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2000000003

第3章 于无声处听春雷(1976~1978)(1)

2008年,北京、上海的许多剧场都贴有这样一张海报:

一部话剧,可以引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关注;一部话剧,可以驱使全国2700多个剧团同时上演;一部话剧,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重大变革;一部话剧,可以吸引数千万人踊跃观看……

有这样的话剧吗?

有!这就是30年前轰动全国的话剧—《于无声处》。

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中,《于无声处》被看做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

1978年9月,这部以天安门事件为题材、由业余话剧队表演的《于无声处》第一次演出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此剧奇迹般的在全国广为流传,有2700多个剧团同时排演该剧,数千万人通过报纸、电视和剧场,阅读和观看了这部话剧。

在“文革”过后的阴霾中,剧中“人民不会永远沉默”的呐喊似惊雷乍响,表达出人民群众正义的呼声,宣泄出压抑多年的全民情感,不经意间直接参与了一个时代的转折进程。当年《文汇报》全文发表剧本时在按语中说,《于无声处》“说了亿万人民心里要说的话,表达了亿万人民内心深处的强烈感情”。1978年11月16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其标题就是《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

这部被看做“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的《于无声处》即使在今天看来,它所闪现的人性光芒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于无声处》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是因为它表达的是人们捍卫哭泣的权利以及评价英雄的权利。

那么,这个时代是如何开始的呢?

粉碎“四人帮”: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2008年8月20日,这一天北京奥运会已经进入尾声,中国位居本届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已经没有悬念。正当中国总共能拿多少枚金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时,新华社的一则不足百字的消息也在这一天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华国锋,今天很多80后的年轻人听到这个名字也许会备感陌生。然而回溯改革开放的原点,我们就会发现,在揭开这个时代序幕的历史正剧中,这位当年55岁、操着一口山西方言的老人却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离我们最近的百年历史中,很少有哪个时代是在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中开始的。以至于我们后来讲述中国30年改革开放历史的时候,总是习惯于从1976年10月21日那个整个民族都为之震撼的历史场面开始。那一天,首都150万人走上街头。在游行队伍中,人们载歌载舞,尽情释放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就在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将江青和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几天后,这个消息传到了全国,整个中国为之沸腾。

10月21日后,一连几天,整个中国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都有上百万人走上街头。在20世纪70年代,参加各种游行集会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哪一次游行像1976年10月21日的游行那样,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

在上海游行的队伍中,一名叫宗福先的青年工人被眼前兴高采烈的人群打动,他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了一句话: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回家后,29岁的宗福先依然心境难平,正在参加业余写作培训班的他,决定以此为题材写一部话剧。两年后,这部以天安门事件为题材,由上海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表演的《于无声处》第一次演出,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场观众持续不断地鼓掌,迟迟不肯离去。

时隔30年,已届花甲之年的宗福先回忆起来,依然心生感慨。当媒体问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什么他会成为最早呐喊的那个人时,宗福先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说:“这或许是一种偶然。许多偶然叠在一块儿,成就了这么一件事情。我们的戏没有那么好。第一,从艺术质量上没有那么高;第二,它也没那么大的作用。造成那么大的轰动,是历史使然,就是中国历史走到那一步,就要有这么个事件发生,要有个戏点这么一炮。正好我们在这个时候出来,就轮到我们,或者说我们中了头彩。”

这一天,《解放军报》发表了郭沫若填的一首词《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随即被《人民日报》等报刊迅速转载。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

10年“文革”走进了历史,一个大动乱的年代结束了。这一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

举国上下的狂欢,似乎在几天后的10月24日达到了高潮。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举行了100万人参加的庆祝大会。下午3点,在《大海航行靠舵手》圣歌般的乐曲声中,身穿军装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是华国锋第一次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面对天安门广场上的百万军民,一个领袖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向广场上的人群挥手致意、含笑鼓掌,就像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曾经做的那样。然而对于突然成为中央领导人的华国锋来说,如此盛大的集会来得太突然了。他习惯性地双手抱拳,对着广场上的人群连连作揖。

华国锋作揖的那个动作“虽然符合中国民风,也有传统之美,但毕竟不能登大雅之堂”。情急之下,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只好跑到华国锋面前小声说:“华主席,您挥挥手,向群众致意。”华国锋明白了摄影师的意图,立即挥手向广场上的群众致意,杜修贤迅速地抓住了这个瞬间。这张面带微笑、高高挥起右手的照片就像10年前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的照片一样,成为华国锋的典型形象流传全国。

这张照片也给了诗人贺敬之灵感,这一年,他创作了长诗《中国的十月》:

一九七六年,伟大进军的十月,看天安门上,华主席在向我们招手,听《国际歌》声,在全球响彻……

这一天,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

“华国锋同志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1976年4月,毛主席亲自提议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4月30日,毛主席又给华国锋同志亲笔写了‘你办事,我放心’,表达了毛主席对华国锋同志的无限信任。

“斗争的实践证明,毛主席生前的决策是何等英明。毛主席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党又有了自己的领袖华国锋主席。”

从这一天起,黑体印刷的“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你办事,我放心”就出现在全国报纸上。华国锋的标准像开始和毛泽东的画像并列悬挂,他的宣传画醒目地出现在公共场合,上面写着毛泽东的题字:“你办事,我放心”。

一首名叫《交城山》的歌曲像《东方红》一样,开始在全国流行:

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交城出了个华政委……

10月31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解放军报》编辑部的文章《华国锋同志是我们党当之无愧的领袖》。文章说:“华国锋同志不愧为把毛主席的事业推向前进的掌舵人,不愧为毛主席缔造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袖”。

从此以后,华国锋成为“英明领袖”。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说:“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再次有自己的英明领袖而感到无限自豪。”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要求人们:

“我们要响应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号召,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积极支持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虽然“四人帮”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但是整个社会在巨大的惯性作用下,继续在原有的轨道上运转。

春耕前的大辩论

粉碎“四人帮”的游行在全国持续了好几天。当时,在天津歌舞剧院工作的词作家韩伟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参加了游行。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单位食堂已经准备好了饭菜,还预备了酒。平时不喝酒的韩伟兴之所致,那天也举起了酒杯。在20世纪70年代参加过多次政治性游行的韩伟后来回忆说,因为当时心里确实很高兴,就在喝酒的时候即兴吟了几句诗。没想到大家听了后说,这诗写得好,应该编成歌词。

在历史长河掉头的瞬间,人们的激情点燃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韩伟随后把整理好的歌词寄给了他的老搭档施光南,请他谱曲。一首名叫《祝酒歌》的歌曲就在一个欢庆之夜问世了。

后来,《祝酒歌》在很短的时间内流行开来,被人们广为传唱。在当时,大概没有哪一首歌比《祝酒歌》更能唱出人们的心声了。

《祝酒歌》最后几句最能引起人们共鸣:“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愿洒热血和汗水……”正是对粉碎“四人帮”的兴奋和对新生活的渴望,使这首歌成为当时最受欢迎、最流行的歌曲。

这时的中国刚刚告别“文革”时代,人们带着对新生活和改变自身命运的渴望唱出了这首歌。实现四个现代化,也是一年多以前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郑重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实现四个现代化,这让在“文革”中久经磨难的人们激动不已。这种激动,今天的人们也许已经很难理解了。

不经意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呼声,成为一个响亮的时代音符,久久地回荡在人们心中。

但是,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四个现代化,最早是毛泽东在1959年提出的。在毛泽东书房里,有一本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从1959年底到1960年2月,毛泽东用了两个月时间,开始了一段特殊的读书生活,这在毛泽东一生中是不多见的。后来,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被整理成一份近10万字的谈话记录。在这近10万字的谈话记录中,有一段话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

毛泽东没有看到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他带着对国家前途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告别了他开创的事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图伟业,只能由后来者去完成了。

党史专家认为,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就带领中国人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希冀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但是,探索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就在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反右派运动、大跃进和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前行的国家和民族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原本与西方世界开始缩小的差距又被重新拉大。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的年代,“阶级斗争”成为主导人们一切行动的圭臬,至于是不是“一抓就灵”,在当时是没有人敢问一问的。

1968年,辽宁岫岩县一个叫黄旗沟的小村庄在这一年春耕前爆发了一场“大辩论”。

1964年春耕时,原岫岩县委在这个生产队总结了一个具体贯彻执行“三自一包”的经验,叫做“以犁定组,地块落人,见苗付酬”。“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原岫岩县委领导班子被认为是“中国赫鲁晓夫在岫岩县代理人”。到了1968年春开犁种地的时候,这个“经验”要不要继续推行就在广大“贫下中农”中产生了一场“大辩论”。

在辩论中,一种意见主张继续推行过去的做法,以犁定组,地块落人,见苗付酬。这样可以提高积极性,有奖有罚,责任清楚,干活起劲,进度快。另一种意见主张突出无产阶级政治,靠毛泽东思想挂帅,思想领先,强调为革命种田。

老贫农王连山在辩论中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有劲往‘公’上使,干活扎实。突出工分,有劲就往‘私’上使,完全是为个人,对集体没有好处。就拿打柴来说吧,往年定的工分也挺高,可是社员怕苦怕费粮,谁也不愿上山,拖到种地的时候还在打柴。今年办了学习班,大家都向张思德、白求恩学习,10天工夫就备足了全年的烧柴。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得到的是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工分得到的是资本主义思想,我们绝不能正道不走走歪道!”

经过“辩论”,人们认为,要不要实行“小包工”,是关系到农业生产方向的大问题,是关系到两条道路斗争的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走向邪路。“小包工”是中国赫鲁晓夫式的活命哲学,是毒害贫下中农的“砒霜”。只有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才能种好地。离开了毛泽东思想,是种不好地的。要经常斗私,经常批修,千忙万忙不转向,红心永向毛主席,打好革命、生产两大仗。

后来,《人民日报》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登了这场“辩论”,题目是:《开犁前的一场革命大批判》。在《人民日报》配发的编者按里,这场“大辩论”被说成是一次很深刻的“政治工作”和“对修正主义的一次大批判”,引导农民???真正从思想上彻底煞住了资本主义倾向,进一步树立了靠毛泽东思想种田,为革命种田的思想”。

阶级斗争、政治挂帅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姓资姓社”成为人们一切行动前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为革命种田”的结果是:直到1978年,中国人均粮产量还是318公斤,只比国民经济恢复后的1952年多30公斤,比1956年多10公斤,整整徘徊了22年。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主导一切的年代,贫困无处不在,农村连吃饱饭的问题都没有解决。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到安徽定远、凤阳等地去采访。他在调查报告中详细记录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当过志愿军的史成德一家10口人,只有3只碗,还是破的。1979年,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记者到西部农村调查。调查发现,1978年西部农村全年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是山西吕梁地区,为人均70元;最低的是宁夏固原和定西,只有36.8元。

“文革”期间,历史学家高华有一天在南京大学校园看到一群来自安徽凤阳的农民。直到今天高华还记得,这群农民中男女老少都有,公社大队为他们提供的证明上面写着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一切革命队伍里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然后是几句话:某某某是贫下中农,因遭自然灾害,外出要饭,请予帮助。

1975年,新华社记者杨继绳来到天津第一棉纺织厂作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天津第一棉纺织厂电动车间在编人数345人,有66.95%的人平均收入在20~25元之间,18.84%的人平均收入在15~20元之间,8.11%的人平均收入在13~15元之间,人均收入在25元以上的只有几户人家。

同类推荐
  • 金色的诞辰——武威区域经济实证分析

    金色的诞辰——武威区域经济实证分析

    本书内容有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民勤湖区的贫困问题怎样解决、走符合武威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启动运用好民间资金、着力把草畜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等。
  • 共和国的经济与周恩来

    共和国的经济与周恩来

    周恩来是新中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领导的经济建设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周恩来的经济思想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周恩来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不仅可以深刻地懂得新中国经济的奠基、创业和发展是来之不易的,而且,能够从中获得许多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
  • 经济纵谈2007

    经济纵谈2007

    金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经济区的发展至关重要,离开一个功能强大的现代金融体系,经济增长将会受阻。本文分析了当前广西金融运行的现状,实现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探讨了金融如何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 美女经济的要素、结构与动力

    美女经济的要素、结构与动力

    知识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知识市场经济是追求真善美的经济。美是客体的规律和主体的利益的和谐在主体意识中的整体直觉,是真和善在主体直觉中的统一。客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自然美,主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社会美,人的美是二者的统一。美女就是人的美。
  • 锦江商脉:三千年商路暨南方丝绸之路始点

    锦江商脉:三千年商路暨南方丝绸之路始点

    一部人类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商业文明史。锦绣,不光是一个丽词,或许也是两种最贵重的商品。锦江、锦城、锦里、锦官驿……带锦字号的名字,给成都商业带来了锦绣华章。成都商脉,因锦江古老绵亘,因锦江乘风破浪,因锦江名扬四海。商业之脉,说到底,就是商人之脉。厘清了人脉,也就握住了商脉。锦江这个滔滔不息、流溢千年的河流大品牌,又滋养出了众多丽如锦绣的商业大品牌。把手放进城中锦水,我们就能摸到悠远绵长、流动不休的成都商脉。
热门推荐
  • 时空位面穿越

    时空位面穿越

    《新书无限制穿越万界》杨聪,一个孤儿。上课睡觉时偶然获得了一个系统的认可,而系统带着杨聪穿越在无数个位面中完成任务。电影世界,电视剧世界,小说世界,动漫世界,空想世界....都可以穿越。欢迎加入时空位面穿越读者群,群号码:537211363
  • 华山之绝世大侠

    华山之绝世大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华山,可以说是喜欢武侠的人心目中的圣地。一说到笑傲江湖这本书,就不得不说到华山,然而华山的结局却不得不说是个悲剧。这是一个对坏人来说最好的时代,对好人来说最坏的时代。都说笑傲无侠,李博文却带着侠客行系统而来,铁定心思要做那一代大侠。
  • 再度首

    再度首

    她的以为他死了,三年来夜夜都循环着那一天的场景。再遇到他时,他不认识她。这一次,她到底该不该抓住他的手……这一次,又是否是悲剧……
  • 虚界之云空战场

    虚界之云空战场

    虚界,一个与现实世界相悖的世界,一个是有,一个是无,贺云山,一个幸运的小伙,成为虚界在现实世界的宿主,然后一步步的成为新世界的救世主。
  • 帝先生的娇妻是大佬

    帝先生的娇妻是大佬

    【女强、婚后、1v1双洁甜宠、马甲多多】当慕雪染回国,打算安安静静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时,总有一些小蚂蚱在她面前蹦跶。秉承着能动脚绝不动手,能动手绝不动口的原则,慕雪染爽虐渣渣,频频掉马之时,却无意发现自己的身世也不一般。他没想过会再次见到她,看到她眼角滑落的眼泪时,帝九枭发现自己是真的失了心。慕雪染:“若你对我有一丁点的背叛,我都会亲手解决了你。”帝九枭:“慕慕,这辈子我帝九枭绝不负你。”——多年后,一次记者采访。“请问帝总,您在家里的地位如何?”帝九枭坦然道:“夫人第一,女儿第二,我第三。”而另一边,一个与帝九枭有七八分像的小男孩面无表情的关上了电视机。
  • 易百分凌九秒

    易百分凌九秒

    时间,如果能够定格在这一刻,就好了。我喜欢你,永远的那种。(勿上真人)
  • 弑神咒

    弑神咒

    乾符——乾为天,布阵;坤符——坤为地,结界;震符——震为雷,雷动;巽符——巽为风,御风;坎符——坎为水,凝水;离符——离为火,引火;艮符——艮为山,负重;兑符——兑为泽,束缚;
  • 林氏家族修真路

    林氏家族修真路

    一步凡,一步仙。林氏家族一步步崛起的故事
  • 宠妻成魔之左少的小娇妻

    宠妻成魔之左少的小娇妻

    逛个街,居然多出了一个儿子,接着孩子的爸爸也出现了,他说会宠我一辈子……
  • 如果可以重来我不会再喜欢你

    如果可以重来我不会再喜欢你

    一场网恋,让符圆圆,认实了黄浩林。符圆圆本以为是一场甜甜的恋爱,没想到是,刀刀割心的苦涩。符圆圆:“我喜欢你”。黄浩林:“玩玩而已还当真了,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