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83900000077

第77章 迦陵仙音第七讲(4)

如何发菩提心?你具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你真发菩提心来念佛,“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我们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来念佛,来求生净土。现在我们虽然还没有去,但是心里面已很有把握了,一点怀疑都没有了。为什么?因为你用真心,所以这个真心就与你的本具的佛性相应,就显发;你用深心是清净心,心水清净佛月现;用回向发愿心帮助众生。

所以要知道,度众生才能够真正度自己,自己这时候心里面很有信心,知道我决定往生。为什么?因为我三心圆发,我与极乐世界相应,我与阿弥陀佛相应,我在西方极乐世界已经报到注册了。我现在暂时在这个娑婆世界做客,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五欲六尘跟我毫不相干,我们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随缘度众生,才能够真正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外在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不能够影响到你心的清净,不能够影响你的心灵自由自在。

《大佛顶首楞严经》上面说,如来举心动念,先放光明;众生起心动念,尘劳先起。为什么?一个是随缘,一个是攀缘。随缘利物,“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随拈一法,都成为教化众生的方便,这样是先放光明。这是讲三心。看经文: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有慈悲心,不杀生,“具诸戒行”。事实上也就归纳了三福。“慈心不杀”,不杀生。要持戒精严的话,你起一念的瞋恨心都算破戒。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何为方等?四教并谈日方,三根普被曰等,称之为方等。四教:藏、通、别、圆并谈。三根:上、中、下根普被。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我们以一个凡夫身份,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八地菩萨。为什么?因为“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一去就花开见佛,闻法就悟无生忍。

所以说一去就是八地菩萨。确实不可思议。

唐朝善导大师以前的那些大德往往认为上品上生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上品中生是初地(欢喜地)到四地的菩萨;乃至于上品下生也是圣贤;乃至于中品上生,凡夫都没份。

但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给我们开示得很明白。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了解九品往生的条件,你心里有疑惑,你将来往生品位就不会高。这是修学净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特别赞叹《观无量寿经》的一个殊胜之处。因为我们了悟以后,知道现在精进用功,将来上品上生都有份。我们将来上品上生,一去到就是八地菩萨。你想想八地菩萨在娑婆世界,要修多少个大劫。

所以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开示我们说:“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如来说十六观法,你不要认为这十六观很难。我有一个观点跟大家讲过,你不要认为持名念佛很容易,其实很难。为什么?你只是修心的转化,你难以成就清净心看起来观十六规很难,其实很容易。为什么?十六观有心的转化,也有身的转化。

你单单强调持名念佛,念久了,人就懈怠了;念久了,“口念弥陀心散乱”,妄念纷飞,往生就没有把握。越念越没有信心,越念就越怀疑,你说怎么去得了?

所以学好这个观法很重要。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顶礼长安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他怎么涅槃的?他是在那个树上跳下来走的。他很奇特,故意示现给大家看。

善导大师临入涅槃时,他跟弟子们说:“哎呀,这个娑婆世界很苦。我不想在这里了,我要走了。”弟子们就念佛了。他的寺院前面种了一棵柳树,他就一直走上去,再从树上跳下来就走了。他在树上面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念一句佛,都有一道光明出来,光中有佛,光中有阿弥陀佛。所以一句佛号,一念一道光明。

当时的皇帝唐高宗听说了这件事很高兴,说:“我老人家还有一点福报,我们国家还有圣人住世。”马上就赐了一个匾额——光明寺。善导大师住的寺院叫光明寺,所以我们说“光明善导大师”。

所以“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不是说是为大菩萨叫他们观,或者是为那些声闻、缘觉叫他们观,不是这样的。告诉我们,就是叫我们凡夫来观的,就是让我们凡夫能够成就的。

又云:“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这很重要,你看,这说得非常透彻。五浊恶世的凡夫,遇到的缘分不同,就有九品差别。所以这个缘很重要,“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要多善根,福德要多福德;因缘呢?要因缘好。

以前没有什么修行,遇到大乘法,你都可能去到上品下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遇大则大,遇大乘法品位就高;遇小则小,遇到小乘法,他就是中辈,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那些下品的人是怎么样?是遇恶的众生,他以前造恶业,他后面缘分好了,遇到善知识教导他了。

乃至于怎么样?你看,下品中生,地狱相现前了——地狱的火车来了,不是我们现在跑的这个火车,地狱的猛火,关闭你的那个铁车,铁磨子,地狱相现前,一念回心,有善知识教你念阿弥陀佛,马上就化为清凉风,清凉风中有宝莲花来迎接你。

这个缘分就很重要了。在此生死关头,遇到缘分好了,那就很好。你没有遇到怎么样?没遇到就到地狱去了,遇到就超生极乐了,此法门确实是非常不可思议。善导大师说得非常透彻,我们要特别特别地感恩善导大师。“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你遇到这个缘分好,有人给你把大乘的教理讲透了,把《观无量寿经》学通了,凡夫都可以上品上生。遇到好的老师和净土法门的理论,求往生的方法,往生的品位,往生的条件,讲得非常透彻,就算你是凡夫,你都可以上品上生。

杨仁山居士学《观经》还是比较透彻的。他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略论》里面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前面的十三观是圆成佛道,下面的三观九品往生是广度众生。我们看怎么说,他在《十宗略说》里面说:“此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否则专主持名,但须信愿切至,亦得往生也!”以本经所强调的十六观和持名念佛兼修为最上,品位最高,最容易得到上品上生。否则,你专主持名,专念阿弥陀佛,那就要深信切愿,亦得往生。

净土三经,加上《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行愿品》,成为五经,加上一个世亲菩萨的《往生论》,称为五经一论。《无量寿经》特别推崇本愿,法藏比丘因地四十八愿;《观经》特别专注于观修十六观,后面开方便就持名;小本《阿弥陀经》专主持名,信愿持名。

“菩萨行门,不出二种。一者上求佛道,二者下化众生。前文见佛闻法,受菩提记,是上求功极。”这种说法很透彻,前面的十三观,我们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就是上求佛道。为什么?正报庄严就成佛身,依报庄严就成佛土,那就是上成佛道。“后文观九品往生,是下化之行。是故前之观法,全以自心投入弥陀愿海;后之观法,全摄弥陀愿海归入自心。如是重重涉入,周遍含容,谁谓极乐、华严有二致耶?”已经告诉我们了:“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具有种种的善业和恶业无量的差别,现在在净土的十六妙观之中,九品往生而度脱。所以我们无量无量劫的这些种种的无量差别相,都能够“一往生而皆具平等,皆是阿鞞跋致,法界众生与自性众生无二无别。如此妙法,即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杨仁山居士就特别告诉我们,事实上净土十六妙观,就是华严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事事无碍法界。

刚才我们讲到了条件。前面说“三心”,后面就说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我们是凡夫,无法不起妄念,但我们心里面要保持觉照,一起妄念,一起贪瞋,一起马上忏悔,“具诸戒行”。我们与《无量寿经》对照来看就知道,《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第二十四愿说:“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要注意这是现在其前,显现哪,心水清,佛月现。“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是《无量寿经》上面讲的三辈往生中的上辈往生。三辈即上辈、中辈、下辈。

《观经》讲得更透彻,讲了九品往生。有一些同修就怀疑了,说你看,要“舍家弃欲而作沙门”,那我是居士,我上品上生就没份了。不是的,这个出家,“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什么意思?佛要我们出家,不是叫我们出这个田宅的家,不是叫我们出这个家庭的家,而是要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出变易生死的家。这样是真正的出家。你单单现个出家相,心里面还是尘劳妄想,那就很惨了。

出家在家有四等,以身心来分别。

出家有四等:一个是身出。身出心不出,身出家,心追逐名利,五欲尘劳,这样就很糟糕。又心出身不出,身虽未出,心不染尘劳。还有的是身心俱不出,是普通的凡夫。最好的是身心俱出。

所以我们要能够出烦恼的家,要断见惑,断见惑证得初果,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都能够转过来。然后出三界之家,还要进一步断八十一品思惑,成就阿罗汉道,灰身灭智,不受后有,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家。还要出变易生死的家。虽然了了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所以我们要出变易生死之家,就称为法身大士。

沙门不单单是指出家人,其实能够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都可以称为沙门。所以别认为上品上生,我们没份,不是的,你对于五欲尘劳不要留恋。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也很重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千万不要说,“哎呀,我什么都不要干了,我就念《无量寿经》,就念阿弥陀佛。”当然如果你根机好,你真正通达佛法,你真正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那么当然很好。否则,你还是不要将佛法简单化、形式化、神秘化、世俗化,而要读诵大乘经典,要能够了解大乘佛法,要能够增长智慧,开发智慧。

而且还有一重意义是说,我们读诵大乘经典,所以大乘的法宝有人弘扬,就能够让正法久住。如果其他经典都没有人学了,都没有人讲了,就剩下一部《无量寿经》,那其他的法宝没人研究,久了也没人知道了。没人知道了以后,传承断掉了,那就好像末法提前到来一样。所以要能够读诵大乘经典,让正法久住。所谓的专修,就是在一切的因缘之中修觉悟,修平等,修清净,修智慧与慈悲。

你不要去求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东西,以为专诵一本经,或者专念一句佛号,这样是专修。你认为你是专修,其实你吃饭的时候起贪心,那你就在修饿鬼了,又变成杂修了。人家说你一句,你马上就心里不高兴,你又在修地狱了,哪里是专修?

用大乘方等经典来开般若智慧。我们所念的佛和所愿生的净土,就是实相般若;我们于佛而能念,于净土而愿往生,就是观照般若;能念佛的心,愿往生净土的愿力,就是观照般若。

其实净土法门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个是一心不乱,至少是念佛成片。你能够真正了解、会得实相般若,才能够真正的三无差别;你能够得观照般若,才能够一心不乱。可见净土法门,也是以般若为本,也需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国。”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心里面每一个念头都觉悟,都有正知正见,都身心清净,这是念佛、念法、念僧。我们在迷的时候,所见到的只是外在的色相,种种差别相。觉悟的时候,我们透过相能够见性,透过这个森罗万象见到真如自性,“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念施。外在的供养三宝和布施众生,更重要的是身心世界通通放下,这是真正的念施。念戒,戒又包括了定共戒和道共戒,小乘定共戒;大乘开发智慧,圆成佛道,道共戒。念天,是增长慈心,天有好生之德,我们成就慈悲心,修习四禅八定和九次第定,乃至于上品十善。

所以修行六念,就是修清净心。修清净心是什么?就在修深心。这个其实就是在展开来说深心,展开来说如何去修清净心,如何去得自受用。回向发愿是他受用,是教化众生。

杨仁山《学佛浅说》上面说:“凡夫习气最重,若令其专念佛名,日久疲懈”,就是时间久了,疲劳了,懈怠了。“心逐境转,往往走入歧途而不自觉。”打妄想,妄念纷飞在攀缘,这个心还不知道,因为口里面熟了,熟即溜、忙即丢、死即休,这是修行的通病。熟了就顺口溜了,口里面念得好好的,好像我们作早晚课一样,口里面念“如是我闻……”心里面在打妄想。熟了他就顺口溜了,不能够保持清净心。忙即丢,忙起来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在打妄想。死即休,死的时候靠不住了。这九个字是修行的通病。所以,“故必以深妙经论,消去妄情,策励志气,勇锐直前,方免中途退堕也。”

我们一定要学通《观无量寿经》,一定要志向广大,要求上品上生。按着这个条件,你看,是什么根机,是什么因缘。我们的根机现在不够,加工运行补上来。我们现在这一刻还没有走,还有机会,还能够再往上升一点。娑婆世界修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修一百年。所以抓紧修,抓紧培养成为上品上生的根器,“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好了,明天我们继续学习,大家一起回向。

同类推荐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顿悟开承地

    顿悟开承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体现了珠江文化在古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标志着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明显区别,创造了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并驾齐驱、广传天下的一套完整哲学——禅学。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本书主要指道教历史与道教文化。包括道教、道教绘画、道教雕塑,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星云日记37:善听

    星云日记37:善听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七册。收录星云大师1995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拒绝的艺术”、“不比较、不计较”、“义工精神”、“善听”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热门推荐
  • 请君忘记我

    请君忘记我

    前言:郁夏:回顾这一世,为他干的事太多了,而他呢?却杀了我的父亲,害死了我最爱的哥哥,沈南辞,我好恨你呀!沈南辞:这一世从我遇见你。我就会觉得你是我遇到最美丽的女孩儿。可我却让你这个最美丽的女孩儿受到了污染。也可惜了你对我最深沉的爱。我还是辜负了你。郁奈:我可爱的妹妹,对不起,我没有看到沈南辞的野心,让我们的父亲被他害死,而我却没有保护好你。阳圆圆:辞哥哥,为什么为什么夏夏一家多于你而死,而夏夏因为你害死他一家让她受这么大的伤害,最后自杀而死,你让我太失望了……
  • 我的留念回意

    我的留念回意

    我对我现在的生活一点也不满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发现时空穿越之门,我决定回到我的初中时代改变我的生活,但没想到却产生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越来越可怕的事件和匪夷所思让我不断怀疑自己……
  • 剑士的二次元漫游

    剑士的二次元漫游

    林莫作为一名警校生,在一次见义勇为中不慎被歹徒刺伤死亡,结果意外之下得到了一个二次元穿越系统,开始了在二次元的历练......本文作者新手上路,不会太长,因为还在读书所以更新很慢,望各位读者海涵。本作将以《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的世界为主线,主角也不是彻底的无敌文类型,如果有读者难以接受请勿喷我...内心脆弱.ing
  • 一念斩星辰

    一念斩星辰

    天才师兄:师弟,这是我给苏情师妹的一封信,麻烦师弟转交一下。“师兄太客气了,苏情师姐姿容绝世,师兄乃是天人之姿,正是天作之缘。”“此事若成,师兄必有厚报。”……“师姐,这有封信是给你的。”“我与师弟并不相熟。”“一回生二回熟吗!”“嗯……?”“我的意思是……,师姐美……美……美名师弟早就耳闻。”“还请师弟自重。”……“哎!师兄,小弟尽力了,只是师姐说她最近修炼遇到瓶颈,无暇分心。”“那……那该怎么办?”“师兄,你要投其所好。”“还请师弟明示。”“师姐遇到瓶颈一定会需要大量的丹药、灵草和法宝……”“师弟之言果然有理。”陆大铭抱着一堆丹药法宝仰天长叹:“当中间商就是爽呀!
  • 一九二九

    一九二九

    没有人性的世界,残忍的战争下苟延残喘的一群侩子手,征战四方战绩卓越却落得众叛亲离。人肉吃完却舔不惯乳香,睡不惯温柔穿不惯细软。那一年的烽烟,让所有有患上“肺痨”。一个世纪的战乱让他活下来却如同死去。
  • 剑意凌云吾为尊

    剑意凌云吾为尊

    焚灭八荒英雄魂,唯我剑道独称尊,天剑大陆,天水城第一大家族,曾经的大少爷,自幼先天绝脉。苍天无眼,父亲意外被毒害身亡,从大少爷变得连家族里下人都能随意欺诲,辱骂,甚至拳脚相加。且看少年如何不屈于命,不甘就此废柴,得妖孽剑诀,独尊大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龙神纪元

    龙神纪元

    修行者就如同是天,实力强大的修行者更是如此。这是一个百花争相开放的时代,无数天才顺势而出,就连那些处在时空岁月之外的修士,也都在暗自窥探……自此,龙神纪元将缓缓开启……谁?又能在这一纪元,成为……天?
  • 启迪青少年明察秋毫的故事

    启迪青少年明察秋毫的故事

    本书系教学课外辅助读物,选取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启迪青少年智慧,增长知识的感恩故事,补充学生课外知识。本册选取体现智慧,开发智力的故事做为主题。
  • 老公一百分

    老公一百分

    他——不会煮饭、不用洗衣,甚至连泡个面也会失败,如何成为她的一百分老公呢?