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09500000002

第2章 感动诞生(2)

朱波为《感动中国》约了不少同行,想要探听点消息。颁奖晚会虽然不是新鲜事,但是不带娱乐节目的晚会还基本没有,这个晚会该怎么做?谁都没主意。朱波在和不同人聊天中听到了一个名字:陈镭。他是活跃在中央电视台核心节目群的策划人。在樊馨蔓引荐下,陈镭加入做节目策划。

樊馨蔓很快为《感动中国》晚会找到了录音总设计,是她在《直播中国》合作了一年多的录音师陈晨。在业务上樊馨蔓太信任他了,在为人上陈晨也非常正直。陈晨总跟文艺部做大型节目,了解各路工作人员,也知道樊馨蔓什么性格什么要求,樊馨蔓托他去寻找舞美设计师和灯光总设计师,要求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敬业认真,在品性上也要有某种相似性。

活跃在《东方时空》各个栏目的大编导陆续加入了,对他们来说,《感动中国》是任务,也是挑战。

骨干力量都在了,剩下的是枝叶和养分。《感动中国》很快就要成长起来了。

以年度、影响、感动为评选标准

脊梁骨、反骨、一根筋,通俗点说,《感动中国》选出的大致是这几类人。“脊梁骨”就是说这人是中国的脊梁,戳得住,立得起,老百姓真心感念的;“反骨”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不平就要冲出来;“一根筋”就是有个想法非要实现的。

很快,《感动中国》的旗帜打起来了,招兵买马陆续展开,队伍慢慢有了规模。但是队伍要向什么方向开拔,一直也没有消息。作为节目制片人的朱波忽然沉寂下来,连续几天没有开会,没有联络。他再出现在新闻评论部南院工作区的时候,又是满面春风,似乎信心满满。他约了策划人陈镭和总导演樊馨蔓。

如同一支军队的参谋长,陈镭需要了解节目真正的方向。抽烟,玩笑,八卦,在典型的电视人见面仪式之后,陈镭开宗明义问朱波:“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感动中国?”

朱波说:“三种人:一种是有贡献的大人物,顶天立地,说中国就得说这个人的那种;一种是勇敢的人,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不怕打击报复,天不怕地不怕那种;还有一种是有理想的人,为了理想什么都能放弃的。”

陈镭听后沉思片刻,说:“我总结一下,就是三类人——脊梁骨,反骨,一根筋。‘脊梁骨’就是说这人是中国的脊梁,戳得住,立得起,老百姓真心感念的;‘反骨’是天生叛逆,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不平就要冲出来,浑不懔;‘一根筋’就是有个想法非要实现的那种。是这样么?”

这么一说,原本高大的人物形象忽然变小了,朱波觉得陈镭总结的对,很直观,但是似乎又不对。陈镭补充说:“当然,不管是什么人,都得是以公众利益、高尚理想为核心的,这样是不是就对了?”

朱波听得眼睛发亮,陈镭的表达,是用观众的眼光把这些人物重新描绘一遍,让人觉得亲切了。朱波隐隐觉得自己受到某种启发,似乎又发现了关于节目新的东西,一种和表现形式密切相关的东西。

樊馨蔓补充说,还必须有另外一种人,就是普通人,为了亲情、为了爱情或者别的坚持,默默地做一件事,一辈子做一件事的那种人。这是她从自己十多年关注普通人的纪录片工作中感受到的,普通人的情感最容易引起共鸣。

三人一拍即合。《感动中国》的金标准这么容易就出台了?朱波觉得收获很大,但这收获来得太容易,是不是他们忘了什么东西?

果然,第二天,朱波在遇到一个媒体圈朋友的时候,谈起了未来的《感动中国》蓝图。说起感动的标准,朱波胸有成竹地侃了一番。

没想到对方比他还胸有成竹:“这事没戏,成不了!你看,你的标准很好,可是这些和大多数媒体的眼光没有多大距离。很可能你选的这些人都是其他媒体报道过的,对观众来说太熟悉了,谁还愿意再看一遍他们的事迹?可如果你们选其他媒体没报道过的,观众不熟悉,你一台晚会,有几分钟时间?报道一次,凭什么立得住呢?”

朱波犹如被当头泼了盆冷水,他们太想制作一个和别的媒体不同的东西,却忽略了大多数媒体的存在。短短一番话,让朱波半天没回过神。

又是新一轮的策划会。《感动中国》的标准重新被讨论,节目主管领导陈虻,主持人白岩松还有很多节目编导都参与进来。按照新闻标准梳理的人物被一一列举出来,按照道德标准梳理出来的人物也被列举,甚至还有更多的角度。

白岩松后来在他的书中描述当时的情景:“各种各样的建议被提出,又在越来越多的烟雾中被否决,不是不符合理想,就是不符合操作,或者太没有国情观念。”

还是陈虻最后定下了基调:“新闻因素不是不考虑,但不能考虑太多,其他媒体的存在不能忽视,但也不能过于重视。我们选择感动自己的人,无论是否曾经引起轰动,是否造成轰动。《感动中国》的核心在于人的心灵,我们要发现这一年中曾经有的一种感动,并把它凝固下来,化为一种力量,在人们心里留下一点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记忆。媒体人有着和普通观众一样的对生活的理解,只不过眼界更宽,表达更熟练,现在《感动中国》就是要把感动我们的浓缩出来,表达出来,就一定能感动观众。”

队伍又回到原来的方向,经过一番波折,从内心出发成为一种原则,“真实”一直是新闻的最基础准则,现在仍然是《感动中国》的准则,只不过针对的不是事实,而是向事实之下更深一层,节目内容要与所有普通人真正的喜怒哀乐合上节拍。

感动我们的就能感动大家,就能感动所有的观众。依据这个原则,《感动中国》人物的选择标准很快就出来了:

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1.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3.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4.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5.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虽然只有短短的252个字,但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过程。

简单的总则中提到了“年度”、“影响”和“感动”三个概念,限定了时间、特征和内核,也就是新鲜、重要、感动。但也不仅如此,细细琢磨,时间的限定又不是特别的严格,而感动同样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下面的细则大致框定了几种类型,细看之下,这是从宏观向细节的收缩,从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到个人故事,从雄伟宏大向细致柔软过渡。也就是说,这仍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每个字都在强调,这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格力量的人,无论是哪方面的力量。

人物的标准制定下来,仅仅是迈出了一步。《感动中国》既然是冠以中国的名义,这些人物当然不会是节目组选出来的,它还需要一个程序,由最合适的人参与意见,评选出真正能够感动中国的人。

《感动中国》节目组成立了一个新的小组,目标是联络国内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人物,组成一个推选委员会。他们圈定了很多人,着名知识分子、媒介人士、大学教授、着名艺术家等等。在这些人还没有答应节目组之前,他们自己就在精挑细选,增加一个去掉三个,有些人是有争议的,但是他们仍然邀请,有些人知名度并不高,但他们仍然坚持,有些人看似与这个节目无关,但他们认可。几轮的筛选申报下来,有30多人的名字出现在一张纸上。这就是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推选委员会名单。

接下来节目组认为最困难的事开始了,联络这些有成就的人士,向他们说明一个还并不存在的项目,并希望他们支持。节目组向这些人寄出了一个小手册,大约有30页内容,手册的开篇是一封信。信中这样说:

感动需要发现,而您就是我们邀请的推选委员会中的一员,请与我们一起,为中国发现感动,收集感动。

这次评选活动将感动中国、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2002年度人物?……这些人物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所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当担当起怎样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感,带给公众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从今天看,这个手册的装订制作可以说是寒酸的。但是俭朴,明白晓畅。它有一种自信,一种从心灵出发的自信,似乎看准了收到这本手册的人内心所在乎的东西。

时任《中国青年报》副社长的陈小川收到这个手册时,觉得在每天往来无数的公函请柬中这样的东西很少,不仅在外观上非常简单朴素,内容里也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人的力量。朱波他是认识的,同样是媒体人,他没有想到,朱波会向媒体所强调的客观的另外一个方向上探索,而且看起来目标坚定。

陈小川想了想,决定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心中有没有感动他的人。做媒体多年,冷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他拿不准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动,他相信孩子的直觉。

很快,《感动中国》第一支广告在屏幕上出现了。广告结束后,屏幕上留下了电话,地址,还有电子邮箱。

新浪网成为《感动中国》第一家网络支持者。

《中国广播电视报》主动要求加入合作。

候选人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通过电话、报纸、信件和网络留言。

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奖杯、片头题字、主题曲的诞生

奖杯由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孙伟设计,寓意“中国结,水晶心”;片头题字出自90高龄的书法大师启功之手;主题曲由韩红作曲、演唱,词作者却是评论部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实习生。

当节目策划小组在四处搜集候选人资料的时候,朱波在忙碌另外几件事。

颁奖节目是要有奖杯的。万众注目之下,获奖人接受奖杯,这是一定要出现在屏幕上的。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金的?玻璃?玉或者其他材质?真的奖杯,或者象形?朱波设想了几种形式,都觉得不满意。自己既然不是专业搞设计的,为什么不找专业人士来处理呢?

专业人士很快介入了,在一家咖啡馆里,朱波对面留着大胡子的中年人,叫孙伟,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别人向朱波推荐的时候说,这家伙擅长处理硬材料——金属、石材,你见了人就知道。果然,这是一个粗犷的汉子,皮肤黝黑,粗糙得如同花岗岩。

男人之间的交流简单直接。

在见面之前,孙伟仔细看了朱波发来的部分《感动中国》候选人资料,他感觉难度在于,这是个较少具体指向的创作。以往为城市创作、为纪念某个人创作,都非常具体,是要把大堆的材料消化,然后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形象。现在,这些候选人虽然是具体的,但还不是全部,或许他们不能最终获奖,或许将来还有更新的类型,这不是某个人的纪念物,而是一种将要总结出来的某种积极精神的纪念物。他觉得创作很复杂,但朱波觉得简单。

朱波说:“怎么设计你是专业的,我的要求很简单,第一,主题是感动,也就是说和心有关;第二,形象必须简单;第三,内涵要尽可能丰富。”

朱波脸上挂着貌似外行的谦虚,好像在说:您是行家,我很无知,拜托您了。

孙伟见过这种表情。不过今天他还隐约感觉到这家伙表情背后的一种小小挑战:您真行么?

孙伟明白,形象简单,内涵丰富,这是最要命的设计要求。第一,要求貌似给创作者极大空间,但比较模糊没有确切指向,很难入手;第二,这个要求是符合雕塑设计原则的,说明提出这种要求的人通常了解艺术规律,交稿的时候会非常挑剔;还有,人物的行为是积极的、阳刚的,但创作方向却是主观的——向心灵和情感靠拢,这是矛盾的两个方向。

这仅仅是小小的奖杯而已,设计的酬劳可想而知。孙伟已经为50多个城市设计大型雕塑,但好像都不如这小奖杯的要求高。

挑战的意味给他一个小小的刺激。但还不仅如此,他觉得这个奖杯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是很吸引人的,那些人物的故事一个一个闪过,让他抓不住要旨,但分明有一种吸引他的东西。孙伟不想简单地推掉这个委托,毕竟,这是一个让自己心动的项目,虽然是如此的小。

他说:“明白。我会尽力的。”

三个星期之后,孙伟交出了创作稿,草图中附上简单的说明。

奖杯的事有了着落,朱波开始琢磨片头题字。

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需要片头题字,2002年,电脑动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电视栏目三维动画创作已经成为主流。相反,题字倒成为一种老套的方式。有没有必要题字?有不少人反对,但朱波坚持。他的理由很简单:这是《感动中国》,中国人的节目,必须有中国元素。如果不在片头体现,你们给我一个方向?

朱波再次进入了一个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其实题字是个非常吃力的事:用哪种风格?请谁来写?谁的字能配得上《感动中国》?

最贵的字肯定不妥,很简单,因为《感动中国》没有钱。朱波巴不得遇到一个今天落难明日成名的书法家,但这样的故事今天早就没有了。就算在中央电视台的金字招牌下,书法家不收钱,朱波也觉得不妥,因为书法市场水深,价格最高的,一定在市场的风头浪尖,书法和市场结合起来,品格大概就很含糊了。朱波不懂书法,但这道理懂。

有人提议用集字的方式,也就是说,从最优秀的古代书法家作品中找到“感动中国”这四个字,这样既不用花钱,品格也不会有问题。可朱波的上司梁建增不同意。梁建增当然也不是书法行家,但他的说法也很有力量:《感动中国》是个新节目,是反映当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节目,要的是当代。

几种意见听下来,朱波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当代着名书法家,他既是书法界的巅峰级大师,品格当然也绝对没有问题,他的一生操守是配得上“感动中国”四个字的。

这个人就是启功。

2002年,启功90岁,也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一年适逢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启功老人90岁大寿。校方为启功举办大规模生日庆典,老人家只出席了一个钟头,切蛋糕的时候,人都没有露面。这样的老人肯为一个节目再次拿起笔么?

朱波没有缘分见到启功。为《感动中国》题字的事,是采访过启功的《东方之子》节目导演通过启功的秘书转达的。

启功老师仔细听了《感动中国》的原由,非常愿意为这个节目题字。但90岁高龄的老人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怕自己写不出最好的水准,特意让助手在过往手稿中找到了四个字,一一过目挑选后,仔细装裱,盖上自己的印章,然后送到节目组,而且分文不取。据说这是启功先生最后一次对外赠送手迹。

同类推荐
  • 瞿秋白文选

    瞿秋白文选

    瞿秋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这本《瞿秋白选集》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收入瞿秋白散文、杂文、文论和政论代表作,文本上详加勘订。对于读者了解瞿秋白的人和文都大有助益。
  • 诗雨漫天

    诗雨漫天

    夜,无眠。窗外,秋雨淅淅,雨打窗棂,雨打心扉,情不自禁想起近时送交出版社的诗稿还未起书名。雨敲开我心门,有泪涌出,有滔滔不绝的情感涌出,何不将雨滴切入选题?于是,将《诗雨漫天》作为此次出版的诗集的书名。我想此书会像秋风一样清新怡人,像秋雨一样沁人心扉,雨与我一起脉动,绵绵丝雨连着你我。
  • 舒勒的怪兽:一位父亲与他失语症女儿的漫长治疗旅程

    舒勒的怪兽:一位父亲与他失语症女儿的漫长治疗旅程

    《舒勒的怪兽》真实地讲述了一个有趣、感人的故事。它有关一个家庭,更确切地说,有关一个女孩。面对夺走她声音的怪兽,他们没有言弃,没有灰心。
  • 合肥的小街小巷

    合肥的小街小巷

    本书整合本土作家资源,讲述合肥街巷的前世今生,文字立足合肥城区主干道之外的那些有历史、有特色、有故事、有情调的小街小巷。
  • 冯骥才作品精选

    冯骥才作品精选

    《冯骥才作品》是“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之一,收录了冯骥才创作的散文、小说作品。《冯骥才作品》收录了《珍珠鸟》;《大地震给我留下什么》;《在雅典的戴先生》;《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萨尔茨堡的性格》;《燃烧的石头》;《精神的殿堂》;《古希腊的石头》;《离我太远了,皮兰》;《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大雪入绛州》;《羌去何处》;《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谁能万里一身行》等作品。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调教小逃妻

    调教小逃妻

    “不许动我妈!”一男一女两个娃,把恶魔少总堵门外。他瞄上的女人,不但被别人占了先,还结了两个果!“偷心贼你给我出来!”面对疯狂咆哮帝,辣妈很纯很无辜……N年前,被无辜污了清白,是她的错吗?拜托变态占有狂,她也是受害者好不好!咦?这男人肿么和自己儿子有点像?莫非……
  • 开店必读

    开店必读

    本书从开店谋划术、店址选择术、店铺包装术、商品陈列术、店铺管理术、顾客招揽术等十二个方面对开店的细节进行了描述。
  • 我的阿尔曼道时光

    我的阿尔曼道时光

    19岁的那一年,她遇到了他们。那是最充实的年华,那是最好的19岁。后来他们走了,时光并没有把他们留下。那晚,很凉,月影摇曳。层层叠叠的海涛前推后涌的击打岸边的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桐暖合上眼睛,和着海风划过耳际的微调,听到他低沉的声音:“桐暖,忘了我吧”。心钝钝的一痛,倔强的眼里盛满了泪水。为什么我要忘了你?我哪有那么想听你的话?拼命摇头。“不会的,不会……即使我忘了,我也会再一次找到你,再一次记住你……”在意识混沌前,她清晰的听到他说:“好啊……我等你。”他骨节分明的双手拂过她的发。从此,她的生活与他无关了。脑海中不再有关于他的半点记忆。直到有一天,她在相册里翻到了那张合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成功的阶梯

    成功的阶梯

    《成功的阶梯》是你成功的帮手,《成功的阶梯》是你读写的助手。人生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人生不在于有一手好牌,而在于有一手坏牌却能将它打好。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 雾刺

    雾刺

    在这块神奇的大陆之上,人族,魔族,龙族三大种族之战一触即发,奴隶少年偶得神器,深陷漩涡之中,黑暗之中最强刺客开启最困难生存模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木叶之重生蛇叔

    木叶之重生蛇叔

    作为一个十年火影死忠粉的佘君穿越了,还穿越成火影“科学家”大蛇丸,“难道今天开始就做一个人人喊打的大反派?”佘君表示“我很慌……”(本书已经签约,求推荐、求收藏、求关注、求打赏,读者老爷们的支持就是作者菌最大的动力!拜谢各位!)
  • 宝贝原谅我

    宝贝原谅我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次被原谅的机会吧所以,宝贝,对不起宝贝,原谅我宝贝,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