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38200000033

第33章 反对变法的守旧大臣

战争以和议的方式最终得到了平息,奕訢认为自己也该歇歇了。从战争结束到现在,已经有六个月了,中国社会仍没有丝毫的变化。英国公使欧格纳都有些着急了。光绪二十一年九月(1895年10月),离欧格纳归国的日子越来越迫近了,他提出求见,有话要对大清的皇帝说,对大清的诸大臣说,尤其要对奕訢说。

总理衙门的会客大厅里,一片融洽和谐的气氛,大家谈笑风生,阵阵笑声不时从大堂中传出来。这是奕訢和总理衙门各位大臣在集体接见英国公使欧格纳,欧格纳也是特别来辞行的。过不几日,他即将踏上返回英国的行程。在中国任职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中华帝国的老大衰朽所导致的被瓜分、被勒索的处境。或许是在这次中日战争中,与英国相比,法、俄、德三国获益甚丰,这让英国不无嫉妒。欧格纳临行前的一席话才显得颇为激动,直指当前恭亲王执政的弊端之所在。

“恭王爷为中国第一执政,又是国家之尊行,今日中国的事,离开了恭亲王能指望谁来重振呢?自中日讲和六个多月,中国国政没有一点变更,导致西方国家使节们议论纷纷。”他不明白,中国已经处危急时刻,列强蜂拥而至,欲瓜分和吞噬掉这个古老大帝国,中国竟然还如熟睡未醒状,难道变更社会、重振中国之雄风有那么难吗?接着他又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即让贤与能,推行改革:“如今恭亲王经常生病,精力不济,宜选忠廉有才略的大臣推行新政,期于必成,何必事事推诿,一无成就呢?”

句句话都说得相当地诚恳,痛快淋漓地表达了欧格纳的心声;句句话又都相当地尖锐,在场的每一个人听了之后无不瞠目结舌。

次日,欧格纳又来到文华殿向光绪帝辞行,大家彼此寒暄一番之后互道珍重。临别之时,欧格纳再次叮嘱翁同龢,“毋忘昨言”。他知道,翁同龢是光绪帝最为信任和依赖的大臣。

此时的光绪帝又何尝不想变革以自强呢?《马关条约》的签订深深地刺痛了他,很多时候,他都在做非出自他本心的事情。小的时候,潜心在毓庆宫读书,练习骑射,倒也随心所欲。毓庆宫十多年的教育和熏陶,与他一生的事业和坎坷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光绪帝形成了自己的爱民思想,他将《孔子家语》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论说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脑海中。当凛冽严冬端坐在暖和的殿堂中时,他的思绪也能飞向紫禁城外困苦艰难的老百姓生活的茅舍,想着他们生活的疾苦。一首《围炉》诗恰是他这种感情的真实写照:

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

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

亲政之初,他雄心勃勃,踌躇满志,想望着搏击云天,一显身手,然而却处处受阻。这个阻力一方面来自“亲爸爸”慈禧,另一方面来自生父奕譞。前者权力欲强,手腕圆滑,不能容忍朝政下移到日渐成长的光绪帝手中,从而成为光绪帝难以逾越的障碍。父亲奕譞虽被人称为是“负气敢任事”之人,然而对慈禧却是唯唯诺诺、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甲申易枢”一事,奕譞与慈禧联合扳倒了恭亲王奕訢集团,本意是为儿子以后的亲政铺平道路,然而事与愿违,就像孙悟空始终逃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光绪帝处处也都受到慈禧的掣肘,甚至连自己的婚姻也都由她一手包办,迎娶了自己不喜欢的慈禧的弟弟都统桂祥的女儿为皇后;自己宠爱的珍、瑾二妃却遭忌被贬打入冷宫,光绪帝却无法保护她们。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气势,他是如此地想严惩侵犯大清的岛夷小国,却又时时受到为满足自身的贪欲、享乐欲而主和的慈禧的反对。最终,国土沦丧,还要承担超过王朝全年财政收入三倍的巨额赔款。当在和约上写下“恩允”二字时,光绪帝与其师翁同龢彼此“战栗哽咽”、“相顾挥涕”。

战争的结果让他们痛不欲生,战争的结果也激起了他们的斗志——绝不做亡国之君,要变革图强。当翁同龢将陈炽的《庸书》和汤震的《危言》进呈给他时,光绪帝那份振兴救亡的决心就更加强烈了。

说到变法,不得不提到翁同龢。作为“两代帝师,十载枢臣”的翁同龢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闭目塞听,拒绝接受新事物,所以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的那份已经预见到六、七年后将在中国土地上爆发中日战争及其可悲结局的《上清帝第一书》就因翁同龢对变法的不以为然和个性的胆小畏事而被扼杀。光绪二十年(1894年)康有为参加科考,特意请同乡张荫桓疏通介绍,以期能见翁同龢一面,当面陈述变法思想,又吃了翁同龢一个闭门羹。是甲午战争彻底改变了翁同龢,冷酷的现实让他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非变法难以图存”。于是一改原来的迂旧深闭的态度,主动接触拜访康有为,从此便与维新派走得很近,成为光绪帝和维新派之间结合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中日和约签订后的这年夏天,翁同龢首次会见了康有为。他屈尊降贵,首先承认了自己的过失,接着虚心向康有为求教变法的相关事宜。康有为大胆地提出自己一贯的主张,变法必先变科举。翁同龢表示赞成,随后即令陈炽草拟十二道新政诏旨,征得光绪帝的同意后准备依次颁行。

为了减少新政推行的阻力,翁同龢决定借助恭亲王的力量和威望。一天,翁同龢带着十二道诏旨前往恭王府。奕訢依旧躺在病榻上看着奏报,精力已很不济,每看一会儿就要歇好久,甚觉疲劳。见翁同龢已经来到了榻前,奕訢挪了挪身子,抱歉地笑着说:

“老了,不中用了,动一动就喘气;老眼昏花,看折子也不行了;又年老多病,力不从心,该让贤了。”

翁同龢说,当下局势可不是恭王言退的时候,他劝告道:

“王爷宜权衡大势,不要作进退之词。这是陈炽草拟的十二道新政诏旨,已征得皇上的同意,现请王爷过目。若王爷没意见,下官想请王爷领衔上奏,以王爷的威望和皇上的首肯,此诏必能得天下人认同。”说完,将诏旨呈递给奕訢。

约半个时辰,奕訢看完十二道诏旨,他知道,这诏书的内容大多引用康有为的奏折。翁同龢此次前来,是想拉拢自己与太后抗衡,与天下反对变易的人相对抗。他已经感到,甲午战后国内外形势发展迅速,国内民族资本的发展也使变法维新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然而他更加关注的是清廷之内,上层统治集团对改革问题分成了势如水火的两派——南派和北派,前者甲午战后倾向维新,后者则一直趋于保守,两派的支持者分别为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奕訢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左右逢源。而对此,翁同龢认为,在皇族亲郡王中,只有行辈最尊、威望最高的恭亲王最能团结两派并为他们所接受。但这次,翁同龢与光绪帝仍然是过于天真了。

甲午一战刺痛了奕訢。早在18世纪60年代初期,奕訢刚刚倡行洋务之时,一份条陈就曾深深地触动过他:“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械之法,期以十年而回。此事明确,日本必强,有明倭患,可为预虑”。从此奕訢更加积极地倡导洋务,时常关注日本的动向。日人在十年之后的七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各项事业初见成效,1874年的侵台实际上是给中国人敲的一次警钟:中日两国之间已经有差距了!然而,中国人并没有警觉起来,依然在老大帝国的道路上徘徊,认为对付日本这个岛夷小国,只要上下、内外同心,“外侮潜消”是自然而然的事。事过二十年,这一隐患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招致了更大的祸患,中日双方的较量中,中国惨败。奕訢能不痛心吗?

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甲午之败以后奕訢针对清廷弊端,也提出了诸如兴办学堂、修筑铁路、振兴工商、改革武科考制等主张,但基本上仍然是洋务派主张的老调重弹,以不触动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君主专制为底线。在亲眼见到《上清帝第五书》之前,奕訢对于光绪帝和维新派所做的种种改革行为一直持“默然”态度,未表示过公开的反对。

1897年,作为“调停”中日战争的回报,德国占领胶州湾。德国获得了中国重要港湾,其他各国毫不示弱,纷纷向中国提出各自觊觎已久的领土要求,一时瓜分狂潮蜂起。为应对这种局面,光绪帝急召军机大臣,表明“时移事异,变法宜矣”的想法,并征求诸位臣工的意见。奕訢知道这时的光绪帝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危机,只知道要“求变”,自己不便说“不”,遂沉默不语。帝党关键人物翁同龢见机行事,第二天,便发布百日维新前的第一道“新政”上谕,大意为裁绿营、撤局员、荐人才,并饬部院诸臣不得延宕。

看了诸项条款后,奕訢只笑了笑。原来被翁同龢称之为具有“内政根本”性质的上谕,无非也只是对现有弊病的一点小变革而已。

接下来有一天,一份贵州学政严修请求开设经济特科的奏折送到了总理衙门审议。翁同龢和张荫桓表现出极高热情,全力支持;在交由康有为代总理衙门草拟的具体章程中,有明显的削弱甚至最后完全以新科取代八股的意图。奕訢依然未置一辞。

在风云突变的戊戌政变高潮来临之前,康有为的又一份上书《上清帝第五书》让沉默已久的奕訢再也无法容忍。在这份著名的“上书”中,康有为围绕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向皇上指明了救国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皇帝仿效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实行变法;中策为“大集群才而变政”,召集有才能的人,主要为六部九卿各大臣,共商变法具体方略,依次推行;下策乃“听任疆臣各自变法”,权力下放到地方,让各省官员自己主持变革实践。康有为还情辞恳切地指出,行上策可以强国,行中策可维持局面,行下策能使国家免于灭亡;若三策皆不实行,到时皇上“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光绪读完,心绪再也无法宁静,急切地希望召见这位被兵部掌印给事中高燮推荐且誉为“学问淹长,才气豪迈,熟谙西法,具有肝胆”的人物。而奕訢接到密告后,则极力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员,皇上不能召见,免失身份。今康有为乃区区小臣,若皇上欲有所问,可命诸大臣传语。”

无奈,改康有为首次面圣为由总理衙门大臣问话。

这一天,奕訢并未到场,参加问话的五位大员分别为:翁同龢、李鸿章、荣禄、廖寿恒、张荫桓。华丽大厅里的问话一开始就气氛紧张,只有翁同龢偶尔缓解一下局面。此次问话完毕,翁同龢更觉自己眼力没错,立即将康有为的观点向光绪帝作了汇报。光绪帝又生召见意。

这一次,奕訢又加阻止。改康有为第二次面圣为“递送条陈”。

康有为按照光绪帝的旨意,用五天的时间奋笔疾书,他要把自己心中关于变法的构想全部呈现于这位开明的皇帝眼前。这就是后来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也称《上清帝第六书》。书中请求光绪帝正式确定变法维新政策,选拔人才;开制度局,改革中央政权机构,建立具有立法职能的新政领导机构。这显然触动了封建政治体制,奕訢认为“立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多方阻挠。结果康有为的这份上书在奕訢手中整整停留了四十多天,才最终到达光绪帝手中。这时离奕訢撒手人寰的大限已为时不远了。

而这时,帝、后两党长期矛盾对立已经达到白日化,并最终走进决定鹿死谁手的境地。

慈禧无法容忍光绪帝不顾祖宗之法的改革,曾借载澍之母控告其子“不孝”的机会,强令光绪帝将载澍永远圈禁。慈禧此举,实际上是在警告光绪帝——听话!若有忤逆行为,载澍就是你的前车之鉴!奕訢清楚慈禧是做得出来的,他也清楚,如果慈禧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起朝政新的动荡,所以他也坚决抵制慈禧的废立阴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作为皇室贵胄,奕訢通盘考虑:一方面不许光绪帝违背祖制,实行变法;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光绪帝的帝位,阻止慈禧的废立之举。

1898年5月29日,奕訢走完了人生的六十七载春秋,弥留之际,他把前来探视的光绪帝叫到床前,光绪帝俯耳倾听:“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

在遗折中,他又郑重叮嘱光绪帝道:“伏愿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养慈闱,以隆圣治,况值强邻环伺,诸切隐忧,尤宜经武整军,力图自强之策。至于用人行政,伏望恪遵成宪,维系人心,与二三大臣,维怀永图。”文字间充满了对朝局变更的忧虑和担心:忠告皇上要搞好和慈禧的关系;“经武整军”为自强御侮之策,不要对朝政进行彻底的变革;要与二三大臣共议行政用人事宜。

丧礼和谥法在隆重的仪式中进行,慈禧和光绪帝都亲自前往王府奠祭。翁同龢宣读圣旨,声泪俱下: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谕军机、内阁大臣:恭亲王三十余年恪恭奉职,殚竭忠忱,其间养疾家居,旋复起膺枢要,朝夕从事,力任其难,今日不幸薨,朕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特赏陀罗经被,辍朝五日,朕素服十五日,赐谥曰“忠”,配享太庙,并入京师贤良祠,增加园寝守卫厂户,四时祭祀。命其孙溥伟即日承袭亲王,以示笃念宗亲怆怀贤辅至意。钦此!

在奕訢死后的第十三天(6月11日),光绪帝正式诏告天下,宣布变法。之后,奕訢担心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一手遮天,朝政更加昏暗。再过两年,内忧外患又纷至沓来,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帝西逃……。四十年前的一幕又在重演,但奕訢再也管不了了……

清王朝大势已去、气数已尽,在奕訢死后它又残喘了十三年,终于淹没在人民革命的熊熊烈火中。

同类推荐
  • 晚清有个曾国藩

    晚清有个曾国藩

    中兴勋臣,湖湘大儒,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这是完全的曾国藩吗?曾国藩这个乡下秀才一步步靠自我奋斗与忍辱负重走向权力的巅峰。这个被称为“晚清第一汉臣”的湖南人如何达到孟子所说的“内圣外王”境地?又如何成为中国文化最后一座矗立的庙堂的?本书结合丰富的史料,从曾国藩的编年史入手,以细腻凝重的文笔透射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志存高远,写他的治学精进,写他的困兽犹斗,写他的忍辱负重,写他的韬略智慧,写他的貌似虚伪,写他的无奈苍凉,写他的内心圆满。把那个时代一个中国文化积薪传火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写得淋漓尽致。
  • 安防人的创业史

    安防人的创业史

    本书是中国安防行业第一本歌颂安防企业家的书。书中记叙、描写了湖北省安防行业十二位优秀企业家艰难曲折的创业历程,真实地再现了这些企业家顽强拼搏的感人故事。他们敢想敢做,拥有火一般的热情与果敢执着的气质;他们有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精神,无畏无惧、勇往直前的勇气;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他们肩负伟大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安防事业,为人类生活的和谐与安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12位安防创业家,只是众多安防人创业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成功创业者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歌颂。
  • 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精选了卓别林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

    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

    本书作者以第一手资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分子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并以其个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历史背景为考量,着力表述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从而显现出那个时代的变局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真实的艰难处境……
  • 马未都说马未都

    马未都说马未都

    这是第一本关于马未都的深入专访,百家讲坛没有讲述的收藏故事。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讲的是“高雅”的收藏文化,但谁都知道其实他本人更有趣有料,《马未都说马未都》就是让马未都爆料他自己的精彩故事。
热门推荐
  • 美女明星爱上我

    美女明星爱上我

    推荐好友的一本好书《女神宝鉴》:当贾青、高圆圆、刘亦菲、杨幂、刘诗诗、范冰冰、章子怡、姚笛、周秀娜、张馨予、张歆艺、杨恭如……金泰熙、李孝利、宋慧乔、林允儿、少女时代等等进入了玄幻的世界,她们会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女娲、嫦娥、九天玄女、观音、龙女,还是公主、仙女、神女、魔女?当主角进入了这个玄幻世界,又会与她们发生什么样的香艳故事?本文绝对热血、暧昧!这里的爱情缠绵悱恻,这里的故事风月和真心并存。
  • 二月一水

    二月一水

    别人都无法理解这个看似沉稳的青年为何会在那一场雨夜中忽然向天狂叫,接着消失不见……
  • 金华赤松山志

    金华赤松山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江湖位面小人物

    江湖位面小人物

    江湖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大人物。沈浪、叶开、陆小凤、李寻欢、楚留香、花满楼、燕南天、西门吹雪、青龙老大......他们的名字早已印刻在了千古的江湖之中。当少年穿梭位面,一个一个地认识了他们之后,少年才渐渐真正明白江湖的道理。这些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绝不是仅仅因为他们高深的武功,过人的智慧而已。
  • 重生之魔神再现

    重生之魔神再现

    一代魔尊被众神追杀,直至陨落。魔界也被灭族。今朝重生必然奉还。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杀戮天下,谁能挡我。结识一群伙伴,并帮他们铸就神位,抵抗一次灭世灾难。寻求力量,主宰混沌!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为尊严而战

    为尊严而战

    他相貌奇丑,世人难容,以为逃到外星球,就会得到尊严。不曾想,外星球人对他的鄙视更甚。为了得到尊严,他……
  • 天使的超神二次元

    天使的超神二次元

    简介什么的,已经被本汪吃掉了。由于第一次写小说,嗯,处女作,所以,主角是女的。。。。
  • 晚春

    晚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光辉年华

    光辉年华

    历史长河漫漫,在短暂的人生中铸造光辉年华。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故事,平常的社会,不平常的经历。。。本文慢热,拒绝小白文,文章的体裁是为向偶像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