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6700000032

第32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下)(1)

§§§第一节真如缘起论

真如缘起论,也称如来藏缘起论,系佛典《大乘起信论》提出的缘起理论。它认为世界万有是宇宙的心(称一如真心,也称心真如)的生起和显现,宣扬三界唯心的观点。这是佛教史上一种颇具新异色彩的缘起理论。

《大乘起信论》题为真谛译,然有人疑为中国人所作。本节论述的若干观点,参照吕澂著《〈大乘起信论〉考证》一文(见《中国哲学史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不另一一具体注明出处。

《大乘起信论》的内容,是在融合地论师和摄论师的不同说法的基础上,讲论止观的教程。它的理论已接触到佛学的根本原理“心净尘染”,但由于受魏译《楞伽经》误解的影响,却构成了“真心本觉”说。它认为众生的心原是离开妄念而有其体的,可谓“真心”。真心是大智慧光明的、遍照世界的、真实识知的,甚至是具足了超过恒河沙数的不可思议功德的。这个真心就是宇宙的心。《大乘起信论》如此夸张描绘真心的性质和作用,给当时佛教各派的思想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修为方面,当时一些派别都循着它的途径去把握真心,把真心作为总源头,将修为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于己,不待外求的,即走上了返本还源的道路。从一个方面来说,这是和印度传统佛教的主张背道而驰的。印度传统佛教认为,众生的心原本就没有清净过,如何由不净改变为清净,这要经过持久的修持,逐渐地改变,才能达到解脱目的。自《大乘起信论》以来,中国佛教学者还将宇宙发生的原理,笼统地联系到真心上面,而有如来藏缘起之说,宣扬如来藏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从而更加深了中国佛教的唯心主义的色彩。

一、一心二门《大乘起信论》的总纲是一心二门说。一心的心是本,是天地之本。一心就是宇宙之心。它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物质和精神的一切现象的本质,也是众生本来具有的成佛的主体和依据。一心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包括一切境界的世界的整体。这样,对一心就可以从实体和缘起、静和动两个方面观察、分析,即分为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所谓“心真如门”,是说心是宇宙一切现象的本体,具有无量的本有的功德,能产生世间和出世间的善因果。它是“绝相”的,也就是非生非灭,非染非净,无差别相,不动不转,真实如常的。要之,是绝对的本体。所谓“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不同,具有体(体性)、相(相状)、用(作用)“三大”。心生灭门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是真如本体的相和用。一心之中,为什么具有正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呢?《大乘起信论》提出真如不变随缘的重要论点来说明,它说,虽然真如是非生非灭、断绝言象的,但是因“无明”之风忽起,使心现出生、住、异、灭四相,随任因缘而生灭,生起内外、染净的森罗万象。心真如门显示心的本体、绝对、无差别的一面,心生灭门则是显示心变现生灭现象、相对、有差别的一面。虽然一切现象随任染净的因缘条件而生起,但是真如本体仍然恒静不动。反过来说,虽然真如湛然不动,但是一切现象仍然生灭不已。生灭不碍真如,真如不碍生灭。没有真如就没有现象,现象不离真如。真如虽显现为现象,但仍保持自身的不变性。真如显现现象,并不是直接生起现象,现象是由外在的无明所生的。

二、真如与无明“真如”,梵文意译,其意义是真正如实的、常住不变的存在,一切事物的真实性质、真实相状。佛教各派一般用以指无生灭、无变化的永恒真理、最高原理、世界本体。《大乘起信论》把所谓先天具有全部佛教功德而又永恒不变的真心当作真如,认为是宇宙一切现象的本原、本体,也是众生得以成佛的主体、依据。宇宙一切属于真如,真如统摄一切。

《大乘起信论》分真如为“离言真如”和“依言真如”两种。所谓“离言真如”,是说远离妄念,没有各种相状,没有一切差别,无言可说,无名可附,即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的。离言真如是真如的本来面目、本来状态。所谓“依言真如”,是说真如虽不可说、不可念,但为了向人们解释真如究竟是什么,使人们产生信解,勉强用名言来诠显其性质,称为“依言真如”。依言真如又有两种意义:一是“如实空”。这是指真如的空性——清净本然的空,也就是真实的真如自体。真如没有虚妄分别的心念,因此也没有虚妄的境界。一切妄念、妄境都空无,从而显示出真如自体的真实。二是“如实不空”,真如自体清净本然,具足无量无边清净本然的功德,所以说如实不空。真如如实不空,就是含藏清净功德,由此又称“如来藏”。如来藏,“藏”是胎藏的意思,有如矿中的金,是矿中的原有的真实含藏。众生具有无量功德,众生本来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为如来藏。实际上也就是指的佛性,即成佛的根据。《大乘起信论》对真如的自体即如来藏作了如下的描绘:

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名为如来藏。

这是说,真如的根本特征是“自性满足一切功德”,即不由修行而有一切善德。真如的具体特性共有六条,即真如所具有的一切善德展现为六个方面:(1)具有伟大的智慧之德和伟大的光明之相;(2)普遍地广照一切地方;(3)没有妄知,也没有分别识,而有智慧的真实识知;(4)脱离一切染污,没有无明,没有烦恼,自性清净;(5)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即永恒常在,充满欢乐,身具一切佛法,断除一切烦恼;(6)没有妄惑的热恼,没有果报的生灭,清凉不变,圆满自在。由此看来,《大乘起信论》所讲的真如是完满具有佛教一切功德的实体,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真如作为佛教道德、智慧的集中体现,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真如不是神灵,不是造物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绝对精神,而是一切众生普遍具有的道德与智慧相结合的精神性实体,是独具特色的神秘实体。

前面讲到,真如湛然不变同时又随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一切现象。随缘也有两种意义:一是“违自顺他”,即隐藏真如自体,显现出种种虚妄现象;二是“违他顺自”,和违自顺他的意义相反,对治虚妄现象,显现真如自身的一切功德。《大乘起信论》强调,违自顺他,生起一切染污现象,就是无明的作用。无明就是妄念,是于不生不灭平等无差别的真如,起生灭差别的妄见,成为不变真如生起现象的缘,即生起一切现象尤其是染污现象的根源。一切现象无非是妄念、妄见的产物。

三、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依据魏译《楞伽经》提出了一个新见解,不生灭的真如和生灭的无明妄念和合叫做阿赖耶识,说:“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如来藏即真如。阿黎耶识即阿赖耶识的异译。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无明是有生有灭的,两者和合成阿赖耶识。由于如来藏为无明妄念所刺激、影响,举体起动,成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如来藏和无明的混血儿。如来藏是净,是不生不灭,无明是染,是有生有灭。生灭之心,从不生不灭之心起;不生不灭之心,举体起动,不离有生有灭的现象。不生不灭的真如,举体起动为有生有灭的现象。由此可以说,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之外没有生灭变化的现象,又可以说生灭变化的现象之外也没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就是生灭变化的现象;生灭变化的现象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两者不异。同时,如来藏虽起动为生灭的现象,但其真性不变,所以,不生不灭的真如与有生有灭的现象,划然有别,两者不一。总之,如来藏和现象是不一不异的关系。由不生不灭常住真心与有生有灭妄心和合而成的阿赖耶识,是为展示一切现象的源泉。这里形成了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交涉,这也正是《大乘起信论》的思想中心所在。

为什么阿赖耶识能够统摄、生起一切现象呢?《大乘起信论》进一步展开说:“此识(阿赖耶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阿赖耶识因为具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真如)和有生有灭的妄心两种属性,从而有觉和不觉两种意义。所谓“觉”,是觉照、觉明,也就是能照见万事万物的真理,觉悟了解真如自体的智慧。所谓“不觉”,是迷妄,是不觉悟了解真如自体的无明。不觉即无明,它由细转粗,千变万化,现出一切妄染的境界。反之,脱离不觉无明,彻底悟证真如自体,就能显现清净的境界。这样,迷和悟,染和净,无一不是阿赖耶识所具有。阿赖耶识是一切现象缘起的总体,宇宙万物的根源。阿赖耶识能统摄一切现象、生起一切现象。

觉又分本觉和始觉两种。所谓“本觉”,是指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照、觉明的性德,固有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心体。本觉是就烦恼来说,就心生灭门来说的,如就断除烦恼来说,又称为“法身”,如就心真如门来说,又称为“真如”。所谓“始觉”,是说众生本觉的心源,由于无明的刺激、影响而有不觉,处于迷妄状态,后来由于本觉从里面影响妄心,佛法从外面教化妄心,因而逐渐开始有所觉悟,直至完全契合本觉的心源,融为一体,称为“始觉”。

不觉也分根本不觉和枝末不觉两种。所谓“根本不觉”是指无明的体,是对真如迷惑的无明。所谓“枝末不觉”是指无明的相,是执著虚妄现象的无明。《大乘起信论》还把枝末无明分为九相,以说明真如一心随缘起动的形相,也即由阿赖耶识现出的一切世间妄染境界。真如一心随缘起动生成九相,其中有前后、细粗的区别,分为三细、六粗两类。起初无明为因,生三细。因微细难知,故名为“细”。三细后以境界相为缘,生六粗。因粗显易知,故名为“粗”。三细,第一位是业相,也称“无明业相”。业相是指真如初依不觉无明而动作的相状,开始形成生灭,但主客未分,状极微细。又因是真如依不觉无明起动的最初一念,也叫做“业识”。第二位是能见相,也称“见相”,又名“转相”。“见”,见照;“转”,转起。这是说,依前第一位业识的起动,转成能见之相。妄心既起,转而生成了主观的见照分别一切现象的作用,也称“转识”。第三位是境界相,也称“现相”。“现”是能现一切境界的意思。既然有了主观的见照分别作用,那就能映现出种种与之相应的客观境界。因依前转识之见,起此能现之功,又称“现识”。三细相属阿赖耶识。六粗,第一位是智相吕澂在《〈大乘起信论〉考证》中指出,“智相”的“智”,《楞伽经》原本作“自”,魏译本误写为“智”字,《大乘起信论》据以立“智相”、“智识”说。,也称“智识”。“智”,分别。主观对于现识所现的客观境界,不明了是自识所妄现的幻影,误以为是心识以外的实有境界,不生起智慧,对境界作染净、善恶、是非、爱憎等种种分别。第二位是相续相,也称“相续识”。

这是说,依第一位智相所作的种种分别,于喜爱的境界产生快乐的感觉,于不喜爱的境界产生痛苦的感觉,数数起念,相续于前。第三位是执取相,是说依第二相续相,对于所感受的痛苦快乐的境界,不明了是虚妄不实的,深起取著。第四位是计名字相,是说由于顽固执取苦乐,更在所执取的相上,虚妄计度,立怨亲、美丑、是非、美恶等种种假名。第五位是起业相,是说依前计名字相,寻怨亲、爱憎、苦乐、是非等名,执著更深,从而生起贪、瞋等烦恼,并有言说行动,造种种业。第六位是业系苦相,是说既已造种种相,必招来生的苦果,从而在六道中轮回,生死长缚。这六相属前六识。六相中,前四相是惑因,第五相是业缘,第六相是苦果。

上述三细、六粗,即九相,涵盖一切妄染的境界。《大乘起信论》认为,这一切妄染境界的本原,就是根本无明,根本不觉。一切妄染境界都是根本无明次第生起的差别相。前面说过,阿赖耶识生起一切现象,这里说根本无明生起一切妄染境界,那么,阿赖耶识和根本无明是什么关系呢?两者在生起一切妄染境界方面各起什么作用呢?《大乘起信论》说,阿赖耶识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随缘真如是因,根本无明是缘,两者和合转成阿赖耶识。同时,根本无明作为一切妄染境界的根本,又是生灭的因,色、声、香、味、触等妄染境界诱发起种种妄念,是生灭的缘,因缘和合,生起一切现象。由此看来,根本无明是阿赖耶识的一个方面,两者是不同层次的东西,一切现象的生起,根源于阿赖耶识,而更直接的根源是阿赖耶识中的根本无明。这两个根源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所以《大乘起信论》又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又说:“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由此《大乘起信论》又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使本来具有的真如去熏习、影响无明,即以“本觉熏不觉”,从而根除妄念烦恼,灭绝无明,不起妄心,也不起妄境。妄境是无明生起一切现象的缘。无明已灭,妄境缘也灭,这样主客观也都空;同时,由生灭还归不生灭,“从染入净”,也就返归真如,显现真如的本来面目,证得涅槃。

心外的一切现象,一切境界,由妄心(无明)而起,又由净心(真如)而灭,这其间细密而烦琐的论证,体现出极富思辨的佛教唯心主义的特征。

四、真如缘起论的重大影响《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如来藏缘起论)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很大,其中又以将如来藏和阿赖耶识分为两截的观点影响最大。这个观点与印度佛教不同,是根据魏译《楞伽经》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佛教哲学思想。

同类推荐
  • 星云日记37:善听

    星云日记37:善听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七册。收录星云大师1995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拒绝的艺术”、“不比较、不计较”、“义工精神”、“善听”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金瓶梅里的心经

    金瓶梅里的心经

    本书是文人讲《心经》,借文学人物,用心参悟。作者亲近三宝,生活中有感悟,诵经时能感通,读书时有感应,其用通俗语言讲经,引人颂善,以《金瓶梅》里的芸芸众生为案例,用心良苦。本书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开示。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后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热门推荐
  •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本书从一个求实中国学者的视角,以翔实的数据剖析21世纪中国在第二次起飞进程中的种种因素,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新制度再创新、城市化进程、新消费群、新经济增长点、新主导产业群以及潜在的增长优势,包括劳动力优势、后发和大国优势、非均衡增长优势、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同时指出中国在未来第二次经济起飞进程中潜在的隐忧、困境和危机,特别对庞大人口、贫富差距以及国际大环境等一些长期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描述和论证。本书为关心中国及其经济未来的广大读者,特别是投资中国的国内外读者提供了一面认识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镜像的不可多得的机会之窗。
  • 网游之虚拟侠影

    网游之虚拟侠影

    「末世」玩家杜明,凭藉自己高超的武功以及不错的体格,在游戏里过得如鱼得水,杀BOSS、买装备,还与两个兄弟乐在其中。在游戏世界里,他恰巧救了个天真可爱的妹妹,这个缠人的小家伙是谁?将会为他的游戏生活带来什麽样的改变?就在买装备之时,杜明他莫名接下个任务,这是怎样的任务?在招募队友的时候,杜明又阴差阳错的认识了脾气刁蛮的美女隐形猫。在一同练级的途中,她居然提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计画┅┅
  • 穿越回去当太监

    穿越回去当太监

    21世纪屌丝陈诚竟穿越了,还是个太监???那行,看他如何逆袭
  • 命运转轮之坊间诡事

    命运转轮之坊间诡事

    神州大地一场灭神运动十几年之后,各类诡异事件层出不穷。侦察兵出身的杨青遇到神秘老人后,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什么他会遇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本来无关神鬼的人生,却不得不经常与之为伴,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神?杨青离奇坎坷的经历最后命运将指引向何方,请看······
  • 暗恋是件小事

    暗恋是件小事

    当青春老去,你是否还能记起我?如果可以,请蘸点墨水写下你的名字我的名字嗯,还有我们的故事
  • 月夜明暮春

    月夜明暮春

    “霄远路,这天下人都可以负我,唯独你不行……”“好。”“霄远路,你会骗我吗?”“不会。”那把剑,终究还是插入了晥晚的心脏“霄远路,你和我说好的,定不负我的……”……既然你这么想要,那便去做你那君临天下的王吧…………
  • 吴亦凡我们的约定love

    吴亦凡我们的约定love

    本文是由吴亦凡而写的。当然里面也同样会出现关于EXO的成员。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魂印天穹

    魂印天穹

    一个漆黑的圆盘子,但不要小看它哦,它可是武魂。而且还有复制其它武魂的能力,此乃牛气哄哄的“打印机”。中二少年携“打印机”畅游强者如林的天宇大陆。谁来为伴?共享长久。谁来为敌?跪伏颤抖。打印机在手,天下我有!
  • 不算武侠不慕仙

    不算武侠不慕仙

    谁说仙道极乐?谁言江湖逍遥?修道为永生,永生不可求;成侠求逍遥,逍遥难自由。当陈枯一觉从梦中惊醒,这位曾经的修仙界大佬再不记得以前发生了什么,一生修为也散尽天地之间,只好修炼曾一度鄙夷的武学功法,下山寻找答案——师傅将自己送入红尘,用意何在?那昆仑道观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看似自在逍遥的江湖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杀机?破尽邪魔逆斩天,大笑三声自人间。人间万事有缘法,不算武侠不慕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