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17600000002

第2章 大学生的人格维度(1)

【本章提要】抽取900名大学生,让他们用105个中文人格特质词对他们心目中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作评价,经过因素分析,获得了20个人格维度:(1)好学上进,(2)虚伪阴险,(3)抑郁消极,(4)坦率助人,(5)认真敬业,(6)乐观开朗,(7)谨慎理智,(8)急躁冲动,(9)理想勤奋,(10)合群乐交,(11)豁达善解,(12)自大傲慢,(13)胆小怕事,(14)心胸狭窄,(15)幽默稳重,(16)充满爱心,(17)独立大方,(18)自暴自弃,(19)踏实能干,(20)性格内向。其中,因素(1)、(4)、(5)、(6)、(7)、(9)、(10)、(11)、(15)、(16)、(17)和(19)属积极因素,即大学生群体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格维度;而因素(2)、(3)、(8)、(12)、(13)、(14)、(18)和(20)属消极因素,即大学生群体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应该具有的人格维度。同时发现,大学生在20个人格维度上的评分在性别、文理科、出身、性别与出身的交互作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也可以用“大五”或“大七”模型来概括,但由于各研究所选特质词的不同以及翻译时相应词的词义确定的困难,以及各因素所包含的标定词的意义和数量的不完全相同,使中国人的人格维度呈现出不同于西方人的特点。

【关键术语】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文特质词;“大五”;“ 大七”;人格维度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国外的人格理论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

根据人格特质形容词建立人格的因素分类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近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被称为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Goldberg,1992)。人类自然语言中描述人的词汇无比丰富,也就是说人类自然语言中人格特质词实在太多,而且每个词的词义有一定的模糊性,很容易与其他词的词义相重叠,造成描述和理解上的困难。为此,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Allport & Odbort为代表的人格特质流派一直重视语言中的特质词并试图对其加以分类或抽象概括,以了解人格的深层内容。Allport从词典中选出了17953个描述人格特质的术语,经过筛选制成了一个含8081个人格术语的词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词汇分类体系。在此后的近30年中,很多心理学家采用这个词表对人格特质维度进行了探讨, Cattell、 Tupes 、Christal、 Norman 、Goldberg等的研究,发现并验证了“大五”人格结构的存在。在非英语国家的荷兰、德国的研究也发现了“大五”结构的存在,在日本、菲律宾和香港地区的研究,“大五”结构的前四个维度同样存在。

在对人格特质结构研究的过程中,有人又发现了“大七”因素结构的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Tellegen。他在继承人格特质学派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在选词方面不做严格的限定,尽量按自然语言的原貌进行分层抽样。研究结果发现了“大七”因素模型的存在。“大七”模型在Almagor对以色列人和Benet对西班牙人的跨文化研究中,同样地得到了证实。“大五”结构与“大七”结构有许多的共同之处,“大七”结构只是在“大五”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正价和负价两个维度,其他五个维度基本上都有对等的关系。

中文特质词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杨国枢等人的研究工作。到80年代中期,杨国枢和彭迈克用他们自己精心挑选的150个词让大学生描述了六种不同的目标人物,得到了三个常见的维度:善良诚朴—阴险浮夸,精明干练——愚蠢懦弱,热情活泼——严肃呆板。90年代初,港台地区学者发表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特点的报告,他们的结论是中国人人格描述基本维度与西方的不同,但有一定关系。

在中国大陆,对中文特质词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王登峰等人建立了一个集词较为全面的中文特质术语的词表,并做了比较系统严格的分类,目前正在完善之中。利用这一词表,张智勇等人对大学生的自我评定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自我描述由七个因素构成,其中三个因素属评价性因素,四个因素属于情绪性因素。张雨青等人研究了家长对子女人格特点的自由描述,发现在中国儿童中也存在“大五”人格结构。

以上种种研究表明,西方人的人格维度可以用“大五”或“大七”来概括,而在使用汉语言的中国人群中,是否也可以用“大五”或“大七”来概括中国人的人格维度呢?仅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断然作出结论,为时尚早。中国人的人格维度肯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完全照抄照搬西方学者关于人格理论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和则量工具,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为此,在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十分关注这些问题,并试图在探究中国人人格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并建立中国人人格理论。本研究拟以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这一社会的精英、祖国的未来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以人格特质学派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从中文人格特质词入手,探讨大学生心目中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人格的基本结构,它在某种程度上会反映本土化的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研究意义重大。预期大学生的人格结构(维度)在某种程度上同国外的研究结果相类似,但会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戴梅竞等(1998)对某大学1993~1996年历年新生1908人(1993年377人,1994年471人,1995年510人,1996年550人)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对1993年级203人(男100人,女103人)于1996年进行复查并追踪观察三年。统计分析发现,大学新生入学时发现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9.2%,高危人群为26.2%。追踪调查发现,学生自杀意念、孤独感、失眠及婚恋观与其人格类型有密切关系,且随年级上升(一年级→三年级)而上升:失眠由14.8%(男15%,女14.6%)上升到27.1%(男31%,女23%),孤独感由26.1%(男25%,女27%)升至40.1%(男40%,女40.1%)。同时调查发现,该大学15年间在校生4085人中,自杀死亡4例,有自杀行为(未遂)8例。

刘广珠(1998)对青岛市在校的1~4年级大学生随机抽取577人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遇到麻烦时,只有11.02%的人主动寻求帮助,84.40%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4.58%的人根本不寻求帮助。诉说方式,76.27%的人只向较亲密的1~2人诉说或有朋友询问时才说。平常参加团体组织活动情况,40.85%的人只是偶尔参加,3,39%的人从不参加。

崔玉华等(1998)在北京的7所重点大学和1所普通大学作调查,发现在1991~1995年间,在校大学生自杀身亡的共28例,分析发现:各大学年平均自杀率为9~24/10万,自杀率为9/10万的有2所,10~16/10万的有5所,其中16/10万的为一所有名的重点理工科大学,24/10万的为一所重点医科大学。各年级(1~5、研究生)自杀人数分别为7、8、8、2、1、2。在自杀者中,有明确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11例,占39.25%。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在9~24/10万之间,这比国外报道的重点大学的学生自杀率为20/10万左右低。某重点理工大学大学生近几年非正常死亡13人,其中自杀者8人(61.53%),居非正常死因的第一位,该校某年最高自杀死亡率达到40/10万,这与国外报道的竞争激烈的重点大学自杀率较高相一致。

Wang Puxia等(1999)对716名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的无望情绪作了调查,发现轻度无望者占23.02%,重度无望者占5.15%,想轻生者占1.13%,表明大学生属自杀意念高危人群。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原因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对社会的偏激情绪。

Li Xiaohong等(1999)用UPI对1243名大学本科新生进行测试,发现可能有心理障碍者占6.3%,需要引起关注者占264%,无需关注者为673%。

张克让、罗锦秀等(1999)对山西省9所大学的6248名一年级新生(男3236名,女3012名)的心理档案作分析,发现有自杀观念者占8.0%。其中,轻、中度者占6.8%,偏重、严重者占1.2%。男生为7.5%,女生为8.6%,差别无显著性。

以上一系列的研究都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人予以重视,加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现有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不足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不清楚、不具体,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

2.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不能完全由专家从外部评价,还应该有他们所属群体自己的看法,现有的研究很少注意这个问题。

3.现有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除少数人之外,大都是来源于研究者自己的主观认识,没有做实际的调查研究,结论不能令人信服,国内专家在这方面作的研究就更少。

4.现有的研究工具,比如16PF、SCL-90等,都是对一般的、正常的人的评价量表,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有其特殊的人格特征,应该用更特殊、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指标来衡量其心理是否健康。

5.现有的关于人格维度的研究大都是采用自评的方式寻求人格结构,尤其是国内的研究都是采用自评,而自评往往有偏高或偏低的倾向,他评可能更为客观。

二、心理健康大学生人格维度确定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国内所用的量表大都是援用西方学者的人格理论,但西方学者的理论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人。本研究获得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人格维度可以为确定适合中国人的人格理论提供部分基础,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2.可以与人格的“大五”“大七”因素进行比较,从而为其提供证据或反证,并进而发现中国人自己的人格维度。

(二)现实意义

1.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工作的核心和目标。如何衡量心理健康及其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由于心理现象复杂多样,心理健康的含义又随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心理卫生学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至今莫衷一是。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是国家的重要人才,又是一个心理问题高发的群体,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心理健康大学生人格维度的确定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衡量心理素质好坏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心理是否健康,这就要求有一个评价的指标维度,而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维度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粗浅的评价指标。另外,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人格维度的确定还可以为编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人格维度的研究

一、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观点

(一)国际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8)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国外学者的看法

Rogers(1951)提出“机能充分发挥型人”的特征:(1)接受自身体验的意愿;(2)对自我的信任;(3)自我依赖;(4)作为人而继续成长的意愿。

Maslow 和 Mittelman(1951)提出衡量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

Havingurst(1952)综合多位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个体具有以下9个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即为心理健康:(1)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心质;(2)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3)自尊感;(4)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5)个人的成熟;(6)人格的统整;(7)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8)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9)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转引自白博文文,1986)

Maslow(1956)提出“自我实现者”的14个标准:(1)接受自己、别人和自然的能力;(2)深厚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的充分知觉及与现实的合宜关系;(4)常见常新的鉴赏力;(5)独立于文化和环境之外的自主性;(6)创造性;(7)民主的性格结构;(8)高峰体验;(9)再神化;(10)帮助人类的使命;(11)深厚的友谊;(12)伴有同情心的幽默感;(13)强烈的伦理意识;(14)独处的需要。

English(1958)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Combs(1970)提出“胜任型人”的2个标准:(1)能够承担自己生活、学习和自己命运的重大责任;(2)以基本上积极的态度看待自我。

同类推荐
  • 心理学的新解说

    心理学的新解说

    人类已经摆脱了早年的弱小、蒙昧与幼稚,变得越加成熟、理性和智慧,也已经跨越了生命旅途中曾经的泥泞坎坷和艰难曲折,走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在自然面前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力,这使得每一位能够有幸成为人类的一分子的人,无不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而所有这一切,无不依赖于人类长期进化所形成的特殊的大脑及其卓越的智慧,依赖于人类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依赖于人类那颗虽然有着种种劣性但仍然顽强地放射着互助、利他、仁慈与爱的光芒的心灵!
  • 生活心理学全集

    生活心理学全集

    本书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身体健康、饮食、爱情、婚姻、家庭、学习、人际交往、性、性别、性格、情绪、记忆、思维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心理学知识,指出常见的生活困惑并提供心理方面的防治建议,然后总结性地阐述了现代人常见不良心理、心理障碍及其防治策略,最后还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实在是一本难得的生活心理学好书。真诚盼望这本书能带给每一个人幸福美满的人生!
  • 心理健康教育高二下

    心理健康教育高二下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是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 心理哲学

    心理哲学

    心理哲学作为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我国才初露端倪,而本书因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涉足广泛的知识容量,成为国内第一部专论心理哲学的著作。全书客观地评价了中外近现代活跃在心理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具有哲学意义的精神现象,诸如意识的层面与要素、智能的发生与发展、认识活动的微观机制、言语反映与表达等,作了系统的阐释;还就人类历史上争论数千年之久的所谓“神秘”的意识状态,如“做梦”、“催眠”、“灵感”、“意念”、“超感知觉”等,作了透彻的剖析。这对于现代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精神现象,转变陈旧理念,将会有所助益。
  • 掌控你的心理

    掌控你的心理

    本书选取了50个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一一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办法,让读者在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门推荐
  • 黑魔法编年史

    黑魔法编年史

    即使在遥远的未来,依旧有许多愚昧天真的凡人会迷信这世上有“神”的存在。一辈子不曾见证过“神”的凡人,却人云亦云的说“神”是存在的……远古的“无神论智者”,在用事实打破这精神枷锁的过程中,发明了魔法。而较极端的“敌神论智者”,将魔法的力量繁衍至极,由此,【黑魔法术】诞生……
  • 月光宝盒下的恋奴娇

    月光宝盒下的恋奴娇

    《月光下的恋奴娇》,是一部集网络邂逅言情的诉说,穿越前世今生的诗歌对决,和神话传奇故事的定格而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青梅不在竹马何依

    青梅不在竹马何依

    十三岁时他拒绝了皇上赐婚,说他不喜欢她;十六岁他拒绝了她的告白;十七岁时,她成了高龄剩女,她说这辈子唯他不嫁,可是他却当成了笑话。再后来,他身边有了其他人,怎么可以?明明说过要陪她一辈子的。他说:“我永远都不会喜欢你。”“骗人的??是不是??不要讨厌我。不要……”没有他,她还怎么活……
  • tfboys承诺让时光定格

    tfboys承诺让时光定格

    与你的相遇,是今生轮回的偶然也是天意而为的必然,只因为红尘里你回眸一笑,我就你的沉醉于你的灯火阑珊,只因为我在佛前虔诚的祈祷,缘份让我与你邂逅,续约今生。有一种相遇叫擦肩而过;有一种情感叫情深缘浅;有一种结局叫曲终人散。一曲红尘,为你落英倾城;一梦随风,绚烂你的苍穹。你许我一生繁华,让我用尽一世凋零?在红尘的轮回里,我不肯独自老去,不是因为害怕消了颜色,散了芬芳,只是因为舍不得与你别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意外的快乐

    意外的快乐

    王涵之是一名高一的学生因为父母的离异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原本活泼好动的她从此变得沉默寡言,进入新的学校涵之交不到朋友,在一次意外中涵之遇到了飞船意外坠毁在地球的蓝星人赵晖,在他的帮助下王涵之找到了友谊并且父母也重归于好。
  • 败家的神豪

    败家的神豪

    天降系统,神豪启程!龙卷都市,遨游红尘!
  • 重生:黑道公主复仇

    重生:黑道公主复仇

    她们原本拥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件又一件的事使她们走上了复仇之路。因为复仇,她们成了相依为命的好姐妹,又因为复仇,她们找到了自己心的归宿。。。
  • 君妻

    君妻

    金戈铁马,战国柔情!他说,天下一统,江山平分,届时她是异国长胜大将军!他说,我若为帝,后位必然是你,届时她是他一纸协议下的妻子!带天下一统,他以为帝,他给她的只有一座千里孤坟!而她给他的,却是一个天下一统的新景象!一张华丽的乱世版图,十二国共存;狼烟四起,战鼓擂鸣,权利的巅峰用尽了多少将士与无辜百姓的鲜血铺染促就;王者霸业成就,乱世的终结又淹没了多少乱世枭雄的名字;英雄泪,女儿情,生相随,死同赴!(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