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6600000028

第28章 三安史叛乱之前的道教哲学(6)

用于治国,要求“无心分别”善恶;对于一切,都要“无可无不可”(第四十九章)。因为有了分别,就伤害物的本性,违背常道,“分别妨道”(第六十四章)。在对待宗教实践的态度上,李荣和成玄英一致,最后都归结到心性的修养。和成玄英一样,李荣也反对繁文缛节。他说:上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以此教人,故曰“为之”。礼烦则乱,下不能行。(第三十八章)李荣和成玄英的不同处,是更加从治国的角度来考虑宗教礼仪的作用。为了使“下”,即多数人能够实行,简化宗教礼仪是必要的。李荣还讲长生不死,只是不讲炼丹,也不主张服气,反而要空形神,丧物我,所以他的“长生不死”,也仅是精神永恒。到了唐玄宗,则只到修身为止,连长生不死的字句也不提了。4治国治身的老子之道(下)唐玄宗注认为,以往的《老子》注,即使严遵、河上公,也没有能够懂得《老子》的精义,其余各家,“浸微固不足数”(唐玄宗《道德真经注·序》)。在《道德真经疏·释题》中,唐玄宗这样论述了《老子》的大旨: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而皆守之以柔弱雌静……此其大旨也。治身和治国之间,治国是治身的目的,治身是治国的根本或前提。这一点和《大学》的修齐治平没有差别,差别在于如何修身。《大学》讲的是格致,是正心诚意。这里讲的用弱静,是“反本复性”。唐玄宗认为,人受生之时,有一个真实的本性: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是谓真性。及受形之后,六根受染,五欲奔驰,则真性离散,失妙本矣。(唐玄宗《道德真经疏》第十六章)传统的说法,人的本性不同,是由于禀气不同。禀清气者为贤为圣,禀浊气者为愚为贱。唐玄宗说,人“旨禀虚极妙本”,当与佛教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关,而其直接来源,当是道教自身的一切众生皆有道性。 由于成形,失去了这个妙本。失去的原因是“六根受染,五欲奔驰”。为什么原来不受染,受形以后才受染,唐玄宗没有说明。这是一个讲不清楚的古老问题。唐玄宗只是从这个角度论述清除精神污染、达到精神解脱的问题。其手段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力图在纷纭的现实中寻找一个宁静的精神天堂、净土或彼岸。唐玄宗逐声色,好虚名,精神境界相当卑下,却硬要讲一些连自己也未必信的高妙道理,因为这是时尚。皇帝趋时,正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气。唐玄宗虚构了一个“虚极妙本”,即人的“真性”。然后说,修炼的目的,就是复归这个真性。复归的手段,就是“守静”:今欲令虚极妙本必自致于身者,当须守此雌静,笃厚性情,而绝欲无为。能守静致虚,则正性归复命元而长久矣。(《疏》第十六章)之所以要以守静去致虚,原因在于,人的真性本来是清静的:人生而静,天之性。(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第一章)“人生而静,天之性”,是儒经《礼记·乐记》上的话;守静,是老子的主张;情欲使本性染污,是佛教的说法:唐玄宗把它们结合到了一起。

正因为人的真性本来是清静的,要保持、恢复这个真性,也必须清静无为。君主清静无为,就要清心寡欲,不要生事扰民,从而“令物各遂其生”(《注》第十章);一般人清静无为,就是安于性分,不要过多追求:难得之货,谓性分所无者,求不可得,故云难得。夫不安本分,希效所无,既失性分,宁非盗窃?(《注》第三章)人之受生,所禀有分……分外妄求,求不可得。(《疏》第三章)人的本性清静,是唐玄宗《老子》注、疏的立论基础。人的本性是清静的,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必须保守。假如被情欲污染,应当设法复归。在《道德真经疏》第一章,唐玄宗开宗明义地讲道,所谓道,就是叫人“了性修心”:欲使学者了性修心,所以字之曰道。人们明了自己的真性,通过修心,从而保持它,或复归于它,就会行动自如,“若得其性而为之,虽为而无为也”(《疏》第三章)。率性和无为,在这里统一起来了。因为人们的行为,都不会超出自己的性分,也就不会有争夺,从而天下太平。唐玄宗没有许给人一个世外的天国,也没有谎说如此就可成仙得道,他只要求人们在现实中安守自己的性分。他也没有给人们的安分以某种报答,而把安分说成人们自己的本性、本分。因而只是一种“应该”,一种无条件遵守的绝对命令。他完全不讲长生,只认为修炼的结果,不过是能尽“一期之寿”(《注》、《疏》第三十三章)。他把一个完整的彼岸世界安放在人们的心上,从而把心灵的修养作为道教修行的全部。他认为,这样一来,人君可以“永终天禄”(《注》第十章),百姓可以“长无危殆”(《注》第五十二章)。这是一个现实的天国。实现这个天国的条件,只是每个人都心灵宁静而不妄求。在这个天国里,每个人的心灵都是自我封闭的,因而是绝对分散的;但这些心灵又是统一的,他们遵循着同一个原则。由此推论下去,可以得出“理一分殊”的结论。这既是道教教义,又是治国的政纲。唐玄宗的《道德真经注》不讲长生,他认为“反本复性”,精神解脱,就是道教追求的全部目标。但是,这并没有消除道教的宗教性质,在他的心目中,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就是道教的至高神灵。他相信“圣人以玄元始三气为体”,而“老君法体”,就是“以三一为身”,并且“身有真应之别”(《疏》第一章)。《道德经》,就是老君这位神灵所讲的一套治国、治身之道。唐玄宗作为皇帝,他对《老子》的注释带有导向的作用。他命令全国每家必须藏有一部《老子》,应当就是藏有经他注释的《老子》。至少从他开始,唐代道教的方向,也就是他的注释所指示的方向。有皇帝的注释指引方向,臣子们自然也都在这个方向上理解《老子》。唐代道经,最重要者除《老子》以外,还有《庄子》、《列子》等,它们被尊称为经,作者则被尊为真人。对这些经的注释,也是道教经学的一部分。注释《庄子》的代表作就是成玄英的《庄子疏》,前面已有介绍。注释《列子》的,有卢重玄的《列子解》。卢重玄在《列子叙论》中说,人生是形与神会,人死是形与神离。形有生死,神无死生。神是形的主、气的根。神属于道、性方面。要得道,只有养神。他反对《列子·天瑞篇》所说的“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认为“凡有生皆有死,为物化者常迁,安能无生无死,不化不迁哉”(《列子解·天瑞篇》)。这也就否定了肉体长生的可能性,否定了方术道教的追求。养神,就是契真得道,反本归根,反情归性。卢重玄说,人们总是有所贪求,君子求名,小人贪利。养神,就是去掉这些情欲。情欲的产生,是由于“有我”。假如能忘我、忘形,就可能得道、全生。

这就是所谓“知有其形者,适足以伤其生;忘其形者,适所以成其生”(《列子解·黄帝篇》)。卢重玄说:“近于性则得道,惑于情则丧真。”(《列子解·天瑞篇》)情的产生,又是因为有“我”,所谓“我”,就是形。因此,形为障碍,它束缚着神和性。所以,卢重玄完全不讲养形、长生。他要求忘我,要求去掉情欲,作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是成玄英、李荣、李约、陆希声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儒教追求的目标。为社会教化出好人,为国家教化出好的黎民百姓,在这个问题上,儒教和道教是一致的。5《西升经》和《阴符经》及唐代新造道经的哲学唐代除《老子》、《庄子》等道经之外,还流行着其他的道经,有些道经,也可能是唐代创造的。这些新创的道经和对流行道经的注释,也反映着唐代道教的思想面貌。除《老子》、《庄子》等道经,唐代流行并被注释的道经,主要有《西升经》和《阴符经》。《西升经》大约成于隋唐之前,隋唐时代不少人为该经作注。现《正统道藏》本《西升经集注》,作注者有韦处玄、徐道邈、李荣、刘仁会等。《西升经》托为老子所说之经,认为道的要领就是“自然”。李荣注,认为自然就是“内无自性,外绝因缘”。有人认为,自然就是不必修炼;李荣认为,这是不对的。要成为神仙、真人,必须修炼、学习,但是修炼不是养形,而是养神。《西升经》说:“伪道养形,真道养神。”李荣注说:真能入妙,所以养神;伪乃是粗,所以养形。把养形斥为伪道,可说是和肉体成仙说彻底划清了界限。该经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形体是不可能不死的:“真神通道,能亡能存;神能飞形,并能移山……观古观今,谁能形完?”李荣注说:“远观往古,近视当今,为变化之所流逐,阴阳之所代谢,谁得完存者耳?”刘仁会注说:“彭祖殇子,皆同灭亡,况庸庸之夫哉。”这就从理论上否定了肉体成仙的可能。各种方术,归根到底,都是以养形为目的。既然养形是伪道,方术自然也遭到了否定。《西升经》说:“丹书万卷,不如守一。”徐道邈注道:飞炼八石,炉转九丹,刀圭一奏,上升清天,虽曰神妙,犹是方术。岂若正性真根,元一内法,守而不失,与天相毕。徐氏还认为肉体成仙是可能的,但也认为,那不过是次一等的事业。他说,“神人守精反真,空虚灭无。仙人养形长生,举形升天”,但是,“有形不如无形。故曰:何用仙飞也”。即使承认可能仙飞,也不去追求仙飞。《西升经》不像佛教那样,把形体视为臭皮囊。它肯定形体的作用,认为“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但该经认为,形是神所产生的,“老子曰:神生形,形成神”;认为形体不过是神的寄居之舍:身乃神之车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人也。注释者自然也不否认形体的重要,他们认为“舍全则人安,身康则神乐”(徐道邈),说“形非神不生”,“神非形不成”(刘仁会)。但在形与神之间,他们所主张的,只是养神,并且认为养神,就可以得道成仙,“智士保身以养神,运形而升仙”(徐道邈)。而且也只有养神,才是最上等的事业。李荣注说:欲得长生不死,唯有存神。思道,则智得道合;存神,则神与形同。神与形同,自入清虚之境;智得道合,默归智慧之源。妙果斯成,方为道也。妨碍存神的是心。经文说:“老子曰:……生我者神,杀我者心。”李荣注说:“形不自生,得神始生;身不自杀,由心故杀。心不为恶,足可长存也。”因为“心有分别之知,能造有为之果。过我患我,是实由心。若也忘心无知,自当无患”。因此,心灵的修养,乃是《西升经》以及注释者升仙论的归宿。《阴符经》大约出于北朝。

今《正统道藏》本《阴符经集注》保存了李筌注。唐代注《阴符经》的,还有张果。《阴符经》只有数百字,主要论述天人关系。文字简古,注家所见各异。李筌认为,天地间有一定的、不可改变的常规,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可改变的“机”,即时机、机会。常规和机都是客观的,人无法改变它,却可以利用它。因此,事业的成败,应由自己负责,李筌主张抓住这个机,创造惊天动地的事业。他说“大荒大乱,兵水旱蝗”,是天的杀机;“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权臣擅威,百姓思乱”,是人的杀机。历史上,有些人利用过这些机,他们或者“起陆而帝”,或者使贵贱易位。这些人,是李筌心目中的英雄。李筌说,有人把黄龙下、醴泉出、日月薄蚀、五星失行等等看作治乱之机,这是不对的。真正的治乱之机是“昏主邪臣,法令不一,重赋苛政,上下相蒙”。这样的机,人们应该抓住。李筌认为,天地无心,对万物无所谓恩威;日月运行,不是为人存在。人们没有必要恩怨天地。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使李筌获得了生动的辩证法思想。他说,五味可以生人,也可以杀人,问题是能否正确使用。“恩者害之源,害者恩之源”,人们得到的结果,往往与最初的愿望相反。天地使万物生成,但生成之后就是灭亡。万物供人使用,却同时使人骄奢。人用万物做成了贵重器物,同时也毁了该物。在李筌看来,这都是自然形成的关系。老子看到了天地不仁,因而主张无为,不干涉事物的自然进程。李筌看到事物的进程是自发的关系,却主张利用事物所造成的机会和条件。和老子的柔弱谦退相反,《阴符经》和李筌注给道教带来了进取之心和刚健之气。张果的《阴符经注》反对李筌的主张,认为“阴符”不是“暗合”,“五贼”也不是“五味”,“三要”不是“心神意”,而是“耳鼻口”。张果认为“天以凶象咎征”儆戒人,反对李筌承认什么“天地不仁”。但张果也认为,“四时之行,万物之生,皆自然也”,圣人“因自然而冥之,利自然而用之”。假如人能善用自然之机,“虽宇宙之大,不离乎掌领”,“虽万物之众,不能出其胸臆”。比起李筌,张果更多地探讨了性情的关系。他认为,性静而情动,性正而情邪。因此,性是生之机,情是死之机。张果主张,圣人应以大仁大义、至公至正去治理天下;而修身治国,也就是“立生机以自去其死”,也就是立性以去情。张果虽然主张立性去情,但不贬低心的作用。他认为,心有爱恶之情,因而可以择善而从,“观善而惩恶”。张果的哲学,和李筌一样,也是积极有为的哲学。而他们这种哲学倾向的基础,就是《阴符经》。张果在玄宗时已是高龄,而李筌又在张果之前。李筌的《阴符经注》,明显是对隋唐之际社会危机、政局动乱的反应,也可能是对这段动乱历史的总结。而张果的注是太平年代的产物。所以李筌多讲抓住时机取天下,张果多讲治国。他们的立场观点都有不同,但他们都把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作为自己关注的重心。他们的注,也都反映了道教的本色。唐代道教还新造了许多经书,其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常清静经》)最有代表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深远。《常清静经》一开始就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对大道的描述,的确出于老子思想。然后论述清浊动静,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把清静提升为修道的最高原则。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三一教研究

    三一教研究

    本书是“浙大人文青年学者文丛”之一,全书分为林兆恩与三一教的创立;三一教的分化和嬗变;莆田地区三一教的现状;三一教的信仰;三一教的制度;林兆恩思想与三教;林兆恩及其思想的性质定位及评价等数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禅意人生

    禅意人生

    本书的内容性质,是以禅法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通过深入的体验及简明的介绍,推广到人间的现实生活中来,以期使得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层次、教育程度的社会大众,都能分享得到挥法的利益。若能定时禅修者,本书中提供了基本的撵坐方法;若是忙碌异常的人士,也不妨试著用本书中介绍的禅修观念,调整自我,消融自我。
  • 快乐之源

    快乐之源

    全书从世界的现状、佛教的理论、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修佛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揭示了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阐释了佛法具有的诸多功能以及佛教在心灵励志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追述了佛教的历史,介绍了佛教的门派,详释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教理,并从佛教徒的角度谈及了自己对于当今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的佛学读物。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热门推荐
  •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独家披露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王耀武、沈醉、文强等一大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及至获赦后复杂跌宕的思想嬗变和人生况味。堪称一部完整的“改造”史,也是一部真实的人性史。这是一部积淀了三十年才最终完成的作品。上部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生动描述了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特务头子、党政要员等在功德林战犯管理处的“改造”经过。因突破了题材的禁区,写出了国民党人对民族的贡献,轰动海内外,影响深远。累计销售逾百万册。并于1991年改编拍成电影《决战之后》。
  • 大善医

    大善医

    双十一买了个打一折的玉葫芦,然后陆成就走上了积德行善的不归路,开义诊,做慈善,建学校,做公益,争做最高调的慈善医生!
  • 运动竞赛学

    运动竞赛学

    本书总结了近几年有关运动竞赛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教学实践经验,针对运动竞赛的实际需求,在对运动竞赛理论与方法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较为系统论述的基础上,突出实际。
  • 爱而不得,心向往之

    爱而不得,心向往之

    花开花谢,本是常理之事。可有谁想过,花开花谢是为何?想要去爱,却爱不到又该如何?带着憧憬和美好而来,却带着满心的伤痕和绝望而归。这就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唯一的回报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喜你入骨爱你如命

    喜你入骨爱你如命

    夜,出奇的黑,苏小染坐在床上,脸色阴雨交加,手里握着一根验孕棒,鲜红的两条杠触目的提醒着什么……
  • 叶上画蝉

    叶上画蝉

    天地初开,大地上出现第一批生灵。那时只有山川草木之分,却无仙魔之别,人族成了大地的统治者,逐渐形成部落。又过了不知多少年月,山川河流草木巨兽化为妖魔,为了人族能在逆境中生存,两个来自不同部落的青年便在北荒大泽中悟道,道成后以大泽南北为界,各自前往两处传道。万年过后,两人各自对彼此心生不满,便发生了南与北众多部落的战争,大地因为两人而烽烟四起,满目疮痍。转眼便到了太初年间,一个青年突然觉醒,他像是活了无数万年,自昆仑山下救得一仙女便决定入世修行,此时人间已被仙佛奴役妖魔欺凌,且看那青年如何步步为营,为人间挽得一片生机.......
  • 最强刀锋

    最强刀锋

    黑暗的世界里,走在一条不归路上,他只需要一柄长刀!
  • 走在作死路上

    走在作死路上

    生是过客,死为归人。那场大火烧尽她世间所有羁绊,佛曰七苦,苦苦尝尽。一次巧合,人间少了一个失意人,玉泉多了一个妙手医仙。
  • 妖临界

    妖临界

    就因为我是一个妖,你们就要诛我全家,还要处我火刑,奈何天不亡我,那好,我就要妖临天下,斩除所有该斩之人,废除所有该废之制。妖人本是同根生,相煎又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