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37000000007

第7章 少年那些事儿之“去赶城!”

1.饭场写真

本命年/好奇心/饭场/千层底儿/主人开恩/笑话/餐桌/细瓷盘子/吃肉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话说间,历史的列车已经驶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发动的“无产阶级**********”快要“进行到底”的时候,我们这些“小鬼儿”也要到收收性子,告别“望天收”的时代了。再过一个年头,也是我人生第一轮的本命年了。

我,还有我那一群“小鬼儿”,像一只只羽翼渐丰的雏燕,向往着巢外成荫的绿柳、似锦的繁花,开始啾啾之间,试着竟日衔泥,筑室于檐下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总是像没事儿一样,整日价东串串,西望望,问问那,探探这,也不时地听大人在饭场里讲一些外面的故事,好奇心陡然而升。

咱在这里给你介绍介绍“饭场”。那时候,简直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矩一样,一天三顿,每到吃饭的时候,左邻右舍、男女老少,端着冒着热气儿的饭碗,络绎不绝地来到一个目标——饭场。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讲究点儿的,脱下一只布鞋(这布鞋可是千层底儿的,就是妇女们在社员大会的会场里一针一针纳成的),垫在屁股下面。还有的站着,当然,离不开旁边有棵树靠着,正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啊。大家各吃各的,一碗吃完再回去盛第二碗。这盛饭的工夫抓得很紧,往往三步并作两步走,生怕把饭场的时间耽误了。所以,就有一家人,或夫妻,或父子、或母女、或兄弟姐妹相互帮忙捎碗添饭的。春、夏、秋季节,尤其是夏天和秋天,到吃饭的时辰,这样的饭场在农村随处可见。

人们在吃饭的时候,边说边吃,吃着说着。家里的,地里的,自己家的,别人家的,新鲜事也好,陈旧事也罢,反正是“东家长,西家短”。人们在那里津津有味,无话不谈,整个饭场充满欢声笑语。不用说,那也是信息交流“段子”迭出,经常让人喷饭的地方。

饭场能体现出当时的生活水平,饭碗里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生产队的时候,红薯、玉米、南瓜是人们碗里的主食,生调个萝卜丝那就是一顿饭的菜了。哪里像现在,白面大米是主食,起码得有一两个炒菜。过去农村的狗吃点红薯皮还得主人开恩,因为家里还养有猪、鸡、鸭。现在的狗白馍都不想吃,挑剔得很。从不同人的碗里也能看出不同家庭的情况。油水大的,那肯定经济条件好。花样多的,那肯定主妇会做饭。夫妻俩吃一盘菜的,一般是夫妻感情比较好的。各吃各的,说明这对儿夫妻有个性。在饭场里,总是男人给女人添饭,就说明这家是女人当家;总是女人给男人添饭,就说明这家女人体贴丈夫。

在饭场里吃饭,要用大碗。特别是男人们,吃得多,离家远的有五六十米、百十米,用大碗可以避免不停地来回盛饭,也不会耽误听那饭场里五花八门的笑话。

自古以来,文明就是城市的孪生兄弟,好像与农村无缘。每到夏天,饭场的男人们赤膊上阵,汗流浃背。吃饭的时候,吐口痰、揩把鼻涕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想尝尝谁家的菜,绝对没有公筷。想喝碗别人家的粥,直接就去他家伙房里盛了。我们农村一般都把厨房称呼为伙房或者厨屋。饭场也不一定卫生,席地而坐的大有人在,穿开裆裤的孩子们,一边吃一边撅着******撒尿的现象司空见惯,不足为奇。饭场里狗撵鸡子蹬翻碗的事也是常有的,旁边的牛粪味人们也从来不觉得臭,因为你不说谁知道啊。

这“饭场”也只有农村才会有,城市人是难以体会到它的乐趣的。后来到县城上学才知道,那城里的人吃饭,一家人围坐在一个小桌上(叫餐桌)。当然,小桌上还摆上我们农村来了客人才有的几盘子菜。不说菜了,光那细瓷盘子,我们小时候见都没有见过。还有,城里的人吃饭一般都是关起门来吃,可能是怕别人看到他们吃肉了吧!

2.餐桌风景

城乡差别/坐上席/礼仪之邦/报销/茓子/蛇皮袋子/关门/必须的/划拳猜枚/行酒令/习俗

后来就听说有个“城乡差别”的概念。可能“差”就差在咱农村人不是每家每户都有那小桌子,更没有那细瓷盘子吧;“别”就别在城里人一家人关起门来围坐在一个小桌上吃饭。咱农村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从东邻西舍借来小桌子、细瓷盘子,炒几个菜,把客人让进堂屋,围坐在小桌边吃饭,还要喝酒敬酒。一般是客人面门而坐,我们都叫“坐上席”,这是对客人的一种礼遇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客自远方来,一样是不亦乐乎呀!要不然,咋会说咱这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呢?

对于我们这些农村成长的“小鬼儿”,那时候总想也围坐在一个小桌上吃饭,但是,那是不可能的。家里来客人了,只有一个大人陪着坐桌子吃饭。你想啊,一家三五个、六七个“小鬼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叫谁坐不叫谁坐呀。那鸡蛋炒韭菜,香气扑鼻。韭菜翠绿翠绿的,鸡蛋金黄金黄的,看着眼馋,直流口水。如果都坐上,别说一盘子,就是三盘子、五盘子,恐怕轮不到客人动筷子,就把它“报销”了。如果叫客人坐那儿对着个光盘子,那可是没面子的事儿。

在乡下,对我们来说,坐桌子吃饭不能说是奢侈,简直就是梦想。所以,我们这些“小鬼儿”都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正正规规围着桌子坐下来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当然,还有那叫人馋得要死的肉。平时吃饭,都是端着个大碗,满满盛上一碗饭,用筷子夹一小撮青菜放在上面,很像现在大酒店里厨子在一盘子菜旁边留出一小片空白,放上一朵用萝卜或者橘子皮做的花,用来点缀一下。当然,平时肯定是没有肉给你吃的。一个个“小鬼儿”要么蹲在屋檐下吃,要么跑到饭场里吃。特别是去饭场吃饭,一碗饭盛得满满的,恨不能在碗沿儿上加一圈儿“茓子”。

茓子,也算是农村一种常用的农具,或者是生活工具吧。它是用高粱秆或芦苇的篾儿编织而成的狭长的窄席子。每到夏、秋收获时节,人们就把茓子拿出来囤粮食。茓子的形状,一般宽二十来公分,长短不一,一二十米不等,也可以接起来用。

用茓子囤粮食的方法也很讲究,先是在地上围上一圈茓子,把麦子或者稻谷倒进去,从里面给茓子一个内撑力,再往上围上一圈茓子。如此螺旋式往上,一边倒进去粮食,一边围上茓子。有时候可以把茓子围得很高,一直到屋脊子(就是房顶了)。用茓子囤粮食,可以囤得很高。

现在,农村都用一种叫做“蛇皮袋子”(就是聚烯产品加工而成,花纹像蛇皮的工具)替代茓子囤粮食了,茓子也即将成为离我们远去的农具了。我再次提醒你,如果你有收藏的爱好,趁现在农村有的地方还能找到,并且便宜,得抓紧行动,将来升值空间也小不了。

在农村,不管是平时自家人吃饭,还是来了客人吃饭,都没有关门的习惯。城里人都有关门的习惯,不管家里有没有客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四季,除了人出入,都要关着门,必须的!所以,在城市里,经常是门对门住了几十年,竟然不知道邻居姓甚名谁!这种现象,农村和城市也是有“差别”的。

农村就不同了,有时候一家来了客人,整个庄子都知道。为什么?我告诉你,还是因为穷、落后。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咱这穷乡僻壤客人少,偶尔来个客人,你得热情招待啊。怎么办?用美酒呗,你用那红薯片子去县酒厂换来的香米贡酒不就派上用场了吗。主客喝酒有个习惯,就是划拳猜枚,也有杠子打老虎、老虎叼鸡、鸡吃虫、虫拱杠子行酒令喝酒、劝酒的。那划拳者往往面红耳赤,脖子上青筋突起,声音一个盖过一个,传遍整个庄子。经常是南台子来客后台子都能听到,有时候还招来不少左邻右舍的大人小孩围在堂屋门外观看。嘿,那还真是一道风景啊!

我们那儿有个说法叫做“生枚如烈马”。意思是不同的人猜枚划拳都各有习性,对于不经常在一起猜枚的客人,不了解其特点,难以驾驭,输赢变数太大。所以就靠声音所表现的一种精神来震慑对方,以达到取胜劝酒的目的。“划拳猜枚”也算是咱这淮河一带原生态的酒文化现象。现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娱乐活动的丰富多样,这种“划拳猜枚”的现象在城市生活中已经有逐渐隐退的征兆,而在农村尚保存有这种习俗。

饭场,也算是社会主义大集体时的一种生活现象,或者是生活方式。那时候,大集体,出工劳动,收工下地都是在一个时间,一个空间。生产生活能够同步,也就给饭场提供了时间和地域保证。随着后来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整个庄子几近空虚了,饭场作为一种群居文化现象,经过这三十多年的嬗变,早已销声匿迹了。

3.向往县城

百货大楼/十字街/迷向/赶城/卖菜/拉二袢/干粮/赶路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有一段时间,在我们村子里,也是在饭场,都在传播和议论一件都觉得很新鲜、很稀奇的事情。这件事就是县城里新建了一座两层高的百货大楼(当时是县城里第一座大楼)。这百货大楼坐落在县城的十字街一角,形成两个直角边,一边向北大街延伸,门面朝东,一边向西大街延伸,门面朝南。除了正中间朝东南方向开个四扇的大门,在百货大楼的两头,就是北大街和西大街各开一个两扇小门,在里面正对着两扇小门的地方各建有一个上下的楼梯。

说这百货大楼“新鲜”就新鲜在这儿,从北大街或西大街上楼,可以在二楼绕着柜台到西大街或北大街下楼。所以,凡是去过的人,回来就在饭场里吹嘘,他哪天哪天去赶城,还去过百货大楼,从北大街上的楼,又从西大街下楼,一出来就迷向了。

“一出来就迷向”就成了这百货大楼的“稀奇”,在那饭场里传的神乎其神。凡是去过的人,都成了我们追问的对象。一时间,那六七里外的县城因为一座大楼,在我们心里更加神秘了。一听说哪个“小鬼儿”赶城去了,就急切地想等他回来再问个究竟。

虽然离县城很近,但是我们却没有机会和什么理由进一趟城。我们那儿说去赶城多数是卖菜的另一个说法。你一个“小鬼儿”,卖菜?行吗?你得会认秤,更重要的是要会算账。比如,那西红柿便宜,一毛五分钱一斤,人家买了三斤七两,给两元整钱,你该找多少钱回去?不知道?好,你就别想去赶城。

当然,啥事儿都不是绝对的,时间可以帮助你解决一切问题。

大概是夏罢秋(就是夏末秋初),机会来了。二哥去卖倭瓜(城里人叫南瓜),满满一架子车,看来重量不轻,家里就派我与二哥一起去卖倭瓜,任务就是给二哥“拉二袢”,添把力气。

“拉二袢”又是我们的方言土语。咱前面介绍过架子车了,这“二袢”就是在架子车侧面再栓上一条袢子,供旁边的人帮助拉车,增添力量。

对我来说,赶城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遭”。这是哪等好事儿啊!头天夜里,我激动得大半夜没有睡着,想着明天就可以进城了,就可以去看看那县城究竟啥模样了,就可以试试从百货大楼出来会不会“迷向”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当然是大人把我从睡梦中叫醒的)。母亲担心我第一次赶城(怕走丢了),一再叮嘱我不要与二哥分开,别乱跑……早早地吃完饭,又用麻布包上几个馍带上,当做中午的干粮。又如此这般,交代二哥小心别让我乱跑。然后,头上顶着稀疏的星星,母亲把我们送到庄子后面通往县城的大路上。我们哥俩深一脚浅一脚,一路不停地拉着满满一车倭瓜往县城赶去。

我想我们应该是早行人吧。可能已经是秋天了,天气有些寒冷。两双脚踏在那疲倦的夜气中,在我的感觉中,虽然没有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氛围,但是后来读书的时候,就经常从书中知道了彻夜行走的赶路人。唐代温庭筠有诗《商山早行》写到: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曙光。而同时,一弯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好一幅别具风彩的早行图啊!

4.修身齐家

棒劳力/人命关天/打油诗/水浒传/武松/潘金莲/西门庆/油饼/一零五九/一夜情/司马迁/史记

像我们去卖倭瓜一样,我们村上去城里卖菜的人,起得都比较早。一定要赶在天亮城里人上班前,这样,卖完菜还不耽误回来干活。

有一年,后台子出了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儿!一个“棒劳力”,天不亮就早早地去赶城卖菜。本来还想着回来早点儿去水稻田里锄草,哪想到走到半路就不行了。被人发现时,这“棒劳力”已经口吐白沫、不治身亡了。

俗话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一首打油诗也相当有意思:

十分心机用七分,

留取三分与儿孙。

倘若十分都用尽,

远报儿孙近报身。

这些话的目的不仅是劝人向善,莫违法度天理,还有劝诫警示的意思,使人从心理去相信“报应不爽”,然后警示自己,不要去做坏事。

消息一转开,宛如平地起霹雳。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很快就惊动了“军管会”。一破案,原来是“勾奸夫害本夫”。

“勾奸夫害本夫”,具体是啥意思?《水浒传》大家都看过了吧,那个被人们历代传诵和赞美的英雄人物武松自行复仇一节,特别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看后也特别过瘾。你知道为什么?原来就是“勾奸夫害本夫”的故事引起的。其基本情节是潘金莲(就是武松的大嫂)伙同她的奸夫(事实上是她的相好西门庆),害死了她的结发丈夫——武松的大哥武大郎。本来是一件情杀案县衙却因为收受西门庆的贿赂,徇私枉法,错断冤案。武松后来了解真相后,怒杀了西门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起典型的“勾奸夫害本夫”的案例。

村上这件事中,死者的老婆(名字我记不清了,好像有个“英”字儿)伙同其奸夫在他本夫卖菜走之前,煎了一锅油饼,里面加了事先准备好的棉花药。听很多人说,出事儿那天,人们在那个“英”住的后台子的院子周围,闻到很浓的叫做“一零五九”的棉花药味儿。再后来,那个“英”,还有她的奸夫都被判刑了,差一点儿被枪毙了。

这正好应验了一句古话:赌博出贼性,奸情出人命。

听说近年来由于“一夜情”而发生的治安或刑事案件不断发生,可能那“一夜情”与这“勾奸夫害本夫”的案件性质差不多吧。曾经有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对“一夜情”下过一个定义:基于人类动物性吸引而发生的性行为。一夜情忽略了恋人相处时应遵守的规范,例如性格、品质、修养等。这些人从一夜情中体会着刺激感、新鲜感,却抛弃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道德感,结果害人害己。

那“本夫”可能有三四个孩子吧。大的是个小妮儿,我们年龄差不多,我还认识,只是因为她是住在后台子上,不经常在一起玩儿。出事儿那天,她,还有她的弟弟妹妹,几个人哭得撼天动地、无比凄凉。听说最伤心的是他们的奶奶、死者的老母亲,一个白发苍苍的农村老太太。老太太一天哭昏死过去好几次,一醒过来就精神恍惚,又哭又叫,后来的几天一直靠邻居熬的面水养着身体。

这家破人亡的悲剧,不仅成为我们那个小村庄最不光彩的事,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在回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脑海中总是不断出现“修身齐家治国”这句儒家经典名言。这句名言简而言之地说明,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国家才会治理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样的话,可见修身的意义非同一般。只有个人的品行端正,才能治理好家庭;而治理好家庭,又是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前提。

“修身齐家”,是华夏文化永恒不变的、普世的价值观。个人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修炼而成为品行端正、彬彬有礼的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恪守规则和法律;在家庭生活中,秉承伦理道德,这是一个公民做人的最起码准则。如果人人通过修身而成为有道德、懂规矩的人,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井然有序、宁静舒适的和谐社会,也就会享受到内心的快乐和人的尊严。

5.悲情岁月

手表/赵浩生/族谱/皇族贵姓/百家姓/三字经/美国人/教授/柜台/计划经济/开后门/冰棍

我们那时候多数都以那“有线”广播计时,因为99%的人都没有钱买得起手表。中午广播一响就到了12点了,我们那满满一架子车南瓜,上午广播还没响就卖完了。二哥对我说:“你不是老早就念叨着要逛逛百货大楼的吗?走,我领你一起去。”二哥便把架子车托付给本庄子的一个卖菜的邻居大哥看管着,带我去逛百货大楼。

县城不算大。这是我后来进城读书,听一个很有名气的人说的,这个人的名字叫赵浩生。有人说,要按族谱推算,他可能还是大宋皇帝赵匡胤的后代,这是不是“祖上有那棵蒿子”啊?“赵”姓,原来和那刘、李、朱姓一样,历史上本来就是皇族贵姓。你要问,为什么?我先问你,知道《百家姓》的第一个姓是谁?对,是“赵”。为什么是“赵”而不是“王”或“张”呢?《百家姓》的成书和普及要比《三字经》还早。《三字经》自南宋成书,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而《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20世纪20年代,赵浩生出生在我们县,是城里人。他后来读书,学问不浅,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就顺利地加入了美国国籍,成美国人了。赵浩生当过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中国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名誉教授,信阳师范学院名誉校长,美国赵氏公司董事长。听说他一生娶了两房老婆,一个是台湾的,一个是日本的。有一次,他领着他的日本太太回老家观光旅游,县里请他来到我们学校做演讲。他在演讲中说,“当年离开家乡的时候,县城很小,在城东关,翻个跟头就到了西关”。这一下总算给你找到“县城不算大”的根据了吧。

菜场离百货大楼不远,不一会儿工夫我们就到了百货大楼的跟前。是的,与他们说得差不多。这楼房够大的,看到北头看不到西头,看到西头看不到北头。上到楼上,那些木料打做的柜台整齐地摆放在那里面墙的一边。柜台后面的栅架上零零星星放着几卷蓝色的、白色的、红色的布料,也没见啥人买(当然,俺也不是来买东西的)。

上楼的时候,看见有三四个细皮嫩肉、打扮得比较光鲜的城里女人(对,那时候叫营业员)。她们有的用手臂撑在柜台上,有的斜倚在栅架旁,你一言我一语地正唠得热闹,这些营业员根本没有招徕顾客的意思,哪里像现如今的百货大楼、超市、商场,见这边来个人,不管你买与不买,那边几个促销员一起蜂拥上前向你介绍商品的功能、种类和价格,甚至恨不能用双臂把你连拥带抱往她卖场里拉。现如今是市场经济,讲究竞争,以服务取胜。那时候是计划经济,爱买不买,才懒得搭理你的!买东西?你得有票,除非你是熟人买,可以给你“开后门”。

“开后门”,在酒徒新书《家园》里描述说:大隋朝承袭汉制,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职位高到可携带家眷上任,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门后宅。平素公务往来,客人走的全是前门,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是自家晚辈才走后门入内。往往通过“后门”来,可以方便达到自身不能达到的目的。再后来,“开后门”就用来形容有些人利用职权给予他人某些不应有的方便和利益。

我不断地在心里提醒自己,刚才是从西门上到楼上的,等一会儿要下到北门,应该是北街。就这样,紧紧跟着二哥的身后面,很快来到了北楼梯口,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该下到北街了。

出了大楼,二哥问我,“迷不迷?”我说,不迷!又指指东南西北。二哥高兴地摸着我的头:“还是俺弟聪明!”听着二哥这话,心里好不惬意啊,兴奋得简直就要跳起来。

我们一起返回菜场的时候,二哥给我买了根冰棍,还说,五分钱不贵。我让他先吃一口,二哥硬是扯个理由,凉,看着都反胃。结果,他连尝都没有舍得尝一口。当我抬头的时候,看到二哥那目光中闪着若有若无的潮湿的光影。就这样,我们拉过架子车便往家里赶。若干年之后的今天,“一根冰棍”的情结,依然牢记心底。除了我,没有人能够解开它。

6.乡村货郎

卖货郎/行头/拨浪鼓/打玳乐儿/推铁圈儿/鸡胗皮/打糖豆

这是我第一次赶城,也是第一次吃冰棍。在此之前,我,还有那些“小鬼儿”都没有花过钱。当然,你压根儿就没有钱(又不买东西)。

那时候不是买东西,都是换东西。一般都是庄子里来了卖货郎,从家里拿个鸡蛋换根针或者两提儿线,给家里人缝补衣服用。再不,就是把捡粪时顺便捡来的破铜烂铁拿给卖货郎,看看值多少钱,然后打几盘糖豆。

卖货郎也是记忆我们那个时代的见证人。在乡村中生活过的上了年纪的人,也许都还记得小时候常见的挑着担子、走家串户叫卖商品的卖货郎的情景。

货郎都有固定的行头:一担挑篮,一面拨浪鼓。一般是摇一阵子,喊几声:“拿那破铜烂铁鸡胗皮换针换线换麻糖——!”最后一个字,起伏婉转,拖得长长的。小孩儿们一听到那熟悉的拨浪鼓的声音,有的正在吃饭,就端着饭碗撵了出去;有的正在玩泥巴玩具的,或者正在打“玳乐儿”(就是陀螺)的,便扔掉手中的泥巴,或者拿起“玳乐儿”和打“玳乐儿”的鞭子,循声追过去。还有的用手推着个铁圈儿跑在前面,有如给卖货郎领路一样。有的跟在货郎的后面,叽叽喳喳地抢看货郎挑篮里花花绿绿的玩意儿。那卖货郎的不时回过头,扫一眼挑篮,再用训斥一样的腔调告诫后面的“小鬼儿”:“嘿,兴看不兴摸,都离远点儿!”

陀螺,在我们这儿都叫它“玳乐儿”。就是在科学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也是青少年们十分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玩具。中国是陀螺的老家,后来风靡全世界。据说,这种玩具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从我国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

我们小时候玩儿的陀螺,一般都是用木匠打制家具或者农具时剩下或者废弃的木头(形状圆形的最好)用刀子削制而成的。陀螺的形状就像一个弹头,直径五公分左右,高七八公分。为了使其在地面上转动更快,有的还在尖头上镶进去一粒钢珠。还有的为了转动时好看,还在顶部涂上一些颜色。玩儿的时候,用鞭(绳子)从尖脚绕向上部,再以尖脚向地抛下,快速抽拉绳子,陀螺就会直立旋转。根据它转动的速度,玩者再不断地用鞭子抽打它,就会一直保持它直立旋转不倒下。玩儿的比较熟练、技术高的,就像赶羊一样,不断地用鞭子抽打陀螺,让它从一个庄台子直立旋转到另外一个庄台子上。

推铁圈儿一般都是男孩儿们玩的,也是我们那时候比较奢侈的玩具。因为铁圈儿是用铁丝制成的,也有的是从散了架的木桶上捡来的铁箍,但是,这两样东西很难搞到。推铁圈儿的工具一般由铁丝制成,后面装上一个把手,前面弯上一个钩子。甭看简单的一个小圈儿,就是推着走,也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把握住稳定性。否则,铁圈儿跑不起来。有的跑直线可以,可是要搞点高难度的动作,比如过障碍物、拐弯儿、绕圈儿,则更要求技术高超。可以说,推铁圈儿也是考验我们的操作水平和心理素质的一种技术活。那时候,伙伴儿们也时常来个比赛活动。但这种比赛比的不是快,而是慢,就如同现在有些单位里开职工运动会时的自行车慢骑。推铁圈儿比赛要求手劲儿恰到好处,推圈儿的工具与铁圈儿的结合要恰当,可以说要达到若即若离的地步。否则,一来速度会快,二来容易倒掉。当然,你把铁圈儿推倒了,那肯定是比输了。那时候,有些小孩儿甚至是推着铁圈儿上学,放学又推着铁圈儿回家。

打“玳乐儿”和推铁圈儿,是当年我们这些“小鬼儿”的主要娱乐项目,当然也是比较奢侈的了。因为,在今天来看,做“玳乐儿”和推铁圈儿的材料即使是很原始、很简单,那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也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条件都能具备的。所以,大家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就会经常把这两样东西交换着玩儿,或者是轮换着玩儿。

货郎的货物有很多,有女人们用的一些针头线脑,也有女孩子们用的头巾、彩绫、发夹之类的。等货郎在哪一家停下之后,一群人便围上去了。妇女们拿平日积攒下的鸡胗皮,换一些毛线细绳之类的生活用品。小孩儿们就拿出自己平时收集的油纸、废铁、破胶鞋,还有妇女梳头掉下的头发丝,都来换糖果、弹弓皮、小刀一类的玩具。

鸡胗皮,又叫鸡内筋。用生物学的说法,鸡胗皮就是鸡的砂囊内壁,是鸡的消化器官,用于研磨食物。鸡胗皮是一味传统中药,具有消食健胃,涩精止遗的功效。那时候,在农村,缺医少药,经常就有谁家的小孩儿肚子冻凉了,引起胃不消化,或者拉痢疾,大人就到邻居家找个鸡胗皮。因为家境不同,不是每个人家里都杀鸡子,所以不是家家都存有鸡胗皮。把找来的鸡胗皮放在锅里烘干,焙炒,一直炒得颜色变黑后,再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使劲把它擀成细末,收进一个小酒盅里,再倒进去半盅醋,让那小孩儿直接喝了,不一日肚子就好了并能和正常人一样吃饭了。那效果,灵验得很!

所以,小时候家里每次杀鸡,大人总会嘱咐我们这些“小鬼儿”把鸡胗皮洗得干干净净的,晾干了收集起来,等以后派上用场。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这些“小鬼儿”一听见那卖货郎来了,就急于把那洗得干干净净晾干的鸡胗皮派上用场了。没有人想到一定要等着肚子冻凉了,不能吃饭了才把它派上用场。那时候,好像谁都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冻凉了肚子,还是先换糖豆过过瘾吧。

儿时的我们是没有像现在这样种类繁多的零食可吃的,唯一的零食便是自家种的花生和货郎担里的糖豆、麻糖。所以,那时候,我们总是期待着卖货郎的身影,远远地看见便争先恐后地拿出家里积攒下来的旧物品冲到货担前,看看值多少钱,然后喜滋滋地在卖货郎的打糖豆的转轮上打糖豆。

“打糖豆”,也算是卖货郎为了卖东西(现在都叫促销),专门为我们这些“小鬼儿”设计的游戏方式。他在一张转盘上用花花绿绿的颜色涂成辐射型的格子,每个格子上标有不等的数字,最大的一百,固定在挑担的一端;对面再装上一个弹弓皮做的射针,转轮一转动,你就拉起弹弓皮射针,射中的数字,就是糖豆的数量。打糖豆这游戏,既要看你的运气,还要凭你的技术。往往二者兼具,那么你所要打到的糖豆的数量就会多。并且,你打到的糖豆多,不仅你高兴,一群“小鬼儿”都会跟着高兴。都是哥们儿,打到糖豆的会顺便捻几粒给大家品尝一下胜利的“果实”。有时候,你要是经常打糖豆,那货郎就会发善心多饶你几颗。嘿,那糖豆,虽然是用面疙瘩加些糖精放在锅里炒焦的东西,但是却香甜、蹦儿脆。含在嘴里,那里美味,真是奇妙无比呀!

7.国是大事

大官/团伙作案/保护伞/征兆/冯小刚/唐山大地震/哀乐声/陨石雨/乐府民歌/上邪/道法自然

在我们赶城回家的路上,正好遇见了我们村子里的“大官”,就是咱前面说的那位,开大会的时候请村里的高中毕业生写讲话稿的村支书。我懵懵懂懂地听他说,上午在公社开党员大会,传达****中央文件。他和我二哥像是说悄悄话一样,言语中好像有不少忧虑和叹息。他说,那中央文件上说,北京又出坏人了,是团伙作案,还有一个是毛主席的老婆,可能早就发现她有犯罪的苗头,因为她与毛主席已经分居好多年了,夫妻俩不在一个房屋里住,你说说她是不是有野心了?只是因为她是毛主席的老婆,后台太硬,一直没有人敢碰她,现在毛主席走了,大树倒了,没有保护伞了,该到收拾她的时候了。

后来,听了很多天广播,我渐渐明白,这一年,1976年,确实是咱们国家历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听有过经历的、上了年纪的人说,那一年好像发生了许多富有天意的事情。

那一年,我们也仿仿佛佛记得,刚过完大年,初几?真的记不清了。只记得,那天深夜里,天空中下起了鹅毛大雪。到了第二天早晨,凌空划过几道耀眼的闪电,连续几阵子炸雷响彻寰宇,雪借风势下得更大了,一直下得覆平了庄台子的园沟。路边的几棵高高的白杨树被雷电拦腰劈断,横七竖八地躺在路边。枝条上面结下一层晶莹剔透的冰凌,寒风吹来,摇曳的树枝发出“咯咯吱吱”的响声。碗口粗的树干上则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悄无声息、一动不动地卧在地上。“冬雷震震”,是不是有一种不祥之征兆啊?

那一年,在秋季吧,在靠近北京有个地方,叫唐山,发生了我们第一次听说的地震,后来才知道是七八级吧,反正是挺厉害的,听说人都给埋进去了。那时候,我们也没有什么地理知识,朦朦胧胧地把唐山理解为“糖”山,想那里糖一定是多得堆积如山了,那里的“小鬼儿”天天守着“糖”山。要吃糖,那可是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啊;北京离那儿近,肯定毛主席平时也一定不缺糖吃。

最近,看新闻,导演冯小刚拍了一部大片《唐山大地震》,就是取材自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史实。电影描写了当地震到来时人们的恐惧和绝望。透过《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让我们真切见识了地震的可怕和生命的脆弱。这部片子在全国公映了10天,并且还是在唐山市体育场举行的全球首映式。由此可见,“唐山大地震”在当时中国的深远影响。

还是那一年,听每家每户的广播不断传来哀乐声,都在传说,北京又有一个大官儿死了。先是“敬爱的周总理,鞠躬尽瘁的一生……与世长辞了”;后来,掌管军队的总司令,广播里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在京逝世”;再后来,唐山大地震过后,******作为一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也终因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还是那一年,似乎是天人感应,自然界也“天崩地裂”。3月8日下午,吉林发生陨石雨。陨石在空中爆炸,分裂为3000多块碎石散落地面,其中最大的陨石重1770公斤!

陨石,也称“陨星”,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呈碎块地散落到地球或其他行星表面的固体物质。陨石有的是石质的,有的是铁质的,还有的是石铁混合的物质。大多数陨石来自小行星带,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

是的,就是在这一年,自然界天崩地裂,人世间惊心动魄。哀乐如潮,白花如海,亿万人都有“天塌下来”的感觉。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年,自然界的、人世间的这一系列的重大变故,将足以催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8.城郭印象

电影胶片/县城/护城河/城门/文林街/破四旧/瓦房/镜子/泥巴窝/村村通

这次赶城回来之后,我又去赶过几趟城,当然都是帮忙拉车子卖菜。除了百货大楼,县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像电影胶片一样在我脑海里闪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之所以创造了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哦,原来咱们这上海Expo“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题,还是有出处的。

参加工作后,在老家,我曾经对那“一半米饭一半馍”的县城作了一些调查和研究。据考,县城建于元泰定年间,东街直亘西街,南街直亘北街,东西南北街垂直交叉,中为十字街。四条主要街道有纵横巷道,相互连通,百货大楼就建在十字街西北角的位置上。明洪武初年,修城墙周长五里,高一丈二,宽八尺,开内外城壕,在人工开挖的城壕里注入水就形成了河(即护城河)。在护城河上建四道城门,东门“朝阳”,西门“储贤”,南门“向离”,北门“迎恩”。

再后来,在西大街、十字街与西城门的中间,向南方向有一条文林街,北面正对着咱们前面讲过的,被“破四旧”给破掉的“黉学大殿”。因忌讳成才“无门”,遂在最南端的护城河上建一城门,题名“龙门”。加起来,县城也就是五座城门了。

古代称城为“城池”,就是因为城的周围有一圈护城河的原因。护城河是古人在防御手段上对水的妙用,一方面维护城内安全(有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说),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的进入,形成一道屏障。

我们的村庄在县城的东面,菜场又在县城的东南一隅,所以那个时候赶城,肯定是从东城门进城,然后沿东街进入菜场。其他几座城门我几乎没有光顾过,直到我们进城上学,一直到现在,始终没有寻觅到那几座城门的踪迹。我估计是遭遇与那“黉学大殿”一样的厄运,也被破掉了。

菜场里的房子都是瓦房,墙是用青砖砌起来的,找不到一块土坯。每一间房子都有两扇像门一样可以打开的窗子,窗子上还镶上了透明的“镜子”,后来才知道那“镜子”就是现在的玻璃。不像俺那农村庄台子上的土坯房,每家每户的窗子都是用几根杨树棍儿支起来。一到冬天,就用那破书纸蘸上面浆子糊上去,风吹日晒之后,黑黄黑黄的。就是在大白天,室外阳光明媚,屋内却是黑咕隆咚的,真是里外“两重天”啊。这窗户纸临近夏天才给撕开,整个房屋内也得以重见光明。

走过城里街道,路面要么是柏油石子儿路,要么是用青砖砌成的路面,听说下再大的雨都没有泥巴。不像俺们那乡下,大小落个雨儿,到处是泥巴,还很滑,走路时不小心就会摔跤。为了不踩泥巴,这时候,我们都是靠着路边,踩着野草走路,这样既不沾泥,又防滑。

幸亏那时候农村没有实现机械化,没有手扶拖拉机、三轮车、汽车之类的,否则,在这泥巴窝里,你照样是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当然,在21世纪的今天,那是大不同了,国家的“村村通”、“庄庄连”项目,把柏油路、水泥路都修建到家门口了。我那家乡的“泥结石”路,也改修成水泥路面,现在村上的小孩儿上学、大人们卖菜都不用穿泥鸡子,甚至胶鞋了。

这就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吧!

9.素描木屐

靴子/泥鸡子/雨具/高跷/晋文公/足下/颜师古/急就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叶绍翁/游园不值/斗笠/蓑衣/张志和/渔父/柳宗元/江雪

那时候,城里人下雨下雪可以穿靴子(我们管胶鞋叫靴子),可是我们那乡下就不同了,一到下雨,或者连阴天,不管是大人小孩,个个脚上绑着“泥鸡子”走路。

“泥鸡子”,有的地方也叫泥屐子、高脚马、泥淌子。它是用木头做的,高度十公分左右,形状像小板凳一样。“泥鸡子”是农村人在下雨、下雪时,绑在脚下,用来踏雪趟泥、走泥泞土路的鞋具。

小时候,一说天要下雨,我们就张罗着穿“泥鸡子”,主要是想着好玩儿。因为,穿上那“泥鸡子”就能叫你一下子长高十来公分,有“高人一等”的感觉,显得格外英武神气。初穿“泥鸡子”的时候,有点像踩高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小心就摔倒,崴着脚。练习几次下来,就能行走自如了。

“踩高跷”,咱们在后面的民俗文化中还要讲到它。它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要说这泥鸡子也很有历史。据记载,最早穿泥屐子的人是晋文公。为了纪念患难知己介之推割肉奉君的功劳,晋文公将介之推母子丧生的一棵树伐倒,制成木屐穿在脚上。每当他看着木屐就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并伤心地说:“悲乎,足下!”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足下这一称呼,即来源于此,其含义是对同辈、朋友的敬称。

唐代颜师古在其《急就篇》中描述说:“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到了南朝谢灵运的******,更是制作精巧,可以用它来登山。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能协调平衡。咱们读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有一句“脚著******,身登青云梯”吗?说的就是这种登山的木屐子。

大宋时期,有个诗人叫叶绍翁,他的《游园不值》一诗曰: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屐,就是木屐,说的就是咱这“泥鸡子”。

“泥鸡子”是当时我们那一带下雨时的行走用具,就是雨具了。但是,这雨具是常用,而不是唯一、更不是人人都要用的。因为它是以树木为材料制作的,它的耐用性:时间不长就会坏;使用起它来也不方便,很多时候都是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穿一下。我们不能在脚上绑着“泥鸡子”走远路,更不能下到田间地头干农活。

在农村,要走远路、到田间地头干农活,夏天最实用的还是一双脚,不怕泥巴粘脚,也不心疼在泥泞里把鞋子踏坏了。出门把两条裤腿向腿窝(膝盖)上面卷一卷,要是雨下得比较大,就在头上戴一顶斗笠,身上披一件蓑衣,想去哪里都行,就是到秧田里除草也不会耽误。

在冬天,也不能穿“泥鸡子”出远门。我们那时候虽然很少穿草鞋了,但是,要是遇上大雪天气,出远门前都要在脚上缠上稻草绳,一直缠到小腿甚至膝盖以上。经过这样武装,走在雪地里,既防滑,不会摔跤,又保暖,不会受冻。

斗笠,又叫笠帽、箬笠。通常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的帽子。形状有尖顶和圆顶两种,是农村人生产生活中晴天用来遮阳、阴天用来遮雨的不可缺少的用具。所以,在农村,人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它,天阴天晴都把它戴在头上。而蓑衣则是用野草或棕榈或稻草编制成的、披在身上用来防雨的工具。

那时候农村没有伞,也没有塑胶制品的雨衣。斗笠、蓑衣代替了伞和雨衣,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是人们常用的雨具。

过去有不少吟诵斗笠和蓑衣的诗句,这些诗句足以证明斗笠和蓑衣古老的起源。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小雅·无羊》写到:

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

或负其餱。

何,即“荷”,戴着或者背着的意思。

《水浒传》第七十七回:

舡上一箇人,

头戴青箬笠,

身披绿蓑衣,

斜倚着舡背,

岸西独自钓鱼。

唐·张志和《渔父》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柳宗元《江雪》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10.交响命运

城里人/陈涉世家/史记/商品粮/打光棍/硬道理/恢复高考/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换粮本/开悟/网瘾

城里的房子、城里的街道,还有那城里的人,在我心里留下一个最大的疑惑。一直到后来进城上学,也没有搞清楚个究竟。比如,城里人为啥可以用粮本买粮食吃饭(听说叫什么“商品粮”,很便宜),而咱这乡下人就没有那粮本,必须靠种地去吃饭;为啥那城里人可以住城市,叫城市户口,咱这乡下人就必须住农村,叫农业户口?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里面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商品粮”宁有种乎?

所以,那时候我们农村的“小鬼儿”进城上学,每个人怀里都揣着一个梦想:换粮本。换粮本就是换户口本,有了城里的户口,自然就吃上“商品粮”了。听大人们说,只要粮本一换,吃上“商品粮”,就不怕打光棍了。不管你多穷,长大了娶老婆,不管是农村里还是城市里,随你选。反正是有了商品粮户口本,就可以和城里人一样买那便宜的商品粮,最现实、最直接的就是再也不用干那累死人的农活了。你就会像那城里人一样,天天去菜场里买菜,就能够穿上深达膝盖的靴子,再也不用走那泥巴路了。嚯,要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那还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啊!

换粮本概念深入人心,是在课堂上实现的。这里老师为了教导我们这些没有开悟的乡下“小鬼儿”,不断激发学习动力,经常苦口婆心阐述的“硬道理”。

******自称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深情地爱着祖国和人民。”他回到北京后,又是“拨乱”,又是“反正”的,忙乎了大半年。针对“**********”中对经济和科技的破坏,他以马克思“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的论述为依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从此,千千万万知识青年的命运也就随之改变。据查,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还是那一年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后中国科学家迎来的第一个盛会。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这个大会上所作的《科学的春天》的发言中呼吁人们拥抱科学“春天”的到来,成为激励无数青年刻苦学习,发奋成才的号角。

有一天,老师正在板书上课的内容,听到下面有学生交头接耳的杂音。老师便转过身来,把教案甩在讲台上,对着讲台下的一双双渴望的目光,又开始了他那一套说教理论:“同学们哪,你在这教室里,风吹不住,日晒不着,可怜你爹你妈在庄稼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掉地上摔八瓣儿,辛辛苦苦打下几袋子粮食,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也不舍得用。千方百计供应你上学,不就是想让你把那祖祖辈辈的粮本换换,不就是图你光耀门庭吗……”你听听,这就是“换粮本”的出处。

当然,这主要是用来训导我们这些农村学生的,我估计老师也是有意地夸张,那一滴汗掉在那黄土地上,究竟能不能摔八瓣儿,那老师还能去数数?我们打心眼儿里也明白,老师的苦口婆心都是为了我们有个好的前程,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努力,刻苦地学习,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刻苦学习、努力成才是中国的传统,孔夫子还强调“学而优则仕”呢。有首古诗,我忘掉了出处,诗中写道: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但是,不知道是真的不“开悟”还是其他原因,不管老师咋样说,说什么,唾沫星子飞多远,有些人就是听不进去。结果,后来听说有的学生一直上到“高五”、“高六”,还在从家里往学校背粮食缴伙食。上到“高五”、“高六”是说高考落榜的学生,有的又复习三四年,加起来正好是高中五年级、六年级。

我也分析,那些上“高五”、“高六”的学生,年龄都偏大,他们是不是偷偷地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了“追烦族”?是不是相当于现在的学生染上了“网瘾”(当时当然还没有网络),整日价去网吧打游戏(也没游戏厅),以至于荒废学业了呢?

11.红尘定力

相爱相亲/朝夕不舍/赏心悦目/流露真情/咀嚼回味/享乐眼前/欢乐海洋/命断魂销/追烦族/跳出农门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总是提这《少年维特之烦恼》呢?好,咱们一起来看看它里面的两段话吧:

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好朋友,人心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我离开了你,离开了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竟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偏偏让我结识了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蕾奥诺莱!但我是没有错的。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却使她可怜的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得着我?然而——我就真的完全没有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当她自自然然地流露真情时,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么?难道我……?唉,这人啊真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乐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还有一段是这样的:

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象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眼下我无法作画,哪怕一笔也不成;但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配称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这数不尽的形形色色的小虫子、小蛾子——离我的心更近了,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托付于永恒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我的朋友!随后,每当我的视野变得朦胧,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我爱人的形象似地安息在我心中时,我便常常产生一种急切的向往:啊,要是能把它再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暖地活在我心中的形象,如神仙似的呵口气吹到纸上,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正如我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镜子一样,这该有多好呵!——我的朋友!——然而我真去做时却会招致毁灭,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

你好好品品这“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的句子,在这样的心境下,能不烦吗?读书?对不起,“钻不进去”!

要是这样,他哪还有心思去学习那“ABCD”、“数理化”呀,说不定心思用哪儿了。也幸亏我把老师的话在耳朵边挂了一句,没有读那课外杂书,更没有成为“追烦族”,才勉勉强强进入大学,得以跳出农门,实现换粮本的目标。

12.投资人生

价值原则/通用公式/投资行为/东晋/陶渊明/劝学/秀才/进京赶考/解梦/赵恒/励学篇

自古就有一句非常管用的话:

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其实,我认为,在经济社会里,价值原则是判断许多事情的通用公式,这同样适用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

实际上,学生时期的学习生活,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只不过投入的是美好的时光。这种投资的回报率也是成正相关的。不是说“时间就是金钱”吗?对,古人就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东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曾经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的,人生短短数十秋,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登上人生的顶峰,谈何容易。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于我们这些农家子弟,最现实的就是“换粮本”了。至于改变命运,报效祖国和人民,实现人生宝贵价值,描绘炫丽的人生轨迹,这些都带有理想色彩。

后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每每回忆起当初老师的教诲,总觉得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很好的,但由于老师往往总是说教,没有把学习生活的投资与回报具体化。由于道理太抽象了,没有切中要害,不免有些乏力,以至于效果不佳。这里有一个古代“劝学”的案例,咱们一起欣赏一下,感受感受它的说教功能。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小店里。就在考试前两天的一个夜晚,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他梦见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和自己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背靠着背躺在一起。这三个梦似乎都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出去找算命的先生解梦。算命先生一听,连拍大腿说:“秀才,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就垂头丧气地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见此情景非常奇怪,上前问秀才:“不是明天才考试吗?怎么今天你就要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唉呦,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应考。你想想,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你这次有备无患,双保险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觉得店老板讲得更有道理,于是留下来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这个案例的意义在于,对于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而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未来。

除了这个案例,关于读书的重要性,从古至今,阐述、论断颇多,警言佳句不胜枚举。但是,我还是认为,真正能够把学习生活的投资与回报具体化、现实化,还是人家大宋皇帝赵恒的《励学篇》,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是考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绝佳出路。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同类推荐
  • 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

    追思家乡的亲人挚友、灵山秀水、民俗风情和童年趣事,以唯美的语言寄托浓浓的乡愁,既有对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感叹,又有对自然纯朴乡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小院竹篱,春水秋月,一切还是初时模样。外婆于花荫里闲穿茉莉,外公于厅堂独自饮酒,母亲在菜圃打理她的蔬菜瓜果,父亲则背着药箱,去了邻村问诊。而我,坐于雕花窗下,看檐角那场绵长得没有尽头的春雨。原以为星移物换的岁月,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
  • 倾听往事

    倾听往事

    《倾听往事》这本散文集里相当多的篇幅是专为魏晋时期文人名士而书的,收录有《父去子未归》、《凡人与圣贤的距离》、《英雄莫问出处》、《曹操与宗世林》、《亦真亦幻帝王家》,在众多的散文集里,这本书很特别,像寒夜里的点点繁星,熠熠生辉。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散文诗经典之作。该书1996年1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最忆西窗同剪烛

    最忆西窗同剪烛

    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嚣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一位几乎拥有世问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 大家小书:晚明思想史论

    大家小书:晚明思想史论

    本书充满激情,纵横捭阖,论及佛学的兴起,西学东渐等,视野宏阔。附录《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史概论》,两书合观,包括其思想背景、治学方法、民族思想、哲学思想、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均一一缕析,创见频现,引人入胜。
热门推荐
  • 小鬼为宝宝寻娘

    小鬼为宝宝寻娘

    醒来就是一丝不褂的跟一个陌生男子睡在一起,后冒出一个小娃来认她当娘;天呐,她一定还在做梦,否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更可悲的是,没结过婚没生过孩子的她,就被眼前这个看上去,不知道像什么的男人逼着背负照顾小娃和他的责任。她不活了,那有这样的世界,居然不分清红皂白就乱栽赃名义给她这还少事,居然还被那对父子给利用,明知道他们是在利用,却傻忽忽的还为了他们父子放弃回自己的家的念头她中邪了吧,要不然怎么会
  • 穿越火影之宇智波亦月

    穿越火影之宇智波亦月

    前世作为一个高中3年的学生,他的人生是那么的孤独,那么的悲哀...小的时候母亲离他而去,同学排挤他,内心的孤独的他选择不与除亲人外的任何人来往..当得知母亲当年离开他是迫不得已后,内心起了波动,和母亲和好..还没来得急享受亲人的关爱的他因为一场事故穿越到了火影世界,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他会如何安排自己接下来的生活......尽管主角改变,但火影世界在他的出现后会不会产生什么变化呢?
  • 古墓杀机

    古墓杀机

    神秘莫测的长晖山,笼罩着首领古墓与国民党埋藏巨额财富之谜。呼啸山林的野人,神出鬼没的凶兽,布满杀机的机关,玄奥难解的迷宫。探险队内部也面临重重危机,几股势力彼此试探、争斗、残杀,令行动蒙上诡异的魅影。谁是盗墓行动的策划者?谁是传说中的守护神?谁在酝酿更险恶的阴谋?不到最后,永远猜不出结局。
  • 曦暗

    曦暗

    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为着心中的那个由仇恨化为的执念,我努力提升自己,只求查出那夜灭我家门仇人,然后将其手刃。可当我站在这片大陆的巅峰,当仇人就在我的眼前时...你TM在逗我?!说好的复仇呢?说好的不死不休呢?说好的怒火胜过千万个太阳呢?梦碎了,神塌了,小爷我这辈子都不理你!下辈子也是!
  • 至尊灵主

    至尊灵主

    这是一个寻灵,养灵,炼灵的世界。少年激情热血,掌万古祖灵,筑通天血路,踏至尊帝座,登无上之位,成天地圣主。以灵之极为笔,术之巅泼画,粉墨苍生,战破星河。为义气争雄!为美人争霸!你好,苏莫!
  • 混沌龙婿

    混沌龙婿

    医生说我胃不好只能吃点软的东西,所以……这软饭真香!“修炼是不可能修炼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修炼的,打架又打不过别人,就是靠着吃软饭这种东西才能勉强维持得了生计这样……”这是一个世间最强混沌战体重生成为软饭大帝的故事。
  • 何为使徒

    何为使徒

    凡人或者说下贱的奴才,胆小怕事,怯懦之子。无所谓,习惯了。阴阳八卦,乾坤遁法,化纸为人,天山大阵。墨家机关道,河洛医道,兵家撒豆成兵,阴阳家太极八卦。阵法,法则,道途,吉运,恶兆……“地府的阎王死了,今夜必定百鬼夜行。”“若这京城最善歌舞的姑娘死了,也便快亡国了。”“这酒真是美物,喝!”“我自打有记忆起,我父母没了,之后朋友没了,师傅没了,我爱之人还和人跑了,弄的现在国TM也亡了。你倒告诉我,我怎能不恨?”“若是我不能修道,好,老子我修罗,我就不信这天道还能拦的住我!”
  • 西南异闻

    西南异闻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你不知道的奇闻怪谈、彝疆巫术带你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巫术、宗教、诅咒、蛊术、让你大开眼界。诅咒师发尾沾地,左手拿着一面奇鼓,右手握着一根骨棒,传闻他们手上那面鼓是用龙皮所制,骨棒为龙角,是不是真用龙骨龙皮所制,那便无从查证。我是阴阳师、
  • 花开半夏,时光荏再

    花开半夏,时光荏再

    初,她满心仇恨现,心中渐渐释然曾经刻骨铭心的仇恨,为他们的柔情所冲淡对他们展现真实身份,他们却眉宇紧皱渐渐的……心里被封上寒锁…警报拉响,与‘她’的最后一战‘他’为此陨落,‘他们’来寻血脉觉醒,‘记忆’永封心头千年转生,你们还好吗?我们做……最熟悉的陌生人…记忆唤醒,我们一去曾经般默契却不再是曾经的稚嫩,繁华满载,满眼沧桑…转眼,回首,已……三生
  • 邂逅,遇见

    邂逅,遇见

    Overthemountains,passingthroughthesea,back,thankyouaresrillhere!走过山,路过海,回头时,谢谢你还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