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66000000030

第30章 现代民族伟大复兴(10)

(4)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03—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5万亿元,比1981—2002年22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还多1.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26.6%,比1981—2002年年平均增长20.4%快6.2个百分点。投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为历史所少有。其中,2003—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271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近两倍。

一大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2003—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累计建成投产项目212461个,年平均53115个。以青藏铁路通车为标志,宁西线、渝怀线、株六复线、浙赣线、朔黄线、内昆线等铁路项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项目、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天津港扩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一期工程、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等一批交通运输项目建成运营。

西电东送工程累计完成输送能力3420万千瓦,其中南通道完成六条交流、三条直流500千伏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超过1200万千瓦;中通道完成三条华中送华东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以及阳城送江苏的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1020万千瓦;北通道完成13条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1200万千瓦。

一批石油、化工和钢铁等项目顺利建成。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有西气东输管道基建项目,大庆油田开发产能建设工程,胜利油田原油天然气开采项目,中石化西北油田勘探开发项目,长庆油田基建项目,中海油油气田勘探开发投资项目,浙江镇海800万吨/年炼油扩建工程,江苏扬子巴士夫石化一体化工程,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广东惠州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天津、鞍山、武汉、张家港钢铁集团技术改造工程,广东江门、浙江乌沙山和北仑、江苏太仓、福建后石、山西阳城等电力项目。

(5)交通邮电通讯供给能力和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加强

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多方式、多渠道的交通网络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至2006年,累计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273公里,新(扩)建港口吞吐能力66209万吨,新建公路217811公里,改建公路40659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由2002年的7.19万公里增至2006年的7.71万公里,增长7.2%。公路里程由2002年的176.5万公里增至2006年的199.4万公里,增长13.0%,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至4.53万公里,增长80.5%。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由2002年的12.16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2.34万公里。民用航空是我国发展较快的运输方式,到2006年底,民用航空运输线路长度为211.35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29.1%。管道运输里程由2002年的2.98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4.82万公里,增长了61.7%。

已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从2002年到2006年,固定电话用户由21422万户增加到36779万户,增长71.7%;移动电话用户由20601万户增加到46106万户,增长1.2倍;互联网上网人数由5910万人增加到13700万人,增长1.3倍;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87亿门升至5.03亿门,增长75.3%;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从5696亿元增加到15326亿元,增长1.7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从97.8%上升至99.4%。

能源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了22.1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53.7%,年均增长11.3%,2004年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14%左右,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2006年末,发电装机容量超过6亿千瓦,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5亿千瓦。2006年发电量达到28657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长73.3%,年均增长14.7%,电力紧张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6)对外经济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四年内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2006年17604亿美元,位次由第六位跃升到第三位,在四年内连升三位。2003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升到第四位,2004年超过日本升到第三位。2003—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29.8%,比1979—2002年年平均增长15.2%快14.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年平均增长31.3%,进口年平均增长28.0%。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66.9%,比2002年的42.7%提高了24.2个百分点;相应其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6年为7.2%,比2002年的4.7%提高了2.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2006年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2005年1020亿美元,2004年321亿美元,2003年255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2006年比重为94.5%,比2002年的91.2%提高了3.3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8.2%上升到56.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则由20.8%上升至29.0%。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比重上升,2006年为23.6%,比2002年的16.7%提高了6.9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对外投资增长较快。2006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利用外资数据)630亿美元,2002年为52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4.6%。利用外资的持续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利用外资自2002年以来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在利用外资继续增长的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付诸实施,对外投资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到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和176亿美元。2006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7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57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00.5%和148.7%。

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猛。2002年以来,我国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大了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力度,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到我国旅游观光的外国人逐年增加。2006年我国国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到4991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35.6%;国际旅游收入达到339亿美元,增长66.5%。出境游也发展迅速,2006年国内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年平均增长20.1%。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我国国际旅游人数由2002年的居世界第五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四位;2005年国际旅游收入占世界国际旅游收入总额的3.7%,比2002年上升0.1个百分点,居世界第六位。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利用外资的继续增加,2003—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2003年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比第一位的日本少2495亿美元,随后几年差距逐年缩小,2004年少2144亿美元,2005年少639亿美元,到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反超日本191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对外经济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

(7)基础研究得到加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①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重点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为156亿元,是2002年的2.1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到13.1万人年,比2002年增长56.3%。

国家财政对重点资助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持续增长。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得到财政拨款36.2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全年批准资助面上项目10271项,资助经费26.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4463项和15.3亿元,面上项目单项平均资助金额由2002年的19.9万元增加到26.2万元。全年资助重点项目277项,资助经费4.4亿元,单项平均资助金额160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69项、1.3亿元和10万元。国家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从2002年的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3.5亿元。

基础研究工作的不断加强,使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近几年涌现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一些领域的基础研究处于领先水平。

《科学引文索引(SCI)》是国际上反映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和成果的较有影响的检索工具。2005年《SC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6.8万篇,是2002年的1.7倍,收录的论文总量在世界排位从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5位,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顺利实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2—2006年间,“863计划”共实施项目13832项,落实项目经费371亿元。“863计划”的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一批高技术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下,我国以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效益逐年提升,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额跻身世界前两位。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322亿元,是2002年的2.7倍。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据统计,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8亿美元,是2002年的3.5倍;其中出口2815亿美元,进口2473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4.1倍和3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2002年的逆差150亿美元到2006年顺差342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由2002年的20.8%提高到2006年的29.0%,增加了8.2个百分点。

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据对全国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统计,2006年区内企业数已达4.6万家,从业人员574万人,均为2002年的1.6倍;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4.3万亿元和3.6万亿元,均为2002年的2.8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③技术市场健康发展,交易规模逐年扩大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环节,我国的技术市场在这些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技术交易日趋活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据统计,2002—2006年全国累计签订技术合同124万项,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金额6673亿元;其中,2006年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0.6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818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88.3万元,是2002年的2.4倍。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使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

(8)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①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发展势头强劲

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2002年的2.1倍;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4.2%,为步入21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专项资助、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等一系列新老政策举措对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显示了国家支持和发展科技事业的决心。

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国家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为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据统计,2006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3003亿元,是2002年的2.3倍;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28元,是2002年的2.3倍。2006年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2%,比2002年增加了0.35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也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为推动自主创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②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06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30万人,比2002年增长2.0%。

2006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为150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22万人年,分别比2002年增长45.2%和51.0%;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78.3%提高到81.5%,增加了3.2个百分点。

③科技产出成果丰硕,科技服务日趋完善

2002—2006年,全国累计登记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5.5万项;累计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3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6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55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项;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国家奖励。其中,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921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也证明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值得我们自豪的是,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把“嫦娥”一号送入地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拉开了我国登月计划——“嫦娥工程”的帷幕。在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取得了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非典疫苗”研制等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占一井”胜利竣工、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取得重大突破、首台基于自由电子激光的太赫兹辐射源的建成、通用纳米晶体合成策略的提出、哺乳动物巨爬兽和两种新翼龙的化石以及最古老地衣化石的发现等一项项新成果的涌现,显示了我国在相应科技领域取得的突出进步与骄人成绩,也预示着我国的科技事业正在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23.0%和18.9%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2006年我国专利部门受理的国内专利申请量达47万件,是2002年的2.3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为12.2万件,是2002年的3.1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26.0%,比2002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2006年我国专利部门授予国内专利权22.4万件,其中授予发明专利2.5万件,是2002年的4.3倍;发明专利所占国内授权专利的比重为11.2%,比2002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的持续增长,表明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健康发展,气象预报、地震预报、海洋监测和测绘等综合技术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21458个,是2002年末的3.9倍,其中国家检测中心325个,比2002年增加85个;全国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184个,比2002年增加62个。国家气象服务部门积极推进气象业务调整与改革,各类气象台站数大幅增加,2006年全国共有气象台站18053个,其中国家气候观象台249个,大气本底站7个。2006年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53个,地震遥测台网31个。2006年全国共有8800个海洋观测站、监测站位,是2002处的5.8倍。2006年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805种,测绘图书628种,分别比2002年增加253种和288种。

(9)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实力不断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①工业生产高速增长。2006年工业增加值达到90351亿元,比2002年增加429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7.9%,平均每年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以下同)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9752亿元,比2002年增加482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3%,年均增长16.7%。工业生产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四年来,面对一系列复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科学发展观,相继出台了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措施,更多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工业经济避免了大的起伏波动。2003—2006年,工业生产的增速分别为12.8%、11.5%、11.6%和12.5%,工业沿着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稳健前行。

②工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工业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迅速增加,由2002年的18万个发展到2006年的30多万个。二是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发展。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04亿元,比2002年增加13720亿元,增长2.4倍;税金总额14454亿元,增加8217亿元,增长1.3倍;产品销售收入313592亿元,增加204106亿元,增长1.9倍;资产总额291215亿元,增加144997亿元,增长99.2%。三是出口稳定快速增长。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我国制造业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03—2006年各年增速分别为30.7%、26.1%、22.9%和32.5%,2006年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已达19.3%。四是产品产量增长迅猛。与2002年相比,一些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2006年末,发电量达到28657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加12117亿千瓦小时,增长73.3%;原油1.85亿吨,增加1777万吨,增长10.6%;化肥5345万吨,增加1554万吨,增长41%;粗钢4.19亿吨,增加2.37亿吨,增长1.3倍;水泥12.37亿吨,增加5.12亿吨,增长70.6%;乙烯941万吨,增加398万吨,增长73.2%;汽车728万辆,增加403万辆,增长1.2倍。其中钢、煤、水泥、电视机和棉布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发电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糖产量居世界第三,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这些重要产品生产规模的增长,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③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工业,2006年完成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1%。工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工业的快速增长在最近几年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今后一段时期也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0)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①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如在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电力行业现价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8.9%和90.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占75.6%,煤炭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分别占66%和69.5%;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有色金属等基础性和支主性产业领域,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50.2%、43.1%和33.4%。

私营经济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比重迅速上升,2006年在规模以上现价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1.2%和31.5%,比2002年分别上升9.5和2.2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9.6%和20.2%,比2002年分别上升22.5和1.2个百分点。

②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能源原材料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对国民经济形成强有力支撑。本轮经济上升期是在房地产和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产生的,因此对钢铁、建材、机械、化工、有色金属以及煤、电、油、运等相关行业需求较大。钢铁行业生产增长迅猛,钢产量自2003以来连续跨越三个大台阶。2002年粗钢产量1.82亿吨,2003年超过2亿吨,2005年超过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已占当年全球粗钢产量的1/3以上。

有色、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机械制造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与2002年相比,2006年有色金属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4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倍;化工行业增长1.9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1倍。

能源工业产能大增。2003年电力装机容量迅猛增长,2004年突破4亿千瓦,2006年超过6亿千瓦。原煤近四年以每年净增2亿吨左右的产量连续增长,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已达23.73亿吨,比2002年增加了9亿多吨,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装备制造业一直是我国重视发展的产业,近几年来增长速度较快。如附加值较高的发电设备2006年比2002年增长4.6倍,冶炼设备增长2.7倍,工业锅炉增长89.5%,数控机床增长2.5倍,金属切削机床增长1.4倍,汽车增长1.1倍,交流电动机增长1.3倍。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其中部分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装备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稳步提升。1000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水电设备生产技术由单机容量30万千瓦提高到70万千瓦,5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4000吨、5000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成套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有力推动了传统行业技术升级。年产20万吨以上的聚酯成套设备、4.5万吨以上的粘胶成套设备、4万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等技术装备的国产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和化纤成套设备出口国。

随着国家对钢铁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产品结构有所改善。2005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关闭非法小煤矿力度。2006年6月前,全国共关闭煤矿5900多个,淘汰非法和落后煤炭生产能力1.1亿吨。电解铝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绝大多数企业已使用先进的焙槽技术。水泥行业先进生产力发展迅速,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过50%。钢铁行业已全部淘汰了平炉炼钢。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板带比已经达到41.8%。一些过去主要依赖进口的品种,如汽车板、造船板、集装箱板、石油管等,国内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明显提高。2006年国产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5.82%,创历史最高水平。

③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大型骨干企业仍是我国工业最有实力的代表。近几年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目前已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2006年工业企业集团拥有资产1624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5.8%;实现营业收入1282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9%;实现利润总额91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6.8%。大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提升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整个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交通运输业全面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各部门积极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全力保证运输安全;同时,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交通运输市场机制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四年中由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在各行业全面发展的形势下,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2006年末与2002年末相比,全社会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由1608150万人增加到2024158万人,年均增长5.9%;旅客周转量由14126亿人公里增加到19197亿人公里,年均增长8.0%;货运量由1482737万吨增加到2037892万吨,年均增长8.3%;货物周转量由50543亿吨公里增加到88952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5.2%。

①铁路运输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2002年到2006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建设投资最多的时期,特别是2006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553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49.0%,年均增长20.4%,比“七五”和“八五”时期十年完成投资的总和还要多。巨大的投资完善了铁路基础设施,实现了我国铁路机车和客、货车的更新换代。

2002年到2006年,国家铁路正线延展里程由8.4万公里增加到9万公里,增长了7.3%;国家铁路复线里程由2.3万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增长了9.1%。截至200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比2002年末增加了0.5万公里,增长7.2%。其中,国家铁路6.3万公里,增加0.4万公里,增长6.5%;合资铁路0.9万公里,增加0.1万公里,增长16.8%。

2006年末,在全国铁路机车中内燃、电力机车比重达到99.3%,主要干线全部实现内燃、电力机车牵引;国家铁路电气化里程达到2.3万公里,电气化铁路比重由2002年末的29.2%提高到37.0%,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2006年末,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为1.8万台,比2002年末增长11.1%;客车拥有量为4.3万辆,货车拥有量为56.5万辆,客、货车分别比2002年末增长8.2%和23.1%。

由于基础设施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国铁路客运量为125656万人,旅客周转量为6622亿人公里,货运量为288224万吨,货物周转量为21954亿吨公里,分别比2002年增长19.0%、33.3%、41.1%和41.5%,年均分别增长4.4%、7.4%、9.0%和9.1%。2006年全国铁路客货运输量、国家铁路运输收入、运输生产主要指标在连续三年大幅度增长的高起点上再创历史新高,客运量、货运量、换算周转量、运输密度均位居世界第一,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约四分之一的换算周转量。

2002年到2006年期间,全国铁路实行第五次大提速,并开通了Z字头直达列车,增加了多对“朝发夕返”和“晚发朝至”的列车,也使得“一小时交通圈”半径扩大,并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和实现铁路公交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提速的同时,铁路部门进一步改善站容车貌,使得客车更干净、更舒适,货车更便捷、更专业,服务更周到、更人性化。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正式全线建成通车,是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其中,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清水河大桥全长11.7公里,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特大桥;唐古拉山车站海拔5068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冻土地段时速高达100公里,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青藏铁路的建成改写了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标志着我国铁路筑路技术的飞跃。据统计,从2006年7月1日通车到年底仅半年时间,青藏铁路客运量已达110万人,货运量为871万吨。

②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明显加强。2006年末,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4.5万公里,比2002年末增加2万公里,增长80.4%,年均增长15.9%。截至2006年底,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各省(区、市)都建有高速公路,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的省(区、市)达到6个。

在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也取得很大的成就。2006年末,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已达到302.6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的省(区、市)达到16个;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8.3%,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86.4%。由于农村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2006年末我国公路密度达到3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2年末增长95.8%,年均增长18.3%。农村公路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出行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为农村加快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6年我国公路客运量为1860487万人,旅客周转量为10131亿人公里,货运量为1466347万吨,货物周转量为9754亿吨公里,分别比2002年增长26.1%、29.8%、31.4%和43.8%,年均分别增长6.0%、6.7%、7.1%和9.5%。

2006年全社会公路运输集装箱3518万标箱(TEU)、货运量36748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150.7%和145.6%,年均分别增长25.8%和25.2%。

道路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私人汽车的快速增长。2006年末,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达2333万辆,占全部民用汽车保有量的63.1%,比2002年末增长140.8%,年均增长24.6%。其中,私人载客汽车1824万辆,占私人汽车保有量的78.2%,比2002年末增长192.4%,年均增长30.8%;私人载货汽车495万辆,占私人汽车保有量的21.2%,比2002年末增长45.0%,年均增长9.7%。

③港口建设步伐加快,货物吞吐量成倍增长。2006年末全国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为10848个,比2002年末增加2381个,增长28.1%。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108个,比2002年末增加499个,增长82.0%,年均增长16.1%;生产用码头泊位10171个,比2002年末增加2105个,增长26.1%。

2006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6亿吨,比2002年增加23.6亿吨,增长105.8%,年均增长19.8%。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4.2亿吨,比2002年增加17.6亿吨,增长105.4%,年均增长19.7%;内河港口完成11.8亿吨,比2002年增加6.1亿吨,增长107.2%,年均增长20.0%。

2006年,全国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5.8亿吨,比2002年增加8.1亿吨,增长104.9%,年均增长19.6%。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4.6亿吨,比2002年增加7.5亿吨,增长105.1%,年均增长19.7%;内河港口完成1.2亿吨,比2002年增加0.6亿吨,增长102.6%,年均增长19.3%。

随着我国港口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发展,近几年来集装箱运输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水路运输集装箱达2330万标箱(TEU),货运量25775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89.1%和108.1%,年均分别增长17.3%和20.1%。其中远洋运输集装箱1502万标箱(TEU),货运量15300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60.7%和67.6%,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3.8%。

④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飞机数量迅速增多。截至2006年底,全国民用飞机架数达1614架,比2002年底增长45.1%,年均增长9.8%。其中运输用飞机998架,大中型飞机921架,分别比2002年底增长65.8%和75.4%,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5.1%。

四年来,航线里程和民航网络进一步扩大。截至2006年底,民用航空航线里程为211.3万公里,比2002年底增长29.1%。其中国际航线96.6万公里,国内航线114.7万公里,分别比2002年底增长68.2%和7.9%。2006年底,民航航线总条数达到1336条,比2002年底增长13.6%。其中国际航线268条,国内航线1068条,分别比2002年底增长66.5%和5.2%。

我国航空运输能力大大增强。2006年民用航空客运量为15968万人,比2002年增长85.8%,年均增长16.8%。其中国际航线1415万人,国内航线14553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68.8%和87.6%。2006年旅客周转量为2371亿人公里,比2002年增长86.9%,年均增长16.9%。其中国际航线524亿人公里,国内航线1847亿人公里,分别比2002年增长76.6%和90.0%。2006年货运量为3494320吨,比2002年增长72.9%,年均增长14.7%。其中国际航线921738吨,国内航线2572582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116.7%和61.3%。2006年货物周转量为94.3亿吨公里,比2002年增长82.9%,年均增长16.3%。其中国际航线56.4亿吨公里,国内航线37.9亿吨公里,分别比2002年增长99.3%和62.9%。

⑤管道运输里程增加,运输能力提升。2006年末,全国输油(气)管道里程为48226公里,比2002年增长62.0%,年均增长12.8%。其中输油管24136公里,输气管24090公里,分别比2002年末增长61.3%和62.7%。2006年底,管道输油(气)能力为66948万吨/年,比2002年增长68.4%,年均增长13.9%。其中输油能力57530万吨/年,输气能力9418千万立方米/年,分别比2002年增长59.3%和158.9%。

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开工建设,西起新疆轮南,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越黄河、淮河、长江,途经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到达上海,全长约4000公里,2004年12月30日全线供气。该工程是目前中国管径最大、管壁最厚、压力等级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创造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它的建成和运营,开通了中国横贯东西的一条能源大动脉,标志着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同类推荐
  • 大纨绔

    大纨绔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纨绔有文化。纨绔少爷的逆袭日记:被家族发配到鸟不拉屎的穷地方,打碎了他混吃等死的伟大梦想,为了过上好日子,他要努力开挂人生。
  • 写给上班族的世界史: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写给上班族的世界史: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本书是大众流行历史类读物,它描述了文艺复兴前欧洲历史上四个重要的历史片段。本书为上卷,主要讲述中世纪前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治理体制、伟大战争及基督教文明的兴起。大事件、大人物,在作者笔下,得到不一样的解读,更具传奇色彩。与绝大多数历史书不同,作者用华丽的语言,对历史进行了文学书写,阅读起来戏剧冲突感十足,震撼人心,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我的三国奇梦

    我的三国奇梦

    汉末三国,是热血男儿永恒的主题,因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铸就了传奇无数。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极爱三国文学。一次放暑假,因太累,抱着本《三国》入了眠,然后他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他将重新束造那段传奇的历史。
  • 大宋守夜人

    大宋守夜人

    特殊部门行动人员崔白,回到繁花似锦的东京汴梁城,加入了强大的大宋特务机关“守夜人”,开始他的谍战生涯。
  • 新命

    新命

    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如何一展所学,如何在乱世安身立命?这是我的故事,也是他的。
热门推荐
  • 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本书共八部分,叙述了古代体育习俗的形成、军事色彩浓厚的春秋战国体育习俗、粗具规模的两汉体育习俗、大起大落的两晋南北朝的体育习俗等内容。
  • 傲世狂僵尸
  • 综漫之咖啡店主

    综漫之咖啡店主

    一杯提神醒脑、两杯永不疲劳、三杯长生不老……珈百璃的堕落、天使降临到我身边、还有(待定……)……简单来说,请不要过度期待
  • 婚战:复仇女神

    婚战:复仇女神

    她如神秘的女神般突然闯进西京上层社会,来得出其不意,扑朔迷离。牟言不相信一个拥有雄厚财富的女孩儿,这样突然的闯入他们视野只是偶然,牟远却和她牵扯不清。命运好像开玩笑似地让他们相遇,而相遇永远不是偶然,身世真相,惊诧众人,她到底和牟家是什么关系,仅仅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吗?不,远远不止。“你爱过我吗?”牟远伤心欲绝。“来西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们牟家,家破人亡!”她冷酷地伤害他,可为什么没有复仇的快乐,反而痛彻心肺。是什么让她这么恨牟家?爱是这世上最无坚不催的武器,当仇恨化作情深似海,谁来成全爱?“什么?”她惊讶!“地震了!远少在失踪名单里。”她如五雷轰顶,不,她还没有告诉她心里的话……
  • 希望在转角

    希望在转角

    人生最怕什么?没有希望当面对挫折、陷入目境时,些入总会心灰意冷,认为一切都没有了希望。于是郁郁寡欢,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自己跟自已作对。这样继续下去,便真的走入了绝路,迷失了方向,以为山重水复,没有出路。请不要灰心,不要绝望,你之所以认为没有有希望是目为你只看到眼前的一条路。拓展你的视野半径,认真用心寻访,你会发现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条密径,轻轻走进去,拨开藤葛.你会柳暗花明,一条宽阔的大路正摆在面前,有鸟语、南花香、有欢愉、有喜悦。你会赫然明自原来希望就在转角。
  • 左手牧神

    左手牧神

    身虽残,志犹在用残缺之体,演绎一段完美,用剩余左手,舞出一段传说,只待有朝一日洗去一身铅华,归田卸甲,陪你看漫天雪花......
  • 女王陛下与路人甲

    女王陛下与路人甲

    “青春”这词对于陆归雁来说,像是一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战争。在家里是生活的压力重重落在她身上,在学校里是堆成小山的试卷与老师的期待。而“青春”,对于安慕之来说,像是一场惨不忍睹、突如其来的灾难。她只想要缩在角落,扮演一个路人甲的角色。这样不引人注意、悄悄地度过高中生活。可是那一天,路人甲遇到了女王陛下——
  • 占梦人

    占梦人

    周一到周五,我只是一名大学生,周末,我则是古董店的老板,更是一名造梦师
  • 另一半是外星人

    另一半是外星人

    这是一个地球老婆受不了外星老公的死脑筋,一心想离婚却被法院拒绝受理的囧囧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好像喜欢你

    好像喜欢你

    作品主要以高中生主人公文奈懵懂的恋爱,伙伴李苗苗勇敢的示爱,她们彼此的温暖羁绊,以及她们之间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故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