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09500000018

第18章 感动技巧(1)

用直接的方式表达主旋律,在最近30年来一向是媒介的难题。

2003年,《感动中国》初创时,制片人朱波和同行们聊天时常说:“21世纪诞生的电视节目,如果它能活过十年,那这个制片人一定是一流的。”不服的同行屈指一算,果然唏嘘不已,能活超过十年的节目已经少之又少,能在一个制片人手中超过十年的,就更是凤毛麟角。

从2002到2012,《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

十年,实在是个漫长的时间。在21世纪,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潮流有所不同,创新成为一种基调,在中央电视台,只有《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这样的老牌节目历经二十多年不变,但大多数节目已经成为一种产品,一直在更新换代,改版,不断地改版。不再改版,通常表示这个节目已经没有改版的价值,它很快就会被另外一个节目取代。

节目有它的周期,创立、成长、繁荣、衰落。万事万物都是此理。

《感动中国》的十年,不但能解决主旋律传播方面的媒介难题,使节目品牌深入人心,更克服了电视节目的周期规律,在十年迎来一个新的高峰期。在节目制作和传播方面,这个团队有哪些独到理念,有哪些经验技巧,值得总结和沉淀?

传播没有技巧是不行的,但好节目仅有技巧是绝对不够的。《感动中国》整个团队不是在用技巧去制作,而是一直在用心灵去制作节目,这也许就是节目成功的本源。

感动评选:一个意见的网络

既然是感动,既然是评选,就难免不了分歧。《感动中国》整个评选过程到处是主观意见,每个意见都是推荐人用良心作出的选择。

梁建增常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人物的选择和确定,是决定每年《感动中国》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每年十月,国庆假期一结束,《感动中国》节目组就开始行动了。30秒的启动宣传片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节目组就进入了临战状态。没有新闻发布,没有酒会,没有任何仪式。

这时候,离年底还有三个月。但是一年大部分时间已经过去,节目组可以着手对这一年人物的梳理。

信息从各个方向汇集过来。

节目组在办公室中间有一张大桌子,来自各个方面的候选人物资料被分门别类,放置在桌子的不同部分。开始只有薄薄的几页纸,然后越来越多,需要分类,分成几类,布满这张会议桌的四周。若某一类聚集了太多,则需要做目录和标签,以便随时可以拿到某个人物的材料。

这些候选人,有的是合作网络提供,有的是自己寄来信件或发来电子邮件,有的是不同节目组提供,有的是一些推选委员发来的资料,也有一些是报纸的报道,还有的是盖着大红章的文件。

办公室的电话也会常常响起,打电话来的往往是满怀感恩之心来自偏远地区的普通人,通常他们会推荐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也有一些是孩子,他们推荐自己的父母。尽管很多时候他们说不清所荐之人为什么能感动全中国,但是他们的声音是真诚的,有时候甚至声泪俱下。

每年都会有一些新闻系的大学生自告奋勇,担任志愿者,为候选人资料分门别类,作出目录的摘要。他们常常就是热线电话的接听人,也是优秀的倾听者。

朱波告诫每个志愿者说:“如果你接听了电话,就一定要耐心听完,不管对方推荐的人是不是达到了《感动中国》的标准,一定要记下名字和联络方式。”

曾有一个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没有耐心听完电话,受到批评。朱波的理由很简单:“不管什么评选,一定不会是绝对公平的。打电话来,通常就意味着他们没有或者不熟悉网络,没有更好的方式和节目组沟通,他们没有话语权,不能为自己所推荐的人造势。现在他们花长途电话的费用,把自己的愿望向一群遥远的陌生人倾诉,首先,他们一定是真诚的,其次,这是对一个节目的信任。我们尊重对方,就是对自己这个品牌的尊重。”

每年这个桌子上,会搜集到超过500个人物的资料,但其中绝大部分只是放在那儿。经过几次会议之后,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物被筛选出来,作为候选人在互联网上公布,接受网络投票。

但这不意味着获奖者一定从候选人中产生。关于这一条,也曾有过争论。2005年,曾经有个执拗的律师来函质疑节目评选的合法性:如果一个人物没有主动参加评选,你怎样让他当选,你如何保证颁奖不会干扰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或者利益?

这仅仅是法律上的一个提问。节目组讨论了这个话题,但没有太认真。因为不是所有的利益或者权益都是要经过法律来确认的。我们需要确定某个人的精神价值,如果这个人不认可,那么他可以拒绝领奖或者否定这个奖项的价值。如果我们所传播的信息完全真实,那么,这次入选或者颁奖就没有侵犯他人的权益。最重要的是,按照中国人的为人原则,真正能够当选的人,可能根本没有谁会主动来争取这个荣誉。

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在网络公布以后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候选人。2004年的当选者徐本禹就是这样。这个单纯的大学生那时候还在贵州的山区支教,根本不知道《感动中国》到底是什么。别人告诉他:“小徐,你现在是《感动中国》候选人了!”他很惊讶,借着一次进城的机会到网吧里查了一下,还是似懂非懂,也没有太在意。直到他接到节目组通知,启程离开贵州之前,也一直处于懵懂中。

直到《感动中国》节目播出以后,他才发现,这个节目改变了他未来的生活轨迹。

候选人资料公布一个月以后,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被再次遴选出来。节目组开始更仔细地分析这些人的故事,把他们的材料汇集成册,寄给《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的委员们。但这还不是全部候选人。在候选人推荐手册上,总会附上几页空白,让推选委员自己填写他们认为更精彩的人。

推选委员们在这些手册上写上自己的评语、推荐意见,填写自己满意的候选人之后,手册再次回到节目组。节目组开始一次新的候选人资料重新整理。

在这一轮整理过程中,会有未被写入评选标准的意见介入进来。这是媒介的标准,通常又是无法向观众解释清楚的。比如,候选人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假如某个领域内呼声很高的人物太多,那就必须忍痛作出选择,另外,时效性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因素。《感动中国》除去道德标准,还有年度性特征,《感动中国》不仅是弘扬某种优秀品质,它还期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过去这一年,中国的精神历程和时代特点,这是《感动中国》格外重视的。

一般在这个时候,节目组派出的摄制组已经在拍摄过程中。他们每天和节目组保持热线沟通。记者不断发回自己的意见,有些候选人就是在这一关上被重新考虑的。摄制组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拍摄制作人物故事短片,他们还充当着调查者的角色。尽管地方媒体大力推荐,地方政府出面保证,但是偶尔也会有候选者在某些关键的细节上经不住追问,而这些细节往往是远在北京的节目组几番讨论之后,认为最重要的感动点。一旦发现这种情况,摄制组会毫不犹豫地返程。

网络选票不断汇集,投票的数字常常会发生变化。这也是让节目组头疼的一项内容。既然开放了网络投票,就必须考虑它的作用。可问题是网络本身是有门坎的,不是所有的候选人都在网络上有影响,一些来自偏远山区的候选者,或是被《感动中国》首次发现和推荐的人物,广大参与投票的网民很可能根本不了解他们。而且,网络技术本身是有漏洞的,也就是说,一个网络专家完全可以借助技术优势来改变投票结果。

完全依靠网络投票是不可能的,节目组的原则,是把网络投票作为一种参考提供给推选委员们。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就遭遇了网络水军。节目组发现,江西候选人王茂华和谭良才的选票来源地过于单一,集中在江西本省。而且有证据证明,当地政府部门的确在使用行政权力,发动市民参与,以推动本地候选人入选。

节目组有权停止候选人的资格,但事实上这不能责怪候选人。一对在大火中救出别人孩子的英雄翁婿,已经是一死一伤,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操作这次投票。取消他们的候选资格,当然是一种对“感动”本质的损害,也就是节目组常常强调的,千万不能“因辞害义”。如果王谭两人的事迹是准确的,不管是否有网络水军,节目组都坚持相信推选委员们的判断。

候选人的人物短片制作完成,在电视上播出后,又会有新一轮的意见反馈。这些纪录片会呈献候选人的状态,他(她)生活的环境,周围人对他(她)的评价,这些都是文字报道所不能完全表达的。看过短片后,一些推选委员会给出新的看法,甚至是反对自己最初的推荐。

这一轮意见收集完毕的时候,《感动中国》的大门仍然没有最后关闭,因为这距离年底还有一段时间,该年度最后一个月中出现的人和事,会再次被提出来讨论,到年底这次讨论,就基本上大局已定了。

曾经有一位记者,在采访朱波的时候,盯着他的眼睛抛出最后一个问题:“你能保证,《感动中国》的评选绝对是公开公正公平,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因素么?”

朱波坦然地盯着对方的眼睛回答:“不能保证完全公开、公平、公正。但我能保证一点:《感动中国》整个评选过程到处是人为干扰因素,《感动中国》不依靠理性、规则和数字,每个意见都是推荐人的选择,是他们用良心作出的选择。”

推选委员:他们是最终的拍板人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名单上,有40个左右的名字:大学校长、政府高官、媒体巨擘、作家学者等等。他们签下自己的的名字,推荐自己认为感动的人,也帮节目组判断哪些人更适合《感动中国》的标准。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的名单上,有40个左右的名字。这个名单由几部分人构成:媒体人,教育界、慈善界知名人士,文化艺术界名人,政府官员,曾经荣获《感动中国》荣誉的人。

常常会有观众来信问,这些人到底是谁,为什么不对外公布?其实这些名单从来都不是秘密,每年都会公布在各大合作网站上,在推选委员一栏里,有他们的照片,有他们的身份,有的网站甚至列上了他们的履历。《感动中国》不是秘密选举,为什么要隐藏这些名字呢?况且,这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光明磊落,何必隐蔽呢?

有媒体说,《感动中国》十年来,推选委员从来没有改变过。这句话基本准确。

事实上,《感动中国》十年,推选委员的名单是有改变的,但是并没有大的变化。

2002年组建《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的时候,节目组并没有明确的意见,要在哪个领域内寻找推荐者,只是很感性的,每个人都推荐自己认为可以信赖的人。无论是报纸上看到的,还是广播里听到的,只要大家觉得说话有分量、负责任的人都可以成为推选委员,先不问他同意不同意。可最初凭印象列举出来的,仅仅只有12个人。12个人当然不能够代表整个社会的判断,而且这个小名单带有强烈的电视媒体人的兴趣取向,基本指向一些着名的公共知识分子。经过不断去除个人偏见,考虑一些重要国家机构在整个活动中潜在的意义,慢慢的,这个名单丰富起来。

改变往往是因为一些人职务的变动。以《感动中国》2005年的推选委员名单为例,2005年的名单上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纪宝成校长对《感动中国》活动非常用心,每年都会为候选人物写下自己的评语,即便是在特别忙的时候,也会把自己的意见转达给秘书,由秘书完成后转给节目组。2011年,纪先生因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职务,他通过学校办公室转告节目组,自己不宜担任这个推选委员,希望由新任校长担任。于是,在《感动中国》2011年的推选委员名单上就有了陈雨露校长的名字。

2005年的名单上,还有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是央视主持人董倩向节目组推荐的。董倩说:“这真的是一位非常特别的官员,和我见过的许多官都不一样,他的意见应该值得你们注意。”节目组并未和王振耀司长谋面,只是通过他的秘书转达了邀请他担任推选委员的意思。以后每年节目组都会收到他对《感动中国》候选人的评价,语言平实、真切、充满了情感,态度谦逊认真。

2010年,王振耀辞职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任院长,成为从司局级岗位上主动辞职的第一人。“王振耀不再担任国家民政部官员,还是不是我们的推选委员?”在某天午餐的时间,有人提到这个话题。讨论非常简单,没有人有异议,所以《感动中国》2011年推选委员的名单上,仍然有他的名字。

王振耀的身份从王司长到王院长,在2010年的中国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但在《感动中国》节目组里风平浪静。他的文字风格丝毫没有改变,只不过节目组邮寄评选手册的地址变了,办公室接电话的声音,也从一副公事公办的公务员腔调,变成了一个女助理热情礼貌的清新语调。

当然,《感动中国》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同样是在2005年的名单上,有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邱晓华的名字。2005年是国家的统计风暴年,这个国家部级领导在媒体中刮起了“邱旋风”。2006年3月,48岁的邱晓华当选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成为建国以来最年轻的部级官员。但他上任7个月后,就被中央纪委调查,因为受贿、贪腐和重婚身陷囹圄。大家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同样是在午餐时间,不胜唏嘘,邱晓华从2002年开始担任推选委员,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写的评语一向简单干脆,当时还有邱晓华的粉丝大为感动,觉得果然是铁腕官员的风范。

好在马失前蹄的媒体不是我们一家。当然也没有人追问《感动中国》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人作推选委员。人生总是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社会更是如此。此后,但凡有人推荐明星类官员,节目组都会特别慎重。

2008年6月中旬,邱晓华出狱,成为中海油总公司下属研究机构的学者。

推选委员会在《感动中国》推选过程中有两个功能:

第一,他们可以推荐他们认为感动的人。每一位推选委员都是在某个行业或某个区域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目光和判断常常让我们耳目一新。《读者》杂志的总编辑彭长城,几乎每年都会向我们推荐几位甘肃本土的候选人。《感动中国》2010年人物王万青就是彭长城推荐的。而这个人物,此前很少受到中央媒体的关注。没有彭长城的推动,全国观众不可能知道这个上海知青在甘肃近50年的行医经历。

第二,《感动中国》节目组会把整理好的候选人,寄给他们,请他们帮我们判断,哪些人更适合《感动中国》的标准。如果推选委员不在媒体工作,往往很难期待他们主动推荐候选人,节目组非常理解这一点。因为节目组是以专业媒体人的身份,花专门的时间在做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而这些推选委员有自己的职务和大量的工作,不可能和我们一样每天这么专注地来做这件事。

同类推荐
  • 感悟平常心——大智若愚的98个点滴

    感悟平常心——大智若愚的98个点滴

    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 莫言讲演新篇

    莫言讲演新篇

    本书从属于《莫言美术馆系列》由莫言发起,汇聚了“当代最富影响力的美术家、收藏家、设计家,以文字表达对艺术的感悟、思考与创作中的得失。描写了艺术如何既偶然又必然地改变了他们生命的道路。”这是延伸在美术馆之外的修辞空间,是感知艺术创作的“现身说法”。而莫言心声系列正是其中的一套书,包含《莫言散文新编》、《莫言讲演新篇》、《莫言对话新录》三本。小说之外的莫言,思维睿智、谈吐文雅。文章在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和陌生化的处理中阐述作家莫言的思想情感。本次收录丛书完整展现了小说之外的莫言。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
  • 是谁在唱歌

    是谁在唱歌

    本书为杂文、杂感集,书中许多文章为作者对一些事情所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本书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 如沐清风:与名家面对面

    如沐清风:与名家面对面

    本书收集了作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与文坛名家交往的文章约七十篇,包括近眸名家、名家故事、名家书信、怀念名家、名家说我、我与名家、我“读”名家有感等七个专栏。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荷塘月色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荷塘月色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丛书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作品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热门推荐
  • 极品邻家保镖

    极品邻家保镖

    最近陆鸣发现自己艳福不浅,前后左右还有对面的邻居都是绝世大美女——单纯小妹、冰山女校长、暴力女兵王、腹黑女总裁,应有尽有。而且不小心发现她们都身具危险,于是有意无意间就成为了他们的贴身保镖。邻家保镖,专门保护邻家美女的保镖!
  • 七里之香

    七里之香

    Z大的普通大二学生苏七里,“沉迷”于游戏,跟游戏里的大神一笑而过成了亲只是没想到这个一笑而过竟然是他。“帮主,他欺负我!”苏七里终于受不了了。“我怎么欺负你了?嗯?”他邪魅一笑。“一言不合就亲我!”苏七里理直气壮。“求不虐狗……”帮主哭。
  • 快穿之殿下又在养反派

    快穿之殿下又在养反派

    她是时空神女,纵横时空,却是一个玩世不恭,随心随欲的隐藏病娇。为了找一点乐趣,于是她绑定快穿系统,穿越3000世界。系统:殿下,别玩了,求您赶紧回去吧,时澜月:不,养反派真好玩。[病娇少女ⅤS偏执少年]
  • 劫身大梦

    劫身大梦

    有些人生来就有劫,渡劫、磨砺,平步青云!主角先天十二星劫,十二劫对应十二经穴,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三百零九个穴位囊括全身。五脏六腑每渡一劫,强化一处,还有一处是心包!
  • 恋上你的那几年

    恋上你的那几年

    从校服到婚纱绽放出青春的火花每一次的离别为了更好的遇见热情奔跑的少年,为爱挥洒汗水
  • 神魔无双:九转轮回

    神魔无双:九转轮回

    她,拥有着最崇高的身份,拥有着最高贵的血脉,却因血脉的特殊成为了器皿,囚禁于无尽深渊。父母受创,迷失在罪恶魔域。沉睡千年,一朝苏醒,誓要寻回父母,杀尽天下期她、负她之人!九世的轮回,让她冰冷如斯。心义父刁炸天,身份高贵,权利涛天,她是身份高贵的十少主,天赋变态,狡猾如狐,心思缜密。她为锻炼自己,去往人类大陆。却在血脉相冲之时出现意外,导致重伤,返璞归真,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天真如斯。昏迷之时,他同一行人出现,前往即将开启的远古遗址,无意之中发现了,魅救情将她救下带在身边。琉璃寻来,大战即将爆发,看她如何扭转乾坤。
  • 快穿之男神关怀系统

    快穿之男神关怀系统

    唐糖只想安安心心收集能量,然后离开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可是,这半途中蹦出来的人是谁啊?
  • 梦三国之大陆纵横

    梦三国之大陆纵横

    死了之后竟然穿越到了梦三国的世界,游戏不再是游戏,人,神,魔的大战一触即发。狐仙一出大陆乱,金龙一出天下挣!吾有八卦镜在手,可通未来。吾有冰神器在手,天下英雄谁是吾敌手?吾有神皇盔甲,谁能与吾争锋!
  • 异星霸主

    异星霸主

    一个来自地球的修炼者,在另一个特别星球成长起来的经历,从普通人成长到一星霸主
  • 横扫天下之无垠帝国

    横扫天下之无垠帝国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一个诞生与中亚地区的汉族贵族子弟秦启开始他充满权利和战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