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7400000007

第7章 艾煊(1)

1.七十三八十四

艾煊

生和死,是人生的两极,不是存在就是灭亡。年轻的时候,很少去想这么一个生令人高兴、死令人恐惧的事。

少年时,初上血火交织的战场,有一种复杂的心理。自愿自觉上战场的,也晓得在战场上随时随刻都会死,但又害怕被一枪打死。刚刚进入社会,年少,生活才开始,人世间的许多事,都还没有经历过,就这么急匆匆地、无影无踪地消逝?自己怜悯自己,感到有点惋惜。但又觉得,几亿人都被放在死刑烤炉上的时候,这么一种个人害怕死的想法,实在太自私、太卑鄙。一个很简单的理性声音在耳边低语:没有个人的死,便没有大众的生。害怕死和应该死,两种感情,两种理性并存。

仗打得多了,身边的死人也看得多了,死是平常事,感觉上也就很平淡了。有时在堑壕或散兵坑里,或者根本上就没有什么堑壕、散兵坑,就是趴在无遮拦的田埂或者坟头下边,对面一梭子机枪扫过来,旁边的人连一声呻吟一声喘息都来不及发出,就静悄悄地、永远地消失了。或者正在向将要被夺取的对方阵地跑去,跑到中途,迎面来了一颗子弹,身边的某位同志立刻一声不响地倒下了。似乎有点遗憾,他既没有来得及还击,更没有看到马上就要被夺取到手的胜利。

电影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十分美丽的战场镜头:一个人倒下了,立刻围拢来几个人,抱住他的头,呼喊他的名字,要把他唤醒。他果然醒了,然后握紧战友的手,艰难地、断断续续地交代这交代那,最后,再从怀里掏了滴血的纸币,交党费。从从容容地办完了这一切,头一歪,手一放,死了。几个活着的人,围着这位死者,缓缓地脱下帽来,肃立,默默地流泪,或者失声痛哭。这是摄影棚里编造的挂彩和牺牲。战场上,一个人负伤倒下了,第一件事是卫生员赶快替他包扎伤口,第二件事是赶快把他背下战场,抬到急救站去。伤者周围的人,没有人去想到伤者。战斗还在进行,情况很紧急,打敌人是第一要事。别的任何情感,任何要办的事,此时都自然地置诸脑后。在战场上,对伤者最重要的关心,不是围着他讲废话,硬挤出一点关心他的情感,而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把他包扎好,把他送下战场。对牺牲者的悼念、流泪,那不是战场上的事,那是战斗结束以后的追忆、思念。在战场上,喊一声为某某报仇,那种慷慨激昂是会有的。

仗打多了,看到死去的朋友多了,心肠也硬了,平静了,没有那么多的伤感。就连自己何时被一颗子弹打死,也漠不关心了。特别是解放战争中,在我们华东战场,差不多隔一个月就有一次大的战役,双方几十万上百万人对阵,歼敌三千自损八百,一仗打下来,死人几百几千,伤者成千上万,死人那么多,死又是那么频繁,那么容易,那么平平常常。对死的称呼也别致了,死,严肃点叫作牺牲,幽默点叫作报销,和了结一笔账目一样简单,平淡。

打鬼子,打老蒋,两个大仗打完了,下了战场,少年变成了青年,正一步步走向壮年。此时,离开了血火争战,开始了一种新的事业,和平的事业。没有死亡影子的晃动,也根本不去想世界上还有死亡之事。只有一次,到临沂去看烈士陵园,灵堂的釉黑大理石墙壁上,一排排,一行行,刻满了烈士的名字,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位战友的名字,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越往后看,熟悉的名字越多。有非常要好的朋友,有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更多的是在同一个部队,知其名,或者开会时见过面,但私人间并没有什么交往的战友。眼睛模糊了,眼泪刚揩过,又流出来。想看清后边朋友的名字,不愿让眼泪遮住视线,但眼泪不听话,刚揩过,釉黑大理石墙壁上,再出现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一个看过去,不愿有遗漏。看个不停,泪也流个不停。

面对一面面釉黑大理石墙壁,沉睡在心底深处的许许多多几十年前的旧事,快速地拥挤而出。不按时间顺序,没有头绪,不连贯,不完整,事件片片断断,重重叠叠。这些片断故事,和六万多死者中一部分人的名字联在一起,用飞快的速度,在心中信笔写成了一本厚厚的传记集,厚厚的一本历史书。

站在釉黑大理石墙壁前,也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今天,他们如果也像我一样活到战争结束,活到和平后,是否也同我一样,还要经受和平时期政治运动的无穷灾难?或者,他会做出什么样轰轰烈烈的辉煌事业,又会有什么样荣誉的光环,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除了在临沂烈士灵堂,经历过一次生与死的激烈思考,很少再去不着边际地想生与死的问题。

和平时期和友人谈论战争,是遥远的轻松,是讲似乎与己无关的他邦他人的故事。各个时期,各种心境下,对战争的观感也各不一样。战争中看战争,那是生与死的较量,受强烈的集体必胜功利的鼓舞,是慷慨的义无反顾,英勇献身。胸腔内自然会有激情、豪情。战争之后回过头来看战争,少了几分情绪化,多了几分理性。把战争看成是人类高度的睿智、聪慧和机警,是灵妙的高级游戏。老年看战争,那是人类应该避免但又难以避免的残酷愚蠢的悲剧。

战争结束,下了战场,再也不去想生与死的严肃和轻松。直到七十多岁以后,似乎又回到了初上战场的少年时代,又想到了生与死。但没有了少年时代初次上战场那种恐惧死的心态,也不是久经沙场麻木地漠然视死的心态。眼前面对的死,变成了可以平平静静地掐指头计算的日常事务。今年七十五了,滞留在这个既残酷丑恶又温馨美好的世界上,还会有几多日月?孔夫子七十三,孟夫子八十四。这是智慧长者生命年龄的极限。达观者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脾气犟的人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邀请也不去。阎王的黑色请柬,恐怕是难以峻拒也难以婉谢的。我是上帝的顺民,只好听从阎王爷的安排。我已超过了大成至圣先师的年纪。我辈凡夫俗子,竟敢大胆越过了孔圣人,理应抱愧,也理应十分满意十分知足了。

人无法做计划,定指标,确定自己在世间的年岁。所以,人总是习惯于只想已经过去了几多年月,不去想还留下有几多年月。养成了这种思维惯性,回忆,便成了人生命本原的特性。就连没有什么事情可资回忆的三岁小孙女,也常用大人的口气回忆说:我小时候,如何如何。在七十五岁以前,我对自己的未来时间还会有多少,是从来不去想,更不去计算的。好像前边总是有无限的、不怕浪费的、花不完也用不尽的时空。神经比较脆弱的人,又很忌讳计算在世界上滞留的时间。

我只有到了七十五岁,才开始计算,阎王案头的那本会计簿上,还给我留下了几多年月?时间有限,时间紧迫,想做的事,有兴趣要做的事,需要赶快做完。没有开快车的雄心,但也不愿因循等待。

剩余的时间还有多少?虽然查不到保密的阎王簿子,但也完全可以理性地计日而待。少则一两年,三五年,多则十年八年。再多,就是奢望。对于未来更久的岁月,更长的年龄,不是期待,而是犯愁。一愁不能做事不能写东西,人生无价值无意义,活不如死。二愁体衰多病,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赘瘤。

外孙上中学,孙女上小学,也许可以看到;上大学肯定是等不及了。提着箱包,送他们第一天走上工作岗位,这更是决不会发生的梦中奇迹。

一个人死了,社会生活依旧像江水一样,浩浩荡荡地东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使是那些擎天托地的巨人死了,蓝天依旧白云悠悠,河面依旧碧水澹荡。

一个人只能在有限的几十年间,做一些自己努力可能做的事。正当的愿望太高了,也容易落空。享受的欲望过强了,心便生贪。阎王也不允许。他在你生命会计簿上,用红笔添一个醒目的贪字,难保你不会发生意外的短命变故。

我们那些亲身参加过两次三次大战的同时代朋友,都有同一时代的共同性格,共同的道德观。站在正义战争一边,反对不义战争的那一群人,是很少考虑享受,更多考虑责任和义务的。深夜扪心自问,我这一生,对社会,对人民,对家庭,应该尽的义务,都尽量做到了,即使马上死去,心里也会是平静的。

该尽的义务都尽了,允许享受的也享受过了。无悔无憾。还会活下来几多年月,已经不重要了。但人是恋生的。我还愿望多活几天。有一个要求不高的必要前提:活着,必须能够做点事,能够写点东西。没有这个前提,还是早点死去清爽。我现在身体无大的毛病,但腿膝软弱无力,难以登高。眼睛也不行,视力严重衰退,看书看报要用放大镜。路遇对面来的熟人,不理会他的点头招呼,有时被误责为傲慢。处此境遇,总想抓紧时间,尽力多跑跑,多写点。某一天眼瞎腿瘫,再也不能吸收一点新东西,即使心脏还在跳动,那时的世界,对我来说,已毫无留恋的价值了。

彻底去除了所有的行政事务,脱去了各色各式华丽的衣衫,返还初到人间的那一霎,舒舒服服光裸着身子,没有任何名义和职位。在社会上,我算是一个什么人?我,是以我的自然年龄来定位的。和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最高最荣誉的头衔是某老。

应该说,七十岁以后,是我一生中心境最自由,情绪最轻松的年月。五年中写了几百篇千字短文。冬天夏天难以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关在室内做电脑游戏。电脑,似乎是个枯燥的东西,任何美妙的文章,都只是0和1两个数码符号的堆积,不需运笔写字,没有藏于文库的手稿;但电脑又是奥妙神奇、趣味无穷的玩具,电脑促进人思绪敏捷。我在五个冬夏闭门不出的时间里,敲出了三个中篇,一个小长篇。这几年,是我一生中在文学创作上自我感觉最见功力,最心手相应,最出活的年月。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2.个“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人——我所了解的艾煊

范伯群

这个题目太吓人?

“死抱住文学不肯放手的人”在20世纪30年代是很不名誉的人,是屡受左翼文坛批判的“第三种人”。那么你为何在艾煊头上扣上这顶帽子呢?其实,在这里不过仅是一种“借用”。借用来形容当代的一批人,倒并非想为艾煊所“独占”。我有这种想法是在1978年。其时刚粉碎“四人帮”,江苏省作家协会开始恢复活动。第一次会员大会是在南京杨公井的江苏饭店内举行。艾煊是主持这次会议的“头儿”。陆文夫、高晓声、方之、叶至诚、梅汝凯、陈椿年……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协会员,虽不是戴了二十二年才摘帽的人,但在“文革”中也多少受到各种冲击。再一想,还有不少不能出席的会员,有的是属“非自然死亡”而长眠于地下,真是死的死,伤的伤,不死不伤也被扒掉了三层皮。在会上大家很动感情,说着说着就痛哭流涕了,还当即表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死还是搞文学。我当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大家也是聪明人,其中也不乏学一样会一样的人,现在路子宽得很,何必大家一起表忠心,再回到文学这条船上来?再说文学的道路是崎岖的、坎坷的,今后究竟怎样还有许多未知数。我很敬佩大家对文学的忠诚,但也觉得太没“出息”:为什么非要吊死在文学这一株树上?于是我产生了腹诽:“一群死抱住文学不肯放手的人。”尽管我自己也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但我觉得艾煊也是这群人中很有突出个性的一个!

艾煊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从1960年认识艾煊,至今也有三十多个年头了。但是在没有认识他之前,他的名字曾给我一个很深的“第一印象”,这很深的印痕是1957年烙在我心中的。那是个“阿Q捉白虱”的年代。“阿Q”唯恐自己捉到的白虱比“王胡”的小,不能在王胡面前咬个很响的“嘎嘣脆”,满足不了他的“求胜欲”,因此是很尽心尽力地“深挖细找”的。江苏也终于挖出一个“探求者”反党小集团,这是很值得“庆幸”的,某大报为此头版头条发了社论。罪状是创作组的叶至诚、陆文夫、高晓声、方之等七八个青年作家要办一个名为《探求者》的同人刊物——当然是反党的铁证。社论在点了他们的名之后,又加上了一句话:“后来又拉进了艾煊。”

1960年,江苏省作家协会重组创作组。除了新调来的作家之外,名单中有艾煊和陆文夫。其中还要调一个搞理论的人,于是就把我从南通调到省作家协会。我与艾煊、陆文夫的相识,就是凭这一机缘。从此,他们创作组开会,我总是参加的,以便从理论角度说明创作规律。于是我得以接近这些作家,他们本身就成了我体验生活的对象。当时大家都在自己定点的生活基地中挂职体验生活,只有艾煊因写长篇小说而留在作协机关里。因此,我向他请教的机会也就特别多。熟悉之后,我就悄悄地问他:“你是领导,又是老大哥,怎么给这些下级小老弟拉进去的?”他淡然一笑:“我当时头上有一顶官帽,可我最怕做官。先是在《新华日报》有官位,我不想干。讨了个差使,宁可去做《新华日报》驻北京记者,好从事写作。后来又调到文艺界工作,做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我正好趁此向叶至诚、陆文夫、高晓声、方之他们学习和探讨创作问题,诚心诚意向他们取经。谈不上拉进去不拉进去。后来批判我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我是甘做他们的学生,怎么去做精神领袖呢?”他对我说起此话时显得非常恳切。现在想来,艾煊为了文学,为了从事创作,痴迷得连官也不想做。不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人又是什么呢?

他与文学的“啼笑因缘”

同类推荐
  •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 菜根谭

    菜根谭

    翻开读客版《菜根谭》,掌握能人贤士管理智慧!《菜根谭》秉承道家文化以道为本,糅合中庸之道、无为思想和出世思想,结合作者自身体验,形成了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则。以武进淘湘1927年序刻《还初道人著书二种》之一《菜根谭》课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时期雅尚斋刊本《遵生七笺》附《菜根谭》。与《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并称为中国名士处世三大奇书!生僻字词注释,扫清阅读障碍!企业管理的专著可以不读,但《菜根谭》不可不读。——稻盛和夫(日本实业家)
  • 一个叫彭家园的村庄

    一个叫彭家园的村庄

    本书共收入作者近5年来利用工作之余创作的100余篇散文。在“江西散文现象研讨会”举办之前,成立五年的江西省散文学会已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编辑出版的《江西散文十年佳作选》精选了我省85位散文作家的作品,既客观地反映了江西散文近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又充分地展现了全省散文创作的崭新风貌。现在,《江西散文学会丛书》又将出版,这对于进一步“出精品、出人才”,繁荣江西的散文创作,无疑是十分可喜的。
  • 楼之诗

    楼之诗

    《楼之诗》极富特色,无论是其内容和艺术传达都富于个性特色。兹拈出数点,以概其余。
  • 南华杂俎

    南华杂俎

    拟就这样一个书名,说来颇费踌躇。谓之“南华”,或有叨光庄子的嫌疑。实则大半还是因了敝居南华门内近四十年这点儿缘由。至于“杂俎”,则因书中各篇大都曾散佚报刊,如今裒辑成册,与文类较为单纯的著述不同,体裁既嫌驳杂,书名亦难定夺。想到鲁迅先生“没有相宜白话,宁可用古语”的话。便取了《南华杂俎》的书名。而所以分上编、下编,则因为仅这两部分来说,还是极易区分的。上编多为随兴而至,自说自话;下编则大都是应约命笔或参与研讨的评说文字。而上下虽殊,轻浅则一。倘能充作竹头木屑之用,则幸甚矣。
热门推荐
  • 无趣世界里的最后色彩

    无趣世界里的最后色彩

    诡谧的街道,灰白的世界还有那崩坏的人格和色彩。诸神啊,请你从梦中醒来。世界啊,请你再度予我色彩。就让这方天地予我力量,让我来守护这最后的色彩!
  • 邪王的懒妃

    邪王的懒妃

    懒人系列终回本:常言,偷得浮生半日懒。当不能偷得浮生又想懒时怎么办?当然是光明正大地懒啦!从小懒到大的庄书兰就是这样想的!当前世成为记忆时,庄书兰更是决定将这懒人做到底。管他冷嘲热讽也好,闲言碎语也罢,她庄书兰不会因此而改变!且看懒人如何笑傲官场沉浮,冷看朝野纷乱!————情景一:“美男,来,给本姑娘笑一个!”一手托起某男精致的下巴,拇指轻刮着脸颊,“啧啧,这肌肤,比姐姐我的还要好!哎!平日里用的是哪个牌子的保养品啊?”……某男呆状,第一次有种叫耻辱情绪袭上了心头——他居然被一个还未并笄的小女孩子给调戏了!情景二:“跟了本宫,他日你就是一国之母,光宗耀祖!”某男拦下某女,半带着威胁地喝着。“光宗耀祖这件事,不归臣管,你去找别人吧!”轻弹去不知何时落在肩膀上的树叶儿,微微一笑,“时辰不早了,臣得回府休息了!”情景三:“你想从这游戏中退出?”媚眼一抛,却让人不寒而颤。“我还有权力说不吗?”某女惨淡一笑,带着狡黠,“既然是你将我带入这游戏中,你怎么可以置身事外?所以,我们成亲吧!”情景四:“……新娘请下轿!”第一声,无人答应……“请新娘下轿!”第二声,还是无人答应……“请新娘子下轿!”直到第三声时,轿里忽地传来慵懒的声音,“呀!我怎么睡着了?四儿,现在什么时辰?为何迎亲的轿子还不来?”————〖精采多多,敬请期待。〗————懒人系列:总裁的懒妻帝君的懒后懒凰天下风流佳人系列:风流女画师新坑:轻松+现代+都市+网游+青梅+竹马=恋上恶男友情链接:逍遥王爷的穿越妃本色出演绝焰煞神
  • 历代状元

    历代状元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又捡到了魔尊

    我又捡到了魔尊

    九重天,云阮捡到一条傲娇黑蛇,带回去悉心照顾(百般使唤)。秘境中,云阮捡回一条差点被踩死的火红色的死蛇。后在魔界中,云阮与魔尊大眼瞪小眼,看着魔尊身后略显熟悉的尾巴,开口道“我们是不是在那见过。”一个内心软萌的女汉子不停捡回傲娇男主的故事本文轻松愉悦,勿深究
  • 彼岸花开之嫡女皇妃

    彼岸花开之嫡女皇妃

    我愿用我来生、来世的命,铺我今世复仇的路、哪怕死后、下十八层修罗地狱、哪怕永世不得超生、魂飞魄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只为住进你的世界

    只为住进你的世界

    那个一直以来对她冷冰冰的男人,终于对她说出了那三个她一直以来都梦寐以求想听到的——“做我的女人吧!”以后的生活虽然对于她来讲有些苛刻,但是谁叫她自己是那样的喜欢他,她已经喜欢他喜欢到了,以至于对于她来说生命中最有意义,最值得被期待做的事,就是喜欢着他。喜欢他是她快乐生活下去的唯一途径和方式。
  • 光暗的狭间
  • 嫡女倾城:废柴毒医大小姐

    嫡女倾城:废柴毒医大小姐

    她,21世纪的医学天才,一朝穿越,却成了一个废柴大小姐,父亲不疼,被庶女欺负,被世人看不起.他,是帝国的二皇子,高冷,邪魅,武功高强,是所有官朝女子的对象。一朝相遇,他追,她跑谁说慕容大小姐是废柴?大小姐玩味一笑,辱她骂她?开挂虐渣
  • 岂怀思君意

    岂怀思君意

    宋绮怀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顾君意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鱼与飞鸟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却住不进你的心底。”我从未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又怎知爱你的心意。我不要你故作坚强,只希望你把倔强化作对我的爱意,在迷惘无助时到我只为你撑起的天空里为你遮风挡雨。谢谢你,化作一缕阳光,直射心底,解救我于冰天雪地。对不起,没有给你你想要的地久天长,毫无顾忌的走进你的世界,却不负责任的转身离去。她冷漠,自己的存在是她最大的心结。是他告诉她她活着的意义。所以她,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