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61300000013

第13章 文字类(4)

纳楚克道尔基·达喜道尔基

(1906~1937)蒙古作家。1906年生于中央省、1937年逝世。父亲是个穷贵族,在政府部门当公文抄写员。纳楚克道尔基从小有机会读书识字。受到良好的教育。1921年投身革命事业、年仅15岁、担任了蒙古军事委员会秘书的职务,以后又任政府秘书、革命青年团中央少先队工作局局长等职。1925至1929年先后在列宁格勒、柏林、莱比锡学习。回国后在蒙古科学院的前身文史研究所从事历史研究。直到去世。作品包括诗、散文、短篇小说与剧本。重要的有诗歌《我的祖国》(1932)、《到远方去学习》(1927),《四季》(1934);短篇小说《旧时代的儿子》(1930)、《喇嘛大人的跟泪》(1930)、《年节和眼泪》(i932)、《从未见过的事情》(1933);剧本《三座山)(1934)等。这些作品或歌颂祖国的自然风光、民族的文化精神、人民的优秀品质,或揭露旧社会的矛盾、封建主阶级的真实面貌。纳楚克道尔基是运用民族语言的典范,能够把精粹的书面语言与民间生动的口语结合起来,他精于修辞,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旧时代的儿子》语言简练而凝重。《喇嘛大人的眼泪》则文字活泼,通篇充满幽默感,两者风格大不一样。诗歌《我的祖国》是纳楚克道尔基的代表作,也是蒙古现代文学的杰作。这首诗含义深刻,感情炽烈,充分表达了蒙古儿女为祖国母亲自豪、对祖国母亲依恋的无限情意。这首诗气势磅礴,以特有的雄浑豪放风格而异于同一题材的诗歌;《我的祖国》自问世以来,在蒙古群众中广为吟诵。歌剧《三座山》写男女主人公云登和南萨尔玛与封建主之间的一场生死斗争。一对结为良缘的青年因封建势力的破坏而双双死于非命,构成人间又一幕悲剧。《三座山》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十分鲜明,他们身上体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三座山》在舞台上演出多年,历久不衰,是蒙古现代文艺史上最负盛名的一部剧。纳楚克道尔基是蒙古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隆重德克维斯特·阿图尔

(1906~)瑞典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06年3月3日出生于瑞典南部斯考耐肖的乌德尔荣格隆德克维斯特出身农民,靠自学成才。长期在瑞典各大报纸如《斯德歌尔摩日报》,《每日新闻》等当文化版编辑,又是瑞典最重要的文学杂志《波尼尔文学杂忐》的文学评论员。1968年他被授予斯德歌尔摩大学名誉博士,同年又被遴选为瑞典学院士,曾荣获过许多文学奖,如列它文学奖(1958)、小诺贝尔文学奖(1961),瑞典文学大奖(1963)以及两获贝尔曼诗歌奖(1964,1982)等。

隆德丸维斯特址瑞典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作家。20年代起就从事诗歌创作,至今已出版了20余部诗集。他受法国超现实主义和美国文学影响较深,十分推崇加缪、乔伊斯和DH·劳伦斯。他曾说过:“世上没有上帝,只有长诗《李比陀》,而劳伦斯又是它的先知。”他把大量英、美、法等国现代派作品译成瑞典文,把瑞典的现代主义文学推向一个新阶段。他主张诗要给人们以“生活的崭新旋律”。他的作品描写的大多是喧闹繁杂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和令人瞠日结舌的工业化速度。诗集《黑色的城市》(1930)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他还主张诗要给予情欲的欢乐和享受,因此关于情欲和性爱的诗也占有一定篇幅。他的主要诗集有:《灼烬》(1928)。《夜之桥》(1936)、《动物和神之间的诗》(1944),《生命如小草》(1954)、《风,逆火》(1955)和《眼睛中的生活》(1974)等。

40年代起,隆德克维斯特从超现实主义后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转为悲观主义。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较多地从小游记和小说的创作。他酷爱旅行、除欧洲诸国外,还曾到过拉丁美洲、苏联。澳大利亚。古巴和中国等地,游记作品有:《黑人国家》(1949)、《变化着的龙》(1955)和《古巴是这样生活的》(1965)。论文集有《大西洋的风》(1932)。《美国的新作家》(1940)和《阅读成果》(1973)等。此外他还编著了《欧洲文学史1918~1939》(1946)。《美国伟大的小说家》(1962)和《拉丁美洲的叙事艺术》(1964)。

利哈乔夫·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

(1906~)苏联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家。1906年11月28日生于彼得堡,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7岁时入彼得堡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1928年毕业。后因某种原因被捕,曾被囚禁于索洛韦茨岛的集中营。1932年返回列宁格勒。先后在国家社会经济书籍出版杜和苏联科学院出版社当校对。1938年被调到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工作,从这时起,开始从事‘学术研究。从1945年起任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占俄罗斯文学研究室负责人,1946至1955年兼任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60年起任苏联科学院文学和语言部委员。1970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利哈乔夫在其学术活动的初期,主要从事俄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在早期著作《俄国古代城市的防御》(1942)、《大诺夫戈罗德:10~17世纪文化史纲要》(1945)和《古代罗斯的民族自觉》(1945)中,关于古代罗斯出现“缓慢的文艺复兴”的思想已露端倪,这一思想成了作者后来的古俄罗斯文学史著作的基础。在由博士学位论文压缩而成的《俄国编年史及其文化历史意义》(1947)一书和其他著作中,作者把俄国编年史,的历史当作一种文学体裁的历史来研究,分析了俄中古代各种文献的审美价值。

利哈乔夫详尽地研究了古代俄罗斯文学的起源及其中人物性格描写的特点。各种文学流派的产生,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形成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有关这些方面的重要著作有:《<伊戈尔远征记>(历史和文学概述)》(1950)、《俄罗斯文学的起源》(1952)。《古俄罗斯文学中的人》(1958),《安德烈·鲁勃廖夫和叶皮法尼·普列穆德雷时代的罗斯文化》(]962)、《10~17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时代和风格)》(1973)、《伟大的遗产(古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1975)|《伊戈尔远征记及其时代的文化》(1978)、《古俄罗斯文学研究》(1986)等。在这些著作里,作者普遍采用对文学与其他文化现象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

在版本学研究方面,利哈乔夫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他建立了版本学是研究作品版本的一个独立学科的理沦,这理论贯穿在他的著作《版本学(根据10~17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材料)》(1962)和《版本学概要》(1964)之中。他的重要著作《古俄罗斯文学的诗学》(1967)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本书于1969年获苏联国家奖。

此外,利哈乔夫还著有《园林的诗意(论园林风格的语义)》(1982)和《关于俄罗斯的札记》(1984)等,前者提出了修复旧有园林的问题,后者则呼吁保护文化和自然环境。

凯特林斯卡娅·维拉·卡齐米罗夫娜

(1906~1976)苏联俄罗斯女作家。1906年5月11日生于塞瓦斯托波尔市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76年4月23日死于列宁格勒。童年跟随父母在穆尔曼斯克和彼得罗扎沃茨克港城度过。十月革命后,她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新生活,14岁便成为共青团积极分于,17岁来到列宁格勒工厂工作,担任过共青团干部和报社记者,广泛接触工人和青年。为她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凯特林斯卜娅靠自学成材。她最早的一篇政论体特写《姑娘和共青团员》(1926)以及嗣后发表的中,长篇小说《娜特卡·米丘林娜》(1929)和《成长》(1934),。主要内容都是描写青年工人的生活和劳动。长篇小说《勇敢》(1938)是她的成名作,描写远东原始森林地区的新城市建设者们的生活、讴歌青年人在建设新城市劳动中的忘我精神和坚强勇敢。在卫国战争年代,女作家是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参加者。有关人民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事迹,在她的特写政论集《关于列宁格勒人的故事》(1944)和长篇小说《围困》(1947,或1948年度斯大林奖金)中,都有生动的反映。战后,凯特林斯卡娅仍致力于她从前熟悉的工业题材的创作,长篇小说《我们生活的日子》(1952)描写列宁格勒汽轮机制造者的劳动和生活。

凯特林斯卡娅较有影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这样生活才有意义》(1960)。发表后引起轰动。小说描写1937至1941年间顿巴斯矿区的年轻一代为实现地下管道煤气化而进行的艰巨斗争。由于官僚主义、管理不善,特别是个人崇拜给矿区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致使人民之间敌我混淆,黑白颠倒,人人自危,缺乏最起码的民主和法纪。作品的浓墨重彩描绘苏联法制和党内生活准则遭受破坏的重大事件、从人道主义角度批判专横、冷酷、残忍、要求相信人、尊重人、爱护人。评沦界称它是一部最富“现代性”的小说。

凯特林斯卡娅晚年还写有自传体回忆录性质的长篇小说《暮·窗·人》(1972)和《青春,你好》(1975)。作品中没有贯串始终的事件和情节,时空跨度大,结构灵活自由,内容有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有对昨天和今天的生活的思索;有对个人创作经验的回顾和总结……凯特林斯卡娅把这倾注了自己大量心血的创作称之为是“不同寻常的书”,是她“与读者的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作品富有抒情特色、写得亲切感人。

凯特林斯卡娅擅长写劳动和劳动中的人,工厂和工人生活以及生产部门的领导和党团工作者是她的作品的基本题材。除创作外,她还写有论述肖洛霍夫、吉洪诺夫、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评论文章。

嘉里尔·穆萨·穆斯塔菲耶维奇

(1906~1944)苏联鞑靼诗人,原姓嘉里洛夫。1906年2月15日生于奥伦堡省穆斯塔法村,1944年8月25口牺牲于德国柏林施潘达乌监狱。他出身于一个贫农家里,幼年时,为谋生计,父亲携全家迁往奥伦堡市、在这里嘉里尔毕业于侯赛因尼亚伊斯兰教学校。193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系

嘉里尔幼年便显露出文学才能,6岁时能背诵许多名诗,13岁在奥伦堡《红星报》上开始发表诗作,20岁便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们在前进》(1925)。他的早期诗作多反映共青团员生活。后来拓宽了题材的范围、涉足于工人的日常劳动和感受以及新型农民的革命斗争和生活。长诗《邮递员》(1941)便属于这类作品。此外,他还写歌剧脚本、他与作曲家纳·日加诺夫合作的《金发帖娘》(1941)取材于民间传说,但是幻想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人民的理智战胜邪恶势力。这部歌剧获得了1948年国家奖。他的另一部歌剧《伊里达尔》(1942)是第一批以卫国战争为题材作品。

1941年7月,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嘉里尔投笔从戌。在前线,他作为政治领导员和战地报记者。以自身的榜样和充满受国主义激情的诗篇鼓舞红军战士奋勇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这些诗汇集成《战壕书简》(1944)。

1942年6月嘉里尔在沃尔霍夫战线受重伤被俘,先后被关押在苏联和波兰境内敌占区以及德国的集中营和监狱。每到一处,他就积极投入政治斗争,在战俘中建立秘密组织、散发传单,设法使难友们越狱。同时,他从未停止写诗,这些诗在被俘者中间流传和演唱。在敌人已经为他掘好坟墓的绝望的处境下,诗人仍视死如归,怀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通过掷地有声的诗篇,揭露并控诉了法西斯匪帮的令人发指的罪行,同时满怀胜利的信心,倾注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妻子和女儿深厚的爱,展示了一个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的受国者的英雄气概和充满受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普通苏维埃人的高尚品格。这组悲壮的诗篇《莫阿比特狱中诗抄》(1942~1944)战后经过同狱的难友辗转交还了苏联,终于在50年代初得以与世人见面。《诗抄》于1957年被追赠列宁奖。为表彰嘉里尔建树的英雄业绩,苏联政府在1956年追认他为苏联英雄。

《莫阿比特狱中诗抄》被译成多种文字,日加诺夫以嘉里尔的事迹为题材并且直接采用他在狱中写的《宽恕我吧,祖国!》、《我的歌》、《不要相信!》、《给爱人》等诗,小谱写了一部歌剧《嘉里尔》。此外,尚有关于他的生平的长篇纪实小说和影片问世。

海尔曼·丽莲

(1906~1984)美国女剧作家,1906年6月20日生于美国新奥尔良市一商人家庭,1984年6月30日逝世于纽约。1923至1925年在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婚后在巴黎居住时曾尝试短篇小说写作。1930年随丈夫去好莱坞,担任过电影脚本审稿工作。1932年离婚,随小说家达希汉曼特回纽约定居,在他的鼓励下开始戏剧创作生涯。

海尔曼对美国资本主义现实深怀不满,积极参加30年代左派作家的政治活动,曾作为记者到过内战中的西班牙。她自认是带着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行写作的。发表于1934年的《儿童节目》通过两个年轻女子在无端诽谤下一生幸福被毁的遭遇,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伪善和凶残。这虽是她的第一部剧作,却已表现出相当娴熟的艺术技巧,演出成功使海尔曼在戏剧界崭露头角。两年后上演的《未来的日子》描述了工人和罢工斗争。代表作《小孤狸》(1939)刻画了一个南方世家的几个家庭成员为了追逐权力和财富,最后相互间只剩下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较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南方的传统道德观念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分崩离析,因而被誉为“工业化南方的兴起的一部编年史”,海尔曼则被公认为当时美国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

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剧本《守望莱茵河》(1941)和《搜索的风》(1944)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反法西斯主义立场。前者歌颂献身于反纳粹斗争的普通人。指出在美国这样一个标榜自由的国家里,竟然会没有一个受德国纳粹政府迫害的人的容身之地。此剧上演后引起极大反响,获得纽约戏剧评论界大奖。后者通过一个代表美国上中层阶级的外交官逃避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批判,回顾并谴责了美国政府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主义。1944年秋海尔曼曾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苏作为期五个月的访问。

同类推荐
  • 锦绣天地

    锦绣天地

    清风弦乐淡雅,两世记忆烦忧,挥手转身无奈,锦绣天地一生。00穿越异世安心种地,无奈世道人心不古,玲珑之心贯通融会,冲冠一怒只为红颜。本书yy题材,非史诗巨作,看客切勿较真!----求养肥、求包养,我不会让各位官人失望的。
  • 彝族土司家的管家婆

    彝族土司家的管家婆

    彝族土司的女佣人,后成为管家婆。分别设计惩办打死她侄女丈夫的两个凶手。为给她侄女和广大彝族妇女报仇雪恨,设法用草药毒死土司。在地下党的影响下,参加宣传、发动众,带领彝族同胞和反动势力作各种斗争。她被国民党区长偷去审,上千彝族同胞大闹五台坡、场面十分壮观。把侄女许配给受伤而被老百姓保护下来的红军战士,并且和红军战士一起配合边纵,围剿国民党保安团。并协助解放军剿灭土匪,挽救新生的区政府。解放后分别当上乡长、县妇女主任、副县长,为了维护众,不畏惧强势,不怕丢乌纱帽。在众受灾缺粮时,身为工作组长的她,与众一起共度难关,并和众一道跟县委书记巧斗,场面十分精彩。
  • 卡拉迪亚光明与黑暗

    卡拉迪亚光明与黑暗

    卡拉迪亚是一片虚构的大陆,是冒险者与国王的世界,在这里,战争摧残着整个大陆——谁是能拯救大陆的人呢
  • 十月生辰石

    十月生辰石

    生辰石,秦年初现,始皇得之。据传始皇将之铸成钥匙八具,命名十月。然大成之日,八把钥匙诡异消失,下落不明。嬴政遂派方士徐福出海找寻,其后徐福亦不知所踪,而后不了了之。沧海桑田,逾两千余年,钥匙重现人间。消息出,天下人趋之若鹜……
  • 不想孤独

    不想孤独

    一座现代化城市穿越到古代会发生什么样的历史碰撞?元代凭借什么能统一亚欧大陆?西亚美女家珍如数,无敌战舰南航东渡。
热门推荐
  • 浮城

    浮城

    当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一座城市在一夜之间从陆地上断裂,孤岛似的漂浮在惊涛骇浪中,从此,“浮城”就像一艘巨舰,带着茫然的人们走向未知的命运。危海浮城,人鸥之战,惊心动魄,可谓惨不忍睹,惨不忍诉。人们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利益冲突大爆发,国人人性的劣点在《浮城》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般的残忍、邪狞的妒恨、同胞互憎的丑恶、无政府状态的心理病毒……《浮城》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生活在世纪末的人们在陷入尴尬而可怕的生存境地时,社会各层面所表现的人生百态,这让每一个读者的内心充满了无可言状的惆怅与悲凉。
  • 英雄联盟之最强天下

    英雄联盟之最强天下

    高考落榜,浩晨陪着女朋友到上海,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LOL职业战队m3战队的2队正式队员,开始了征战世界的旅途!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AI讲故事

    AI讲故事

    一天,你跟同事在办公室里,你们都是网文作家。你同事是富二代,每天不工作玩玩游戏,而你上个月房租还欠着,在不赚点稿费,下个月恐怕要睡大街了。还好你有你的写作神器,于是你打开它,敲入命令“生成”,不到一秒,一篇洋洋洒洒的穷作家通过努力变成身价千万的大文豪的故事便立刻浮现在你眼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幻月破空

    幻月破空

    每个时代。都有数不尽的奇人异士在历史的暗影中幢幢影动。他们能力强大,他们呼风唤雨,他们改变战场,他们屠戮生灵。他们称雄一方,他们辅助强者……他们从不现身在人们的面前,如同月永远伴随的漆黑的夜,他们只存在于暗之战场。他们有门户之见,他们有正邪之分,就像世间世间所有强者之间的生生相克一般。在历史的暗流中,他们是黑暗中最耀眼的存在。我们要讲的是一个关于幻术的故事,让我们一层层,去揭开那隐藏在月光之影下的热血沸腾。
  • 逆路封神

    逆路封神

    一名少年,为了自己的爱情、亲情,从此走上了噬天之路。人要阻我,我便灭人。神要阻我,我便杀神。天要阻我,我便噬天。
  • 镇魔世界

    镇魔世界

    这是一个阵吹无下限扔八阵图的故事。“进了,进了,漂亮的一个小无相阵,哎,又要坑几百万晶石了。”“砍我,杀我,还是爆我,哼,来啊!小乾坤阵,咱们走起。”从地师开始,凌熙面对的是专业,专业,还是专业。铭阵师,看上去很有前途的样子,随便的茅山鬼画符,啥?增幅200%,好吧!那随便纹个太极图上去,额,500%增幅,应该是很有前途的。铸阵师,好像也有前途吧,什么十二都天神煞大阵,什么周天星辰大阵,什么十绝阵,好像都能创造哎。还有什么阵器师,好像也可以炼炼诛仙剑,都天旗,星辰幡玩玩。凌熙郁闷了,原来选择是硬伤。
  • 囚斗

    囚斗

    宇宙是一座囚笼,所有低等文明都是高等文明圈养的肥料,当低等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被收割,毁灭文明。地球人类文明属于宇宙中最低等的文明,却因为被遗忘而逃脱了一次次的文明收割。宇宙囚笼限制了地球人类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最大的威胁,为了跳出囚笼,他选择了“逃逸”……修仙世界,一个文明程度远高于地球的世界,在这里,他明白真正的强大来自于自身,科技只是外在的手段,地球想跳出囚笼,唯有人人皆成仙。
  • 我用影视剧做副本

    我用影视剧做副本

    赵源的脑子里莫名其妙出现一个系统,能够将影视剧投放到现世。作为副本的主人,赵源可以按比例收获灵气和气运。本书又名《我开启了神话时代》、《冒牌主神》、《我在幕后剥削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