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4700000024

第24章 唐代華亭德誠禪師《撥棹歌》所呈現的意涵(5)

3.“江”、“風”和垂釣行船密不可分,所以頻率較高。漁父的各種活動中,張志和以“釣”最多,可見傳統的漁父形象是建立在“釣魚”之上。德誠的用字於集中於“釣”,可見其漁父形象的塑造是延續中國的傳統形象。

4.“漁”的使用呈現較大的差距,張志和《漁父》五首作品中用了三次,而德誠《撥棹歌》三十九首作品卻只使用一次。其原因或許是因為德誠禪師多是從主觀的角度敍寫個人志意,因此作者與漁父的形象融合為一,而張志和則是從客觀的角度喻託懷抱,因此其詞作中有清楚的漁父形象浮現其中。伍、結論

綜合前面的論述,德誠禪師《撥棹歌》蘊涵著如下的精神風貌:

1.就作者而言,德誠具有禪師、隱士、漁父、船夫等多重身份與多元面貌。這些身分使他既具有中國傳統漁父的隱逸色彩,又帶有佛教傳統的離世修道的色彩。從他的生平看來,德誠所以產生大量歌詠漁父的作品,與他個人性好山水的個性,以及實際生活的生活環境和水上生涯的生活經驗密不可分。

2.德誠行船擺渡的船夫形象具有多重的意義,就生活層面而言,展現出了無羈絆、自由自在的灑脫風貌;就宗教層面而言,他擺脫傳統的傳法途徑,選擇行船擺渡作為度化眾生的方式,透過實際的行動,一方面展現大乘佛教活潑多元的度眾管道,另一方面也彰顯了佛教慈悲度化眾生的精神,以及不為外境所縛,澄澈清淨、自由無滯的解脫境界。德誠的漁父生涯,兼指現實生活中的垂釣捕魚的活動,以及傳法度世的宗教活動,而其垂釣的漁父形象也呈現多重的意義,兼具避世遁世的隱者面貌與慈悲度眾的宗教面貌。

3.中國的漁父具有漁人與避世隱者的雙重形象,隱者原本即具有遠離塵寰的出世性格,與離俗出世的僧侶自有其暗合之處,因此德誠得以將中國的漁父形象,與佛教引渡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的菩薩形象疊合在一起。於是禪門的漁父,在漁人與避世隱者的雙重形象之外,又多了一層慈航普渡的宗教含義。或者也可以說是在苦海作舟航的佛教傳統形象中,融入了中國隱者悠遊於湖光山色的閒情逸致。

4.德誠的實際生活角色,是以擺渡的船夫為主,以垂釣的漁父為輔。然而其作品的鋪陳卻是與此相反,是以垂釣的漁父為主。佛教的敍述傳統,較常以船夫擺渡來譬喻菩薩普度眾生的慈悲,漁父的形象較少見。中國的敍述傳統卻相反,漁父是中國文人鍾愛的形象,文人常藉漁父來描寫出世隱逸之志。德誠偏重於漁父形象的敍寫,其所表現的是中國傳統的敍述模式。

5.德誠的漁父詞有二種風格,一種是運用傳統的文學語言來表達,亦即運用自然景象、地方風物、節候、漁家用具、漁人生涯……譜出閒適自在的隱逸情懷。另一種則是運用宗教語言來表達,運用大量的佛教語彙,譜成表達宗教玄理的另類漁父詞風貌。二者又以前者居多,從這個現象可以得知德誠作品的表現方法,依舊是依循著中國漁父詞的傳統,但是為數較少的作品也為禪門漁父詞開闢了新的路向,影響了宋代禪宗漁父詞轉向論理的寫作風格。整體而言,德誠的漁父詞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唐五代時期的漁父詞中,具有鮮明而且獨特的面貌,代表著漁父詞的另一種發展面向,同時也影響了宋代禪宗漁父詞的風貌。

6.德誠多是從主觀的角度敍寫個人志意,因此作者與漁父的形象融合為一,而張志和等文士則是從客觀的角度喻託懷抱,因此其詞作中有清楚的漁父形象浮現其中。

7.德誠善於運用譬喻的技巧,他筆下的語彙多數具有多重的象徵意義。其所描繪的漁父形象是透過“釣魚”來表現的。他筆下的漁父意象,主要是由“漁父-釣(釣竿、釣絲、釣鉤、釣鉺)-魚”三者組合而成。漁父象徵著悟道者,其敍寫的重點不在於呈現個人悟境,而是著重於啓發弟子的慈悲懇切。“魚”象徵尚未覺悟的芸芸眾生或是求道者。“釣絲”是牽合“漁父”與“魚”的重要媒介,用來象徵清淨的佛法、禪宗的法脈傳承或禪師的法要。換言之,德誠筆下的漁父的形象,就宗教層面而言,是用來表達師徒傳承的傳道過程,而不是修行者個人的悟道過程。

注釋:

[1]參見〔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張璋、黃畬編:《全唐五代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第一類文士的作品,如張志和、和凝、李煜、李珣、歐陽炯的《漁父》(《全唐五代詞》,第57-60页、338页、492页、657页、772页)均屬之。第二類佛教僧侶的作品,目前所見僅有德誠禪師的《撥棹歌》(《全唐詩補編》,第1054-1058页)。第三類道教門徒的作品,有託名呂巖的《漁父》十八首(《全唐五代詞》,第999-1004页)。

[2]如清人劉熙載評論張志和的《漁父》,認為其作品歷代受到喜愛。詳見〔清〕劉熙載撰:《藝概》卷四《詞曲概》所云:“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闕,風流千古。……”,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第107页。又如清人陳廷焯《詞壇叢話》《花間之祖》條云:“有唐一代,太白、子同,千古綱領。……”認為李白、張志和的詞作是後世的學習典範。詳見〔清〕陳廷焯撰:《詞壇叢話》,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3719页。

[3]詳見周泳先著:《與夏瞿禪言船子和尚事》,《詞學季刊》第2卷第1號(1936年3月),第173页。

[4]詳見施蟄存著:《船子和尚撥棹歌序》,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1-2页。又見施蟄存著:《船子和尚撥棹歌》,《詞學》第2輯(1983年10月),第168-174页。德誠撥棹歌全文詳見〔唐〕釋德誠:《漁父撥棹子》,《詞學》第2輯(1983年10月),第175-178页。

[5]詳見施蟄存著:《船子和尚撥棹歌序》,以及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者著:《船子和尚撥棹歌後記》,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6]施蟄存著:《船子和尚撥棹歌》,《詞學》第2輯(1983年10月),第168-174页。

[7]華風著:《船子和尚撥棹歌出版》,《法音》(1988年7月),第40页。

黃文吉著:《“漁父”在唐宋詞中的意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第139-156页。

[8]張則桐著:《船子和尚和他的偈頌》,《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1998年7月),第100-103页。

[9]蔡榮婷著:《唐代華亭德誠禪師〈撥棹歌〉初探》,《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第279-316页。

[10]蔡榮婷著:《唐宋時期禪宗漁父詞的流衍》,《華林》第三卷(2004年1月),第225-248页。

[11]〔南唐〕靜筠編著:《祖堂集》,臺北:廣文書局,臺灣版初版,〔日本〕中文出版社據日本花園大學圖書館藏高麗覆刻本影印,1972年,第101页下-103页下。

[12]筆者根據德誠的師弟道吾圓智禪師為其推薦嗣法人選的事蹟,以及道吾圓智的示寂年代,推斷德誠在華亭擺渡的時間,大約是在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至太和九年(835)之間,前後不超過八年。再證之以德誠的撥棹歌“三十餘年坐釣臺,釣頭往往得黃能;錦鱗不遇虛勞力,收取絲綸歸去來”。首句自言修道三十多年,因此認為德誠在藥山的時間以二十年的說法較為合理。詳見蔡榮婷著:《唐代華亭德誠禪師〈撥棹歌〉初探》,第279-316页。

[13]〔唐〕釋德誠撰,〔元〕釋坦輯:《船子和尚撥棹歌》,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8-9页。

[14]〔宋〕宗杲集:《正法眼藏》,臺北:白馬精舍出版公司,《新纂卍續藏經》影印本,第67卷,NO:1309,卷4,第597页中-下。《新纂卍續藏經》下文略稱作《新纂卍續》。

[15]引自〔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新脩大藏經》影印本,第51卷,NO:2076,1987年,卷14,第315页中。《大正新修大藏經》下文略稱作《大正藏》。關於德誠的最後歸趨,歷來的詮釋有二:或言其從此不知所蹤,或言其是覆舟示寂。詳見蔡榮婷著:《唐代華亭德誠禪師〈撥棹歌〉初探》,第279-316页。

[16]〔宋〕悟明集:《聯燈會要》,《新纂卍續》,第79卷,NO:1557,卷19,第168页下。

[17]〔宋〕普濟集:《五燈會元》,《新纂卍續》,第80卷,NO:1565,卷5,第115页上-下。

[18]〔宋〕楊潛纂:《〔紹熙〕雲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抄本影印,第687冊,1995年,卷中,第21页上-下。

[19]〔唐〕釋德誠撰,〔元〕釋坦輯:《船子和尚撥棹歌》,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20]〔南唐〕靜筠編著:《祖堂集》,第101页下-103页下。禪門常以禪師的駐錫地作為人名代稱,此處以天門代稱善會禪師。天門山有多處,就地緣關係來看,應當是指浙江省奉化縣的天門山。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善會駐錫於湖南澧州之夾山傳法,因此後世多稱之為“夾山善會”。

[21]〔宋〕智圓撰:《法忍院結界記》,收錄於《續機緣集》,詳見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71页。

[22]〔宋〕釋居簡撰:《北冰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卷4,第50页下。

[23]〔宋〕林希逸撰:《西亭蘭若記》,收錄於〔清〕釋漪雲輯:《續機緣集》,詳見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74页。

[24]〔宋〕呂益柔所撰跋文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34页。

[25]〔元〕幻住明本撰:《推篷室記》,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109页。

[26]〔元〕虛谷希陵撰:《船子和尚撥棹歌跋》,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88-91页。

[27]收錄於〔唐〕釋德誠撰,〔元〕釋坦輯:《船子和尚撥棹歌》,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28]〔唐〕釋德誠撰,〔元〕釋坦輯:《船子和尚撥棹歌》,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1、33、34页。“二十年來江上遊”或作“三十年來海上遊”,詳見〔宋〕普濟集:《五燈會元》,《新纂卍續》,第80卷,NO:1565,卷5,第115页上-下,參酌與此相類的“三十餘年坐釣臺”的文意,筆者認為當以“三十年”較為正確。“江”、“海”在此處是藉大自然的江、海,來象徵眾生海或生死大海,惟因德誠泛舟於吳淞江一帶,因此筆者認為“江”字較合適。

[29]官人問道的過程,詳見〔宋〕悟明集:《聯燈會要》,《新纂卍續》,第79卷,NO:1557,卷19,第168页下-169页上。

[30]〔宋〕釋居簡撰:《北冰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卷4,第50页下。

[31]〔宋〕悟明集:《聯燈會要》,《新纂卍續》,第79卷,NO:1557,卷19,第168页下-169页上。

[32]〔唐〕釋德誠撰,〔元〕釋坦輯:《船子和尚撥棹歌》,詳見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8-20页。

[33]〔南唐〕靜筠編著:《祖堂集》,第101页下-103页下。

[34]〔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51卷,NO:2076,卷14,第315页中。

[35]〔宋〕宗杲集:《正法眼藏》,《新纂卍續》,第67卷,NO:1309,卷4,第597页中-下。

[36]〔宋〕宗杲集:《正法眼藏》,《新纂卍續》,第67卷,NO:1309,卷4,第597页中-下。

[37]〔宋〕宗杲集:《正法眼藏》,《新纂卍續》,第67卷,NO:1309,卷4,第597页中-下。

[38]〔唐〕釋德誠撰,〔元〕釋坦輯:《船子和尚撥棹歌》,詳見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32页。

[39]詳見蔡榮婷著:《唐代華亭德誠禪師〈撥棹歌〉初探》,第279-316页。

[40]〔宋〕呂益柔撰:《撥棹歌跋》,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34-35页。此跋文作於宋嘉熙元年(1237年)。風涇又作楓涇,在浙江嘉善縣東北,與江蘇松江縣接界。

[41]〔元〕虛谷希陵撰:《船子和尚撥棹歌跋》,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88-91页。此跋文作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

[42]〔元〕靈隱善慶撰:《船子和尚撥棹歌序》,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3页。此序文作於元天曆二年(1329年)。

[43]〔元〕月江正印撰:《船子和尚撥棹歌跋》,收錄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94-95页。此跋文作於元至元三年(1337年)。

[44]依據靈隱善慶的序,請其為該書作序的有“坦、寶二上人”,則寶上人似乎也是編輯者。“坦上人”,月江正印的跋文稱之為“坦首坐”,是知坦上人是法忍寺的首座。詳見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95页。

[45]詳見施蟄存著:《船子和尚撥棹歌序》,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1-2页。又見施蟄存著:《船子和尚撥棹歌》,《詞學》第2輯(1983年10月),第168-174页。德誠撥棹歌全文詳見〔唐〕釋德誠:《漁父撥棹子》,《詞學》第2輯(1983年10月),第175-178页。

[46]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卷26《德誠》,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054-1058页。

[47]詳見施蟄存著:《船子和尚撥棹歌序》,以及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者著:《船子和尚撥棹歌後記》,收錄於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48]上海文獻叢書編委會編:《船子和尚撥棹歌》,第21-34页。

同类推荐
  •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我们所熟知的国粹经典,比如古代图书典籍、种类不同的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建筑、服饰和烹饪等,根据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它本身的特点,发掘国粹中所蕴藏的传统智慧,探寻个中滋味,让读者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 我给庄子做专访

    我给庄子做专访

    《我给庄子做专访》从紧守心斋、悠闲自适、适时无为、养身养心等八个方面对庄子的处世之道、心灵之道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辅之以古今经典事例,同时采用浅显易懂的叙述进行讲解,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处境去感悟庄子的人生智慧,从而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平添出更加绚丽的华章!
  • 我们偶尔也会歇斯底里

    我们偶尔也会歇斯底里

    本书详细讲解歇斯底里型病态人格的成因、行为模式以及如何调整。在文中将列举大量真实的患者案例,便于读者的理解。在事例中找到自身困惑的所在,从而抓住矛盾和恐惧的根本,以最为有效的间接手段解决生活中辗转反侧也难以通明的各种学习、工作、婚姻、社交的问题。通过了解人格心理理论,使我们更加理解社会问题,通达人情冷暖,学会回避社交风险,解决人际矛盾,成为高明的问题终结者和自己的心理医生。
  • 句解人生:古典名句中的生命智慧

    句解人生:古典名句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的中国古代经史子集中的名言警句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做人、处世的各个方面,大多数除了本身具有艺术价值外,还具有劝世的功能。这些名句有的饱含人生哲理,读之能启人心智;有的慷慨陈词,忧国忧民,读之令人振奋;有的循循善诱,借物言志,读之令人顿悟;有的抒发豪情,正气凛然,读之令人奋进;有的论述精辟,句句中的,读之使人智慧;有的文字优美,意境雅致,读之如沐春风。相信读者阅后,在对人生的感受、思考、探讨和领悟过程中,会有所启迪,有所提高。
  •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遍看《论语》《道德经》《菜根谭》《资治通鉴》《增广贤文》《弟子规》等古籍,其中不乏关于为人、交友、读书、治家等人生重要问题的精彩智慧点拨,虽远隔千年,但置于当下,随时读来,仍如醍醐灌顶。弱水三千,取其一瓢,本书撷取老祖宗一代代人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的实用智慧,加以深入解读,为当代人提供立身做人的正能量。
热门推荐
  • 沉迷之朝酒晚舞

    沉迷之朝酒晚舞

    本书通过讲述“我”、朱赫、李小曼三人在大学校园内所共同经历的“日记事件”、“学费风波”、“勒索教授”、“宣布‘我’的假死来炒作‘我’”等种种曲折离奇的故事,展现出一个真实、鲜活精彩的当代大学校园,并以此折射出整个当代社会的影象。
  • 帝之珠

    帝之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世人为刍狗。步凡:“这世,天要阻我,我必逆了这天!圣人挡我,我便屠了这圣人!神挡戮神!佛挡弑佛!!!”这是一个重活一世的男人注定要逆天的故事。
  • 生活罗巨轮散文集

    生活罗巨轮散文集

    作品不是很好,这是我无聊时,想写的都写了下来,希望大家不要嫌弃,我爱写作,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谢谢大家。
  • 饥饿的地球

    饥饿的地球

    当春姑娘来临,花儿争艳、芳香满怀的时候,你一定不愿看到、闻到旁边河流流淌着黑臭的恶水。
  • 星象掌控者

    星象掌控者

    命数如织,犹胜繁星。颂唱生的礼赞;明晰成神之路。
  • 龙珠之从下级战士开始

    龙珠之从下级战士开始

    慢热/私货颇多/主角很苟/细节向/与空气斗智斗勇,慎点当然如有建议也请随意提出,感谢观看。————艾纪732年,在行星贝吉塔上的战斗民族们为天赋异禀的贝吉塔王子诞生而欢呼时,没多少人注意到,另外一位资质平平的塞亚婴儿身体中,闯入了一个来自现代地球的人类灵魂。“五年后的艾纪737年,贝吉塔星就会被弗利沙摧毁...我必须要活下去!”
  • 大国荣耀

    大国荣耀

    大明风华十年,这个被前辈穿越者重新振兴了的大明王朝已经来到了和原先历史不同的道路。不过,已经成为了世界领袖的第一大国,开始面临不少后起之秀的挑战。大国的荣耀岌岌可危,英吉利、高卢、花旗国、露西亚这几个新兴国家纷纷对于老牌帝国大明非常不满,想要重新划分世界。当铁英来到了这个世界,他面对这个纷乱局势,他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作为一名军人,要用我们的生命和鲜血,维护我们华夏大国荣耀。大国的荣耀,要用我们军人的生命和热血来维护,犯我华夏天威者,虽远必诛!”(本文战争模式为信息化战争)
  • 星际药师

    星际药师

    唐欣是联邦第一药师,死后穿越到平行世界,打算靠脑子里几百个药方发家致富奔小康。无意间救了高冷男神当护卫。男神表示,他不但打得过流氓,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还进得了卧房。
  • 偶像之星

    偶像之星

    一个小小的初中生,却萌生了要当偶像的念头。从此,她就和伙伴开始不断努力,励志成为偶像。她会成功吗?敬请期待…(ps:本书有些参照守护甜心,但却不一样哦)
  • 蔓延止上

    蔓延止上

    “初初,我偏执成瘾,我唯你可医,可是这么爱你的我,还能回来吗?”路初安曾一度说顾止是来自炼狱的魔鬼,他怎么能用那种残忍的手段将她捆在他身边,直到顾止燃尽生命最后一刻的时候,路初安满眼通红的望着他,也曾有那么一刻是红了眼都想得到的人,如今却是落得一个人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