年长青的!凤台·笔峰塔临洮城东岳麓山腰的古凤台, 相传是老子飞升之处, 且有老子祠。其创建史, 因洮河流域在唐中叶至五代末的300多年被“武胜军” 占据, 居民大量南迁, 文物古迹尽毁, 已无法考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至六年(1083年), 宜兴人蒋之奇任熙州今临洮知州时, 曾修复过凤台, 并易名为“超然台”。修复前后的情景却无记载。蒋升任京官后, 寄狄道友人的诗云: “超然台上望超然, 一别悠悠路八千。春水半濠花满谷, 不知今此得依前。” 诗中第三句, 指的是超然台下的春景。明嘉靖、万历年间的狄道人王朝相《凤台书院记略》云:

“凤台下有岩溪之胜, 暗瀑虢虢自石穴中流出, 又有白玉泉来者, 潆洄左右, 与岩水相薄激。每夏秋之交, 菰蒲掩映, 沙鸟回翔。自台上观之, 泠然若御风而游太虚也。”

“寥寥六七百载, 遗迹已芜矣。”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 容城人杨继盛从京官贬为狄道县典史, 职分之外, 收徒讲学, “将门生贽礼并俸资所余, 买东山超然台。此台, 相传为老子飞升之所。盖过函关西来, 所传或不谬云。乃于其上盖书院一区, 前三间为揖见所, 中五间为讲堂, 又后高处,盖殿三间, 为道统祠” 。

不久, 杨继盛的同年进士、庐州太守张万纪, 罢官回到家乡狄道, 参与了超然书院的扩建事务, 并写道: 杨继盛修书院时, “削其突峨, 平其涔垤”, 前台修揖见所, 所“后地势少下, 规以为池。池东有台, 台东为屋五间, 额曰‘传习’, 是为讲堂。堂后约丈许, 台穹然愈起, 于上架屋三楹, 额曰‘仰瞻’, 是为‘道统祠’”。“重门缭垣, 悉固以周”。

“门外山径宛转之间, 植一小坊, 匾曰‘文壁山坊’”。总名为“超然书院”。书院之外“陡地则植榆柳, 荫息蔽芾, 拟之甘棠”。

隆庆(1567—1572年) 间, 御史孙月岩建坊三楹, 张万纪于讲堂前建坊一楹, 题额为“誉髦”、“山斗”、“龙腾”、“凤翥”; 郡守邢邦与御史雍焯共建一坊于揖见所边, 额曰“高步云衢”。这就是明代“凤台” 上的“超然书院” 建筑群的规模, 直至清同治“花门之乱” 前, 保持了近300年。

清光绪(1875—1908年) 时, 陆续修复后的规模, 较前有所改变。上下分为两院, 上院东为道统祠、椒山祠和双忠祠, 南为分间学舍, 西为大小相间的公廨。两院间削为高台,用方砖砌面, 雕“凤台” 之名嵌前壁之上, 砌二台多阶小道相通。下院南建悬楼六间; 北有小屋三间。这种格局, 基本保持到了2003年。

笔峰塔, 位置在凤台西端。相传, 老子在飞升前曾挥笔点太极。飞升后, 弟子和邑人建此塔作纪念。今所见之塔, 为1989年地方热心人士捐资重建的六面七级重檐塔。对它的废兴史, 笔者代临洮县博物馆于2006年拟过一篇《笔峰塔复名记》, 现抄录于后:

笔峰塔是临洮著名古迹之一。相传老子挥笔点太极飞升后, 邑人在其插笔处建塔以纪念。创始年代及规制, 尚难考知。唐宝应元年后, 当地陷于吐蕃达三百年之久, 城池古迹悉被毁废。宋元丰间整修凤台时, 曾清理过塔之残迹。明兴,以柏木栽成轮形网状桩基, 内构木架, 建为七层重檐砖塔, 誉为“笔峰横玉”。清代方志图中之塔, 为白色三叠宝葫芦形。民国九年地震, 塔身破裂倾斜, 以铁丝围固。日寇侵华, 兰州乡师迁超然书院, 为防空袭, 塔被拆除。顶为陶制, 圆周径约两米。民国三十五年东岩寺竣工碑, 仍刻有“笔峰” 二字。一九八九年热心人士捐资重建, 易塔名为文峰。欣逢盛世, 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今恢复塔之原名, 愿老子文化之光辉映社会和谐!从影响而论, 笔峰塔留存于骚人笔下的佳篇, 可推荆州俊和唐懋德的《笔峰横玉》同题同韵诗为代表:

霁色分明迷远峰, 峰腰不断白云重。

瑶华一柱顶削玉, 瑞气千寻接雉墉。

不向方外论幻影, 却从人间笑孤踪。

乾坤处处需霖雨, 伫听风雷起蛰龙!荆州俊, 字章甫, 号吁吾, 山西猗氏(今山西临猗南) 人, 进士,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任临巩兵备道, 二十九年(1601年) 升参政, 三十一年(1603年) 加升右布政,照旧管事。

晴间佳气满前峰, 忽讶琼瑶叠几重。

素质弥漫遥度岭, 纯光焕发近成墉。

寒凝不为清风引, 晓碧宁如薄雾踪。

莫谓山头葱郁合, 须知天际有神龙!唐懋德, 字世修, 号十海, 云南晋宁州人, 举人, 以湖广润州府同知调临洮府同知,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到任。

荆与唐, 都是外地人, 从诗中的“不向方外论幻影, 却从人间笑孤踪” 来看, 他们是熟知老子故事, 在“乾坤处处需霖雨” 的那时, 深信“天际有神龙”, “伫听风雷起蛰龙”。

孔子说过: 老子“犹龙也”。而我们中华儿女, 是龙的传人。愿我们对“犹龙” 的研究, 引来“蛰龙”、“神龙” 之助, 竖起新时代的老子文化“笔峰塔”!以上所述, 仅仅是老子在陇西邑遗踪的极少部分。因系个人初步探索, 不够深入细致;

所见资料有限, 分析判断定有偏颇。谬误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老子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后半生足迹留在了渭、洮、湟流域, 把李氏之根扎在了古陇西邑。甘肃人民有义务、有责任对老子文化这一世界级研究课题交出无愧于世人的完满答卷。

我坚信,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 只要我们迈好第一步, 只要有更多的爱好者参与, 只要有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 只要有国内外卓识之士的切实帮助, 我们一定能从流传于各地的民间传说中, 从大量的史籍、方志和诗文中, 从历代的李氏谱牒中, 寻觅到老子的生平事迹, 编写成令人信服的各种文本的《老子传》来。同时, 积极汲取国内外历来的《道德经》注译本中的合理因素, 编写成最具可读性的各种文本的《道德经》新译注来, 在新世纪里, 让老子文化之光, 为塑造高素质人才, 为构建和谐社会, 为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和世界永久和平, 释放出它所具有的潜能!

同类推荐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本书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注意倾向及其相关预设。
  • 老庄哲学里的经典人生

    老庄哲学里的经典人生

    本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实是同类书的样板。
  • 浙东学术(第二辑)

    浙东学术(第二辑)

    本书收录论文10篇,包括:古代政治哲学研究文《<唐虞之道>与王权转移的多重因素》,系统论述朱熹《家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儒教仪礼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主张摆脱从“心性论”的视域来研究孟子的《孟子性善论刍议》,何善蒙副教授所著的《荒谬:在加缪和庄子之间》,四篇以浙江学术为主的地域研究文和两篇与佛教有关的作品。
  • 简单逻辑学

    简单逻辑学

    通俗易懂的逻辑学入门读本。轻松搞定逻辑学中的概念、思维定式和规则。容易操作掌握的逻辑使用法则,不论演讲、谈判、说话、办事,都能让你做到条理、清 楚、不让人误会和不解!这是一本涵盖正式及非正式逻辑谬误的难得好书,快速提升你的推理能力,学会用清醒的头脑辨别真假,让思考变得简单,让行动变得快捷。
  • 未读哲学小经典:瞧,这个人

    未读哲学小经典:瞧,这个人

    尼采曾以“炸药”自喻,是“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对抗的‘狄奥尼索斯’”,也是进入本世纪才大放光芒的哲学家和诗人。尼采以第一人称的自问自答,在生平第一部自传和绝笔之作中,逐一点评了自己的代表作,对“尼采”如何成为“尼采”,做出了权威的诠释。这是一部以思想为核心的自传,也是阅读尼采其他著作,理解他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之书,为尼采的其他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
热门推荐
  • 三生三世锁画狐妃

    三生三世锁画狐妃

    一朝穿越成狐狸,被拐婚,遇大神,抱大腿,求包养,尼玛为么不早告诉她大神其实就是披着仙服的人渣。在大神的“悉心教导”下,某女练成了‘节操没底线,无耻没下限’的绝世武功。某天,她拿着一个结实的金栗对卿谨墨说:“小卿卿帮我咬开。”卿谨墨拿过金栗咬开给她,她高兴的抱了他一下:“还是你厉害!丸丸(她养的灵宠)咬了半天都没咬开。”说完一边跑一边喊丸丸:“丸丸快来吃,给你弄开啦。”……白小狸!!!
  • 总裁宠爱无度

    总裁宠爱无度

    13岁,她进了洛家,高贵的他,挑起她的下巴,只吐了一句“凭你也配!”岁月如梭,如今他们已结婚多年,只是彼此行同陌路。
  • 时空密码游行记

    时空密码游行记

    本作品借助易经学中的知识和天文学现象,一行六人历经艰难险阻寻找穿越回来的玄机。整剧意在阐述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所忽略的五德,通过词曲作家董朋人物性格的描写意在帮助人们如何看待亲情、友情、和爱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硝烟散尽人独立(民国军阀系列之三)

    硝烟散尽人独立(民国军阀系列之三)

    常言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只是叹情深,恨缘浅,痛在这乱世。几曾望断云海空留意,可是雁去归来伤满天。烽火疆场,十里繁华,硝烟背后诉不尽女儿情愁。桑田沧海,人生如梦,且看这一段尘封已久的海上旧事,家国飘零的岁月如歌。相识于危难的一对异姓姐妹,在满目繁华的大上海落地生根。一个幸被戏班子收容为童养媳,一个却沦为烟花地的小丫头。当昔日的童伴再度相遇,她还是她,她却已经不再是她。
  • 进化到巅峰

    进化到巅峰

    当美国流出一份神秘药剂的时候,整个世界沸腾了。开始进入另一个时代。进化时代。祖国的山河由我来驻守,每一寸土地,每一寸河流,我都愿意用鲜血去守护
  • 听灵诡

    听灵诡

    主人公杨文,偶遇在人间游荡多年,身份神秘的白面男,在一次次千奇百怪的事件中,帮助亡魂、或是受到影响的活人,同时消灭恶鬼、冤鬼... 讲述着人们百态的故事。 纵有三千烦恼,不如沾花一笑。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万丈红尘,爱恨情仇。
  • 九转纤诺传

    九转纤诺传

    神女穸湮,九转大陆的赋予者。终究逃不过劫数。第一滴灵泪,“太后,小东子的命是你的,我愿永远追随!”第二滴灵泪,“小诺,都是我的错,你醒醒好不好,只要你愿醒来,我以后就是你的哥哥,我再也不会丢下你了。。”那滴泪,“无论何时何地,我永远等着你,你不来,我便一生不离,直到本座白发人療。”背叛泪,“纤诺,你为什么要背叛本宫,为什么!你难到就如此狠心!”殊不知,被点名者在悲寂的黑暗中自责而哭泣,她没有办法。......历经此劫,她尝遍人生苦短,悲欢离和,成为无与伦比的神尊。不死不灭却成了她的痛苦。樱花树上,那个少女坐在树枝上,笑若粉黛,“喂,你为什么那么好看?”【不喜勿喷】
  • 焉得萱草

    焉得萱草

    兰图国传闻说民间有位“妖女”,美得不可方物。至于为何传她为“妖女”,那便是因她那张艳绝人寰的脸,像极了狐媚妖女转世而成模样。她举手投足之间并不似兰图国的女子那般端庄内敛,反而极擅勾引和魅惑。她妍资丽质,柔若无骨,顾盼生辉,撩人心怀。为之倾心者,上至王公,下至商贾,并因此引发了些许红颜祸水的案例。但那女子柔情绰态,千娇百媚,自是少年英雄,欲罢不能。
  • 幻宠法师

    幻宠法师

    四座小岛般的大陆,五个性格各异的小伙伴,探索未知的第五块大陆,是魔法师?是召唤师,是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