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34200000005

第5章 祖宗不死(3)

按理,丞相不掌握兵权,也是无法通过别的手段来取代皇帝的,这就是秦帝国皇帝秦始皇的认识。秦始皇在位多年,从未无故诛杀一名臣子,从未对丞相李斯怀疑非难过。除了始皇帝的自信外,秦帝国的建国模式也与汉帝国不同。秦帝国是作为一个面而覆盖六国由此完成帝国创建的。汉帝国却是一个点,在不断的斗争中才形成了一个面,然后以这个面覆盖了项羽。也就是说,高祖皇帝亲历了从一个点开始直到面的完成过程。他深知,自己的这个点也可以被别人所取代,在他还是那个点的时候,任何人都是个点。所不同的是,最终他把点扩展成了面。

这就使开国皇帝有了一种心理定势,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点来达到面的完成。异姓诸侯是那个点,萧何很可能也是那个点。所以,自秦帝国之后,所有的开国皇帝之大杀功臣并不仅仅因为“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规律。

公元前196年7月,淮南王英布造反,高祖亲自率军征讨。萧何再次担当起后勤任务来,然而,高祖皇帝始终不放心萧何在后方,曾又多次派遣使者回来询问萧何在做些什么。在得到“萧相国因为陛下亲征,留在长安处理朝政安抚百姓,一切如常。他还是跟从前一样,尽可能把自己的私财拿出来捐助军队”时,高祖皇帝不但未喜,反而有些焦心。在他看来,自己所以能在被封为汉王后来还能向项羽开战,全是因为他在关中收揽了人心,而萧何这个时候所做的一切跟收揽人心大有关系。

萧何这个时候自然也感到了危机,他的一个幕僚对他说,“你功劳第一,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道还可以复加吗?你从最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迄今已十余年,天下百姓都亲附信任你。你忠君忧国,还在孜孜不倦地勤于政事。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你的情况,是害怕你威望过高,倾动朝野。”

萧何略略点头,问计。幕僚建议他:“现在,您不如多多地利用低价、赊欠等手法强行购买田地,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好让皇上安心。”萧何果然按计行事,高祖皇帝在得知这样的事情后不但没有怪罪萧何,反而哈哈大笑。倘若萧何知道高祖在笑,不知该做何感想。政治里,所有原本纯净的人性早已扭曲,使任何人都必须要学会懂得如何把自己搞得肮脏。即使自己成为最下流的人也在所不惜,只要最高领导人不对你有疑心。

萧何终究要受到皇帝的打击,在高祖击败英布回朝后,萧何为民请命道:“长安一带土地狭窄,田少而人多,不少人无以为生。上林苑中已经废弃的空地很多,希望您能让百姓进去耕种,粮食归民众所有,留下禾秆、麦秸饲养禽兽。这样,于国于民都有利。”

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件小事。上林苑所以废弃的空地很多,全是因为高祖皇帝无暇进入其中享受皇帝之乐。萧何这样的请求也是在情理之中。令他想不到的是,高祖皇帝听完萧何的请求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帝国的丞相萧何交付廷尉,并且带上刑具,入狱讯问。萧何在狱中呆了很久,才有一位卫尉在殿中执勤侍奉高祖时,百思不得其解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陛下突然把相国关押起来,他到底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高祖皇帝有理由不回答,但他也对萧何所做的事存有疑问,他对这位官员说:“据说秦帝国李斯做始皇帝的丞相,过则归己,功则归君。现在萧何做我的丞相,大概是接受了一群人的贿赂,居然打上了皇家园林的主意,居然还拿民众说事,为他自己博取名声。这岂不是过则归君,功则归己吗?”

这位卫尉立即说道:“丞相的本分就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利国利民的事情而为民请命的,这本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您怎么能怀疑相国接受了一些人的钱财呢?况且,陛下过去与项羽相持苦战四年,陈豨、英布反叛时,陛下又亲率大军平叛,那个时候,萧丞相留守关中主持一切,如果他真有异心,只要略一振臂,函谷关以西的地方恐怕就不是您的土地了。丞相的智慧并不少,他不在那个时候牟取天下之利,怎么可能在今天接受别人的钱财而谋微薄之利?据说秦始皇就是因为不愿意听到自己的过错才二世而亡,李斯那种人又哪里值得效法呢?陛下无端怀疑丞相,恐非天下之福!”

这一席话,恐怕高祖皇帝早已经明白,他捉拿萧何的目的无非是警告他,萧何被释放后,白发飘飘,高祖皇帝用了几句玩笑话消除了二人之间的误会。萧何还是丞相,也还是萧何。高祖皇帝死的第三年,萧何丞相去世,代替他的是被高祖皇帝指定的曹参。

萧何的死并没有在帝国引起大的震动,如同高祖皇帝的死没有引发帝国波动一样。这个帝国的第一任丞相是始终跟随在高祖皇帝周围的,没有萧何,这个帝国恐怕就不可能建立。在后来的各个帝国的政府中,每个丞相都希望能如萧何一样与皇帝处理好本不可能处理好的关系。然而,这位丞相的祖宗并没有留下这方面的智谋之术。他留给后人的只是为国为民的勤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这个帝国贡献了一生的心血,这又不能不说是作为丞相的悲哀。是他开创了丞相必须要呕心沥血总理帝国事务的楷模。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楷模就是他的保身之道。他尽量让自己脱离出政治斗争的漩涡,以满身心的力量去做一些为国为民的辛苦之事,无非是躲过高祖皇帝的杀戮之剑。

在历代帝国的他的子孙中,很多丞相大都默默无闻,原因就是,他的子孙有他的智慧,却没有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张良在大汉帝国的民间似乎永远都是智慧的化身,人们甚至认为他的智慧是来自仙人。人们为他编织了许多传说,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张良已经不是众生中的一员,他仿佛来自于天外。

民间所以如此吹捧他,跟他后来的身退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虽然足智多谋,被高祖皇帝认定为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人,但他不过是一个凡人。他的智慧未必就高于萧何与韩信,他所以能成为传奇,全在于他谋身有余。

张良是贵族,也曾经是热血青年,他曾联合人刺杀过秦始皇,可惜功败。陈胜起事后,他在躲避之地招揽了一百多人举起反秦旗帜,不久后投奔了高祖皇帝刘邦。在刘邦7年的创建帝国生涯中,张良始终是作为最受刘邦敬重的谋士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屡屡让刘邦脱离险境,最有名的当是项羽在鸿门摆的那场宴会,如果不是张良在事前与饭局上的智慧运用,恐怕就不可能有大汉帝国。如果不是张良在桌子下面用脚提醒了高祖皇帝,盛怒下的高祖皇帝就不可能答应韩信的齐王封号,那么,历史很可能将改写。可以说,是张良保住了高祖皇帝的命运,是张良奠定了高祖皇帝开创大汉帝国的基石。这些功劳自不需他人而言,只就高祖皇帝就不得不承认,帝国能有开创,全在张良的运筹帷幄。

在帝国成立后,高祖皇帝大封群臣,却对张良这个谋略之士用了一番心机。他当时对张良说,你可以“自择齐三万户”。也就是告诉张良,齐国那片土地,你随便挑出三万户。这显然是个圈套。高祖皇帝知道,张良更是明白。仅在两年前,韩信攻下齐国后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勉强封了韩信为齐王。无论刘邦是否乐意,齐国在此时仍旧是韩信的封国。他现在要把张良封到齐地去,目的只有两个。让张良与韩信二人互相牵制,或者是,让张良自动退出。

张良给了他答案,他退出。他对高祖皇帝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他接着说道:“我在博浪沙与人行刺秦始皇失败,逃到下邳避难,最早和你相识于留(“留”是江苏省沛县东南的一座小城),在那里我呆了九年,所以我对那座小城很难割舍,您就封我到那里做留侯吧。”高祖皇帝顺势“封良为留侯”。

帝国初年,王与侯还不仅仅是厚禄和身份的区别,还有功劳大小的差别。很显然,张良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退出”的准备。他跟随高祖皇帝多年,对高祖皇帝的了解恐怕比高祖皇帝本人还要清楚。尤让他看透的是,权力能使人产生变异,如今坐在龙椅上的这个刘邦已经不可能是当年的汉王刘邦了。张良最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历代君王在打江山的时候,由于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他们都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在此时会得到尊重和重视,皇帝可以和他们一道同甘苦共患难去打天下。但是,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帝王们却不能和他们一同享受胜利的果实,似乎是一种惯性,帝王们开始怀疑昔日的功臣“功高盖主”,怕功臣会威胁他的皇位,那么,熬中药理论(同样是前面没有对其进行详细解说,就直接拿来用了)也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在成为留侯后,张良在高祖皇帝的要求下并没有去封地,而是住在了长安城。其保身之术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开始对高祖皇帝说自己“学辟谷”,“辟谷”就是不吃饭。他决定要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以求修道成仙。接着就是说自己有病了,开始不上朝,过起了大隐隐于市的生活。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劝说当时的三杰之一的韩信应该功成身退,韩信并不认为这种功成身退是正道。在这位帝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将军来说,他为帝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其所受到的思想阻止他去思考那些后来发生的厄运。韩信将军后来临死前叹出了那句流传千载的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但他却没有想起张良当初的劝说。也许,张良的这种“退出”的智慧只能用事实来辅助才能使当事人明白并认可。

张良在彻底退出帝国的舞台之前,只参与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而不决,未得行封”。高祖皇帝在一段时间突然发现,文臣武将们每天都在宫道上三五成堆,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他找来张良问:“他们在商量什么?”

张良却给出了惊人的回答:“在商量谋反!”

高祖皇帝大惊:“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要谋反?”

张良的回答的确符合当时的情形:“陛下您是布衣出身,他们这些人跟随你征战沙场,出生入死,现在您已贵为天子,他们自然也希望与您同享富贵。但您前段时间所封赏的人都是萧何、曹参等亲信故旧。这当然不是使他们不满的,令他们不满的是,您诛杀的都是同陛下及萧、曹等有怨仇的人。所以,他们这个时候已经不抱怨自己是否被封赏,而是开始担心自己是否被诛杀了。所以,他们才聚集在一起,准备想要造反。还都在担心,自己不但得不到封赏,陛下反而对他们处处疑心,随意诛杀,所以逼得他们聚在一起商量谋反。”

高祖皇帝急忙问策略,张良问他:“在这些人中,你最恨的是谁?”

高祖皇帝咬牙切齿:“雍齿!这个人多次羞辱过我,许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我本来想对他下手,可因为他立过大功,所以不忍心。”

张良道:“您现在立刻封雍齿,让大家打消顾虑,先把人心安定下来,后面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高祖皇帝按照张良的提议封了雍齿,群臣们果然恢复了平静。这些人都知道,雍齿是高祖皇帝的大仇人,既然雍齿都被封赏,那么,自己还担心什么呢?

帝国初年的这场事件也许在高祖皇帝看来是惊险,但在张良眼中,纯粹是他自己的危言耸听。他之所以欺骗高祖皇帝说这些人想要造反,无非是因为现实情况的确不容乐观,倘若高祖皇帝不处理好功臣的问题,还是有可能酿出大乱来的。

张良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取得了吕后的信赖。高祖皇帝后来想要废掉太子刘荣而改立刘如意。吕后当时惊慌失措,她几乎是本能地找到了张良。张良就给她出主意说:“当今天下有四位皇帝所认可的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太子之位也就保住了。”吕后真就按照张良的计谋而行,果然使儿子的王位得以保全,这件事后来虽然还有政府诸多官员的帮助。但吕后对出主意的张良感激而信赖的情绪自然是产生了。帝国初年的诸功臣之死,或多或少都跟吕后有很大的关系。彭越原本已经被高祖皇帝无罪释放,吕后却不肯放过他,而将他杀掉。这也就是张良后来的隐退非常轻松的原因。

张良与萧何似乎永远都没有可比性,萧何是一个兢兢业业为帝国效力的走卒,而张良仿佛只是这个帝国的一个设计师,当帝国成立后,他就会心满意足的离开。当初,他有称王的机遇,在他带领几百人向秦帝国宣战的时候,凭他的智谋足可以称霸一方,而后也可以问鼎中原。可他最终选择了辅佐别人的一条路。作为韩国贵族的后人,张良有着忠君思想自然毋庸置疑,然而这还不是全部他不想独自为战的理由。张良的智慧足以让他看清想要成为一个帝国的开创者该付出多少心血和多少人的生命。在踩着累累白骨前进时,张良似乎永远都没有这个勇气。尤为重要的是,智慧并不等于手腕。一个有着卓越智慧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没有高祖皇帝在未成为皇帝前的海纳百川的胸襟,更没有高祖皇帝在登基后的斩草除根的狠毒。所以,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谋臣,而不是一位君王。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是张良智慧的最完美表现。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张良并不是帝国历史上优秀的臣子。他的功成身退之道虽然保住了他的肉身,却不能保护得了他的灵魂。我们这个帝国在建立初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为其添砖加瓦,由此打好他的根基。作为帝国历史上最具主谋的人,张良本应该留在这个帝国为帝国出力,即使如萧何那样屡屡被高祖猜忌,即使如韩信那样被吕后杀掉。他本不应该选择一条退路。人不能尽其才,就是浪费,就等于废物。张良的任务不仅仅是把一个帝国从废墟中建筑起来,他还需要用他那无人可比的智谋为这个帝国献计献策,让帝国运转起来。

萧何能用自我亵渎的方法躲过高祖皇帝的猜忌,以张良的智谋就不可能被高祖皇帝屠戮。然而,他却在帝国最需要人才的时候消失在帝国的眼界中。他的消失给后来的诸多智慧之士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榜样,那就是功成身退。由他而后,帝制史上的历届帝国出现了无数被复制的张良。他们本以为保住了肉身是一种成功,他们自以为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只需要把帝国在大地上立起来,他们的责任就到此为止。多年以来,功成身退成为诸多官员的座右铭,成为一批善于逃避为国效力的人的人生准则。其实,功成身退对于个人而言未尝不是好事,对于他们所创建的帝国,却是一件哭笑不得的坏事。

同类推荐
  • 国共往事风云录4

    国共往事风云录4

    本书通过国共两党的风云往事,展现中国现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描述了中国解放、中美建交、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去世等重大事件,展现了国共两党的风雨历程。
  • 贞观皇储李承乾

    贞观皇储李承乾

    高冥是一名现役军官,一场意外,来到了大唐贞观元年,附身在八岁的李承乾身上,他没有金手指,没有超能力,在尔虞我诈的朝堂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然也改变的大唐原有的轨迹。
  • 回唐攻略

    回唐攻略

    弘元穿越了,来到了那个至今还被人怀念的大唐。千古一帝才刚刚坐上了自己的宝座,麾下谋士猛将多如繁星。且看弘元如何凭借三卷奇书在大唐绘一卷盛世之景。上卷曰:《赤脚医生手册》收人心;中卷曰:《农田水利务实》足仓禀;下卷曰:《民兵训练教程》平天下。这是我心中的大唐,而我心中的大唐,没有遗憾。Ps:这三本书别看名字土,如果大家真的看过的话,就会知道这简直是给蒙昧的百姓们普及知识的最好教材。而且里面的一些知识真的很有用,有条件的可以找来看看。
  • 大唐龙牙

    大唐龙牙

    苍茫秦岭,深夜枪鸣。一个杀手,在力竭昏倒过后,穿越到了唐朝。 历史,终将因他而改写! 唐,不会因强而亡,它终将屹立世界之巅。 群聊:177146582,欢迎书友来嗨聊。
  • 秦郎

    秦郎

    来了?坐。看他清权臣,灭六国,建大业。大开大阖。大臣拥他称王称帝,他说:“三皇五帝何足道哉?要做,就做千古第一皇帝!”那年他未加冠,主少国疑。太后独大,权臣揽政,庶弟对王位虎视眈眈。他步步为营,各个击破,滴水不漏。他心爱的女人出身敌国,他为她动了放弃百年大业的念头,她为他远走他乡,永不相见,是他一生隐痛。煮一壶酽茶,品千古一帝铁腕、柔情、寂寥、迟暮昭昭...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随身老爷爷竟然自己溜走了

    随身老爷爷竟然自己溜走了

    有天命之子,炁冲云霄。有豪门子弟,资源无数功法无忧。穿越而来的云谏表示我有随身老爷爷,尔等都是我的踏脚石。“哎哎哎,老爷爷你别走啊!”
  • 在青春里路过彼此

    在青春里路过彼此

    这本书讲述了几个少男少女的懵懂青春。男主杨一鸣和他的朋友们在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后变得成熟,年少的那份感情,或终成眷属,或终究无缘。但那份专属于青春的记忆,又有谁不怀恋呢?
  • 古茶庄谋杀案

    古茶庄谋杀案

    4月10号那天,迷雾茶庄举行了五年一度的庄主选拔赛,然而在这看似普通的选拔赛中却暗藏杀机。最终,该来的还是来了,蓝离的离奇死亡,更为这个神秘的茶庄增添了一些诡异的色彩。难道真的如庄里人所说的,一切都是那间"鬼屋"在作怪?侦探李智为你解开一切谜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那把美丽的雨伞

    那把美丽的雨伞

    从不否认,我是一个早熟的女孩。还在读小学时,我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比同龄的女孩明显高出一个头。不仅仅是我的身体,我的思想也早熟,有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喜怒哀乐。
  • tfboys之那十年陪伴

    tfboys之那十年陪伴

    【更新中】五年前,他在她体内种下体颗种子。五年后,她带着天才萌宝强势回归。凯爷,你hold住吗?
  • 青春留在16岁

    青春留在16岁

    一代血族女王,成了异世大陆不人不妖的样子,唉……咦,我怎么会有尾巴,还有翅膀?这是个什么物种?
  • 夏天遇见鬼

    夏天遇见鬼

    练练笔丫丫丫丫丫丫啊丫丫丫丫丫丫丫丫丫啊丫丫丫丫丫丫丫丫丫丫丫丫丫丫丫啊丫丫丫丫
  • 神魔之战纪

    神魔之战纪

    上古世纪,一本遗留下来的魔典,一把被岁月摧残的魔剑,铸造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岁月星辰刻画沧桑年轮,只为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天地之局,谁为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