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6600000044

第44章 五唐代后期的佛教哲学(4)

原则上说,任何事物、事件,都可以启发人的觉悟,因而一切事物、事件,都可以用作启发的手段:“师採藤次见水潦便作放势,水潦近前接师,即便踏倒水潦起来,呵呵大笑云:无量妙义百三千昧,尽在一毛头上,识得根源去。”(《古尊宿语录·大鉴下二世》)马祖道一发展了怀让的启发式教育,使它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丰富多样。其意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弟子领会慧能即心即佛的道理,然而其流弊也日益显露。马的弟子,其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样,然而其内容也就更加不易领会。据忽滑谷氏的统计,有二十五种:把鼻(按:拽鼻孔)、吐舌、拍手、作舞、玩月、捲席、大笑、召唤、掀床、步立、覆鞋、振锡、圆相、作卧势、翘足、敲柱、竖指、拈带、拟势、斩蛇、弹指、举拳、斩猫、打地、拔剑。这里的分类未必合适,据推测也当不只二十五种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52-154页。。举出这些种类,只是说明他们教学方式的繁多罢了。忽滑谷氏列举了这二十五种之后评述道:如是事例不遑枚举,皆出自道一之门。后世手忙脚乱之徒,左喝右棒,竖拳举拂,张口扬眉,恰如颠狂之发作,而自称大善知识之弊,渊源于此。同上,第155页。这样的评述,是中肯的。怀让传马祖道一,马祖道一传怀海,怀海传希运。希运曾于黄檗山出家,所以又称黄檗希运。如果说打在马祖道一那里还仅是教学方式之一,那么到了黄檗,就成为一种基本方式。据《五灯会元》卷四《黄檗希运禅师》载:丈(怀海)一日问师(黄檗):“甚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曰:“还见大虫吗?”师便作虎声。丈拈斧作斫势。师便打丈一掴。师在盐官殿上礼佛次,时唐宣宗为沙弥,……弥曰:“用礼何为?”师便掌。弥曰:“太粗生!”师曰:“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这样一种方式,在后来兴起的临济宗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3南宗归宿何处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在黄檗门下学道遭打的事最为生动。据《五灯会元》卷十一《临济义玄禅师》节载,义玄随黄檗学道时,“行业纯一”,但学道三年,未能向黄檗参问。一天在上座睦州的鼓动下,他向黄檗发问:什么是佛法大意?问声未落,“檗便打”。在睦州鼓动下,他又去发问,结果,“三度问,三度被打”。后来,黄檗让他去参见大愚。在大愚处,义玄不仅获得了领悟,而且能和黄檗一样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师到大愚,愚曰:“甚么来?”师曰:“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句?”师曰:“某甲三度问佛法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过无过?”愚曰:“黄檗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师于言下大悟。乃曰:“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愚搊住曰:“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

你见个甚么道理?速道!速道!”师于大愚肋下筑三拳,愚拓开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师辞大愚,却回黄檗。(《五灯会元》卷十一)这时的义玄,已经不是去时的义玄,他可以和黄檗比一高低了:檗见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师曰:“祇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檗问:“甚么去来?”师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参大愚去来。”檗曰:“大愚有何言句?”师举前话。檗曰:“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师曰:“说甚待来,即今便打,随后便掌。”檗曰:“这风颠汉来这里捋虎须。”师便喝。檗与侍者曰:“引这风颠汉参堂去。”(《五灯会元》卷十一)义玄后来创立了禅宗新的宗派临济南宗,也把这种以打为教的方式发展到了顶点,并且又加上吆喝。打一般用棒,加上喝,“棒喝”遂成为中国语言中一个特殊的名词。据《古尊宿语录·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载:师问:“僧什么处来?”僧便喝,师便揖坐。僧拟议,师便打。师见僧来,便竖起拂子。僧礼拜,师便打。又见僧来,亦竖起拂子。僧不顾,师亦打。师问乐普云:“从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哪个亲?”普云:“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普便喝,师乃打。师闻第二代德山垂示云: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师令乐普去问:“道得为什么也三十棒?待伊打汝,接住棒送一送,看他作么生。”普到彼,如教而问,德山便打,普接住送一送。德山便归方丈。普回举似师。师云:“我从来疑着这汉。虽然如是,汝还见德山吗?”普拟议,师便打。这几起打,能够悟出的道理都很少,甚至可说是没有。至于“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更是使人莫明其妙,所以连义玄也不得不派弟子去问一问。后来,义玄感到这种方式的弊病:师应机多用喝,会下参徒亦学师喝。师曰:“汝等总学我喝,我今问汝:有一人从东堂出,一人从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么?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已后不得学老僧喝。”(《古尊宿语录·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目的是启发修行者觉悟即心即佛的道理。在教学实践中,义玄总结出了一套判别情况、因材施教的方法,叫做“四宾主”、“四照用”等。义玄认为,这种教学,就像宾主往来:“参学之人,大须仔细。如宾主相见,便有言论往来。”(《五灯会元》卷十一)在这种往来中,有时是问者觉悟而教者反而未觉悟,有时是教者觉悟而问者不觉悟,有时是双方都觉悟,有时是双方都不觉悟。这四种情况,分别叫做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称四宾主。

这种情况表明,在这众多的禅机中,确有许多是卖弄机关,不懂装懂。而义玄总结这四宾主的意义,也是为了判明情况,好因材施教。需要判明的情况还有:求学者对佛法理解到什么程度?义玄也将他们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是仅能放弃我执,第二类是仅能放弃法执,第三类是我执、法执都不能放弃,第四类是我执法执都能放弃。针对四种情况,用四种不同的教育。对第一种,要“先照后用”,也叫“夺境不夺人”,即教育他也放弃法执。对第二类,就要“先用后照”,也叫“夺人不夺境”,即教育他也要放弃我执。对第三类,要“照用同时”,即如“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五灯会元》卷十一),也叫“人境两俱夺”。对第四类要“照用不同时”,“人境俱不夺”。这样的因材施教,在师徒授受这样的教育中,有一定的价值。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方法。因为禅宗用这样的方法,基本目的是要求学者领会即心即佛的道理。临济宗着意研究教学方法这件事,也再次证明,慧能以后的禅宗对教义本身已经很难有大的发展,只是用各种方法去贯彻慧能即心即佛的道理。其他宗派,其教学方式也有自己的创造。比如曹洞宗有“五位君臣”,云门宗有“三句”。都是他们总结的特殊的教学方式,任继愈先生的《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对此有扼要而精辟的分析载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后期禅宗的教育,并不完全通过禅机,高僧们也登台宣讲,或者以某种方式宣示教义。如临济宗义玄:僧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师开示。”师曰:“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如真正作道人,念念心不间断。”各种禅宗语录、历史,内容多是这样的回答和宣示。就是说,禅宗僧人在教学中,也不都是机锋棒喝。但这样的宣示,一般不能超出慧能的思想,所以没有什么特色,也就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体现他们特色的,就是这样的禅机或叫做机锋。而这样的禅机的流弊,则至于呵祖骂佛,无所不为,甚者导致对佛教自身的否定。禅宗在慧能以后,教义上没有什么发展了,整个佛教在教义上也没有重大发展了。然而用禅机贯彻教义的结果,其极端甚至导致反对佛教自身的存在,佛教不能这样地发展下去。从百丈怀海开始,就已经感到慧能思想以及禅机教育所带来的危机,所以他制订了一系列禅规,整顿禅宗僧人的秩序。经还要读,禅还要坐,戒律还要遵守。佛教后来还是回到了这条路上来。启发式教育,要求被启发者一定要有相当的修养,对于一无所知者,任何启发都不能启发出他的灵感和觉悟。因此,知识的灌输和吸收是启发的先决条件。夸大直觉领悟的作用,是不符合事实的。禅宗禅机教育的历史发展,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禅机后来普及到中国士大夫之中,《红楼梦》小说中不只一次关于机锋往来的描写,可以作为禅机普及程度的标志之一。对于在某个领域已经有了一定修养的人来说,这样的机锋的确有启发和促使他进行联想的作用,但前提是他必已先有了该领域相当程度的修养。在谈论启发式教育时,不能忘记这一点。六唐朝后期的道教哲学

(一)唐代后期道教的特点1坚持修身治国的基本原则——从李约到陆希声的《道德经》注唐代后期,道教继续在修身、治国的方向上发展。其代表性著作是李约的《道德真经新注》和陆希声的《道德真经传》。李约认为,《老子》不是“神仙书”,也不是“虚无之学”,而是“清心养气安国保家之术”(《道德真经新注·序》)。他主张崇本息末,认为道就是让人返归自然本性。他也主张保精、复朴,使神不离身,和气常存于心,以此致无期之寿,得长生之道。但他认为:凡言长生久视,言圣人立法于不朽,以济活天下无穷之利,非存有碍之形也。(《道德真经新注》卷三)对于“死而不亡者寿”,他注道:人能行道以利天下,所垂法则制度,皆生于神识机智,一成之后,万古传之,是身死形谢而神常存,故曰寿也。(《道德真经新注》卷二)这样的“长生久视”、“死而不亡”,实际上否定了道教长期以来追求的长生不死。和唐玄宗一样,李约也相信,《道德经》是“老君在西周之日”,“秉道德以救时俗”(《道德真经新注·序》),讲治国之道的书。李约把《老子》书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断句改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域中四大,即天、地、道、王。王,应该“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道德真经新注·序》)。法天地之理以治天下,这就是李约对道教基本教义的理解。虽然把道教理解为治国平天下之教,但李约并没有丧失道教的基本立场。他贱视儒教的六经,认为六经“乃浅俗之淡”,“乃黄老之枝叶”(《道德真经新注·序》)。在李约的心目中,道教就是黄老,黄老也就是道教。而黄老道教,就是人君南面之术,是治平天下之道。然而既然把道教认为是治国之道,也就难以避免和儒教合流。李约之后,把道教和儒教糅合为一的,是唐末曾任宰相的陆希声。陆希声认为,老子和孔子,目的一致,方法相合,只是侧重有所不同,“仲尼之术兴于文,文以治情;老氏之术本于质,质以复性”,二者“殊途同归”(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序》)。因此,他大量援引儒教思想去解释《老子》。首先,他把《老子》的中心思想归结为性情问题。他说:老氏本原天地之始,历陈古今之变,先明道德,次说仁义……其秉要执本,在乎情性之极。(《道德真经传·序》)他认为,人对于美恶的分别,“皆生于情”,并且“以适情为美,逆情为恶”,虽然所谓美者未必美,恶者未必恶,但人情还是要去分别,去争斗,这就是一切祸乱的根源。纠正的办法,是“化情复性”,或说是“以性正情”。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

《道德真经传》卷三,陆希声从天地生成、人物本源讲到长生问题。他说:夫真精之体,生妙物之用,气形既具,万物生焉。夫阴阳相交而为冲气,冲气运化而成万物。然万物之生也莫不背阴而向阳,冲气行其中,所以和顺其生理也。人之生也,亦以冲气为主。陆希声没有像过去一些注者那样,把“冲”理解为“虚”,而是理解为阴阳二气的混合状态。他认为,正是这样的气生成了万物和人。人有了生命之后,保持和养护自身的“浩然之气”,才合乎“自然之道”: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其始有精爽,谓之魂魄。魄者阴也,魂者阳也,阴阳化淳,而冲和之气行乎其间。所以成形,神也。故冲和之气全,则神与形相得,神与形相得则为生;冲和之气散,则神之形相离,神与形相离则为死。死者不可复生,散者不可复全,故必能养其浩然之气,然后可以合于自然之道。在陆希声的词典里,老子的冲和之气也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这个气,是介乎神与形之间的东西。只有这个气不散,才能使神留住于形体之内,保持生命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神是可以离开形体而存在的。养护冲和之气,就是为了保持神不离形体。那么,人为什么要保持生命的存在,并能把生命的存在保持到什么程度?陆希声回答道:圣人之所以重其生者何?将以行道也。道也者,域中之所尊也。虽大包天地,细入毫芒,要而言之,在乎身心而已。是以为道之人,务治身心之要;治身心之要,在处众人之所恶。陆希声不讲长生不死。所谓养气保持生命的存在,也仅仅是保持生命的正常存在而已。并且在他看来,生命的真正价值,是在于“行道”,而不仅仅是它的存在。如果生命仅仅是为存在而存在,把生命的存在当做目的,并且因此而用尽各种手段,不是陆希声追求的目标。这是典型的儒者立场,是儒者有代表性的价值观。介于李约、陆希声之间,有汉州刺史王真,他认为《道德经》不仅是讲治国治身之道的书,而且是在治国治身之道中,也讲用兵之道的书。因此,他把自己著作的名字定为《道德经论兵要义疏》。在该书《叙表》中,王真认为,《道德经》的宗旨,就是教导人们不要轻易用兵:……道君非独讽其当时侯王,盖亦防其后代人君轻用其兵也,由是特建五千之言。故先举大道至德、修身理国之要、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皆数十章,之后,方始正言其兵。原夫深哀微旨,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圣人先欲堙其源,绝其本,故经中首尾重叠,唯以不争为要也。夫唯不争,则兵革何由而兴,战阵何因而列!王真活动于唐宪宗时代,适当安史叛乱之后,很明显,他对《道德经》的认识,是对安史叛乱的反省,也是对当时藩镇混战的直接反应。所谓把《老子》看成兵书,就是把《老子》看成反对用兵、主张和平的书。在注释中,他反复强调,老子的用心,就是不要人们用兵。

同类推荐
  • 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心灵的健康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忙碌的生活中给心灵放假并放下“包袱”至关重要。本书带领读者共同悟证人生真谛。
  •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本书通过多篇禅意故事,告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珍藏本钱、顺其自然等积极健康的观念。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百年佛缘:社缘篇

    百年佛缘:社缘篇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星云日记36:学徒性格

    星云日记36:学徒性格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六册。收录星云大师1995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不生气”、“讲清楚、说明白”、“学徒性格”、“欣赏欢喜”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热门推荐
  • 占卜师大人的恋爱

    占卜师大人的恋爱

    追寻千年的恋人呀,我是否还能再次遇见?天灵灵,地灵灵,求求老天赐我一段甜甜的恋爱吧。
  • 半窗红烛

    半窗红烛

    当铺不大,巷子却因它才叫了当铺巷。在义宁州人的眼里,它不叫当铺巷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名字可叫了。正如州城里的另外一条小巷,因了一个铁匠铺才叫了铁炉巷。当铺的门面虽小,威严却是天生的。九级花岗岩的台阶,一级比一级高,一级比一级阔,甚至比县衙前的那几级台阶还来得凶猛,来得彪悍。
  • 不的人生

    不的人生

    一位学生,遇到了两个人,给了她很多的意见,在经历了家庭变故之后,她该怎么选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空间传奇

    空间传奇

    煤矿工韩耀童鞋在在一次冒顶事故中大难不死,得到了来自异世界的超神器,本以为这流弊的日子就要来了,哪成想这物件整一废品啊!而且还整一寄生虫,不吃其他就要吃他。韩耀杯具了,没得说为了自己的小命,为了美好的明天明天,同学爆发吧!不过当韩耀回首的时候发现:额,好像爆发的有点过了!
  • 苍穹武尊1

    苍穹武尊1

    一代剑祖,劫后重修,化身苏州城江家江辰。从此,一代妖孽横空出世,搅得周天寒彻。天才,又怎如妖孽?更何况,我还是个老妖孽!东土之地,皇族遮天;南荒大地,武墟传承;西方漠土,古神传说。北冥海域,幽冥蛰伏;武道神路,天骄争霸,万道争锋!这一世,我江辰,便要成为这苍穹霸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不死之花

    不死之花

    掌外挂之力,统一九域八荒。且看一朵小小的“死不了花”,如何成为镇压万古的主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蝴蝶旁边

    蝴蝶旁边

    白露最近总是晃晃忽忽的,无论上课,吃饭,走路,总是不经意间走神,他感觉到有一只蝴蝶在自己眼前飞过,这让他有点烦。
  • 傲似你祖宗

    傲似你祖宗

    含恨离开京都,销声匿迹几年后,强势回归都市,再度掀起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