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37000000008

第8章 少年那些事儿之“过大年。”

1.春节,陈酿的华夏文化

过年/大年/小年/除夕/新石器时代/传说/尧舜/年兽/王安石/元日

过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过春节。但是,年却不能说是春节,它们不是等量代换关系。年有大小之分,当然就有过大年与过小年之说。你听说有过大春节和过小春节的吗?没有吧。所以,我的理解,春节有种新文化的含义,过年就有些中国远古传统文化的味道。

春节,俗称“过年”或“过大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拜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了。人们刚刚度过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夜,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日子。所以,每当春节到来之际,人们自然要充满喜悦地迎接这个日子。

我曾经在书本上读到关于过年时候的景象:“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糖瓜祭灶,是在农历十二月(就是腊月)二十三,新年的气息就从这一天开始有味道了,也把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叫小年。后面的“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都是为腊月三十儿准备的,是真正的过年,又称作“大年三十儿”。“年三十儿”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又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说起这“过年的大年三十儿”、“除夕”,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新石器时代,世间有一种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是不是有点儿像那动物冬眠,只不过是反季节的),人们都叫它“年”。每到农历腊月间它才爬上岸,像约定俗成的一样,在“大年三十儿”晚上去吞食牲畜,祸害人命。因此,每年一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提前逃往深山老林,跟“跑反”一样躲避“年”的肆虐。

有一次,在一个叫桃花坞的地方,大概接到了尧帝手下的通知,人们扶老携幼准备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是不是有些“乱”啊?这是“跑反”,顾不了那么多了。

正在这时候,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鹤发童颜,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大家都在忙着“跑反”,谁还有闲心搭讪你乞讨的呀。那老头恰遇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这老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休要害怕,你若让我在这儿待上一夜,我保准能把那‘年’兽撵走”。老婆婆上下打量了那乞讨的老人一番,见劝说不成,无奈,只好撇下那老者在家,上山避难去了。

很快,天就擦黑了。只见天空中黑风浩荡,飞沙走石。趁着月黑风高,那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年”便霎时闯进寨子。“年”兽四下张望,正好看到东头老婆婆家屋内烛火通明,门上还贴着大红纸,特别抢眼。它怪叫一声,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就在它将近门口时,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它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站立在院中央,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这声音,响遏行云、振聋发聩。“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从此,无论过年还是过节,“年”再也没有来到人间祸害百姓。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都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也因此,初一一大早,人们走亲串友道喜问好的风俗流传开来并越传越广。经过了几千年的发扬光大,现在春节(就是过年)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虽然是传说,但它确实为我们找到了这过年的来历。后来,宋代政治家兼诗人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诗不也是对这传说中的“过年”的很好的诠释吗?

传说,是一种古老的口头叙事文学,一般是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不得不承认,我们就是生活在有着丰富传说的国度里。在我们传说简直是不胜枚举。正是这浩如烟海的美丽传说,构成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无穷魅力。传说,犹如镶嵌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宝石,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这四大民间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就是聆听着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沐浴着这充满童话色彩的文化雨露,不断传承、繁衍生息、成长壮大。

2.过年,渐远的饥饿情节

度日如年/食肉动物/毛泽东思想时代/大寨精神/大庆精神/三聚氰胺/山珍海味/SARS/三高/小康社会/富贵病/减肥

我们农村这些“小鬼儿”都盼望着过大年。最现实的就是,过大年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坐桌子啊,就会有大块大块的肉吃啊!就这么简单,要求不算高吧。

要知道,过年,一年就只一次,还得熬过365天才能轮到,那真是个盼望啊。对那过年,简直是望眼欲穿。不是说度日如年吗?在我们农村这些“小鬼儿”中的理解,就是这个意思。

人,本来就是食肉动物。那时候,一年下来,我们这些农村“小鬼儿”能够吃上三两次肉就不错了。你瞧瞧那几只鸡,长得倒挺快,不到半年就活蹦乱跳的。可是金贵得很,过年根本不舍得杀,要留着来年开春下蛋,好换盐哪。一头猪要喂一年才能够长成,也不舍得把它拿去杀了过年,而要把它赶去卖了换大钱,派上更重要的用场,你一家兄弟几个,小时候可以三五个窝在一张破簸搭起的床上。长成半截橛子了,该要娶媳妇了,你不能把他们晾起来,总得有间房子住,家里还得花钱盖吧。说婚事儿的时候,你得备上“三转一响”去相亲,那没有你那大半头猪顶着,总也还说不过去吧。所以哪有那么多的肉给你们这些“小鬼儿”吃。

你也许又要说,那就吃牛肉呗。牛肉,你更别想,牛都是生产队里的,都是用来拉犁耕地的,又不像现在专门养肉牛宰杀让你吃。按道理说,牛分役用型、乳用型和肉用型,专业书上就是这么写的。应该发展多种经营,养一些奶牛和肉牛,有牛肉吃,又有牛奶喝。想,谁个不想呢?可是谁敢去养头牛喝牛奶,谁又敢去养头牛杀了过年,吃牛肉?你别忘了,那时候是毛泽东思想时代,全国人民都在学习所谓的“先治坡后治窝”的大寨精神、“先生产后生活”的大庆精神。发现了,割你的“尾巴”是小事儿,恐怕要被军管会的人带走,不但不让你喝牛奶,让你喝半年稀饭没商量。

那时候不像现在养的猪多,鸡也多。现在都是,集约养殖,统一时间喂,统一配制的饲料,三个月能长到一百五十斤,统一出栏。鸡养到两个月就会下蛋,不下?用电灯泡照,再多加一点人工饲料。牛肉也到处都有卖的。牛奶,只要你不怕里面的“三聚氰胺”弄坏你的肾脏,有钱你可以随便买、随便喝(反正现在保险业挺发达的,病了,开刀做手术,有人为你买单)。

回过头来看看,可真是两个时代两重天啊。你瞧瞧现在,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富足了,不过年吃肉,吃肉不是过年。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你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想吃多少就能够吃多少。什么鸡鱼肉蛋、猪马牛羊,过去只有过年才会吃得到,现在这些都算是很传统的了,就连那山珍海味都不足为奇了。你再看看,那有些地方,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没有不能吃的。蛇,吃,有毒?越毒越敢吃。果子狸,这家伙比较厉害,听说2003年的SARS,就是它携带的病毒感染的,风靡整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死了不少人,闹得人心惶惶。好,还是小心点儿,等一等再吃吧。

要说那SARS,像那电视里的“超女”、“快男”一样,流行一阵子,很快就谢幕退出舞台了。然而,因为无节制地饮食,特别是食肉过多(人是食肉动物)而引起的健康问题,如影随形,有过之而无不及。好好的一个人,一检查,脂肪肝。再检查,“三高”,就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也叫糖尿病)。你再看那肥胖症,比比皆是,有人说它们是小康社会派生出来的“富贵病”。现在,无论城市乡村,减肥成了人们的主要活动,或者是第一任务。

社会发展,真是叫人始料未及啊。在以往,也就是我们还是“小鬼儿”的时候,如果有人身体显胖,是小孩儿,人们昵称作“胖墩儿”。是大人就叫发福,也被誉为“福相”。现在的小胖子随处可见,大人小孩都在为这“胖”字儿担忧。在这些“富态”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隐患——“富贵病”。

3.健康,生活的美好诉求

医疗体系/亚健康/传染病/病从口入/养生益寿/吕氏春秋/龚廷贤/寿世保元/餐饮行业/社会功能

为什么在医疗体系越来越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的今天,人类的亚健康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为什么慢性病越来越猖獗?

有一份儿健康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有1.3亿高血压患者,1亿糖尿病患者,肥胖者超过1亿,肝病超过1亿,高血脂超过1亿,中国心脏病的发病年龄提前了15~20岁。

还有,为什么人类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今天,却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治之症和令人震惊的传染病?癌症、非典、禽流感、性病、艾滋病,它们掠夺了人类数以亿计的生命;为什么抗生素的药效越来越差?而细菌病毒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其变异品种越来越多?

有人揭示了一个不为我们一般人所知道的事实:艾滋病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刚刚出现时并没有那么可怕,当时感染艾滋病毒的婴儿,能有三分之二的多数可以自动战胜艾滋病毒,并将其从体内清除出去。可现在,由于“某种”原因,它开始变得杀伤力巨大,感染的人无一幸免。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限制饮食可以养生益寿的道理。《吕氏春秋·尽数》中记载:“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谓五脏之葆。”意思就是,饮食不要过饱和过饥,这样身体才能安康。

明代有位名叫龚廷贤的著名医学家,曾在《寿世保元》中对饮食给予人体健康的危害作过一段描述:“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悅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令太和,以臻遐龄,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之为戒,过也。”可见,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即使看似身强体壮、容颜美丽,但这种饮食方法会加重内脏负担,对内脏造成伤害,使精神萎靡不振,给身体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饮食活动即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古今,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宴会都是被用来表达某种社会功能的。然而至今这种功能表达愈演愈烈,以至走调变味。节假日餐饮行业的利润持续高速增长就是很好的佐证。至于在社会交往中,以食物为见面礼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将饮食行为和食品作为人类社会交流的媒介当属人类的一大创造。可见,饮食又被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功能。

当食品和饮食行为托载了人们这么多的主观意愿和期望,其性质和功能必然泛化。饮食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行为也开始经常性地游离于生理需要之外,其目的亦可随人们的主观意愿而不断变换,其提供营养、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性质便被逐渐淡化。不言而喻,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其产生的后果也就不辨自明了。

4.年关,痛苦的历史烙印

谈年色变/催租讨债/白毛女/父债子还/杨白劳/喜儿/芭蕾舞/黄世仁/丫鬟/红遍天

过年,在我们这儿,也叫“年关”。一进腊月,老听大人说“年关”到了。我们这些“小鬼儿”都盼望着过年,大人咋老是把过年说成什么“年关”呢?小时候,我们没有过多地去追究它的含义,只是单纯地认为过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气,要不怎么叫“年关”。

后来长大了,才慢慢地理解“年关”意思。最早的说法就是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隔365天便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大吃海吃一顿,痛痛快快地解解一年的馋相,从磕头虫到飞禽走兽、家畜家禽,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们谈“年”色变,所以就把年当着“关”来过。

还有一种比较贴近现实的说法,就是平时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民间借个钱、欠个债是常有的事儿。但是,你必须在农历年底,就是过大年前,把债务还清。可是,一到过年,穷人最怕的就是催租讨债的人上门。所以,过年就像过“关”一样,就将这过年称为“年关”。

有一部样板戏,叫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我们小时候都看过这部样板戏电影,是一个典型的“父债子还”的案例。

故事的大概情节是这样:农民杨白劳以租种地主黄世仁的土地为生,欠下了黄世仁的巨额债务,杨白劳有一个宝贝女儿,名叫喜儿,如花似玉的,长得非常漂亮(还会跳芭蕾舞)。在黄世仁与喜儿他们共同生活的小山沟里,漂亮的小妮儿大抵也没有个把(“个把”又是俺这里的俗语,就是“几个”的意思)。即使山沟里有金凤凰,早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估计留下来会跳芭蕾舞的女孩儿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那财主黄世仁对才貌双全的喜儿早就垂涎欲滴了,一直盘算着咋样才能把她讨过来当小老婆。

由于喜儿已经有了意中人,一个名叫大春的男朋友,好像已经定过亲事儿了。就这样,杨白劳父女俩断然拒绝了大财主黄世仁的求婚要求,惹得黄世仁恼羞成怒。于是,在一个“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年三十夜里,黄老财主设计派出家丁前来杨家逼债,杨白劳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穷人哪,人穷命也短,到底是没有过了这“年关”。

古训有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父债子还,夫债妻还。

喜儿被黄世仁抓到了黄家,先还没有与那黄世仁做小老婆,就给黄母当做丫鬟(旧时有钱人家买卖役使的女孩子,也叫“丫头”)用。黄母也可能是嫉妒喜儿的美貌,对喜儿非打即骂,还用绣花针扎她,极尽虐待之能事。喜儿因不堪忍受折磨,偷偷地逃进了山里,住山洞、吃水果。一年又一年,喜儿的头发慢慢地变白了,成了“白毛女”。文艺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为一定阶层的人们服务的。电影也好,电视也好,包括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不同的时代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都有所不同。在那个“红遍天”的年代,电影《白毛女》的主旨是向人们传达“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历史真实,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一以贯之地发挥革命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

换言之,这部以过年逼债引发的故事情节,为人们展示的是百姓困顿、民不聊生的“旧社会”的情景。它告诉我们,“旧社会”是吞噬人世间生灵的又一个“年”兽。也因此,在民间就有了“年关”的说法。

5.新解,时代的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思想前卫/小女生/绅士/牛鲜花/灰太狼/意大利/贝卢斯科尼/大嘴/宠幸/市场经济/债转股

随着时代的变迁,按照毛泽东“百花齐放”的思想,前不久,在北京、西安、成都、郑州就有一些思想前卫的女大学生,勇敢地站在世纪之交,以“百家争鸣”的态度,对白毛女的故事作出了全新的评价:杨家之所以家破人亡,喜儿之所以要逃进山里变成“白毛女”,全是因为喜儿当初拒绝了黄大老板的求婚,放着有钱有势的黄财主不嫁,偏要给穷得叮当响的穷小子大春守节,真是一根筋,吃错药了。

不仅如此,小女生们还议论纷纷道:“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还是个外表潇洒、举止优雅的‘绅士’。加上有钱,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也不要紧。”“如果我嫁给有钱人‘黄世仁’,可以拿他的钱捐给慈善事业,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岂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娶妻当娶‘牛鲜花’,嫁郎要嫁‘灰太狼’”,这句话已经成为时下青年男女流行的一句时髦口号。

这是“嫁人就嫁有钱人”的观点。无独有偶,据China Daily美国媒体报道,2010年9月12日,意大利亿万富翁、国家总理贝卢斯科尼在一个公开集会上语出惊人:建议年轻女子嫁人就要嫁有钱人。

报道称,这位“大嘴”领导人是在其所在政党自由人民党的青年党员集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说:“我以前曾说过,年轻女子应该找一个有钱的男朋友,这个建议是很实际的。”贝卢斯科尼还得意地补充道,之所以众多女子排队等候他的“宠幸”,就是因为他“很有钱”。这是个典型的“洋”黄世仁!看起来,不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人的“本性”都是相通的啊。

如今,我把此案放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依照经济法来处理,它又是一个典型的“欠债不还”的经济纠纷案。其要点如下。

第一,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债,但他选择了一种离家出走的逃避行为和赖大堆的不合作态度。

第二,电影里说杨白劳是被黄世仁逼死的,这在经济学里说不通,因为债权人把债务人逼死对他自己不利。合理的推断是,杨白劳拿着一瓶耗子药,也可能是剧毒农药“一零五九”,对前来讨债的黄世仁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黄世仁在气头之上,就赌气说:“你吓唬谁呀,今天你就是把它都喝了,也得把欠的租子给还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杨白劳人穷气硬,搁不下面子就当场把那剧毒农药喝下去几大口。新中国成立前,经济落后,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卖假药的,杨白劳喝下去的是真农药。结果,又因为那时候医疗卫生条件太差,杨老汉没有被抢救过来。

第三,“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杨白劳死了,白纸黑字儿的欠条还在呀。于是,黄世仁坐下来和喜儿谈还款的安排。按照中国传统,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呀。黄世仁给了喜儿两个方案,一是做长工,二是做小老婆。做长工,用自己的劳动还债,是合理的方案。至于做小老婆,实际上是目前流行的债转股,喜儿摇身一变,从债务人变成股东,成为黄家的一部分,这个方案也合情合理。

可是,喜儿对以上两个方案都不接受,就像咱们前面说到的那吴小姐一样,思想转不过圈,反而找到张大春共同对付黄世仁。结果可想而知,与那电影里演的一样,喜儿以断送自己一生的幸福生活作代价,以悲剧收场,成本也太高了。

总而言之,这都是“年关”惹的祸!

6.民俗,承载的华夏传统

规矩/糖瓜祭灶/塘泥/有机肥料/拜年/祭祀/炎黄子孙/李昌禄/高僧/高人/八字命理/打醮/封建迷信/一句顶一万句/冷宫/发纸/贡盘儿/磕头作揖

人都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点儿不错,尤其是过年,有很多讲究,也就是有很多风俗习惯,规矩大得很。

一般在过了小年(就是在“糖瓜祭灶”之后),离过大年就越来越近了。因为过年在人们心里是个吉祥的憧憬,大家说话和做事儿,就有明显的不同。

小年在我们的印象中很平常。记得有一年的小年,天气不错,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几个,用架子车给菜园子送塘泥。直到天擦黑,听到庄子里零零星星地响起“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我们才收工。

塘泥,是利用冬季清整养鱼池塘的时候而挖掘出来的淤泥。大多数情况下,池塘都兼作蓄水用,把淤泥挖出来会有利于多蓄水。淤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里面有大量的鱼粪,富含氮、磷等微量元素,对蔬菜、水稻、小麦等很多作物有很好的肥效。每年的夏罢秋,雨水少了,塘里的水干涸了,人们就干起那“四大累”之一的活儿,用铁锹或者铁锨把塘泥从塘底甩到塘埂上,晾干后再运送到庄稼地里。经过一个冬季的冰雪风化,这些塘泥便成为肥沃土壤、营养植物的天然有机肥料,既省钱,又环保。

过大年就不同了。过了小年,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过年的事儿,一般都不再下地干活了。人们见面,虽然不像除夕和正月初一,那样相互评论问候,但脸上都也老早地挂上了喜庆的色彩,言语也要比平时温和了许多。特别是我们这些“小鬼儿”,好像都变得文明起来,也不再打打闹闹、登高爬低了。人们在一起说话也不再夹着脏字儿了,还有像什么“死”、“病”、“坏”、“鬼”、“倒霉”、“不行”等等不吉利的字眼儿,都要免出尊口。当然,这些都是大人们一再教导后我们才懂得的规矩。

过大年有一个程序是必需的。就是除夕的傍晚,在一家人吃团圆饭前要做的一件事儿——烧纸,祭祀先人。

祭祀,是一种很古老的传统风俗。人们在一定的时节,准备好一定的供品向神明或祖先致祭,表示崇敬、纪念并求保佑。我认为,祭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一种化育社会道德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烧化纸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祭祀活动。每逢除夕之夜,人们总不会忘记先人,几乎每家每户都要举行祭祀仪式。这就少不了通过烧纸“送钱”的方式,对先人表达尊敬和尽孝,感谢他们为后代子孙开创的家业。

早在两千年前,自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张,人们便开始以黄表纸代币焚烧祭祀,直至唐宋达到鼎盛。这华夏香火延续到现在,久旺不衰、繁衍昌盛。

祭祀活动作为人们怀念先人、不忘根、尽孝道的一种寄托和表达方式,对于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向心力,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温情的人文关怀。在古老的华夏社会,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承袭这一习俗,直到生活日渐富裕、科学技术极度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延续着这一传统。

离地三尺有神明,头上三尺有神灵。是的,作为继嗣祖宗的子孙后代,祈求通过“天人感应”、“神灵保佑”的方式,希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故去亲人,同样能够享受到今天的这份物质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祭祀”应该是绝对的无可厚非的。

是的,现代社会让人们感到海阔天高、神清气爽。信仰、习俗受到限制和排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有个同事,姓李名昌禄,自幼师从武当高僧,受其母亲悉心指点,历20余载,隐于大市,潜心斋堂,苦读佛、法、僧经书,遍访儒、释、道高人,得遇三宝加持,透彻易经九宫八卦,精通人生八字命理,谙熟阴阳二十四山向。虽一生不仕,却心系民瘼,常年行走市井乡野,应邀都市华庭,为有缘人打醮设道场,请神摄煞避凶祸。在极力倡导先人治国保民之学的同时,不为前贤所囿,以生命境界解自然变化、朝代兴替、人之祸福。

打醮,是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在北方农村,到了冬天,农事也暂告一段落了,农民们为了感谢神灵带来一年的收获,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祭祀活动也在农村上演,人们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设坛打醮,就是一种常见的习俗。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在那“一句顶一万句”造就的广大革命群众“走红”、“红卫兵小将”流行的年代,已经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的中华祭祀文化,愣是没有躲过被“破”的劫难,当做封建迷信被打入“冷宫”。

封建迷信是专指人们相信星相、占卜、巫医、风水、命相、鬼神的思想和行为。封建迷信是原始人类传衍下来的一种落后愚昧的盲目信仰,也是少数统治阶级愚弄下层民众的手段。它利用人们对于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突出一些无因果联系的命运,以至在无知和神秘的迷信氛围中,恐惧压倒刚强,邪恶战胜正义,残忍毁灭善良。

其实,老百姓逢年过节为先人祭祀烧纸表达怀念与尊敬之情,放鞭炮营造一种吉祥和喜庆氛围,这些与那“封建迷信”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儿。

有时候民间的风俗习惯是很难禁绝的。想当年,一到过大年、正月十五,还有过清明,我们节前到县城卖菜的时候顺便买几刀黄表纸。回来后,父亲把院子的大门一插,开始了对神的祭祀仪式。这样做,只是内心的一种虔诚。究竟另一个世界里的先辈们知道不知道,那是另外一回事儿。父亲,把事先准备好的煮熟的一块方型猪肉放在一只盘子里,肉上面插上三双筷子,连同旁边的三只酒杯一并摆上香案(这叫做“贡盘儿”),然后开始烧纸。正式的祭祀仪式开始了:我们边烧纸边依尊长老幼次序行三叩首(就是磕头作揖)礼,再向那正在燃烧的纸上倒上三杯酒,然后点燃鞭炮,整个仪式就告结束了。整个祭祀过程,好像就是为了了却一种纪念和怀念的心愿。那感觉,真是有如释怀、全身通泰的轻松啊。

过年规矩大,这烧纸(也就是祭祀)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农村有一种说法,叫做“不烧纸,不过年”。所以,烧纸一般都是在除夕的傍晚,这是年夜饭做好、吃团圆饭前要进行的一个仪式。这时候,我们这些“小鬼儿”的口水也忍到时候了。给先人们敬完酒,开始拉桌子,放板凳,张罗席面,厨房里准备了一下午的好吃的,鸡鱼肉蛋,荤素俱备,任你敞开肚皮,尽情解馋,过个痛痛快快的好年!

7.灯笼,厚重的文化彰示

团圆饭/联欢晚会/打灯灯/元宵节/灯笼/东汉王朝/刘秀/宫灯/神鸟/天帝/天安门/石狮/华表

小时候过年,总的感觉和记忆,除了吃好的、穿新的,就是玩儿。

除夕之夜,吃年夜饭,也叫吃团圆饭。其实,我们这些“小鬼儿”吃得很快,我们又不喝酒,吃肉能要多长时间啊。在酒席上,热闹是大人的事儿,喝酒,还要划拳猜枚,我们什么事儿也没有。有时候,在父母的引导下,我们也学着向长者敬酒,为以后成人懂礼貌打基础。但是,一离开饭桌子,我们就闲不住了。那时候也没有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主要的娱乐活动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玩意儿。

印象最深的就是“打灯灯”。我在这里翻译一下,“打灯灯”应该算是我们淮河渔村的传统民俗文化吧。很简单,就是在除夕之夜或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的“小鬼儿”,把事先大人们准备好的“灯笼”里面点上蜡烛,用一个竹棍或者木棒挑着照明看路。大家聚在一起,没有大人们见面双手一抱拳拜年的客套,只是叽叽喳喳地炫耀着吃肉、包饺子、喝甜汤、家里所有的亲人一起吃团圆饭,等等。当然,更少不了相互之间比比灯笼,看谁的亮,看谁的花。蜡烛的光亮透过灯笼的薄纸映在脸上,一个个心里美滋滋的。

这过大年,大长一夜的时间都是自己的,还不喜气洋洋地随便串哪!于是,我们就成群结队在东台子、西台子、南台子、后台子和桃园里游走。几十个“小鬼儿”手里都挑着灯笼,前后长长地拖几十米,像游行队伍一样,也算是浩浩荡荡、红红火火,照得半个村庄一片辉煌。有时候,大伙儿行走在池塘边上,灯笼的光亮还会倒映在水面上,更是一大景致。这就是我们的“打灯灯”节目。

灯笼的来历,也有不同的版本。

一个是说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应该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世孙吧),才兼文武、豁达大度。他统一天下后建都洛阳。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刘秀命群臣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特别是那宫灯,大放异彩,颇受青睐。后来,宫灯制作技术慢慢地传入民间。隋炀帝,还记得吧?就是与那吴月娘有过瓜葛的大官儿!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们提灯漫游,盏盏灯笼争奇斗艳,逐渐形成了这种“打灯灯”的风俗。

还有一个是民间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只神鸟(应该不是孔雀吧),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这怎么了得,神鸟是你随便射的吗?结果,很快就被天帝知道了。先是天帝震怒,大发雷霆。接着,天帝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传下一道谕旨,遣天将天兵到人间放火报复,发誓要把那人畜财产通通烧光,片甲不留。可是,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正月十五、十六晚上,家家张灯结彩,人人打灯笼游玩。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连续几个夜晚都是如此,便以为是大火在燃烧,于是人间避免了一场灾难。这“打灯灯”的风俗也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

过去都是在除夕之夜和元宵节打灯笼。而现在,你在大街小巷,一些茶楼酒肆、宾馆酒店,到处都可以看到悬挂着的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红灯笼。这种做法大概是张灯结彩,以示生意红火、事业繁荣吧。

灯笼承载着华夏千年民俗,蕴含着人类文化精髓,灯笼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再去北京看看,那建于明永乐15年,也就是公元1400年前的天安门城楼,重檐飞翘、雕梁画栋、宫灯高悬、黄瓦红墙、巍峨壮丽、金碧辉煌,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那高悬在雕梁画栋下的八盏“宫灯”,就是灯笼的一种。它们和分立在天安门城楼两旁的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一样,一刻不停地彰示着悠久而厚重的中华文明。

8.吉祥,盛满美好的祝福

腊月/办年货/门神/山海经/黄帝/手工制作/十二生肖/易燃品/礼物/难忘今宵

一进入腊月,特别是小年一过,人们就为过大年忙碌起来了,张罗着办年货。像什么杀猪卖肉,打糍粑磨豆腐,和面蒸馒头,真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当然,扎灯笼贴“门神”也是少不了的。这期间,大人们见面,挂在嘴边上的一句家常话就是“年货办齐没有?”回答是“三十儿炮一放都齐了!”

门神,现在已经演变为春联了,一到过年就贴春联。很久以前,过年的时候,人们都是在门上贴一种画,画的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所以,按照传统习俗,我们那儿现在还把贴春联称作贴门神。

门神信仰由来已久。《山海经》里说,在苍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3000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上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怪。一旦发现鬼怪,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神荼、郁垒二神的职责就是保护人间平安,特别是要监视凶鬼行踪。

现在过春节,在民宅大门上,还有不少人张贴神荼和郁垒,或者秦琼与尉迟恭门神像和历代武将画像的。但与古时相比,其意义就截然不同了。古时候人们贴门像,为敬神、拜佛、求福、祈祷平安。今天人们贴门像,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我们小时候“打灯灯”用的灯笼,不像现在都是机械化批量生产组装出来的品类繁多,也比较工整。我们的灯笼都是手工制作的,都不会重样。多数是圆筒形、楞柱形或者菱形的。也有扎成鸡、鸭、羊、猪、马形状的,形态各异。有的在上面写上字儿,像“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也有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禧字样和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的十二生肖图贴在灯笼上的,应该是异彩纷呈了吧。

制作灯笼的工具比较简单,一把剪刀、一把钳子就可以了。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复杂,包括制作骨架用的可以弯曲的竹枝或竹皮,铁丝、葶子、细线,还有制作灯身用的红色、白色的纸张、浆子,承载光源的一小块木板儿。当然,那红红的“洋蜡”(就是红色的蜡烛),也是少不了的。那时候还没有胶水之类的化学产品,一般都是自己动手用面粉,加些适量的水,放在铁锅里稍许加热,便制成了浆子,经济、环保、便利。有了这些东西,基本上就齐了,想扎啥样的,你就各显神通吧。

要说这除夕或者正月十五的灯笼,形态各异、异彩纷呈,的确给这节日增加许多喜庆的气氛,更是给小孩子们带来无限的乐趣。但是,也许是乐极生悲吧,也就是那灯笼惹的祸。一开始从家里出来,你看那“小鬼儿”们一个个手里挑着个崭新的灯笼,兴高采烈地聚拢在一起。可是时间不长,就会传来灯笼被烧的消息并引起轰动,旁边有围拢过来的小伙伴儿不停地帮助吹灭灯笼上的火焰。要知道你那灯笼是薄纸糊的,也算是“易燃品”了。只要那“洋蜡”稍稍松动,向旁边一倒,刹那间,一盏灯笼便毁了。如果是葶子或竹皮扎的,就化为灰烬;如果是铁丝做的,也就只剩下个骨架了。不过,要是铁丝做的灯笼燃烧了,第二天再糊上纸,又是一盏新灯笼,晚黑儿里照样用棍儿挑着出来打。

当然,现在想想,除夕之夜烧灯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那灯笼是家里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过年给的唯一的礼物,是心爱的玩具,怎么不小心说烧就烧了?有的烧了之后,只好垂头丧气的,两手空空地回去了;有的则跟着大伙儿继续“打灯灯”,也是一直玩儿他个通宵达旦。到最后,能够再挑着灯笼回家睡觉的,已经所剩无几了。几乎一半儿的灯笼要么变成灰烬了,要么只剩一个骨架了。即便是这样,那一个个“小鬼儿”分手的时候,都笑逐颜开、恋恋不舍的样子。看看,这年过得多么开心啊,就少一个人来唱《难忘今宵》了。

9.拜年,牵手的人间亲情

增进亲情/礼尚往来/接年/火药/芳香/禁放/礼花/抗挫/散场

过大年,辞旧迎新,人们通过拜年的方式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也是过大年的一大景致。在咱这农村,每逢春节亲戚间一家一家都要拜到。由于平常忙于家务或农活,相互间一年没见过几回面,利用拜年把亲戚走一遍,也算是盘点一下亲情吧。对于我们这些“小鬼儿”,通过每年过节拜年,可以认认亲戚家的门儿,熟悉熟悉面孔,交流交流感情。亲情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

民间拜年是增进亲情关系、强化血缘认同、化解家族纠纷、缔造邻里和谐的大好时机。在人际关系上讲究的是“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还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互动规则。人们选择过年这个时机,按照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原则,通过相互拜年的活动,化解积怨或批评与自我批评,或消气、和气、顺气,重归于好。人类是脆弱的,感情需要良性循环,生活需要互相依存。因此,拜年不但能够提升亲情密切度,还可以起到人文教化、道德修养的作用。

那时候没有什么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人们不像现在,除夕之夜,对着电视,一看晚会就没有尽头,熬到凌晨几点,初一早晨便使劲儿地睡,连饭也不想吃,睡一晌午,把拜年的大事儿都给耽误了。

那时春节的热闹、喜庆,都是我们这些“小鬼儿”营造的。小时候,除夕之夜,我们打着灯笼玩儿大半夜,直到接新年的大红鞭炮放过,人们还一直沉浸在节日的狂欢中,兴奋得不能入眠。

接新年,又叫接年,没有一定的程式。现在因为都有时间了,计算得比较精确。一看12点了,就是新年正月初一的零点了,好,接年的时候到了。霎时间,噼噼啪啪的爆竹声炸遍寰宇,整个天空弥漫着爆竹燃放后火药的芳香味儿。

应该说,接年就该由爆竹来说话了。有几年,有人出于环境、安全等因素的考虑,认为燃放爆竹会带来火灾事故隐患,硬是不顾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非要搞什么“禁放”。结果,一个年下来,哑巴糗糗的,很多人抱怨没有一点儿“年味”!

进入21世纪,我国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有关政府部门才开始取消“禁放”的规定,逐渐恢复了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习俗,人们也可以光明正大地烧纸钱祭祀先辈祖宗了。全国上下的人民群众,仿佛一下子又找到了过年的感觉,又重新沐浴在中华灿烂的文化长河里。特别这两年,随着礼花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档鞭炮烟花已经进入普通百姓的门庭院落。每逢节日,真是一个大地无眠,礼花满天,构成一个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繁荣昌盛的好时代。

那时候,对天明早晚都是凭感觉。虽然过年比平时点的灯多一些,时间也长一些,但整个村庄仍然是黑灯瞎火的。除夕之夜,吃完团圆饭,时间还长呢。但是,外面天气冷,“小鬼儿”们出去“打灯灯”,半截橛子儿都会相约四五人,一起去本族一个长辈家拜年。大家把桌子一架,开始打扑克。虽然输赢也就几毛钱,可是却吸引不少前来“观敌瞭阵”的(我们俗称“抗挫”)。这边张罗着摆放桌子,那边长辈家的主人就吩咐准备了花生、瓜子儿、糖果,香烟也是少不了的。一大屋子人,很是热闹啊。但是,大家玩到差不多午夜12点,就有人提醒该散场了。于是,各自回家,因为要在12点的时候亲自放鞭炮,别忘了,要接年哪!

除夕夜,就在我们一刻不停地忙着玩儿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也一直没有休息。父母在家里摸摸西摸摸东的,忙完这又忙那,要准备着天亮接年,又要准备着我们这些“小鬼儿”大年初一穿的新衣服,有褂子、裤子、袜子,还要准备接待大年初一一早来拜年的客人。总的说是很忙,闲不住。

正月初一大清早,天还不怎么亮,我们这些“小鬼儿”们就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穿上新衣服。女孩儿还要扎上个红头绳,围上一条头巾之类的。那时候的围巾质地单纯,花色款式很单一,要么红的,要么花的,没有现在又是真丝的,又是纯毛的,又是混纺的,花样不断翻新、丰富多彩。但是,每个人都会打扮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兴高采烈地准备去拜年,或者准备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客人。

10.压岁,串起的平安祈祷

大使/穿钱/吴曼云/压岁钱/鲁迅/儿童杂事诗/钱途/红包/人情/筹码

对于我们这些“小鬼儿”来说,最热衷的就是拜年。去亲戚家拜年,不论年龄大小,不论几个人,都是代表你的父母,也可以说是代表全家来的。有时候,在一个亲戚家,会遇上来自不同地方来拜年的其他亲戚,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吃饭的时候,主人会按照尊长老幼的次序,安排大家依次落座,并享受坐桌子吃饭的待遇。有时我在想,这去拜年的人是不是像一个国家的大使啊?

去亲戚家拜年,作为客人,一来可以坐桌子吃饭。当然,都是好吃的,是平时很难吃得到的鸡鱼肉蛋,饱饱口福是肯定的了。二来也是我们最盼望的时候,就是吃过饭该返回家要与亲戚告别的时候,亲戚要给来拜年的我们这些小孩儿“穿钱”,就是现在说的给红包、压岁钱。

压岁钱也是咱这中华民族的一种习俗,也算是一种文化吧,听长辈们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得到压岁钱的小孩,来年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穿钱”,现在虽然在我们那农村仍然有这种说法。但是,为什么把给压岁钱称作“穿钱”?我研究了一番,就是在古代,在市场上,或者民间,用中有方孔的圆形铜钱流通(对,就是那种内方外圆的钱币)。为方便携带和保管,人们常用绳索将一个个钱币穿成串。而过年的时候,人们就用彩绳作穿线把铜钱编作龙形,作为压岁钱,以显吉祥。所以,在民间,就有给拜年的客人(一般都是小孩儿)“穿钱”的习俗了。

拜年“穿钱”,作为传统民俗,由来已久。清代诗人吴曼云曾有《压岁钱》诗曰:

百十钱穿彩线长,

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萧价,

添得娇儿一夜忙。

周树人,就是那个写孔乙己的鲁迅,他在《儿童杂事诗》关于“新年”的内容中,专门有一首描述压岁钱的诗:

昨夜新收压岁钱,

板方一百压枕边。

大街玩具商量买,

先买金鱼三脚蟾。

透过对历史的回望、文化的溯源,我们了解到,过去的压岁钱,仅仅是为了小孩儿们的快乐,不在多少,只在于对幸福平安生活的祝愿与祈求。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今天,那压岁钱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由此而渐渐演化出的“红包”,路子越走越开阔,似乎“压岁钱”的“钱途”有些黑暗了。加上与中国特有的“人情”文化相互交织,便形成了另一个令人难以启齿、不敢苟同的社会现象。

很多东西往往开始都是一种非常纯朴而善良的意图,当有些地方有些人的压岁钱渐渐演变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筹码的时候,压岁钱越给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压岁钱还能回归到它的历史文化的原本层面,起到一种传承华夏悠久传统文化习俗的功能吗?

11.喜庆,寄托的未来憧憬

民间艺人/兼职/手艺/板凳龙/茶叶节/老百姓/东海/水龙/天条/极刑/过年馍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春节、过年,既有对旧的一年的归纳总结,也有对新的一年的展望。

春节、过年,承载了太多华夏民众特别是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他们需要诉说,也需要抒发。从古至今,一到春节、过年,在农村便有很多民间艺人走村串户踩高跷,走花挑,跑旱船,舞狮子,用这些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来表达大家的愉快心情,搞得村村锣鼓响,户户喜洋洋的。这情景不是一般的热闹,那是“相当的”热闹啊。

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民间艺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掌握着一门或者更多的艺术、技术或者表演技巧。他们离土不离乡,常年活跃在村庄田间地头,丰富着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我常常在想,“民间艺人”到底是不是一个职衔?赵本山的小品中有个“八级”木匠。作为技工,把木匠评定为八级技师,未尝不可。那么,“民间艺人”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首先他们应该是“艺人”。像那唱曲的、捏泥人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玩皮影的、玩杂耍的,会相声、剪纸、刺绣、制花灯的;还有踩高跷、走花挑、跑旱船、舞狮子的;还有咱前面说的那负鼓携琴说大鼓书的。凡是会一门儿或者几门儿艺术,与艺术搭上边儿的人才都算是“艺人”吧。

再一个就是“民间”,这些“艺人”不是专业的,是兼职的,是国家不发工资的一个群体。他们不是仅仅靠自己的手艺谋生,更多的时候是有自己的主业(比如庄稼人种地),农忙时做农活,农闲时(比如冬季过年),就开始玩弄他的手艺,平时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就因为这些,人们都叫他“民间艺人”吧。

在我那“一半米饭一半馍”的家乡息县坡,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传统的民间娱乐项目,叫“板凳龙”。听说在信阳市的一届茶叶节上,作为地方参赛节目演出,还得了“金奖”,真是为家乡没少添彩增光啊。

“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运动,据说从汉代就开始有这项活动了,是由“舞龙求雨”的祈祷活动演变而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老百姓遇上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帮助百姓解除了干旱,保住了地里的庄稼。但是,可能因为水龙降雨没有按程序批准,属擅自行动,违反了天条,受到处罚,被剁得一段一段,撒向人间,这也算是“极刑”了。

然而,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孰是孰非,自然明白。不是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人们为了报答那东海水龙降雨之恩,就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希望它能活下来。后来,人们在节日期间舞“板凳龙”,以纪念那东海水龙。逐渐的,在民间就形成了舞“板凳龙”的习俗。“板凳龙”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则为求雨。“湿龙”所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搞得舞者一身透湿。

“板凳龙”有多种式样的耍法,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玩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听说还有多凳龙,由五至十一人组成,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示龙头,后一名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二人举宝珠在前逗引龙体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惟妙惟肖,热闹非凡。

当然,更为兴奋的还是我们这些“小鬼儿”,一听到响动,如果正在吃饭,就顺便拿上一个点过红花的“过年馍”,就朝那有响声的热闹人堆里奔去。

12.团圆,过年的真正主题

蒸过年馍/吃团圆饭/回家过年/常回家看看/新春走基层/最为给力/春运/一票难求/点馍红/吉祥

过年馍,顾名思义,是为了过年而做的馍,肯定是跟平常日子里的馍不一样。蒸过年馍,也是在腊月二十三吃过祭灶糖,过罢小年,在年三十儿前要做完的事情。

过年馍用于敬神、祭祖,也可待客。蒸过年馍要比平时蒸馍精心、隆重得多,一点都马虎不得。平常日子蒸馍,馍做得长了、歪了、斜了、扁了,只要熟了能吃就没事儿,馍里面一般也不放什么东西,不包馅儿,怎么做都行。但是,做过年馍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那就是形状是“圆”的。这“圆”就是意味着一家人一年一生一世,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是对平安、健康、幸福、事业和顺的一种祝愿与祈福。团圆饭怎么吃啊?说来很简单,一家人,三世同堂也好,四世同堂也好,十口、八口,三口之家也行,除夕之夜围坐在一起,鸡鱼肉蛋,烹炸炒涮,尽享美味美酒,同叙天伦之乐,共度幸福时光。

你看看,一到过年,腊月二十三吃过祭灶糖,过了小年,天南海北的人们,大包小包,拖儿带女。干什么?每个人都怀揣着亲情,一个目的——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

说实话,刚才写到这里,我已经是泪眼模糊,连电脑屏幕都看不清了,只好停下来。真是被人间这种亲情与大爱所感动,被中华民族的这种历久弥新的习俗所感染,我也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不是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吗?你听听:

在2011年兔年的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有一则《新春走基层》的公益广告,向全国的普通老百姓拜年,最为给力。内容是:

大包小包在车里,

车在回家过年的路上;

家,在心里,

心,在年夜饭的餐桌上;

餐桌在团圆的厅堂里,

厅堂在变迁的大地上;

大地在你的梦里,

你在我们的屏幕上。

每年春节的时候,各级政府,特别是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部门,不得不老早就开始制定“春运”方案。即使如此,仍然不能满足运力需求。对于许许多多期盼“回家”的人来说,春运依然是“一票难求”。甚至有人扬言质问:“我们国家,奥运办好了,亚运办好了,何时才能够办好春运呢?”

蒸过年馍,首先要选上等的麦子加工出精细的面粉。蒸馍时,为了不耽误工夫,前一天晚上,就要把面和上,叫发面。经过一夜发酵,第二天一早就可以起面、揉面了。揉面是蒸馍中的重头活,好馍三分揉,只见面团在操作者手中反复揉制下,越揉越白,越揉越光,越揉越筋道。揉搓到软硬适度,再经过醒馍、上锅、急火上气、大小分蒸、落气出笼、点红等工序后,放在拍子(一种用秸秆扎制的平面盛具)上冷凉,这过年馍就算做好了,最后还要一个一个放进笆篓里以备过年。

过年馍必须蒸得又大又圆,还得白。做过年馍,一般都要在馍里面放一些馅儿,叫做包馍,这种馍叫包子。包包子,里面包的内容都不同,要么一撮豆沙,要么一撮芝麻红糖沙,要么一撮粉条肉末,要么是一颗大红枣儿,种类很多。这是我们家做过的,当然我们也都没有少吃它。包子都是成圆形的,符合过年馍必须蒸得又大又圆的要求,当然也是取合家人过年团团圆圆之意。特别是馍中包一颗大红枣儿,吃起来甜,闻着香。这包一颗大红枣儿的意义与那点“馍红”的意思差不多,更显一家人一年到头生活甜甜美美,事业红红火火。

点“馍红”放在蒸过年馍的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过年前的腊月间,家家都会在赶城的时候买一包那种专门用来给蒸过年馍点红的颜料,俗称点“馍红”。“馍红”应该是一种食用色素吧,处于粉状时是紫色的,用温水化开后呈桃红色。蒸馍的时候,在一个酒盅里放一点儿棉絮,倒进去少许“馍红”,用热水化开,就可以备用了。

点“馍红”的工具一般是自制的,取一根平时吃饭的筷子,用刀子把方头横竖各劈两个口子,再用细如牙签的竹棒撑开,以细线扎紧固定,便制成一个九点的花形。蒸馍出锅后,稍微凉一会儿,就可以在蒸馍上面点上一个九点的红花。也有直接用筷子圆的一端点上圆形的红点的,看起来都很喜庆,都很吉祥。

是啊,春节,过年,就是因为这些,以及还有许许多多没有在这里罗列进来的因子构成的。也因为是这些因子,才构成生机勃勃、充满喜悦、欢愉和吉利的一天一天的平常日子。新春到来之际,人们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祈祷祝福,祈祷祝福新的一年老天帮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一个好年份好收成;愿家庭和美、老少安康,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好家庭;愿国家安定、人心稳定、事业发达,有一个繁荣富强的好国家;愿睦邻协调、互相帮助,有一个人际关系团结相处的好环境。

同类推荐
  • 方瀛斋诗学录

    方瀛斋诗学录

    本书是集学术研究与学者思想、精神文化档案为一体的综合性论文集。分上篇、下篇两大框架结构。上篇主要以当代作家的文学文本的诗学研究解读为主。下篇主要以学者的思想与精神文化档案为主。
  • 桃符里的乾坤

    桃符里的乾坤

    本书由“名人对联故事”、“谐趣联故事”、“民间流传对联故事”与“妙联选录”四部分组成,主体是前三部分,里面包含数百个长短不一的故事和700多副对联。
  • 《楚辞》文献研读

    《楚辞》文献研读

    《<楚辞>文献研读》以《楚辞》元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楚辞》基本问题、作家、作品、要籍提要和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爬梳《楚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同时又提供基本的研读书目与相关的参考文献,以便使研读者拓展学术视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国家印痕

    国家印痕

    标语是时代的产物,作者敏锐地捕捉植根于民间的、原汁原味的“5·12”特大地震的标语,让后人永远铭记这场灾难,永远铭记灾难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援建省以及国内外爱心人士对四川灾区人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 西西弗神话(译文经典)

    西西弗神话(译文经典)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荒诞存在哲学的文学大师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日悲鸣

    末日悲鸣

    丧尸,怪兽,当末日降临,我想要的只是知道这一切背后的答案而已。
  • 易水吟

    易水吟

    安史之乱后,大唐气运由盛转衰,行骗江湖之人,无家可归之人,归隐山林之人,一场飞来横祸,将几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坊间传闻《易水录》亦重新现世,有人说它是救世之法,亦有人说它是旷世武学秘籍,江湖宵小,庙堂中人,名门正派纷纷出手,身陷旋涡之人,谁能看破迷局,踏歌江湖。
  • 我们的江湖事儿

    我们的江湖事儿

    武士道?骑士精神?英雄主义?伴随我成长是中国的侠义文化,也是中国不能丢的民间精神而侠义的诞生地就在江湖一个人的江湖,还是一群人的江湖刀光剑影、恩怨情仇是江湖嬉笑打闹、斗嘴打趣也是江湖观江湖百家事品侠义不了情本书不以一个人的成长视角来游历江湖而是以多个人多种角度来体验江湖他们有成名已久的大侠,也有初出茅庐的小虾米有市井之中的游侠,也有追寻自我的孤独侠客你想成为哪一种呢?
  • 废材变女王—杀手倾城

    废材变女王—杀手倾城

    一代杀手之王由于被各个国家和其妹联手坑骗,最后在美国拍卖会中带着一块诡异的石头所重生异世,她是青龙国人人讥讽的三小姐司徒倾狂,本是嫡女的她,因身无灵力,更无玄力,魔法,斗士全为废材,更甚是一个痴傻女,在一次下雨天中,因被姐妹引诱放风筝而被闪电击中,瞳眸睁开后,她是她,亦不是她......那么她会在这个世界中又创造怎么样的辉煌!
  • 迷糊老婆别想跑

    迷糊老婆别想跑

    [花雨授权]身为首席特务的他正在密切注意飞机上的可疑分子,她却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因而妨碍了他的监视行动,真是让他火极了!幸好下了飞机,他就能摆脱这个笨女人了──又是这个女人!怎么每次遇见她就没好事?……
  • 相思赋

    相思赋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 驴友诡事

    驴友诡事

    我是一名资深驴友,讲诉一下这些年我遇到的一些真实的诡异事件……以前我一直是一个无神论者,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妖魔鬼怪之类的东西,以为这些个东西无非都是人们编造出来骗人的。但是自从我迷上了徒步和骑车锻炼,去了几次山区以后,我身边儿诡异的事儿就接连不断……
  • 清扬之风

    清扬之风

    遭到了诅咒的科技时代,在光明与黑暗的倾轧中,是最终最向毁灭,还是走向光明。
  • 鬼眼迷局

    鬼眼迷局

    世上总是有着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于是人们称其为“灵异”。而我却总能看到那些平常人所说的“不干净的东西。”据说,我的双眼是鬼眼!嘘,小点声,一个没有人的男子正提着血淋淋的头颅向我诉说着自己的遭遇。游戏还在继续,我已经步入一个谜局之中,要想脱身而出,就必须交出我的鬼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