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0600000128

第128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2)

鸠摩罗什译出的大乘佛教中观学派龙树、提婆的《中论》、《百论》等经典,为中国佛教直觉思维内涵带来了新变化。龙树一系学说是建立在般若一系经类基础之上的,相比较而言,龙树的中观学说与般若思想还是有所不同的。般若经典虽然反对「恶趣空」,但是思想上又偏于讲「空」。中观学派则在般若空观的基础上突出地阐扬「中道」思想,明确提倡中观,主张观照既不偏空,也不偏有,而是观照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龙树一系强调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假名,所谓的「有」是假名而有。此系用假名说来对治小乘佛教视佛说一切法为实在的说法,强调要看到空和有两个方面,认为这样才合乎中道,也即真正把握了宇宙的实相。这也就是以假名成性空和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之义的中道说。龙树的中道观是对般若空观的重要发展。鸠摩罗什在禅学方面还译出《首楞严三昧经》和《禅经》等。他指出:「定有二种:一者观诸法实相,二者观法利用。」〔注释:《禅法要解》卷上,《大正藏》第15卷,290页中。〕认为禅定有两种,既要观照诸法的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的实相,又要观照诸法的功用、作用,既善知实相,又善于利用,两者并重,不可偏废。鸠摩罗什不仅融合了大小乘禅法,而且融合了禅法与般若中观,从而推动了中道直觉思维方式的发展。

鸠摩罗什的弟子竺道生进而把般若学与涅盘学结合起来,阐扬直觉智慧,提出了顿悟的直觉方式。道生的顿悟学说奠立在两个理论支点上,一是理不可分说,二是佛性本有说。他认为,因理不可分,故说顿;因佛性在我,故说悟,两说结合而立顿悟说。或者说,真如本体〔注释:竺道生云:「万法虽异,一如是同。」「一如」即真如,即本体。〕,在宇宙曰理,在众生曰佛性。契合真如本体,要求顿悟;唯有顿悟,才能契合真如本体。

理,即真理,宇宙真理。竺道生对理有两个重要解释:解释之一是「真理自然」〔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大正藏》第37卷,377页中。〕真理是「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大正藏》第37卷,377页中。〕所谓真理自然,是说真理如其实际,湛然常照,不变不易。解释之二是「理不可分」〔注释:《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25页。〕,真理自然无妄,无相无别,唯一无二,本不可分。道生就众生佛性本有的论点说:「善性者,理妙为善,返本为性也。」〔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51,《大正藏》第37卷,531页下。〕「无我本无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3,《大正藏》第38卷,354页中。〕「善性」即佛性。佛性是理妙,是本体。佛性与生死不相离,众生迷惑,不知佛性本有,众生返本,即见佛性。

关于顿悟,竺道生说:「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引竺道生经题序《大正藏》第37卷,377页中。〕意思是说,悟是与理冥符,理既不可分,悟也不能二,不能有阶差。又,如上引「返本为性」,也是强调见性为自证本体,自悟本性,与渐进的证悟不同。在竺道生看来,众生的悟是真理的自然显发,佛性的整体呈现,只能是顿悟。竺道生所讲的顿悟就是以直觉智慧,直指理体,直见本性(佛性),不分阶段,一悟顿了,与理相契,本性显现,顿悟成佛。

竺道生不仅反对依次逐渐证悟成佛的的说法,而且还明确提出「忘象息言」的主张。他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注释:《竺道生传》,《高僧传》卷7,《大正藏》第50卷,366页下。〕又说:「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迷理;教者化之所因,束教则愚化。」〔注释:《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并序》引,《广弘明集》卷23,四部丛刊影印本。〕竺道生认为,一切事象都是「意」、「理」的假象,一切语言都是表达理的工具,佛教运用语言是借助语言的方便来教化众生,是权宜之法,若一味执着事象,征名责实,固守教化,就不能得意入理,是与顿悟相违背的。这也就是道生所谓的「彻悟言外」与「象外之谈」的直觉方法。

由上可见,竺道生的顿悟说是典型的直觉论。在他看来,直觉的对象在宇宙为真理,在众生为佛性,真理和佛性同为本体,是本体在不同界域的别名。也就是说,竺道生讲的直觉对象与内容是实相(本体)。直觉的方式是顿悟,直觉的方法是忘象息言。竺道生直觉论的特点一是直接性,不分阶段,直入实相,冥符本体;二是完整性,体悟完整真理,呈现完整佛性。直觉的境界是顿入涅盘,成就佛果。由此,顿悟也是众生成佛的途径、方式。总之,般若学宣扬宇宙实相,理不可分,涅盘学主张直指人心,自见本性。竺道生将二者加以熔铸整合,倡导直入理体,直见佛性,觉悟得道,顿悟成佛,这也就是竺道生直觉论的基本理路。

鸠摩罗什的另一弟子僧肇提出了般若无知的命题,从佛教认识论的角度,对佛教般若直觉的对象、直觉的性质、直觉的思维形态作用作了系统的阐明。

僧肇继承印度佛教的认识论,也把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分别」的知,一类是「有分别」的知。前者称为「无知」,后者则称为「惑取之知」。前者是佛教般若,也即「圣智」或真智的内涵,后者则是世俗的认识观念。僧肇就「般若无知」解释说,佛教圣智对宇宙万物不进行区别、比较,乃至执着,这样的知就是般若无知,这是无区别、非惑取的知。这种知的最大特点是不去分别纷繁复杂的种种现象,而是直接观照万物的统一实相,是一种直观智慧。为什么说般若是无知的呢?僧肇说,般若所观照的对象「真谛」,是无相的:「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注释:《肇论?般若无知论》,《大正藏》第45卷,153页下。〕「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注释:同上书,154页上。〕既然般若观照的对象是真谛,而真谛是无相的,那么,般若不可能就无相而有知而只能是无知。真谛又为什么说是无相呢?僧肇进而说:「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注释:同上书,154页上。〕真谛作为宇宙万物的真实本体,是「非缘」,是非由因缘和合而成,是无物从缘而生起。「无物」也就是无「所知」的内容,也就是「非所知」。由于真谛作为本体是「非缘」、「非所知」,因而也就是「无相」,即无生灭相,无所有相。「取相」是有知,既然观照的对象真谛是无相,般若就不会有知。僧肇以真谛的无相来论证般若的无知。

僧肇还从体用一如的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他强调,般若直观是观照宇宙万物的本质,因此也就能真正认识宇宙万物的现象。僧肇说:「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注释:同上书,153页上。〕意思是说,知与不知是相对而言的,有所知就会有所不知。般若不对万物作分别认识,而是直觉万物的共同本质(空性),不对现象加以分别,直觉本质是「无知」,又是「无所不知」。因为般若无知,所以无所不知,不知之知才称作「一切知」。般若直观的表现形态是无知,其功用是一切知。僧肇又说:「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万法虽实,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154页下。〕他认为,圣人独自观照万物,主客体相互作用,观照功用各有不同,是「用」;圣人观照万物而无知,万物虽缘起而无相,无知无相,两者俱无,内外寂然是共同的,这是「寂」。圣人用般若观照万物,实为无相无知,是为用即寂,寂即用,寂用一如。这也是般若中观的中道思想。僧肇在《不真空论》中还说:「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注释:同上书,153页上。〕认为所有生灭差别现象都是真理的体现,通过观照事物,体悟实相,就能得道成圣。僧肇的直觉理论直接影响了隋唐时代的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的观法与觉悟方式。

此外,南北朝时代北方的楞伽师一系把唯识、如来藏、般若和禅法融合起来,一方面强调「心」的作用,重「安心」,另一方面突出般若观照,不重语言、思维的作用。菩提达摩提出「安心壁观」的禅观方法,主张面壁而观,心如壁立,静心禅思,以达到与道冥符。慧可继承菩提达摩禅法,「专唯念惠(慧),不在话言」〔注释:《法冲传》,《续高僧传》卷25,《大正藏》第50卷,666页中。〕,重在观想,不重语言,也就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注释:《法冲传》,《续高僧传》卷25,《大正藏》第50卷,666页中。〕为宗旨。无所得的正观就是忘言息念,贵在得意合道。僧璨在传为其所著的《信心铭》一文中,提倡「万法齐观」〔注释:《大正藏》第48卷,376页下。〕的方法。认为宇宙万法与「真如法界」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注释:同上书,377页上。〕的关系,万法与其本体不二,「万法一如」〔注释:同上书,376页下。〕据此,禅修者可以「万法齐观」,「不用求真」〔注释:《大正藏》第48卷,376页下。〕,不作「有」、「空」的分别,只要顺之自然,心地就能呈现本真,自然合道。僧璨的直觉方式与庄子的自然主义哲学是相通的。楞伽师系的禅思方式成为日后慧能禅宗观的直接思想来源。

三、隋唐以来中国佛教诸宗的直觉方式、

隋唐以来,天台、禅、净土等中国佛教诸宗派,综合并发展此前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成果,纷纷就宇宙实相、人生真谛、佛教真理、得道境界的直觉把握方式提出新命题、新观念、新学说,内涵丰富而深邃,其中以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的直觉方式尤为丰满、深刻。

(一)天台宗的两种直觉方式:心观和观心

心观,也称一心三观、圆融三观。这是以同一心灵为直觉主体修持观空、观假、观中,也就是既观一切法本性空,又观一切法都为缘起假名,还观一切法非空非假。这三观就是一心的直觉表现,是主体性的直觉作用。这种直觉的对象有三个层面:本质空、假名、本质空与假名的圆融。直觉的目的是远离本质空与假名两者对立状态,以达到圆融两者的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境。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天台宗的心观不仅是观照现象界的本质空,也观照现象界的假名(有),还要观照两者的联结。天台宗人强调,一心直观这三种对象既是同时进行的,也是圆融的,三者相互融会,不分先后,在观任何一面时都同时兼观其它两面。可见其直观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浑一的。这是对般若学龙树一系的中观思想和直觉论的重要发展。

天台宗强调,佛教的观照与通常意义上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是一种佛教智慧的作用。此宗宣扬与一心三观相应的佛教智慧有三种。智顗说:

若因缘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随情道种权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义者,即非权非实一切种智。〔注释:《摩诃止观》卷5上,《大正藏》第46卷,55页中。〕

智顗讲的三种智慧,一是观世间因缘所生的种种法为「道种智」(「道种权智」),二是观一切法的真空为「一切智」,三是观前两者以合乎中道为「一切种智」。道种智是观照世间的种种法的特殊内容,一切智是观照种种法的普遍本质,一切种智是观照既普遍又特殊、真妄圆满相融的境界。这三种智的性质可分为两类,一是道种智,这种智具有知解的意义。因要理解种种法的特殊、具体、个别、相对的一面,就要把法作为现象来观照、理解。但这只是一种方便,是对一切法非本质性的把握,是次要的。二是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不是以主客对待的思维格局,不是在时间、空间形式条件下的范畴、概念的思辨作用,而是当下直接地把握种种法的本质、本性,体悟这种本质、本性即是空。这是一种智慧的直觉作用。一切种智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直接观照空有不二、真妄交融的直觉作用。三智说表明,天台宗人认为直觉与知解是有联系的,也表明天台宗人是以直觉为主、知解为伴,以直觉为高、知解为低,其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直觉的。

观心,在天台宗人看来,既是最可行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修持方式。观心就是以心为观照对象,修持主体通过观照己心以明心的本性。天台宗人对所观的心和观心所达到的境界作了独特的论述。智顗在阐发获得觉悟的四种修行方法(「四念处」)时说:「此之观慧,只观众生一念无名心。此心即是法性,为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即因缘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注释:《四念处》卷4,《大正藏》第46卷,578页。〕修持者所观的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智顗认为有现象心和本质心两个方面,就现象心来说,是一念心,无明心,妄心,染心,此心的特点是执着现象世界的生灭差别;就心的本质、本性来说则是法性心。法性是现象存在的本性,也就是空性、空。法性心就是真心。天台宗人所谓观心就是观「一念无明法性心」,就是把一念的无明心(妄心)和法性心(真心)融会、统一起来进行观照。为什么无明心和法性心可以统一起来观照呢?在智顗看来,一念心就具足全部世间法,而无明心和法性心都离不开世间法,同是对世间法的看法、态度,只是看法、态度的内容不同而已。一念心迷于法性为无明,破无明则为法性,法性不能离无明而另行生起。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两者是同体的关系。而要求得无明心与法性心的统一,关键在于就一念心观其即空、即假、即中的状态。这种一念心即是无明心与法性心的统一状态,智顗说这是以不可思议之心达到的不可思议之境。

智顗认为,一心同时即观心无明,又观心法性,或者说,一念妄心当体即假、即空、即中,从而所观的心也就显示出佛性,呈现为佛性。他说:「若观心即是佛性,圆修八正道,即写中道之经。明一切法悉出心中,心即大乘心,即佛性,自见己智慧与如来等。」〔注释:《摩诃止观》卷3下,《大正藏》第46卷,31页下。〕认为若能观心即是佛性,也就破无明,显法性,进而也就能观无明即法性,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此佛性既是心,也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之理,是心、理合一,能、所合一。佛性是真理,也是心主体,是两者的合一。这是在佛性思想基础上把直觉主体与直觉内容统一起来。

同类推荐
  • 老夫子品评荀子

    老夫子品评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前235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先秦继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一生怀抱治国宏愿、文韬武略,周游列国,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游说齐、楚、赵、泰等国,然而事与愿违,终未能如愿。荀子晚年隐居楚国兰陵,著书立说,以毕生所学,著成《荀子》一书。
  • 传习录(国学大书院)

    传习录(国学大书院)

    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士人的推崇。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戴建业精读老子

    戴建业精读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抽象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被誉为“万经之王”,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戴建业教授以深厚的学养、风趣的文笔、独到的视角,用随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大众阐释老子的思想,解读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逐篇精讲《老子》,讲透老子智慧。为读者解答:为什么高者应就低?为什么柔能胜刚?为什么拙能胜巧?……戴教授把老子请上前台,面对这个时代发言,拂去我们的孤独、焦虑、痛苦,帮助我们找回心灵的宁静。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

    本书主要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进行导读。书稿首先提纲挈领地描述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背景、书的结构、基本特点与出版情况,然后解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思想。书稿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黑格尔思辨的理性国家观与王权理论的批判,其次是对黑格尔行政权理论的批判,再次是对黑格尔立法权理论的批判。最后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进行了评述。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漫漫人生只许你

    漫漫人生只许你

    原本洛紫寒以为她与夜羽初就这样分开了,可是她没想的是她的一生从一开始就是和他绑在一起的,以前是错过了,可是以后不再会错过了。她本以为再也不用见到他,可没想到开门一瞬间,有人闯了进来“老婆,我好想你!”看着眼前的人,洛紫寒很是无奈……好吧自己从小喜欢的人,那怎么办呢?只能宠着了…
  • 鬼道士远东

    鬼道士远东

    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远东,远东这个名字是按我的实名改的。但是不知哪位朋友注册了“远东”这个作者笔名,所以我只好注册为千禾远东,千禾是其他意义的。这部小说主要是以玄幻、热血为主题的,是我的处女作,希望大家支持。
  • 杀手神话

    杀手神话

    之杀手之神!一个平凡的学生,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有幸运,有血腥,更有传奇!杀手的世界,黑道的王者!于枫,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他,更拥有世界上顶级的杀手组织“天天兵团”,正是这个特殊的团体,促使于枫成就了他的杀手帝国……
  • 海贼之荣耀青铜

    海贼之荣耀青铜

    夏无月带着王者荣耀系统穿越到了海贼王的世界,从此,海贼王世界变得鸡犬不宁。“周瑜去挡住红狗,王昭君去拦住绿鸡,诸葛亮去缠住黄猴子”。踏上了红土大陆的夏无月看着自己身上辉月、名刀、复活甲等一系列神装自信道:“浪死算我输”。
  • 流初

    流初

    流初者,流云太初也。太初有云,聚为雨,散化雾,热作雷,寒成雪。其本水也,上善若水;其势易也,玄机百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皇都十里春

    皇都十里春

    “我要是去汴梁,怎么才能找到你?”夕阳下,燕双澄望着渐渐驶向远处的马车喊道。车内的少年犹豫了一下,抬手推窗:“宣德门内第九家,朱红金钉门,黛绿琉璃瓦。”她一直记得他的回答,可当她真的去了汴梁——那夜月华如水,花灯如潮。她却被数不清的官兵围捕,最后还被当成刺客关进了大牢。燕双澄欲哭无泪,身穿玄黑貂裘的少年却冷眼旁观:“欠我那么多年,自己倒忘得一干二净,这笔债要到何时才能还?”
  • 艾斯维亚思的复仇三公主

    艾斯维亚思的复仇三公主

    三位黑道至尊女孩,他们,冷酷,温柔,呆萌,在黑道上确实一个谜,人人畏惧,人人惧怕,因为家里的背叛,不得不走上复仇的道路,在途中,认识了三位王子,会发生什么呢?
  • 李远霸道总裁

    李远霸道总裁

    我叫李远霸,是个霸道总裁,虽然很丑——20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