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05400000035

第35章 努力向荣(3)

李林灿曾写过一句话:“过去美国人认为东方文化的中心在日本,这次展览之后他们觉得中心在中国。”

以往故宫文物出国展览一共有两次,一次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赴英国展览,那时正是北平文物运到上海的关键时刻。再一次是文物转运到大后方时,曾去过苏联展览。

虽然现在故宫文物在台,但追溯赴美展览的源头,还要从赴英国展览时说起。当时文物受邀到英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美国人看到这些稀世珍宝,有心也邀它们去美国展览,当时国民政府并未同意,拖到今天,美国人对于中国的国宝一直念念不忘。

1952年,美国生活杂志社亨利?鲁斯来台访问,他是一个极热衷于文物的学者,此次来台意在沟通故宫文物赴美展览事宜。

1953年6月16日,亨利?鲁斯正式以美国政府的身份,上电“蒋总统”。出于国际地位及美国对台援助的考虑,台湾当局以“原则赞同”的态度回电,并一面交此事由“总统府”王世杰秘书长处理,王秘书长把此事函送“两院”理事会。

1953年9月3日,“两院”举行临时理事会,商议中国文物赴美展览事宜。会上决议,成立小组,商讨进行。对于文物出台展览,当尽力而为,做到最好。会后由小组商定五项基本原则:

一、以伦敦艺展为蓝本。

二、须得美方政府的赞助。

三、以博物院为主要对象,并须有一个主要组织。

四、展览日期,应有充分之准备。

五、美方如派专家来台选择物品,我方可予欢迎,但最后仍须经我方同意。

1953年10月,杭立武先生公差赴美,就此机会,同美国的博物院接洽,当时有几家博物馆愿意承办此次展览。分别是:华府国家美术馆、纽约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芝加哥博物馆、旧金山杨格纪念博物馆。12月,杭立武带回草拟的合约,展览文物的件数及具体日期。正当理事会全力商讨的时候,美国来电,由诸多原因推脱了此次展览,赴美展览一事就此搁置。

赴美展览之事搁置后,台、美双方积极的人士,为了促成这一桩美事,都活动起来。为此,“驻美大使”叶公超先生,曾多次同“驻华大使”蓝钦先生接洽,并同美国主管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先生接触。

经过双方有志之士的努力,赴美展览的事宜,于1956年11月23日“两院”理事会再次被提及,对于赴美展览,理事会将决定权交由台当局把持。

1960年3月12日,“驻美大使”叶公超,正式同美国国立美术馆秘书凯恩斯草签合约。

赴美展览的事情,由“行政院”主管,“两院”筹备,当时成立了一个“中国古艺术品赴美展览委员会”,统筹整个工作。

1960年2月25日,叶公超正式签约的前几天,“行政院新闻局”发表声明,交代了接洽的经过和展览的重要意义。美国方面也做了相应的声明,美国务院声称:“此次展览是美国展览规模最大的一次。”

台湾参展机构分别是“国立故宫博物院”和“国立中央博物院”。至于参展文物,定由“中美”双方商洽后议定,事实1960年2月之前,“两院”已经选出所要参展的文物,这次只是等待美方的确认了。

1960年3月21日,美方代表团抵台参加文物的复选工作。代表团共有三人,分别是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副馆长璞博先生(瓷器研究);纽约都会博物馆东方艺术部副主任李佩先生(名画研究);波士顿博物馆任职的“中国”华侨曾宪七先生(名画研究)。

为此“两院”成立了“展览审议组”,由王世杰、罗家伦两位先生主持,审议员分别是:书画方面的,庄尚严、马寿华、蒋谷孙、李霖灿、庄申庆;铜器方面的,孔德成、高去寻、谭旦冏;其他方面的,那志良、吴玉璋、顾献粱。

经过双方代表11天的努力(1960年4月18日至1960年4月29日),参展文物被最终确定。一共253件,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博物院”。它们是名画112件,织绣4件,铜器5件,漆器8件,珐琅11件,书法10件,瓷器85件,玉器10件,雕刻8件。

1961年2月2日,出台的文物在台北省立博物馆做出台前的展览,展览进行了7天,8日闭幕,2月11日开始装箱。

1961年2月14日,农历除夕,运送文物的美国“布瑞斯峡谷号”舰,驶抵基隆港口。这是一艘排水量在16000吨以上的驱逐舰母舰,船身庞大,舰长是美国海军少将克拉克尔先生。

“联管处”派往美国负责掌事的工作人员,因为工作的时间会很长,所以安排了轮流制度。那志良和李霖灿两位先生是始终留在美国的,其他三位先生,谭旦冏、庄尚严、黎子玉按照实际需要,各自在美工作了一段时间。五位先生负责文物的经营、展览、运输、保管等诸项事宜,对外交涉的工作由“外交部”派驻美“公使”杨云竹先生办理。

1961年3月8日上午9时,载着文物的美国军舰“布瑞斯峡谷”号,抵达了美国洛杉矶长堤港口,休整一天后卸船。先用卡车运到“三达菲”火车货运站,改装火车,3月10日下午1时半出发,3月15日下午5时到达华盛顿。

文物从火车改装上卡车后,直接到了文物展览的第一站,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文物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停留了两个月,1960年5月28日到8月14日。照相、编辑说明书后,5月8日正式布展。在布展的过程中,得到了美术馆柯克先生和欧士琪太太的大力协助。这批文物需要特殊照料,不允许除了“联管处”工作人员外的其他人接触,美术馆的人也不行,所以文物的搬运和陈列都是那志良、李霖灿两位先生亲自动手。

文物展览后,得到了美国各界的大力追捧,每天的参观人数直线飙升,从5月28日正式开展的那一天,到最后的闭幕,展览共迎来了144358人,而且全程的展览都不售门票。

1961年8月21日上午8时,文物在华盛顿装上三辆卡车启程,押运员是那志良、李霖灿、谭旦冏(1961年4月5日被派往美国),三位先生坐在“大使馆”秘书刘龢先生的私人轿车里,一路跟在卡车后。下午5时,文物到达计划路线内的第二处展览点,纽约都会博物馆。

纽约都会博物馆大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机构也相对复杂,事情做起来就没有华盛顿那样顺利,陈列工作一直做到预展的下午才完成。展览开始于1961年9月15日,为期58天,11月11日结束。有155061人参观,这一次是售票的,每张五角钱,学生可以半价。

1961年11月,谭旦冏先生的工作告一段落,乘飞机回国,文物再用卡车转运到波士顿,押运的是“联管处”那志良、李霖灿两位先生,还有一位波士顿博物馆派来接运的曾宪七先生。

文物到了波士顿博物馆的第二天,“联管处”从台湾派来了替换谭旦冏的庄尚严先生。到11月30日,展览的准备工作完成,12月1日展览开幕,展览期间正是美国的圣诞节,同中国一样,美国人也喜欢一家人喜气洋洋地聚在一处,而且活动上也不太以参观文物这么严肃的事情为主。波士顿博物馆每逢周一休息,展览维持到1962年1月14日,参观的人数不到华盛顿的一半,只有47896人,也有售票,每张五角,学生半价。

波士顿展览闭幕的第二天,文物抓紧装箱,1月23日,改由火车运往芝加哥,芝加哥博物馆派了苏维尔先生过来接运,“联管处”的押运人是那志良、李霖灿及庄尚严先生。24日上午10时到达芝加哥。

芝加哥博物馆的这次展览,不论格调还是味道都与其他三处大相径庭。文物的展览按照惯常的规矩,要根据时代或品类严细分类后再陈列出来,可这次展览却搞了一个别开生面又独具一格的“艺术”展览,负责展览室布置的是苏维尔先生。《我与故宫五十年》里有这段特殊展览的记述:

这里的展览方法比较新,例如他把两件明洪武的釉里红,配上一件吉州窑,陈列在一个柜子里;康熙黄釉龙纹盘,配上一件红雕漆小瓶,为了使他颜色调和,五光十色,免去单调之弊。有人就批评这办法近乎橱窗设计,不合学术研究上的要求了。见仁见智,各有理由。

芝加哥的展览持续了45天,从1962年2月16日到4月1日。参观的人数59674人,同样售门票,票价五角,学生半价。

这次展览之后,文物装箱起运,仍要坐火车,4月12日下午3时到了奥克兰,转乘卡车直接到旧金山杨格纪念博物馆。展览从1962年5月1日到6月17日,这次展览是保护文物方面很独到的一次,参观的人每天进出只能隔着玻璃看到里面的书画,并不像其他博物馆直接挂在墙上的。展览结束,共招待游客108254人。这是计划中的最后一站,展览完毕文物起运回台。

1962年7月2日,出展文物,踏上了回台的美运输舰“Markab号”,7月5日军舰起航,途中曾躲过台风,一路无事。7月28日抵达台湾基隆港,随即运到台中的北沟库房。

1962年8月11日,文物回台后的展览,在台中北沟库房陈列室中举行,维持了10天的光景。

1961年文物赴美展览,曾经主持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展览的英国爵士大卫德也赶到美国。李霖灿晚年的回忆中写道:“有一人非常喜欢瓷器,在第一站华盛顿他想摸汝窑的东西,但是这个绝对不可以摸。三个月后在纽约展览的时候他又来了,很伤脑筋,但还是不能摸,只能让他近距离地看一下。还有很多人想用某个杯子喝一杯酒,那都是不行的。故宫建立了一套非常严谨的典藏制度。”

文物赴美的展览可谓功德圆满,开篇就已经说了,它让美国人真正地认识到,东亚的文化是起源于中国,而不是以往讹传的日本。此后美国人受展览的震撼,决定出资在台湾建立一个大型博物馆,存放这些文物。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郊外建成,此次展览是功不可没的。

文物的展览也有千虑一失的地方,例如文物的说明卡片,所有的文物并没有注解,美国人看了上面的“商”或者“周”并不知道是什么时期。还有画上的图章,美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幅画上还要有奇奇怪怪的红色图章呢?而且有些画上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因为前期准备时的疏忽,所以展览时尽要工作人员上前解释。

文物迁往台北

中华瑰宝,故宫人视如己命的重要文物,存储在北沟这个偏僻孤静的小山村,谈论起来真不是一件儒雅巧致的事情。而且北沟库房渐渐破旧,不足的地方随着时间一一表露出来。新建的展览室又因为空间受限,每次只能摆出部分文物,这些都昭示着文物应从北沟迁出了。

为此“行政院”在台北近郊外双溪的小山下,选出了一块四面环山、林木葱翠,早有盛名的风景区,作为储存文物的库房新址。选好的基址周围,用水泥柱围出边界,写明“故宫中央博物院地基”的字样。

1962年6月18日,“行政院”举行新馆奠基典礼。此前“行政院”作出决议,“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全数由“故宫博物院”保管。典礼当天,下埋的基石上清晰地写着“国立故宫博物院新馆奠基”的字样。

1964年3月初,工程起土动工,整个建筑仿照南京朝天宫库房的样式,山前是四层的方楼,山内开凿出可供文物存储的山洞仓库。正馆的面积,四层累计起来,一共7204平方米。山洞开凿在山腰上,正面是正馆三层的位置,略呈蹄形,长180.5米,宽2.6米。山洞的墙壁和上面拱形部分,浇注了5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洞底则浇注了7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山洞库房与正馆的三层相通。正馆的最高层,也就是第四层是一个大的展览厅,依次到第三层是四个展览室,第二层是一个大厅和四个展览室,最下一层是一个演讲厅和若干办公室。

1965年10月,新馆的建造接近尾声,蒋介石到馆视察,得知开幕日期为11月12日国父诞辰日,便无意中说了句,“为何不叫中山博物院呢?”“行政院”院长严家淦,奉旨行事,决议改新址为“中山博物院”,暂由故宫博物院使用,将来“反攻大陆成功”,故宫和中央博物院各归其位,再成立一个新的“中山博物院”。此时建筑上的匾额已经做成了“中山博物院”字样。不知道缘故的人,总要问,为什么界碑上写着“故宫中央博物院”而基石上却写着“国立故宫博物院”,现在建筑的匾额上又出了个“中山博物院”。最有意思的还不是这几处,有两辆公交车,以博物院为终点站的,一路写着“故宫博物院”一路却写着“中山博物院”。

随着新馆的落成,“联管处”即宣告解散,故宫博物院决策和监督的机构也不再是理事会,而是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王云五

常务委员王世杰、李济、陈雪屏、连振东、叶公超、闫振兴、罗家伦

委员孔德成、丘念台、包遵彭、田炯锦、何联奎、余井塘、李宗侗(玄伯)、林伯寿、凌纯声、马超俊、马寿华、陈大齐、陈启天、张群、张厉生、张其昀、张道藩、庄尚严、程天放、黄少谷、黄季陆、黄朝琴、黄君璧、邓传楷、蒋复璁、钱思亮、谢耿民

故宫博物院内部组织:

院长蒋复璁副院长何联奎庄尚严

古物组组长谭旦冏书画组组长那志良

总务处处长周风森出版室主任黎子玉

秘书室主任王菐安全室主任史松泉

登记室主任李霖灿会计室主任周才藻

人事室主任詹冠南展览委员会执行委员汪继武

委员会的委员以及正副院长任期都是两年,两年以后,公选新人。

“中央博物院”的文物,由台湾“教育部”委托给“故宫博物院”保管。

1965年11月12日,国父孙中山诞辰日,故宫博物院举行开幕典礼。典礼当天,双溪格外热闹,在场的工作人员甚多,也有众多的嘉宾到场祝贺,典礼正式定名“新址”为“中山博物院”。

1965年12月9日,存于台中北沟库房的文物,开始分批运往“中山博物院”。在此之前曾有少量原北沟展览的文物迁过去展览。文物由卡车托运,10辆到15辆为一组,每天开出一组,宪兵队押车护运,中途不能停车,押运员只能在新竹的山边上吃很随意的午餐,早上出发下午可到。1965年12月20日,北沟库房文物全部运到了“新址”,文物分器物和非器物存放,器物存放“中山博物院”一楼大厅两旁的储藏室里,非器物文物存在山下物资局的库房里。

1965年,为存于物资局文物的安全着想,“中山博物院”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正楼的两边各盖起了四百多平方米的建筑,1967年建成。存于物资局的文物,中途因为消防不便,改存在“中山博物院”的演讲厅内,新楼已成,文物各有库房了。

1972年,“中山博物院”兴建图书馆,这也是“中山博物院”的第二次扩建。仍向原楼的两边发展,一共扩建了1740平方米。

1974年,山洞扩建,原山洞只能放下器物,这次扩建要将书画和善本书一并放进去,在原来入口往里走的右手边,新建了136.38米的新洞。

同类推荐
  • 一代武术大师刘观澜

    一代武术大师刘观澜

    我们武术之乡的灵魂人物,曾经获得过慈禧太后的封赏。有盖京南的美誉。
  • 消失的世界和神秘的文明:庞培(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消失的世界和神秘的文明:庞培(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它曾是风景旖旎的度假胜地,那里豪宅林立,商贾云集;它曾历经数次火山爆发,却因优美的自然条件持久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庞培人居住此地;它经历了罗马人与萨莫诺人的争夺之战,最终被深深地烙上了罗马帝国的印记……它就是神秘的历史古城,庞培。然而,这一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在维苏威火山的咆哮中被封藏在了炽热的岩浆之下。如今,重见天日的庞培古城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但它那阡陌交错的古道,精美绝伦的壁画,宏伟壮观的广场遗迹……继续款款地向世人诉说着古老而传奇的秘密。
  • 三国白衣

    三国白衣

    一身白衣,一段历程,从旁观看待三国,看三国的钩心斗角。(故事借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部分,完全虚构,请勿认真。)
  • 位面交易大唐

    位面交易大唐

    现代青年灵魂穿越到贞观元年,身携位面交易系统的他,在这个盛世的年代掀起了什么样的浪花,他是否能够做到他自己想要的平淡的生活,觉醒他身体的记忆,他又是如何面对他这个身体父亲
  • 烽火传之三国佳人

    烽火传之三国佳人

    一个真实的三国,群雄逐鹿天下,一介小民起于微末,没身份,没背景,更没有金手指,全靠自己畚斗。尔虞我诈间,看他如何争霸天下。口口群号695877592
热门推荐
  • 浮世草子(全译本)

    浮世草子(全译本)

    井原西鹤所著的《浮世草子(全译本)》是继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镰仓时代的《平家物语》之后,形成的日本古典小说的最后一个高峰,产生了很大影响。17世纪著名作家井原西鹤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已被译介到欧美多个国家。西鹤的浮世观使得他对两大主题和题材着力最多,一是对町人情感生活的描写,二是专写町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生活,叫做“町人物”,属于:经济小说。本书所选译的,正是这两类作品的六部代表作。现将六部作品合成《浮世草子》,首次以全本面貌在国内出版。
  • 仙魔变

    仙魔变

    半仙之体游仙界,半魔之体修魔功。仙魔一线,且看《仙魔变》……************************************************希望大家支持我的就多多收藏,你们的举手之劳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守护甜心之最终之愿

    守护甜心之最终之愿

    夜色弥漫,月华消隐,眼底的希望被血泪腐蚀。一瞬之间,她从天堂堕入地狱;一念之差,她由天使转为恶魔。昔日的触手可及如今相隔两岸,纯真的笑容被鲜血晕染。她于黑暗中颠沛,只为寻回最初的光明。她于夜色中祈祷,只为守护最后的希望。——我于此处死去,也必将在此新生。
  • 我的冒险才不会这么正常

    我的冒险才不会这么正常

    魔王的女儿把强大的勇者带到了一个奇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勇者踏上了新的冒险
  • 古界逍遥录

    古界逍遥录

    秦川一直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刺激的旅行。直到,死亡近在眼前。
  • 灵子源界

    灵子源界

    大源盛世,以源教为国教,以源为国号。源教眼绑白布,传导灵子学说。并交世人沟通灵子之法。时至今日,源教教领掌控皇室,凌驾于皇室之上,源教教众肆意妄为,欺行霸市。苏凌轩奋起反抗,北方王方作乱,天下军阀纷立。沟通灵子:翻手云,覆手雨。这是谋士间的决斗,且看谁将笑傲天下。夺得江山霸业!
  • 至尊纨绔

    至尊纨绔

    推荐本人三百万字完本老书《重生最强农民》!推荐本人新书,仙侠——《掌天诀》,敬请新老书友支持!
  • 快穿之大佬攻略路线

    快穿之大佬攻略路线

    这是一个快穿文是我的第一个作品如果有什么逻辑不严谨的地方请指出,我会改的正文介绍:1暴虐皇帝2竹马哥哥3霸道总裁4人鱼王子5假面王爷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如果有新的我会加上去的你们有什么好的意见或者想法也可以告诉我啊爱你们
  • 致无常

    致无常

    无常者,不止反复,只有世道无常吗,心念也是
  • 狐仙

    狐仙

    爱与恨的纠缠,树与藤的缠绵。今生今世,命中注定斩不断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