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10600000003

第3章 《学而》篇(2)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放在第二位。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子夏(1)曰:“贤贤(2)易(3)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an,害怕、畏惧。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画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权利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i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评析】

这一章谈仍然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制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a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借。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决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决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a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同类推荐
  • 观念(1)

    观念(1)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观念的竞争。观念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精彩故事琳琅满目,深刻酷评振聋发聩。本书蕴涵丰富人生智慧、揭示种种人生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间里迅速更新观念,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本书写作特点——是一本典型的“我注六经”式的著作,其鲜明的特点与引人之处在于作者以其人生体验对老子其人其书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倡过“作家学者化”的王蒙是当代作家中品读老子最合适的人选。一是王蒙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老子的文章整体冷峻而个别句式激情的表达方法,与王蒙擅长的春秋笔法有相通契合之处。本书主要内容是对《老子》81章的意译和证词。作者的“意译”吸收、综合了诸多注家的成果,而用自己的语言化出。“证词”部分是作者以其70余年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悟所泣所笑所思所感,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证、查证,即作者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老子》一书。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贰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贰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这套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
  •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

    本书所遴选的是六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其中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者和中国现代美学、文艺学的拓荒者,他们引进西方学术思想资源,努力与中国国情结合,筚路蓝缕,拉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帷幕;而宗白华、朱光潜、丰子恺则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推进者、建设者和实践者,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播撒和培育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种子,立下汗马功劳。“文丛”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合流时这几位美学大家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对此次基础文献的整理,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找到了根与源,展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初创与发轫期的面貌。
热门推荐
  • 那年的你帅中带皮

    那年的你帅中带皮

    南下……回忆在发芽。“经历让人成长,年纪只会长大”南下……南下~
  • 星宿战舰

    星宿战舰

    星宿,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栖宿的场所。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者多颗恒星。每当我们仰望夜空,这满天的星光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我们注视着星空赋予这些星星名称,形状的同时,宇宙深处也有深邃的眼睛注视着我们。年轻的主人公们以星宿为起点,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宇宙,驾驶星宿战舰探索银河系,寻找新的世界,发现新的文明,勇敢地涉足前人未至之地。
  • 懒懒的童话

    懒懒的童话

    他为什么叫懒懒,就因为懒,懒得出奇呗。因为懒,懒懒喜欢睡觉;因为懒,懒懒懒得起床;因为懒,不喜欢伸胳膊伸腿穿衣服;因为懒,经常抗拒刷牙;因为懒,懒得洗脸……这样一个奇懒无比的人身上都会发生哪些故事呢,这些故事都会给我们哪些启迪呢?
  • 虚拟之黎明前夜

    虚拟之黎明前夜

    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从来没有的东西。游离生死之间的危机。感受高楼大厦的待遇。体验荒无人烟的诡异。博弈智商巅峰的对抗。【欢迎来到黎明前夜】
  • 夜提刑

    夜提刑

    七国乱世,兵祸连年,民不聊生。在民间,不光有杀人越货的强盗,还有凶狠残暴的怪物危害人间。有一群人,自称走畦人,靠猎杀怪物来获取报酬,是怪物的专业杀手。所谓畦,本指将农田分割开来的田埂,后引申为边界。走畦人就是行走在人与怪,善与恶边界之人。他们昼伏夜出,在漆黑的深夜,搜寻犯下血案而被悬赏的各种怪物,因此人们又称呼他们——夜提刑。他们活人披幡,瘦马挂头,为世人所嫌恶。他们只认钱财,收钱办事,不讲善恶对错,更为人所不齿。因此,夜提刑日渐凋零,湮灭于世。一个重生到这乱世的小和尚,为保性命,只能当了犯下无数血案凶手的帮凶,又一时起贪念,从此挂头披幡,化身夜提刑,被迫踏上了这条界限之路。
  • 有一种爱让我们痛彻心扉

    有一种爱让我们痛彻心扉

    令亿万人感动而泣的心灵读本。本书故事曾经感动了全球亿万读者,被评为“世界上最震撼心灵的爱情故事”。在港台地区一出版,即引起轰动,销售量一直雄踞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朋友,你是不是很久没有被感动了呢?是不是觉得生活中可以感动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呢?轻轻打开本书,我坚信你一定会被深深感动的。因为只要静静阅读本书5分钟,再坚强的汉子都将悄悄落泪……
  • 神魔进化论

    神魔进化论

    刘彻一个得了绝症准备接受死亡的少年!想着临死之前救一个小姑娘!结果不仅没死还得到不可思议的力量!发现人类的重大危机!!!
  • 万千星河皆是你

    万千星河皆是你

    “只要你放了我妈妈,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如果我说,你要永远留在我身边呢?”男人捏着她的下巴,邪魅开口。女孩重重的点了点头。......曾几何时,他是她青春里最明媚的阳光。可是一夕之间,他却成了她生命里的恶魔。她爱他,却也怕他。而他爱她,却也恨她。
  • 心灵鸡汤(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第12辑)

    心灵鸡汤(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第12辑)

    本书以其简短、精炼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作者选文一直遵照的准则为:以浅显的语言表达着人间真情;以至深的情感述说着五彩人生;在每一个角落把真情的火炬点燃;让每一缕清香在尘世间流传;让真情在心灵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后泛指有益于精神或心理的充满哲理的小故事。
  • 猫的报恩之猫的诱惑

    猫的报恩之猫的诱惑

    木可可,一个普通的20岁上班族,在一个平常的日子,一只白色的猫咪尾随她回了家,她笑它傻,不怕她是坏人么?猫咪看看她,弱弱地喵了一声,仿佛在说它相信她,自此,一人一猫相依为命。三个月后,白色猫咪产下一只雄性小猫,木可可奇妙的人生从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