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43000000029

第29章 隋代(1)

释慧远

释慧远(523—592年)俗姓李,敦煌人,隋代名僧。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声誉仅次于东晋庐山惠远,亦称“小惠远”。后居山西晋城(今山西省晋城市)。

慧远幼丧父,与叔同居。7岁上学,聪敏超群。13岁出家,入泽州(今山西晋城东北)东山古贤谷寺为僧,从思禅师。16岁时,思禅师命其从湛律师前往邺城,博涉大小经论,同时又师从律宗之祖慧光十大弟子中的法上、慧顺为师,而慧光的其他弟子并为其证戒指导,认真研习律宗基本经典《四分律》。苦学修行7年后,返回晋城清化寺。“众缘欢庆,叹所未闻。各出金帛,为之兴会。讲堂寺宇,一时崇敞。韩魏士庶,共通荣之”。

建德七年(578年)即北齐承光二年春,北周灭北齐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将其灭佛政策推行到原北齐境内。周武帝命原北齐境内著名僧人共集宫殿,周武帝亲谕灭佛要义道:“朕受天命,养育兆民。然世弘三教,其风弥远。考定至理,多皆愆化,并令废之。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礼义忠孝,于世有宜,故顺从立。且自真佛无像,则在太虚,遥敬表心。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丽,造之致福,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民向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既虚引费,不足以留。凡是经像,尽皆费灭。父母恩重,涉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岂容!并退还家,用崇孝始。朕意如此,诸大德谓理如何?”在场沙门大统、法上等佛界首领及高僧大德500余人均默然不语,相顾失色,无人敢答。唯慧远前出作答:“汉明以前,经像未至,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武帝道:“佛经外国之法,此国不须,废而不用:七庙上代所立,朕亦不以为是,将同废之。”慧远日:“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仲尼所说出自鲁国,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则是不尊祖考。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前存儒教,其义安在?若尔则三教同废,将何治国?”远又日:“诏云退僧还家,宗孝养者。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何必还家,方名为孝?”慧远抗争,周武帝大怒,众僧莫不畏惧流汗。僧众首领上统衍法师执远手泣日:“天子之威,如龙火也,难以犯触,汝能穷之。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后远隐居于汲郡西山苦修精研佛理。大象二年(580年),朝廷重新恢复佛教传播,远遂“长讲少林”寺。隋开皇五年(585年),受泽州刺史千金之请赴本乡。两年后往定州,接着受诏赴西京长安。于是与大法五人.“仍与常随学士二百余人,创达帝室,亲临御筵,敷述圣化,通孚家国。上大悦,敕住兴善”。又新建净影寺,远常居讲说,前来求学者700余人,皆海内佛教界英才。“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莫高于远矣”。远身长八尺,腰有九围,登座震孔,雷动蛰惊。开皇十二年(592年)受诏主持佛经翻译,整理刊定经义,当年卒于净影寺。时年70岁。隋文帝叹日:“国失二宝矣”,为之罢朝。泽州本寺古贤谷寺和净影寺为其立碑,大文豪内侍郎薛道衡撰文,大书法家内侍郎虞世基书写,名匠丁氏镌刻,时人称为“三绝”。今人汤用彤说:“隋时慧远,僧中硕望,初居大兴善寺,后以其寺法会实繁,置寺别居,名为净影。海内慕风,名僧居此者亦多。”

远撰著有:《温室经义记》1卷,《观无量寿经疏》2卷,《大乘起信论义疏》4卷,《大乘义章》20卷,《大般涅槃经义记》20卷,《维摩经义记》8卷等。

参阅【唐】释道宣《续高僧传》;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

赵煚

赵煚(gui 归)(532—599年)字贤通,天水西(今礼县东)人。隋名将。官宦出身。祖超宗,魏河东太守。父仲懿,尚书左丞。

煚自幼丧父,赡养母亲至孝。14岁时,有人盗伐其父墓地树木,煲悲恸万分,将砍树者扭送官府,见西魏左仆射周惠达,只作长揖而不跪拜,陈述自己的孤苦情状,周为叹息流涕,治罪伐树者。及长,深沉有志向,涉猎书史。

后从丞相宇文泰,任相府参军,随从参与洛阳之役。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550年),宇文泰从洛阳班师,煚自请留守,率所部和北齐大战,五战皆捷,因功封平定县男,累迁中书侍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人北周后任陕州(今河南陕县)刺史。时信陵(在今湖北秭归县东)、秭归(今湖北秭归县)两郡蛮族反抗北周,煲提兵500人出其不意,各个击破,接着又连破蛮族和南朝陈国军队的联合进攻,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升迁荆州总管长史。保定四年f564年),武帝将出兵征齐,意欲一举攻占齐黄河以南郡县,煚建策认为“河南洛阳,四面受敌,纵得之,不可以守。请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可一举以定”。武帝不采纳,导致失败,无功而回。后随上柱国于翼伐陈,攻克城池19座,大胜而返。累迁为御正上大夫。

煲与宗伯斛斯征素来不和,征后为齐州刺史,因事下狱,自知罪重,越狱逃走。武帝大怒,通缉追捕甚急。煚上密奏日:“征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征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此大赦”。武帝采纳其议,征被赦免,而煲从不言及此事。及杨坚为相,加上开府,复拜天官都司会,不久再迁大宗伯。

入隋后,隋文帝封为大将军,晋爵金城郡公。再迁尚书右仆射,不久因事贬任陕州刺史。转任冀州刺史,颇有政绩。煲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冀州风俗不淳,市民多奸诈,煲严禁交易中的欺诈行为,于集市设置公平秤、公平尺,方便市民。文帝闻知大为赞赏,诏令作为法定制度全国推广。文帝东巡洛阳时接见煲,特嘉奖他治理冀州的政绩。尉劳道:“冀州大藩,民用殷富,卿之为政,深副朕怀。”

曾有人盗煲田中蒿,被吏所执。煚日:“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安慰后遣还,命人载蒿一车以送盗蒿人,盗者惭愧,胜过重刑。其在任即以此种方法以德化民。

开皇十九年(599年)卒,时年68岁。

参阅《隋书》卷46;

《北史》卷75

令狐熙

令狐熙(539—602年)字长熙,敦煌人。隋名臣,儒将。出身河西世族。父整,官至北周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

熙性严肃持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自处。不妄交宾客,凡所交接,必为当时名士。博览群书,尤精《三礼》,又善骑射,且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不久授帅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所历均以才干出名。后为方下大夫,袭爵彭阳县公,邑2100户。周武帝攻灭北齐,以熙留守有功,增邑600户,进位仪同,再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在任享有很高声誉。

隋文帝杨坚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不久授司徒左长史,加上仪同,晋爵河南郡公。吐谷浑侵袭边境,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楷征讨,以功晋位上开府。蜀王秀出镇西蜀,任为益州总管长史。未到任,改授沧州(治今河北南皮县东南)刺史。当时山东因北齐败亡之后,社会秩序不整,户口簿籍大多不实。熙宣喻劝慰,动员民户归乡自报户口,自来报上一万多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到洛阳,熙前往朝见.吏民恐其调任,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开皇八年(588年),诃任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后历并州总管司马、雍州别驾、长史、鸿胪卿。再迁为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

隋文帝祭祀泰山回至汴州,厌恶当地虽繁盛,但多奸猾.民风不正,调任熙为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北)刺史,予以治理。熙到任后即“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文帝甚为赞赏,对侍臣说:“邺都,天下难理处也。”命相州刺史豆卢通学习令狐熙的治理办法。当年考绩为天下第一,赐帛300匹,颁告天下。

后文帝以岭南夷、越多次反叛,征拜熙为桂州(治今广西桂林)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前补授,改封武康郡公。熙到任后,大力弘扬恩威信誉,当地首领相互道:“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喻,我辈岂可违乎?”于是相继归附。此前,因州、县多故,政令不畅,长吏多不得到任所,而寄政于总管府,熙全部遣往各自任所。又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有陈朝旧将、安州刺史宁猛力,据地日久,骄倨自负,依恃地方阻险,未曾拜谒其上司官长。熙亲笔写书信,以朋友相待.又遣人看望猛力母疾并赠药物,猛力感动,到府拜谒熙,从此不敢为非。熙以州县多有同名者,于是奏改安州为钦州,黄州为峰州,利州为智州,德州为欢州,东宁为融州,文帝均从其请。在职数年,上表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愧惧兼深,常愿收拙避贤,稍免官谤。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但臣夙患消渴,比更增甚,筋力精神,转就衰迈。昔在壮齿,犹不如人,况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文帝不许其辞官,赐以医药。

熙奉诏命,令交州少数民族渠帅李佛子入朝,而佛子阴谋作乱,为拖延请求仲冬上路,熙为羁縻,准其请。有人到朝廷反映熙受佛子赂贿而应其请,文帝对熙生疑。不久,佛子反叛的消息传到朝廷,文帝大怒,确信熙受贿,遣使者将熙锁押到京。“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今湖南永州),忧愤发疾而卒,时年63岁”。文帝怒不能解.抄没其家财。

后行军总管刘方擒获佛子送达京师,言熙实未受贿,澄清事实.文帝始悔悟熙被冤屈,于是召熙四子,分别任以官职。其第四子德棻,最为有名。

参阅《隋书》卷56;

《北史》卷67

辛公义

辛公义(540—602年)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隋著名循吏。祖徽,魏徐州刺史。父辛季庆,任青州刺吏。

公义早孤.为母所抚养,亲授书传。北周天和间(566—576年),被选为太学生,以勤学苦读著称。周武帝时,被召入露门学,周武帝令他与大儒讲论道义,他以学识博深而受人敬慕。建德初年(572年),授为宣纳中士,后随周武帝灭北齐,因功迁掌治上士、扫寇将军。杨坚任周相时,又授为内史上士,参掌机要。

杨坚代周建隋,公义为主客侍郎,掌管内史舍人事,封爵安阳县男,邑200户,不久转驾部侍郎,出使江陵安辑边境。开皇七年(587年),又被派遣勾检诸马牧,得马10万匹,隋文帝十分高兴,赞日:“唯我公义,奉国罄心。”开皇九年(589年),从军平陈,以功授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吏。

时岷州陋俗,“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到任后,决心改变此俗。他下令府役将境内所能查找到的患者抬扶到州衙中厅,因天热,病者甚多,“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在厅中设置床铺,昼夜居于患者之间办理公事,出俸禄购药,请医生为之治疗,并亲自料理病人饮食。患者愈,又召见其亲属,晓之以理,谕之日:“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患者亲人皆“惭谢而去”。从此,岷州“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任牟州(治今云南牟定县)刺史。赴任先至监狱,亲自审理案件,十余日审理毕历年积案,始到州衙“受领新讼”。凡诉讼案件力求从速决断,若一时难以断案,即住宿衙内。有人劝说他说:“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公义答言:“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知,皆受感动。后有欲争讼者,其乡间父老遂劝解道:“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大多互让而止。

仁寿元年(601年),公义充扬州(治今江苏省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杨暕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境,即令贿赂笼络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严格执行法纪,毫不留情.于是杨暕怀恨。炀帝即位,被诬去官。吏人守阙诉冤,相继不绝。数年后炀帝悟,拜内史侍郎。后历为司隶大夫,检校右御卫武贲郎将。卒于征途柳城郡,享年62岁。

参阅《隋书》卷73;

《北史》卷86

皇甫绩

皇甫绩(541—592年)字功名,安定朝那(今平凉市东)人。隋名臣。祖穆,魏陇东太守。父道,北周湖州刺史、雍州都督。

绩三岁而孤,为外祖韦孝宽所鞠养。尝与诸外兄博奕,孝宽以其惰于学业,严训督责,悯绩孤幼,特意免责。绩叹日:“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厉已,何以成立?”命侍人自杖三十。孝宽闻而对之流涕。于是专心苦学,略涉经史。

周武帝宇文邕为鲁公时,引为侍读。建德初(572年),转宫尹中士。武帝尝避暑云阳宫,时宣帝宇文赟为太子监国。卫剌王作乱,城门被关闭,百官大多逃散。绩闻变急赴救难,于玄武门遇皇太子,太子下楼执绩手,悲喜交集。武帝知而嘉赏,迁小宫尹。宣政初(578年),录前后功,封义阳县男,拜畿伯下大夫,累转御正下大夫。周宣帝死后,绩与郑译等扶助隋公杨坚为相主持朝政,加位上开府,转内史中大夫,进封郡公,邑千户,再拜大将军。

隋开皇元年(581年),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县)刺史,增邑通前2500户。后历都官尚书,转晋州(今山西太原)刺史,将赴任.对隋文帝杨坚说:“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患难以报国恩。今伪陈尚存,以臣度之,有三可灭。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予戎行,展丝发之效。”隋文帝嘉其壮志,慰劳而遣赴任。及陈朝被平定,授绩为苏州(令江苏苏州)刺史。

高知慧等在江南作乱,州民顾子元起兵响应,向绩进攻,相持八旬。子元原对绩较敬重,“素感绩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绩给子元写书信说:“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金陵百姓,死而复生。吴、会臣民,白骨还肉。唯当怀音感德,行歌击壤,岂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聊非吾民,何须酒礼?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待强援,绰有余力。何劳踵轻敝之俗,作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徒惑骁雄之志。以此见期,必不可得。卿宜善思活路,晓喻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杨素率援兵到,合击破敌。授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不久,因病还京,文帝赐以御用药物,“中使相望,顾问不绝”。卒于家,时年52岁,谥日安。

子偲嗣。官至尚书主爵郎。

参阅《隋书》卷38;

《北史》卷74

赵仲卿

赵仲卿(541—605年)天水陇西(今陇西县)人。隋猛将。父刚,为北周大将军。

仲卿性粗暴,有膂力,周齐王宇文宪甚为称赏。从攻北齐,攻取临秦、统戎、威远、伏龙、张壁等五城。又与北齐将段孝先交战于姚襄城(今山西吉县),苦战多日,取胜。以功授大都督,不久统领宿卫。又参与攻灭北齐战役,以功迁上仪同,兼赵郡太守。入朝为畿伯中大夫。王谦发动叛乱,当时仲卿奉命出使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即与总管豆卢勣发兵拒守。王谦领兵来攻,仲卿督兵出战,前后交战17次。及王谦被平定,仲卿进位大将军,封长垣县公,邑千户。

同类推荐
  • 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者--列夫·托尔斯泰传

    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者--列夫·托尔斯泰传

    本书共分十章,以及引子和附录。内容包括:早年的憧憬、探索人生、寻觅与追求、创作高潮、艺术之神、走向人民、世纪之交、最后的岁月等。
  • 通鉴载道:司马光传

    通鉴载道:司马光传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经学家,所著《资治通鉴》为中华古史学经典绝品。他品行高洁,而为时人所赞叹。本传系统叙述司马光生平,突出其史学成就,文笔也较为清丽。——文史专家王曾瑜本传富有独特的个性视角,传人传事,客观真实。作者在短小生动的章节叙述中,见人见事见故事见性格见品德见作为,将传主的繁复人生给予公正生动的文学呈现,很好地写出了司马光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行为“泥古”与道德坚守的性格形象。——文学专家李炳银《通鉴载道--司马光传》历史上的司马光不仅是一位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本书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客观的视角,用生动幽默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再现了一个立体的司马光的形象。
  • 莫言:诺奖的荣幸

    莫言:诺奖的荣幸

    本书是国内唯一部零距离、长时间,及时而又深度解读莫言的权威读本。莫序,道出了他们同窗同道之间的深情厚谊;朱文,更见证了莫言从北京魏公村走向斯德哥尔摩红地毯的神奇道路。附录中朱寒汛的万字散文《小鼠侃象》更真实地记录了一个“80后”文学青年对莫言的别样观察,前后呼应,形成了父子两代研读莫言的独特景观。代后记,全面真实地回顾了近30年前,莫言与朱向前们追逐文学梦想的小环境和大背景。
  • 林肯传

    林肯传

    本书是戴尔·卡耐基为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著的传记,详述了林肯坎坷但充满传奇的一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贫困,却对读书充满兴趣,凭借天分和努力,他成了一名律师,经常以自己微薄的收入为当事人垫补律师费。接触政治后,林肯对政治充满兴趣,自身的成长经历及从事法律事业让他对社会底层民众充满理解与同情。几经沉浮,林肯终于赢得选举,掀开了美国历史新的篇章——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废除美国黑人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统一。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高更列宾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高更列宾

    尹成君、冯志才、乔伟、马建编著的《高更列宾》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高更列宾》对高更、列宾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热门推荐
  • 如意书

    如意书

    人人都说,谢六小姐清溪的人生就是一本如意书。她祖父是当朝吏部尚书,她父亲探花郎出身,前途一片光明。她母亲是永安侯府的嫡次女,得丈夫爱重,一连生了三个嫡子。至于她自己,出生时便因龙凤胎的关系,引起不小的轰动,待越长大后,这张脸也是越发地不得了……可当她遇到某人时,才明白,有些人天生就是来克她的。即便是人生赢家,也不好写这如意书啊!
  • 傲娇男神的日常

    傲娇男神的日常

    这是一个妖,神还有普通人的和谐日常生活故事,期中考试:凛宁“老师,我的笔写不了。”老师近看,马上就赏了凛宁一个暴栗“你别用神力把笔冻住啊。”“哦”;又过了一会凛宁又说“老师,我的笔还是写不了啊。”,老师再次靠近一看,无语了:认真的,你别把试卷冻成冰块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少年之侠客行

    少年之侠客行

    少年侠客江湖行,不负韶华不负卿。众里觅他千百度,回首轻骑绝尘去。
  • 皇夫的春天

    皇夫的春天

    萧女皇在她登基后以为自己可以有后宫三千面首,奈何皇夫很妖孽,女皇很无奈。
  • 天后重生之绝代风华

    天后重生之绝代风华

    一个天后的堕落,是另一个天后的旦生。她从一个超级巨星变成一个为梦想拼博的女孩,她要再现风华活出她应有的风彩,但是为毛旁边多了个没脸没皮的老男人,说什么我是他老婆,还说姐我是你的?靠!滚吧你!死一边去!!!
  • 你是我人生中的插曲

    你是我人生中的插曲

    相信每个人的青春里面都有一群人,他们陪你哭陪你笑陪你闹陪你一起看烟花落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韩娱之帝国

    韩娱之帝国

    中国企业家重生在韩国,这次哥们不混商业圈改混娱乐圈。成为明星,建立自己的娱乐帝国。啥玩意?潜规则?滚蛋,哥玩的是两情相悦。
  • 剑圣盖聂2

    剑圣盖聂2

    为了得到广陵散秘籍,秦王派下“十三剑客”捉拿盖聂,盖聂被逼到绝境,带着忆儿逃往昆仑山,在昆仑山遇到神秘门派,揭开了忆儿身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