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56600000010

第10章 绘画之和(3)

中国画的构图还体现在画面景物的比例和形状上。在魏晋时期,中国绘画的理论家便提出了“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万里之回”的透视比例。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山水诀》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的说法,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原理和近清楚、远模糊的虚实关系。此外,我国传统绘画中还有一些规律性的构图经验,比如所谓“画马三块瓦,画鸟两个蛋”,意思是说画马可用三个瓦形即长方形概括马的头、颈、身,画鸟可用两个蛋形概括鸟的身与头;在画人时有“立七坐五蹲三半”的说法,因为人体的高度通常为7个到7.5个人头高,所以在画人时,不同的姿势要有不同的比例;另外,画树要“树分四枝”,画石要“石分三面”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古人在作画时的构图智慧。在中国画的构图中,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法,那就是所谓“计白当黑”,即在构图中大胆地省略景物的某些局部,留出空白,也就是所谓“留素底”。这个画中空白是画面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虽无实象,却在实景衬托下产生形象,没有着墨之处却好似笔墨已到,因此叫做“计白当黑”。“计白当黑”能产生出虚实结合的审美效果,能够促进画面构图的和谐。在空白处虽无形却胜有形,这种形隐含在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之中。比如远景山水画中的远景全留空白,仅有数帆,但让人觉得天水一色,浩渺无际,意境深远,给观者带来无穷的想象。显然,这里的空白是人的心理空间。我们前面提到的“马一角”和“夏半边”就最善于给画面“留白”。夏的画只写山之一角,水之一涯,远景简淡清旷,近景凝重精整,对比强烈,至于其他景物则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画面留有大片空白,以表现空旷渺漠的气氛,似乎是空白、是虚,实际上却虚中有实,以虚代实,给人以丰富想象的余地。如《山水十二景》中“烟堤晚泊”一段,远处江边山径曲折,荷担乡民匆匆赶着归途,掩映在暮色中;近处山坡树石,浓笔淋漓,与空白的江面、远处苍茫隐约的树色城楼对比强烈,相映成趣,更显出背光中黄昏景致的特色。

“计白当墨”以虚白衬实景,虚实相生,使绘画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深;从画面的意境来看,空白处能“空纳万境”,这个空处就是气韵往来之处,气韵的往来使物象呈现出无限的生命力,正是画之生命所在,也是幽深莫测、奥妙无穷之意境所在。清人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总体来讲,中国画的构图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呼应、藏露、繁简、虚实等对立统一的法则来布置景物,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在平面中创造深远境界,在有限中制造无限意趣,体现了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气质,这与西方画家只描绘视觉范围内的有限景物是根本不同的。

最后还需指出,中国画的构图还是诗、书、画、印四种艺术的完美组合,这是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艺术样式。中国画作为线条的艺术,从它产生以来就与书法有不解之缘,书与画同根同源,历代画家以书法入画法,书法的功力决定画法之高低,工画者必工书,所以大画家亦多为大书家。从宋代开始,人们将题跋与诗文写在画面上,用诗的形式把画面中的气韵、精神、格调表达出来,以表画之未尽之意。如清人方薰所说:“画之不足,题诗以发之。”这样在一幅画中,诗与画相映成趣,画面充满诗情画意。正如苏东坡所云:“诗画本一律。”画中有诗,画就有了生命,更有了意境。相对于诗书画的结合,印章出现的较晚。在宋代时,画面上并不必然出现印章,而是时有时无,到了元代,画面上即书写名字又加盖印章,印章的篆刻文字进一步阐发画的意境和画家的思想情感。这样,在一幅典雅素净的画中加盖一方朱印,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既起到平衡和补整体构图之缺的作用,又令画面顿生神气,格外增色。诗、书、画、印被称做“国画四绝”,它们的完美融合丰富了中国画的文化和艺术意蕴,使之在厚重的精神韵味中达到空前的和谐之美的境界。

意象之和谐

和西洋画一样,中国画自然也要描物绘景,用画笔表现外在于我们的世界。但是你会很容易发现,中国画所画的东西与实物并不十分相像,并不逼真,而西洋画则恰恰相反,人与物都以逼真肖似见长。这是因为,西洋画追求的是再现形象,中国画追求的则是表现意象。所谓意象,它所侧重的不在于“象”,而在于“意”,或者说,它要表达的正是老子所谓“无象之象”。所以在中国画中不仅有形象,更多的则是意境。“形”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意”则在主观情感,在精神。“形”在中国画里是次要的,它要为“神”、为“意”服务,东晋画家顾恺之早就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而谢赫在这方面的表述是“应物象形”。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中国画越来越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它最为关心的是如何以绘画“表情达意”。因此我们通常说,中国画是写意的。

中国画不像西方传统绘画那样,先找好了题材,再找模特儿照着画,这样做出来的画,虽然也可以形神兼备,但其“神”总局限于对象的姿态、神态,不能超越对象的限制而获得足够的“意境”。中国画全在于画家对万物的体验,它依循人的生命节奏,以自由和谐的形式,表达出画家最为深邃的意趣,因此,像与不像,便成了次要问题。或者说中国画像的是“意”,而不是“物”。宗白华说:“中国画法不全是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的确,中国画家们最重视在“立意”上下功夫,王维认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也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意象、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画家们若想得“意”忘“形”,就要在作画之前有充分的生活积累,勤于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状态,此时,画家胸中才能形成情意与景物相融的意象,正如常言所说,中国山水画家“不行万里,无以作画”。五代时期的荆浩,曾到太行山画松树,他“写松万本”,始得其凌霜傲雪之姿;清代的石涛,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才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画风,他自许“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与山水画家们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北宋的李伯时为了画好马,在马厩里仔细观察,专心致志,不分晨昏,不顾和人讲话,当时的人称赞他:“下笔生马如破竹”;南宋画家曾无疑擅长画草虫,他将草虫放在笼子里趴在旁边仔细观察,至下笔时“不知我为草虫也,草虫之为我也”。可见,中国画家写“意”不仅强调“意在笔先”,并且这个“意”也不是随意刻画,而是有丰厚的现实生活基础的,画家们既强调客观事实,又不受客观对象的限制,是“遗貌传神”。在动笔之前,必然先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胸有丘壑”,然后在情感勃发之时,挥毫泼墨,“追出胸中之画”。吴道子之所以一日之内画成嘉陵江三百里风景,正是因为画之“意象”早已在胸中积蓄、酝酿成熟,呼之欲出。“表情达意”的中国画,自然要以灵动的笔墨、简明概括的线条,将心中“意象”一挥而就,哪能精工细笔,慢慢添改?正如苏轼所说,画竹岂能“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因此,中国画必然是简明、抽象,具有高度概括性的。面对作为题材的自然形象,要求画家们大胆处理,大胆取舍。在画面中,舍弃不必要的细节,做到景愈少而“意”愈深,以少胜多,以有限表现无限。如八大山人画花鸟,郑板桥画竹,齐白石画虾,常只寥寥数笔,却是境大意深。

中国画追求意象的和谐,实质上是追求人的内心感受与外在自然的和谐,体现着人突破客观自然的制约而与其融为一体的渴望。因此,中国画中“感受”多而“自然”少,它往往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变化性,又总是显得“不合常理”。如郑板桥画竹,“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研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最终完成的作品,并非胸中酝酿之意象,更非眼中看到的实物,可见意象是如何变幻莫测的,正如人的感觉一般。同样是画竹子,苏轼则另有不同的创建,他把竹子画成红色的。苏轼生平爱竹,他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答曰:“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苏轼画朱竹,正体现了他不重形似的绘画主张,这同时也是中国画注重意象而不拘泥于“常理”的又一表现。用墨画竹本是写意,用朱砂来画只是体现另一种意趣而已。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身上,据传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图中的雪地里有一棵碧绿的芭蕉。但是,芭蕉这种植物,怎么能在冰雪严寒中生长呢?怎么可能有“雪里芭蕉”呢?于是,就有人批评王维违反常理。殊不知画家正是以这种非自然的方式来表达意趣情感的。不过也有人理解王维的画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信成,造理入神,迥得天意。”

中国画对和谐意象的艺术追求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唐宋以来,文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绘画中寄寓精神感受、理趣哲思。因此他们并不苛求绘画的自然合理性,不以描绘眼前所见的景物为满足,而是依据自己的想象力,去表达对自然的全面感受,对社会人生及人格精神的理解。文人画家们喜画松、竹、梅、兰、菊,并赋予其人格力量。“梅兰竹菊”被誉为君子,而由于“松的坚贞,竹的顽强,梅的傲骨”,此三者又被称为“岁寒三友”。山水林木同样寓含人性的力量,山中有仁义,水中有智慧。总之,中国画的画物实则为画人,写形实则为写意。所以我们在中国画中看不到西方静物画中的那种无生命的质量感、空间感,而总是用一些似像非像、深得神韵的形象来创造开阔的画外意象。这样的绘画需要人去体悟,需要用心、用感情去观赏,而不是用眼睛去看。

同类推荐
  • 普通逻辑学教程

    普通逻辑学教程

    本书内容包括:判断、推理、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论证与反驳等。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本书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注意倾向及其相关预设。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二辑的一种,主要描述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及历史影响,分析了本书的主要思想,包括: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内在矛盾及其解体,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批判;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进行了评述。最后论述了《费尔巴哈论》对当代中国的重要现实意义。
  • 哲学沉思录

    哲学沉思录

    《哲学沉思录》是何新多年来哲学研究与思考的集成之作,本书论及哲学基本概念、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康德、存在主义、《易经》、老子、佛教哲学等,真正打通了中西古典哲学的界限,通过对中西典籍的比较以及大量的实证,将二者做了纵深研究和参照互解,考证、质疑了我们以往对西方哲学的固有观念,可以说是一次从哲学视角重新梳理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尝试。深入浅出的解说,让哲学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为我们对世界、历史、人生、命运等命题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何新的哲学研究,涉及中国古典哲学、西方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扩及数学史、科学哲学、现代宇宙理论等诸多领域。他通过对黑格尔辩证逻辑体系的研究与阐释,由此创生了独立于古典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两大系统之外的新型逻辑学——泛演化逻辑学,在哲学领域研究导出了“新逻辑主义哲学”。这一新逻辑体系构想,曾受到钱学森先生的关注和重视。何新的哲学体系,指导了他在经济、政治、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做出验证率极高的前瞻性预测。
  • 知识分子论丛:新天下主义(第13辑)

    知识分子论丛:新天下主义(第13辑)

    《新天下主义》是著名学者许纪霖、刘擎主编的“知识分子论丛”(CSSCI)最新一辑。本辑是在“新儒家”再次进入公共视野的背景下,探讨中国古典政治学思想,如何为当下复兴中的中国提供处理内外关系的思想资源。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新的力量格局,也需要新的理论将中国崛起的趋势正当化,以此抚平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可能发生的国家间矛盾。扬弃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激活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天下”智慧,是一条必须引起注意的路径。许纪霖、刘擎、周濂、秋风……在本期共同阐释当代儒家精神。知识分子论丛,CSSCI来源辑刊。一线学者,一流视角,一个对话空间。以关心国事、有表达能力和号召力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以中外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政治哲学、社会理论及都市研究为核心,每辑聚焦知识界共同关怀的某个公共问题,为中国和全球知识分子的跨学科交往提供一个合宜的公共空间。
热门推荐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微风笔记

    微风笔记

    琐记杂事:或故事,或感叹,亦或呐喊...
  • 有你的世界我仿佛看到彩虹

    有你的世界我仿佛看到彩虹

    我叫雨竹,是个色盲,在我看到的世界里,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每天的生活,就像在演老电影,毫无趣味。但直到我遇到他,我仿佛看到彩虹,找到自信,生活从此不再黯淡无光。
  • 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

    本书共分15章,第1~4章概括介绍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劳动管理的组织以及劳动关系预警等整体性理论;第5~9章系统介绍劳动合同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第10~15章细致阐释劳动合同管理中比较突出的双方争议的处理技术。本书贯彻由宏观到微观、先理论后技术的原则,全景式的介绍、程序式的剖析,对企业合同用工制度的宏观、微观各个层面都作了较好的梳理。理论介绍简洁明了、框架清晰、技术方法合乎法律规范、操作性强,特别适合于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日常应用,对于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就业者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我的校园:致即将分离的我们

    我的校园:致即将分离的我们

    回忆我们青葱的岁月(肯定写的不好,但却是最好的回忆)
  • 冥幻魔界

    冥幻魔界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每天都在看的番剧,它不只是番剧.....本来过着平静生活的白晓楠,在某一天发现了这一现实世界分崩离析,最为真实的现实化为碎片,以往飘渺的虚无化为实体......
  • 苍天无情人间有情

    苍天无情人间有情

    介绍一个农村80后的孩子如何走进外面的世界。在现实中又如何的孤单、无助的感情类小说。
  • 欢迎来到录像馆

    欢迎来到录像馆

    在自己的录像馆即将要彻底倒闭的那一天,孙天在地下室打开了那道门……
  • 尊主大人萌萌哒

    尊主大人萌萌哒

    咦咦咦?我这是来到什么地方?当陌小眠睁开眼时,她表示很方,敢情睡一觉就穿越异世,那么是不是再回头睡过觉能穿越回去?另外,眼前的高冷大帅哥怎么回事?……而当看到一向高冷无比的尊主大人,居然撒娇起来~”陌小眠表示很迷,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