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06900000025

第25章 佛法中的六度空间——成就完美团队的六扇门(10)

印度有一位学生,他希望成为一位真正的智者。于是,他离开家庭去寻找一位大师来进一步指导他。他停留在一位大师的住处,请求大师开导他成为智者。这位大师说道,「成为智者实际上非常单纯。你需要做的仅是立即回家,然后每天晚上坐在一面镜子前30分钟,并以相同的问题不断问自己。这个问题是:「我是谁?我是谁?」。 这位学生回答道,「嗯,成为一位智者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不可能只是如此的单纯吧。」 「是的,就是如此单纯」,这位大师说道,「你如果还需要考虑其它意见,那么这附近还住着几位大师,你可以去请教他们」。 「非常感谢您,」这位学生说道,「我打算继续向其它大师请益」。 这位学生来到第二位大师的住处,提出相同的问题,「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位智者呢?」 第二位大师说道,「这非常困难,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事实上,你必须随同修行所内的其它学员从事沙哇(sava沙哇是「无私工作」的意思),所以你必须从事没有金钱报酬的工作」。 学生听了十分高兴;这位大师的哲学比较接近他自己对于智者的看法。他听说这是一种非常艰难的修行过程。大师告诉这位学生,修行所内目前仅有清洗牛栏的工作。如果这位学生真心要成为智者,大师将允许他去铲牛粪,并负责牛栏的清洁。他欣然接受,并相信自己已经踏上正确的道路。 于是他开始每天不断地铲牛粪,并清洗牛栏,经过漫长的五年,他逐渐失去耐性,而且觉得很失望。所以,他向大师请教,「尊贵的老师,我已经忠诚地为您服务五年,清洗修行所内最污浊的地方。我不曾休息一天,也不曾抱怨,现在是否是启发我成为智者的时候了?」 大师回答道,「当然,我相信你已经准备妥当了。现在我告诉你怎么做。你立即回家,然后每天晚上以30分钟的时间望着镜子中的自己,并以相同的问题不断问自己。这个问题就是:「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 学生非常讶异地说道,「对不起,尊贵的老师,这条街上的另一位大师在五年前便如此告诉我」。 「是啊,他说得没错」,大师回答道。

任何一种团队都是由你、我、他(她),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组成,还可以理解为,每一个团队都是由许多个特别的“自我”组成,这也正是人类社会的真实结构。

想要完全发挥出团队的效力,必须做到对每一个不同“自我”的真正了解,否则所谓的团队凝聚永远只能停留在“用口号来激励”的阶段。尤其是现今的白领,谁也不缺乏这些“简单”的团队管理知识,谁都知道“合作”是一个团队获得成功的基石,可为什么勾心斗角、互相推卸、斗志涣散这一幕幕我们都很熟悉的“情景喜剧”每天都在OFFICE里重复的上演着?

如果每一个自我,都解决不好“自我”的问题,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又不能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更无法定位自己人生的意义;然后在怀疑、忧郁、压抑、悲伤、无奈、妒忌、愤怒中把这些糟糕透顶的坏情绪带到OFFICE里,相互影响和渲染着,这样的团队又拿什么去做到齐心协力、同心铄金呢?

同理,只有用“健康”的人才能打造出“健康”的团队。

般若,是六度中的最后一度。希望般若,能够让我们觉悟出“我是谁”。

所有被爱情滋润的恋人们应该都清楚情爱的生产过程,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喜欢上一个人——彻底的爱一个人,最后变成那个人;其实“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一模一样,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喜欢自我——爱自我,最后真正成为理想中的自我。

我们自己就是一座最宝贵的宝藏,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开启宝藏的般若。

你爱你自己吗?

二、般若≠智慧

如果有缘看过佛经,或者欣赏过金庸老先生的武侠作品,应该对「般若」这个词不会太陌生,当年金轮法王的龙象般若功可是让武功盖世的郭靖和杨过都吃了不少苦头啊。不过,此「般若」非彼“般若”,金老先生只是为他所创的“神功”摆了个噱头,在其书中并没有涉及到般若的原来本义。

般若中的「般」字,应该念做“波”,般若是梵语(即印度话,因印度人自称是梵天的苗裔,故其语称为梵语),如果一定要给般若注解一个我们都能理解汉语的释义,那只能勉强称之为智慧,但是般若的含义远远不是单单一个“智慧”可以解释清楚的。

要真正理解般若的概念,必须首先明白般若与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平常所说的智慧,如大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我们通常都认为他们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智慧,而从佛教眼光去审视,不过是智慧能量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即使现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也不过是世间物质形态方面的一些成就,但是最终的目的并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达到究竟的安乐;并且其中还包含着许多能产生人类极大烦恼和痛苦的成份。如诺贝尔发明炸药,可以在工矿及筑路上带来很多方便,的确促使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炸药运用到战争之后人类更多的相互残杀。因此,世间所谓智慧,是邪正兼有、利害参半的,是受到污染、有限的知识,并非纯善。并且其中包含有能使人类发生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可能;用之不当,能制造出许多害人、害世的巨祸来(如原子弹、生化武器等)!而佛经上所言的般若是「真智妙慧」,是完全由真心中流露出来的自性来本来具足的一种无漏之智,它是极其真实、纯洁无染、唯正无邪,又是无穷无尽的。   当然,般若与世俗的智慧还是紧密联系着的,离开世俗的智慧,般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为般若就是从通常所说的智慧中产生出来的,正如《六祖坛经》(《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主要记载惠能大师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中所说的:“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由此可见般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从未离开过世俗的智慧,也就是说智慧是花,般若是果,虽然不一定每朵花都能结出果实,但是任何果实却都离不开花之根源。  佛法认为明白真理、认识事实,便可称作智慧。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明照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智明外境,慧明自心。

其实「般若」的性质中隐含着三层截然不同的含义

1、文字般若:也叫方便般若,所有在阅读文字方面没有障碍的人,都会得到这种智慧。从广义来说:不单单是成型的文字,凡一切语言动作等,能明示意义令人理解而启发智能者,都是文字般若。比如我们在书中读到关于大海的文字描写,不管有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人,都会随着自己的见闻、电影或电视上获得的影像资料,以及别人的描述等,立刻联想到蔚蓝的海水、美丽的沙滩,感受到夏日清凉的海风。总之:从听闻言教,或自己阅读经典所开发的智能,叫做文字般若;又名「闻慧」。

2、观照般若。「观照」这个概念,在上一篇「禅定」中已经做了初步的解释。当然,从文字般若的层面是无法体会到这层含义的。也只能将这个词语分开来阐释,剩下的就看你自己领悟“般若”的程度了。观,是观察自己的智慧;照,是照鉴自己的心境。观照是在觉察之前的一种巨大的思维力量。还是以大海为例,如果能从大海的描述中,领略到大海巨浪滔天的气势,认识到大海海纳百川的气质,体悟到大海气势磅礴的胸怀,恭喜你,已经开始进入观照般若的境界。依所解悟的道理实际地去体验修习,叫做观照般若;又名「思慧」。

3、实相般若:实相,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和本相,不可以用“有无”去叙述它,也不可以用“大小”来衡量它,这不是我们的心理所能想象,也不是世俗的言论所能描述;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其实世间一切事物,究竟根本,都不会拥有自己恒古不变的本性,而是随着宇宙规律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各种美丽的植物,一到春天,花红草绿,非常好看。但一到秋天,便全部枯萎。它们这种变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所以才会随着时间变更。此时我们所说这个实相般若,就不像世间那些无常的事物,它是一切生命的本来面目。其本体,历三世不迁,陶洪炉不变,这就是实相般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可以证明,人人都具有一个不变的体性,例如我们在幼年时所看到的海水,海水是深蓝色的,到了老年再去看海水,海水也还依然是深蓝色的。这样的不变,就足可证明我们这个见性是永远不会变动的。我们所变动的,只是躯壳而已。同样还是关于大海的文字描述,如果能从观照的状态,将自我的本性和大海的本性融为一体,不但能体悟而且能体证出我和大海同样的本性,得到正知和正见,就是实相般若的法门。从观照的功夫继续深造,一旦参破无明,亲见本来面目,叫做实相般若,亦名「修慧」。

对于我们,不是向生活之外学习般若,那是所谓的聪明;唯有离境明心而产生的智慧,就叫做般若,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般若。

三、生命的信息

你想得没错,这种信息存在着文字信息的层面之上。它是我们在生命中将要或正在的经历,是我们可能会遭遇的,可能正在面对的。勇敢的人不会逃避,不过也无从逃避。智慧的人会在这个信息层面上产生巨大的改变,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更具智慧、更拥有生命的魅力。记住,生命的信息是一种经验,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增强记忆或加深理解,将它纪录为各种符号或翻译成各种声音,它将蜕变成你生命中的一部分,真实而重要的一部分,如何面对自己和界定自己的一部分。

就像所有的宗教其实都在谈论这两个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没有人或任何事情,道理、经典能提供你答案,这就是生命的经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经验存在于你的心中。世间不存在永恒的生命,更没有永恒的心。

佛教中转世再生的概念,主要相关与心的连续性,并不是俗世粗浅地认为灵魂转身进入不同的身体。所有事物的产生都是因其特殊因缘的具足而出现,缘尽而消失。这和佛法中出生、死亡和转世的理论完全一致。

身体和心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载体,它们非常地接近,互相地依存。但是这两个物体还是有本质的不同,身体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容器,而心,就是容器内要承载的物。身心两者之间都有他们共同的创造和延续的因缘,这些因缘中,仅有部分是两者相通的,比如身体受了创伤,心也会感到疼痛;身体受到侮辱,心灵也会羞愤等。但是,身体和心灵毕竟还是不同的物体,最简单的例子,只要你心理健康,调节适当,到你廉颇老矣时,却还能保持一颗童真的心。

由于心识能量的因缘在身体这个物质消失之后仍然存在,所以除非产生特别的阻碍,否则心灵上的不同能量和心识会以不同的形势继续下去。只要心中存在“自我”,就会造成业力;而业的能力,就是不论身体发生任何变化,都会让心灵能量持续存在的缘。不可否认因为“心”具有物质存在的习惯模式,所以转世通常和取得某种物质形体有关。

我们必须明白,平常世间相传的转世,就是心灵能量的相续,并不是身体这一物质消失后才能产生。动心起念,犹如潮起潮落;当一件事情开始,而另一件事情结束之时,心灵能量之间的延续已经开始了。比如我们为了一些琐碎之事而心生怨气,就是在承受人生第六苦——怨憎会苦,心灵已经堕落在地狱之中饱受折磨。如果心中常生烦恼,没有快乐、喜悦的加持,身体伴随而来的就是头脑疲劳、虚弱多病的痛苦。然后面对夜夜失眠,日日烦躁的生活,需要服用各种镇定剂、安非它命麻痹自己,让心变得更加愚昧,而此时的心灵也早已脱离身体,失落在六道轮回之中,如同传说中的孤魂野鬼一般可怜。这就是「业力」和「再生」在世间每一刻中的运作状况。前一刻的心使得现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境界,而现在的心又创造了不同的缘起,决定了心在将来的存在状态。

转世再生和灵魂永生是并无关联的,佛经中更没有永恒的心这种概念。虽然今天的心和昨天的心不相同,但没有昨天的心,就生不出今天的心——两者不同,却不是完全不同的。心就像河流,是一种连续或者过程,现在的状态和以前的状态,并不是相同的,也不是不同的。还是用古希腊哲人德谟克里特话说:“人的一生,不可能经过同一条河流。”你不是分离在河流之外,也不是聚集在河流之中,你在随着心河的流动而流动。

其实就在你读这本书几分钟和几秒钟之前的心,同当下这一刻的心相比,也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相当的不同了。如果你的心识在每一刹那都完全一样,就不存在记住,也无所谓忘记了。事事的无常和时间的变异,使得记忆和回忆,种种心灵流动的过程以当量的形式成为可能。

想像一下,如果心是永恒的,你就无法从心中加去或减去任何东西,因为永恒的概念是不可移动,不能变易的;永恒更不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更不会因为空间、方向的影响而影响,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心灵的活动包含着各种变易,就是无常。与心的流动和变易有关的意念及意识,对于永恒的心不可能有任何影响,因此,永恒更是无法表述的。如果你的心是永恒,那么改变心里对于某些事物感受的假设,就不可能存在。根据定义,永恒否定变易的可能性,流动和成长都是变易的不同形态。以此类推,永恒的灵魂也不存在,这种改变同样扼杀了灵魂的“永恒性”。

世间业力造成的幻觉,引起发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因缘,所以就有「轮回」和「涅磐」不同的结果。

这些概念都可以用相似的事例加以说明。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人的性格急躁紧张(第一个因),非常固执,对任何事都坚持相信自己的判断(第二个因),并且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第三个因),这个人走进一间漆黑的屋子(第四个因),地板上横卧着一条有奇怪纹路的绳索(第五个因),碰巧他最近度假的时候,在野外差点被长着花斑纹的毒蛇咬死(第六个因)。当他在黑暗之中摸索时,不小心一脚踩在软绵绵的绳索上(第一种果),普通人看来只是虚惊一场(第二种果),但是,这六种不同因缘的共同聚合,却导致这个可怜的的人,惊慌失措,极度恐惧,最后心脏病复发导致心脏衰竭而一命呜呼(第三种果)。这个案例,揭示因与果的关系,不同的因结出不同的果。如同轮回,完全是一种幻觉,也就是潜意识。

许多人常常轻慢幻觉,认为那不过是假象和想象,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时常处于幻觉和想象之中?还是分析上面的案例,幻觉的能力之大超乎你的想象,它会决定你生命中的大部分经验。有兴趣的话,可以用上述的因果推理法,去分析生活中任何一个困扰你的事例,你可以感受到心河流动的方向,这就是我们需要觉察的。

同类推荐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读禅阅世

    读禅阅世

    苏曼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精通中、日、英、梵等几种语言。在小说、诗歌、散文、绘画等领域,他都取得很大成绩。
  •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敬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星云日记20:谈空说有

    星云日记20:谈空说有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二十册。收录星云大师1992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谛听谛听”、“竖穷三际”、“谈空说有”、“宁静致远”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厚道:星云大师的人生成功课

    厚道:星云大师的人生成功课

    星云大师的著述涵盖甚广,包罗万象,从佛心禅意出发,启发世俗人生的精进与和谐。继《宽心》、《舍得》之后,推出本书,内容涉及自身修养、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提出诸多启发性的哲辩思语,以使读者在工作生活同时在心灵上获得教益和抚慰。
热门推荐
  • 拂晓暝守

    拂晓暝守

    自从三界大战结束,为了三界的和平三界各自选出一名代表来维护三界的关系他们被世人称之边界者。可现如今三界之外的冥界觉得这种和平就不应该存在,真正的和平只有属于一界的统治,而此界就是冥界。人界边界者的清峰预感到了三界之外有一股新的势力正在企图对三界上千年来的和平做着打算。他绑架了魔界公主王诗嫣和驭魔师雨烦组成了一个代号名为暝的一个对抗冥界组织
  • 剑统九天

    剑统九天

    这是一个修仙炼灵的世界,林元因捡地摊货却淘到了一把绝世圣剑,且看他如何手执圣剑在修真界呼风唤雨,又看他如何一次次拯救宗门危机,步入强者之巅。小说人物等级制度:凡人,识灵者,筑灵期,结灵期,化灵,化元,虚神,灵丹,灵神,真仙。识灵者分10层,后面的等级分为三期,初期,中期,后期。
  • 我的特效时代

    我的特效时代

    精通电脑技术的少年天才自写软件,意外得到一个特效系统。上古神话,史前怪兽,惊天灾难,现代战争,虚拟角色,星际穿越,异形生物,超级英雄……开启,特效时代!
  • 惊悚梦中梦

    惊悚梦中梦

    作品简介:一本怪书,四个人看后,其中三人竟离奇溺水身亡。主人公为寻找真相,只身涉水,不料误入湖.
  • 异世大陆传说

    异世大陆传说

    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一夜之间灵魂穿越到了一个异世大陆,变成了一个地位卑贱的庶出之子,他默默地忍受着残酷的现实,在他不断地苦练之下,终于激发出身体里面强大的异能潜质,在这个诡异的世界里,他不断地披荆斩棘,在后终于站在了世界的顶端。异能等级:觉醒者,侍者,斗者,灵仕,大师,导师,宗师,尊者,王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凶萌女主角

    重生凶萌女主角

    “喂,你是谁?”“你男人!”“哦!”“那我是谁?”“我的主人”“……”
  • 小乐的传奇之路

    小乐的传奇之路

    徐永乐本是一个普通人,在高考过后,被一只北极熊砸中穿越到平行世界。徐永乐在穿越到新的世界,将谱写怎样的故事呢?
  • 超强超能力

    超强超能力

    一个女主和12个男生的故事!女主超强超能力哦!3族之间的斗争哦!第1是狼族,第2族是神族,第3是人类!女主和12个男主是狼哦!
  • 异界魔法法师

    异界魔法法师

    主角叶修穿越异界,成为牧师和召唤师,努力的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