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量子创意课》里提过“站在创意的源头”的概念,这就是在旅程中能将学习力发挥到最大的方法:“在享用一餐美食时,你要想象这间餐厅是你开的,这一餐是你烹调出来的:你是怎么决定餐厅的地点、定位,怎么决定菜单,怎么采买食物,怎么烹饪,怎么摆盘?”电影《米其林厨神:美味的传承》(Entreles Bras)、《美味绝飨》 (El Bulli)、《冠军厨房 》(Noma)等,让你在去国外米其林餐厅前,先了解别人是怎么经营、怎么烹调的,这样在品尝美食时就会有更深度的了解、感觉与学习。
“站在创意的源头”还有这样的观看法:“如果你是剧团团员,正在高空的钢索上,你的视野会是什么?你的肢体感觉如何?肌肉怎么紧绷?你怎么表演?怎么创造视觉的高潮?”这是我在香港、鹿特丹、拉斯韦加斯等地看《太阳剧团》时的观看方法,我也在他们的现场表演中,领悟到许多创意的源头之法,目前已经分享在我《人生创意课》系列作品之中。也就是说,看多少国外表演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能不能把自己“神入”在他们之中,得到他们的精髓真传。
同理,“当你听一段音乐,要想象这首曲子是第一次从你脑中被听到、被创作出来、被唱出来的那细微感觉。当你在看一出上百人共演的大型舞剧,要把自己当成剧作家,想象这一出戏是怎么从你脑中首次被演出来,然后你怎么把它写出来、表达出来,然后传达给导演,然后与上百位参与演出的演员一起完成你的大作”。我除了会在音乐厅、戏剧院观看大型歌舞剧,如阳光剧团、罗伯特·勒帕吉这种世界级导演的作品之外,也会到纽约、维也纳、东京、北京、鹿特丹……去看国际大型表演,我都会把自己“神入”进制作人、导演、演员、舞台、灯光、配乐、服装等这些创作团队之中,虚拟一下自己该要有多大的动能才能创造出这样规模的作品。于是每一场舞剧音乐会,我就不再只是评断好看不好看的观众,而是把整出戏剧或音乐会的原创动能都吸进我的灵魂里了。
“当你站在一幅画前面,要想象眼前本来是一张白纸,如果你就是那一位画家,面对这张白纸,你如何看到画的全貌?你的心情如何?你的第一笔会从哪里开始,接着怎么进行画笔之流动,最后会落在哪一笔?你画完时的心情如何?”我自己在国外旅行时,除了一边拍照一边也在想:如果我是当地的画家,我会选择哪些景点、哪些颜色、哪些构图来呈现眼前的美景?然后再到当地的美术馆、艺术展场去看当地创作的艺术作品,学习别人是如何将“片刻的真实”变成“永恒的艺术”。就像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提到:“罗斯金认为,绘画能教我们看这个世界:是细看而非只是随便瞧瞧。在用手重新创造出眼前景物的过程中,我们似乎自然而然从对美的观察、渐渐深入美的构成,更加深了美的记忆。如果我们在一地停下脚步,凝视这个地方的风景,时间约是完成一幅素描作品的程度,就可了解我们平常是多么粗率。要画出一棵树,至少得专注十分钟,但就过往行人而言,即使是最美的树也很少叫人驻足一分钟。”
写作也是,“当你看一段小说,要想象这些想法第一次从你脑袋出来是什么状态,怎么通过你的手,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举聚斯金德知名小说《香水》为例,在去巴黎之前先看过小说,想象一下作家所描述的气味是怎样的,然后再亲自去巴黎闻一下现在的气味,如果你是聚斯金德要写“现代版的巴黎”,你会怎么描述你所闻到的气味?
我自己的习惯是:在去当地之前,会去看当地作家的作品、以当地为主题所拍摄的电影、或是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的旅游介绍,先培养我“更深度艺术家感官”后再去旅行,这样会比平日的感官更敏锐。有时还可以在旅行时沿路“虚拟主持”旅游节目,边走边在心中向人介绍我所看到的景点,我自己就是这样练习,后来在大陆旅游节目担任外景主持人时就比较不会怯场,而且临场反应也练得比较快。
如果我们在旅行时,去美术馆、音乐厅、剧院、博物馆……都是以“站在艺术起源”的角度虚拟创作,那么你就可以随时下载这些“艺术家原创感官”的脑硬盘,这就是旅行所留给我们的珍贵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