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34900000058

第58章 面馆

古无“面”字,但这种细而长的水煮面食由来已久,不晚于两汉,由于前人表述不同,名目不一,至与其他水煮面食混淆。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有《面条古今名义》一篇,考辨甚详,引录于下:“面条子,曰切面,曰拉面,曰索面,曰挂面,亦曰面汤,亦曰汤饼,亦曰索饼,亦曰水引面。《释名》云,汤饼、索饼,随形名之。宋张师正《倦游杂录》云‘水瀹者皆可呼汤饼,笼蒸者皆可呼笼饼’是也。索饼乃今面条之专名,其汤饼则凡面饼入汤及凡切饼为方圆长形入汤之总名。晋束晳《饼赋》文字多讹,其云‘面迷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或以属之牢丸,其事状似今之扢搭汤及片儿汤,而牢丸之名,又今之汤圆,不相应也。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有水引馎饦,有膏环,其水引馎饦云:‘挪如箸大,薄如韭叶,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又云:‘粉饼同。’其膏环云:‘米屑溲,如汤饼面,手搦圈,可长七八寸许,屈令两头相就。’然则水引馎饦者,汤饼中水引面条也。粉饼同者,今粉丝也。膏环如汤饼面者,今馓子也。而水引馎饦之名,则又今之汤饽饽,亦谓之扁食,不相应也。《归田录》云:‘汤饼,唐谓之不托,今曰馎饦。’知宋时专以水引面条为汤饼,与《齐民要术》所言者合,但名不同耳。《伤寒论》云‘食以索饼’,今医书则谓之汤面,又谓之面汤。《清异录》云:‘释鉴兴《天台山居颂》汤玉入瓯,谓汤饼莹滑。’盖汤饼为汤面总名。又云:‘金陵士大夫家,湿面可结裙带。’则专指面条。《齐书·何戢传》云:‘太祖好水引面,戢令妇女躬自执事设上焉。’《唐书·王皇后传》云:‘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嬾真子》云,汤饼即世之长寿面。宋楼钥《北行日记》云:‘乾道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生朝作汤饼。’元张翥《最高楼词·寿仇先生》云:‘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水调歌头词·自寿》云:‘腊彘开红玉,汤饼煮银丝。’真水引面矣。生日汤饼,古人生子,亦设汤饼。唐刘禹锡《赠进士张盥》诗云:‘忆尔悬弧日,余为坐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词天麒麟。’《大明会典》百三:‘皇太后寿旦,正统间有寿面;东宫千秋节,宣德间有寿面。’乃取汤饼面条长寿之意。宋马永卿《嬾真子》谓之长命面,其为长条可知。”

生面可分细面、阔面,还有熟面,即俗呼杠棒面或棍面者,然挂面实在是昆山的首创,淳祐《玉峰志》卷下记道:“药棋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可为远方馈,虽都人朝贵亦争致之。”可见苏州地方谙熟吃面之道,并将它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苏州人吃面,向以浇头面为主,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说:“扬州之面,碗大如缸,望而可骇,汤之浓郁,他处所不及也。襄阳之面,重用蛋清,故入口滑利,不咽而下喉,颇有妙处。京师则有所谓一窝丝者,面长而细,以不断为贵。至若吴门下面,无论鱼肉,皆先起锅而后加,故鱼肉之味与面有如胡越,甚无谓也。徽州面类扬式,而浇头倍之。”

各地之面,无有轩轾,皆由饮食传统而来。苏州之面,确以浇头为特色,花色甚多,有焖肉、炒肉、肉丝、排骨、爆鱼、块鱼、爆鳝、鳝糊、虾仁、三虾、卤鸭、三鲜、十锦等等,不下数十种,一种之内又有分别,如焖肉有五花、硬膘等,如鱼有头尾、肚裆、甩水、卷菜等。另外,还以面汤多寡分为宽汤面、紧汤面、拌面,拌面中又有热拌、冷拌之别。苏州的面,最讲究汤的口味,俗话所谓“厨师的汤,艺人的腔”,店家都十分重视吊汤,以口味鲜美为号召。

苏州的面馆,久已有之,清康熙时人章法《苏州竹枝词》有曰:“三鲜大面一朝忙,酒馆门头终日狂。天付吴人闲岁月,黄昏再去闯茶坊。”自注:“面,傍午则歇;酒馆,自晨至夜;茶坊,为有活招牌故也。”

可见当时面馆只做早市,至中午就上门落栓了。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也提当胥门外的面馆,说与友人顾鸿千去寒山登高,“遂携榼出胥门,入面肆,各饱食”。面馆也有时令特色,夏季供应三虾面、卤鸭面、鳝鸳鸯面,冬季供应羊肉面,如袁学澜《姑苏竹枝词》有曰:“水槛风亭大酒坊,点心争买鳝鸳鸯。”自注:“吴俗呼小食为点心。夏日市卖卤子肉面,配以黄鳝丝,名之为鳝鸳鸯。”

苏州面馆甚多,乾隆二十二年,由许大坤等发起创建面业公所,设址宫巷关帝庙内,专为同业议事之所,并以办理赙恤等项事宜。据光绪二十四年九月《面业公所捐款碑》记载,因重建公所大殿,同业捐款,捐八角者四十六家,捐五角者五十一家,捐三角者一百六十三家,共计有二百六十家。又据光绪三十年《苏州面馆业议定各店捐输碑》记载,因“翻造头门戏台一座,公所南首平屋门面二间,后楼披厢一间”,同业按每月利润“每千钱捐钱一文”,最多每月捐四百五十文,最少每月捐六十文,共有八十八家。兹抄录月捐一百五十文以上的店家名录,可见当时苏州面馆业的盛况,它们是观正兴、松鹤楼、正元馆、义昌福、陈恒锠、南义兴、北上元、万和馆、长春馆、添兴馆、瑞兴馆、陆鼎兴、胜兴馆、正元馆、鸿元馆、陆同兴、万兴馆、刘万兴、泳和馆(娄门)、上琳馆、增兴馆、凤琳馆、兴兴馆(悬桥)、锦源馆、新德源、洪源馆、正源馆、德兴馆、元兴馆、老锦兴、锦兴馆、长兴馆(老虎)、陆正兴、张锦记、新南义兴、瑞兴馆,凡三十六家。入民国后,诸多面馆发生停业、转让、合并种种变化,如今已很难去一一稽考查索了。但民国年间,苏州很有几家知名的面馆,各有特色,莲影《苏州小食志》说:“兹言其普通者,大面以皮市街张锦记为最,观西松鹤楼次之,正山门口观振兴又次之,妙处不外乎肉酥、面细、汤鲜,此外面馆虽多,皆等诸自郐以下矣。”

张锦记在皮市街,《苏州小食志》说:“皮市街金狮子桥张锦记面馆,亦有百馀年之历史者也。初,店主人仅挑一馄饨担,以调和五味,咸淡适宜,驰名遐迩。营业日形发达,遂舍却挑担生涯,而开张面馆焉。面馆既开,质料益加讲究,其佳处在乎肉大而面多,汤清而味隽。一般老主顾既丛集其门,新主顾亦闻风而至,生意乃日增月盛。该店主尤善迎合顾客心理。于中下阶级,知其体健量宏,则增加其面而肉则照常;于上流社会,知其量浅而食精,则缩其面而丰其肉。此尤大为顾客所欢迎之端。迄今已传四五代,而店业弗衰。”张锦记以白汤面著名,吊汤方法取诸枫镇大面,用黄鳝诸物,故而特别鲜洁。

松鹤楼在观前街,相传创设于乾隆二年,本为面馆,以卤鸭面著名,后虽改营菜肴,但卤鸭面仍然不废,远近闻名,可说是苏城夏令一绝。

佚名《吴中食谱》说:“每至夏令,松鹤楼有卤鸭面。其时江村乳鸭未丰满,而鹅则正到好处。寻常菜馆多以鹅代鸭,松鹤楼则曾有宣言,谓‘苟能证明其一腿之肉,为鹅而非鸭者,任客责如何,立应如何’!然面殊不及观振兴与老丹风,故善吃者往往市其卤鸭,而加诸他家面也。”卤鸭面的面和卤鸭分别盛碗、装碟,苏州人称为“过桥”。旧时苏城风行吃雷斋素,吃斋的人,当封斋之前、开荤之时,总要到松鹤楼吃碗卤鸭面。

观振兴在观前街,原名观正兴,创于同治三年,起初在玄妙观照墙边,一九二九观前街拓宽,照墙拆除,由德记地产公司在山门口两侧建两幢三层楼,观振兴租其西楼底层营业。观振兴的生面,经特别加工,熟糯细软,撩面擅用“观音斗”,撩面入碗,出水清,不拖沓,汤水讲究,采用的焖肉汤,具有清香浓鲜四大特色。以白汤蹄膀面最负盛名,蹄膀焐得烂而入味,肉酥香异,入口而化。《吴中食谱》说:“苏城点心,惠而不费,而以面为最普遍。观前观振兴面细而软,肉酥至不必用齿啮,傍晚蹄膀面更佳,专供苏州人白相观前点饥之用,故大碗宽汤,轻面重浇,另有一种工架。”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时新细点够肥肠,本色阳春煮白汤。今日屠门须大嚼,银丝细面拌蹄膀。”自注:“观前观正兴面馆,以白汤蹄膀面著名于时。按本色、阳春,皆面名也。”此外,像爆鱼、爆鳝浇头,呈酱澄色,甜中带咸,汁浓无腥,外香里鲜。端午节前后,有枫镇大面应市,也是别具风味的传统面点。

此外,黄天源、老丹凤、万泰饭店、朱鸿兴的面也颇颇有名。

黄天源在观前街,创设于道光元年,本在东中市都亭桥畔,后迁玄妙观东脚门。黄天源糕团为吴门一枝独秀,以炒肉面名冠一时,深受食客赞美。据说,炒肉面的发明有个故事。有一位店中的常客,常常既买炒肉团子,又买一碗阳春面,他将团子里的炒肉馅挑出来放入面中当浇头,吃得津津有味,店主由此得到启发,也就做个炒肉浇头试试。在试做时,选料十分精细,瘦肉、虾仁、香菇剁碎炒成面浇头,浇头香,面汤鲜,炒肉面就一下走红了。

老丹凤在观前街大成坊口,创始不详,以徽州面闻名,《吴中食谱》说:“面之有贵族色彩者,为老丹凤之徽州面,鱼、虾、鸡、鳝无不有之,其价数倍于寻常之面,而面更细腻,汤更鲜洁,求之他处不可得也。”另外,老丹凤的小羊面和凤爪面,也闻名远近。

万泰饭店在渔郎桥,创于光绪初年,既善制家常饭菜,也以面点著名,特别是开洋咸菜面,受到食客青睐。金孟远《吴门新竹枝》便咏道:“时新菜店制家常,六十年来挂齿芳。一盏开洋咸菜面,特别风味说渔郎。”

朱鸿兴本在护龙街鱼行桥畔,创于一九三八年,后来居上,成为正宗苏式面馆。店主朱春鹤亲入菜市选购原料,浇头烹调精致,尤以焖肉浇闻名,为三精三肥肋条肉,焖得酥烂脱骨,焐入面中即化,但又化得不失其形,口感极佳,其味妙不可言。生面又是绝细的龙须面,入味快,吃口好,惟下面不仅要甩得快,而且还得有软硬功夫,甩慢了面容易烂,甩得轻了面卷不紧,会带进不少面汤,便会泡软发胀。朱鸿兴的面特别适宜“来家生”,即带了盛器来,拿回家去吃,仍然原汁原味。朱鸿兴还讲求时令,农历五月子虾上市,就供应三虾面;小暑黄鳝上市,就供应鳝糊面、爆鳝面;盛夏时节,也以枫镇大面惠供食客。此外,像排骨面,松脆鲜嫩,略带咖哩鲜辣;蹄膀面,葱香扑鼻,膏汁稠浓,具擅一时之胜。那时朱鸿兴盛面的碗也大有讲究,蹄膀面用红花碗,肉面用青边碗,虾仁面用金边碗,一般的面就用青花大碗,这也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此外,阊门外的近水台,初在鲇鱼墩,创设于光绪十年,以苏式焖肉面闻名,有“上风吃下风香”的美誉,又有刀切面,人皆称善。西中市的六宜楼,以鲭鱼尾为面浇,称甩水面,属于难得的美味。还有四时春的小肉面、五芳斋的两面黄、小无锡的肉丝面、卫生粥店的锅面,都是旧时苏州较有影响的面点。

枫镇大面乃枫桥镇市店所创,当地人称为白汤大面,久负盛名,传入城中,几乎各家面馆都有,倍受食客赞赏,推为夏日清隽面点。枫镇大面的独特之处在于面汤,用肉骨、黄鳝、螺蛳等熬成,再用酒酿吊香,故汤清无色,醇香扑鼻。浇头乃特制焖肉,酥烂奥味,入口即化。面条用细白面粉精制而成,撩入碗中如鲫鱼之脊,吃在口中滑落爽口,真乃色香味俱佳。

奥灶馆在昆山玉山镇半山桥堍,创于咸丰年间,初名天香馆,后改复兴馆。光绪年间,由富户女佣颜陈氏接手面馆,以精制红油爆鱼面闻名县城。颜陈氏的面汤与众不同,以鲜活肥硕的青鱼粘液、鳞鳃、鱼血加佐料秘制成面汤,鱼肉烹制成厚薄均匀的爆鱼块,用本地菜子油熬成红油,并且自制生面,打成状如银丝、细腻滑爽的细刀面。一碗面端上来,讲究五烫,即碗烫、汤烫、面烫、鱼烫、油烫。一时顾客盈门,名声鹊起,半山桥一带的大小面馆于此十分嫉妒,谑称颜陈氏的面“奥糟”,即昆山方言里龌龊的意思,呼其面馆为奥糟馆,后来改称奥灶馆,面亦称为奥灶面。

昆山面馆的名色极多,服务也很周到,庞寿康《昆山旧风尚·饮食》说:“吾邑红油面,卤鸭大面,驰誉苏沪一带。客至,则以各色面浇如卤汁肉、鸡、鸭、腊肉、爆鱼、走油肉、焖肉、鳝丝等分别盆装,置放桌上,任客选食。如喜用鸭头、膀、脚下酒者,亦可呼唤堂倌取至。又有在切鸡鸭浇时,将多馀小块并集装盆,名曰并浇,此与头、膀、脚同为佐酒妙品。面前先上鲜美细丝血汤一小碗,别有佳味。如欲进面,则立即下锅,少顷端至。食毕,计浇收款,馀则全部退回,不取分文。此种竭诚待客,经营之法,他处罕见。”庞氏提到的红油面,即以奥灶面为代表。卤鸭大面,民国时也极有名,周越然《吃鸭面》说:“常闻人云‘昆山鸭面极佳,不可不吃’,余虽一岁数往,然疑其语为本地人之广告,或旅行人之吹牛,深恐受骗,未尝一试。今尝之,果然不差,从前之疑,自愚也,自欺也,以后当设法补足之。”邻近昆山的巴城,也以鸭面闻名,民国《巴溪志·土物》说:“鸭面系冬令朝点之美味,与昆山西门煮法相同。先煮鸭脯,以鸭汤漉面,盛大碗,使汤多于面,切鸭脯加面上,曰浇头,鲜肥可口。旅游巴地者,咸喜食之。”

关于面馆里的名色和特殊称呼,不知究竟的人,会感到莫名其妙。即以光面为例,称之为“免浇”,即免去浇头;也称为“阳春”,取“阳春白雪”之意,白雪者什么也没有也;还称为“飞浇”,意为浇头飞掉了,还是光面。朱枫隐《饕餮家言》里有一则《苏州面馆中之花色》,这样说:“苏州面馆中,多专卖面,其偶卖馒首、馄饨者,已属例外,不似上海等处之点心店,面粉各点无一不卖也。然即仅一面,其花色已甚多,如肉面曰‘带面’,鱼面曰‘本色’,鸡面曰‘壮(肥)鸡’。肉面之中又分瘦者曰‘五花’,肥者曰‘硬膘’,亦曰‘大精头’,纯瘦者曰‘去皮’,曰‘蹄膀’,曰‘爪尖’;又有曰‘小肉’者,惟夏天卖之。鱼面中又分曰‘肚裆’。曰‘头尾’,曰‘头爿’,曰‘淴(音豁)水’,即鱼鬣也,曰‘卷菜’。总名鱼肉等佐面之物曰‘浇头’,双浇者曰‘二鲜’,三浇者曰‘三鲜’,鱼肉双浇曰‘红二鲜’,鸡肉双浇曰‘白二鲜’。鳝丝面、白汤面(即青盐肉面)亦惟暑天有之,鳝丝面中又有名‘鳝背’者。面之总名曰‘大面’,曰‘中面’,中面比大面价稍廉,而面与浇俱轻;又有名‘轻面’者,则轻其面而加其浇,惟价则不减。大面之中又分曰‘硬面’,曰‘烂面’。其无浇者曰‘光面’,光面又曰‘免浇’。如冬月之中,恐其浇不热,可令其置于面底,名曰‘底浇’。暑月中嫌汤过热,可吃‘拌面’。拌面又分曰‘冷拌’,曰‘热拌’,曰‘鳝卤拌’,曰‘肉卤拌’,又有名‘素拌’者,则以酱、麻、糟三油拌之,更觉清香可口。喜辣者可加以辣油,名曰‘加辣’。其素面亦惟暑月有之,大抵以卤汁面筋为浇,亦有用蘑菇者,则价较昂。卤鸭面亦惟暑月有之,价亦甚昂。面上有喜重用葱者,曰‘重青’,如不喜用葱,则曰‘免青’。二鲜面又名曰‘鸳鸯’,大面曰‘大鸳鸯’,中面曰‘小鸳鸯’。凡此种种名色,如外路人来此,耳听跑堂口中之所唤,其不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者几希。”

面馆里的堂倌,也有响堂,就将这些特殊的用语喊成一片,声音宏亮温润而有节奏,如“一碗本色肚当点,重油免青道地点”,诸如此类。

陆文夫《美食家》里的朱自冶,喜欢吃朱鸿兴的头汤面,小说写道:“朱自冶起得很早,睡懒觉倒是与他无缘,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准确得和闹钟差不多。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这句话需要作一点讲解,否则的话只有苏州人,或者是只有苏州的中老年人才懂,其馀的人是很难理解其中的诱惑力。那时候,苏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作朱鸿兴,如今还开设在怡园的对面。至于朱鸿兴都有哪许多花式面点,如何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食谱里都有,算不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待几笔。吃还有什么吃法吗?有的。同样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那时不叫同志。)来一碗··面。’跑堂的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吃法: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些),重浇轻面(浇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是朱自冶在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连串的切口:‘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一碗面的吃法已经叫人眼花缭乱了,朱自冶却认为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是要吃‘头汤面’。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像奥勃洛摩夫那样躺着不起床,必须擦黑起身,匆匆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吃的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这段描写,可真将旧时苏州人对吃面的讲究写尽了。

再附带说说馄饨。

馄饨随处有之,称呼各异,四川称“抄手”,广东称“云吞”,新疆称“曲曲”,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浙西称“便食”,皖南称“包袱”,苏州则向称馄饨,且以外观精致、内馅讲究闻名。《调鼎集·点心部》记道:“苏州馄饨,用圆面皮。”可见旧时苏州的馄饨皮擀成圆形,并非后来机轧的方形,故而显得特别小巧玲珑。苏州馄饨店肆遍布街巷,乾隆时二十四年徐扬绘《盛世滋生图》上,学士街有一肆悬“小馄饨”市招,胥门外半截街一肆悬“清洁馄饨”市招,又阊门外一楼,门前悬“三鲜大面”市招,后窗临河,分悬“面馆”、“清洁馄饨”市招,可见面馆兼营馄饨的情形;《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记仓米巷口卖馄饨的鲍老,“其担锅灶无备”;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记“业有地名著名者”,就有“鼓楼坊馄饨”,其故处约在今十梓街一带。晚清时期,更多走街串巷叫卖馄饨的骆驼担,敲击梆子,现裹现煮现卖,鲜美可口,受到小巷深处人家的欢迎。苏州人周慕桥的《大雅楼画宝》中就有一幅,一副骆驼担,担主是一对夫妻,女的在叫卖,男的捧了一碗走到楼窗下,楼上的小姐正将一只小竹篮吊下来。左上写道:“《食物志》:‘馄饨或作餫饨,象其圆形也。’《正字通》:‘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笼蒸啖之,而市上肩担沿街唤卖者,则概用水煮,岂俗尚迥异欤?”这一画面,真实记录了昔年里巷间骆驼担叫卖馄饨的景象。

民国初年,由于铁木结构轧面机的普及,促使了馄饨业的兴旺。《吴中食谱》说:“馄饨、水饺皆以荷担者为佳。旧时小仓别墅以虾子酱油作汤,肉斩极细,称独步,自谢客后,颇有难乎其选之慨。”这是一九二四年江浙军阀战争之前的事,小仓别墅在金狮巷,茶酒兼有,馄饨则是供客的点心。这一时期苏州馄饨店很多,稍有名气的,有阊门外大马路的福兴馆、齐门外大街的李同心和正兴馆、娄门外的复源馆、景德路的柯万兴、濂溪坊的左万元、上塘街的朱宏昌、山塘街的长兴馆、山塘星桥湾的何兴馆福记、中街路的张记、朱家庄的何正兴、临顿路的顺泰馆、护龙街的熊福兴、由斯弄的顺兴馆盛记、大马路的夏兴馆孙记等。当时苏州馄饨店,不少是湖广人开设的,以家庭小肆为主,湖广帮的“打气馄饨”颇有特色,丢入沸水锅中浮在面上,需用爪篱漂了才沉下去。至抗战前,苏州城内外约有馄饨店百馀家,一般还兼营汤团和面。

苏州馄饨有种种名色,如鲜肉馅大馄饨、虾肉馅大馄饨、蟹肉馅大馄饨、荠菜肉馅大馄饨等,特别是小馄饨,可称小食的极致,价格低廉,然滋味可口,其汤尤为鲜美。弹词《白蛇传》有一段书,说许仙从杭州到苏州投奔王永昌,王是个吝啬鬼,偏要装阔气,初次见面,总要吃顿点心,掂来想去,只有吃小馄饨最省,便两人合吃一碗,许仙一匙两只,王一匙三只,王一边吃,一边盯着许仙的汤匙,心里一五一十地数着,许仙随口问:“叔叔贵庚几何?”王这时恰好数到十五只,便脱口说:

“十五。”这是关于吃小馄饨的一个笑话。另外,糟油煎馄饨,堪称苏人夏令馔食的妙品。

同类推荐
  • 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
  • 民俗实用对联(下)

    民俗实用对联(下)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民俗对联则是最具实用性的对联。本书从工商百业中选取名联,又选取一些妙联趣事以飨读者。
  • 中国凤文化

    中国凤文化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如果从龙凤文化原初的象征拓展开去,是不是可以将它们的文化含义排成两个相对的系列;龙:天、帝、父、权利、凶悍、战斗、伟力、进取、崇高、威严、至尊等等;凤:地、后、母、幸福、仁慈、和平、智慧、谦让、优美、亲合、至贵等等。龙凤的精神其实也可以乾坤二卦来象征:乾卦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精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龙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万难不屈的一面、凤则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灵魂的一面。龙凤文化相对、互补、相渗、互含、合一,深化出中华文化的大千世界。
  • 原型批判与重释

    原型批判与重释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了考察,对现代原型理论的生成过程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辨析和批判;认为要使这一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获得新生,推进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需要对原型进行重释。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进行了阐述;首次提出了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雏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概念,结合现代哲学、人类学等新的理论,对其分剐进行了论证,深入地阐述了作者的原型观。
  • 安徽泾县

    安徽泾县

    以泾县至今留存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为线索,以本地历史人物、民间风情为介质,凸显中国古代汉民族文化的经典与细腻。即使泾县独有的宣纸和花砖,也只是依附于当地深厚文化蕴藏的两道风景。这种深厚蕴藏,使得李白于泾县桃花潭赠汪伦诗,也显得十分寻常。
热门推荐
  • 血玄帝

    血玄帝

    气血如海,骨中如山;脏腑如钟,魂桥通天!不知从何时开始,夜晚成了人类的禁忌,那是属于妖魔的炼狱,那是属于怪人的屠场。当夜晚占据白天的那一刻,世间万物将灰飞烟灭!这是一片怪诞的天地,这是一个凄凉的世界。
  • 概率风暴

    概率风暴

    一个简单的二级文明,一次普通的物理实验,竟牵扯出十七维超空间的惊天谋划。
  • 黎黎在世间

    黎黎在世间

    人,妖,仙,三个不同身份的种族,纠缠不清,谁都有心事,谁都曾善良,爱情和自己的私心,都在纠葛之中放大再放大,最终命,只是命。
  • 大唐绿帽王

    大唐绿帽王

    什么?我是房遗爱,大唐绿帽王,上帝你在玩我的吧?当房遗爱拥有了一个现代人的灵魂,还会成为那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绿帽子吗?高阳公主还会仰着高傲的头走过来吗?一个不一样的房遗爱纵横在贞观的天空之下,猴灵案、征吐蕃、灭突厥、扬州案、鬼门关、万花谷,处处都有着房遗爱的影子。于是房遗爱成为了风骚的人,做将军、抱美人。李世民:房遗爱,乃上天赐予大唐之瑰宝也!长孙无忌:此子哪里傻了,他这是在挖我长孙家的墙根啊!长乐公主:我夫俊郎,真乃文曲星下凡。郑丽琬:房遗爱,你敢娶我吗?晋阳公主:遗爱哥哥,我要布娃娃!ps:新书历史题材,《风花醉》现已上传,书号3301281,喜欢的书友可以来看一看。,直通车地方可以直接点击。绿帽子这本小说本身写的有问题,所以少川也不好腆着脸的找你们要票,但是新小说,还希望大家尽力支持一下,谢谢了!
  • 雨棠

    雨棠

    我的文笔不是很好只能表达我想表达的故事一个小女孩选择什么样的命运的故事
  • 三千大道穿越系统

    三千大道穿越系统

    少年林幽获得系统穿越万界,神话,武侠,斗罗斗破,西游洪荒,白蛇,狐妖小红娘,爱神巧克力,妖怪名单,微微一笑很倾城,最好的我们。交流群:713841238
  • 匆匆错过的何止是窗外的风景

    匆匆错过的何止是窗外的风景

    匆匆那年遇见你匆匆那年爱上你匆匆那年错过你我们还会有几次匆匆?
  • 追云搏电录系列:天骄如梦令

    追云搏电录系列:天骄如梦令

    本文由花雨授权打铁铺的小学徒于梵。生得丰神俊逸,心地纯正,更是资质专佳的练武奇才。他奉令进打造好的“夺魂钉”去客人府上、却被九大凶人“鬼斧神鞭”的小妾夏苹哀求,要于梵带她逃走。于梵一看美人那楚楚可怜的神情不忍拒绝,带她逃出魔府凶宅,却从此落入了被不断追杀的厄运之中……
  • 余生我会好好爱你

    余生我会好好爱你

    那年,谷森来到刘亦心身边。十七岁那年,林帆记住了刘亦心名字。美好的甜蜜生活,终究抵不过现实残酷。身为才女的刘亦心,会选择谁度过余生?读者群:956389100,欢迎广大读者加入哦。
  • 封神狱

    封神狱

    秩序是生存的保障,为了维持秩序,封神狱由此出现。这里关押着世界最危险的罪犯,能随意制造黑洞的百米机械巨人,能在宇宙真空环境中自由漫步的生化病原体,能改变星系运行的众多神魔,能永恒不死的极道武者,甚至是一整个世界被封闭,一整个种族被禁锢,同时囚禁的还有思想。巫杰,被封神狱从地球召来,成为三十六组一名普通的狱卒,结识伙伴,慢慢成长。然而,此时的封神狱,却因为曾经的一场大战而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