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95600000005

第5章 诀别大陆(5)

10月24日,负责攻击金门的二十八军进行了多方面的渡海准备工作后,在二十九军主力师的协同作战下,发起了对金门的进攻。当晚19时,第一梯队3个团开始登船启航,翌日凌晨登陆成:叻。登岛部队因缺乏师级指挥员统一指挥,没有组织船只返航接运第二梯队,也没有巩固滩头阵地。据十兵团司令叶飞后来回忆说:“登陆部队也没有按照我事先交待的行动,没有先巩固滩头阵地,只留一个营兵力控制古宁头滩头阵地,就分两路向敌纵深猛插,把纵深敌人李良荣兵团击溃,一直向料罗湾方向追击。”胡琏十二兵团主力在料罗湾登陆后对人民解放军登陆部队反包围,后撤国民党军发起反扑,在海陆空的立体进攻下,因潮水退落而在古宁头海滩搁浅的船只全被国民党军炮火击毁,国民党军攻占了古宁头滩头阵地,切断了解放军登陆部队的后路。由于船被炸毁,原定船只返回运送第二梯队的计划成为泡影。想到了缺船,想到了国民党军增兵,但没想到退潮时船会搁浅,又被炸毁。这一信息令金门战役总指挥、二十八军副军长肖锋懊悔不已,他后来回忆说:“第二梯队各单位,因无船可渡,只能隔岸观火,急得跺脚流泪,我内心更是如同火焚。”

25日夜,肖锋派出第二梯队,因船只有限,仅有4个连,增援顺利登岛,与坚守古宁头部队会合。26日拂晓,国民党军对古宁头解放军登岛部队发起猛攻,激战终日后,解放军登岛部队于夜间突围,同国民党军周旋。当天下午3时左右,登岛部队向指挥部发出最后一次报告:“敌三面进攻,情况严重!情况严重。”从此,金门战役指挥部与金门登岛部队联络全部中断。

为全歼登岛人民解放军,蒋介石特派蒋经国于10月26日赴金门督战。据蒋经国日记称:

“1l时半到达金门上空,俯瞰全岛,触目凄凉。降落后,乘吉普车迳赴汤恩伯总司令部,沿途都是伤兵、俘虏和搬运东西的士兵。复至最前线,在炮火中慰问官兵,遍地尸体,血肉模糊。”⑧

至28日,解放军登岛部队苦战了3昼夜,伤亡殆尽,无1人投降。惨烈的金门之战,使解放军两批登岛部队9086人(内有船夫、民夫等350人)大部壮烈牺牲,一部被俘。此役也使国民党军伤亡9000余人。

金门之战是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的一次严重失利,一次战役导致全军覆没,这是人民解放军战史上仅有的一例。金门之战之所以失利,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金门失利的最主要原因“为轻敌与急躁所致”。金门之战失利震动了全军,在总结教训时,叶飞承认,当时将主要精力用于接管厦门工作,“而把解放金门的任务交给二十八军执行”。同时“轻视了金门,认为金门没有什么工事,金门守敌名义上是一个兵团,即李良荣兵团,实际只有2万多人,而且都是残兵败将……认为攻取金门问题不大”。作为攻打金门的二十八军,上上下下均不同程度地存有轻敌思想,特别是攻克厦门后,迟迟不打金门,肖锋怕说不过去,故在敌情不明与船只缺乏的情况下,仍按原计划攻打金门,以致酿成金门战役失利。叶飞也承认:“指挥员尤其是我的轻敌,是金门失利的最根本原因。”毛泽东在得知金门失利的信息后,以中央军委名义向各部队发出了《关于攻击金门岛失利的教训的通报》,认为轻敌与急躁是金门之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第二,缺乏渡海登陆作战经验,缺乏周密部署。叶飞后来沉痛地回忆道:二十八军是山东部队,“没有海岛登陆作战经验”。叶飞承认:“渡海作战和渡江作战毕竟不同,例如台风和潮汐的问题,我们当时没有这个经验,后来吃了大亏。”

叶飞也承认,在战斗指挥上缺乏周密部署。按常规,渡海登陆作战,无论你兵力多大,首先要夺取和巩固登陆滩头阵地,然后才可以向纵深发展。这是渡海登陆作战的规律。“金门失利恰恰是违背了这个规律。”“二十八军登陆,首先夺取了金门古宁头滩头阵地,这是对的;但是,第一梯队登陆部队没有立即构筑工事,巩固滩头阵地,后续第二梯队尚未到达,只以一个营兵力控制古宁头,就向纵深发展,又犯了违背渡海登陆作战的规律,犯了兵家之大忌。”叶飞还说:“第一梯队3个团的兵力登陆,竟然没有一名师指挥员随同登陆统一指挥,这也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⑧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第三,缺乏船只,没有海空军支援。第一次准备攻打金门时因船只不够而推迟。正式攻打金门时船只也不够,一次只能运载3个团,由于第一梯队登陆后船只未能及时返回被搁浅,后又被炸毁,致使第二梯队无法增援。渡海登陆作战没有船只,就意味着丧失战斗力。叶飞认为:攻打金门时没有海军空军的支援,渡海登陆作战仅仅使用木帆船,遭到海空拦截,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国民党空军轰炸搁浅船只时,肖锋在望远镜中看到这悲壮的一幕时痛苦万分。

第四,判断敌情有误。攻击金门前叶飞与肖锋掌握金门岛有国民党军李良荣兵团2万余人,且是残兵败将,防御工事也不如厦门坚固。战役发起前的当天中午,肖锋与叶飞均知胡琏兵团已撤出潮州汕头等地,去向不明。此时,机要人员送来一份情报,是胡琏向台湾蒋介石请求撤回台湾。但蒋严令胡派兵增援金门的回电未被截获。叶飞判断:“胡琏兵团的行动有两个可能:一是增援金门,一是撤回台湾。”叶决定“趁胡琏尚未到达金门之时,发起登陆,攻取金门,是最后的一个战机,如再延误,金门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这种仅凭猜测、准备仓促,一味强调抓住战机实施攻击的错误,构成了金门之战的失利。

金门战役后,国民党当局全力鼓吹此次战役的胜利。10月30日,蒋介石在一次讲话中称“此次金门保卫战的结果”“是我们剿匪以来,最彻底的一次胜利”。蒋介石还要求各级负责主官,对金门战事的经过,“必须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一个具体的报告”。蒋经国在抵金门后的当晚日记中写道:金门之战为年来“第一次大胜利”,是“反攻复国”的“转折点”。直至70年代,台湾当局还拍《古宁头大捷》的电影,聊以自慰。

诀别大陆

10月31日,是蒋介石63岁生日,蒋介石在当日日记中称“过去这一年,实为平生所未有最黑暗、最悲惨之一年,惟自问一片虔诚,对国家,对人民之热情赤诚,始终如一”。蒋介石此话令人诧异,如果他真的将国家与人民利益置于党派和一己私利之上,恐怕国民党绝不至败得这样快这样惨。蒋介石还作《六三自箴》言:

虚度六三,受职招败,毋恼毋怒,莫矜莫慢。

不愧不怍,自足自反,小子何幸,独蒙神爱。

惟危惟艰,自警自觉,复兴中华,再造民国。

对于蒋介石此时的心境,蒋经国称:“父亲救国救民,念兹在兹,其操心之危,虑患之深,处境之苦,谋国之忠,岂一般人所能了解于一般乎。”

此间,蒋介石频频接见陈诚与桂永清,与他们商讨保卫台湾与海防问题。蒋介石虽身在台北,但还是念念不忘大陆残局。

11月9日,蒋介石接张群电,告蒋李宗仁“不敢回渝主政”,说李放话说“必待总裁抵渝后,彼再来渝”。两天后,蒋介石又接时任“行政院长”的阎锡山来电,告之“今日政务委员会决议,一致请钧座早日莅渝”。11月13日,蒋介石又接“立法院”副院长陈立夫及国民党籍“立委”70人由重庆来电,请蒋“赴渝坐镇,挽救危局”。在多方敦促下,蒋介石决定飞渝“主持残局”。

11月14日下午4时一刻,蒋经国陪同蒋介石乘机抵达重庆。蒋经国称:此时此地“已充满了恐慌、惊怖和死寂的空气”。蒋介石抵渝后,立即电李宗仁飞渝,“共商一切”。同时电白崇禧,请其力催李宗仁到渝。但李宗仁“置若罔闻,避不来渝”。15日,蒋经国奉父命赴川南前线视察战地实况,“在沿途所见自前方败退的部队,情况非常混乱,伤心之至”。16日返渝赴命。

11月20日,白崇禧奉李宗仁命飞渝,向蒋报告,李宗仁已飞香港,称“胃病复发”,准备赴美“就医”⑦。

李宗仁之所以在此时出走美国,海内外众说纷纭。笔者以为,李宗仁此举:一是躲避蒋介石逼他劝进;二是赴美求援,仍做最后5分钟的努力;三是李深感“国事至此,我无力回天”;四是由于安全考虑。李宗仁的确患有胃溃疡,需及时诊治;另一方面蒋曾派人追杀过李宗仁,此时李宗仁如不按蒋介石的意志办事,随时有被暗杀的可能。综合以上4点,李宗仁只有以“代总统”身份出国,既可保全性命,又使蒋的企图不能得逞。

李宗仁临上飞机之前,发表书面谈话称:

“在治疗期间之中枢军政事宜,已电阎锡山院长负责,照常进行;总统府日常公务,由令由邱昌渭秘书长及刘士毅参军长分别代行处理”。

李宗仁此语完全是说给蒋介石听的:即使我不在国内,我还是“总统”,人事安排也不能由你来定。

蒋介石万万没料到李宗仁会有此举,当他初闻此讯息时,“不胜骇异”。蒋经国也对李宗仁此举大加挞伐:

“李宗仁在其发表之宣言与私函中,对其职权并无交待,仅藉‘胃病复发’为由,仍以‘国家元首’名义‘出国就医’。此将陷国家行政于紊乱状态,其个人之信誉与人格,亦扫地以尽。是诚何心?”

父子二人商定,通过国民党中常委会议,派居正、朱家骅、洪兰友赴港慰问李宗仁病状,并代表蒋劝李返渝。蒋在致李的亲笔函中故伎重演,宣称将以充分权力交李掌握,劝李即行带药返渝。李拒绝了蒋的要求,因为他深知蒋的话不可信,如果他真的返渝,如不劝进,势必做张学良第二。李不回去还有另一原因,他非常相信“自由民主大同盟”主席顾孟余的一句话:“美国一贯重视法统观念,如果德公不是元首的话,则将丧失对外接触的有利条件。”

由于李宗仁断然拒绝返渝,蒋介石于11月27日召集国民党中常委会议,决定对李宗仁正式摊牌。与会全体国民党中常委也一致同意蒋介石复位,责李宗仁“擅离职守”。

翌日,朱家骅、洪兰友奉蒋介石令再赴港见李宗仁,并出示国民党中常委会议。李宗仁阅后对朱、洪二人称:我本人具有“法统”地位,有受中常会决议所挟持。朱、洪二人无计可施,只好返渝向蒋复命。

在蒋、李为权力争执不下之际,人民解放军一部已重重包围重庆。蒋经国急忙告其父实情,慌忙中,蒋介石父子乘车前往机场。行进途中,汽车拥挤,路不通行,混乱嘈杂,前所未有。急得蒋氏父子只好步行至机场宿营,翌日凌晨飞机腾空转飞成都。如果蒋氏父子再晚走几小时,他们都将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阶下囚。仅仅一月有余,重庆又失,“国民政府”只得随蒋氏父子迁往成都办公。

蒋介石抵成都后,与阎锡山、张群再度商讨复职问题。蒋介石说:

“今日国家危急,已至千钧一发之时,何忍见危不救,避嫌卸责,只有光明正大,决心‘复行视事’为不二之道,至于成败利钝,在所不计。”

正当蒋氏父子紧锣密鼓准备重登“大宝”之时,李宗仁于12月5日飞美“就医”。临走时,他给蒋介石留下话说:一俟“短期内病愈后,即返国续负应尽之责”。同时致电“行政院长”阎锡山,请其主持危局,“处理一切”。

对于李宗仁此举,蒋介石愤怒异常,他在日记中写道:

“德邻出国,既不辞职,亦不表示退意,仍以代总统而向美求援。如求援不遂,即留居国外不返,而置党国存亡于不顾。此纯为其个人利害,其所作所为,实卑劣无耻极矣。”

尽管蒋介石掌握着国民党的生杀大权,但却不能使李宗仁为自己上劝进表,也不能阻止李的美国之行,只有骂两句“娘希匹”,以解心头之恨。

至此,蒋氏父子心力交瘁。此时重庆已失,成都也已无险可守。深知大势已去的蒋氏父子,仍做最后的努力。自12月1日起连续召见西南军政首脑邓锡侯、刘文辉、熊克武、向傅义、王方舟、胡宗南等人,研究西南作战计划。由于刘文辉、邓锡侯、卢汉正在酝酿脱离蒋介石,加之国民党溃不成军,党政军完全解体,西南防御计划始终未能出台。

12月7日,蒋介石再召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与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二人竟避不应召。经父子二人分析,成都已经危在旦夕,遂同张群、阎锡山商讨对策。对于国民党中央及“政府”驻地问题,几经磋商,初拟迁西昌,固守西南,伺机反攻。后深感大势已去,遂于晚间决定,“中央政府迁台湾台北”,大本营设置西昌,成都设防卫总司令部。同时决定张群飞滇探明卢汉动向。

翌日,张群由滇飞抵成都,告蒋卢汉有异动迹象。蒋让张再次飞滇,安抚卢汉,以防不测。同时,“行政院”召开紧急会议,决议立即“迁都”台北,以防不测。

12月9日,蒋氏父子接到报告,张群在昆明被卢汉所扣。翌日,卢汉通电全国,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卢汉此举使蒋介石父子保卫大西南计划胎死腹中,同时被迫改变了途经昆明返台北的计划。对于西南失败,蒋经国说:

“我记得最后在成都撤退的时候,‘总统’曾经说过:‘本身的生存,就是力量;本身的生存,就是希望。’有一天我在成都的时候,一位外国记者来访,问我:‘你们应当承认你们失败了吧?现在你准备到哪里去?’我答复他说:‘有形的失败,不是失败,我准备从成都到西昌去。’他说:‘到最后你做什么打算?”我说:‘做一个成功的打算。’他说:‘你成功的把握在哪里?’我回答说:‘成败不能论是非,力量的大小不能决定成败。’我们失败了,不是‘非’,而是‘是’。”

然而,蒋经国与其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没有达成“收复失地”的企图。卢汉在通电起义的当天,还打电报给刘文辉,要其会同川军将领将蒋氏父子扣留,献给毛泽东。蒋介石闻此讯息后已成惊弓之鸟,深怕成为毛泽东的俘虏。正当蒋氏父子惶恐之际,又接到情报人员报告:成都市区秩序大乱,在总裁住所周围已有“可疑人物”出现,希总裁立即从后门撤离。蒋氏父子此时深感成都已是将要爆炸的火药库,再也无力回天,遂决定立即飞台北。午餐后,蒋氏父子步出中央军校的大门。下午2时整,蒋氏父子在成都凤凰山机场登机起飞,永远告别了中国大陆,向台湾飞去。俯视眼底大陆河山,“心中怆然”。傍晚台北时间6时30分,飞机降落在四海茫茫的台湾孤岛。此际,蒋氏父子的出路在哪里呢?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毕加索

    名人传记丛书——毕加索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一个小城,自幼便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本书客观讲述了毕加索从出生、成长到成为一代大师的生命轨迹,展现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 艾青评传

    艾青评传

    艾青是本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文化命运既受制于晚清以来的中国历史环境,又为二十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所冲击、所塑造。本书对艾青的人生选择、独立的个性与艺术追求,作了详尽地分析,力图通过一个作家的经历,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的文化性格及历史进程。
  •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回顾过去的日子,我吃惊地发现——令我成长的不是那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时刻,反而是在奔向这些时刻的过程中经历的风雨和体验的甘苦。这是我第一次向这么多人讲述自己走过的路,我把曾经的徘徊、忧郁、坚持和信心与大家分享,除了总结过去的岁月,更大的希望是通过我的经历为更多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提供一种参考。
  • 萨特

    萨特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本书主要以其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
  • 心安是归处

    心安是归处

    本书讲述了刘绍棠和杨广芹,非常时期的一段非常情感故事。刘绍棠和杨广芹,一个是大乱还乡的著名作家,一个是善良淳朴的农村少女,在“文革”时期的非常岁月,在他们共同的家乡——大运河畔儒林村,发生了他们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邂逅。
热门推荐
  • 一地黄昏

    一地黄昏

    小说以一个7岁儿童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他年迈体弱的曾祖母回到老家居住,他奶奶由于与曾祖母曾有过过节,现在不肯照顾而出现的一系列故事。从家庭伦理的角度进行现实审视。笔触细腻,情感内敛。
  • 爱情公寓的青春见证人

    爱情公寓的青春见证人

    世界融合,时间线混乱了。爱情公寓降临,没有系统也没有倾城的容貌,只有残留的记忆,在这个温馨的世界去弥补上一世的遗憾。
  • 世界服务器

    世界服务器

    一个长的非常帅的人认为所有女人都喜欢他,认为生活中每件事情都是女人在灌输能量给他,到最后他才发现自己在意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听闻说书

    听闻说书

    本文纯属虚构,不喜勿喷。世人皆知我帝辛荒淫无道,可又有谁知我孤心中悲凉,皆知我独宠妲己一人,可又有谁知我为何只宠她一人,没有了她,我还要这天下作甚?世人皆说妲己红颜祸水,迷惑纣王,祸乱江山,又怎知我有何苦衷,商王并非荒淫,只是尔等都被蒙蔽了双眼!我便是背了这千古骂名又如何?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听闻说书,说这风花雪月,说这人土风情,说这古代爱情,说这四大美人…… 勇敢果断的明妃,抱着琵琶会忘城墙的她,心中的心酸与思想,又有几人能知……作为说书人带着你们一起来探讨这古代美人的绝代风华究竟如何还请听我续续道来……
  • 阁在风雨飘摇里

    阁在风雨飘摇里

    燕京首富之獨女,擁有國色天香之姿,本該天生無憂,卻被人退了婚,并歷盡磨難。他,乃金國榷場總司,駐守金國龍脈的神龍族族長,上神青龍神器——神龍刀的傳人。一場意外,將兩人鎖定。天定姻緣,如甘雨潤露般出現。他不但救了她,為了她,金國榷場動蕩,引發一系列激烈的商場爭斗;他不但給了她渴望的愛情,為了她,戰國風雲四起,醒風血雨,多少英魂因此消亡??他對她的愛,不但是天地之愛,為了她,神龍族與地龍族展開了泯天滅地的神魔大戰。金國命脈,從此??愛,本該簡簡單單,但他們的愛情,卻如此沉重?
  • Orpheus in Mayfair and Other

    Orpheus in Mayfair and Oth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吞天洪荒

    吞天洪荒

    一次精心预谋叛乱,庞大的王朝在一夜之间解体,天才修士及其家族惨遭灭门之灾。浑沌间,上天却竟然让他重反少年时代……拥有了第二次机会,少年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让前世悲剧不再上演,前世的遗憾此生统统了却!化龙池,万魔灭。少年偶得上古传承,修炼天品神技,游于天地间,成就至尊。一粒尘方可填海,一根草斩便日月星辰,弹指间天翻地覆。大域群雄并起,万族林立,诸圣争霸,惊天动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切,从这里开始……
  • 婚途欲醉

    婚途欲醉

    亲眼目睹自己的经纪人和男友在自己的房间里的滚床单,沈曼青伤心酒醉之下竟然失身给了一个陌生男人。不料这男人竟然说要和她结婚?结婚就结婚,怎么还就宠上她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祖安选手的恋爱日常

    祖安选手的恋爱日常

    在网络冲浪的林渝匹配到一位出口成“章”的老大哥,这位大哥张口闭口带个马,一看就是在祖安混过好多年的。这一特点给林渝留下了深刻印象,林渝被老大哥的特点勾起了兴趣,常与老大哥畅聊。被老大哥带成一位网络键盘侠。没想到,那位大哥居然是楼下新搬来的帅哥,章逸。林渝和章逸互相了解,接触,恋爱,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