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76400000010

第10章 王道兼霸道——荀子的管理智慧(3)

荀子正确地看到了君子在制订礼法过程中的作用,也发现了人在执行贯彻礼法过程中的深远影响。礼法不论如何完备,与复杂的社会生活比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绝对完善,在法所不及的地方,需要以法为据,类比推理,“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取”,没有高水平的贤人是不行的。从争取民心方面看,贤人的作用更加明显。荀子继承了春秋以后的重民传统,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心的征服。他说:

“有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要想取得民心支持,就要有一批善于管理政府和社会的官吏。

荀子说:

“故人主欲强固安乐,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

荀子研究了理想臣属的标准,即怎样认识和看待人才的问题。

他把仁智统一、德才兼备视为贤人的根本特征。他说:

“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佑也。”

知,是指人的聪明、智慧和才干,仁,是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是自觉服从于等级社会的道德意识。仁的道德意识,对于社会的管理者极其重要。社会等级秩序的维系,依靠人的道德观念,而只有管理者自身做到了,方能反过来影响别人。荀子认为,君子贤者和普通百姓的区别就在道德观念,“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荀子对道德观念的强调,引发于孔子思想,并对以后的人才观发生了深远影响。

仁智统一、德才兼备的君子有两个特点。其一,不同凡俗,独知独见。他们虽然处在人群之中,并不等同于一般百姓。“以天下王公莫好之也,而子独好之,天下之民莫为之也,而子独为之。”他们不惧怕经济上政治上的压力,立场坚定,不失信念,“好之者(指贤者——引者注)贫,为之者穷,然而子犹将为之,不为少顷辍焉。”

“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勇于为道义献身,艰难困苦,在所不惜。

其次,对历史和现实有透彻的了解。这种人“生于今之世志于古之道”,并且“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之所以失之”,对历史的发展和沿革,成功和失败,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们也不是老古董,“知国之安危若辨黑白,”对现实社会何去何从的问题,极为清楚。荀子认为,这种历史和现实的明白人,就是贤人。起用贤人治理社会,“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称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

荀子还以仁智统一的原则将臣属划分为四种类型,从而深入了对贤人的认识。第一,态臣。这类人“巧佞敏说善取乎上”。花言巧语,胡编乱诌,以取得主上好感。第二,篡臣。这类人“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坏主图私为务”。他们不从整个阶级的利益出发。而从私利出发,拉帮结伙,建立宗派。第三,功臣。“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这类人内治国务可以统一民众,外出迎敌可以保家卫国,百姓信任,官吏拥护。第四,圣臣。圣臣比功臣高明的地方是,掌握了管理社会的一般原则,并能以这一原则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政事,采用种种灵活的办法达到既定的目的。荀子形容说:“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圣臣是比功臣更高明的人。

与臣属的分类相对应,荀子也将知识分子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俗儒。俗儒和俗人一样,“无正义,以富利为隆”。与俗人不同的地方,有一些杂博的知识,然而没有一贯的体系,以欺人惑众为务,得到一点利益就洋洋自得,“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是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这种人没有主见,以权贵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极尽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之能事。第二,雅儒。这种知识分子,有比较诚实可贵的学习态度,“知之日知之,不知日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知道应该由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统一天下,并且能身体力行,按法行事。然而,不足的地方在于,“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也就是说,雅儒是比较死板的管理人物,对法没有规定的,过去没有见到的事,不知怎样处理。第三,大儒。与雅儒不同,大儒能“以浅持薄,以今持古,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黑白,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奄然若符节。”如同圣臣一样,大儒掌握了一般的原则和类推的思维方法,处理复杂事物,井井有条,丝丝入理,轻松自如。综合如上分析,可以看出荀子对人的类型的划分贯彻了仁智统一原则,两种划分的基本精神是一样的。俗儒、态臣和篡臣,是有智无仁,右才无德之辈,这种人绝对不能任用。雅儒、大儒,功臣和圣臣,在仁德上是可靠的。但智力、才能有高低之别,应区别起用。荀子的分析是富于启发性的。他的有德无德、才能高下之分的观点,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才诊断不无可参考的价值。

荀子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上给实践以应有的地位。他的名言是:“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他把实践(行)引入对臣属的分析和考核,提出了实践考核法,认为仁智统一的贤者,需要一个途径去认识,这就是行动、活动、实践。人的德性好坏和能力高低,都会在人的所作所为之中体现出来。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要将他放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之中,看他如何行动。荀子说:

“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滔也;接之以声色、权利、愤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

就是说,用政治规范去要求,看他能否恭敬地遵守;放在动荡不安的环境里,看他能否应变自如;放在安逸的环境里,看他是否放荡淫乱;使之接触音乐、美色、权利和愤怒危险的事件,看他是否离开职守。如果经得住考验,那么这个人就可以称之为贤者了。

荀子还认为,为了考察一个人,必须为之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政治地位。造父,是最有名的车把式,没有车子和马便无从展示才能;羿,是最善射的,没有弓和箭就无从发挥特长。而大儒或圣臣,是善于治理天下的,要使其展露头角,必须给他最起码的“百里之地”,作为活动地盘。通过对“百里之地”的治理,其高水平的德和能就显现出来了。应该说,荀子的“百里之地”实践考核法是有价值的。路遥知马力,实践显真才。实践锻炼人才,也可以发现人才。事实证明,经得住实践考验的在实践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往往就是人才,而仅仅凭自我表白或别人的评说,很难说就是人才。

讲实践,看政绩,看看在“百里之地”上工作的业绩和结果,这是识别人才的最可靠的办法。

如果说,在实践中可以认请谁是贤者,那么,这并不等于就获得了贤者。在知贤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取贤之道。荀子认为,取贤可以采取物质吸引的办法。“入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者,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贵爵重赏,即给予很高的政治和物质待遇,这可以把那些高德高才的人吸引过来。

荀子认为明君不但应该懂得如何识贤取贤,还应该懂得如何任用贤者。任贤的关键在于,以德能作为授与权力地位的唯一依据,使德能与权位彼此协调一致。他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要使普天之下的有德能之人,都获得一个相应的地位,“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同时,又要保证每个官吏都有称职的德能,“朝无幸位,民无幸生”,这样,就达到了德能和官位的根本一致。

为贯彻唯德能授职的原则,必须排除唯亲是举。荀子并不否认血缘亲疏关系,主张在德能相当的情况下,去疏取亲。“贤齐则其亲者先贤,能齐则其故者先官”。然而,荀子和孔子不同。孔子认为举贤应该“外不失举,内不失亲”,在保证亲者为官的条件下适当照顾外人。但在荀子看来,亲者可以为官,但前提是有德有能,非德能莫举。虽在亲亲之列,没有德能也不能得到照顾。如果说,孔子的观点是在保证亲属为官的条件下,适当照顾外人,那么荀子的观点则是在保证德能的条件下,适当照顾亲属关系。荀子比孔子前进了一大步。

从这种观点出发,荀子坚决反对任人唯亲的做法。荀子分析说,任人唯亲,主观意图上是有利于亲,实则两败俱伤。他说:

“是何也?本不利于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则是主暗也,臣不能而诬能,则是臣诈也。主暗于上,臣诈于下,国亡无日,俱害之道也。”

没有能力的人,反而让他占居高位,对于君主说来,是昏暗;无能的人占了高位,只得欺上瞒下,打肿脸充胖子;昏暗的君主和欺诈的臣子结合在一处,国家的灭亡立可待之,因此说,唯亲是举,是俱害之道。反之,如果“内不阿子第,外不可以隐远人”,唯德能是举,象文王那样,事成功垂之后,封侯子第,百代受益。因此说“唯明主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这清楚地道出了地主阶级的自私之道。说到底,唯德能是举和唯亲是举,就终级目标说是一样的,只有大巫和小巫之别。尽管如此,唯德能是举的观点,却道出了人才管理的一般准则。

为了贯彻唯德能而授官的原则,荀子还认为,要打破死气沉沉的等级观念。荀子是科层制度的鼓吹者和维护者。他认为,人分为等级,天经地义,不可改变。没有等级就没有人群,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的管理。这是孔子以来领导层给划分理论的积极继承,这是我们应该肯定和发扬的。荀子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认为,等级制不应该是死的,而应该是活的;就是说,等级本身不变,处在各个等级之上的人却可以改变,一个人德能和职位相当,可以维持原位,反之,就应离开这个职位。如果一个人,即使是老百姓的子弟,具备了高级的德能,就应该给予同其德能相当的地位。这种死等级和活人选的结合,是活的等级制。荀子说:

“上贤使之为王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

“贤不待次而举,罢(德行不好)不能不待须而废。”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荀子的“不待次而举”、“不待须而废”的观点,是令人振奋的。

荀子揭示了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有人群便有组织,有组织便有上下左右的隶属关系,这是不平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作了主人,领导和被领导只是分工不同,从根本上说,是平等的。然而,也不能否认在领导和被领导的隶属关系中,仍然有不平等。社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以德能作为唯一依据,使人们彼此平等地安排到各个恰当的位置上。这可以称之为不平等条件下的平等权利的实现。荀子的这种观点,对于鼓励人们努力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了贯彻唯德能是举的原则,还需要依据人的德能的不同性质,给予相应的官位。荀子已经认识到人的德能是不同的,具有质的差异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要顺应自然,分别德能的不同而授官。他说:“愿悫拘录,计数纤啬而不敢遣丧,是官人使吏之材也。”

诚实,勤劳,细小事情都精打细算,这样的人是事务型的,是管理具体事务的材料。“修饰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恻之心,守职修业不敢损益,可传业也,而不可使侵守,是士大夫官师之材也。”修养品德,端正身行,遵循法律和名份,从不敢损害破坏原有制度,这样的人是守业型的,应该做执行性的官吏。荀子又说:

“知隆礼之为尊君也,知好士之为美名也,知爱民之为安国也,知有常法之为一俗也,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知务本禁未之为多材也,知无与下争小利之为便于事也,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是卿相辅佐之材也。”

就是说,不仅能够隆礼、好士、爱民、按法办事、尚贤使能、务本禁末、不与下争小利,而且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说,是从一定的思想和原则出发,自觉地去做的,实际的各种规范和作法,只是他自己思想原则的具体体现,一旦不符还能够改造现状,别立新则。这种人,也就是“圣臣”、“大儒”。他们是决策型人才,应该作为管理社会的决策人物。

荀子是孔子以来儒家管理智慧的继承者,是战国末期大儒。

孔子顺应民心民意,注重德治教化,以“人和”为最高目标的管理思想,荀子毫不怀疑地继承下来了。荀子高出于孔子、孟子。他没有满足于“和为贵”的人道主义原则,根据时代发展提供的新的知识,尤其是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人道主义思想框架内,加上了新的内容。他不满足于“人治”,虽然也讲“有治人,无治法”,但又给法和实际上也是法的礼以重要的位置。在荀子那里,法,赏和罚,是很重要的管理手段。这同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荀子也倡导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同时,又讲以力服人,迫使人不得不服。王霸并用,义利双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其恶者伪也,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两种观点似乎从哲学上分析本质区别不大。实则不然。从孟子的性善论,得出的是“求放心”、“求善心”,是顺应人心的“仁政”。从荀子的性恶论得出的是改造恶性,逆人性而行,是反人性,这是另外一条管理路线,这也是以力服人的人性依据。儒家的荀子培养出两个法家人物——韩非和李斯,这绝不是偶然的。荀子吸收了法家的东西,又给法家发展以巨大影响。然而,荀子作为儒家的一员,其思想走向仍没有摆脱本学派的界限。固然,他认识到了赏罚的意义和作用,但与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君主率先垂范的办法比较,仍居次要地位。他说:

“忠信均辩,说乎赏庆矣;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人者,威乎刑罚。”

就是说,用忠信公平的办法,比庆赏还要令人喜欢;先纠正自己的缺点,然后去慢慢地责备别人缺点的办法,比刑罚的威力还大。这和他的学生韩非所“集大成”的法家观点相比,差距是极为明显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法两家在荀子那里“合流”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一种要求。韩非和李斯之走上反面,成为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和社会管理的实践者,这与其说是法家理论的发展和成功,不如说是一种回光反照。因为不久即来的二世而亡,以强烈的社会震憾告诫世人,片面的以力服人、逆人心而动是难以持久的,随之而来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外儒内法”的儒、法,道合流。而这合流的“始作俑者”是荀子。事实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操在手中的儒家管理大略,是荀子的而不是孔子的。荀子以他的先见和深刻,为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类推荐
  • 一本手册管公司

    一本手册管公司

    杰出的管理者不仅能使企业发展壮大,还能使企业转危为安、重塑辉煌。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能够统揽全局、指挥若定;也能够缜密精细、洞察入微;更能够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一本手册管公司》一书是企业领导或公司老板必备的管理手册,是成功管理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实战宝典。拥有它,你必将成为一个具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胆识和气魄的战略家,在战略运筹中能把握全局、先人一步,彰显卓尔不凡的风格,引领时代潮流;通读它,你必定能够成为卓越的战术家,在激烈的商战中匠心独运,出奇制胜,通过精心的策划、良好的运作、完善的管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创造佳绩。
  • 世界新经济营销模式(欧盟卷)

    世界新经济营销模式(欧盟卷)

    欧盟作为欧洲诸国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欧共体组织,拥有众多成功走向世界、开展国际化营销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营销模式。纵观欧洲企业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其营销的成功……
  • 谁说大象不会思考

    谁说大象不会思考

    《谁说大象不会思考》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从当代世界成功企业的案例中,总结出了12种对企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谋略——企业的战略经营、企业之间的联盟、企业的控股经营、企业的高科技创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金融资本运营、企业的品牌战略和企业的双赢营销。
  • 如何管员工才会听怎么带员工才愿干

    如何管员工才会听怎么带员工才愿干

    在本书中,作者依据多年的管理咨询和培训经验,围绕中层干部识人、选人、用人三大主题,提炼了16条必修的管理法则。这16条法则的内容涵盖了价值观的统一、规章制度的执行、授权管理、教育培训等中基层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内容上,旨在指明管理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纲领及其实践应用方法,全书言简意赅,对中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价值。
  • 马云说:生意就该这么干

    马云说:生意就该这么干

    马云的成功,拥有必然性,源自其对生意深刻而独到的把握,是其对社会和人性透彻而敏锐洞察的结果。《马云说:生意就该这么干》展示了马云从业数十年“把握”和“洞察”的成果,解析了马云的思维方式,处事的诀窍,以及吸纳人才、管理人才的高招。把握了马云的生意经,或许你就能成为下一个马云。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帮助孩子成长的30个创造发明故事

    帮助孩子成长的30个创造发明故事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性格爱好的形成过程。锤炼性格,培养爱好”是“帮助孩子成长系列”丛书的要旨,本书也禀承情商、智商并举的思路,从古今中外无数历险探谜中,精心翻译编写了30则故事,为方便读者阅读和讲述,特加注了拼音并配彩图。发明创造是人类利用自然规律,制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生活用具,改变人类生活方式,造福社会的壮举。《发明创造故事》再现了人类发明创造的艰辛,彰显了发明家们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告诉我们生活并非本来如此,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而这得益于无数发明者的智慧和奉献。
  • 西游残卷

    西游残卷

    初中毕业生吴名仕自认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后人,在本校校长的帮助下,得到了家中流传下来的几页西游残稿,随后意外动破了西游中的惊天秘密——现世留存的《西游记》竟是经过重大修改的。为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谁也擒他不住,西游路上却谁也斗不过?为什么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四位道家神仙要去取佛家真经。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是谁?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是道家祖宗辈的神仙,为什么就杀不死一个孙悟空?吴名仕通过研究发现,这一切的秘密,都在一个叫做“释悟明”人身上,而这个人,竟是取经队伍中的第五人!只不过一直被作者吴承恩隐藏了起来。作者又为什么要隐瞒他?为什么要修改《西游记》的本来面貌?就请吴名仕化身小说中的主角释悟明,带我们去寻找一切的答案。
  • 最强凡少

    最强凡少

    他为了一个女人,甘愿放弃最强杀手的称号,回归国内,重回校园只为在见她一面!
  • 废土两万里

    废土两万里

    一个人类在大灾变后充满怪异,辐射和死亡的废土世界中游历的故事。(本故事根据另一个宇宙中的真实事件改编)
  • 伊水佳人

    伊水佳人

    伊安第一次见林系联,就对他一见钟情,念念不忘,好友高星星劝说:“小安,他们这些富家公子不过就是玩玩而已,你可不要认真,一旦认真,你会受伤的。”这句话应验了,草草收场后,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将他彻底从记忆中删除。饭局上,再次相遇,他依旧冷漠疏离,玩世不恭。演员的职业,明星的光环,居无定所,绯闻缠身,他的母亲不接受她,她一直以为是这个原因,可谁知一段秘密也在渐渐的浮出水面。天灾人祸面前,遵从内心的选择,都将云开见月明。
  • 我的系统是个妞

    我的系统是个妞

    我是林白,是一个拯救了这个世界99次的穿越者。只要你带上这个手环,就能拥有逆天的金手指!哎··别走啊!哎,不收钱···哎···
  • 穿越地府,彼岸伊人

    穿越地府,彼岸伊人

    现代一枚腹黑一线女星,不过在车上睡了一小会,无缘无故就此穿越,平常小说里的穿越不是到古代么,可这阴森森的蓝火是神马,阎王爷怎么长的那么。。。生死簿上木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为毛自己却在地府。
  • 五鼠闹东京之沈筱冉

    五鼠闹东京之沈筱冉

    本文女主是原创人物,与男主相爱相杀。本文中的某些对话可能与电视上演的不符。……额,猫咪不怎么会写简介,所以大家就尽量忽视吧。
  • 一怒

    一怒

    义门的规矩很简单就是守义,你不守义我就杀了你,我不守义也请你杀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