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89400000008

第8章 龙之流(2)

二是“摩竭纹”和“鱼龙纹”的融合。在印度神话中,摩竭是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水兽,梵文为makara,汉文译作摩竭、摩羯、摩伽罗等。其来源,大概是古印度人对鱼(尤其是鲸鱼)、象、猪、鳄等动物的集合。佛教经典中的摩竭,具有大、凶、怪的特点。《慧林音义》称:“摩竭,海中大鱼,吞陷一切”。《四分律》称:“摩竭大鱼,身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极大者长七百由旬”。《阿含经》亦言摩竭“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商人求财经》还有商船被摩竭破坏、商人分乘羊皮囊大瓠逃命的记载。随着佛教的东进,摩竭纹也来到了中国。最早见于画面的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猪鼻、巨口、利齿、长鳍的“摩竭”相伴在洛神的车辂两侧。隋代李和墓石椁盖顶沿边的刻石画中,也有一象鼻、张口、利齿的“摩竭”。唐代是佛教发扬广大的时代,摩竭纹应运而兴。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鎏金银碗、内蒙古喀喇沁旗哈达沟门出土的六曲三足银盘、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银盆等唐代金银器上,都有精美的摩竭纹。

仔细欣赏这些摩竭纹,你会发现其扬首、瞪目、翘鼻、张口状颇像中国的龙纹,而密鳞、摇鳍、曲身、摆尾状,又颇似鱼类,加之其柔婉、和悦、嬉玩、富贵之态,又是凶恶的水中怪兽所不具。显然,进入中国的摩竭纹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摩竭纹了,而是和中国本土的鱼龙纹相融合的“摩竭-鱼龙”纹了;或者可以说,是中国本来就有的鱼龙纹吸收、消化、“兼容”了印度的摩竭纹。因此,对同样一件金银器上面的纹像,往往有两种说法:摩竭纹和鱼龙纹。如上面提到的内蒙古喀喇沁旗出土的唐代“摩竭纹”银盘,在有的文物典籍里,就被称作“鎏金鱼龙戏珠纹银盘”。

三是“龙珠”图案的多见。有关龙珠的记载比较早,《庄子·列御寇》言:

“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而骊龙颔下”。《埤雅·释鱼》也言“龙珠在颔”。

藏在骊龙颔下的珍贵之珠,除非你杀龙取珠——神龙又怎么可杀?否则,只有让龙自己吐出来世人才可见而得之。因此,《述异记》云:“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木奴是橘树的别称。千亩橘树都换不来一枚龙珠,足见其珍贵。文献上如此说,考古得到的实物上有无发现呢?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飞龙头顶圆状物的画面,但那圆状物中立一“黑乌”,显然表示的是太阳,而非龙珠。汉代的瓦当龙图案(四神纹之一),正中也有一圆状物,但同时出土的其他三神(白虎、朱雀、玄武)图案,正中也都有圆状物,表示的当是瓦当的中心,而非龙珠。

河北赵县安济桥栏板上的隋代石雕对龙中,有一龙持一枚宝珠,这大概是龙珠的首次露面。到了唐代,龙珠就多多出现了。如果说那些铜镜上相伴龙纹的圆状物还是镜中心的圆钮的话,那么上述金银器上的“摩竭-鱼龙”所吞啖、所追逐、所戏玩的宝珠,就一定是“龙珠”了——这些龙珠,内能外射,光焰腾腾,非一般宝珠可比。此图案,当是后世“独龙吐珠”、“二龙戏珠”、“群龙献珠”等吉祥图案的滥觞。

五黄龙期

黄龙期贯穿宋、元、明、清四个朝代(960-1911年),与中华文明的转型期相吻合。这个时期的龙沿着垄断化的宫廷龙和多样化的民间龙两条线索发展。由于宫廷黄龙成为显赫于世的龙纹,故称黄龙期。

1.宋代龙从新石器时代到宋代,龙已走过了六七千年的历程,理论上需要有一个总结。当时注重理性的文化背景,尤其是金石学所提供的研究成果,客观上也为这种总结提供了条件。于是,关于如何画龙的“三停九似说”便应运而生了。这种说法比较完整地见于北宋美术理论家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录》。按郭氏的总结,画龙要折出“三停”,也就是说,“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三部分的长度要相等;分作“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还要“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鬃鬣肘毛,笔画壮快,直自肉中生出为佳”。同时代的罗愿在《尔雅翼》中的说法与郭氏之说基本相同,只有眼非“似鬼”而是“似兔”。由于“九似”,都似的是动物,“眼似兔”显然比“眼似鬼”合理。

龙由模糊容合而来,必然带有模糊性和随意性。宋人的总结,将具有模糊、随意色彩的龙,变成相对规范、相对稳定的龙。从此以后,龙的形象尽管有增舍、有变异、有发展,但在总体上还都没有超出“三停九似”。

宋代龙的头部有明显的演进:龙角在隋唐时开始分叉,入宋以后,分叉较多、较长,开始向鹿角看齐了。唐之前龙发向后披散,宋代龙发向上卷;同时,宋代龙的前额上还长出了髦。由于宋代龙讲究“三停”,因此腹部与颈、尾之间的衔接显得更协调,龙体也更修长,更弯转,更好看。以前的龙三爪居多,宋代出现了四爪龙和五爪龙,且指尖长弯适度,显得很有力。

南宋画家陈容画的《墨龙图轴》,应当说是比较典型的宋代龙。此龙启唇飘髯,目炯如灯,肘毛乍起,四爪内抠,头低而扬,身曲而矫,雄健威厉,似有揭云掀雾,雷霆万钧之势。浙江义乌李景德寺村窖藏出土的金龙,反映出宋代龙的另一些特点:角分叉,鳞细密,背鳍整齐,五爪旋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白玉龙纹佩,是宋代龙中的温顺和悦型,此龙似为三爪,口吐莲花,身曲蔓丛,有腹甲,却无鳞。

2.元代龙

在承续宋龙的基础上,元代龙更注重整个形体的协调与美观,从而将龙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正如刘志雄、杨静荣二位先生所言,“元龙的头趋于扁长,双眉粗壮如火焰,双目小而有神,龙角多似鹿角伸向脑后,须、发、肘毛挥洒飘扬,龙颈细长弯曲;元龙身躯蛇形者多于兽形者,均较宋龙更趋细长,背鳍多整齐密布,四肢多呈三爪,四爪者较为少见。元龙形象总体上清秀飘逸,其姿势驰骋纵横皆轻灵舒展,可谓形神皆备、神彩飞扬”(《龙与中国文化》第209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同时,元代人还很注意对龙的环境的描绘和渲染,借以烘托龙的神韵,强化其感染力。

元代龙在瓷器上有充分的表现。如扁壶上的龙纹,头相对扁小,发毛后披,颈细,嘴下有髯飘拂,身躯弯转,细鳞密布,似正优游于花草云气之中。

3.明代龙

相比于前代龙,明龙的头部变化较大:发多且长,依然向后披散,但发梢多向上扬;眼大而圆,眸睛突出;嘴更扁更长,多露舌亮齿;鼻端结花并翘起,像一把“如意”。身躯部分比元龙粗壮一些,且上下匀称,鳞、鳍、肘毛、尾毛等齐全,多为五爪或三爪。

在画龙理论上,明代人也有拓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谈到了龙的“九似”,然后说龙“其脊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

山西大同九龙壁是明代龙的代表性作品。此壁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面积的陶制浮雕,色彩艳丽,气势宏伟。其龙姿态生动多变,强健而威猛,显然是帝王皇权的象征。

4.清代龙

清代龙因和帝王皇权水乳交融而盛极一时。其特点,一是高,皇帝的象征,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二是多,尤其在皇室宫苑,多得不可胜数;三是全,品种齐全,造型要素齐全,完全到了繁复,甚至累赘的程度;四是丽,追求装饰化、图案化效果。

和明代龙相比,清代龙的头部有明显变化:翘在鼻头的“如意”状花结缩小或消失;角变得特别醒目;根部粗大圆壮,从眉端凸出长起,增加了双目的深邃感;每只角都分一长一短两叉,对称地向后扬起;发须长得连在一起,和角一同将脸衬得小了。龙身匀长,鳞鳍整齐细密,爪为四爪或五爪。

对明清龙爪、龙尾的画法,徐华铛先生做了细致的研究和梳理,列出了六种常见的龙爪图样(后蹬爪、亮掌爪、攥云爪、着地爪、前伸爪、凌云爪)和十一种常见的龙尾图样(鱼尾式、条形式、荆《式、飘带式、狮尾式、扇形式、火焰式、莲花式、帚形式、芒针式、马尾式)(参见徐华铛编着《中国龙凤艺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清代龙纹进一步向装饰化、图案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一批变形龙纹。

这些龙的身躯或似草《蔓藤,或若火链盘绕,皆翘鼻张口,弯眉扬目,作喜悦祥和状。

经过七八千年的演化,到清代时,龙的状貌、品类已进展到相当美观、相当完备的程度。就形式而言,有头尾相交或相接,组成团花图案的“团龙”;盘卷或缠绕在某种物体之上的“盘龙(蟠龙)”;以正面形象面对观众的“坐龙”;作蹲踞守望状的“蹲龙(站龙)”;四足作奔走状的“走龙(行龙、跑龙)”;腾飞于空中的“翔龙(腾龙、飞龙)”等。以龙所处的环境分,有云气龙、海水龙、花中龙,以及与凤、虎、鱼、人等对应,并共处于一个画面的龙。以数量分,有独龙、双龙(对龙、并头龙、交颈龙、戏珠龙、雌雄龙)、三龙、五龙、六龙、九龙、十龙等。

在画龙理论上,清人也有更细致的讲究,如擅于画龙的刘洞微言雌雄龙的画法:“雄者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鬣尖鳞密,上壮下杀,朱火烨焕。雌者角靡浪平,目肆鼻直,鬣圆鳞薄,尾壮于腹”(《格致镜原》卷90引《乘异记》)。

同类推荐
  • 文溪少数民族故事集

    文溪少数民族故事集

    这是一本以少数民族故事为主的书籍,作者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家乡各种民间传说和故事汇聚成书,在保持原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基础上加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之更为生动有趣,也更加适合小学阶段的儿童阅读理解,希望通过这本书将家乡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 什刹海九记

    什刹海九记

    本书分为九记,从整体上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角度的梳理和勾勒,是对什刹海地区研究和保护的系统总结。
  • 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经历苏联解体、政体更迭与经济震荡的当今俄罗斯文化表现出鲜明而复杂的转型特色,这种特色深刻体现在俄罗斯文学、艺术和传媒的发展进程之中。正因为这样,本书将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此作一描述。内容包括: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学,转型中的俄罗斯艺术,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三方面。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文房四宝古韵

    文房四宝古韵

    周丽霞主编的《文房四宝古韵》主要介绍了文房四宝,包括挥毫天下毛笔(毛笔发明与早期发展、汉代毛笔发展与别称);翰墨春秋古墨(墨的起源及古墨特点、秦汉时期韦诞开创制墨、唐代奚氏的精湛制墨、宋元时期的制墨与墨礼);一纸千金纸张(东汉宣纸与左伯纸、魏晋南北朝时纸的推广、唐代纸张的丰富种类、宋代发达的造纸技术);名砚奇珍砚台(先秦古砚与汉魏三足砚、唐代端砚的源起与成名、宋代砚台的形制与洮砚、元明清砚台发展与制砚)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姜瓖与大同兵变

    姜瓖与大同兵变

    姜瓖(?—1650),陕西榆林人。本是明朝大同镇的总兵官,在公元1644年历史发生巨变的关键之年,他先投降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后又投降入关的清朝统治者,攻杀农民军。
  • 末世游骑兵

    末世游骑兵

    “灾”,存在于这个星球上无法解读的神秘自然现象,每次的出现都带走无数人的生命。自超古代建立的应对组织:修斯特拉王座,终究只能庇护人类世界和平数千年,如今,当“灾”再次出现时,一切都不一样了……
  • 右眼听见爱

    右眼听见爱

    青春用以尝试爱情,得知爱情,懂得爱情.人之初级的懵懂和纯洁,繁华流世的时间会看清内心所向的偏执和生长.当爱情变成一种遇见,无论对错,只要默默守望,不悲不亢,缘分的随长自然孤守在旁,不落一丝骄躁.人用眼观世界,其实心灵的终结才是永恒的归宿,不论怎样去纠结一些俗事的对错过往,必然在一切归于平静之前会意外得到幸福真挚的祷告.右眼的失去不是最后命运的弄拙,反比得到的是一生难求的真情守侯,我听到未来的幸福正在一点一滴发现爱,我的右眼听到有人释放着爱的浓意,肆意的如潮水激荡澎湃,暗暗涌动.
  • 傲娇老公别太拽

    傲娇老公别太拽

    有传言,赫赫有名的洛少是禁欲系男神,不喜女人!她抗议,禁欲系?胡说八道,他粘死她不偿命!!有传言,尊贵儒雅的洛少是洁癖狂,一根头发丝都受不了。她扯唇,是吗?她几天没洗头,头油味熏死人,某人还很喜欢嗅。有传言,俊美无俦的洛少不喜酸食儿!她嗔笑,家中的醋瓶打翻了一瓶又一瓶!都不用买醋了!好了,不要再给她说传言了,说了都是传言了,一点都不真实!“麻麻,你快去哄哄爸爸,他又吃醋啦!”
  • 无限兑换超科技

    无限兑换超科技

    脑神经元活化!完成!超科技记忆传导!开始!第一科技选择,脑机接口技术!待选项目:生物分子机器人!超微型可控核聚变!超重型冷聚变技术!量子隐形传态!从绑定超科技兑换开始,王然就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来临了!技术爆炸不再是噱头,而是现实!全产业制霸,史上最强科技霸主。这是一个以一人之力推动科技进步,带领全人类,走向星海的故事。
  • 婵婵之重生

    婵婵之重生

    在一次偶然的机遇,女主穿越到了一个玄幻世界,重次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神级大厨师

    神级大厨师

    不会功法的厨师不是好厨师,不会炒菜的明星不是好明星,偶尔炒炒菜,粉丝一大推,对了我还有一个身份--国际反恐异能者联盟首领!(当然,目前联盟就我一个人)
  • 崛起之巅峰都市

    崛起之巅峰都市

    当命运再给了你一次人生的机会,你是选择崛起,还是选择继续堕落?
  • 不是鬼的鬼

    不是鬼的鬼

    世间有鬼真的有鬼真的不骗你真的不然这几只什么东西鬼1:哪有什么鬼,骗小孩的把戏鬼2:根据现代科学,鬼魂之类的东西是不可能存在的鬼3:人心不足才有这神神鬼鬼一说鬼4:对的对的,世上没鬼萧声:那你们是什么东西。:我们不是鬼~~好嘛好嘛!不是不是,不要嚷嚷,脑袋疼
  • “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

    “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

    本书为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暨“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优秀论文集,收录市委市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区县党校、行政学校论文90余篇。论文内容分为三大部分:1.服务型政府建设,2.行政体制改革,3.政府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