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3100000005

第5章 清代嫁妆的整体描述(3)

上例中,阿招是名妓黄桂英的婢女,利用积蓄与自己心仪之人成婚,且婚后一切生活费用由阿招负担,可见妓女积蓄之厚。如果没有这份积蓄陪嫁,阿招的婚事可能枉然。杭州某绅士之子闻听此事后,亦图谋黄桂英的财产,阴谋最终未能得逞。但是,绅士之子的判断应该是没有错的,婢女阿招尚有上万两的积蓄,其主人之财产数目可想而知。

由上可见,清代嫁妆的数额很难定出明确的上限,史料中所记载的“千金”、“十万”等,只能说明嫁妆之多,是一个大概的数字,而非具体价值。那么,一份体面的,或者说中等规模的嫁妆究竟要花费多少银两呢?

康熙五十五年(1716),有41位宗女由于贫困而无法出嫁,康熙帝下令恩赏每人一百两银子,以筹备嫁妆。①(参见《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1096~109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乾隆时,皇帝亦曾下旨,赐宗室贫困者每人“银一百二十两以为妆费”②(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2050页)。皇帝亲自赐予嫁资,体现出朝廷对于婚嫁的关注,其所赐银两应当可以筹备一份比较体面的嫁妆了。我们姑且将100至120两银子左右的嫁妆,算做清代前、中期中等规模嫁妆的标准。

晚清时嫁妆的情况有所变化。名臣曾国藩一向以治家节俭有方著称,对于儿女的婚事花费,他的观点是:“吾仕宦之家,凡办喜事,财物不可太丰,礼仪不可太简”③(《曾国藩全集·家书》,787页),就是说要把握好不丰不俭的中等程度。大女儿出嫁时,曾国藩“寄银百五十两,合前寄之百金,均为大女儿于归之用。以二百金办奁具,以五十金为程仪”。为防止家人讲排场,他一再叮嘱:“家中切不可另筹钱,过于奢侈”④(《曾国藩全集·家书》,787页)。从曾国藩给女儿准备的嫁妆估算,200两银子的嫁妆应是既体面又不奢侈了。

如果将物价或婚嫁花费行情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①(这种婚嫁花费的上涨在各地方志中多有体现,如《广宁县志》载:“乾隆年间,中平之家妆奁之费大约数十金,或百金,即富厚之家亦不过三五百金。迩来多有倍于此”(卷一二,《风俗》,道光四年刻本);《定海县志》载:“赠嫁之具,昔颇简朴,中人以下之家不过略备衣服、箱笼、用具,约值二三百金而已。迩年习尚奢靡,富家倡始于前,一女出嫁,动辄数千金,中家相率效尤,大抵以千金为律,甚至割产举债而不惜” (《方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上林县志》载:“咸、同以前,男家送聘金制钱二十四千文者谓之中礼,三十二千文者谓之上礼,迨光绪中叶后,有送至小洋六十、八十、百元不等者;女家赔奁所费称是,或且倍之,冀争体面”(卷六,《社交部·风尚》,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长寿县志》载:“近来风气渐趋奢靡,物价奇昂,以数百金嫁一女,殊不足道,视前辈饶裕之家,至多以二百金为限者,且数倍矣”(卷四,《风土》,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等等),曾国藩时代的200两银子应与康乾时期100两银子的嫁妆相差不大。可见,清代中等规模嫁妆的标准,应在白银100两至200两之间,地方志中亦有“中人之家亦多在百金以上”的记载②(参见《陆川县志》卷四,《舆地类·风俗》,民国十三年刻本),证实了我们的这种说法。至于中产之家为争体面,不量力陪送的情况,如浙江《乌青镇志》记载,“其赠嫁之具,昔甚简朴,中等之家所值仅一二百金,迩年俗尚奢靡,富家倡始,而中等之家相率效尤,大抵自四五百金至千金不等,甚至割产举债”③(《乌青镇志》卷一九,《风俗》,民国二十五年刻本),应另当别论。

一二百两银子的花费,对那些官僚缙绅和富商大贾而言,根本算不上负担④(清代官员的正俸加养廉银从千余两到数万两不等,相对于额外收入而言,这些只占他们总收入的一小部分。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即使一些家境较好的农民家庭也能承受这个花费,如前文徐珂在静安寺看到的两家送嫁妆情形,前一家也是农民,即拿出价值一百六十两银子的嫁妆;《清史稿·列女传》中记载的何秉仪聘妻刘氏,“农家女也”,“父母舁田百亩”作为嫁妆⑤(参见《清史稿》卷五百九,《列女》,14092页)。即使按照每亩一二两的低价格计算,百亩土地也价值一二百两银子了。略有资财的家庭都筹备得起一二百两银子的嫁妆,正体现出我们所谓的“中等规模”的含义。

至于贫困之家尚难解决温饱,更谈不上为女儿陪送体面的嫁妆,不要说一二百两银子的嫁妆,即使几两银子也很难筹措。许多女子因为没有嫁妆而不能及时出嫁,或找不到合适的配偶。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宗族义庄出资为族中贫困女子置办嫁妆。道光、咸丰年间,常熟邹氏义庄规定:族中贫困之家嫁女给银五两;道光二十一年(1841)济阳义庄规定:嫁女贴钱六千;延陵义庄则规定: “嫁女给七十制钱八两”①(王国平、唐力行: 《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232、260、277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有了宗族的资助,贫困家庭的女儿可以免于婚嫁愆期之苦。当然,宗族义庄出资筹办的嫁妆,应当属于清代社会中较低的标准。根据表1—2的统计,最低的嫁妆花费也需十余两银子。徐珂在静安寺见到八九十两银子筹办的嫁妆,就大大感叹“吾辈心目中,辄谓奁物必多,必先期发送。而不知贫女所得乃仅此”②(徐珂:《仲可随笔》,42页。按照后家嫁妆为前一家一半价值计算(前家二箱、五被、二枕、一毡,后家一箱、三被、二枕),也需要花费八九十两银子,接近于中等规模的嫁妆了)。宗族义庄所提供的约五至八两银子的嫁妆更是俭啬之极了,但这仍不是最低标准。清人欧阳玉光妻蔡氏,家贫,“将嫁,宗族周焉,得钱三千有奇”,这三千钱成为家中唯一的财产,蔡氏不忍带走,“阴置秆荐中,而系钥其端”,“父送女还,入室,引钥,则钱在焉。曰:‘孝哉我女,留此以活我!’”③(清史稿》卷五百八,《列女》,14044页) 宗族赈济的三千嫁妆钱,成为蔡氏家庭的全部财产、其父亲得以活命的资本。

那么,三千钱对于普通农户究竟意味着什么?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清代江汉平原普通农户的家庭收入,除支付吃穿外约每年3 至5两白银④(参见闫富东:《清代江汉平原普通农户收入状况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1));较为富庶的江南地区,农户的农田年收入约20两白银①(张研根据前人对江南地区的农民消费、亩产量、生产能力等研究,推算出清代江南农户的农田年收入为20.6两白银。张研:《多元视野:关于清代农家收支的研究》,载《古今农业》,2006(1))。这些钱需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支付家庭的各项生活费用,一年下来所剩无几,甚至支出大于收入。如此看来,蔡氏的最为俭啬的三千钱嫁妆对于贫困农民而言,相当于一年的家庭总收入、全家人一年以上的生活费用、家庭几年的积蓄。因此,区区几两银子的嫁妆,就倾尽了贫家数年之积,甚至还得借贷。陪嫁之苦由此可见。综上,清代嫁妆的实际价值从清初到清末呈上涨趋势,从几两到几千、几万两白银不等。嫁妆成为贫家沉重的经济负担、富家乘机夸耀的资本。

三、各具特色的清代嫁妆

除贫富的差距外,不同的嫁妆还反映出地方习俗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许多嫁妆都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或文化特征。

1反映地方特色的嫁妆

清代,许多嫁妆属于地方特产,其他地方很难置办。如曾国藩之女纪芬的奁具中有床一具,“系新建两江总督署之时,工程局中饬苏匠制成,金漆雕镂,颇华靡”,是苏州匠人的杰作。曾纪芬对于这一具有江南特色的精致床榻十分喜爱,一直保留在湖南的住宅中。曾氏是湖南湘乡人,以此床“示湘中匠人,皆谢不能为”②(曾纪芬:《崇德老人自订年谱》,19页)。则这种“金漆雕镂”床榻应当是苏州的地方特色了。

江西、广东书板雕刻业发达,尤其以江西金谿县之许湾和广东顺德县之马冈为最,当地百姓大多从事书板雕刻,书板成为最主要的家庭财产———两地皆以“书板多者为富”。当地人嫁女,“常以书板为奁资”③(金武祥:《溎生随笔》,15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家庭越富有,陪嫁的书板就越多。

广东一些地方盛产葛布,其中以“女儿葛”为上品。葛布的织造过程,从原料的采摘到布匹的纺织都十分讲究,成品亦十分珍贵:“粤之葛以增城女葛为上,然恒不鬻于市,彼中女子终岁乃成一匹,以衣其夫而已。其重三四两者,未字少女乃能织,已字则不能,故名‘女儿葛’。所谓‘北有姑绒,南有女葛’也。其葛产竹丝溪、百花林二处者良,采必以女,一女之力,日采只得数两,丝缕以针不以手,细入毫芒,视若无有,卷其一端可以出入笔管,以银条纱衬之,霏微荡漾,有如蜩蝉之翼。然日晒则皱,水浸则蹙缩。其微弱不可恒服,惟雷葛之精者,百钱一尺,细滑而坚,颜色若象血牙,名锦囊葛者,裁以为袍直裰,称大雅矣。故今雷葛盛行天下。雷人善织葛,其葛产高凉、冈洲,而织于雷。为者绤者,分村而居。地出葛种不同,故女手良与沽功异焉。”①(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五,42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这样具有地方特色且被视为珍贵物品的葛布,当然成为当地人嫁女之妆奁,潮州民人嫁女,“以葛布箱装,称家多寡”。葛布作嫁妆,除由于其珍贵的特性外,还寓含了对女儿离家的哀伤及其未来婚姻生活的担忧:“女儿布,伤乖离也……所以遗藁砧者,婚姻道衰,夫妇相弃,布乎布乎,非以结绸缪者乎。是可伤也。诗曰:女儿布,产棉阳,采葛澡丝凝雪霜,细如鲛绡薄蝉翼,非烟非雾含风凉,富家嫁女多越好,贫家嫁女一匹少,为郎制衣稳称身,服之无期偕老。可怜一朝恩义疏,夫弃妇兮妇背夫。犹是箱中一匹布,谁道新人不如故。”②(中国风土志丛刊》第9册,《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1225页)则葛布已经成为妆奁中必不可少之物。

广东许多地方的嫁妆中,还必须多多陪送糖果或糖梅,如花县“奁嫁,服饰、器用外,以糖果相高”③(《花县志》卷一,《风俗》,光绪十六年刻本);番禺“嫁女务以妆奁、糖果相夸耀”④(《番禺县志》卷六,《舆地略·风俗》,同治十年刻本);东莞“嫁女以妆奁相夸耀,尤尚糖梅”⑤(《东莞县志》卷九,《舆地略·风俗》,民国十六年铅印本);德庆“嫁女,务以妆奁、糖果、粉饵相高,虽竭所有弗顾也”①(《德庆州志》卷一,《地理志·风俗》,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可见,陪送糖果是广东比较普遍的婚姻习俗。“糖梅”系广东特产,史料记载其“味甚甘脆”,“嫁女者无论贫富必以此为舅姑之贽,多者至数十百罂”。嫁妆中多陪送糖梅的缘由,与我们今天办喜事要吃糖果具有同样的含义,只不过当地的男家送给亲友的糖果要由女家来提供。“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用以腌制并存放糖梅,富裕之家陪送给女儿的糖梅多至“数十百罂”,而“娶妇之家广召亲串为糖梅宴会”,在宴会上品尝女家陪送的糖梅,以分享婚礼的喜庆。②(参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799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广西归顺一带,土锦被面是妆奁中的必备物品。土锦系当地特产,“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不仅美观靓丽、“厚而耐久”,而且价格不菲,每张被面“价值五两”。当地“未笄之女即学织”,因此“人人能织”,织成的被面即成为其婚时之嫁妆。③(参见上书,1091页)

除地方特产以外,妆奁中还经常含有体现各地不同婚姻礼俗的物品。

浙江湖州“女家所嫁来衣箱内,均用裤子盖面,俗语曰:开箱见裤(裤借作库也)”④(《中国风土志丛刊》第9册,《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1000页),预示着新婚夫妇生活富裕无忧。

安徽寿春新娘出嫁时,丰盛的嫁妆之中必有“以红布制荷包置之怀中者”,谓之“塞婆嘴”,“俗意以为可以制服翁姑也”⑤(《中国风土志丛刊》第9册,《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1071页)。父母怕平日在家娇生惯养的女儿出嫁后受公婆的气,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暗示女儿要在新的家庭中当家作主。

湖南辰州“嫁女用嫁履盈筐,庙见后以送其夫族”⑥(《中国风土志丛刊》第9册,《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1144页)。这种习俗比较实际,按照清代湖南的婚姻礼节,新妇在庙见之后(也有一些地方为庙见之前),拜见夫家亲友尊长,同时要献以一定的礼物以示敬意。礼物中,以新妇亲手缝制的鞋袜、巾帕等用品为上,分送给近亲尊长。女孩到了快要出嫁的年龄(及笄),就开始学习缝纫、刺绣,做成鞋袜、巾帕以供婚后馈送男家亲友,而男方亲友则可从针线之精粗上判断新妇之贤否。因此,新妇馈送礼物是婚礼中很重要的行为。如果男方家庭规模宏大、亲友众多,新妇一人缝制的物品往往不够分送,即由女家亲友代为缝制,临嫁前送给新妇,称为“添箱”(详见本章第二节)。添箱的礼物较新妇亲手缝制的自然粗糙,用来分送给男家比较疏远的或者不很重要的亲友。湖南宗族观念较为强烈,一家有喜事,全族皆来庆贺,这就需要新妇在拜见各类亲友时准备大量的礼物。因此,女家要预先准备好数以筐计的“嫁履”,供女儿分送夫家族人。

河北遵化“女家妆奁,丰俭称家之有无,惟门帘所必需,亦喜气溢门之意欤”①(《遵化县志》光绪十二年刻本,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247页),无论贫富家庭的嫁妆中都要有门帘,挂在新房门上,让人们未进门就感受到喜庆的气氛。门帘很可能由新妇在出嫁前亲手制成,地方志中没有明确记载陪嫁的门帘要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但我们从它的功能上完全可以想象到它所承载的欢快内容。

河南永城,妆奁中除木柜、皮箱、桌椅等常见的物品之外,“又须彩绣云肩一具,垂带赘铃,行动丁东有声”②(《永城县志》卷一三,《俗产志·风俗》,光绪二十九年刻本),此云肩应该是供新妇到达夫家后穿用的。一方面,彩绣云肩样式必然美丽,且配以赘领,叮咚有声,更烘托出新婚的欢快气氛。另一方面,新妇到达夫家后,起初一般羞于见人,有些地方甚至有翁公等男性要回避新妇的习俗,穿上这种带有铃铛的彩绣云肩,行动时发出声响,以便其他人知道新妇来了,及时回避。这很可能是陪送彩绣云肩的主要目的。

不同地方不同特色的嫁妆,都衬托出婚礼热闹、喜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于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和期望。但是,也有的地方嫁妆中包含丧服、棺木等丧礼所需物品,与婚礼的喜庆气氛显得格格不入,真可谓奇风异俗。如《余姚六仓志》记载,当地奁物中“必预备凶服”。其按语说:“吾乡俗嫁女预制缞衣麻裙,为舅姑殁时丧服。此与季文子使晋而求遭丧之礼以行相似,非礼也。非特不祥,亦忍甚矣”①(《余姚六仓志》卷一八,《风俗》,民国九年铅印本)。就是说,陪嫁的丧服并非为新婚夫妇预备,而是为公婆之丧预备的。这样的奁物暗含了公婆即将过世,新婚夫妇即将成为家庭的新主干之意,所以被士人视为“非礼”。中国传统社会,婚姻并非子女本人之事,而是家庭之事,为儿女选择配偶、筹办婚礼,帮助他们组建家庭,是每个父母的责任,而在嫁妆中陪送“缞衣麻裙”,使人在喜事中联想父母职责已尽,可以入土为安,所以说非常残忍。但是风俗使然,余姚各家妆奁中必有此物,否则贻笑他人,公婆也不会高兴,士大夫即使反对也徒然。

同类推荐
  • 寒门教父

    寒门教父

    独立调查人陈恪接到一项特殊的委托后,乘坐装有超级流体反重力引擎的时空船舱来到了明朝崇祯末年,面对一个终乱纷纭的陌生世界,他能完成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实现金融和军事的扩张,并最终加快文明的进程吗?
  • 敦煌月牙泉

    敦煌月牙泉

    传闻月牙泉和鸣沙山在形成之前是一片绿洲,是强盛一时的月氏王国九姓长老们闭关修炼的圣地。在月氏国遭到匈奴入侵时月氏王下令九姓长老带公主涉流沙进入圣地避难却没想到被匈奴巫师获得消息一路追杀到圣地展开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匈奴巫师以巫术唤流沙……月氏公主为护天下苍生引颈封候以圣女之血封印了排山倒海翻滚而来的流沙……元封六年,汉武帝为稳定西域各国派细君公主去乌孙和亲。前世是月氏国公主的细君途经月牙泉被灵识唤醒……
  • 雾难

    雾难

    始皇帝的种田梦,商老三的皇帝梦。只有解梦者,没有圆梦人。
  • 宋朝那些事儿

    宋朝那些事儿

    一场兵变,揭开了序幕,是身不由己,还是蓄谋已久?集体跳海,落下了帷幕,是自该认命,还是另类抗争?
  • 王之浮屠一佛国破晓篇

    王之浮屠一佛国破晓篇

    公元906年大唐王朝轰然倒塌,一个番国割据的年代取而代之。在这样一个群雄割据的乱世,且看主人公钱婆留如何从一介私盐贩子,依靠智慧与果敢,走上乱世君王之路。建国却不称帝,且看他如何在偏安一隅的南方,创造出一个稳定富庶的东南佛国。
热门推荐
  • 三世灵魂

    三世灵魂

    幽月大陆,宗门林立,以武为尊!神秘遗孤,旷世机缘,命运枷锁!保守心中的热血,悟法、道,堪片虚,成就一代传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TFBOYS之初心不忘

    TFBOYS之初心不忘

    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想坚持把它写下去,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打击我。
  • 国际特工绝王宠妻上瘾

    国际特工绝王宠妻上瘾

    一朝穿越,她封起自己,努力修炼。世人渴望的神兽、丹药等被她当宠物、当糖豆吃。暴殄天物圣所哀。当一代天骄遇上腹黑妖孽会是怎样的对决。
  • 不知不觉为你不婚

    不知不觉为你不婚

    一个女孩子的爱情故事,从不婚主义到结婚生子,原来只缺一个爱人
  • 剑殇阿甘左

    剑殇阿甘左

    如果将DNF中的人物与爱情剥离整个游戏的情节。在另外的时空脱离他们应有的背景,还会延续怎样的故事?
  • EXO生如夏花

    EXO生如夏花

    她叫李恩路,一次车祸让她的家支离破碎,同样也是一次车祸让她重生到明星鹿凉的身体里,从此在娱乐圈混的风生水起。也遇见了他们。朴灿烈:你可不可以不要什么事都自己扛,可不可以……需要一下我。鹿晗:你要是在这娱乐圈待不下去了,,就退了吧。我养你。吴亦凡:我自认为我算很了解你,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那不过只是皮毛而已……吴世勋:这就是你吗?说着爱我然后和别的男人纠缠不清?!!
  • 四姑娘侯府日常

    四姑娘侯府日常

    容沨是容侯府继室所出的四姑娘一生不求富贵荣华但愿平淡是福,可谁知事与愿违,丈夫是个中山狼,娶名声败落的她是为借侯府势力;双生妹妹是世上最美绿茶婊,柔柔弱弱得亲人喜爱,但却是个狸猫换太子后的假货;亲娘觉得她是夺福之人,害得自己不能在娘家立足……重活一世,容沨发现自己生活在阴谋的怪圈之中,努力晋升成打怪能手,凡事害过她的人必然百倍还之。不过,为什么这一辈子她唯独对一个太监多了一份喜欢,真太监她也不怕,假太监那当然是最好。这是一个重生继室女的宅斗打怪日常。--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双鱼座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双鱼座

    整个2012年对双鱼来说,是劳累、付出、压力很大的一年,被积极的对手、活跃的伙伴逼到,完全没时间思考,看到机会抓了就跑,陷入一个“没有回头路”的情境。2013年,学到许多本事的你,对任何可能性都跃跃欲试,有了位子,有了筹码,真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畅、自由。你也可以尝试海外市场,让梦想实现,有精彩表演,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