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16200000017

第17章 由远及近细观察(1)

认识他人,就必须以旁观者的眼光通过仔细观察,不但找出其人行为细节所反应出的个人德行,更要从大处着眼发现个人在各种行为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总体印象,并以此来推断个人的优劣

面。

以旁观走出迷局

在知人识人与与人相处的关系中,二者相依相长。知人中相处,相处中识人,这其中突现了知人与相处之道的逻辑内涵。复杂的现实要求知人者对被认知者仔细观察、认真辨析,不为表象所迷惑。知人识人仅以被认知者的表面情况来判断人很容易失误。有些表象能反映人的真实面目,而有些表象则纯属假象。如果人处于完全接触的状态,看人就难免出现只看到表象、产生片面认识的情况。

西汉时期,汉文帝曾问田叔:天下之士,谁是贤良忠臣?田叔回答是云中郡守孟舒。文帝说,边敌人侵,孟舒没有坚守住城池,还战死了好几百士卒,我已经罢免了他的官职,他怎么能算是贤良忠臣呢?田叔说,当时,孟舒率军已奋战几昼夜,疲惫不堪,故在敌军发起进攻时,孟舒不忍再令将士迎战。士兵见其如此宽厚仁爱,无不感动,争先恐后登城杀敌,奋不顾身,视死如归,所以,阵亡的人才多呀!文帝听到这儿,不禁慨叹道:“孟舒贤臣!”重新召孟舒为云中郡守。像孟舒这种忠正贤良之士被领导者误解的,历代不绝。

认识别人的人如果被类似的假象所迷惑,就容易看错人、认错人,“草莹为火,荷露为珠”,而遗弃和伤害了真正的贤能之人。知人之难,就难在不辨假象上。正如三国时代的人才学家刘劭在《人物志》中指出的那样:人才不被重用,不是因为其无才,只为用才者被诸多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识不用。春秋时代的卞和两次献玉给楚王,皆被认为以假欺君,先后被砍去双脚。相反,白石却往往被人当做宝玉,真是“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

同理,对人,仅从被认知者对认知者的态度与姿态是远远不够的。

王安石曾著书说明人才难识的现实。指出:贪婪的人,常给人以清廉样子;淫邪之人,也作洁己纯情之举;奸佞之人,有时却以正直面目出现。

知人难,有认识他人的人与被认识的人两方面的原因。作为认识他人的人,往往受浮光掠影、情绪判断、感情用事、固执己见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被认识的人又往往有复杂而多变的心态组成,会给辨别贤才带来困难。尽管如此,识别人才的真伪并不是无章可循的,当局者可以把自己置身于认知者的局外,对被认知者进行冷静的考察。

当然,面对面地直察却要做正面接触,通过直接“交锋”可以获取一个人的部分信息。

诸葛亮总结一些较为普遍的知人方法。他从“地无常形,人无常性”的观点出发,主张从稳定的情境中考察别人,让其干事,考察他人。他提出“识人之道”的七条方法,即:

1、对人才提出问题,让其分辨是非曲直,以考察他的立场、观点和志向;

2、提出尖锐问题使其理穷辞少,以考察他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应变能力和敏感力;

3、就某些重大问题,让其出谋划策,看他有无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4、交与其最艰巨的任务,讲明困难与危害,看他的胆识和勇气;

5、与其开怀畅饮,看他的自我控制力及其品性;

6、让其干有利可图的事,看他是否保持清廉本色;

7、委托其办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诺言。

通过观和行两方面来考察了解,达到知人、识人的目的。知人的目的不是只在于把握表面的一种现象,而是要把握深层的本性或特征。知人不是一朝-夕之事,它受到知人者、被知者以及环境关系的复杂影响,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进行信息反馈、修正的系统工程。知人不易,就在于它需要时间和精力,以及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的多次叠合、印证、再现才能达到目的。

知人者除了可借鉴古人的知人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保密性

要让被考察者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做到“我就是我”。

(2)考察的目的要明确

考察他人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观察什么。只有针对性强,才能找出所需的人。比如,对公关人员和营销人员,就要着重考察其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对财会人员则着重于考察其廉洁与否等。只有这样,领导者才不会被表象和一时之象所迷惑。

俗话说的“旁观者清”,就是说当局者没有旁观者看问题看得全面。一个投机者,对上和对下,其所作所为肯定是大相径庭、判若两人。任何一个人,包括那些最伪诈者,他们只能骗人一时,不可骗人一世;只能欺骗一部分人,不可欺骗所有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时,其耳朵不会被堵塞,眼睛不会被蒙蔽,就会收集到有关这个人的真实信息。

旁观他人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嫉妒心强的人不可用。嫉妒心人人都有,但若过于强烈,就是严重的性格缺陷了。这种人,一不能用公平的眼光看待别人;二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

第二,只知追求眼前之功,不管计策可行不可行的人不可用。只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不顾长远的大利益,这是严重的短期行为。

第三,把任何事情都看得过于简单的人不可用。这种人大多志大才疏,做事情的态度极不认真、不严肃,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第四,轻易说大话的人不可用。这种人接受任务时大包大揽,真正做起来却一拖再拖,且能寻找种种借口,任何时候都有理由。

管仲所主张的观人原则,虽然都重在德的方面,且是几千年前的经验总结,但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我国著名的儒学家孟子也曾提出知人必须知言。知言即是知:偏颇、片面的话偏在哪里;夸张、过头话的漏洞在哪里;歪曲、邪枉的话何处背离正轨;躲闪、搪塞的话何处理屈词穷……。孟子强调知言,主要是要人们从言语、辞章中去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才能。

近看对方的行为细节

人在观察事物时,由于思想方法不同,所处环境以及所站的立场、角度不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致使对事物的认识失真、失实。同样,在观察人、识别人时,如果不善于知人,就会鱼目混珠、忠奸不辨、智愚难分、滥竽充数。如此,轻者会看错人,重者则贻误事业,因此,我们在识人时必须知人以微、知人以细,指要从小处、细节识人,以小见大。

一个人的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追求。一个讲究吃喝打扮的人,所追求的是口舌之福和衣着之丽;一个善于请客送礼的人,所追求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一个干工作吊儿郎当,伺候领导却十分周到殷勤的人,所追求的是个人私利,等等。因此,一个人的细节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其做人的态度与内在本质。

任何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自己希望进入的角色,就会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地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处在一般人中的人,他们既无失去角色的担心,又不刻意寻觅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一切言行都比较自然。知人者若能在一个人才毫无装扮的情况下,透视出他的“真迹”,而且这种“真迹”又包含和表现出某种可贵之处,那么肯定或承认对方,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道德修养是从微小的地方逐渐锻炼形成的,人间祸患也是从微小的事物逐渐发展酿成的。祸与福在刚刚萌芽的时候,都是微小而不易察觉的。以小见大,从微小处识人,才能识人之本质。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只看到近利而不去考虑未来,这样因小失大不是将自己置人危险之中吗?可见危友不可交。

早在古代,大将军窦宪娶妻,国内各官员都去祝贺。汉中太守也想派人去,部下李命劝道:“窦氏恣意横行,他的危亡立等可见,望您不交往也罢。”太守害怕不祝贺有祸,李命便请救自己去当使者。在路上故意耽误时间,还没赶到便得知窦宪被诛杀的消息。

所以从小识大,从已知的认识未知的,可以说是保生的第一需要。

另外,从小小的变化,可以体察到被认知者实际心理活动,是知人者必须学会的能力。

在美国有个有远见的妇女做了件聪明的事情。一天这位妇女突然取出了自己多年的某银行的所有存款,几天之后,这家银行倒闭了。很多人都十分纳闷她到底是怎样猜到的。后来这位妇女说:在不久前的一次聚会上,她见到这家银行的总经理。她发现这位老板服饰讲究,连指甲都经过高级美容店精心修整。她当即感到,自己的存款有化为乌有的危险,因为一个事业心很强的男子是不会花费这么多精力和钱财来修饰自己的。这个妇女以小识人的本领确实不同一般。

尽管是小小的变化,里面一定隐藏着使之发生变化的力,在看人上其作用力就是人的内心世界,而使内心世界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生活的现实问题。那个女人就学会了这一看人本领,所以她避免了损失。

我们也可以从小迹象上来认识别人。有时,事情虽然还没真正发生,迹象其实已经显露。如果不能从初期的迹象去掌握即将发生的事实,这是非常危险的。智慧之人能从小迹象识人,只要见到一点迹象,就能判断出事情未来的发展,并对人形成整体感觉。

春秋时,秦武王派甘茂攻韩国的宜阳(公元前三O八年),甘茂担心会遭人诬毁谤,于是对武王说:

“以前,曾参住在费的时候,鲁国有个叫曾参的杀了人,人家靠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说:‘我儿子才不会杀人。’继续自在的织布。不久,另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依旧在的织布。不久,又有第三个人向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立刻丢下梭,离开织机逃走了。”

“以曾参的贤明和他母亲的信任,有三个人接连的疑惑,他的母亲都怀疑害怕了。我去攻韩国,小人进谗言则无处容身,请主公明察。”

甘茂能够从小的迹象中觉察到事物发展的必然,可谓“深谋远虑”,“老谋深算”,充分显示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作为用人的领导尤其应该学习甘茂的职明才智,从下属的小迹象而推测其未来的行态,窥一小孔而知全豹。

从一个人的小习惯来认识他,是相当理智的做法,因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本性往往会通过自身的一些细小习惯,通过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情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对于一些小习惯,我们不应为其表象所迷惑,而应洞悉其行为的内在本质。

1、轻易地许诺他人的要求,看起来似乎很爽快,其实不可实现自己的诺言,成为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2、对什么事都认为很简单的人,看起来似乎很能干,其实真正做起来,却困难重重,没法办到。

3、前进急速的人,看起来非常迅猛,其实来得快,退得也快,就像孟子所说:“其进锐者,其退速。”这样干事情不会坚持到底。

4、处理事情习惯大声喝咤的人,看起来似乎明察秋毫,其实会使事情越弄越糟。

5、喜欢暗中给人施舍小恩小惠,看起来似乎是给与恩惠,其实会增加他人的物欲,最终将一事无成。

6、表面上对你唯唯诺诺的人,看起来似乎忠诚可靠,其实给你背后一剑,使你受伤9,这种人最可怕。

听其言闻其誉

尚未被人所认识的人,往往在尚未得志时,他们在公开场合说官话、假话的机会极少,他们的话绝大多数是在自由场合下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是不带“颜色”的能反映本质的言语,因而就能更真实地反映和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

刘邦和项羽在未成名之前,见到秦始皇威风凛凛地巡行,各说了一句话。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则说:“彼可取而代之也!”两个都有称王称霸的雄心,却表现出两种性格,刘邦贪婪多欲,项羽强悍爽直。短短一句话,刘、项二人的志向表露得清清楚楚。

善识人才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受他人言语所左右。

对于已成名的人,不跟在吹捧赞扬声的后面唱赞歌,而应多听一听反对意见;对于未成名的“卧龙”所受到的赞誉,则应留心在意。这是因为,人们大多有“马太效应”心理,人云亦云者居多,大家说好,说好的人越发多起来,大家说孬,说孬的人也会随波逐流。当人才处在潜伏阶段,“马太效应”对他毫不相干。再者,人们对他吹捧没有好处可得。所以,人们对潜伏人才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是心口一致的。知人识人者如果听到大家对一位普通人进行赞扬时,一定要引起注意。古往今来许多人才都是用人者听到别人的赞誉而得知的。刘备就是听到人们对诸葛亮的赞誉而“三顾茅庐”请得贤才,周文王也是在百姓的赞誉声中得到渭水边的贤才姜太公的。潜伏人才多出身卑微,而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受到人们的赞誉,就是其价值得到了“民间”的承认,知人者就应该大胆地相信他。

当然,我们说要知人以微、知人以细,指要从小处、细节识人,以小见大,但假如只看细节,不看整体,仍然会犯很大的错误。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都给了人们许多启迪。

宋朝的范仲淹,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用人的时候,主要是取人的节气和才能,而不计较人的细微不足。范仲淹做元帅的时候,招纳的幕僚,有些是犯了罪被朝廷贬官的,有些是被流放的。不少人不理解范仲淹的人才策略,产生了疑惑。范仲淹贝拟为:“有才能没有过错的人,朝廷自然要重用他们。但世界上没有完人,如果有人确实是人才,仅仅因为他的一点小毛病,或是因为做官议论朝政而遭祸,不看其主要方面,不靠一些特殊手段起用他们,他们就成了废人了。”

识人不宜求全,只要他有自己的优点就好,而不宜责备其不当的细节。至于细节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事,那就不是细节问题了。

远看对方的行为目标

人的行为框架,是一个人对外形成的总体行为印象,它由本人的思想观念所指导。一些人由于看到事情大局,所以对于暂时,或微小、或无伤大雅的伤害,就不予理会。知人识人必须体察其祥,认识藏在行动之后的潜在目标。这里主要分析两类人,主动吃亏的人和胸襟开阔之人。

占便宜不是任何人都存在的心理,但不愿吃亏却是普遍人的共同想法。但许多情况下,必须先吃亏才能占到更大的便宜,这就需要一种很大度、有远识的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必能成就大业。我们一方面需要识辨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这种先弯后直的哲学思想。

没有所求,没有背后深藏的动机一个人一般不去主动吃亏。抱着正直、善良目的的吃亏应该鼓励,但如果识别不慎,纵容了心怀叵测的吃亏,则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古代,可能会引狼人室,乱国家朝政,给人民造成生离死别的痛苦,在今天,则可能会泄漏商业机密,痛失机会。

同类推荐
  •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时尚生活专家金韵蓉女士,在《幸福女人的芳香生活》之后,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部极富女性特质的品质生活读本。关于爱、关于婚姻、关于婚姻内外的男人和女人,尤其关于在纷繁的都市生活中昂扬着、努力着、迷茫着、寻觅着的女人自己,那些散发着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实为我们生命过程中的奇遇。
  • 斯宾塞约翰逊的生存哲学

    斯宾塞约翰逊的生存哲学

    本书共分为十四个单元,从理想追求到创新开拓,条分缕析地介绍了斯宾.塞约翰逊富有远见的人生奋斗方向;积极行动到抓住关键,分门别类地概括了斯宾塞.约翰逊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要则;从魅力塑造到心态健康,视角独特地总结了斯宾.塞约翰逊创造卓越人生的成功方法。在全书每个单元中,都摘选了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最具代表性的哲理名方,以及大量中国青年读者需要了解和参照的案例,可称为是一部富有启迪意义的极富可读性的成功人生读本。
  • 本色做人,变通做事

    本色做人,变通做事

    内外兼修,做人还原本色,刚柔并济,做事讲求变通。人生难,难于上青天。形形色色的人在你的周围,有人颠倒黑白,混淆事非;有人阳奉阴违,两面三刀;有人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本书巧妙融合“本色”“变通”两大理念,教你如何本色做人,变通做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精湛的技巧有效地解决人生难题。
  • 去印度成长

    去印度成长

    印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它的10多亿人的民主又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实现了直逼中国的经济增长?这增长是可持续的还只是昙花一现?它有没有惠及广大民众还是只局限于社会中上层?为了解答心中的疑问,作者在取得清华大学工学、法学双学士学位后,毅然决然地去印度尼赫鲁大学留学。在印度学习的一年里,作者细致观察记录了印度尼赫鲁大学的校园生活,并深入印度南部和北部的城市与乡村,展现了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别样的印度风土人情。
  • 人生的法则:你的心决定你的世界

    人生的法则:你的心决定你的世界

    本书通过对圣经的解读,揭示了通往美好生活的心灵法则,你的心决定你的世界,它告诉我们如何摆脱消极思维模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拥有只看到真善美一面的“独眼”,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善,这样的人生便会无敌!相信这本书一定会使你的心态、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热门推荐
  • 我的远古男朋友

    我的远古男朋友

    轮回路上有穿越。。。嫌弃我妨碍你们的伟大事业就要灭口?幸好本神女修炼的功法是死的次数越多法力越强大的。某人咬牙切齿:本尊看你怎么逃?答曰:死遁、轮回遁、穿越遁。遁遁更强大!
  • 穿越木叶之鸣人的完美一生

    穿越木叶之鸣人的完美一生

    熟悉的火影世界,不熟悉的主角旋涡鸣人。作为一个拥有现代主义思想、知道整个火影走向穿越者。鸣人的新目标:娶公主、救舅子、生崽子,没事儿撸点二助,过一个自己心中完美的鸣人一生。也给自己定了一套行为准则:能打绝不哔哔,不能打溜之大吉,先猥琐打野发育,后期装X带人飞起。保留哔哔底牌,一哔哔保你回心转意。
  • 机关中的机关

    机关中的机关

    机关是官场学问的实体,官场是机关运转的本质。看懂了机关中的机关,就捅破了官场升迁的那层纸。牟丕志的这本《机关中的机关》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官场小说,它细致入微、由点及面、全景式地展现了机关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机关现形记”。空话、大话、假话、官话……说不尽的说话哲学;写报告、写检讨、写……
  • 梦回古道

    梦回古道

    红颜殇,乱我一世颠沛流离,又何妨!莫回首,一声叹尽万古千愁,终不了......
  • 慈禧秘史:女人当国

    慈禧秘史:女人当国

    在近半个世纪里,慈禧太后以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和一个女人的身份管理着这个古老的帝国。从同治到光绪,从保守治国到主持新政,慈禧漫长的一生,对应了中国近代最富戏剧性的时代动荡。站在新旧交替的转折点上,慈禧别无选择,光绪皇帝的人生悲剧、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袁世凯的狼子野心,折射出紫禁城内钩心斗角的皇室内幕,讲述了一个帝国的覆灭、一个时代的风云变换。
  • 千叶之木:神隐校草深深爱

    千叶之木:神隐校草深深爱

    她是千叶,他是苏木,她以为他忘记了她,其实是叶子离开了树木。他是被神隐的少年,耗尽生命从时光山上下来,只想告诉她,叶子的离开,不是树木的不挽留,而是希望你的未来能比风更自由。
  • 忽又春秋

    忽又春秋

    列国争雄,东周危已。春秋乱世,激荡恩恩怨怨。从小在郑宫长大的少女,无法逃脱的宿命……那天,折荷余韵,少年眉目如画,风花雪月心尖走。那天,抚一枝寒霜凝碧,上有白雪堆积,呵一口气,勾出你年少模样。后来,你执目光远游照经荒江野丘,音信偶入我耳,又是兜兜转转了几人口。少女只愿世间,春秋与天地,眼中唯有一个你。却渐忘岁月忽晚,梨花卧了满头,此后再无她的东周。
  • 愿爱比时光长

    愿爱比时光长

    有些人的爱很长,有些人的爱却很短。如果爱,愿爱比时光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从末日开始的巫妖生活

    从末日开始的巫妖生活

    就算我是个普通人,但我现在想改变这个被众神推入末日的世界,哪怕一次,又一次。呀嘞呀嘞,不要这么正式嘛,毕竟是个搞笑型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