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0600000127

第127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1)

佛教的主旨是教化众生超越生死轮回,求得解脱,成就佛果。与这种价值追求相应,佛教采用的一种重要修持方式就是直觉,或者说,佛教探讨人生和宇宙的真实本质,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最终是以体验式的直觉来实现的。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定与慧其实质就是直觉。禅定离不开直觉方法,智慧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在佛教整个修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前两章所述的禅修论,就是中国佛教直觉论的重要内容,而本章则是侧重于总结禅修等实践的思维方式方法。直觉思维要求达到的境界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注释:《大智度论》卷2,《大正藏》第25卷,71页下。〕「心行」,心之所行,识的作用,即思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是最高的绝对真理,无相的绝对境界,并非相对的思虑和语言所能凑泊的。由此直觉与语言、直觉与思虑的关系,也成为直觉论的重要内容。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继承印度佛教的直觉方法,又参照中国儒、道的直觉思维,着重对直觉以及直觉与语言的关系作了独特的阐发,发展和丰富了直觉论。为了论述方便起见,本章先就中国佛教的直觉思维展开论述,至于直觉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则留待下章探讨。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界说

直觉是现代用语,指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一种不需经过分析、推理,而对客体直接洞察、完整把握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中国佛教学者经常使用的与直觉涵义相类似的重要术语大致有观、照、证、悟等,厘清这些术语的涵义,对中国佛教的直觉思维方式方法的界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禅诸宗对以上术语多有论述,涉及直觉的主体、对象、形式、境界等多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一、观

众生主体以佛教智慧观察世界,观照真理,主体心灵直接契入所观的对象,并与之冥合为一,而无主客能所之别,谓之观;或主体观照本心,反省本心,体认本心,也称为观。观是佛教智慧的观照作用,是一种冥想,也即直观,直觉。一般来说,佛教的观与通常认识上的感性、理性活动不同,与知识上的分判、理解也不同。观的对象是什么呢?有心、法、佛等多类对象。观心即观照主体自身的精神。心有本质与现象之别,故通常观心又分为观现象的心和观本质的心两种。「法」,泛指一切存在。观法即观照一切存在的不同现象与真实本性。佛教十分重视对法的现观,也就是运用智慧对现前的境加以直观。佛教般若学一系非常强调当下观照对象的普遍、绝对的真实本性,也就是空性。观佛是心上升起对佛的念想,专心念想佛身的相好和佛的功德,以进入深沉的冥想境地,即佛境。由于所观的对象不同,观的类型、层次也不同。相对而言,在各种观法中,中国佛教比较重视内观,即是以内省来观照。内观实是观照内观者自身,是自观自心的本性。再者,中国佛教也重视观空。观空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纵观事物的前后延续、横观事物的彼此依存和直观事物的当下体性,通过这种种方法来观事物的空性。观空是中国直观修持的首要的、基本的方法,也是中国佛教修持所要求达到的根本性、终极性的境界。

二、照

与观紧密相连的是照。照即照鉴,照见。印度佛教说,佛、菩萨具有洞然照见众生和万物的大用。中国佛教则把最高真理、终极本体「真如」和主体的心联系起来,说真如也有观照万物的妙用。真如本体是空寂的,由此中国佛教又把照与寂连用,从而有寂照和照寂之说。寂,寂静,指真如本体的空寂状态。寂照,即寂体(真如本体)的观照作用。照寂,即观照的内容归结为空寂的真如本体。禅宗人尤为重视照在禅修中的功用,如曹洞宗就提倡默照禅。默,静默专心打坐。照,以智慧照见自身的灵知心性。这是强调通过兀兀坐定,无念无想,专注于默然观照,以洞见清净本性,契合最高真理。临济宗提倡「四照用」的教学方式,照,洞照,以显其体,即对客体的认识;用,激发,以呈其用,指对主体的认识。四照用就是运用四种观照主客体的方式〔注释:详见《人天眼目》卷1,《大正藏》第48卷,304页上。〕,以分别破除视主体、客体为实有的世俗观点。中国佛教所言的照寂、寂照、默照以及照用,虽然具体说法有别,但是就其照的途径、方式来说,实际上都是一种直觉思维。

三、证

修持主体直接觉知、体悟真理称为证。证是主体冥合真理而有所觉悟,也称作证入、证悟、证会、证契等,这些术语的意义都是相同的。又,证是一种主体自身的体验,由此还有自证、亲证、内证之称。主体智慧合真理,证入果位,称为证果,如罗汉、菩萨、佛就是不同层次的证果。小乘佛教按照修证明果位的过程,把证分为二种:一是依次第修行而达到罗汉果位,为「次第证」,一是当即就断灭各种迷惑,即超越次第而证得罗汉果位,为「超越证」。前者近于渐悟,后者近于顿悟。佛教还从修证内容的不同,把证分为「事证」和「理证」。在戒、定、慧「三学」中,修戒的称为事证,修定、慧二学的称为理证。证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解、证明,而是以直觉契真理。证的动机与目的,不是求知,而是求得解脱。

四、悟

与迷对称,悟是指从迷惑、迷妄、迷失、迷误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真实——佛教的最高真理。也就是说,悟有悟到真理的意义,也有脱却迷惑的意义。与悟相同的词语有解悟、证悟等。佛教把学习理论与修持实践相区别,也把解悟与证悟加以区别。解悟是理论上解知佛教真理,证悟则是实践上体验佛教真理。佛教要求修持者从解悟提升到证悟,证悟是解悟的升华、目的。东晋后期以来,中国佛教内部有顿悟成佛与渐悟成佛两说,前者主张不经次第、阶段而直接证入真理,是顿然觉悟;后者则主张长期修习,通过不同阶段的艰苦努力而逐步悟入真理,是渐次觉悟。后来禅宗又高扬极具特色的「禅悟」法门。禅宗内部也经过顿悟和渐悟的激烈辩论,终至顿悟说以压倒之势成为禅宗的主流学说。

此外,佛教讲的般若、现量、觉与直觉也有情况不等的关联。般若有多种类别,就其意义而言,主要有主客观两层:就客观而言,般若即是性空;就主观而言,般若即是智慧,特别是指观照诸法缘起无自性——空的智慧。这是一种觉悟的慧观,而非一般的知解,从本质上说,是超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一种神秘直觉。现量,是佛教逻辑用语。「量」是尺度的意思,即认知对象的手段。现量是以排除思考分别的认知能力,去认识对象的自相,是一种直接觉知,即直觉。至于觉,涵义很多,主要指觉悟和感受的主体而言。中国佛教学者则侧重于从觉察和觉悟两重意义上使用觉字。佛教主张觉察事物要直接把握事物的实相,觉悟是要直接契合最高真理,从这个角度来看,觉也包含了直觉的意义。

从上述内容来看,观、照、证、悟四字是中国佛教表述直觉思维的主要用语,相比较而言,其中的观、照多富直观动态色彩,证、悟则鲜明地显示出直觉客观意义。同时,观、照和证、悟在直接契合对象,冥符最高真理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观、照和证、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佛教的直观和直觉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可统称为直觉思维方式。从中国佛教发展史来看,大体上有一个由重「观」到重「悟」的相对过程,或者说,佛教的教门(禅宗以外诸宗派)比较重视观,佛教的宗门禅宗则比较重视悟。了解观与悟,对了解中国佛教的修持方式和直觉方法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

中国佛教的直觉思维方式方法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汉魏西晋时代,这时主要是受印度佛教禅学和般若学两个系统的影响,表现为以移植为主,修持各式各样的禅观和般若直观。二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主要是流行禅观与般若直观相融合的直觉修持方式。三是隋唐时代以来佛教诸宗阐扬各具特色的直觉方式方法,尤其禅宗更是拓展了禅悟的修持方式,极富创造性。

一、汉魏西晋的禅观与般若直观

汉魏西晋时代,翻译禅法典籍的佛教学者主要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和竺法护。所译典籍中影响较大的有《安般守意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和《修行地道经》等。从这些禅典的内容来看,当时流行的重要禅法有数息、相随、止、观「四禅」,般舟(念佛)三昧,首楞严(健行)三昧,以及观身(自身)、观法(事物)等多种禅观。禅法包含了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其中如四禅中的「数息」即专心细数呼吸次数的方法,是入禅的基本技巧。「相随」是意念与呼吸相随,即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止」是止息一切思虑,使心止注于某一处,如专注于鼻子、眼等。「观」是观自身或观外物。就四禅的相互关系来说,其中的「观」应是直觉思维,其它三项是进入直觉思维前的准备工夫。佛教禅法的种类很多,直觉思维内容也很丰富,除观身、观法外,还有能见诸佛现前的禅定,此种禅定是一种观佛的直觉思维。观身、观法和观佛构成为此时禅法中的主要对象与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直觉对象比较具体,直觉方法比较简易。

般若经典是传入中国最早的佛教典籍之一。依据篇幅、品数的多寡,般若经典可分为《大品》、《小品》两类。自东汉至东晋译出的是《小品》类般若经,此类经典在汉魏西晋时期译出并广为流传的主要是《道行般若经》(支娄加谶译)和《放光般若经》(竺叔兰、无罗叉译)。《小品》般若经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起,其本性是空寂的,强调大乘佛教信徒应当学习般若智慧,观照缘起事物的性空。《放光般若经》卷1《放光品》云:

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大空、最空、空空、有为空、无为空、至竟空、无限空、所有空、自性空、一切诸法空、无所猗空、无所有空,欲知是空事法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注释:《大正藏》第8卷,3页上、中。〕

「内空」,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空。「外空」,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空。「大空」,指八方上下皆空。「最空」,又作「第一义空」,谓涅盘是空。「空空」,谓一切法的空皆空。「有为空」,一切有生灭变化的「有为法」皆空。「无为空」,一切无生灭变化的「无为法」(如虚空、涅盘等)亦空。「至竟空」,也作「毕竟空」,谓诸法毕竟不可得。「无限空」,又作「无始空」,指一切法无前后空。「所有空」,谓所有一切存在皆空。「自性空」,谓一切事物自性空寂。「一切诸法空」,谓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皆空。「无所猗空」,又作「无所得空」,谓诸法无自性,无决定相可得,故空。「无所有空」,指不存在亦空。这十四种「空」,囊括了众生自身、客观世界、宇宙空间、时间、各类事物、现象和存在、世间认识、最高真理、涅盘境界等,强调这一切都是空。《放光般若经》卷18《信本际品》说:「一切诸法性皆空」〔注释:《大正藏》第8卷,131页下。〕,在般若学看来,一切现象都是空,都是本性空寂的。故此,修行者要把握人生和宇宙的真实,就要直观人生和宇宙的本性——空,就要观诸法皆空之理(空理)。佛教所讲的本性与我们现在说的「本质」是相通的,所谓本性空,也可以说,从本质上看一切现象都没有能够决定自身永恒存在的真实本性,可见本性空实际上就是本质空。由此也可以把般若直观称为本质直观,即是直接契合无主宰、无实体的本质(空)的真观。这种直观把本质归结为空,可知本质直观也就是空观。观想和观照「空」是般若思维的根本内容、特征和目的。

佛教般若学强调,般若作为观照空理的智慧,是与世俗的一般知解迥然不同的,它是一种慧观,一种直觉,一种契合一切事物本性空寂、本质空寂的圣智的直觉。般若直观——空观,不仅为汉魏西晋时代中国佛教学者所奉行,而且对尔后中国佛教的修持实践、思维模式以及认识论、直理论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东晋南北朝禅观与空观相融合的直观方式

汉魏西晋时代禅法和般若空观是并行流传的,与此不同,东晋时代的道安则把禅法融合贯穿于般若之内。后经鸠摩罗什、慧远等人的不断整合,把源于小乘佛教系统的禅学和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结合起来,并形成了大小乘融合为一的禅法。也就是说,在禅观与般若空观相联系相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大小乘禅法的融会贯通。禅观与空观的融贯,构成为东晋以来中国佛教的重要实践和基本风格。

道安按照其亲教师佛图澄的修持路子,非常重视禅定止观和般若义理的研究。他为东汉安世高所译的有关禅观的《阴持入经》、《修行地道经》和《大十二门经》作注、写序,又留心般若,辗转找到竺法护译的《光赞般若》的残本,并与《放光般若》作比较研究,写出《合〈放光〉〈光赞〉随略解》,此书今已佚失,仅存序文。道安还以《放光般若》解释《道行般若》,在《道行经序》中,他说:「千行万定,莫不以成。」〔注释:《出三藏记集》卷7,263页。〕他认为佛教修持方式方法纵有千行万定,最终都不出乎止观二行,即禅智两个方面;而千行万定,止观二行又都是借助于般若得以成就的,显然这是以止观二行统摄千行万定,又以般若统摄止观二行,从而把禅法融贯于般若空观之中了。

道安的弟子慧远着有《念佛三昧诗集序》和《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等文,提倡修持念佛三昧的观想念佛,并进一步把禅法、般若观照和专注净土境界结合起来。念佛三昧是一种修持禅定的方式方法,观想念佛是静坐入定,观想佛的形象、功德、境界。佛驮跋陀罗(觉贤)译出的《修行方便禅经》对慧远启发很大,他吸取该经的禅定与智慧并重的思想,强调禅定与智慧是修持身、口、意三业的根本:「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注释:《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出三藏记集》卷9,3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在慧远看来,禅定缺乏智慧就不能清净寂灭,智慧没有禅定就不能深入观照。禅与智是互不相离,相济相成的。念佛三昧,是具有般若智慧的念佛。慧远同时代人琅玡王齐之的念佛三昧诗云:「至哉之念,注心西极」〔注释:《晋王齐之念佛三昧诗》,《广弘明集》卷30上,四部丛刊影印本。〕指出念佛的目的是心向西方净土,表现了禅法与净土思想的结合,这和慧远的《念佛三昧诗集序》思想以及阿弥陀佛净土信仰是完全一致的。慧远的念佛三昧是禅观、般若空观、净土观三者相融合的直觉思维方式,体现了佛教直觉思维的丰富内涵的深刻意蕴。

同类推荐
  • 庄子闲吹

    庄子闲吹

    沙老对《庄子》的解读视角独特、深入浅出,不但让两千多年前那个不为人知的庄子活生生起来,更将庄子批判过度人为干涉自然、社会过度文明制度化,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精髓解说得振聋发聩。
  • 菜根谭(第六卷)

    菜根谭(第六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鬼谷子一日一谋

    鬼谷子一日一谋

    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讲授,后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鬼谷子的生平已无确考,最早提到他的《史记》认为鬼谷子是苏秦、张仪的老师,那么鬼谷子与苏秦、张仪同时代而稍前是可以肯定的。本书在对《鬼谷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这部奇书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诠释和解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能更轻松地领略到《鬼谷子》谋略的精髓,用最简单的方式知晓成功的哲理。事实上,也只有拨开人生的迷雾,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易经》心得

    《易经》心得

    《易经》似乎深不可测,其实《易经》是来源于现实的,它必然也能指导现实。《易经》是对宇宙玄机的探索,对人生哲学的概括,对天、地、人之关系的总结。一千个人看《易经》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但也一定会有一千个不一样的收获。
热门推荐
  • 休夫王妃

    休夫王妃

    天哪!她不过在看书看到睡着了,却莫名其妙穿越了时空。她是21世纪医学院的高才生,尹氏企业的掌上明珠,来到古代却成了不受宠的王妃。他堂堂南云国三王爷却被迫娶了她,他不爱她只想报复她。他夜魂--破月宫主人,为人放挡不羁,风流俊美,无视世俗礼教,却被美丽善良的她而吸引。他蓝亦羽--南云国的首富,与蝶儿是青梅竹马从小就立下了要娶蝶儿为妻。他黑羽岚--暗影宫宫主,俊美冷酷,遭人暗杀,被蝶儿所救,紧闭的心扉仅为她开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得到了一块可以带她回到现代的玉,她该让谁和她一起回到现代呢?他们几个人都是真心爱她的,她该怎么办……
  • 战帝苍穹

    战帝苍穹

    战天斗地,只愿佳人笑颜永存;斩妖屠魔,但求伴卿笑傲苍穹!华夏特警兵锋获混沌至宝阴阳珠,重生于九洲大陆,一步步崛起于微末。长枪所指,群雄慑服;红缨所向,神魔披靡!鼠(书)友群欢迎您:284093923。
  • 学校知识类活动组织策划(下)

    学校知识类活动组织策划(下)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本义则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所以,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
  • 天下——为你而王

    天下——为你而王

    当她只愿为他而活,当她的转世遇见他,一番纠葛。“瑶瑶,我会宠你一生”君凌温柔的望着她。“丫头,我负尽天下也不会负你”当阴谋接踵而来,当欲望之泉萦绕人心,当背叛变成习惯,洗净铅华的她定要这苍生为她陪葬。
  • 公子当锦衣

    公子当锦衣

    他,既非皇族,亦非王候,更非朝廷命官;他,既非宗师,亦非武人,更非江湖好汉;但,庙堂之上,江湖之中,都有他的传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会水

    都会水

    98年大河泛滥,身处西南方大河上游不为人知的抗洪故事……
  • 修仙修到仙路尽道有极

    修仙修到仙路尽道有极

    修仙难啊。一个耐力和意志力没上下线的人,一个不想修仙的修仙者,莫得选择地踏上了修仙路。“啊啊啊,我就想吸口灵气,修个仙而已啊”。~不能透剧了,毕竟作者莫得脑壳。
  • 我是驱灵人

    我是驱灵人

    张家老宅闹鬼,我奉师父之命前去查看,却发现了很多诡异之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至今想起都难以忘怀……小鬼童谣、老妇敲门、女鬼压床,尤其是七月十四,鬼门大开,百鬼夜行……
  • 合金装备之末世虐杀

    合金装备之末世虐杀

    末世,一个恐怖的世界。丧尸病毒爆发。在这里,没有任何法律。十五岁少年机缘巧合获得了“虐杀原形”专属系统,还有父母留给他的高科技合金铠甲,从此肩负保卫人类的使命。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丧尸被有效抵抗,背后却是惊天阴谋?让我们一起见证主角的爱恨情仇,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