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64200000007

第7章 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2)

范先生又说:

《周颂·臣工篇》“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译意为:“命令我的农夫们准备你们的耕具,还要多准备些割器”。显而易见到公田服役的农夫,要自备生产工具。《资本论·劳动地租篇》中说农奴制与奴隶制的基本区别点是“奴隶是用他人所有的生产条件”,农奴除给地主服役耕种外,自己还有一点土地和劳动工具(《大田篇》、《臣工篇》正说明周初农夫有一点土地和劳动工具)。《周颂》中所表现的生产方式,应该是周初的主要生产方式,从《周颂》看来,当时在公田上劳动的人主要是农奴而不是奴隶。这不是说周朝没有奴隶存在,相反,奴隶数量还是很大的,不过不是主要的生产者了。

这论证也不十分严密。《臣工篇》的那几句话,是国王对田官们讲的。“命我众人,庤乃钱镈”,“乃”字指田官们,是说“叫农人们调整好田官们所管理的耕具”。假如把“乃”字(你的或你们的)换成“其”字(他的或他们的),那倒还容易看出是农夫们有了生产工具。但就是那样,也还不能断定,究竟是私有,还是享有。譬如我们今天说,“每一位士兵有一杆枪”,这并不是说每一位士兵都有自备的武器。又譬如我们向士兵们说,“调整你们的武器吧”,也并不能证明那武器是士兵自备的。故仅仅根据《臣工篇》那几句话,我们还不能看出“到公田服役的农夫,要自备生产工具”。

《小雅·大田篇》也是王朝田官们做的诗,而不是农夫们做的(凡是大、小《雅》里的诗都是采自贵族阶层的)。所以,那诗中的“我”字都是田官自指,而不是指农民。诗中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是做诗的这位田官有了私田,并不是说农民有了私田。准此,我们如果说“《大田篇》、《臣工篇》正说明周初农夫有一点土地和劳动工具”,那是值得考虑的。由这种说法,而断定周朝“在公田上劳动的人主要是农奴而不是奴隶”,“奴隶数量还是很大的,不过不是主要的生产者”,更是值得考虑的。

所以《诗经》尽管“从来无人怀疑”,但问题实在很多。材料的纯粹性有问题,每一诗的时代有问题,每一诗的解释,甚至一句一字的解释都可以有问题。我不是要全部否定《诗经》,而是不同意对《诗经》的全部肯定与随意解释。批判要严密,解释要谨慎,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于《诗经》乃至一般史料所必备的基本态度。

范先生教导我们:“远在纪元前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已进化到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的极大光荣事件”,要我们“引以自豪”。是的,只要证据确凿,确实证明西周是封建社会,我是决不敢污蔑我们祖先的“光荣”的。我自己研究古代已有二十几年了,只要有新的材料,我随时在补充我的旧说,改正我的旧说。我常常在打我自己的嘴巴,我认为这是应该的。人有错误是经常的事,错误能够及时改正,并不是耻辱。但直到今天为止,据我所接触到的全部资料看来,我始终不能同意“西周是封建社会”。

文献上的材料是绝对不够的,必须仰仗于地下发掘。范先生近来也在重视地下发掘了,这是很好的事。但中国的地下发掘,还仅在萌芽状态。以前从事发掘的人也没有经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训练,因此如像殷墟所发掘的人殉情形,发掘者便根本没有把它当成问题。关于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做的工作还很多,将来必然会有更丰富的材料从地下涌现出来。养成掌握材料的犀利的批判能力,在目前也就是很重要的事了。一时还得不到结论,我看倒无须乎着急。只要证据充分了,“中国历史的极大光荣事件”是永远存在着,不会被湮没的。

三关于古代社会的早熟性

在这里我想附带着讨论一下嵇文甫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早熟性》(《新建设》四卷一期)这个问题。

嵇先生说:“东方诸国的历史发展,比起西方来,显然带有早熟性。……东方的文明期来得较早,……不像西方那样,大开大合的,从这一阶段一直发展到顶点,然后崩溃下去,转入另一个阶段,程序清清楚楚,前后截然两样;恰恰相反,它(案指‘东方诸国的历史发展’)是在原始阶段中早已奴隶化,在奴隶阶段中早已封建化”。这见解相当新鲜,但我觉得似乎也“早熟”了一点。

其实社会发展过程,任何民族,无论西方东方,都没有那样“大开大合”,“程序清清楚楚,前后截然两样”的事。它总是在前一阶段中便孕育着后一阶段的胚胎,在后一阶段中也始终保留着前一阶段的残余。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现以前,西方历史也和我们东方一样是一团浑沌,就在今天保守的和反动的历史学家们也还不肯同意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我们东方呢?——“东方诸国”还不敢说,就单拿咱们中国来说吧。咱们用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来整理历史还不到三十年,立刻便想把浑沌凿死是还不能够办到的。我们因为材料不够和认识不足,所以还“不容易划分阶段而聚讼不决”。但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不容易划分阶段而聚讼不决”,便因而断言中国历史发展本身本来是“浑融而暖昧”(简切地说就是“浑沌”)而巧立出一个“早熟性”的假说出来。这样,我认为是取消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历史发展具有一般的规律性,而各个民族的各个阶段也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这是事实。不仅社会发展是这样,就是一般自然现象的发展也无一不是这样。特别是在受着剧烈的外来影响的时候,这种特殊性会来得特别强烈。但尽管那样,一般的规律总是不能含混的。

我们今天既承认了马克思学说是真理,社会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在我们中国就不能要求例外。特别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是没有受到什么强烈的外来影响的,因此要作古代社会的研究,中国古代应该是最好的标本。假使经过仔细周到的研究,而中国的古代发展和马克思的学说不尽相符,那便可能是马克思学说有欠妥当的地方。但我们今天能够这样说吗?不能够。为什么不能够?是说马克思学说是教条,不敢违背吗?不是,而是我们的研究根本就还不仔细,不周到。

要研究中国的古代,材料实在太少了,然而虚伪的材料却又不少,而且几千年来的旧观念也很不容易肃清,总是在那儿纠缠着。

就拿地下发掘的材料来说吧。中国考古发掘的开始又才几年呢?殷墟甲骨是在庚子前一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才发见的,至于科学的发掘还仅仅有二十几年的历史,而关于人殉的情形一直到去年才开始被人注意了。试问,我们在二十年前乃至一二年前,能够像今天一样,对于殷代社会的性质说得出一句比较有科学性的话吗?那是不能够的。材料多了,而且得到正确的阐明,我们就能够说了。所以今天的还“不容易划分阶段而聚讼不决”,并不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本来浑沌,而是由于咱们大家的头脑还有点不澄清——材料不够,分不清阶段,有了材料也还不能正确掌握。因此,我认为嵇先生的“早熟性”说是“早熟”的,而且在本质上有取消马克思学说的危险。

殷、周的众和众人,周代的庶人和农夫乃至黎民和民或人鬲和鬲,据我所能够接触到的资料看来,确实都是奴隶。嵇先生表示了部分的同意,但也提出了局部的否定。嵇先生引出了下列二条:

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鸨羽》)

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酒诰》)

嵇先生说:“既然‘艺黍稷’,那便是所谓‘农夫’或‘农人’。然而他们的生活资料,乃至其父母的生活资料,却是由自己耕种出来的黍稷之类,而并不是由主人用粗恶陈腐东西喂养的”。

这是演绎上的不周密。农夫或农人诚然是“艺黍稷”的,但“艺黍稷”的并不一定都是农夫或农人。殷代的帝王也在从事农业活动,嵇先生在文中都是提到了的。就是周文王吧,也在“卑服,即康(糠)功田功”(《周书·无逸》)。我们只说过农夫农人在西周是生产奴隶,并不曾说凡是“艺黍稷”的都是奴隶。奴隶也是有类别,有等级的。例如彝族社会里面,相当于奴隶的“娃子”就有多种。有管家娃子、普通娃子、三滩娃子(管家娃子的娃子)。管家娃子是多少有些土地,甚至奴隶的。但管家娃子对领主的黑彝依然是奴隶。这些也须得注意。《唐风·鸨羽》并不是农人做的诗,农人那有本领来做那样的诗呢?所谓从王事就是做官,农人那有这样的资格呢?《酒诰》是封康叔时,周公的诰辞,说话对象也不是农民。周公只是教康叔要注意耕稼,学习他们的父亲周文王罢了。

因此,嵇先生的引证和论断,并不能达到他所企图的对于西周农人是奴隶说的局部否定。

但嵇先生还有别的引证和论断。引证的是《左传》哀公二年下列一节: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接下去是论断:

“庶人”和“工商”并提,而与“人臣隶圉”分列,“免”者,免其为奴隶也。“遂”者,得遂其自由也。可见“庶人”并非“奴隶”,但亦受有某种限制而不得自由。若说是“农奴”倒很像,不过这已经是春秋末年的记载,或许和西周的情形有些不同也很难说。但无论如何,所谓“庶人”或“农夫”,至少不全是严格意义的奴隶,却是很显然的。

这当从发展上来看。“庶人”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末年,地位和身价都已经不同了。“庶人”是“力于农穑”的(《左传》襄公九年),在西周初年居于“人鬲”中的最下等,康王二十三年的《大盂鼎铭》有“锡汝(盂)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可证。但在春秋末年却生了变化。“庶人被提升到贵族或奴隶主之下,家内奴隶之上去了”(见《屈原研究》一一四页),这是我早在一九四二年说过的话。

“遂”字相当费解,我从前照杜预的说法解为“进级”,不十分妥当。嵇先生解为“得遂其自由”,似乎更好。但“得遂其自由”与“免其为奴隶”,其实是同样的意思,不过“庶人工商”是生产奴隶,“人臣隶圉”是家内奴隶罢了。嵇先生所说的“至少不全是严格意义的奴隶”,要看这“严格意义的奴隶”是作怎样解释。假使是指家内奴隶的话,那我们根本就不曾说过“庶人”或“农夫”是家内奴隶。嵇先生的引证,依然只是证明:在春秋末年生产奴隶因生产的发展而起了分化并提高了地位,而家内奴隶则降在人列的最下等去了,如此而已。

嵇先生似乎不十分习惯于从发展上来看问题,看到“庶民”的逐渐失去奴隶性质,而却混而化之,把历史发展的结果倒悬起来,认为“这种半农奴状态的庶民阶层,实际上乃是一种尚未彻底奴化或不成熟的变种的奴隶制度”。于是更进一步把殷、周两代打成一片浑沌,说道“卜辞中所谓‘众’或‘众人’,《诗经》中所谓‘农夫’或‘农人’,大概都属于这一类型”。一个“大概”便含混了七八百年的历史发展。这岂不是证明,并不是本来的历史浑沌,而是咱们自己的认识有问题吗?

我不否认中国社会发展的某种程度的特殊性,但我却坚决相信马克思、恩格斯所揭发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绝对正确的。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是经过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而来的,证明马克思学说确实是放诸四海而皆准。虽然在今天,我们在划分阶段上还不能取得一致,那是由于我们所占有的古代材料还不十分充分,也由于还须得有一段时间来等待大家的意识的澄清。拖延着不想找结论固然是要不得的;急急于想找出结论以求人为的统一,那也会流于武断。我自己不想拖延,也不敢武断。二十年来不断地在追求材料,也不断地在澄清自己。我是坚决地相信:问题是总会要得到定论的,浑沌决不会永远浑沌下去。

注释

我的讨论就想在这儿结束。我诚恳地等待着严格的批评。

一九五一年六月十七日

注释

[1]本篇初见于1951年《新建设》第4卷第4期,收入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6月出版《奴隶制时代》一书。现据1984年8月人民出版社《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编入。

[2]沫若案:成公二年“宋文公……始用殉”,成公十年晋景公“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定公三年邾庄公死“先葬以车五乘,殉五人”,亦未计算在内。——作者注

[3]见《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此述其大意。——作者注

[4]范文“农人”误为“农夫”,当系笔误。但《新建设》、《人民教育》、《科学通报》,凡登载范文之刊物均相沿未改。——作者注

[5]古时天子之妻亦称妇。卜辞武丁多妻,均称“妇某”。周初的彝铭亦有“妇子后人永享”之语。《大雅·思齐篇》“思媚周姜,京室之妇”。——作者注

同类推荐
  • 重新升起的月亮

    重新升起的月亮

    本书所选散文作品系作者近年来所创作的最为满意的倾情之作,适合社会大众,尤其是文学爱好者阅读。它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诉求与创作理念。他的文字唯美、先验,极具探索精神及当代先锋意识。可以吸引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眼球。现实与虚幻,往日与记忆,几乎构成了本书多维的情感空间。作家极力推崇多元与模糊的写作特点来叙事,这恰好构建了他独具一格的审美特色——“迷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情感的碰撞。那便是浑沌与澄明、寂静与回响以及悠远与辽阔……一个作家毕生所追求的文学之魅力,也许恰恰就是你即将开始的一场心灵之旅。
  •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以诗为食粮果腹,以诗为空气呼吸,以诗下酒,以诗会友,以诗传情,最后以诗殒命,以诗殉葬。作者以文字传递一种温柔的、唯美的、无际涯的细微知觉。深信:每个人内心的曲折宛转,如若不断,终会触及那些遥远的相同的灵魂深处。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金色的阳光洒在家中的阳台上。我一边听着那些关于青春的歌碟,一边翻看着我青春时期所写的一些文字。那些已经泛黄的文字记录着我的成长,我的奋斗以及为青春而流泪的岁月:合川八年,永川八年,重庆八年……突然发现自己已人到中年,青春已经逝去,青春终将逝去!于是就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这些虽已泛黄却是透着青春气息的文字收集整理出来,编成一本集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世界散文经典·西方卷2

    世界散文经典·西方卷2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要著所在。本选集将我国现代散文定于“五四”现代文学的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上与西方的启蒙主义运动相当。回顾近一个世纪来我国散文的发展,大体上也与西方文学三、四百年间各种流派兴衰更迭的历史相当,确切些说,西方现代文学三、四百年间的历史发展被我们浓缩在一个世纪里有选择地加以介绍、传播和完成了。西方现代散文的前两大篇章,相当于“五四”至三十年代我国现代散文发展繁荣的个高潮期;台湾地区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可视为我国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繁盛期,而八十年代后半叶开始,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在散文接受本世纪人类文化成果方面,海峡彼岸和此岸都已经或正在与世界同步。我国现代散文近二个世纪高高低低、坎坷不平的历程表明,把外来文化和文明成果作为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撞击,触媒可发酵的机制,几乎是一个必要的前提。鲁迅讲,“五四”时期的散文就在新兴的诗歌和小说之上;周作人讲,“五四”现代散文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明清小品的传统,一是英国小品的传播,是两者融合的产物。世界散文经典包括东方卷和西方卷。
  • 红楼是本政治书

    红楼是本政治书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躲在贾府后花园里的哥哥妹妹们又岂能例外。在《红楼梦》风花雪月的背后,是残酷惊险的暗战与权争。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是现时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里面的斗争,我们随时都在经历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革者是英雄的化身!《红楼梦》里的贾探春.在荣国府领导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布拉格之春”式的改革,却只能落得一个远嫁的结局。尽管探春是虚构的人物,但类似的场景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商鞅的改革为秦国奠定了称霸天下的基础,自己却身受车裂的酷刑;王安石的变法受到司马光等保守派的阻挠,近千年来毁誉参半;领导真正“布拉格之春”的杜布切克在苏联的干涉下黯然下台。
热门推荐
  • 武斗胜天

    武斗胜天

    一个天才少年因为某种特殊原因,灵力尽失,原本应该万众瞩目的他一洛千尺,最后他不服天命,一步步走向了王者巅峰。
  • 快穿之我是主角炮灰

    快穿之我是主角炮灰

    段以寒是21世纪华国的一个宅男,因上网无意点了一个链接,随后自动下载了,一个叫“我是主角炮灰”的软件,而被迫展开了一次次的穿越之旅!
  • 对不起,我忘了你

    对不起,我忘了你

    十二载光阴似箭,那个关于琉璃沙的承诺——永不相忘。时间没有将她从他的脑海抹去,反而将她深深地镂刻在他的心底,那她呢,她是否也如他一样,将他深深记起?还是遗忘在记忆的角落……
  • 真武丹尊

    真武丹尊

    丹者,造化也。高深丹士能以丹入道,驱丹杀人,拥有神鬼莫测之能。一丹出,天地色变,镇压一方。方惊羽为求超脱炼制万古第一丹,却不想遭人暗算巧合重生为少年。这一世,凭借至强丹术,方惊羽横推万里,以无敌之资横空而起,碾压诸天,成就造化丹帝.
  • 情非得已:江少的白发前妻

    情非得已:江少的白发前妻

    新婚之夜,乔初颜抛下她和满堂宾客不顾。形婚两年,虞清清本分地扮演乔家少夫人的角色,却换来他一句冰冷的离婚。江子曦如裂缝里的阳光闯进她的世界,爱她、宠她,极尽所能。他说:“只要清清要的,我江子曦都会双手奉上。”后来,父亲被举报为亚洲头号毒枭,锒铛入狱;母亲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哥哥车祸昏迷不醒;一夕之间,虞清清的世界天崩地裂。虞清清永远都想不到,这一切都是拜他所赐,那个宠她到心尖的男人,真相如一把尖刀剜着她的心。她红着眼睛问:“江子曦,你就是这么爱我的吗?”媒体闻风而至,舆论的浪尖之上,逼问、讽刺,如尖锐的钢针插进她的身体,一瞬间,她满头白发……
  • 无限之狼行天下

    无限之狼行天下

    魔神空间,适者生存。狼人血统,肆意纵横。王羽因救车祸少女进入魔神空间。柔情似瀚海汹涌,热血如火山喷发。且看兑换了狼人血统的王羽,如何往返俩界之中,肆意纵横,百无禁忌。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赠米都知

    赠米都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诡异之森

    诡异之森

    冒险者协会,邪神教会,帝国主义,圣遗物的加持,一切从偏远的孤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