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43000000027

第27章 张兆和:情字纸上书(2)

然而,在他们童话般的爱情中也曾出现“偶然”。沈从文曾经在《水云》中深入探讨了“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作为一个任性诗情的作家,沈从文的灵感来源自然少不了爱情。在这篇文章中,沈从文提笔含蓄,处处欲言又止。这篇文章被后世学者当作研究沈从文婚恋问题的重要依据。

他在文中细致地描写过他与一个名为“偶然”的女子的邂逅:

正像是这几句空话说中了“偶然”另外某种嗜好,“偶然”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美的有时也令人不愉快!譬如说,一个人刚好订婚,又凑巧……”我说,“啊!我知道了。你看了我写的故事一定难过起来了。不要难受,美丽总使人忧愁,可是还受用。那是我在海上受水云教育产生的幻影,并非实有其事!”“偶然”于是笑了。因为心被个故事已浸柔软,忽然明白这为古人担忧弱点已给客人发现,自然觉得不大好意思。因此不再说什么,把一双白手拉拉衣角,裹紧了膝头。那天穿的衣服,恰好是件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也许自己想起这种事,只是不经意的和我那故事巧合,也许又以为客人并不认为这是不经意,且认为是成心。所以在应对时间不免用较多微笑作为礼貌的装饰,与不安情绪的盖覆。

经后世人的几番考证,抽丝剥茧地挖出其中含义,最终确定书中的“偶然”就是女作家高青子。她是沈从文的书迷,文艺气质颇浓的一个年轻女子。按照这段记载,沈从文认识她的时候应该是在与张兆和订婚之后,两人在一次文艺沙龙中偶然邂逅,情愫萌生,引酿出一场长达数年的婚外情。

高青子的出场是蛊惑性的,服装打扮皆与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相同,类似于当下后宫戏中的后妃邀宠,爱慕中掺杂着些可爱的小心计。当她穿着“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宛然登场,举止娇羞,透露出如书中人一般的娇羞。如沈从文这般唯美诗意之人,自然是要就此沉沦。

不过,他与张兆和的婚礼还是如期而至,两人很快成婚,匆促简陋,倒也夫唱妇随,好不恬静。可是,“偶然”并未因为婚姻的来临而退场。

沈从文是个唯美的人,因此他会不顾一切地爱上高高在上的张兆和,把她供奉在神坛上,作匍匐的姿态。但是结婚之后的张兆和却成了忙于家事的糟糠妻,不异于任何一个家庭主妇,她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渐渐地步下了神坛。平日里,她絮絮叨叨地催促沈从文添衣进餐,唠叨些家长里短,不顺心的时候,她也毫不留情,甚至指着沈从文的鼻子讽刺他不过是伪绅士做派。

距离的消失,让张兆和一下子从云端跌落,她身上的神秘魅力通通不见了。审美中带着理想主义的沈从文忽然觉得手足无措,对他来说,那种筑在琐碎与烟火上的婚姻大概是极不真实的,令他生惧。

现实的失落,或许才是出轨的催化剂。

1936年春天,在北总部胡同的“太太客厅”里,沈从文曾经向林徽因倾诉,他爱上了一个女子,并且把这种浓烈的情愫全部告诉了自己的妻子,正怀有身孕的张兆和因此一怒之下回到了娘家。

林徽因站在道德立场上劝说沈从文,让他回到妻子身边。然而,在书信中,林徽因却毫不讳言地向友人道:“这个安静、善解人意、‘多情’又‘坚毅’的人,一位小说家,又是如此一个天才。他使自己陷入这样一种情感纠葛,像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一样,对这种事陷入绝望。他的诗人气质造了他的反,使他对生活和其中的冲突茫然不知所措,这使我想起了雪莱,也回想起志摩与他世俗苦痛的拼搏。可我又禁不住觉得好玩。他那天早晨竟是那么的迷人和讨人喜欢!而我坐在那里,又老又疲惫地跟他谈,骂他,劝他,和他讨论生活及其曲折,人类的天性、其动人之处和其中的悲剧、理想和现实!”

纯真似乎是文人的通病,比如把情史记在日记里的托尔斯泰,再如那个爱情态度天真到疯癫的徐志摩……看似坦诚的举止,一旦放入生活中,实在教人无力承受。沈从文的坦诚令张兆和受伤不轻,两人的感情也因此生出罅隙,一生未能弥补。

这段鲜为人知的外遇被发掘出土之后,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童话也被打碎。其实,沈从文与张兆和之间的生出的“偶然”又何尝不是必然。

他们俩的爱情,自始至终都是写在纸笺上的,鱼传尺素书,鸿雁通南北。爱情从书信中开始。婚后,因为时局之变,两人更是聚少离多。湘西、青岛、北平、昆明……沈从文又是一路漂泊,张兆和却屡屡因家事难以脱身。战火纷飞的年代,像他们这般分居两地的夫妻并不少见。然而,像他们这般爱写信和爱读信的夫妻可就难找几对了。

《湘行书简》、《飘零书简》、《川行书简》、《南行通信》……一封封沉甸甸的信件从各地寄到张兆和手中,她在做家事的间隙,洗濯双手,铺展开那一页页皱巴巴的纸笺。沉重的生活里,大概唯有这些文字能将她带出柴米油盐的世界,享受那份宛如少女时期的恋爱。

空间距离从来都不是他们之间的隔阂,即便天各一方,二人也能通过书信传情达意。在信中,沈从文对张兆和说:“我一离开你,就只想给你写信,也许你当时还应当再苛刻一点,残忍一点,尽挤我写几年信,你觉得更有意思!”

而张兆和曾经也在信中满足地写道:“我又欣喜你有爱写信的习惯,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该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

不过,这份默契并未消弭他们之间的罅隙。抗战期间,大批学者南渡,沈从文那时也去云南任教,张兆和在乡间执教,依旧是两地分居。这期间,他再次遇到高青子,彼时她正好在西南联大图书馆任职。两人续写未曾了结的前缘,虽然这段感情很快因为高青子的离去而终结,对于张兆和来说,无疑是婚姻中的又一污点。

沈从文是山沟里的乡下人,阅历丰富,十几岁开始闯荡江湖,当过小兵,写过小说,本该世故老练,却满腔的天真孩子气。出身名门的张兆和反倒十分坚韧,少女时期的她被众人捧在手心,孤傲中微有些狡黠,嫁做人妇之后,却又能立即转变角色,踏踏实实地跟随一穷二白的沈从文,洗手作羹汤,灯下补旧衣,皆是任劳任怨。

据说张兆和的性格还很“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她在华北大学接受过革命教育,满腔热血地在家中宣扬革命精神。早年流亡的时候,她在给沈从文的信中就曾写过:“我还恨我们的生活不够窘迫,不能身经目击那许多变乱,彻底改造我们的生活,扫除一切虚伪的绅士小姐习性。 ”“文革”期间,59岁的张兆和下乡干活,比正值壮年的男女们还要卖力。而沈从文呢,作为一个不问国事的作家,他的梦想只是要建造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他为人最是“胆小自卑”,落笔却又极其放纵大胆,还曾经因为写过“艳情小说”而被郭沫若批评。

这样的两个人走到一起,难免会生出龃龉。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悲剧,从来不是空间距离酿成的,心灵的距离比较严重。如张兆和曾在信中所说:“你觉得我是‘不可与谈’之人,我还有什么可说!”

沈从文的一生就是审美的一生。在生活最窘困的时候,他也要去淘古董,偷偷摸摸的,不能让张兆和知道,买完东西拿回家也要谎报价格,生怕妻子责怪。“文革”期间,他兢兢业业地研究文物,著作颇丰。

沈从文带着天真的唯美主义走过了一生,好像一个天真的孩童,即便在泥淖中打滚,瞳孔里看到的依旧是漫天星子。这样的人注定无法毕生钟情于一人,他只忠于自己的爱。当他对美的追求在张兆和身上得不到印证,那么,他只好从别处去寻。高青子的出现是“偶然”,亦是必然。她是那星河中的流星,迟早会来,然后倏然离去。

对于张兆和来说,狂风骤雨之后,旧景依旧。只是,昔日的圆满又怎能一成不变?她把对生活的坚忍态度用到了婚姻中,对丈夫的不忠并无过多干涉或指责。然而,心底的罅隙终究只有自己能看得到。

这么近,那么远

张兆和的名字多与沈从文并提,她是教师、编辑,甚至是作家,但她最更广为人知的身份还是沈从文的妻子。

近年来,有人企图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来阐释张兆和,让她抛去沈从文之妻的光环,为之正名。这样的做法到头来也只是难圆其说,除却少数几篇小说散文能佐证其才女资本,张兆和的大多数文字还是见于《沈从文家书》中的柴米油盐。非得通过摆脱沈从文来让她在文学史中“独立”出来,倒显得有些刻意。

其实,无论是特洛伊的海伦,还是罗德斯岛的萨福,都自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之所以今天还清晰地记得茅德·冈,记得她逾越时光的动人魅力,都拜赐于诗人叶芝写过的那首《当你老了》。张兆和一生亦是如此。

张兆和之于沈从文,是雕像式的存在。他写过很多人物,都是以张兆和为原型。她们无一例外地“黑而俏”,甚至名字就叫“三三”。然而,这些都只是浮华的假象,张兆和的性情和她们相去甚远。在沈从文的恋爱中,他爱上了一个女子的皮囊,爱上了她生动的音容笑貌,把她作为毕生的缪斯来供奉,然而,他却从未与她灵魂相接。

而张兆和呢,她的爱情始于书信,最终也未曾走出过书信。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她都是沈从文唯一的倾听者。两地分居的日子里,他积蓄已久的感情都通过书信,洪流一般地注入她的生活中。

这段感情像是一个书写者和书迷的感情,掺杂着臆想和幻觉,因为距离而美丽。一旦距离消失,那些朦胧的美感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限放大的瑕疵和格格不入的事实。

一直以来,关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传闻都是爱情佳话,因为文字会粉饰太平,给人一种虚假的美感。其实,作为身在其中的当局者,沈从文爱上的不过是那个被自己的文字改头换面的“三三”,他被自己的笔瞒骗。

从《沈从文家书》中可以看出,两人的书信往来是不对等的。沈从文的信都是长信,旅途中一气呵成,成摞地封入包裹,他甚至在书信中注明要如何剪裁信纸才便于阅读,那场面蔚为壮观。一页页粗纸陋笺中满载着渴盼与想念,他依旧是热恋时候的心绪,每一笔都是情书。

从一开始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时候,张就鲜少回信。后来有了儿女,更是抽不出多少时间来写信。《沈从文家书》中收录了不少她的回信,亦是草草。常常趁儿女酣眠,在炮声中匆匆写几笔。信中多记录着家庭里的琐碎:食物、开销、人情、衣被暖否、身体如何……对张兆和来说,这些皆是最要紧之事,言语殷切,十足的家书。

如此情书和家书的反差,恰好构成了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姻。沈从文始终用炽烈的文字来熨帖妻子的心,而张兆和则用勤勉与坚忍来撑起这个家庭。他们是彼此唯一的寄托,却一直未曾理解过对方。

文革期间,张兆和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在田野中忙得热火朝天。而沈从文在北京城里一边扫厕所,一边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昔日稚气而疯狂的作家,如今成了缄默不敢言的小老头儿。在文联的会议上,坐在角落里沉默不语的沈从文被邀发言,许久,他才缓缓张口:“我不会写小说了,现在我不会写小说了。从前我也不会写小说,只是写写回忆。 ”

沈从文的性格是顺从。他学历不高,未曾汲取过多少学院派的养分,他的人生哲学是天然的哲学:顺从人性,顺从自然,不掺杂质地作文、做人。然而,在那个年代,他的顺从就是反动,而当时与沈从文过从甚密的作家都被批评为“小资产阶级”。对沈从文来说,被排挤被批评或许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孤独。

他走在很多人之前,凌驾于整个时代之上,所以他是不被理解的。即便是同床共枕的张兆和也未能真正地理解他。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懂,也只是限于生活的琐碎,知他冷暖饮食,劝他多写小说少写评论。或者,在他逝世之后,忍泪于棺木之侧,因为“他不喜欢人哭”。

在这段婚姻里,两地分居已成宿命,有时局之因,也有人为的意志在里面。两人一度同在北京,却也分居两处,沈从文每日与妻儿一同吃饭,然后再回去独居,实在令人费解。

沈从文晚年写“漫言七六老衰翁,百事齐头并进中。夜从空庭觇织女,鹊桥何日驾南东”。可见,他这一辈子都不曾享受过这“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日子。有人将之归咎于张兆和的“女神”心态,她喜欢的是写信的沈从文,而非现实中的沈从文,因而百般推辞,找借口分居。其实,只怕张兆和也被蒙蔽在这镜花水月的爱情中,一生不曾明白度过。

年轻时候,张兆和曾经与姐姐张允和谈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张允和认为,人与人之间,除了利用还有爱;而张兆和认为人间的一切关系都是利用,包括爱。

很多年以后,“黑而俏”的张兆和已经老去,双手布满皱纹,她独自摩挲着那些纸面发黄、边角起毛的旧书信。从文追求她时写的情书已经在战乱中遗失,剩下的不过是往后的来信,记录着婚姻中的一个个日子。她重读那些信,反刍这一世一同走过的道路,提笔写下: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这段话是张兆和一生中最坦诚的独白,不仅诠释了沈从文,也诠释了自己和他们的爱情。如同廖一梅曾经在《柔软》中写过:“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理解有多难?是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亦是张兆和从第一封信到最后一封信的顿悟。

“作家妻子”这个头衔,向来华美而残酷,是荆棘冠冕,带刺的宝座。不管张兆和拥有多少身份,我们总是从沈从文行云流水的文章中认识这个女子的。她独享着民国最美的那支笔,也承受着世人难以理解的压力。作为一个妻子,她已然尽职尽责,作为一个作家的妻子,她的醒悟来得有些晚。

不过,所有的不理解都在他逝后泯灭,她的不完美也会被渐渐忘却,渐渐原谅。后世人看到的张兆和,依旧不朽。因为,他在书中早早为她立下了千古的牌坊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而诗人自己却老去。

参考书目:

张兆和,沈从文,沈虎雏 .从文家书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金安平 .合肥四姊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张允和,叶稚珊 .张家旧事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贤人传

    中国古代贤人传

    这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荟萃的书,取名《中国古代贤人传》。书中所选择这些垂范卓越的人物,他们的影响、贡献很大,是中国人永远引为骄傲的。例如书中所选的周公、管仲等人,就是我们常想到的“贤人”。书的取名,响亮明快,发人联想,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给历史上的某个方面有名气、领风骚、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做传的书,很有文化意蕴。相信这部书一定很受欢迎。
  • 李大钊传

    李大钊传

    生活是现实的。芸芸众生之中,很少有人不为自己的衣食饱暖奔波。现实是实在的。即使是关心国事民瘼的知识分子,也无不同国家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立足于现实,为解决国家的、社会的和自己的现实问题,去从事各自的工作。然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一个温饱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意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人应当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实。
  • 李自成(精补本)

    李自成(精补本)

    面临着入塞清兵的威胁,以杨嗣昌为代表的主和派同以卢象升为代表的主战派之间发生尖锐冲突;而崇祯所面对的复杂形势和他的态度、性格也由此得到初步而清晰的呈示出来。同年冬天,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潼关南原陷入洪承畴、孙传庭预设的包围圈。在众寡悬殊的形势下,李自成不屈不挠,处死了前来劝降的叛徒;经过殊死战斗,妻女俱失,身边只剩下十八个人,等全军覆没。但他虽败不馁,潜入商洛山中,依靠百姓,惨淡经营;又亲往谷城动员张献忠重新起义......
  • 名人传奇故事丛书-戴高乐

    名人传奇故事丛书-戴高乐

    本书以戴高乐将军奇峰迭起的一生传奇为主轴,通过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种种亲身经历的逼真摹写,全景式再现,并充分塑造了戴高乐将军坚忍不拔、锋芒毕露的“军人政治家”形象。
  • 王维:且向山水觅深情

    王维:且向山水觅深情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他的书画特臻奇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禅喻之。他不刻意作诗,而被称为诗佛;他不刻意作画,而画绝古今;他精通音律,擢进士第,解褐为太乐丞。本书用清越明快的语言、诗意的笔法和翔实的资料,将王维的一生与他的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对诗歌独到的鉴赏,又含有传奇性、艺术性的描述,为我们讲述一个真实而爽朗的诗佛——王维。
热门推荐
  • 别想骗我女装

    别想骗我女装

    “妈,你又想骗我女装,这次就算打死我也不会了。”“哎呀,谁让你长的这么可爱呢?乖,听话妈妈保证这是最后一次。”“不要,就是不穿,你那不是这么说。”“不听话妈妈可要动手了。”“不要啊!!!”从小被妈妈当女儿养的痛苦(幸福)你们懂吗?
  • 名门悍妃

    名门悍妃

    顾盼穿越了,成为了一个串联故事的线,生活总像飘萍,这个故事结束了,却不知道下一个故事又需要她扮演什么角色。当她看尽人间悲喜。她想,人的一生,如果爱的人能在身边,陪着她一起到老,生活就算平淡又怎样?
  • 转动门把的手

    转动门把的手

    出生在70年的女孩秀竹。一个和她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还有一个高中时期的同学。三个女孩各自的命运掩藏在她们不同的性格和生长环境中。她们的成长离不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她们在努力追求平凡的幸福生活。只是对于她们来说,这个过程异常艰难……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爱恨芳华

    爱恨芳华

    当高冷美女遇见高冷帅哥,她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想知道吗?如果你想知道就请观看宝宝的第一本仙侠类小说《爱恨芳华》,绝对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 神炼仙

    神炼仙

    天之造,仙之道,神之炼,其何以炼仙,请阅此著《神炼仙》
  • 三国之争天下

    三国之争天下

    “我有太平要术。”“这个就是恶魔法典啊!召唤尸体作战,无往不利。”“某得我孙家祖传神书,孙子兵法。”“哎呀,对方有骑兵突击,快闪。三十六计,风驰电掣。”“大哥,我要不行了。二弟,以后河东,就交给贤弟你了。”“哥哥不用怕,我有青囊书,起来吧我的勇士。”“为你而战我的女士。”奇术妙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分分钟统一天下,秒秒钟一统全国。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我还真好意思了。
  • 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你

    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你

    咖啡厅的相遇,是两人的缘分。一次次放手,是对?是错?“如果,我没有遇见你,那结果是不是会不同?如果,我没有遇见你,是不是一切都会重新洗牌?"只一次,我想独享和你在一起的时光。
  • 应天仙尊

    应天仙尊

    他离成仙仅有一步之遥,可神秘人出现。让他陨落,又意外的附身在一个在地位面学院里的一个人身上。
  • 异世五行天下

    异世五行天下

    被迫跳海的倒霉蛋,阴差阳错穿越位面来到异世,在异世中否极泰来,偶得五行天珠,收服五大神兽,携众美女闯荡异世,从一个凡人到宇宙强者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